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氣酷熱當心突發心臟疾病,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即使在夏天,也有可能會有高血壓、心臟疾病風險!夏天除了要預防中暑,如果有民眾發生胸悶胸痛、心跳快、呼吸喘、身體虛弱等情況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出現這些情況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夏季氣溫高 恐形成熱傷害依據中央氣象局未來天氣預報顯示,在接連2個颱風過後,各地多屬高溫炎熱午後雷陣雨的天氣,最高氣溫可達35度,氣象局達人彭啟明博士提醒,北部水氣量少,白天很快會回到炎熱氣溫。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天氣熱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心臟病、50歲以上體重過重者當心熱傷害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夏天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心臟負擔變大,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就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暑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保護心臟 做好三高、自我管理很重要疾管署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源頭管理就是三高控制,而三高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生活習慣、控制體重,民眾千萬要注意,自己多一份對健康注意,就是預防疾病最重要關鍵!國民健康署再次提醒,做好三高控制,做好健康生活型態管理,就是保護心臟的基本功。

太陽辣眼睛 防紫外線要選深色眼鏡!

太陽辣眼睛 防紫外線要選深色眼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強光好刺眼,出門前做好防曬已經是例行公事,但許多人都會忽略眼睛防曬的重要性。夏日外出忽略防曬,除了增加罹患皮膚癌的機率,眼睛也可能引發眼翳以及白內障。陽光太強當心視力受損紫外線屬於游離輻射的一種,會造成生物組織的破壞,因此沒有被衣物所保護到的皮膚和眼睛,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紫外線照射後,就很容易受到傷害。在海灘或是雪地進行活動時,若沒有做好防護,短時間內讓皮膚和眼睛表面曝露於強烈紫外線下,就很容易造成皮膚曬痛灼熱、眼睛疼痛或畏光、視力下降等症狀的光害性角膜炎。早期白內障手術患者可能有視網膜損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張庭嘉提醒,一般人的視網膜比較不會因紫外線而造成傷害與病變,但早期的白內障患者由於缺乏天生的晶狀體與人工水晶體來阻擋與吸收紫外線,就可能因長期紫外線曝露而造成視網膜黃斑部損傷。穿戴有帽沿的帽子、撐陽傘以及戴太陽眼鏡張庭嘉醫師提醒,眼睛的防曬可穿戴有帽沿的帽子、撐陽傘以及戴太陽眼鏡。一般而言,選擇深灰色、深褐色或是深橘色系列的太陽眼鏡,對於短波長的藍、紫光有較好的防護作用。另外可選擇鏡片與鏡框較大的包覆式鏡框,才能有效防堵有害光線。 每年記得到眼科做一次眼睛健康檢查外,如有疼痛、視力模糊、畏光、視物扭曲等情況發生時,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中暑解熱三部曲 休息飲水鬆衣物

中暑解熱三部曲 休息飲水鬆衣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腦袋昏昏沉沉、頭暈意識不清,當心熱中暑!一名28歲男性技術員第一天到工地上班,就因意識不清倒臥車底。患者到院時體溫43.4度,呼吸每分鐘42下。急診科醫師當下診斷為中暑,立即執行降溫,以冰袋、風扇、氣霧、移除衣物降低病人體溫,收治加護病房。中暑死亡率可達75%時序進入炎夏,中暑案例時有所聞。中暑死亡率可高達75%,中暑是可以預防,且提早辨識的環境急症,如何防曬、預防中暑是夏天必備的生活保健知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科主任李彬州指出,跟熱相關的環境急症,有熱紅疹、熱性痙攣、熱昏厥、熱衰竭,與最嚴重的熱中暑。主要致病原因為環境熱傷害、散熱機能不佳,與身體產熱過多所造成。喝酒、運動過量、病人身體散熱不佳,加上過熱、過潮濕的環境不易散熱,就容易造成熱急症。出現熱中暑應立刻鬆開衣物就醫治療治療中暑最有效方法是預防。預防方法就是避免長時間在高溫下運動或工作,多喝開水或運動飲料,建議穿著淺色而寬鬆的透氣衣物,戴闊邊帽遮陰。另外,在炎熱環境下工作或休息,應成群結隊,隨時注意同伴。尤其當熱中暑的警訊出現時,應立即遵循3步驟,先到通風陰涼處休息,多飲水,並鬆開衣物儘速就醫治療。熱中暑的警訊有:高中暑指數的環境、身體皮膚出現紅熱而乾、心跳加速,甚至頭暈、噁心嘔吐與意識不清。

