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減肥也可以吃!水晶粽健康又飽足

減肥也可以吃!水晶粽健康又飽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端午佳節接近,正在減重的民眾也想應景吃美食,「紅寶石水晶粽」,將富含膳食纖維的紅藜麥加入水晶外皮,一顆紅寶石水晶粽熱量大約107卡左右,很適合正在減重,或是有慢性疾病又想吃粽過節的朋友享用。不僅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也能透過咀嚼紅藜顆粒增加飽足感,更可以享受氣氛,讓減重的人也可以健康過節。紅藜麥膳食纖維量是白米的10倍 臺中慈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楊盈芝表示,坊間很熱門的紅藜麥與其他穀類比較,含有類黃酮、鐵、鈣等豐富營養素,膳食纖維量更是一般白米10倍。不但能夠促進腸道健康,對血糖影響比一般白米來得更低。而且藜麥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並且不含麩質,所以對麩質過敏的人也可以食用。用西谷米做水晶粽 增加飽足感也增加纖維量有些人吃完粽子會腸胃不適,楊盈芝營養師表示,可考慮用西谷米做外皮的水晶粽,在透明外皮加入紅藜麥,就像鑲嵌一點一點的紅寶石,吃進嘴也讓人忍不住細細咀嚼紅藜麥顆粒,不知不覺增加飽足感也增加了纖維量。一餐1到2顆 一定要細嚼慢嚥楊盈芝營養師提醒,雖然紅寶石水晶粽熱量不高,也不宜多食,一餐1到2顆的份量剛剛好。有慢性腎臟疾病的人,可以把含磷量較高的紅豆內餡更換為膳食纖維高的地瓜或南瓜內餡。另外,水晶粽外皮較軟,雖然不大顆,但老人家或小朋友吃的時候,一定要細嚼慢嚥小心入口,才不會噎到。對於分量也要小心掌握,千萬不要因為熱量不高就大量服用,避免因為外皮吃多引起腸胃問題。

完美比例營養素 護肝有一套!

完美比例營養素 護肝有一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經常熬夜加班,加上外食聚餐,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對肝臟造成很大的負擔,究竟喝蜆精能不能護肝呢?蜆不但具有貝類中含量最高的肝醣,更具有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胺基酸,而蜆精經過萃取,不但將蛋白質和胺基酸分解為短肽小分子,更易於人體吸收,同時因以水溶性萃取,零膽固醇,是值得推薦的護肝保健品。豐富肝醣含量 提供身體能量來源營養師宋明樺表示,肝醣是一種主要儲存於肝臟的營養物質,當身體需要時,會經由代謝轉換為能量。雖然肝醣存在部分海產類或肉類中,但十分微少,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陳俊榮教授曾指出,依照營養建議每人每天肝醣補充量約0.5克至1克,此份量大約等於30克的牡蠣,等於30克的蛤肉,但是平時如果無法吃足這樣的量,也可以補充含高含量肝醣的保健食品如蜆精來替代。根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水產品營養成分分析,水產品以貝類的肝醣含量最高,而蜆更擁有貝類中最豐富的肝醣含量,能適時提供身體能量來源。8種必需胺基酸 修補受損肝細胞營養師宋明樺指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建置的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可以查到蜆的營養成份,其中富含蛋白質、膽鹼、精胺酸、肝醣、鳥胺酸、牛磺酸,以及維他命B12等元素,蜆中含有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胺基酸並且組成比例平衡,能夠修補受損的肝臟細胞,蜆富含維生素B2、B6與B12,可補足受損肝細胞所流失的維生素。認明健康食品護肝認證 來源有保障市售蜆精產品眾多,宋明樺營養師強調,除了認明獲得國家的健康食品護肝認證外,並注意營養標示,選擇零脂肪、零膽固醇、低熱量、低鈉的蜆精,並考量所具有的肝醣濃度。至於蜆精和傳統的家中自製蜆湯最大的差異,除了濃縮的蜆精濃度大為提高,將蛋白質和胺基酸分解為短肽小分子,更易於人體吸收外;更重要的是在蜆的來源上也有保障,由於蜆在養殖過程中,易受水質污染,造成微生物污染或重金屬累積等,尤其重金屬污染無法以高溫蒸煮去除,但如果是來自於活水養殖黃金蜆,對水質與環境相當敏感,在污染的環境是無法生存的。蜆精多為中普林 應依照體質適度飲用然而很多人擔心蜆精因為濃度高,普林值也會偏高,但宋明樺營養師提醒消費者,市售蜆精的普林值多為中普林,一般人依照個人體質適度飲用,不要過量攝取,但是如果本身有嚴重高尿酸或是痛風病史,建議還是要詢問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也提醒民眾除了可以選購衛福部食藥署認證的「健康食品」,來補充肝臟需要的營養,但仍須定期追蹤肝功能指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遵守三低一高 糖友也可以吃粽子!

