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好「孕」到! 準媽咪該吃些什麼?

好「孕」到! 準媽咪該吃些什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多晚婚,以致懷孕生子機率大幅下降,雖然目前已有不孕症治療有助於受孕;不過,想要生下健康寶寶,孕媽咪也得要健康吃。所謂一人吃兩人補,準媽咪該吃些什麼呢?專家建議,想要順利受孕,除了維持標準體重之外,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鈣質、鐵質、葉酸、維生素及礦物質都應該要足夠。想懷孕首要維持標準體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研究醫師譚舜仁表示,孕齡女性多外食,常常營養不均,如果沒有運動習慣,體重容易超出標準,由於體重過重可能會使荷爾蒙及月經不規則,進而影響受孕;所以,想要懷孕首先就要維持標準體重,BMI應在18到24之間。營養師李婉萍也表示,想要懷孕的婦女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體脂肪應在20到25%之間。 維生素E與礦物質鋅可助孕不分男女想要懷孕,應有足夠的維生素E與礦物質鋅,李婉萍營養師指出,因為維生素E是生育醇,對於男性可提升精子品質,女性則因為能保護細胞膜,進而可改善流產與早產,而各種堅果與黃豆裡就有豐富的維生素E;此外,也要有鋅,鋅與細胞不斷分裂有關,孕婦鋅攝取不夠則胎兒可能體重較輕、頭圍小且智能缺陷,至於海鮮類蛤就有很多鋅,不只有助性功能也有助懷孕,但是記住懷孕後要避免生食。 葉酸可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譚舜仁醫師指出,很多婦女有「要吃葉酸才容易懷孕」的迷思;其實,葉酸沒懷孕時不需要多補充,平常飲食每天至少攝取一碗深綠色蔬菜就足夠,懷孕後才需要補充。由於葉酸可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若是近期打算懷孕,隨時可開始補充,如果已接受不孕症治療,因為很清楚知道何時會人工授精或植入胚胎,那時開始補充葉酸即可,而若是不小心懷孕者,驗到懷孕後馬上吃也還來的及。 鈣片在懷孕前後都要補充至於鈣質就應該要在懷孕前多補充,譚舜仁醫師說,依現在飲食習慣,女性的鈣質較易缺乏,一般都無法在一天中攝取到1000毫克的鈣,平日可增加高鈣食物包括牛奶、小魚、豆類與綠色蔬菜等,至於鈣片則是在懷孕前後都建議食用,可以空腹或是飯後吃,而且想要使鈣質能多利用不要浪費,就要多曬太陽製造維生素D。 出現缺鐵性貧血需食補或補充鐵劑李婉萍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台灣孕媽咪很常出現缺鐵性貧血,若是天天吃鐵劑,會容易便秘,可隔天吃,至於食物則可從優質內臟(例如豬肝、豬心)中攝取。譚舜仁醫師則表示,懷孕婦女選擇孕婦綜合維他命即可,內含的鐵就已足夠,但若孕前有缺鐵性貧血,就要視情況評估是否再額外補充鐵劑。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壓力指數高嗎?一起來認識慢性疲勞

