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守護寶寶 百日咳防疫必須滴水不漏!

守護寶寶 百日咳防疫必須滴水不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管局統計,台灣百日咳的發生率,每年確診案例約50至100例,「但這並不包括沒有就醫、未通報的人數,預估仍有許多潛在患者,實際人數可能更高。」桃園宋俊宏婦幼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吳孟哲醫師,提起近年百日咳的疫情有感而發,他指出,由於百日咳的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成人可能只有輕微的咳嗽,臨床不易鑑別,「咳嗽是百日咳的典型症狀,對於一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染病後可能會因咳嗽誘發吸入性肺炎、呼吸暫停而導致腦部缺氧,甚至死亡。」從疫情上來看,目前以家庭群聚感染的病例數最多,顯示要全面防堵百日咳,除了嬰幼兒出生後施打疫苗外,產婦、家人與照顧者間也必須做得全面且扎實。吳孟哲醫師說,衛福部從2012年就開始宣導產婦於孕期28週到36週施打百日咳疫苗,可讓母體在2到4週內產生抗體,並透過胎盤傳抗體給胎兒,讓寶寶出生後就能夠有抗體。「但光是這樣仍然不夠,建議所有需要照顧嬰幼兒的相關人員如家中的爸爸、兄弟姊妹、祖父母,甚至是醫院、月子中心、托育中心的從業人員都應該關注,為全面防疫而施打疫苗,才能滴水不漏。」五大族群全面防護 百日咳out!吳孟哲醫師以自己服務的醫院為例,從2010年開始就施行全院醫護人員施打百日咳疫苗,且在孕婦於28至36週就診時積極加強衛教,宣導施打疫苗的好處;產後也關心病房內並向每一位進出院所探視的爸爸、兄弟姊妹、爺爺奶奶是否施打疫苗,以執行完善的包覆政策,嚴格把關每個階段,為所有新生兒打造安心健康的醫療空間。百日咳疫苗由於抗原種類&抗原含量不同,臨床效果也不相同。平均來說疫苗的保護效力約5到10年,如今處於育齡階段的成人早已沒有抗體及保護力,在如今少子化的年代,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是重要一環,尤其,百日咳是藉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因此他建議,「孕媽咪於產前28-36週都應施打疫苗、家人也應一併施打,更重要的是,一般成人若有咳嗽情形,務必戴上口罩再接觸嬰幼兒,倘若咳嗽超過兩週以上,建議要將百日咳納入鑑別診斷,才能達到全面防堵的目的。」

高低肩、長短腳 脊椎側彎害的!

高低肩、長短腳 脊椎側彎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國二學生因腰痠被媽媽帶去求醫,經過檢查發現這名學生因長期身體歪一邊加上坐姿不正確,因此出現他是脊椎左側彎,幸好側彎角度未超過20度,醫師建議用運動矯正,配合日常生活的正確坐、站及走路姿勢,雖然有些側彎,但是無須過於恐慌。兒童肩膀不一樣高有可能為脊椎側彎青少年坐姿不正確容易導致脊椎側彎,振興醫院骨科醫師朱唯廉表示,父母可從孩子背後觀察,若肩膀不一樣高,兩邊肋骨一邊突出一邊凹陷,或者孩子有長短腳可能為脊椎側彎的徵兆。矯正脊椎側彎可從哪些方面改善,朱唯廉醫師表示,脊椎側彎可由角度及年齡持續觀察,小朋友18歲前有不明原因側彎,10度以內為正常,10度至19度則需要觀察,若側彎角度已達20度以上則要考慮治療,若超過18歲就會因為脊椎發育完成來不及治療。長期受力不均 會衍生為退化性關節炎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科主任尤政中指出,若出現20度以上的側彎,角度過大建議穿戴護具矯正,配合運動及姿勢,定期每3個月回診追蹤側彎角度是否改善。若是超過35-40度以上的側彎,則需要手術處理,術後也需穿戴背架及運動。朱唯廉醫師表示,除了後天的脊椎側彎之外先天性的脊椎側彎可能因為脊椎多半截或少半截,導致側度數高達40度以上,因此呼吸不順、疲勞無力也可能是脊椎側彎的症狀。4%的人患有脊椎側彎 3式運動助改善症狀尤政中進一步指出,依統計,約有4%的人患有脊椎側彎,除了影響體態外,還會使患者長期腰酸背痛。另外,脊椎關節在長期受力不均之下,會衍生為退化性關節炎。至於要矯正脊椎側彎,他建議做下列3式運動,每個動作重複10次,慢慢增加到20-30次,並可以增加手腕和腳踝的沙袋重量,從1.5〜3公斤開始逐步增加:第一式:俯臥,身體自然伸直,右臂往前方伸直,頭部抬高離地20公分,同時抬高右肩及右臂約10秒。第二式:俯臥,身體自然伸直,抬高頭部,同時抬高右肩、右手及右下肢約10秒。第三式:趴跪姿,抬高頭部及右臂約10秒。

