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副作用多亂停藥 當心癌細胞反撲!

副作用多亂停藥 當心癌細胞反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完藥後我臉部、身上長滿痘子,曬到太陽都隱隱刺痛,根本不敢出門,我才會想自己減藥啊!」。這並非唯一的案例,因為肺腺癌患者除了要「存活」,他們更想要「生活」,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胸腔內科主任劉杜鎮嚴肅的說道。近年來,隨著藥物的進步,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經由標靶治療妥善控制病情,肺癌整體存活期有逐年延長的趨勢。劉杜鎮主任表示,過去診斷出晚期肺癌,幾乎只能等待奇蹟,現在不同了,依患者的病況、癌細胞基因表現,量身訂製治療組合,有標靶藥物、化療、免疫療法等可以選擇,而標靶藥物對常見的基因突變療效差異不大,決勝點在於副作用。副作用往往是肺癌患者最介意的。劉杜鎮主任表示,有不少患者因為副作用困擾而擅自停藥,一堆藥藏在房間抽屜裡,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再好的藥,沒吞下肚也是枉然」,後來病情進展快速惡化,想重新服藥也為時已晚,對主治醫師來說也增加救治挫敗感。劉杜鎮主任說,國際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指出,肺癌存活率相關的指標「治療效果跟臨床實驗證據力」,在目前3 種肺癌第一、二代EGFR 標靶藥物,幾乎相當。三種標靶藥的差異在於藥物毒性與安全性。因此,不同標靶藥物,對生活品質可能有不同影響。肺癌標靶藥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甲溝炎、口腔潰爛、腹瀉、臉部皮疹等。不同藥物副作用發生比例及程度有所不同。「國內首次針對肺癌患者做的生活品質調查,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肺癌,對患者癌後生活品質的衝擊最低。有四成以上患者的症狀,在胸悶、呼吸困難、及食慾不振等生活品質指標,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劉杜鎮道。曾有一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50歲男性患者,服用標靶藥物2 週後出現極大的副作用,頻繁的腹瀉嚴重影響工作表現,甚至無法外出遠行,即使調降劑量繼續服用3 個月,還是因為營養失衡體重驟降10%,病情雖控制,卻影響了對治療的信心。經建議改用副作用較低的第一代標靶藥物後,腹瀉獲得緩解,重獲治療信心。劉杜鎮說:「過去肺癌治療藥物選擇有限,醫師會著重在患者的疾病控制,現在標靶藥物療效差異不大,醫者父母心,我更聚焦在維繫對治療的信心及持續性。」劉杜鎮主任建議,一旦標靶藥物出現難以承受的副作用,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切莫擅自停藥,給癌細胞反撲的機會。標靶藥物不斷研發,活得愈久等到新藥的機會愈大,選擇副作用小、適合自己的治療藥物,抗癌之路未必一路陰霾難行,肺癌病人也能漫步蒼翠田野,欣賞藍天白雲。(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大腸直腸癌精準用藥 救21歲女大生

大腸直腸癌精準用藥 救21歲女大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顯示,103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10萬3147人,其中約有1萬5千人為大腸直腸癌,約佔所有癌症的10%。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因素眾多,每位患者的成因皆不盡相同,診斷及治療的方式也會因人而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蘇祐立醫師表示,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已走向「精準醫療」時代:治療時不僅只專注症狀本身,而必須直搗癌症發生的源頭,也就是基因突變,找出最適當的標靶用藥,把握寶貴黃金治療時機。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助腫瘤縮小、手術切除 21歲女大生重獲新生蘇祐立醫師指出,門診曾碰到一位年僅21歲即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女大學生,確診時就發現有肝臟轉移的情況,若要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十分困難;後經過基因檢測發現她的腫瘤為RAS基因未變異,因此在評估後,治療策略上決定先採用化療合併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經過三個月的持續用藥後,檢查時發現腫瘤體積大幅縮小,因為這個讓人振奮的病情進步,醫療團隊決定進行手術切除,術後追蹤到現在已兩年,無復發且穩定控制,透過精準基因用藥進行術前降階的治療策略,成功讓這個21歲的年輕人重獲新生。針對RAS變異與否對症下藥,甚至進而縮小腫瘤已是醫界最新趨勢。蘇祐立醫師說,經大型臨床實驗證實,目前已獲健保給付的人類單株抗體標靶藥物針對RAS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時合併化療一起使用,相較於單用化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風險,縮小腫瘤體積達63~65%,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提升至10~12個月,平均存活期更突破兩年,長達26個月。此外,蘇祐立醫師也提到,研究顯示此人類單株抗體標靶藥物與化療合併使用時,腫瘤反應率可達近6成,在部份受試者中還觀察到腫瘤有快速縮小的情形,如同上述年輕女大生的案例,提供原本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新治療希望,增加手術可能性,改善患者存活效益。除了第一線的治療外,對於已接受過多重化療的患者,亦有臨床試驗證實,使用人類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單一療法,仍可達到10個月的平均存活期,帶給晚期患者一線生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面對大腸直腸癌不用怕蘇祐立醫師表示,現在的醫療技術已非常進步,藉由精準醫療可以讓治療方式與用藥方向更為切中病因,故建議在開始治療前,患者應先檢測RAS(KRAS與NRAS)基因,以及BRAF基因是否突變,也呼籲患者切勿灰心,應盡快接受正規醫療,勿信偏方,如治療時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應與主治醫師適時反應、討論,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講座/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