壓力指數高嗎?一起來認識慢性疲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疲勞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是一個人自覺沒有像正常時一樣足夠的能量去應付平時的活動,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疲勞的情況大致可分為3種:1) 生理性疲勞/身體健康的人在運動、休息與飲食方面太過或不足所造成失衡的正常現象,通常在充分休息後即可恢復,症狀持續時間大多小於1天。2) 急性疲勞/症狀持續時間在6個月內,不屬於生理性且臥床休息後亦無法改善。3) 慢性疲勞/症狀持續時間在6個月以上。一般來說,「疲勞」的症狀持續時間若小於兩週,不需特別處理;但若超過兩週以上即應至醫院門診就醫,查明是否有其他病因並予以適當治療。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在臨床上幾乎皆無特異性,而且常會有許多千變萬化的表現,許多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皆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所以診斷需要靠醫師排除其他可能的身體或心理疾病後,才能確診。而經過診斷後患者需每隔一段時間便重新再評估,尤其是病情有變化或更趨嚴重時,應隔4~6個月後再評估1次。必須符合下列主要標準,及至少4項(包括4項)以上之次要標準,才能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主要標準/1) 臨床上無法解釋之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疲勞,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且必須是新近或者明確發生的。2) 疲勞並非過度運動或勞動所引起。3) 疲勞即使經過休息仍無法改善。4) 明顯造成個人職業、課業、社會功能、人際關係受到影響。5) 必須排除病人有會造成相同症狀的身體或心理疾病,例如甲狀腺疾病、癌症、憂鬱症、藥物或酒精濫用等。次要標準/必須在這有疲勞症狀至少6個月的期間中,同時發生,且這些症狀不能比疲勞症狀早發作。1) 短期記憶力或注意力缺損。2) 喉嚨痛。3)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4) 肌肉酸痛。5) 非發炎性之多發關節痛。6) 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度之頭痛。7) 無法改善疲勞之睡眠。8) 勞力活動或運動後之疲憊或不適持續超過24小時。而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好發於中年,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另外在60多歲的老年人也是另一好發的年齡層。長期處在某種精神壓力下,不良的生活型態,例如飲食不均衡、運動太少或太多,還有內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肺病、血液腫瘤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感染、焦慮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都可能是原因。(本文摘自/40+的健康讀本/遠流出版)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0歲的王奶奶,4年前因血便及腹痛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手術切除腫瘤後不到1年復發,且已轉移至肺臟及肝臟。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醫師表示,此患者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及肺臟,進行針劑標靶及化療治療肺腫瘤,仍無法遏止癌細胞的擴散,評估後建議患者服用口服標靶藥物,服用藥物至今已24個月,遠超於臨床試驗中患者平均存活期的6.4個月。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罹癌人數創新高,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3年共有15,764人確診,為所有發生癌症人數的15%。報告同時也說明,大腸癌透過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並能經由簡單治療防止其轉變成癌,呼籲民眾務必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與觀念,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期。癌細胞侵犯不同部位產生症狀不同梁金銅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期通常不會有症狀;第二期指癌細胞已侵犯至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遠處轉移,較常見為肺臟、肝臟、骨骼等。大腸癌的症狀,則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若位於右側大腸,例如升結腸等,容易會有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則會有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口服標靶」能選擇性消滅癌細胞患者在長期治療後,對針劑標靶合併化療藥物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治療成效打折扣。因此,口服標靶藥物的接軌治療,對晚期針劑標靶治療無效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上的選擇,標靶治療能夠選擇性的消滅癌細胞,並阻止其生長失控,對於正常細胞的受損較小,為腸癌晚期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梁金銅醫師最後強調,大腸癌蟬聯發生率首位的原因,與人口老化、篩檢普及生活習慣西化有關。民眾平時應少吃紅肉、過度烹調的食物,多運動,平時也應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最重要的是中老年人族群務必要定期篩檢,已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的。 

早產兒可預防!爸媽照護指南看這邊

早產兒可預防!爸媽照護指南看這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早產兒的誕生可能源於生活習慣不佳,包含菸酒、藥物成癮,懷孕年齡小於18或大於40、孕期發燒感染等引起的。僅一半的早產兒能找到原因,亞東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醫師表示,早產的預防比治療來得重要,胎兒能在母體的時間愈久,得到合併症的機會愈低。居家環境要避免空氣汙染梁翔醫師表示,早產兒因為各器官的不成熟,產生許多相關問題,常見的合併症包括,急性的呼吸窘迫症候群、腦室內出血、開放性肺動脈導管、壞死性腸炎及敗血症等;慢性的肺病、視網膜病變、腦室旁白質軟化症及聽力影響等。早產兒出院返家後的照護是父母親的一大挑戰,最令家長們擔心的是呼吸道疾病,有些寶寶會帶氧氣回家,不過大部份都可以在1、2個月內成功脫離,居家環境應避免空氣污染,建議不要抽菸或燒香。要注意早產兒的生理發展梁翔醫師呼籲,居家照顧要特別注意預防感染,早產兒抵抗力低,照顧者要勤洗手,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餐廳等,應定期完成所有預防注射。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說明,部份長大後的早產兒,也許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在生理成長或動作發展方面,應注意他們身高、體重及頭圍是否配合矯正年齡,早產兒需要更多的營養才能追得上正常嬰兒的生長發育。併發症早期發現早期療育是重點梁昭鉉主任呼籲,早產兒併發症的後續門診追蹤檢查,包括生長發展評估、神經肌肉發育評估、心智發展、視力發展等,都是需要父母和照顧者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目標。梁翔醫師也呼籲,早產可以預防,配合先進的科技,目前早產兒的照顧及癒後已有相當亮眼的成績,加上爸爸媽媽們的付出,才是成功的關鍵。   

