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小孩不會刷牙 口腔保健怎麼做?

小孩不會刷牙 口腔保健怎麼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平均蛀牙2.5顆,比全世界國家多出1顆,堪稱是「蛀牙王國」。醫師強調,預防蛀牙就要刷牙,也可搭配市售安全性高的P113+抑菌蛋白口腔護理產品,強化牙齒琺瑯質,維持口腔菌種平衡來加強口腔保健。2大原因 兒童齲齒率高牙科診所院長張淑君表示,兒童比成人更容易齲齒有兩大原因。學齡前,因手部協調能力未熟練,牙齒不易徹底清潔乾淨;學齡後,進入混合齒列期,牙縫容易殘留食物殘渣,牙齒清潔更加困難,建議家長幫助孩子刷牙,定期檢查牙齒、塗氟、使用氟錠。乳牙齲齒 恆牙也容易齲齒張淑君院長強調,乳牙齲齒對健康影響很大,乳牙除了具有咀嚼的功能,同時還有占據恆牙生長空間的功能;若乳牙罹患齲齒,容易導致恆牙生長空間不夠,造成牙齒排列參差不齊,影響進食、發音、美觀,更增加齲齒發生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轉糖鏈球菌 最主要的齲齒病原菌為什麼會發生齲齒呢?張淑君院長說明,進食後,食物殘渣卡在牙縫中,經過細菌分解形成白白黏黏的牙垢,其中充滿的牙菌斑更是造成牙齒酸蝕的主因;事實上,口腔內有上千萬種細菌,而轉糖鏈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當細菌量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齲齒。市面上有非常多可以抑制轉糖鏈球菌的成分,目前研究發現P113+抑菌蛋白為溫和、安全性高的有效成分。P113+抑菌蛋白 抑菌力達99%根據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實驗室發現,萃取於人體的抑菌蛋白成分P113+,抑菌力高達99.9%,可有效抑制引起蛀牙的轉糖鏈球菌。張淑君院長分析,P113+抑菌蛋白分離自人體唾液,唾液原本就具有抑制轉糖鏈球菌、強化牙齒鈣質的功效,可有效預防齲齒。吞食漱口水 恐影響健康不少家長會讓孩童使用漱口水加強牙齒清潔;張淑君院長認為,使用漱口水要特別留意,若不小心吞食,或長期使用添加防腐劑、酒精等化學添加物的漱口水,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建議選擇安全性高,且具抑菌的效果的產品。市售含P113+抑菌蛋白的漱口水,對人體無抗藥性,溫和不刺激,非常適合兒童或成人天天使用。定期牙齒檢查 預防齲齒張淑君院長建議,開始長牙就應該刷牙,家長應該協助孩子清潔牙齒,每3至6個月接受牙齒檢查,及早使用塗氟、窩溝封填,有助預防齲齒;平常也可利用安全性高的口腔保健產品,養成孩子正確潔牙的態度,並進行潔牙四部曲,包括刷牙、牙線、漱口水,以及使用口腔噴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防早期肺癌 每年照一次胸部X光夠嗎?

防早期肺癌 每年照一次胸部X光夠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少名人皆因肺腺癌辭世,包含前副總統蕭萬長、新科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柯文哲夫人陳佩琪都曾公開自己是肺腺癌的患者。國人進行基礎健檢通常會包含胸部X光檢查,然而,肺腺癌發現不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延長患者存活率的不二法門,究竟哪一種檢查方式,能精準地發現早期肺癌呢?有吸菸習慣、55歲過後要逐年健檢胸腔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表示,無論肺癌細胞病變是發生在中央還是周邊組織,都會因為生長的地方不同在判別上出現盲點,若僅照胸部X光片,最大的問題是腫瘤要大到一定程度才檢查得出來。當前醫療的目標是在癌細胞1公分以下時就被發現,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可有效檢查出1公分以下的腫瘤。蔡俊明醫師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因為是橫切面檢查,較易看出不正常的影像,克服腫瘤判讀上的誤差。值得注意的是,判讀LDCT的影像有其專業性,並非所有醫生都能勝任。建議有吸菸習慣者,55歲過後就要開始逐年健檢胸腔。腫瘤直徑大於0.8公分 要做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醫師說明,一般正子攝影看不清楚肺癌的病灶,但若進一步採用正子電腦斷層掃瞄(正子攝影PET+電腦斷層掃瞄CT,也就是俗稱的「彩色電腦斷層」)就會看得很清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有一個NCCN準則也建議:肺部腫瘤直徑大於0.8公分,須要做特別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蔡俊明醫師認為,由於正子掃瞄未能準確區分感染與腫瘤,而且大部分顆粒小於2公分的肺腺癌正子不會顯影,因此並不推薦。假如懷疑罹患肺癌,切片檢查較能正確診斷。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一旦家中有人確診肺癌,建議家屬可多觀察病人確診前後的心理變化,多協助找相關的資訊閱讀,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可陪同病患一起和醫師討論,分析各種療法的利弊,用實際行動表達關心。