傻傻分不清?姑婆芋、芋頭這樣分

傻傻分不清?姑婆芋、芋頭這樣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一起民眾食用「荷葉粉蒸排骨」引發喉嚨痛、口腔痛等症狀的中毒案例,經食藥署檢驗確認該排骨「外層葉」為姑婆芋並因食用而引發中毒。食藥署已建立姑婆芋的分子生物鑑別檢測方法,可在最短時間內鑑定出姑婆芋物種,除了可協助中毒者接受正確有效的治療,食藥署也於「防治食品中毒專區」宣導辨認姑婆芋與芋頭的方法,遇狀況時,民眾也能即時查看對照找出結果。芋頭葉面有絨毛 姑婆芋表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姑婆芋植株與芋頭相似,芋頭 (Colocasia esculenta)葉面具有絨毛,葉柄與葉面相接處呈深紫色,且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遠,姑婆芋表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葉柄與葉面相接處無紫紅色,且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近,姑婆芋葉行為廣卵形、芋頭則為盾形。只要掌握幾項要點,也能簡單辨認出兩者。姑婆芋植株全株有毒,含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會使誤食民眾出現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部分患者則伴隨著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腹痛等。食藥署表示, 101年民眾至小吃店用餐,食用後出現嘴麻、嘴腫及喉嚨痛之症狀,食材疑混有不可食用之姑婆芋。103年民眾於自家菜園採摘植物煮成芋頭飯,食用後即感到口腔麻痺、喉嚨痛等症狀,經檢驗皆為有毒不可食用的姑婆芋,另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於今年1月也因不慎誤食姑婆芋中毒送醫。誤食導致生理不適速就醫並保留檢體食藥署提醒,民眾勿自行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以免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若民眾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人工膝關節還是卡卡?6大原因報你知

人工膝關節還是卡卡?6大原因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換人工膝關節後,老是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天氣變冷,症狀就更明顯。高雄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部長任振輝表示,根據臨床觀察,大約每10名接受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就有1人術後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6大原因造成人工膝關節卡卡任振輝醫師分析,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患者,之所以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常見原因包括,第一、手術後膝關節兩側韌帶鬆緊不一。第二、人工膝關節與骨頭不夠密合。第三、由於疤痕較長,變天時疤痕攣縮,患者就可能不舒服。第四,患者術前因膝關節變形,已習慣特定角度施力,當角度矯正回來,患者不太適應新角度,就會感覺卡卡、不順。第五,患者術後復健運動做不夠,產生組織沾黏。第六,患者手術前血液循環不好、肌力不足,進而復原狀況不如預期理想。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將全部關節換掉,韌帶鬆緊的平衡,需要用肉眼、醫師個人感覺及經驗,因此較容易產生膝關節韌帶鬆緊不一等問題,由於傷口較大,疤痕攣縮可能更嚴重。近年來,隨著新科技發展,醫界開始運用機器人手臂進行膝關節、髖關節置換手術,在南部,高雄榮民總醫院近期引進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新科技,引發醫界、學界討論。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 復原時間大幅縮短任振輝醫師指出,這類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手術只換掉磨損軟骨組織,不需挖掉整顆關節,並藉由機器手臂及電腦輔助人工關節植入位置、以及動態評估韌帶鬆緊程度,所以較不會韌帶鬆緊不一,屬於局部手術,可適用於單關節面、雙關節面磨損患者,患者術前需要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手術中,也會隨時透過電腦系統進行評估、導引,幫助提升手術精準度。此外,手術傷口約傳統手術的1/3,復原時間大幅縮短,患者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大約3天左右。任振輝醫師也提醒,民眾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要盡量避免負重,平常也要適當運動,以維持肌力,並注意不要跌倒,這樣才能幫助延長人工膝關節壽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光補鈣不夠 維生素D3增強吸收