燒燙傷住院病童 逾85%在自家環境

燒燙傷住院病童 逾85%在自家環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別讓家成為最危險的地方!燒燙傷為兒童最常見意外住院的原因之一,很多燙傷意外都是源於照顧者的一時疏忽,奇美醫學中心針對2011年1月至2017年4月間,在奇美醫學中心燒傷加護病房因燒燙傷住院的病童(未滿18歲)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住院人數195人,約佔總住院人數23.1%,熱液燙傷位居第1,佔89.2%。64.1%事故發生在3歲以前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燙傷中心護理長紀婉玉表示,意外事故最容易發生年齡在3歲以前,佔64.1%,男孩比例佔56.9%,受傷地點大部份都在自家環境,大多數燒傷傷口面積較小且表淺,有8.7%的病童接受手術治療,其中17.6%的病童曾歷經2次手術。針對兒童燙傷原因,主要為兒童拿取熱溶液不慎導致燙傷佔47.2%,其次則為食用泡麵/碗麵不慎弄翻佔10.8%,接著則為兒童碰撞到大人導致手上食物潑灑或翻倒在病童身上佔6.7%,少數因電線未置妥導致兒童拉扯而翻倒受傷佔2.6%。兒童接觸性燒傷多是源於好奇兒童接觸性燒傷主要在於機車排氣管燙到、火焰燒傷主要在於玩放煙火、電燒傷主要玩插頭、化學性燒傷主要在於化學清潔劑擺放不妥而誤觸。提醒家中有兒童的照顧者們應注意下列事項,以預防兒童意外燒傷,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家:1) 一定要特別注意家中熱茶、熱湯的擺放位置。2) 餐桌上的桌巾不宜太長,以免幼童攀爬拉扯,把桌上熱水或熱湯拉下來而燙傷。3) 食用時,應注意食物溫度,避免燙傷,尤其食用湯類時。4) 教導孩子不要在廚房及客餐廳奔跑外,端拿熱溶液食品時也注意前後左右情況。5) 教導孩子不要自己開水龍頭和開飲機等熱水。6) 外出時,注意避免孩子被摩托車的排氣管燙傷。7) 盡量不要讓孩子有接觸火源的機會。8) 將家中插座裝上安全蓋,防止小朋友拉扯或玩耍。9) 清潔劑(尤其是化學性清潔劑)應擺放於兒童不易觸摸之處。10) 使用電水壺或其它電器類,請注意電線擺放,避免拉扯翻覆導致兒童受傷。兒童燙傷意外,多數因為小孩處於學習、好奇、認識及探索的時期,增加兒童在家受傷的機會,紀婉玉護理長強調,只要照顧者多一分關注,孩子就能多一分安全,才可打造一個真正安全舒適的「家」。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大 醫:應適時求助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大 醫:應適時求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高雄發生弒親案,一名長期照顧精神障礙妹妹的男子,因口角爭議,加上不堪長年照顧壓力失手殺害妹妹。醫師表示,面對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照顧壓力不亞於病人本身,家屬應適時求助,才不會發生憾事。患者認知功能退化 家屬須面對雙重壓力南投醫院身心科主任陳致遠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病情的不穩,出現認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等狀態,家屬是主要照顧者。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更何況是兄弟姊妹,經常須面臨經濟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在經濟上,因患者須家屬協助生活照顧,使得照顧者無法出去工作而失去經濟能力,在生活上,因患者易受精神症狀干擾,易與家人衝突,照顧者也因此可能有情緒起伏,長久下來,兩方身心靈疲憊。家屬應適時尋求資源、精神科的協助陳致遠主任建議,家人需要合作分擔照顧病患的工作,適時尋求醫院、社區復健中心、精神護理之家等機構提供資源協助,如醫療照顧、工作復健及護理照顧等。適時休息和喘息,才能使自己心理和身體健康,避免因照顧病患而身體和心理過勞。若有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建議家屬仍須尋求精神科醫療團隊的協助。