不知患上肺阻塞 全台40萬人未篩檢

不知患上肺阻塞 全台40萬人未篩檢

(優活健康網際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大部分罹病者卻不知道已患了肺阻塞,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推估,台灣40歲以上患中重度COPD者占5.4%,約有64萬人,但實際上就診者只有24萬多人,也就是說有將近40萬人沒有就診。衛福部推動新的照護模式,將醫療院所分成第一類及第二類,希望強化病情掌控,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希望能找出更多潛藏性的肺阻塞患者。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過去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病名太難記,宣導不易,在去年底改稱為簡單易懂的「肺阻塞」。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彰化醫院胸腔科主任黃伊文呼籲,40歲以上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請儘快進行肺功能檢查。簡單地說,肺阻塞是肺臟長期接受抽菸或空氣中的有害粒子,導致呼吸道產生發炎性反應,呼吸道纖維化,引起氣流阻塞的一種病況,其症狀主要是咳、痰、悶、喘等,由於是不可逆的,最後肺功能喪失,呼吸困難。病患分類讓治療更全面 也健全了轉診制度黃伊文主任表示,抽菸和PM2.5污染是肺阻塞疾病日益嚴重的最大因子,使得肺阻塞變成高盛行率、高致死率及高共病率(衍生心臟血管等其他疾病)。健保署及胸腔醫學會為了讓肺阻塞的治療更全面,健全轉診制度,將治療肺阻塞的醫療院所分成第一類及第二類,病患急性肺阻塞發作時,送到第一類醫院救治,穩定後就近到第二類醫院或診所進行慢性管理。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 應儘快就醫檢查黃伊文主任表示,40歲以上抽菸者、長期曝露在粉塵環境的砂石業及石棉業從業人員是高危險群,空氣污染較嚴重的中南部比北部嚴重,男性患者約為女性3倍。 大部分的肺阻塞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了肺阻塞,若到了已出現呼吸困難的重度或極重度才就醫,這時治療就很麻煩了。如果能在輕度或中度時就能確診,治療效果將會好很多,而且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因此,40歲以上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應該儘快就醫做X光及肺功能檢查。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羅姓女患者去年2月車禍導致頭頸部外傷,多節頸椎椎間盤突出,持續復健9個多月後雖然疼痛有所減輕,但關節活動度受限,頸部無法自由轉動,連帶也常發生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退化情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睡眠。去年接受針灸治療後歷經約半年時間,疼痛已改善,睡眠品質也穩定。女性長時間使用肩頸肌群 身體會自然感到無力除了外傷導致的肩頸問題外,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因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因素所引起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蘇永玄表示,女性烹煮、洗衣、打掃等動作無一不使用到肩頸的肌群,長時間下來,乳酸及發炎物質會堆積,身體自然會覺得酸、痛、脹、麻,時而感到無力。從經絡的角度來看,肩頸與頭面部的經絡是有相關的,當肩頸痠痛阻礙了經絡的正常運行,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出現耳鳴耳塞、顏面抽痛等症狀,進而影響生活及睡眠品質。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蘇永玄醫師指出,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還有肩胛骨周圍的肌群也可能造成手麻痛,甚至胸部肌群等部位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血瘀滯,進而影響經絡的運行也一樣會造成手痠麻痛的症狀。長時間肩頸肌肉緊繃痠痛的民眾可在其患處觸摸到筋結,這是一種肌肉缺乏彈性、不正常收縮的現象,可視為氣滯血瘀的一種。治療方面,活血化瘀藥物的調理可利用乳香、沒藥、紅花、丹參,薑黃等藥材;酌加伸筋草、絲瓜絡、威靈仙、木瓜、 桑枝等可幫助舒經活絡。除此之外配合物理性治療如熱敷、電療、刮痧、拔罐或針灸,整體治療效果會更好。