講座/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什麼是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是血液疾病的一種,因骨髓無法正常製造血球,需轉由其他器官如脾臟或肝臟擔負重責,而導致脾臟腫大,進而壓迫到其他器官。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萬人當中就有0.5至1人患有骨髓纖維化 ,推算約有100至200人罹患。好發年齡為50~80歲,惟多數患者誤認為症狀是因身體老化所引起,容易因忽視而導致延誤就醫。常見的症狀有哪些?骨髓纖維化的患者會出現如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十大症狀。建議民眾當症狀長期未改善時,可以儘早到血液科進行詳細檢查。醫籲:應破除骨髓穿刺檢查之錯誤觀念骨髓穿刺檢查是血液科的基本診斷方式,惟患者及家屬往往誤認為骨髓穿刺檢查恐導致半身不遂、痛不欲生,或是認為骨髓珍貴,不可任意抽取,而產生恐懼感,需要醫師長時間詳細說明。其實骨髓穿刺檢查沒有任何危險,也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通過骨髓穿刺檢查,醫生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細胞的增生情況,細胞形態有無改變。自我篩檢表助患者了解疾病 以利評估治療在不了解疾病的狀況下,部分患者會因為不了解而錯過治療時間,呼籲民眾別因輕忽症狀而失去治療的黃金時期。目前已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讓患者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可以提供患者詳細依照分數記錄症狀如何影響生活,透過量化患者的症狀,可利於醫師評估治療方式。名稱: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時間/地點:9/2 (六)14:00-16:00/彰化基督教醫院10樓梅鑑霧禮拜堂(彰化市南校街135號)9/9(六)10:00-12:00/高雄市政府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312室(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120號)洽詢:陳小姐(02)2314-0390轉分機26,亦可上網報名:https://goo.gl/forms/ISfsLZcEZfXn8CDc2

8成5上班族失眠肚痛 3步驟助改善

8成5上班族失眠肚痛 3步驟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擔任美術設計的30歲黃小姐,因為工作時間常被壓縮,常到了10點左右才吃晚餐。後來開始覺得肚子也常便秘。只要一變得比較忙,馬上就會肚子痛。身為設計工程師的32歲許先生因為三餐不固定、又常熬夜加班,去年開始發現只要用餐後就容易出現腹脹、腹痛的症狀,不只造成生活不便,工作上也帶來許多困擾。醫生建議,上述患者其實只要喝優酪乳補充好菌,腸胃機能才不致出現警訊。8成5的上班族因睡眠品質不佳腸胃問題叢生你每天都睡幾小時?睡眠不足已經是上班族的常態,睡眠問題困擾著許多台灣民眾,一項針對20至59歲上班族睡眠品質、生活作息與腸胃問題影響,我們非常樂意。查結果顯示,全台竟有近8成5的上班族因為睡眠品質不佳而導致腸胃問題叢生,這些族群更深受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便秘、腸躁症及痔瘡等腸胃問題所苦。「撫胃健腸三步驟」 補充優酪乳護腸胃國外研究說明,若改變睡眠作息及進食時間,確實會影響腸道菌和肝臟的運作,進而損害身體健康。楊燿榮醫師強調,正常理想的生物時鐘是晚上10點睡到早上6點。有便秘、腸躁症、消化不良等腸道不適症狀者,一班來說也會有多有熬夜、睡不夠等習慣)。針對台灣上班族「腸還睡眠債」的現象,遵守,「撫胃健腸三步驟」,協助遠離腸胃問題困擾。1) 規律吃/每餐定時定量。2) 餐餐定時/養成規律飲食習慣,減少不定時用餐而影響作息的機會,降低腸胃負擔。3)  增好菌/若無法立即改變不正常作息,也可選擇具有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每日攝取1~2瓶,在腸胃培養好菌,避免引起腸胃不適的壞菌增加。睡眠對腸胃健康​很重要每天盡量睡滿7小時,讓腸胃充分獲得休息。這次的調查中可發現,在「胃食道逆流」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常見腸胃問題中,睡眠足者患病的機率明顯較低了16.6%,可見得睡眠對腸胃休養的重要性。藉由「撫胃健腸三步驟」協助國人漸進式地調整作息、透過高品質的睡眠、飲食,一起來維護腸胃健康。 