氣溫升高 首例登革熱現蹤高雄

氣溫升高 首例登革熱現蹤高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氣溫逐漸升高,受鋒面影響各地有降雨情形,許多疾病都潛伏威脅。近期我國登革熱本土疑似病例通報數呈上升趨勢;今年迄今累計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79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在高雄近日疾病管制署公布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為高雄市27歲女性,出現頭痛、發燒、肌肉痠痛、關節痛、後眼窩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患者於5月10日由診所通報疑似登革熱後轉院治療,隱藏期5天,於16日確診,目前個案住院隔離治療中。疾管署表示,個案過去未曾罹患登革熱,無慢性病史,活動地點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衛生單位調查,個案同住接觸者4人及社區週邊民眾均無疑似症狀,惟針對社區民眾擴大採血時發現,其中1名無症狀者為登革熱疑似病例(需於5月20日進行2次採檢),高雄市衛生局已啟動相關防治作為。發燒、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要速速就醫時序已入夏,全台氣溫逐漸上升,近期受鋒面影響各地均有降雨情形,環境中容易產生積水容器,適合病媒蚊生長,呼籲民眾應加緊腳步,落實戶內、外環境整頓、巡查及孳生源清除;計劃前往登革熱流行疫情國家的民眾,務必作好防蚊措施。民眾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旅遊活動史,以利衛生單位採取後續防治措施。 

腰痛7個月 竟是肺外結核作祟

腰痛7個月 竟是肺外結核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腰痛當退化,沒想到竟是肺外結核作怪!一名86歲的劉姓患者連續7個月感到腰、腿疼痛,沒想到求醫後得到的答案都是「身體機能退化」,近日到院求診後,發現原來患者多日來的腰腿疼痛,竟是因脊椎感染「肺外結核」所引起的。患者經清創手術、藥物治療與抗結核菌治療,腰、腿疼痛感消失,右腿也漸漸恢復行走能力。肺外結核常出現在長者身上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肺外結核常出現於長者身上,因早期抗戰生活環境不佳所造成,即便年輕時曾感染治療好,結核菌仍有可能潛伏在人體內,到年老時因體力虛弱而發作。「肺外結核」不具傳染力,結核菌感染症狀不明顯。脊椎明顯感染 影像畫面出現膿瘍呂文憲主任表示,這位患者患有輕微失智,無法清楚說出自己的症狀,家人只覺得父親右腳越來越無力,原本也猜測患者是機能退化引起,加上症狀模糊不明確,也沒有出現咳嗽、發燒等情形,醫師研判可能為肺外結核。經過一系列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他的脊椎明顯感染,影像畫面出現一包一包的膿瘍,感染範圍很大,患者應該會有明顯感染症狀,他卻沒有,感染指數也不是很高。 肺外結核因為少見難以察覺,上數患者也因為出現的症狀不明顯才導致延誤診斷,呂文憲主任提醒,民眾若出現高燒不退、體重減輕症狀,確診患者也應按時服藥依照醫師指示完成療程。 