出現5大症狀 原來「這裡」鬆了

出現5大症狀 原來「這裡」鬆了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多歲的陳姓婦人長期腰酸背痛,誤以為是家事過度操勞,進行脊椎健檢後發現,患者的骨質密度T值為-3.0、屬骨質疏鬆症(T值 ≦ -2.5為骨鬆症),稍稍不注意都可能會發生壓迫性骨折,因此馬上給予運動處方、飲食改善建議及物理治療,及時預防骨鬆的惡化。骨鬆讓脊椎關節變狹窄 影響脊椎周邊肌肉健檢中心主任林禮立指出,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在沒有發生骨折之前,骨質疏鬆症其實並沒有任何症狀。以這位婦人的情況而言,是因為骨質疏鬆讓她的脊椎關節空間變得狹窄,影響脊椎周邊神經的肌肉支配,因此長期感到腰酸背痛。骨質疏鬆是全身性的骨骼疾病,未即時挽救,長期下來骨質疏鬆的程度使得脊椎骨無法再負擔全身的重量,脊椎骨會變為「壓迫性骨折」。通常會有身高變矮,也就是俗語所說的「老倒縮」。若發生在髖骨頸及手腕部,則極易跌倒即發生骨折。而胸腰椎、髖骨頸及手腕部即是最容易因骨質疏鬆發生脆性骨折之處。林禮立主任提醒,出現以下5大症狀就要小心是骨質疏鬆症:1) 腰部、背部長期隱隱作痛。2) 腰酸背痛,早期局限某部位,後來可能遍佈全身。3) 行動能力受限,甚至無法行動,尤其是發生急性脊椎骨折或髖部骨折時更是如此。4) 駝背,在長期的脊椎骨折壓迫後,脊椎會壓扁形成駝背現象,且身高會明顯變矮,嚴重時會矮上10公分之多。5) 脊椎或關節變形。製作運動處方、飲食改善建議及物理治療對於檢測結果出現異常者,林禮立主任表示,除了製作運動處方、飲食改善建議及物理治療之外,目前骨質疏鬆症已有藥物可以治療,最重要的是透過早期篩檢,加以預防及治療,以防止骨質的繼續流失。

嚇!每4.6秒1人死於高血壓

嚇!每4.6秒1人死於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因此又有「沉默殺手」之稱。依據104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有關的心血管疾病死因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在十大死因分別為第2位、第3位及第8位。每4.6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3種死因。國人對血壓測量行為不理想國民健康署102表示大家對於血壓不重視。依據2013-201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4.7%,估計有460萬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突顯中壯年人口血壓異常之重要性。另外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18歲以上民眾近3成1年內未量過血壓,顯示國人對血壓測量行為仍不理想。守住血壓防線 做好血壓3C管理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120mmHg是收縮壓,指心臟收縮時的血壓;80mmHg是舒張壓,指心臟舒張時的血壓。當收縮壓高於140mmHg、舒張壓高於90mmHg,就代表有高血壓的問題,須要就醫接受醫師建議。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平日做好血壓3C管理,3點做到,就能輕鬆守住120/80的血壓最佳防線:1) Check-量血壓/美國預防醫學委員(USPSTF)建議18 歲以上民眾每年應至少量1次血壓。量血壓時注意事項: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2) Change-改變生活形態/  ‧ 飲食均衡,掌握三少二多原則:即少調味品、低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建議每日鈉的攝取量少於2.4公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  ‧ 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高血壓患者應先諮詢醫師,進行適量且適當的運動。3) Control-血壓控制達標與依醫囑用藥/最好居家進行,採取每周7天的血壓平均值。一般民眾仍建議至少維持在140/90 mmHg以下,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針對個人合適的控制範圍建議仍遵循醫師專業諮詢。