打破錯誤觀念 產後營養怎麼吃?

打破錯誤觀念 產後營養怎麼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多數的媽媽對於哺乳期間的營養攝取觀念都不夠正確,包括70%的媽媽認為「只要多喝湯湯水水就可以增加母乳量」(67%),並且還是有40%媽媽認為吃麻油鷄、鷄酒等可以增加母乳的質與量(40.3%),而且近70%的媽媽認為「哺乳期間媽媽吃什麼寶寶就可以補什麼」(66.5%)。鷄精有助媽媽舒緩壓力、提升母乳營養科學研究中心王雪瑩博士表示,產後進補食品未必對提升母乳質與量有益,且許多都含有高熱量與膽固醇,可能把熱量都補到媽媽身上。根據臺北醫學大學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臨床實證,發現鷄精能增加乳汁中有益寶寶生長的營養成份,包括能增加乳汁中的「乳鐵蛋白」、「上皮生長因子」及「轉化生長因子-β2」。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呼籲 各界支持母嬰親善環境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許淳森理事長強調,透過提升哺餵次數,也能達到延長哺餵的目標,但更好的友善母嬰親善環境需要更多支持,以位於彰化的白蘭氏健康博物館為例,合格的哺乳室應具有可上鎖的門、哺乳座椅、有蓋垃圾桶、尿布台等設施。許淳森理事長鼓勵公共空間與企業,除增設哺集乳室外,也應加強管理設備換新及環境衛生,提供媽媽舒適的環境哺育下一代。響應國道哺乳週 白蘭氏於四國道休息站送鷄精黃小琳營運長表示,鷄精經過多篇論文實證,功效遠高於乳媽媽習慣喝的進補湯品,對媽媽及寶寶健康都有正面影響。此次在另外需玉哺乳週與學會共同呼籲公共空間響應母乳親善,凡取得衛生局「優良哺集乳室」。

3招防幼童熱傷害 快拿筆記下來!

3招防幼童熱傷害 快拿筆記下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颱風過境後,外頭氣溫常會飆破35℃,一走出戶外就像大悶鍋,而悶熱的天氣也常使汽車車廂溫度快速攀升,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曾有過孩童沒有被發現而在娃娃車中被活活熱死的案例,因為國民健康署提醒有幼童的家長提高警覺,開車臨停片刻獨留幼童於後座,一旦疏忽忘記後座幼童沒下車而獨留幼童於車內。預防幼童乘車熱傷害 保幼3招記得別臨停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家長臨停或停車時,為避免沒有發現孩童而導致獨留兒童在車內,國建署提供保幼3招,避免幼童熱傷害:「下車看後座、鑰匙保管好、留意幼童行程」:1) 下車看後座/養成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未將幼童遺忘於車內。2) 鑰匙保管好/當車子停妥後,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並教育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躲貓貓。3) 留意幼童行程/若您的小孩乘娃娃車未按時間到達幼兒園或保姆家時,請教師或保姆電話通知您。出現中風體溫升高、皮膚乾熱、心跳加速快就醫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出現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時,請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才不致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父親節當戒菸日 健康從「心」開始