產後性生活 4至6周後才是對的時間

產後性生活 4至6周後才是對的時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女性都會同意,在生產過後,最後一件會在意的事,才是性。即便她們的伴侶多數不這麼想!另一方面,有些女性也許在生產後不久,就準備好要恢復性生活了,然而,何時才是「對的時間」呢?重新展開性生活前的評估生產過後,妳的身體正處於復原的階段,失血停止了、撕裂傷口正癒合、子宮頸關閉了。過早開始性交是不被建議的,尤其在頭兩周,會有產後出血或子宮感染的風險。一般來說,陰道產或剖腹產後的前4到6周,最好避免性生活。而在開始恢復性生活之前先向醫師諮詢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經歷了剖腹產、會陰撕裂或會陰切開術後,最好於產後6周回診與醫事人員確認過復原狀況後再開始恢復性生活。生產後,女性準備好要開始恢復性交前需檢視幾項要素,包括:疼痛等級、疲勞、壓力、性慾望、對性或懷孕的恐懼、陰道的乾燥程度及產後憂鬱。肌肉張力、荷爾蒙會讓產後的性變得不一樣由於肌肉的張力和延展力下降,生產後的性,也許會有些不同。一般來說,子宮肌肉張力的鬆弛是暫時的,但也會被一些因素所影響,如基因、嬰兒尺寸、生產的次數,以及是否有進行凱格爾練習(Kegel exercises)。荷爾蒙會造成不同的興趣,而有時候,也會造成不適的症狀。譬如,在性交時,你的胸部可能因為荷爾蒙對性高潮的回應而漏奶。遇到這個狀況,可以在性交前試著先把奶擠出,以獲得減緩。許多女性也會因賀爾蒙變化影響而有陰道乾燥的困擾;若有哺乳,陰道乾燥通常會持續四到六周的期間,這是肇因於低雌激素的關係。而除了低雌激素的原因之外,感到疼痛的性,也會伴隨著生產後會持續幾個月的會陰撕裂或會陰側切。這都可能降低妳的性慾。若想減低產後性生活的疼痛,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步驟:1) 以多樣化的性姿勢來控制性交的深入程度2) 增加陰道的濕潤3) 吃止痛藥4) 清空膀胱5) 洗個溫水澡運用口或手的刺激能幫助舒緩疼痛不需醫生開處方即能讓陰道濕潤的乳霜或乳膠,可能在於減緩陰道乾燥是有效的。如果你使用保險套來避孕,建議可以挑選外層潤滑液為水性的,以避免弱化乳膠的效果。以口或手的刺激也是復原階段的選項。對於某些人而言,跟骨盆復健師預約,也是被推薦的,骨盆復健師可以評估與處理疼痛的產後性行為。生產之後的節育選項在生產後,有個可信賴的節育方式,對於避免非預期懷孕是重要的。如果你想要立即的避孕,建議考慮使用保險套、只含黃體素的避孕藥等方式。至於使用銅或荷爾蒙子宮內避孕器的時機、使用過濾性避孕屏障裝置(如陰道隔膜或子宮頸帽),或是妳對於同時含有雌激素和黃體素(如藥丸或陰道環)的避孕方式感興趣,則應與妳的醫師討論是否適合。(資料來源/MNT、Baby Center、Mayo Clinic、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憂鬱症治不好 7大問題要注意!