遵守三低一高 糖友也可以吃粽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年養生風氣盛行,加上端午節將近,許多業者紛紛推出雜糧養生粽、健康全榖粽等,強調少油、少鹽與高纖,端午節將至,糖尿病友對於傳統肉粽、甜鹼粽到底應該怎麼吃最安心?養生粽真的健康嗎?營養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只要謹記適量攝取且把握三低(低油、低鹽、低糖)一高(高纖)均衡飲食,仍可和家人輕鬆共享端午美食。粽子與米飯互相替換可減少額外糖類攝取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黃筱尹表示,傳統粽子主要以糯米為主材料再搭配其他食材一同包覆而成,糯米屬全榖根莖類食物,食用的份量多了易使血糖上升。一顆鹹粽份量約等於一碗飯,而鹼粽則有半碗飯,食用時可選擇中型粽子,或將其納入飲食計畫中並與米飯互相替換,可減少額外醣類攝取、身體負擔也不會這麼重。鹼粽可將加水稀釋砂糖或以代糖取代除了鹹粽,冰涼甜蜜的鹼粽或豆沙粽也是很多人的最愛,若將其當成點心食用,則需注意正餐的飯量需減少半碗,否則會使醣類攝取過量,鹼粽沾上砂糖後易使血糖急遽上升,因此食用時將砂糖加水稀釋或以代糖取代,皆可使血糖控制的更平穩。黃筱尹營養師指出,除糖尿病患者外,一般民眾吃粽也需注意。細嚼慢嚥、適量攝取,食用時搭配一碟燙青菜、一碗蔬菜清湯(如冬瓜、竹筍、絲瓜湯等)與一份水果(如芒果、西瓜、鳳梨等),不僅增加纖維攝取也可使餐點營養均衡。瘦肉或豆干取代五花肉 栗子取代鹹蛋黃此外,包粽時高鈉的食材如菜脯、筍乾等可以清水多洗幾次,或以新鮮餡料如香菇、竹筍、紅蘿蔔等食材取代,以瘦肉或豆干取代五花肉、以栗子取代鹹蛋黃、餡料勿炒太油等都是減少油脂攝取的方式,包粽時只要多點巧思與改變,粽子也能吃得健康又營養。黃筱尹營養師呼籲,選購粽子時除注意餡料內容,也需注意份量是否適中,找尋符合個人需求的種類,食用時搭配蔬果一同食用,才能吃得營養又均衡,粽子外雖包裹著粽葉,但裡面卻藏有不少健康隱憂,只要謹記三低一高與均衡飲食的原則,端午節也可以吃的沒有負擔。