光補鈣不夠 維生素D3增強吸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大多數日曬不足,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已是全球普遍現象!根據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恐導致全身性疾病,包括骨鬆、氣喘、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失智症,甚至癌症。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師趙順榮建議,除了適當日曬外,建議每日補充800IU高劑量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和嬰兒氣喘、流產有關趙順榮藥師指出,缺乏維生素D的原因很多,例如冬天的陽光較弱、空氣汙染霾害(PM2.5)影響、防曬措施(防曬油、太陽傘、衣物)、老化、肥胖、肝腎功能不佳、疾病、使用藥物等,都會影響維生素D吸收。趙順榮藥師說明,維生素D是維持人體正常生長及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也是具有多重生理作用的荷爾蒙,除了維持鈣磷平衡及骨骼健康外,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與許多疾病相關,包括嬰兒氣喘、孕婦流產、心臟血管疾病、免疫力、失智症、男女生殖能力、糖尿病、洗腎患者死亡率及癌症等。上午10點前、下午3點後 曬10至15分鐘​ 藥師強調,所有維生素自身不可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應付生理所需,需藉由食物補充;而人體維生素D經紫外線照射可以合成,若缺乏維生素D可能導致全身性疾病。人體90%的維生素D是透過日曬產生,建議可於每日上午10點前、下午3點後,讓身體四肢於陽光下曝曬10至15分鐘,並適量攝取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木耳、深海魚類、香菇、牛奶等。若擔心日曬紫外線所產生的問題,又無法從食物補足維生素D,最簡單的方法是補充保健品。趙順榮藥師建議,成人每日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200-2000 IU;健康停經後女性每日攝取800-1000 IU;預防骨折每日攝取800 IU,同時搭配1000mg的鈣,也有助於降低血壓和預防癌症。均衡營養、適量運動 預防骨質疏鬆但市售保健產品琳瑯滿目,趙順榮藥師建議,選擇有「衛福部審查並取得正式文件」,且通過衛福部認證檢驗機構「定量檢測維生素D 800 IU及品質安全認證」的保健品,一天只要一粒,方便又安心,並由「專業藥師、醫師推薦使用」為佳,進而達到預防保健的實質意義。目前現有臨床數據顯示,每日持續補充維生素D 4000-10000 IU,不超過2個月未觀察到中毒現象。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呢?趙順榮藥師認為,第一,均衡營養,日常飲食可適度食用高鈣食物,包括乳酪類、小魚乾、沙丁魚、髮菜、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等;第二,適量運動,運動可以促進骨骼血流量及耐受力,進而提高骨密度,並能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減少跌倒發生的機會或傷害。適當的「負重運動」,如散步、快走、騎腳踏車、球類運動、太極拳等;尤其是戶外運動,藉由陽光的照射可以活化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的吸收。停經婦女易骨鬆骨折 補鈣也要補維生素D3趙順榮藥師提醒,停經婦女為骨鬆骨折好發族群,不只補鈣,也要補充維生素D3可幫助鈣吸收,建議每日補充維生素D3 800-1000 IU,讓體內維生素D充足,有效預防骨質疏鬆與跌倒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夏日壁蝨活力強 每年篩檢揪「毛」病

夏日壁蝨活力強 每年篩檢揪「毛」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養狗的飼主多半會有抓過壁蝨的經驗,全台平均每10隻狗就有1隻曾經或正在感染艾利希體症,炎炎夏日,中南部的寵物隱憂恐加倍。壁蝨不僅僅會吸血,還會帶原許多致命的傳染病!根據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的調查發現,全台平均每10隻狗就有1隻曾經或正在感染艾利希體症。夏天壁蝨活動力增加 傳染病防不勝防一隻上了年紀的長毛米克斯,平時最喜歡出門散步,有段時間飼主發覺狗狗的食慾、精神都明顯變差,到獸醫院就診才發現感染了艾利希體症。艾利希體症為壁蝨爬上了被感染艾利希體的狗狗身上叮咬後,再爬到別的狗狗身上時,就會把艾利希體傳播給另外的這隻狗。獸醫師林辰柔表示,炎夏來臨,壁蝨的活動力增加,傳染病更是防不勝防,即使平時有用藥也無法完全預防狗狗被壁蝨叮咬,建議飼主每年幫寵物打疫苗時,可以一起抽血篩檢壁蝨、蚊子帶原的6種傳染病,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與控制。犬隻感染多半會有發燒、倦怠、眼紅症狀林辰柔獸醫師表示,壁蝨究竟是如何對寵物狗造成威脅,多數飼主仍不清楚。壁蝨通常會躲藏在耳朵、脖子等皺褶處,不容易被發現。犬隻若感染艾利希體症,初期會有發燒、倦怠、眼紅等症狀,但這些症狀容易被飼主忽略,有時甚至沒被發現,有些狗狗就靠自己的免疫力把症狀壓制了。亞臨床期可持續數個月或數年,隨時會因狗狗的抵抗力降低而進入慢性期。慢性期時狗狗會發生流鼻血、貧血、腎臟疾病甚至癲癇的症狀。炎熱地區感染率是北部2~3倍根據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的調查顯示,台灣平均約每10隻狗就有1隻曾經或正在感染艾利希體症。其中炎熱的中南部地區更為盛行,中部地區的感染率是北區的2倍,南部地區更高達3倍。時值夏季,壁蝨的活動力提升,林辰柔獸醫師提醒,即使沒看到壁蝨也不代表壁蝨不存在,唯有透過抽血篩檢才能確認寵物是否感染壁蝨帶原的傳染病。建議飼主們可以在每年帶寵物施打疫苗的同時,一起為家中寶貝進行傳染病篩檢。早期治療,狗狗的健康也就能管理的比較好。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的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本次的講座中營養師張昱凡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106年6月9日 星期(五)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生活能力越強 越有助降低老年憂鬱