陪孩子走過青春 比功課好更重要

陪孩子走過青春 比功課好更重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沒有人樂見自己中年失業,即使投資績效良好,無須憂慮家庭生計,也不該沾沾自喜,因為靠買賣股票就能維生,絕對不是應該給予子女的正向榜樣。不過,就教養子女的這個層面來說,卻又印證了中國那句俗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時三個子女陸續進入國、高中就讀,因為我已不再上班,才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陪他們走過徬徨叛逆的階段,一方面讓他們不致走岔了路,二方面可以順著他們的天賦去發展。適應目前教育的框架 得到相對較好的結果我常跟別人說:「子女在國小的時候,全家是夏天;進了國中,全家是秋天;進了高中,全家就成了冬天;一直到他們上了大學,全家才又回到春天。」我們家還沒有四季這麼分明呢!因為當大女兒(以下都稱姊姊)進入高中時,雙胞胎兒女(以下都稱弟弟、妹妹)也進入了國中,我們家真是既淒涼又寒冷。姊姊國高中都念家裡附近的公立完全高中,弟弟念的則是私立的音樂班,妹妹國中在家裡附近念,高中則考上北一女。三個子女後來都考上國立大學,一個政大,一個台藝大,一個台大。或許有人認為,三個子女都考上好學校,就代表我的教養是成功的,我倒不以為然。我不會矯情地說,我並不重視他們的學業成績,我只能說,我不是只重視他們的學業成績。我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沒有能力去衝撞現行的教育體制,然後說一番教育應該如何如何的大道理,或是把子女送到國外去求學,我只能在這個框架下,去適應它,去得到相對較好的結果。親子教養問題 要清楚先後順序我先來分享一個我最喜歡的有關親子教養問題的比喻。有一個老師帶了一個空的奶粉鐵罐和三個袋子進了教室,然後把第一個袋子裡裝的高爾夫球放進鐵罐裡。裝到滿出來之後,他問學生:「還能繼續裝嗎?」學生說:「不行了。」老師搖搖頭,拿出第二個袋子裡的鵝卵石又放進鐵罐裡。因為鵝卵石較小,可以填補高爾夫球留下的空隙。放了一些鵝卵石進去之後,終於又滿了。他再問學生:「還能繼續裝嗎?」學生這次學乖了,回說:「還可以。」老師笑笑,再把第三個袋子裡的細沙倒進鐵罐裡,這時才終於把鐵罐完全填滿。如果我們把裝填的順序顛倒,也就是先放細沙進去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再裝鵝卵石和高爾夫球了。這個比喻其實就是在講親子教養的優先順序。 我認為高爾夫球代表的是我對子女最重要的要求,也就是「努力」和「善良」,鵝卵石代表的是和諧的親子關係,細沙則代表了遵守規定和升學期望。每個人對子女教養的優先順序不一樣,特別是很多家長會把細沙當做第一順位,那肯定會帶來最緊張的親子關係。一旦緊張之後,家庭就不可能和樂,屆時父母講再多的道理,子女也聽不進去了。知錯能改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當然,我也不會矯情地說,我把子女都當朋友看待,那也不對。我一向秉持的立場是「抓大放小」,只要他們偏離「努力」和「善良」,我就會成為嚴厲的父親,否則不會太計較他們的小過小錯。「欺騙」對我而言,就是子女絕對不能踰越的紅線,一旦犯此天條,我才會真正發飆,印象中的次數,大概五根手指以內就可以數完。子女犯錯,只要他們願意承認,我其實不太苛責,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知錯能改,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但絕不能用說謊來迴避。一旦欺騙成性,長大後就不可能是「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會是一個「努力」求上進的人。 (本文摘自/走過失業,我喜歡現在的人生/時報出版)

