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掌握6正確坐姿 久坐族疼痛迅速拜拜

掌握6正確坐姿 久坐族疼痛迅速拜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上班族每天處理交辦業務、專案報告、填寫各式表格,樣樣工作都有時效,不少人一坐下來直到下班,屁股都離不開椅子。常見錯誤姿勢更容易讓椎間盤壓力增加1.5倍,長此以往會導致肩頸痠痛無力、腰椎骨刺與椎間盤問題。坐姿讓腰椎不平衡容易產生疾患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黃莉婷指出,很多上班族常一坐就是好幾小時,對肌肉與脊椎壓力很大,加上不正確坐姿讓腰椎骨盤受力不平衡,長久下來容易腰部椎間盤突出或筋膜疾患。黃莉婷醫師指出,辦公場域常見的錯誤姿勢包含看銀幕歪著頭,手肘、手腕騰空、 頭部前傾、圓肩駝背、後頸和前胸肌肉緊繃。手肘、手腕騰空會增加肩部負擔,坐姿不正確頭部向前延伸一英吋,頸椎受力增加五公斤,頭前伸愈長,頸椎受壓愈大。另外,頭部前傾也會使肩頸和前胸肌肉失去平衡,後頸和前胸肌肉緊繃,上背肌和深層頸部肌肉無力。正確坐姿應該把握6大訣竅黃莉婷醫師表示,上背肌和深層頸部肌肉無力,是很多上班族肩頸痠痛的元兇,又稱「上交叉症候群」,嚴重時也可能造成胸悶、頭痛等現象。正確坐姿應維持「頭、頸自然挺直,椅子坐滿,背部服貼椅背」。1) 側面看,耳朵跟肩膀在同一鉛垂線,頭部不宜過度前伸。2) 座位不應過深,以膝蓋窩不頂到椅子前緣為準。3) 坐下時髖關節和膝蓋等高或略高於膝蓋,雙腳平放地面。4) 椅背支撐要穩固,使用腰靠讓腰椎維持自然前凸狀態,減輕腰椎負擔。5) 螢幕高度與視線水平夾角應保持在30度內。6) 適當扶手高度,讓雙手可自然垂下敲打鍵盤,避免手腕手肘騰空或聳肩。

6招趕走痠痛 簡單找回完美體態

6招趕走痠痛 簡單找回完美體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辦公室坐久了,身體會不自覺向前傾,加上每樣工作都有時效性,等到發現的時候,通常會伴隨肩頸痠痛、疲勞感加劇等症狀。正確坐姿除了應該符合頭頸自然挺直、背部垂直服貼椅背、頭頸不歪斜外,坐位也不應過深才能維持理想肌肉放鬆姿態。6項簡易伸展操 每樣動作維持10秒 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復健治療師陳昱廷指出,建議久坐辦公室者1小時做1次自我放鬆伸展操,理想頻率是坐1小時伸展10分鐘,可以參考以下6動作的簡易伸展運動,每種動作重覆2到3次,口訣是:「一縮、二挺、三後伸,四臀、五腿、六弓箭。」伸展動作如下:1) 縮下巴/雙手手掌扶在後腦,下巴後縮維持10秒再放鬆。縮下巴是為矯正頸椎姿勢,不讓頸椎負擔太大,動作時感到一點點緊緊的才有效果。2) 挺腰/站姿雙手握拳在腰部,身體後仰。挺腰伸展,避免久坐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挺腰縮脖縮放來回10到15下。3) 胸部伸展/雙手後伸互握往下壓,挺胸,眼睛直視上方,維持10秒後放鬆。長期使用電腦者,可利用手由前往後伸、往前往上看,放鬆胸大肌。4) 臀大肌伸展/坐下來翹腿,右腳跨在左邊膝蓋,右手固定好膝蓋,腰桿打直往前傾,感覺臀大肌緊緊的維持10秒。腿長期久坐屁股緊繃,伸展臀大肌才能不讓肌肉緊繃形成腰椎問題。5) 大腿後方肌群伸展/右腳放前面,腳尖翹高面向自已,用右手碰自己的腳趾頭,儘量挺直腰桿。坐姿膝蓋彎90度,後面肌肉群緊繃,伸展可以讓肌肉舒服一點,腿部下壓的動作維持10秒。6) 髖關節伸展/手扶穩固桌椅牆壁,前弓後箭,右腳在後方拉的是右側髖關節,挺胸維持10秒,眼睛直視前方。長期坐姿髋關節90度,可藉此紓緩髋關節前緊繃的肌肉群。

中醫針灸 助改善失智症的認知功能!