憂鬱症治不好 7大問題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憂鬱症毫無起色,追根究柢就因為一味採用DSM診斷標準與藥物療法。然而,由採行新型診斷法與治療方式的精神科醫生看來,患者接受治療的態度,以及醫生的診療方式,全都問題重重。1) 延遲就醫憂鬱症的特殊症狀/主要是悶悶不樂,例如「總是垂頭喪氣,快樂不起來」、「早上身體不舒服,直到晚上才恢復正常」、「睡不著」、「沒有食慾」。其實沒有生病的一般人也會有悶悶不樂的感覺,很難分辨是否是憂鬱症引發的。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憂鬱症患者並不會出現類似症狀,稱為新型憂鬱症、現代型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好發於年輕人身上。患者與親朋好友全然不知患者已罹患憂鬱症,所以延遲就醫的案例更是有增無減。尤其是壓力造成的憂鬱症,越慢開始治療,等病情惡化,就越難治癒。2) 抗憂鬱藥失效/抗憂鬱藥的藥效並不是很顯著,唯有個性循規蹈矩的患者(抑鬱型憂鬱症),抗憂鬱藥才會發揮十足效果,其他類型的患者通常看不出成效。因此,正確診斷患者屬於何種憂鬱症的病況類型是很重要的,若缺少這個環節,患者只是一直在服用毫無效果的藥物。3) 憂鬱症與其他併發症/罹患憂鬱症也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有些人會引發社交恐懼症、PTSD(心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統合失調症等。只依據症狀來診斷,很容易忽視這個現象。4) 誤診為憂鬱症的其他疾病/不是憂鬱症的疾病,也可能造成「看似憂鬱症的症狀」。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強迫症、恐慌症等)的患者常有憂鬱症的症狀,初期的統合失調症也會出現明顯的憂鬱狀態,所以常被誤診為憂鬱症。特別容易被誤診的疾病包括和憂鬱症同類型(與憂鬱症同屬於情緒障礙)的雙極性情感障礙I型、II型、II型½(情緒循環障礙)。雙極性情感障礙是情緒不斷起起伏伏的疾病,經常被誤診為憂鬱症。情緒循環障礙是情緒起伏極大的疾病,此種情緒波動消耗精力而導致沮喪時(正好處於消耗性憂鬱狀態),若患者前去就診,即很容易被診斷為憂鬱症。而且除了精神科疾病,其他科的疾病也會導致憂鬱症的症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甲狀腺機態低下症,這種病可由甲狀腺功能檢查(血液檢查)診斷出來,必需特別小心不要將之診斷為憂鬱症。5) 引發「憂鬱症」的營養不良症/營養不良症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看似為憂鬱症。目前已知,近年來非常多的憂鬱症案例皆起因於營養不良,若缺乏鐵質、蛋白質、維生素B、菸鹼酸、葉酸(某種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大腦功能就會出現障礙,不少人都是因此陷入憂鬱狀態。這種病的原因出在營養不良,所以只服用抗憂鬱藥卻未補充營養,是無法改善的。6) 對「休養」的誤解/「休養」是治療憂鬱症最關鍵的一環 。一般人會向公司或學校請假,在自家「休養」,遠離壓力來源(工作、學業、家事等),為低落的心靈能量充電。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原本的個性就是一板一眼,因此請假在家無所事事地度過一天,通常會產生罪惡感,覺得「大家都在工作, 只有自己休假,令人很內疚」,很多患者無論是購物或旅行,就連散步都會節制再三。因為其實不少患者周遭的親友都會說些閒言閒語,認為患者「請了病假就可以為所欲為」。多數人都認為只有待在家裡「安靜」度日才算「休養」,不過這個觀念其實大錯特錯。感冒的人這樣休養的確有效,但是罹患憂鬱症的人如此「休養」,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罹患憂鬱症最重要的就是儘早復職,打起精神找回活力。7) 忽略了精神療法/精神療法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療法,但現在的多數治療卻以藥物療法為主,精神療法似乎不受重視。醫生過度依賴藥物(抗憂鬱藥、抗焦慮劑、安眠藥等),忽視精神療法,導致憂鬱症的改善率與康復率低。精神療法共有以下幾種方式:‧ 支持療法:醫生理解患者的心情,與患者站在同一陣線思考,使病狀獲得改善。‧ 認知療法:讓患者自己找出什麼事情會造成「憂鬱」,思考什麼會引起「憂鬱」,再加以修正。‧ 行為療法:設定目標,使患者獲得成就感。‧ 認知行為療法:找出患者偏差的認知,修正行為。‧ 人際關係療法:若人際關係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便針對人際問題加以解決。‧ 運動療法:持續進行有助於心靈的運動,使陷入「憂鬱」的心靈振作起來。‧ 復職活動(以復職為目標的復健活動):透過「心靈復健」,提升萎靡不振的精神,以提高復職率。(本文摘自/憂鬱症營養療法:日本精神科名醫教你重整大腦與心靈/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