父親節當戒菸日 健康從「心」開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心戒菸又怕失敗嗎?戒菸傷「心」,提高戒菸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設定戒菸日」。根據國民健康署103-105年戒菸專線6個月電訪追蹤調查顯示,有設定戒斷日的戒菸者比未設定者,戒菸成功率約增加2成。菸害造成的健康損失中 心血管疾病死亡最高明天就是父親節了,讓爸爸在這天跨出戒菸的第一步能讓戒菸意願更持久。國民健康署提醒,菸煙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及自由基等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危害物質,研究也證實吸菸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際研究皆顯示抽菸為造成男性健康失能或死亡的高風險因子。由菸害所造成的健康損失中,又以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失能或死亡比例最高。心肌梗塞者抽菸 再次梗塞機會高3倍 長期吸菸易導致心肌梗塞,多數民眾不知道吸菸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調查發現,吸菸者在第一次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後,如果仍持續吸菸,再次梗塞的機會高於已戒菸者的3倍。如果在第一次罹患心肌梗塞後即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將降低到跟非吸菸者相同。戒菸不需孤軍奮戰,尋求專業服務,成功率高6倍。搭配藥物克服戒菸不適 成功率高6倍單靠意志力戒菸,每100個人中僅5個人成功,有設定戒斷日的戒菸者比未設定者,戒菸成功率約增加2成。選個有意義的日子,下定決心跨出第一步,能讓戒菸意願更持久有效。國民健康署提醒,透過專業戒菸治療與衛教,搭配藥物來克服戒菸引起的身體不適,並給予心理支持,戒菸成功率可以高出近6倍。歡迎在這父親節特別的日子,陪同爸爸電洽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是想要採面對面方式諮詢,也可上網搜尋《戒菸治療管理中心:http://ttc.hpa.gov.tw/》,尋求戒菸醫事機構的專業服務。 

驚!常吃消炎止痛藥 提高頭痛頻率

驚!常吃消炎止痛藥 提高頭痛頻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疼痛是一種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是讓我們察覺身體異狀的重要訊息,但即使明瞭這點,在生活中要與疼痛相伴也是極為痛苦一事。我作為曾經有過長期頭痛經驗的人,實在是再清楚不過。疼痛會使人們的思考能力下降,情緒低落,以至於非得依賴藥物解除這種情況。請容我在此稍微敘述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年輕時止痛藥從不離手。經常性服用的藥量也從一錠、二錠、三錠……不斷增加,這種情況甚至讓我藥學系的同學們都擔心不已。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持續服藥。因為若不藉此抑制疼痛,我既無法唸書,也無法在休息時間好好享受休閒。漸漸地,我將吃藥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事。無論吃了多少藥 始終無法從疼痛中解脫在我成為藥劑師之後,工作時身旁便堆滿各式各樣的藥物。也因為身處在藥物取得變得極其容易的環境,讓我對於藥物的依存度節節升高。我擁有豐富的藥學知識,所以非常清楚什麼樣的疼痛應該用什麼樣的藥物壓抑,若是成效不如預期就增加藥量,或者服用效力更強的藥物。而我這般如同藥罐子的人生持續了將近三十年。期間甚至曾經每天服用包括止痛藥、維生素、腸胃藥、肌肉鬆弛劑等多達十七顆藥丸。然而,無論吃了多少藥,我始終都無法從疼痛中解脫。於是長期大量服藥的我終於覺醒,決定揮別藥物。我之前已經提過好幾次,若想要從頭痛中解脫,一定要下定決心拋棄止痛藥,止痛藥所含的鎮痛成分只能減輕頭痛,無法除去疼痛的病根。而且止痛藥的其中一個副作用是:「一旦藥效過去,早先用藥壓抑的疼痛便會一次排山倒海地回到我們身上」。服藥不但沒有意義 反而會陷入更糟糕的惡性循環除此之外,若是經常使用消炎止痛藥,還會提高頭痛的頻率,讓頭痛變得更為劇烈。換句話說,為了消除頭痛服藥,得到的效果卻只是暫時性地抑制頭痛,藥效過後,得面對更劇烈的頭痛,這樣一來,服藥不但沒有意義,反而會陷入更糟糕的惡性循環。(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壓力大要注意 常在周一出現心臟病