防癌解便秘 薑黃還能降膽固醇

防癌解便秘 薑黃還能降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薑黃早在中國和古印度時代就被用來治療疾病,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近十多年的薑黃研究顯示,薑黃是一種具有多種保健功效的食物。薑黃從早期被運用在咖哩發展至今,更廣泛的被運用在各種料理、飲品中。幾乎沒有副作用 既天然又具食療薑黃的多元藥理作用,更是受到醫界矚目。截至目前,薑黃的藥理作用多在動物實驗的階段,但近百年來有超過數千篇相關的科學論文發表,薑黃被發現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等作用,並且被認為具有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潛力。可被開發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憂鬱症,甚至肌肉萎縮症的治療藥物,而且薑黃幾乎沒有副作用,是既天然又具食療的兩用草本植物。薑黃具有抗氧化功能近幾十年來,研究出自由基可能是構成老化和疾病的根源,而我們的人體需要攝取更多的抗氧化食物,才能捕捉、抑制自由基的生成。根據美國知名期刊(J. Am. Chem. Soc.)於 1999 年發表文獻指出,薑黃素的抗氧化能力高於維生素 C 及維生素 E,並有相關研究發現,薑黃素結構中的羥基和 β- 二酮基團,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也有研究指出薑黃素的衍生物 1,3- 二銅系統在清除自由基上有很大的優勢。薑黃具有抗癌、防癌的功效薑黃當中的薑黃素對於多種癌症都有預防作用,包括腸癌、胃癌、乳癌、肺癌、皮膚癌及口腔癌。根據一些國外研究表明,薑黃素有促進細胞分化、影響某些癌基因、抑癌基因及蛋白激酶的表達等作用。美國癌症協會報告指出,薑黃素可抑制齧齒類動物致癌酶的形成。美國國立腫瘤所已將其列為第三代癌化學預防藥,將把薑黃列入美國藥典。有解除便祕及降膽固醇的功效薑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這種纖維質,可以吸附血液和腸中的膽固醇,預防血壓上升及動脈硬化,而膳食纖維也有助於促進大腸蠕動,幫助排便,預防便祕。薑黃有抗菌、殺菌作用根據研究顯示,薑黃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在 1998 年,德國科學家就已經在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Infection and Immunity》上,發表過薑黃素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論文,根據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會寄生於宿主的胃壁,使胃酸分泌增加、傷害胃黏膜,導致胃發炎,長期下來增加胃潰瘍與胃癌的機率。薑黃能對抗發炎有研究指出細胞核轉錄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是細胞發炎反應的主要因子,發現薑黃素透過減緩細胞激素,如介白素 -1β(interleukin-1beta, IL-1β)、腫瘤壞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factor-α, TNF-α)、介白素 - 6(interleukin-1 beta, IL-6),可以有效地減緩 NF-κB 活性,降低細胞發炎反應。另外也有相關文獻指出,膝退化性關節炎每天服用 2 克薑黃粉,一周後就可以改善關節疼痛及功能。現代科學也已證實慢性發炎會造成多種慢性疾病,包括關節炎、癌症、代謝症候群、阿滋海默症、心臟病、肝硬化及多種的退化疾病,因此對抗發炎是預防疾病的一種方法,薑黃的薑黃素能有效對抗發炎,達到預防退化疾病的效果。薑黃具有預防肥胖的效果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進行的動物實驗中,發現餵食薑黃的老鼠在無限制食物的情況下,體脂和體重方面還是有所減少,顯示薑黃素能減少老鼠體重和體脂肪的增加。另外,除了控制飲食和運動,新陳代謝也是防止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薑黃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防止脂肪囤積。薑黃被譽為保健黃金薑黃具有保肝利膽的功能薑黃中的薑黃素和揮發油都有利膽的作用,能增進膽汁分泌。2011年,台大動物科技系和高雄榮民總醫院透過動物試驗,首次發現薑黃素可以調控肝細胞的死亡方式,以及生物作用的路徑,成功延緩肝纖維化的發生。根據研究顯示,薑黃素可促進穀胱甘肽硫轉化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的活性,GST 是肝臟內活性最高的解毒酵素之一,因此具有保肝能力。預防老年癡呆症過去的研究發現,咖哩所含的薑黃素可以幫助人體腦部促進有毒蛋白質的沉澱,避免記憶力的損失和混亂,能有效預防老年癡呆症。但中研院生化所最新動物研究顯示,餵食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鼠多羥基薑黃素衍生物後,功效更勝於薑黃素。(本文摘自/薑黃:百藥之王/大喜文化)