腸癌第四期 口服標靶藥延壽2年

腸癌第四期 口服標靶藥延壽2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秀場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拖至末期病逝,其實他若能及早接受治療,不會這麼快就離世!臨床上,有一名70歲王奶奶,四年前因血便及腹痛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後不到一年復發,且已轉移至肺臟及肝臟。求生意志堅定的她,之後接受了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目前已延壽2年。由於不用住院打針,只需在家裡用藥,使得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甚至還能和鄰居在交誼廳跳舞。癌細胞遠處轉移常見肺臟、肝臟、骨骼收治王奶奶的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暨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醫師表示,大腸癌分成四期,第一期癌細胞位於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此時通常不會有症狀;第二期癌細胞已侵犯至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遠處轉移,較常見為肺臟、肝臟、骨骼等。口服標靶藥物24個月 遠超過臨床試驗平均存活期6.4個月王奶奶大腸癌復發後,癌細胞則是轉移至肝臟及肺臟;梁金銅醫師指出,王奶奶復發後先以射頻燒灼清除肝臟的癌細胞,再進行針劑標靶及化療治療肺腫瘤,但是仍無法遏止癌細胞擴散,加上她對於打針的恐懼及抗拒,病情急轉直下。經評估後建議服用口服標靶藥物,癌細胞數量才受到控制。由於口服用藥無須住院,讓她不再懼怕治療,積極對抗癌症,服用藥物至今已24個月,遠遠超過臨床試驗中患者平均存活期6.4個月。針劑標靶治療無效 口服標靶藥物接軌治療梁金銅醫師進一步指出,大腸癌第四期是個人化醫療,需視患者狀況及腫瘤大小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切除,或是選擇進行標靶治療及化療。而當患者在長期治療後,對針劑標靶合併化療藥物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治療成效就會打折扣;因此,口服標靶藥物的接軌治療,能夠選擇性的消滅癌細胞,並阻止其生長失控,對於正常細胞的受損較小,為大腸癌晚期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對於晚期針劑標靶治療無效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上的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愛亂咬指甲 當心恐致甲溝炎!

愛亂咬指甲 當心恐致甲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就讀小六的A小弟近2年來雙腳大腳趾反覆輪流腫痛,起初紅腫會自行消退,近2、3個月隨時都在痛,到診所檢查治療,醫師告知是「甲溝炎」。另一名20多歲的美甲師B小姐,左側大足趾趾甲緣反覆發炎化膿而產生惡臭,期間更因趾甲脫落,為了遮醜在指甲上黏貼水晶指甲,沒想到使得狀況加速惡化。外傷、濕疹、趾甲內生、咬指甲可能是原因郭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振琨表示,甲溝炎(paronychia)俗稱「凍甲」,是指(趾)甲周圍軟組織的化膿感染,細菌經由指(趾)甲旁的受損皮膚而侵襲至皮下。急性甲溝炎的原因有外傷,濕疹,趾甲內生,咬指甲等。常是表皮正常菌叢金黃色葡萄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所引起。若患者有咬指甲習慣,則要考慮口腔菌叢的好氧菌和厭氧菌。而慢性甲溝炎常是感染,長期接觸刺激物質所致。甲床整形手術復發率不到1%陳振琨主任表示,甲溝炎的治療,大致分為非手術性如抗生素(口服,靜脈給予)、消炎止痛藥、硝酸銀來抑制肉芽組織等,及排膿或拔趾甲灼燒破壞,楔狀切除崁入的甲床組織等手術。文獻報告顯示,用拔趾甲來治療趾甲內生或甲溝炎,會導致7成以上的復發率,且拔愈多次就愈容易復發。甲床整形手術術後幾乎沒有併發症,復發率極低(不到1%),另一側形成甲溝炎機會僅4%。甲溝炎的問題是首重預防,正確剪指甲勿剪太深或太短、買鞋時選擇合腳的鞋子、平時注意手指腳趾的保護、洗手後睡覺前可塗凡士林或護手霜。另外,若有甲溝炎初期症狀,應立即就醫,指甲附近若有傷口,應儘速傷口治療。有甲溝炎的初期症狀,應立即就醫,作適當處置。若是發展成反覆復發性甲溝炎或是已是解剖構造不對的趾甲內生,不需拔除趾甲,而是應該接受甲床整形手術來根治。

