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行動不便平衡差 20-40歲女性當心這病

行動不便平衡差 20-40歲女性當心這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女性若出現肢體無力、行動不便、平衡失調、視力受損以及口齒不清等症狀,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在搞鬼!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當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系統時,造成腦部及脊髓產生病變,因而讓患者可能出現行動不便、平衡差、視力受損等症狀,但目前病因仍是個謎。好發於20-40歲女性多發性硬化症好發於20-40歲女性,但發病原因至今仍不明,同時發病症狀及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據資料顯示,全球目前約有230萬患者,台灣約有1000多位患者,盛行率約10萬分之4。常見症狀為四肢無力、視力模糊、暈眩多發性硬化症為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即當自身的免疫系統不能準確辨認自身及外來細胞,進而攻擊和破壞自身組織。疾病的症狀是視其所影響的中樞神經系統的部位而定,由於患者一開始可能出現四肢無力、感覺異常、視力模糊、暈眩等不同症狀,因而許多人並不清楚應到哪個科別就診。確診後別誤信偏方、自行停藥台灣神經學學會表示,若有這些症狀發生,請及早尋求神經科進行診斷。確診後務必配合醫師接受相關的治療、復健及定期追蹤,不要誤信偏方,也不要逕自停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不讓病情惡化或再度發作。如遵照醫囑,穩定病情及回復日常生活是可能的。人氣女星楊謹華受台神經學學會邀請演出微電影,期待讓更多人認識多發性硬化症,並藉此告訴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應該積極的去面對及對抗疾病,一定遵照醫囑,接受正規的治療與復健,幫助自己重返正常的生活。 

三伏貼保健期間 這些東西要少吃!

三伏貼保健期間 這些東西要少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寒來暑往,時序變遷,根據傳統中醫理論,一年中有2個節令適合進行體質調節,分別為夏天「三伏天」即冬天「三九天」。傳統經驗都認為進行穴位敷貼的年限越長,次數越多,對於過敏性鼻炎、哮喘、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體質虛弱、易反覆感冒者其療效高,效果更好。連續貼敷3年 過敏性鼻炎的緩解療效逾60%根據太陽曆的節氣理論,夏天進行體質的改善或疾病的預防的最佳時機為「三伏貼」,特別針對陽虛體質和肺系疾病者有良好的療癒效果。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表示,三伏天灸療為一種「冬病夏治」法,選用一些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的中藥(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蘄艾等)對特定穴位進行敷貼,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或臟腑,達到扶正祛邪效果,治療重點為肺、脾及腎三臟。連續貼敷3年,對過敏性鼻炎的緩解療效可達60%以上。忌生冷、辛辣、燒烤、油炸物陳建閔醫師指出,三伏貼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顯著的療效。運用獨特的中醫外治法,可減少內服藥物的使用,並做為預防保健的方法。惟敷貼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辛辣、燥熱、燒烤、油炸等刺激類食物或過敏食物,並依循貼敷後的護理及衛教指導,方能獲得最佳療效。