歐普拉:追求3種經驗 人生受用無窮

歐普拉:追求3種經驗 人生受用無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歐普拉(Oprah G. Winfrey)是美國電視、電影、出版界的天王巨星,她主持的「歐普拉脫口秀」 (TheOprah Winfrey Show)從1986年開播至2011年,前後25年共計4561集,每集收看人數在幾百萬到上千萬人之多,是美國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累積的財富達30億美元,對慈善和教育捐獻非常慷慨。廣為人知地,她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中輟生。歐普拉在父母未結婚且極度貧困的景況中出生,少年時曾經酗酒、吸毒,過著叛逆墮落的生活,母親因為無力管教,原本要將她送入青年管教所,碰巧管教所床位客滿被拒於門外,14歲後跟著父親和繼母同住,逐漸改頭換面,在學校裡展露出色的口才。18歲獲得獎學金進入田納西州立大學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主修演講和戲劇,在大二時成為田納西州首府一個電視臺最年輕的主播,因此輟學開始她的事業。 2008年歐普拉受邀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詞,一開始她先講自己的故事:1975年我少了一個學分,沒能在田納西州立大學畢業,從那時開始,我的老爸就一直唸我:「沒有學位要怎麼謀生?」我回答說:「我已經是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啦!」但老爸還是說:「沒有學位要怎麼找到另外一份工作?」1987年,田納西州立大學邀我在畢業典禮上演講,那時我的電視節目非常受歡迎,我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那時我回答說:「除非補足了畢業學分,否則我不會去演講。」後來我終於補足學分,拿到我的學位。接下來歐普拉說:我要分享我的人生旅途上,對我影響最大的3個經驗。第一個經驗是:相信自己內在感覺。自己內在感覺是生命中的GPS(全球定位系統),不管任何事情,如果內心告訴你是對的,你要奮勇直前;如果內心告訴你那是錯的,就踩剎車。你就是你自己,不要模仿別人,更不要讓別人牽著鼻子走。22歲時,我在一個大城市當上電視臺主播,新聞部主管對我說,歐普拉這個名字不好記,不如改成蘇西。雖然我沒有特別喜歡歐普拉這個名字,但我回答不行,因為內心告訴我不要改。新聞部主管又說我的髮型不好,送我去美容院燙頭髮,過幾天捲髮全塌了下來,我只好把頭髮剃掉,從頭來過。從進入電視界開始,我就想模仿當時最有名的主播芭芭拉(Barbara Walters) ,後來我想了想,與其 做一個傻傻的芭芭拉,不如找回自我,做一個好的歐普拉。報新聞時我常常脫稿,因為我認為新聞報導必須來自內心,我對一場火災事件做現場報導之後,我會再回去探訪受災者。第2個經驗是失敗。沒有人永遠一帆風順,我們都會遇到挫折,都會跌倒,如果事情出錯了,走進死胡同,那正是生活在告訴你,改變的時刻到了。當你陷入困境,不要去對抗,要融入困境裡,答案會從裡面冒出來。暫時地適應和妥協不代表投降和放棄,它代表嚴肅的責任感。許多人都知道我在非洲創辦一所女子中學,我花了5年時間檢視每一張設計圖,挑選宿舍裡每一個枕頭,甚至查看磚塊間的水泥,每個學生都是我親自從9個村落裡挑出來的。然而,去年遭遇一個不曾想過的危機,我被告知一名宿舍管理員涉嫌性侵。當時我先哭了半小時,然後立即聯繫兒童心理創傷治療專家派出一個調查隊伍,我也跟著直飛南非做危機處理。這是一個痛苦的經驗,但學到很多。我明白自己犯了許多錯誤,我把注意力放在不對的地方,我一直從外向內建立這所學校,我應該從內向外建造才對。第3個經驗是追求快樂。有一首兒歌是這樣唱的:「不要為打勝仗而活,不要為歌曲的結尾而活,活在當下。」當然這首歌還有另一層含義:要活出真正快樂,你必須超越自我,推己及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人生是一個互動互惠的過程,為了更上一層樓,你必須有所回饋。當然你們已經了解,因為這個經驗已深深融入史丹佛大學的建校精神中,1885年史丹佛夫婦 (Jane and Leland Stanford) 為了紀念因為傷寒逝世的15歲獨生子,他們把悲痛轉化成偉大善行,捐助鉅款建立了史丹佛大學。他們說:「加州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要為別的孩子做一些我們不能為自己孩子做的事情。」 最後,歐普拉引用馬丁.路德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的一段話作為結語: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但每個人都可能變得偉大,因為偉大來自於奉獻。為別人服務,不一定需要大學學位,不一定可以出口成章,不一定懂得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和愛因斯坦的思想學說,偉大需要的是慈悲的心,和充滿愛的靈魂。 (本文摘自/語文力向上:國文課沒教的事3/時報出版)

煮粥用白米還是隔夜飯?解謎8大問!