8成上班族挑食 補充好菌快學三招

8成上班族挑食 補充好菌快學三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腸胃問題易被忽視,稍有不慎恐鑄下健康威脅!擔任作業員的23歲蘇先生,總會上工一整天後才上廁所,工作不到一年,常常會腹痛且開始出現排便不順現象,甚至一周如廁次數不到一次。尋求醫師協助後,早餐會特別選擇優酪乳,一段時間後,腹痛情況緩解,如廁頻率增加。不同年齡階段腸胃問題不同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數據顯示,105年國人因腸胃、消化系統等相關問題就醫人數達469萬7千餘人。台灣乳酸菌協會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吳文傑,針對全台1,068位民眾進行「國人腸胃驚世代-20至50歲世代腸胃健康調查」發現,20歲世代中,每2人就有1人受功能性消化不良所苦,30歲世代的腸胃困擾則是便秘問題、40歲世代是胃潰瘍,50歲世代則分別是痔瘡、大腸瘜肉等。20歲時差作息、30歲飲食負擔、40歲腸道老化、50歲加班晚睡此次調查也發現各個年齡層的「世代生活惡習」,20歲世代外食比例高達87.36%,超過7成20歲世代有熬夜、過12點後入睡習慣。30歲世代中每2人有1人有飲食過量,將近6成5的受訪者表示飲食偏好油炸與燒烤食物,近6成表示偏愛吃重口味。 40歲世代每4人即有一人腸道年齡老化20歲以上,50歲世代每日睡眠時數不足6小時比例超過四分之一,而加班時數為各年齡之冠,每日加班超過4小時以上者達21.95%。8成上班族挑食 建議「補充好菌三首選」蔡英傑教授表示,飲食習慣、睡眠、工作加班等不良作息都有可能影響體內腸胃菌相的分布,過往研究發現藉由日常飲食中搭配優酪乳補充好菌,3周後發現可減緩5成腸道慢性發炎與腸道毒素。另外,此次調查也發現,超過8成的受訪者未達每日飲食指南標準,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以更聰明、安心的方式,搭配運動與均衡飲食,幫腸胃加油,3首選建議分別為:1) 選方法/ 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比例並適時補充好菌,以優酪乳作為每日1.5至2杯的乳製品選擇之一。2) 選菌種/選擇較強健的菌種,可以通過胃酸、膽酸考驗,發揮功效。3) 選認證/ 選擇有國家健康食品認證則可多一份保障,讓國家幫忙把關。藉由「補充好菌3首選」,維持腸道菌相平衡,擺脫腸胃驚擾。

捕蚊裝置距地面50公分 滅蚊最有效

捕蚊裝置距地面50公分 滅蚊最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夏日是蚊子最活躍的季節,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的流行風險增加,防蚊滅蚊最有效的方法是澈底清除孳生源,瞭解正確的防蚊方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動手清除孳生源,才能遠離蚊蟲騷擾和疾病威脅。流行季時白天就要做好防蚊措施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杜武俊表示,不同蚊子的吸血時段並不一樣,斑蚊以白天為主,家蚊是在夜間,叢蚊則在傍晚,所以要預防感染登革熱,流行季到流行地區活動時,在白天就需要特別注意做好防蚊措施。遇積水要立即清理 盆栽可利用海綿阻隔產卵蚊蟲喜歡棲息的場所,戶外以草叢、灌木叢、雜物背面為主,戶內則是在陰暗角落、家具下方或背面、窗簾布幔後、地下室。由於蚊蟲吸血後需要找尋水源產卵,幼蟲(孑孓)和蛹也都在水中活動,因此屋內或社區中要避免蚊子孳生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能製造積水環境,遇有積水亦應立即倒掉、清理;大樓地下室的汙水池、化糞池等亦應善加管理才能避免孳生蚊蟲。此外,居家防蚊除了裝設紗門、紗窗、門縫檔板阻隔蚊蟲飛進室內,室內盆栽可以利用海綿、紗網、吸水性材質置於盆底以阻隔蚊子產卵,在蚊子偏好的棲息地點也可以放置捕蚊裝置誘捕蚊蟲。距地面50公分 捕蚊更有效杜武俊教授特別提到,大多民眾均認為捕蚊裝置應放在地面或室內角落,但依據實驗結果,在社區分別以地面、距離地面50公分、100公分及150公分等不同高度放置誘卵桶,結果陽性率分別是24%、35%、29%、20%,陽性率最高的是距地面50公分的誘卵桶,因此捕蚊裝置可以運用環境特性選擇適當位置和高度擺放,以期發揮最大的捕蚊效果。近期我國登革熱本土疑似病例通報數呈上升趨勢;今年迄今累計86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去年累計380例本土病例,363例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強調,民眾務必要經常巡視家戶內外的環境並主動做好管理清潔,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齋戒月朝聖 防呼吸疾病記得少摸駱駝