中醫針灸 助改善失智症的認知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衛生環境改善、醫藥進步,致使死亡率逐年降低,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大幅成長,失智症的人口也同時快速增加,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每13人就有1位是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每5人就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的盛行率已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增。針灸合併西藥可改善認知能力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證實中醫療法對於失智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來說,比起單純使用西藥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針灸合併西藥治療的認知能力佳,可以幫助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許益彰醫師表示,中醫治病的特色在於注重整體觀及個人的體質差異,中醫治療常使用頭皮針來治療失智症,最常選用的穴位為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直上的交叉點)和四神聰穴(距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的四個穴位),可以活化腦細胞、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認知能力、延緩記憶的衰退。平常可做穴位按摩、戒菸、規律運動預防失智許益彰醫師強調,失智症本身是一種持續進展且不可逆的疾病,中西合璧治療雖可延緩病程的發展、改善病人的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目前不論是中醫或西醫都無法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顯得相當重要。建議平常可以針對百會及四神聰做穴位按摩,一日三次、一次3~5分鐘,按壓力道自覺稍微痠脹感即可;此外,戒菸、規律運動、多與人互動或從事腦力激盪的休閒活動如打麻將、打牌、下棋等皆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發生;若是三高的族群,則要密切追蹤血壓、血糖和血脂,必要時須積極接受治療,所以平時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就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

講座/失智症的飲食防治

講座/失智症的飲食防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賴玉釧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失智症的飲食防治 時間:106年8月15日 星期(二) 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8旬翁解黑便 原來是剩下的胃在作怪

8旬翁解黑便 原來是剩下的胃在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82歲的老伯2週前有解黑便情形,同時覺得胃口越來越差,且家屬也覺得近期老伯看起來越來越瘦。老伯自述年輕時曾因胃穿孔切除一半的胃,接受檢查後發現靠近之前手術得胃腸吻合處有一腫瘤,證實為腺癌。手術中發現老伯腹腔內有少量腹水,醫師切除殘餘的胃後,手術檢體證實為殘胃癌第四期。術後一個月開始接受化學治療。殘胃癌會出現噁心嘔吐、吞嚥不適、解黑便症狀郭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盧乃寬表示,殘胃癌是胃癌的一種,就是在殘餘的胃內所發生的癌症。由殘胃發生的原發性癌。殘胃癌佔胃癌之1~5%之間,男女之比約為 5.4︰1,平均發病年齡約為65歲。殘胃癌的症狀與一般胃癌類似,包括上腹部悶痛,甚至可摸到腫塊,食慾不振,進食後易飽脹,甚至噁心嘔吐,吞嚥不適感,貧血,解黑便,虛弱無力,甚至體重下降。研究指出,胃手術後15年內胃癌的發生率較一般人群的胃癌為低,而術後15年以上,發生率逐漸增高,至術後20年以上,其發生率則較一般人群高出6~7倍。殘胃癌儘早接受治療治癒率達50%殘胃癌與大多數胃癌類似,因確診時病況大都晚期,故大多數預後不佳。總5年存活率約30%。第一期與第二期殘胃癌5年存活率約90-100%與40-80%。但若進展至第三期之後(包含第四期)之5年存活率約僅14%。若病況能早期發現而儘早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癒率可達50%。醫師呼籲,平時應注意有無腹部不適症狀,飲食作息應正常,減少攝取煙燻,醃漬類等含硝酸鹽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適度且規律運動,不吸菸,少喝酒,以預防胃癌發生。尤其曾因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而接受部分胃切除手術者,最慢於手術後15年應開始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多感官餃子遊戲 助強化孩子肌肉力量

多感官餃子遊戲 助強化孩子肌肉力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除了床邊故事外,爸媽和孩子的互動模式還有哪些呢?一般而言,大一點的孩子開始對周遭事物好奇,越來越喜歡與父母一同遊戲。事實上,透過簡單的互動遊戲不但能夠達到娛樂效果、增進親情熱度,玩樂同時更可以幫助訓練孩子肌力,強化來孩子近端肢體力量,在過程中讓孩子學會運用肌肉力量。多重感官互動 可以幫助舒緩緊繃頭皮「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兒童物理治療師葉采青表示,即便是這個簡單的遊戲,兒童也可透過這個遊戲,從觸覺,本體覺,視覺,聽覺等多感官活動,傳達彼此相愛,互相需要的親情。葉采青治療師表示,炒蘿蔔搭配頭皮按摩,不但能夠舒緩爸爸工作壓力帶來緊繃的頭皮筋膜,加上多數爸爸的頭髮比媽媽還短,因此孩子也能在按摩爸爸頭皮的過程中,容易學習溫柔的力道控制。父母可以行開發動作 強化孩子上肢力量葉采青治療師表示,爸爸大多是家裡扛起經濟擔子的重要角色,在孩子包餃子捏捏捏的途中,透過加強手部力量揉捏,可以適時放鬆爸爸堅如磐石的肩膀,孩子也可藉機強化手部力氣,訓練肌肉生成。另外,比較重口味的爸爸還可以自行開發,加入捶麵糰的動作,讓孩子上肢近端力量有強化的機會。因著父親比較高的需求強度,相較孩子跟媽媽玩,讓這個遊戲有著不同的力度,也讓爸爸享受親子樂趣,同時舒展筋骨。這遊戲不限年齡,不限能力。家有慢飛天使的家庭,也可以享受其中。