新式大腸鏡 有效降低腸癌發生率

新式大腸鏡 有效降低腸癌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新式大腸鏡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率!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及大腸息肉最重要的方法,有些人因害怕大腸鏡檢查造成的疼痛,或是擔心無痛大腸鏡的麻醉風險,而對大腸鏡檢查望之卻步,當心可能因此錯過早期治療疾病的黃金時期。換水大腸鏡能減輕病人疼痛、提高腺瘤發現率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謝毓錫研究發現,運用換水大腸鏡較傳統充氣法大腸鏡,腺瘤發現率增加12%,有助減少大腸癌發生。進行換水法大腸鏡檢查時,醫師會先將大腸內多餘的空氣抽出,並以反覆灌水、抽水的方式撐開腸道進行檢查,由於腸道沒有被空氣撐脹變長,維持在塌陷的自然狀態,不但能減輕病人檢查時的疼痛,且大腸鏡進入時已先將大腸沖洗乾淨,讓醫師可以專心尋找腺瘤,提高發現率。可以增加12%的大腸腺瘤發現率謝毓錫醫師表示,大腸癌有90%由腺瘤轉變而來,換水大腸鏡的腺瘤發現率為49.8%,充氣式大腸鏡的腺瘤發現率則為37.8%,可以增加12%的大腸腺瘤發現率。謝毓錫表示,每增加1%的腺瘤發現率,可以減少3%的大腸癌發生率。除了減少病人檢查時的疼痛外,一樣有增加腺瘤的發現率的好處。不良習慣長期恐誘導良性腺瘤成癌謝毓錫醫師表示,大部分的大腸腺瘤開始都是良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低纖、高脂、高熱量、少蔬果等不良飲食習慣、便秘、致癌物的長期誘導等原因,腺瘤就可能演變成癌症。謝毓錫醫師提醒,若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家族史者,應在50歲前至少做過1次大腸鏡檢查,再配合診斷定期追蹤,一般人則在50歲左右進行第1次檢查。此外,若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也應儘快就醫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解決癌後疲憊 10招技巧助好眠

解決癌後疲憊 10招技巧助好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患者的睡眠模式如果受到顯著干擾時,可能會導致或加重癌疲憊的發生。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有效預防睡眠障礙所促成的癌疲憊。踢破睡不好的迷思:癌症患者想要有好的睡眠品質前,有些觀念需要澄清。半夜醒來 並非睡眠品質低落睡覺的時候,前半夜主要以熟睡的非快速動眼期為主。到了後半夜,當處在容易作夢的快速動眼期,大腦呈現半清醒的狀態,常常較為淺眠,也比較容易醒來。所以就算後半夜常睡睡醒醒或者多夢,並非意味著身體不好或睡眠品質差。一般人從入睡到熟睡,會有一段半夢半醒的淺層睡眠期,大約是15~20分鐘。能夠在5分鐘之內立刻入眠者,可能有慢性睡眠不足的情況,不表示睡眠品質較好。打造優質睡眠的小習慣1) 不想睡的時候,別一直躺在床上/明明覺得很累,躺在床上就是睡不著。許多人往往因為睡不著就強迫自己繼續躺在床上,無形之中帶給自己不小的壓力,反而無法順利入眠。如果已經躺在床上半小時以上,仍然睡不著,那就請你暫時離開床吧!不妨到其他空間做點事,等到想睡的時候再去睡。但是千萬別去開電腦、從事腦力的活動或者劇烈的運動,這樣反而會把睡意給趕跑了。其實睡眠時間稍微短一點,不會對身體有重大的影響。但如果失眠已經2週以上,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2) 睡眠的環境,室溫26~28℃剛剛好/夏天時,不要把電風扇、冷氣的風直接吹向身體,並且使用定時的功能,以免身體吹了整晚的冷氣、電風扇,導致體溫無法上升,讓睡眠變得比較淺。冬天要注意保暖,就寢前可以喝一杯不含咖啡因的熱飲放鬆心情;使用暖氣時,也別讓室內溫度變得太溫暖,這樣反而會影響睡眠品質。3) 就寢前4個小時,不喝咖啡、茶與含酒精的飲料/就寢前4個小時,喝咖啡、茶與含酒精的飲料,反而會使精神興奮,導致睡眠品質惡化。睡覺前不要喝太多的液體,否則半夜一直跑廁所,中斷睡眠。4) 午睡不要超過60分鐘/午睡時間不要太久,儘量控制在1小時之內。午睡最好在4點以前結束,以免晚上睡不著。5) 睡覺前4個小時,一定要吃完晚餐/吃飽後馬上睡覺,是無法獲得品質良好的睡眠。就算是睡著了,腸胃系統為了消化食物並不能休息;器官如果沒有休息,身體也無法好好入睡。一吃飽就馬上睡覺的人,夜裡會經常翻來覆去,早上醒來反而會感到疲憊。因此,想要安安穩穩地睡覺,最好在就寢前4小時就用餐完畢,並且儘可能不要吃難以消化的肉類、油膩的食物。如果不得已,很晚才能吃晚餐,最好選擇容易消化的米粥。6) 固定起床的時間/想要調整睡眠規律,最好固定起床的時間,如此生理時鐘就會記住,讓身體分泌幫助清醒的血清素。到了該就寢的時間,身體就會幫助產生入眠的褪黑激素。7) 避免晚上激烈的運動/規律的運動也能夠提升睡眠品質,但是不要在就寢前做會讓人流汗的運動,比較建議在傍晚時進行。因為運動會幫助血液循環,並提高核心體溫,到了就寢時間時,核心體溫下降後,才會想睡覺。另外,睡覺前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讓身體放鬆,幫助入眠。8) 適當使用耳塞和眼罩,阻絕光線與聲音的干擾。9) 開啟睡眠模式/洗澡、伸展筋骨、整理明天的東西等行為,都可以讓身體感受到該是睡覺的時間,久而久之就有睡眠模式的反射效果。每個人啟動睡眠模式的方法不盡相同,找到適合自己的就行了。10) 睡覺前關掉電視機、電腦/身體原本在晚上會分泌褪黑激素,誘導入眠。但是如果眼睛一直盯著明亮的螢幕,會使得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長期下來會使得生理時鐘混亂。所以最好養成睡前2小時就關閉電視或電腦螢幕的習慣。(本文摘自/擊退癌疲憊:醫師該告訴你的癌後養生術/天下雜誌出版)