齋戒月朝聖 防呼吸疾病記得少摸駱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回教齋戒月(Ramadan)活動將於5月27日至6月24日進行,加上麥加朝覲期間碰上暑假,預計國內將有部分國人至該區旅遊,疾管署提醒,中東地區近期仍有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感染症新增病例,為避免感染,應注意避免至通風不良場所,並儘量避免接觸駱駝。前2到4周應諮詢旅遊醫學門診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自2012年9月至今年4月25日全球累積1,952名MERS-CoV病例,693例死亡者中近80%病例來自沙烏地阿拉伯。MERS-CoV病例於全球仍持續發生,目前共27國曾通報病例,主要集中於中東地區。疾管署針對旅遊疫情建議,沙烏地阿拉伯列為旅遊疫情建議第二級:警示(Alert);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約旦、科威特、卡達、阿曼等國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疾管署呼籲,齋戒月將至,因近期當地仍MERS-CoV疫情,提醒民眾計畫前往中東朝覲或旅遊,建議可提前2至4週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注意下列事項:1) 疫苗接種/充分了解當地傳染病資訊、完成必要之疫苗接種。依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規定,赴沙國朝覲及工作者必須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另可評估接種A型肝炎疫苗。2) 衛生清潔/注意個人衛生及手部清潔,前往人潮密集或空氣不流通處可考慮配戴口罩。3) 少接觸動物 /避免騎乘或接觸駱駝及勿生飲駱駝等動物奶。4) 回國追蹤/返國14天內若出現發燒、類似流感、腹瀉等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及旅遊史,以利醫師及早診斷與提供妥適的治療。  

破解復胖密碼 4原則一定要遵守

破解復胖密碼 4原則一定要遵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身體吃進去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累積轉成脂肪存在體內,就會造成體重增加。照這個算式來看,如果我們能減少吃進去的熱量,或是增加消耗的熱量,就能降低發胖的機率。運動效果慢,控制飲食如何?很多人提到減肥,基本不脫「少吃」、「多動」種方法。運動的確能鍛練肌肉、加強代謝,讓我們變得更健康;但是,就「消耗熱量」這一點來說,效果可能不如我們預期的那麼好。比方說,慢跑30分鐘,大概消耗306卡路里;在健身房騎飛輪30分鐘,則消耗約398卡路里,而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熱量就高達653卡,如果是慢跑,大概得跑上80分鐘,才能消耗掉。既然運動所消耗的熱量有限,從飲食上來控制我們吃進去的熱量,應該就能達到減重的目的吧?於是就有人採取「卡路里瘦身法」,每天斤斤計較自己吃進了多少熱量,以為攝取的熱量愈少,體重就會掉得愈快,結果卻發現,體重計上的數字,並沒有發生預期的結果。那是因為,在卡路里之外,「吃什麼」和「怎麼吃」,一樣也很重要。選擇低GI食物在熱量相同的前提下,吃進一碗白米粥,跟吃進一碗糙米飯,對身體的影響並不相同,差別在於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GI代表食物經胃腸道消化吸收後,使血糖上升速度的快慢。GI值愈高,血糖上升速度愈快,愈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讓人更容易飢餓,而且攝入的食物熱量更容易形成脂肪,當然就更不利於減重。如何判斷自己吃的是高GI還是低GI的食物?有幾個快速檢視的指標:1) 含纖量/一般來說,纖維含量越高,GI相對較低。含豐富膳食纖維的糙米,有助減緩澱粉的分解和吸收,GI比白米低上許多。2) 含糖量/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使血糖急速上升,進而刺激大量胰島素分泌,促使體脂肪形成,因此GI高。3) 加工度/加工食品比天然食物的GI高,像多重加工的肉鬆,GI就比天然的豬肉高。4) 澱粉糊化程度/任何澱粉類食物過度煮爛糊化,都會增加食物的GI,像白粥就屬高GI,很多人因為減肥,就不吃白飯,改吃粥,其實是錯誤的認知。在相同的熱量下,當然要吃低GI的食物。不過,要小心的是,低GI食物不一定熱量低,吃多了也是會發胖。多攝取蛋白質可抗肥胖另外,在人體的熱量消耗上,基礎代謝率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代謝率低的人,熱量不易消耗,也比較容易發胖。如果想提高基礎代謝,除了要透過運動增加肌肉比,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像奶類、肉類、蛋類,以及豆漿、豆製品中的植物性蛋白,都能促進基礎代謝。一項名為「DiOGenes」的研究計畫,在2005 ∼2007年之間,針對荷蘭、丹麥、英國、希臘、西班牙、德國、保加利亞、捷克等國的932位體重過重者,先透過8個星期的低熱量飲食,讓每個人減去約11公斤的體重,然後分為5組,進行為期26週的差別飲食計畫,其中1組為控制組,另外4組則在蛋白質、和GI上做變化,而總熱量都是相同的。高蛋白質、低GI飲食 能有效降低復胖結果發現,高蛋白質(比控制組多攝取5.4%)、低GI的飲食,都能有效降低減重後的復胖。結合這兩者的飲食,不但對於後續的體重維持,效果特別好,在血壓、血脂的數字上,也出現了改善。高蛋白質飲食的效果,甚至可以維持1年。簡言之,只有控制卡路里的數字,並不保證你就能瘦下來;少糖、少脂、低GI,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吃對食物,才能幫助你對抗肥胖,正是「吃對,瘦一身;吃錯,胖一生。」(本文摘自/肥胖和你想的不一樣/天下文化) 