生活能力越強 越有助降低老年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對老年生活滿意嗎?據2017年4月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資料顯示,無論年輕或老年時期,生活能力對於財富和健康具同等的影響力。該研究以參與「英格蘭老齡化縱向研究」中8,119位52歲以上的民眾為對象,探討5項生活能力「情緒穩定度、決心、控制、樂觀,及認真」對個人的影響。研究發現擁有4項以上的生活能力者,擁有財務穩定性較高、較少憂鬱傾向、較低的社會孤立感、健康狀況較佳等好處。受文化影響 老年人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研究顯示,生活能力與從事志工服務參與度呈正比,規律擔任志工者的生活能力可從28.7%提升至40%。研究者也提出,調查結果顯示每一種生活能力同等重要,影響的生活品質取決於所有能力的累積。台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台灣因受文化與價值影響,從小就被教育學習一技之長,忽略內在感受與正向性格的重要性,使老年人於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建議可以透過冥想、參與社區活動等方式,建立正向思考,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樂觀使我們更容易面對挫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此研究結果顯現出生活能力對未來的影響力。具備它使得個人在財富、生活幸福感和健康狀況上較佳。一般而言,情緒穩定者會較易於相處,人際關係自然較好,樂觀使我們對事情有比較正面的看法,較容易面對挫折。葉雅馨主任提醒,高齡者可以自行檢視自己的生活能力狀態,反省自己是否情緒上易怒、常常會使性子?或是經常猶豫反覆?不妨試著與自己對話,做出適度的修正。家中若有長輩,可以注意從生活相處中給予正向的鼓勵及增強,或者邀請他分擔家事讓他覺得有被需要的感覺,重點不在建立何種生活能力,卻已增加老年生活的幸福感。

正念飲食練習 這樣吃也不發胖!