驚!口腔潰瘍恐藏150疾病警訊

驚!口腔潰瘍恐藏150疾病警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正常情況,免疫系統對自身成分,不產生免疫反應,或只產生極微弱的免疫反應。但是當自身的「免疫耐受性」,遭到破壞或喪失、及免疫調控能力受到損害時,會引起過度而持久的「自體免疫」反應,不但會傷及組織器官,並會引起相應器官病變、或臨床症狀的疾病,這就叫作「自體免疫疾病」。超過150種狀態或疾病會表現在口腔黏膜導致口腔潰瘍的原因很多,現代醫學認為,口腔潰瘍首先與免疫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有的患者會表現出免疫缺陷或免疫反應過度;有的患者則呈現自身免疫互相攻擊反應,使人體正常的免疫系統,對自身的組織抗原,產生免疫反應,引起組織的破壞而導致發病。這樣的口腔黏膜病變,雖然發生在口腔黏膜和軟組織,但不僅是局部疾病,更可能與全身許多狀況、或系統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是局部因素所導致發病,或者是全身性疾病的早期或晚期的表徵之一。醫學界曾估計,有超過150種全身狀態或者是疾病,會在口腔黏膜顯現出表徵,如果把少見的症候群也估算進去,口腔潰瘍會警示更多的疾病訊息。有些皮膚自體免疫疾病會在口腔發生因為口腔黏膜與皮膚關係密切,黏膜和皮膚均由外胚層發育而來,組織結構和功能有相似之處,並有抗原的交叉性反應。有些黏膜與皮膚自體免疫疾病,早期會在口腔黏膜發生,如天疱瘡、類天疱瘡、扁平苔癬等。有些口腔黏膜的疾病,也可能在生殖器官的黏膜發生,如貝歇氏病、扁平苔癬等,包括子宮頸癌的腫瘤指標「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A),也有相當程度在口腔癌、癌前期的病變時就出現。口腔黏膜疾病、或口腔黏膜潰瘍的臨床鑑別診斷極為重要,醫師必需幫病人留意:是否有數種疾病混合?因為口腔黏膜疾病或口腔黏膜潰瘍,和「自體免疫」疾病息息相關。在口腔黏膜病症外,其餘的生殖器官黏膜、眼睛黏膜、皮膚等都是詢問和觀察的重點,萬不可有所疏忽,甚至如紅斑性狼瘡、血友病、愛滋病、疱疹性皮膚炎等,都有諸多能從口腔黏膜,就能早期診斷出來的經驗。(本文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大塊文化)