壓力大要注意 常在周一出現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儘管沒有任何一項研究特別強調工作壓力對生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但我們仍可以從其他方面的研究看出心理壓力和其他疾病之間的相關性,譬如肥胖、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憂鬱症、腸胃問題和氣喘等疾病的罹病風險,都會隨壓力增加而提高,甚至惡化。壓力會導致心臟病「壓力會導致心臟病」的說法雖然已是陳腔濫調,但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心臟大概是全身最強壯、最無敵的器官;畢竟,每一天它都要泵送大約兩千加侖的血液量,平均一天要跳動十萬次以上。然而,這些豐功偉業並不表示它就能對心理壓力的微妙影響力產生免疫力。我們最常在星期一(一週的第一個工作日)出現心臟方面的毛病,這一點並不讓人意外。再者,假如你生活中的主要工作是照顧行動不便的親友,更需要注意這一條法則,因為不少研究顯示,身為伴侶照護者的人比較容易早亡。(與沒有扮演照護者的同齡人相比,他們的死亡率高出百分之六十三。)長保工作行程的規律性 做一些能提振心情的小動作既然人生中難免會遇到工作壓力,那麼我們該怎麼樣降低它對我們的影響呢?長保工作行程的規律性,並且做一些能夠提振心情的小動作,都有助你工作上保持適當的態度。提供一些方法供你參考:午休時間在陽光普照的街道上散散步;在辦公室多製造一些走動的機會,譬如你可以站著講電話,或是邊講邊隨意走動;接電話之前先深吸一口氣;工作時放一些輕柔的音樂;與其去酒館藉酒消愁,倒不如去健身房揮汗運動;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候,花個幾分鐘去逛逛自己最愛的部落格或是網站;以及訂出每天收發電子郵件的時間。調查指出,每個人每天花在收發電子郵件上的時間,平均占了工作時間的百分之二十三,檢視收件匣的頻率大約是每小時三十六次。但是每看完一封信,就必須花至少一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重新把心思放回原本正在進行的工作上,因此訂出固定的收信件時間很重要,才能避免頻繁收發信件造成的壓力。(本文摘自/拒絕生病 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地平線文化)

基因密碼 精準篩檢、掌控病情

基因密碼 精準篩檢、掌控病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的祖父在五十幾歲的時候心臟病發作身亡,母親則在四十多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癌。從這些信息中,你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我猜,假如你的四十歲大壽將至,你大概會想要利用最新的科技檢查看看心臟和大腸的健康狀況。依自己的家族病史 安排特定健康檢查的時間點政府單位總是會建議我們應該在幾歲進行何種疾病的篩檢,但其實更好的方式是,你應該依自己的家族病史安排特定健康檢查的時間點。假使你希望更精準的篩檢出自己可能罹患的疾病,可以進一步借助科技的力量,透過分析基因片段的DNA檢測瞭解這方面的信息。目前,我們可以透過DNA檢測看出四十種與遺傳有關的疾病風險,例如動脈瘤(aneurysm)、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和胃癌等。另外,還有一小部分的新興公司仍持續專攻遺傳性疾病檢測這塊領域的技術。我堅信這種技術具有強大的力量,而且隨著我們對DNA和疾病之間的瞭解越來越多,這種技術還會更加蓬勃發展。DNA檢測也可測出 身體如何代謝藥物、咖啡因和酒精DNA檢測不僅能夠告訴你容易得到哪些疾病,它也可以告訴你,你的身體將如何代謝藥物、咖啡因和酒精這類的物質。這幾年我發現,自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開始監管基因檢測的品質和健康宣稱後,基因檢測的項目也逐年增長。所以萬一今天你在通過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核的基因檢測項目中,找不到自己想要檢測的項目,請別灰心,由於現在基因檢測的技術日新月異,只要耐心等候,相信很快就會盼到你所需要的檢測項目。這些檢測確實得讓你花上好幾百美元的檢驗費,但是一旦花了這筆錢,就可以透過網路持續獲取與你的基因相關的信息,並掌握最新的研究狀況(許多進行DNA檢測的公司會為你建立一個網路帳號,以便你能即時追踪與你自身獨特DNA有關的科學研究進度)。基因檢測結果 可輔助醫師做出最好的醫療處置你還將知道該如何調整現在的行為舉止,以降低某些你容易得到的疾病風險,以及明白就診時該告訴醫師哪些重要的訊息。在某些情況下,基因檢測結果可以輔助醫師為你做出最好的醫療處置,因為你的基因密碼裡暗藏許多你的身體對藥物可能產生的反應。例如醫師可以從中瞭解某種藥物是否會對你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或者某種藥是否能對你發揮療效,抑或是該如何為你調配出完美的醫療配方等。換句話說,透過基因檢測的結果,醫師可以推斷出你可能會對某些藥物做出何種反應,並進一步與你一起找出最有利掌控病情的處方。(本文摘自/拒絕生病 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地平線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