牙齒亂害健康 兒童矯正7歲就可開始

牙齒亂害健康 兒童矯正7歲就可開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家長對於齒顎矯正最佳時機充滿疑惑,「我小孩的同學牙齒不整齊都戴矯正器了,我的小孩甚麼時候可以戴矯正器?」。對於這些問題,美國齒顎矯正學會建議,自兒童7歲起就應該接受齒顎矯正專科醫師評估,依其評估狀況,如需在其成長階段做第一階段治療早期的治療,是可以減低將來第二期矯正的齒顎矯正治療的機會或嚴重程度。 齒列不正會影響咀嚼效率導致蛀牙三軍總醫院齒顎矯正科科主任李中興表示,齒列不整及異常咬合除了顏面美觀不佳,也可能損害口腔系統的功能和健康。咀嚼效率、牙齒異常磨損、蛀牙、牙周病、發音、顳顎關節等障礙都可能是齒列不正、未及時矯正的後果。齒顎矯正的目的在於改善齒列不整及異常咬合、提升咀嚼功能、增進牙齒與顏面部美觀、有助於維護牙齒與牙周健康。李中興主任表示,顱顏型態與咬合功能的關係、咀嚼肌功能對顱顏生長發育之影響、上呼吸道與頭顱型態之關聯、咬合及口腔生理對顱顏型態的穩定、顱顏面部的生長在齒顎矯正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頭部生長發育會影響牙齒型態了解顱顏複合體的生長與發育及適應性變化,是矯正醫師每一階段的臨床照護所重視的,從診斷到擬定治療計畫乃至於執行介入治療,臨床醫師會考量發育性變化於過去與未來如何影響病患。 顱顏生長發育學涵蓋基本發育理論、形態、功能及相對位置的改變,強調牙齒和上下顎正常與異常的發展,以及咬合不正的型態及原因。生理是每天身體機能變化的規律,生理性顱顏齒顎矯正即為透過生理運動(呼吸、吞嚥、肌肉等運動)、結合顱顏生長發育的機轉與時機、輔以訓練器(trainer)或/及矯正器,對齒顎異常的患者進行矯治。 

天天五色蔬果 增強天然「纖」體力

天天五色蔬果 增強天然「纖」體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國人蔬菜普遍吃得少,加上外食方便,三餐都是外食的”老外”也不少,常聽到的外食組合包含:牛肉麵、滷肉飯、便當(小菜非蔬菜)、水餃…等,加起來一整天蔬菜量可能連一碗都不到。蔬菜吃得少會導致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其實吃夠蔬菜除了補充纖維外對減重而言還有更多的好處呢!正確的飲食習慣可維持健康、帶給身體活力,簡單的每天三蔬二果相信您一定也能做到!蔬菜體積大、熱量低 可產生視覺上的飽足感賴羿如營養師表示,100g蔬菜平均大約25大卡,而100g白飯約140大卡、豬肉約150大卡,熱量差了6、7倍,且現在的人習慣吃固定”份量”的食物;而不是固定”熱量” 的食物,減重的人最怕食物看起來吃不飽,且若已經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會真的容易吃不飽了!因此善用蔬菜低熱量、體積大的優點產生視覺飽足感也是很重要的。雖然已有飽足感,也不要忘了身體所需的營養也要夠, 「生菜」的蓬鬆的質地會讓人覺得吃了很多蔬菜,但其實生菜要達到一份蔬菜(100g)的量會比較多,如豆苗大約要1碗半才是一份,蔬菜煮過後會縮水,若要以生菜當蔬菜來源,記得要吃到大約熟菜的兩倍量,控制熱量同時也要注意營養均衡才是最重要的!膳食纖維可延緩食物吸收速度、降低食物升糖指數賴羿如營養師表示,膳食纖維對減重而言,最首要的好處還是可減緩胃排空速度,增加飽足感。此外也因膳食纖維可延緩食物吸收速度、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餐後血糖較穩定不會急速上升,進而減少胰島素大量分泌、降低脂肪合成。另外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體積、維持腸道好菌生長,減少糞便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而預防便祕。一般建議膳食纖維每天需攝取25-35克,其實補充纖維除了多吃蔬菜外,也可藉由以全穀類取代主食、每天適量水果來達成。賴羿如營養師表示,蔬菜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如:葉酸、維生素E、鉀、鎂、鈣等),可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另外蔬菜也含有許多有生物效應的植化素,如:類黃酮、類胡蘿蔔素、多酚類等,每種不同顏色的蔬果營養價值也不太相同,因此要均衡攝取各種對身體有利的物質,就需要天天吃到五色蔬果(紅、綠、白、橘黃、藍紫),維持身體活力、達到保健功效。