咀嚼能力不佳 恐增失智症的風險

咀嚼能力不佳 恐增失智症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目前已知咀嚼能力不佳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以4425位65歲的高齡者為對象追蹤調查了4年。結果發現,因失去牙齒而無法咀嚼的人,其失智症風險最多可增加1.9倍。此外,還有一篇東北大學齒學部的渡邊誠名譽教授,以1173位高齡者為對象調查失智症和殘存齒關係的報告。沒有牙齒無法咀嚼時 人體機能就會變差根據這份調查,剩下的牙齒愈少,記憶和運動方面的能力都有變差的傾向。這應該是因為,沒有牙齒而無法咀嚼時,控制咀嚼的神經或主宰感覺等部份的腦神經會萎縮,也就是出現無機能症候群。無機能症候群是指不使用功能就會變差。人類的身體機能只要不用就會變差。臥病在床不活動,會出現病態的功能低下,腳的肌肉衰弱無力,因而無法行走。簡單的咀嚼其實是一種高階的腦部運作換言之,無機能導致肌肉萎縮、退化,又或陷入肌無力的狀態。雖然也會發生在孩童或年輕人身上,不過更常發生在高齡者身上;有時候,一個星期就無法走路了,復原要花很長時間。無機能症候群也會發生在咀嚼上。咀嚼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會以複雜的方式用到多種器官,算是高階的腦部運作。大腦和咀嚼的關係很密切失智症會導致腦部的高階機能變差,因此,失智症患者即使有牙齒也變得無法咀嚼,這正是因為大腦和咀嚼的關係很密切。重要的咀嚼功能衰退,也意謂著腦部、腦部延伸出來的神經和運動機能也會變差。之所以強調要維持咀嚼能力,正是因為「咀嚼」提供了人類活下去的基礎。(本文摘自/0~100歲都需要的咀嚼力/天下生活出版)

喝水也有訣竅!5健康要點告訴你

喝水也有訣竅!5健康要點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沒錯!白開水是排毒最佳飲料。白開水可以讓身心平衡、淨化體內,適合所有體質的人飲用。早上起床、進餐中喝一杯白開水,不但獲益良多,還不必多花錢。不喝白開水,就會容易在體內囤積毒素。白開水能保持腸胃乾淨、淨化身體其實不喜歡喝白開水的人,剛開始或許會覺得白開水不好喝,但是只要持續喝,慢慢就會覺得白開水很甘甜。因為白開水能讓腸胃保持乾淨、淨化身體。白開水的「療效」,接下來,我要具體說明喝白開水的效果:• 洗滌內臟/喝白開水就像為身體內臟做溫暖的淋浴。藉由白開水,清洗器官的內壁、沖掉汙物。•  提升消化力/白開水可以提升胃、十二指腸、小腸的消化力,讓身體不輕易囤積毒素。•  讓身體暖化,皮膚水嫩/因為白開水能夠溫暖全身,對於改善循環不良、肩膀痠痛、皮膚乾燥等都很有成效。另外,白開水也有促進代謝、消除便祕的功效。身體溫暖、循環良好,皮膚當然就水嫩光滑。• 讓體內獲得「完全平衡」/白開水的神奇,就在於能將體內3大生命能量──風能量、水能量、火能量,調整至最平衡的狀態。生命能量保持平衡,自然健康有活力。•  提升心靈消化力/不再輕易為一點芝麻小事就想不開,常保幹勁、有活力的精神狀態,就可以用最舒暢、最幸福的心情過生活。煮開水的健康步驟1) 取一茶壺,裝滿水後,大火煮開。2) 水沸騰後,拿掉蓋子,讓熱氣衝出。調整火候,並觀察茶壺中的氣泡是否變大並且咕嚕作響。此時,可以打開抽油煙機。3) 讓水繼續沸騰10至15分鐘。4) 把煮沸的水放涼至可以入口後,就可以像品茶般小口飲用。【健康要訣】• 1天的量以3至4杯(每天總量約600至800毫升,一瓶普通的寶特瓶為600毫升)最適當。喝太多,反而會有養分流失的風險。• 早上起床就先喝1杯白開水。在淨化身體、心靈並提升代謝功能的同時,也會適度刺激腸子,促進排泄。• 在進餐中喝1杯白開水,可以幫助消化。• 請慢慢喝有熱度的白開水。• 不可以將煮過的白開水再次加熱。可以把早上煮過的白開水,放入熱水瓶或水壺中飲用。(本文摘自/電視醫師教你的健康好習慣,害你生病/大是文化出版)