煮粥用白米還是隔夜飯?解謎8大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1) 煮粥要用白米煮還是隔夜飯呢?哪一種比較好吃?建議使用白米熬煮,因為能夠控制米煮出來的軟綿程度,熬到像粥糜一樣也沒有問題,更可以在熟成之時加入調味,使之更加與食材風味合而為一;相反的,如果是使用隔夜飯的話,不管再怎麼熬煮,最後出來都會像「湯泡飯」,因為熟成的過程已經固定,無法再將味道融入粥中,導致吃起來粒粒分明,相對的口感味道都會較差。Q2) 隔夜粥要加熱吃,內鍋要加水嗎?外鍋又要加多少水呢?吃不完的粥隔天想吃一定要先加熱,可以用湯匙攪拌看看,如果太黏稠,適當的加半杯水,如果還有易熟的其餘食材也能一併放入。電鍋外鍋加半杯水,如果想更熱一些,可以加1杯水。粥要當天吃完對身體健康比較好,重複熬煮容易流失養分,因此煮粥抓分量時要精準一些,以免吃不完。Q3) 電鍋跳起來,還要再燜過嗎?電鍋跳起來後水分尚未完全吸收進米粒中,因此必須讓它自行燜15分鐘,吸收飽足的水分才能更鬆軟好吃,如果想要越熟爛,可以燜久一些,等米飯膨脹至無明顯水分時,就是入口即化的狀態了。煮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掀蓋,以防熱氣一直溢出,減低米飯熟成的速度。Q4) 用自來水煮粥好,還是要用過濾的水呢?其實都可以。不管是自來水還是過濾的水一定要煮過才能安全飲用。想要口味上的變化也可以將水換成高湯,如果選擇的高湯本身就含有鹹度,調味料分量拿捏上要小心。購買高湯塊或凍的人記得要先溶解成一鍋,再加入電鍋中。(如果選用有鹹度的市售高湯,調味方面要多加留意,以免口味過重)Q5) 電鍋跟電子鍋煮粥的差別在哪呢?電鍋煮粥只要將水與米的比例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了,像是一般的白粥可以使用1:7(1 杯米要放7 杯水),希望透軟一些,提升水的比例即可;用電子鍋煮粥,其實是不合適的,因為普通的電子鍋原理是將鍋內的水分煮乾才會跳起,但如果你像用電鍋煮粥一樣,放了很多水,電子鍋就會煮到水乾為止,導致機器損壞,因此要用電子鍋煮粥的話,最好是使用有多功能系統的電子鍋。Q6) 冷凍的米可以加快煮粥的速度嗎?由於米冷凍的時候,水分凝結會使得組織被破壞,烹煮的時間就會大幅度縮短。先把米洗淨瀝乾,再分裝成一袋袋冰入冷凍,依據份量拿出來煮就非常方便,許多媽媽們要給小朋友吃粥都是使用這樣的方法。冷凍米煮出來的粥會比普通白米煮出來的更綿密細緻。Q7) 粥與稀飯的差別?粥一詞來自廣東地方的說法,又有粥糜之稱,通常指白米熬煮至糜爛,看不見完整米粒且與黏稠湯汁融合在一起。稀飯一詞來自台灣本地,有人會以煮好的米飯下去與水熬煮成台式稀飯,外表看起來粒粒分明,另外也有人使用白米熬煮,但前提都是看的到米的完整形狀,且湯汁較清澈。Q8) 用電鍋煮粥的時候,需要先把材料炒熟再放入嗎?其實是不用的,只要抓對時間放入即可。像是比較快熟的食材;香菇、海鮮、青菜、肉絲等都可以等到電鍋快跳起前再放入,如果是比較難熟的,則可與白米一起熬煮;想要讓粥的味道更香更濃郁,在煮粥時先將辛香料爆香再放入;材料有腥味較鮮明的肝臟類食材,可以先汆燙或醃漬做預處理,粥煮出來才會好吃。(本文摘自/愛煮粥/博碩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