正念飲食練習 這樣吃也不發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讓我們探索味覺覺知,這時候以你在減重時從來不會想要吃的輕脆、油膩食物,如炸物等,由你來選擇吃薯條、炸雞、洋蔥圈或其他的食物。依照你所選擇的食物,可以在家中或速食店進行這項練習。花些心思想想如何選擇地點、時間,以及當下有多餓(建議選擇讓自己處在稍微餓但並不是過度飢餓的狀態)。建議第1次先選擇獨自練習,因為這可能需要做特定的安排:1) 將一小分量你所選擇的食物放在面前。幾根薯條或幾塊雜物就足夠。2) 按照前面2項練習的步驟。慢慢享受每一口,嘗試留意是什麼特質讓這類食物這麼誘人?是脂肪嗎?輕脆的口感?鹹味?味道?嘗試辨識味蕾什麼時候從「哇,真美味」轉換成「咦,好油膩喔」。相信我,這一定會發生的。無論什麼時候吃這些食物,最終會遇到食物味道太油膩或太鹹或不再誘人的時候。3) 來到這狀況時就可以停止進食。留意味覺滿足感量表分數什麼時候減少,這等熱量不值得再繼續吃這個食物了。留意當下浮現的想法、情緒及其他經驗。自行比較健康及不健康的食物選擇留意不同食物油膩程度的質與量,炸雞與烤雞、瘦肉與肥肉、品質好與不好的甜不辣(美味與噁心的差別)。思考看看高脂食物的口感是否值得你吃下它的熱量。若把肯德基炸雞胸肉去皮去屑,熱量就會從350大卡下降到140大卡。但是少了皮及屑,你還能夠享受這塊雞肉嗎?如果不行的話,何不只吃半塊連皮雞肉,熱量跟去皮的整塊雞肉差不多。然而,一些高脂肪的主食熱量可能高達1000大卡。它們的味道值得讓你吃下這麼多的熱量嗎?可以參考《吃這個,不吃這個》(Eat This, Not That)的書籍系列,然後經常在同個餐廳中比較健康及不健康的食物選擇。它們大部分的差別都是因為脂肪的總量。書中顯示,起士蛋糕工廠鮮蝦義大利麵(Cheesecake Factory Bistro Shrimp Pasta)(聽起來很營養對吧?)含2800大卡,77克飽和脂肪酸;馬格立特披薩含609大卡、13克飽和脂肪酸。那爆米花要加上較多或較少的奶油?高脂沙拉醬還是高品質的低脂醬?去脂、低脂還是全脂優格?阿比火腿瑞士起士三明治含268大卡、8克脂肪、超級生鮮三明治則含779大卡、45克脂肪。不用低脂牛奶,在咖啡加2湯匙的全脂牛奶多10大卡。因此,對於某些選擇,高脂食物的影響,會知道如何選擇比較合理。但是,對於某些選擇,兩者差異不大,你也許可以選擇享受濃郁的滿足感。(本文摘自/正念飲食/橡實文化)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氣候不穩定,在這季節轉換時,很容易誘發過敏疾病,尤其是皮膚過敏,會在臉上或身上出現一塊一塊如花朵般的紅腫、搔癢、掉皮屑、疼痛、發熱等症狀,讓人非常困擾。專家指出,過敏是因為體內免疫系統失衡導致,過敏性疾病包括花粉症、鼻炎、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氣喘等,不論是發生在眼、鼻、氣管或是皮膚,都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發炎,透過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可獲得改善。淋巴球作用造成發炎現象 進而導致過敏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一般常見的過敏,是透過免疫系統中淋巴球作用,而造成的發炎現象,當過敏物質出現,淋巴球中的T細胞會命令B細胞產生很多IgE免疫抗體。皮膚及黏膜的部位存在許多肥胖細胞(mast cell),IgE會結合肥胖細胞,讓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並導致微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水份漏到組織中局部充水,造成浮腫;微血管也會擴張使得血流量增加,所以皮膚表面會看起來紅通通,神經末梢會變得非常敏銳,使得皮膚既癢又痛。從淋巴球數量、比例 了解免疫系統平衡與否 在健康檢查時,會檢測白血球種類的比例,其中與「抗原-抗體反應」有關的「淋巴球」數量及比例,可反映出免疫系統是否平衡。劉婷婷博士指出,淋巴球一般約占白血球總數的35%,若是淋巴球的比例過高,顯示T細胞跟B細胞的作用強勢,很容易引發「抗原-抗體」的過敏反應;一旦誘發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空前的組織胺大爆發,造成嚴重的發炎現象,短時間內難以控制。你具有容易過敏體質嗎?容易過敏的人有哪些特性?劉婷婷博士進一步指出,父母(特別是母親)有過敏體質、皮膚的保濕功能低下,乾燥性皮膚,常抓癢導致破皮、氣管/鼻咽/呼吸道脆弱、曾經發生過食物過敏或眼鼻過敏、體內氧化物很多(愛吃油炸物)、腸胃功能不佳(腸道好菌少)、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免疫力低下、體內IgE抗體多以及過度清潔都容易有過敏體質。導正免疫系統 「不痛不癢」小秘笈報你知劉婷婷博士強調,「過敏/發炎」以及「免疫機能」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雖說過敏是因為「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但並不因此就代表「免疫力很高」,反而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了「免疫力異常」或說「免疫失衡」。除了急性發作期藉由藥物緩解症狀外,有耐心地導正免疫系統的「啟動-煞車」功能,才能真正得到改善。以下是劉婷婷博士提供改善過敏的的「不痛不癢」小秘笈!● 減:1) 食量(或偶爾斷食)2) 過度清潔、彩妝3) 植物油及油炸物4) 麵粉、乳製品、蛋、菸5) 接觸溫度急遽變化的空氣6) 接觸異物抗原● 增:1) 確實保濕2) 抗氧化食物、維生素3) 益生菌健全腸道4) 優質油脂5) 提昇體溫、盆浴6) 運動、紓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