頭皮易敏感出油?戒掉洗髮精試試看

頭皮易敏感出油?戒掉洗髮精試試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頭皮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層皮膚,它密布著約十萬個毛孔,毛孔密度位居全身皮膚之冠。所以當你希望擁有一頭健康強韌的髮絲,首先就不能忽略頭皮保養。但是無論是洗髮精、沐浴乳、洗面乳,越來越多人討論「經皮毒」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平日可能在清潔或保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從肌膚大面積地吸收了各種化學物質。不使用洗髮精是為了改善頭皮敏感「Poo-free」是「Shampoo-free」的簡稱,也就是不使用洗髮精的意思。甚至形成「no-poo運動」的一股流行風潮。有一部分開始嘗試Poo-free的人,是以友善環境的觀點出發,減少排入下水道、溪流、海洋的化學物質。也有更大的一部分Poo-Free族群是為了改善頭皮容易出油、敏感等問題。大部分市售的洗髮精能夠產生很多的泡沫,是因為加了「界面活性劑」,然而有些人的頭皮比較敏感,因為接觸這些界面活性劑的化學刺激,而產生搔癢、頭皮屑等症狀。當頭皮戒掉洗髮精後,除了頭皮不再容易出油,也不會過度敏感乾燥,擁有健康的頭皮、強健的髮根之外,外出旅行更可以省下這些瓶瓶罐罐的空間,把再多帶些禮物回家。嘗試漸進式停用洗髮精一開始還無法適應完全不使用清潔產品時,可以先從稀釋的洗髮精開始。如果是每天洗頭的人,可以從1天清水、1天使用稀釋洗髮精,漸進式把洗髮精慢慢換成手工皂。直到最後每天只需要用清水洗頭,油性頭皮者可以搭配1週1次麵粉乾洗頭,完全不需要清水,只透過乾麵粉搓揉頭皮,讓麵粉吸附頭皮上過多的油脂,再輕拍除去即可。(本文摘自/魅麗雜誌 107期 8月號)

早上容易賴床、心情差?缺鐵警訊報你知

早上容易賴床、心情差?缺鐵警訊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試著想想看,自己的身體是否有「鐵質」(薪水)含量不足的情形呢?是不是為了應付最低所需鐵質(固定支出),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此一來,你沒有多餘的「置裝費」,必須領出「活期存款」甚至必須解除「定期存款」才能維持生活開銷。這種狀態稱為「潛在缺鐵性貧血」。缺鐵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儲備用的鐵質,會存在肝臟、脾臟裡,身體鐵質不足會從此處取用。當儲備用的鐵質逐漸減少時,身體狀況會邁向潛在缺鐵性貧血的初期,完全用盡儲備鐵質,就會轉而消耗血清鐵質。若一般健康檢查結果為「輕度貧血」時,即表示身體已經開始消耗血清鐵質。等到血清鐵質消耗完畢,則輪到組織鐵質,這時會診斷出「缺鐵性貧血」。等驗出「缺鐵性貧血」才開始想辦法補救已經太晚。健檢的數據,無法呈現「潛在缺鐵性貧血」,因此,即使健檢數字在標準值內,仍可能覺得身體不適。由於這時的不適程度,多半屬於「忍一忍就沒事」,因此很少人會想到要認真治療。若是放任身體持續缺鐵,那麼貧血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甚至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不要以為健檢沒有問題就可以安心,若有身體不適情形,請在還沒有演變成為疾病之前,好好照顧身體,盡力打造不容易罹患疾病的體內環境。鐵質不足檢查表● 久坐站起時常常頭暈目眩,容易耳鳴。● 情緒不穩。● 早上容易賴床。● 食慾不佳。● 皮膚容易出現濕疹。● 常常想吐。● 動一動身體就覺得喘、心悸。● 一年四季都會打噴嚏、流鼻水。● 休息以後仍覺得「疲倦、發懶」。● 臉色暗沉、上妝感覺不服貼。● 容易感冒。● 身體總在不知不覺間多出幾道瘀青。● 牙齦會出血。● 覺得腦袋很沉重、常頭痛。● 洗髮很容易掉髮。● 有水腫問題。● 經常腰痠背痛。● 容易便秘或腹瀉。● 有時會感到胸口悶痛。● 眼皮粘膜泛白。● 容易嘴破。● 不容易集中精神。● 個性變得神經質,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浮氣躁。● 覺得沒有精神。● 記憶力變差。● 生理期經血變多。● 生理期曾在1個月內報到2、3次。● 生理痛很嚴重。●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本文摘自/斷糖飲食打造燃脂體質/世茂出版)