提升記憶力防失智 記得顧好口腔健康

提升記憶力防失智 記得顧好口腔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類臼齒的咀嚼力一般落在50到80公斤,但只要拔掉一顆臼齒,咀嚼力就會下滑至30到50公斤。牙醫師和針灸師都深切明白一件事:身體無法站直、無法站穩、失去平衡或頭痛、肩膀痠痛都跟沒有確實咀嚼有關。咀嚼能力強 記憶力明顯較好咀嚼力的重要性也深深影響著大腦的機能。例如,有實驗指出:光是咀嚼口香糖就足以提升記憶力。這是來自岐阜大學醫學部的藤田雅文等人所進行的實驗。實驗過程中,他們讓20多歲與60多歲的志願者咀嚼口香糖2分鐘,並檢測其大腦的狀態,發現記憶力(銘記力)有提升的現象。透過監測大腦活動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檢查他們的大腦,結果發現主掌記憶的大腦海馬迴功能因此提升。接著,在30分鐘之後,進行回憶剛才所記憶之事物的實驗,結果也證實咀嚼口香糖能促進回想能力。此外,星城大學的渡邊和子教授等人於2002年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到:削掉老鼠的臼齒,使其無法咀嚼,老鼠的記憶力就會下滑;而對原本的臼齒進行治療,讓老鼠能再次咀嚼之後,記憶力便恢復正常。保留牙齒較多的人不易失智由此可知,一旦失去牙齒,咀嚼所帶給大腦的刺激就會減少。這對於記憶有多大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讓我們把咀嚼的功效運用在健忘與失智症的預防上吧。別疏忽牙齒保健,即便上了年紀也要盡可能留住自己的牙齒。事實上,有報告指出保留原齒較多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腦萎縮等病症的惡化程度也已被證實與高齡族群的牙齒顆數有密切的關聯。65歲後因為牙周病平均會拔掉10顆牙齒一到了熟年,口內環境自然容易惡化。65歲到70歲之間,平均會拔掉10顆以上的牙齒。其原因幾乎都歸咎於牙周病。吸菸、過勞、壓力、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也會提早讓牙周病惡化。牙周病是可預防的,就從一天刷3次牙開始吧,如此一來便能防止大腦的老化。(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逾半數熟齡族 眼睛岀狀況才就醫!

逾半數熟齡族 眼睛岀狀況才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白內障不只是眼睛疾病,其所可能導致的照護問題,更將耗費不容小覷的社會成本與家庭負荷!隨著老化指數越來越高,台灣將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超過幼年人口的父親節,與老化關聯緊密的白內障全台患者更已於103年突破百萬大關。台灣人白內障就醫比例僅2成一份橫跨歐亞18國、調查人數逾8,000人的「歐亞熟齡白內障認知大調查」顯示,55%台灣熟齡族從眼睛出狀況仍沒有在第一時間就醫,是亞太其他國家平均2倍,更是歐洲平均3倍,堪稱歐亞最ㄍㄧㄥ熟齡族。檢視台灣健保資料可以推估,全台65歲以上白內障盛行率達60%,但白內障就醫的比例僅有2成,顯示高達4成65歲以上白內障患者未就醫。新技術可以一起解決近視、散光問題隨台灣老化速度加快,白內障患者預計未來將再創新高,調查顯示,高達94%的台灣熟齡害怕罹患白內障將阻礙自己追尋人生未完成的夢,93%擔心無法到異地旅行,89%覺得會影響社交等生活娛樂!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白內障手術委員會召集人潘志勤醫師指出,白內障手術治療日趨成熟,選擇新科技治療方案對罹患白內障的熟齡來說,除了滿足看得見的基礎需求外,並有機會同時一併解決近視、散光、老花 等相關問題,而能看得更清楚。「視」在必行 人生更「睛」采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呼籲,白內障是不可避免的老化眼疾!鼓勵民眾多關心家人並協助定期就醫檢查,若有症狀出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及早恢復視力,讓下半場人生更「睛」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