別輕忽另類過敏原 陽光也可能是兇手

別輕忽另類過敏原 陽光也可能是兇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遠離過敏原,當然是避免發生過敏最直接、有效的辦法,相信每個人不會不知道。但知道不代表做得到,過敏原充斥在日常生活當中,除非有辦法遠離地球,否則真的比登天還難!過敏原也可能是無實體的誘導因子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所面對的過敏原其實不光是具體存在的「物質」,同時一些無實體的誘導因子(Inducible factors)也會刺激身體,引發過敏反應,像是溫度、濕度、陽光(紫外線),以及生理壓力,諸如疾病、精神(認知)等,容易受到忽略。好比季節性過敏,除了因為花粉之外,溫度變化也是造成許多惱人過敏的原因,早晚溫差導致許多學童鼻子喉嚨不適。濕度改變也使許多患有皮膚疹的人一夜難眠、關節炎發作,導致活動不便。有些人一旦待在陽光下許久,全身就像熟透的蝦子,「光過敏」讓他們無法享受日曬的溫暖。另外,壓力刺激會引起免疫功能障礙,讓原本可以承受刺激的身體變得不堪一擊,過敏症狀也因此爆發,例如有些人一緊張就肚子痛,甚至腹瀉。情緒反應也可能導致身體發炎精神認知與壓力具有相關性,有些人因為過去的負面經歷,或是莫名的心理印記,對特定的名詞感到壓力,於是引發類似過敏的反應出現,這類的「過敏」有些可以透過教育學習的方式改善治療。感情刺激也是造成生理壓力的條件,由感情刺激所引發的情緒反應,也會導致身體的臨床症狀,例如憤怒使身體發炎,而發炎正是過敏的主要表現方式之一。談到壓力就不免需要多做一些解釋,壓力會使身體過敏反應延續不止,有時治療過敏症狀要將生理壓力與外在過敏原同時處理,才能真正見效。生理壓力可能削弱免疫功能舉例來說,當你因為無意間接觸花粉,引起鼻腔及氣管過敏發作,原本離開當下的環境,應該就能恢復,然而可能因為經常熬夜工作,以至於生理壓力削弱了免疫功能,原本已經蠢蠢欲動的發炎症狀,在花粉的推波助瀾之下爆發,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因而讓身體過敏無止境的延續。這時,如果不能將睡眠不足的壓力一起排除,那麼就可能讓健康徹底崩潰。壓力或許不能說是一種過敏原,但它無疑是一種過敏的誘導因子。壓力無法被肉眼診斷,也可能被患者有意或無意的隱藏,因此醫師往往比較優先篩檢「外源性因子」,不得已之下,只好習慣性地忽略「內源性因子」。加上因為檢視壓力對生理功能的影響,必須透過進階的實驗室分析,需要額外花費,一般醫師不會當作例行措施。當然倘若願意,建議可以主動要求醫師施行進一步的分析,對於過敏的治療效果,肯定會有加分作用。(本文摘自/自體免疫排毒有方:養好抗過敏體質100道中西營養食療/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