吃肉「劈腿」恐致病?簡單4大原則要遵守!

吃肉「劈腿」恐致病?簡單4大原則要遵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吃肉時也應順應氣溫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氣溫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以吃羊肉。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臺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臺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被注射抗生素或藥物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人為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高緯度地區常吃牛 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布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較高且較乾燥的寒帶區域,因為當地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臺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更不適合在臺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區域更乾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濕熱的臺灣人食用了。但是臺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在攝氏25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攝氏20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而攝氏10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一餐混食多種肉類、海鮮易致病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吃牛肉;如果吃的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和消化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會大量耗損腸胃的功能。而且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也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吃肉不劈腿不過,雖然說完全遵行自然律例,依照氣溫食用肉類,是最理想的方式,但硬要應酬聚會眾多的現代人如此嚴格執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經不只一個學員苦惱地問我:「和朋友約會聚餐,餐點難免會有肉,氣溫超過25度就不吃肉?很難呢!」去那種「無限量供應吃到飽」的餐廳更常碰到這個問題,烤羊排、烤牛肉、炸豬排、甜食、飲料、水果、點心……五花八門的美味佳餚擺在眼前,讓人光是看就流口水,恨不得多長出一個胃多裝點食物,怎麼可能還克制得住自己的舌頭呢?沒錯,只要是人都有口腹之慾,可口的肉食當前,要視而不見也未免太不人性。因此我總是建議學員:「要大吃大喝?可以!但是請勿劈腿,請選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進行。」很多人選擇在晚餐時間,甚至消夜時間去大吃大喝,坦白說,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4關鍵吃肉原則而且儘管是去吃大餐,最好還是遵守「吃肉不劈腿」的原則。如果一餐當中非得吃兩種以上的肉類,也應以「同蹄」為原則,盡量挑選同屬性的動物來進食。例如雞和鴨就屬不同蹄的動物,因為雞、火雞、鴿子的腳都成爪狀,鴨子和鵝的腳則是成蹼狀。至於海鮮類,也應盡量只挑選同屬性來進食,例如吃過硬殼類的蚵仔,之後最好也挑選硬殼類的蛤仔、蜆仔;吃過軟殼類的蝦子,之後最好也挑選軟殼類的蟹類。同蹄對同蹄、硬殼配硬殼、軟殼對軟殼、有鱗對有鱗、無鱗對無鱗,不同種類的魚肉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1) 一餐單種/每一餐只吃一種海鮮類或肉類。2) 放縱的時機/一定要大吃大喝,最好選擇在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但仍應注意「一餐單種」的原則。3) 混吃有禁忌/盡量避免混吃,不得以一定要混吃時,應注意屬性。動物類以同蹄為原則、海鮮類以同質性為原則。4) 吃肉時間表/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吃羊肉。(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