天熱吹出冷氣病 穴位按摩增抵抗力

天熱吹出冷氣病 穴位按摩增抵抗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辦公室裡有同事正值更年期,每次都把冷氣溫度調到很低,因此秀珍只要一到夏天就特別煩躁,進出辦公室就像洗三溫暖般,多年下來,導致她外寒內熱,得了俗稱的「冷氣病」。體溫調節反應不及就會造成傷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醫師李敏表示,夏天從戶外進入冷氣房中,在體內蓄熱還未完全散出時,又受到寒氣,使毛孔收斂而無法排汗散熱,就會出現「外寒內熱」的情況,就是中醫所說的「陰暑」。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體溫調節需要時間運作,以因應環境變化,如果外在溫度變化過大,身體反應不及或反應過度,就可能造成傷害。典型症狀有發熱、頭痛、無汗、惡寒李敏醫師表示,陰暑症狀包括發熱、頭痛、無汗、惡寒、手腳緊繃、活動不順、肢體痠痛等,如果原來就有呼吸道方面的問題,可能被誘發或加重,出現頻頻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現象。此外,小朋友、老人家或慢性病患,因體溫調節機制較差,也容易好發冷氣病。4穴並用活血清熱李敏醫師建議,想提升抵抗力可從平日保健著手,每天利用零碎時間,按摩「合谷、內關、足三里、三陰交」,4穴並用,具有雙補氣血、通經活血、疏風清熱、驅邪散滯的功效。除了穴位按摩,預防冷氣病上身,每天要攝取足夠水分,從戶外進入冷氣房時,最好穿上薄外套;在運動流汗後也不要立刻沖冷水澡或喝冰水。規律運動鍛練心肺、增強應變力此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也很重要,可鍛練心肺功能,增強身體應變力,並藉流汗排出體內暑熱,有氧運動、走路、八段錦、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有輕微的冷氣病,可喝生薑茶解表散寒,幫助發汗解熱;蜂蜜水則有滋潤效果,緩解長期吹冷氣所帶來的乾燥感,但3歲以下嬰幼兒不建議服用。若冷氣病症狀明顯,仍應就醫治療。

守護爸爸健康 5大貼心守則看這裡

守護爸爸健康 5大貼心守則看這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父親節即將到來,許多子女常以吃大餐的方式慶祝節日,過量的熱量及油脂卻讓爸爸變成「大腹翁」,造成健康負擔。國民健康署提出5大貼心健康美食守則「挑低脂、少沾醬、少加工、多蔬果、少甜點」,邀您一起守護爸爸的健康:1) 挑低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飲食習慣應採均衡飲食,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建議攝取上限應低於每日建議攝取總熱量10%。研究指出,若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5%飽和脂肪的熱量,可減少約11.5%冠心病死亡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每日建議以燒烤為例,一塊250公克的羊小排就有約650大卡,27.5克的飽和脂肪。其中飽和脂肪攝取量已超標每日攝取量1.2倍。再加上各類肉盤、沾醬沙拉、甜點、飲料等,其熱量及飽和脂肪的攝取量更過量。2) 少沾醬/建議選擇搭配蔥、薑、蒜、洋蔥等新鮮食材或低鹽佐料,如胡椒、八角、花椒等提味,減少使用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的調味料,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3) 少加工/選擇新鮮食材取代加工食品,香腸、熱狗、丸子等肉類加工食品,其多為高熱量、高脂肪含量食品,建議避免食用過多。4) 多蔬果/選擇當季新鮮蔬果的餐點,可取代精緻蛋糕與甜點。蔬果含豐富營養及膳食纖維,民眾每天應攝取3份蔬菜(1份蔬菜煮熟後約半碗)及2份水果(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小)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5) 少甜點/以開水或無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以減少攝取熱量。飯後運動 顧健康減熱量為避免飯後坐著不動堆積血糖,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用餐後可利用就近的社區公園、健行步道健走或騎單車,不僅能促進家人間的感情、幫助消化,還可以減去聚餐時的多餘的熱量。

拍照修圖?日常保養、飲食才重要

拍照修圖?日常保養、飲食才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現今拍照修圖App種類繁多、功能多樣,人人都可靠幾個簡單的步驟化身零瑕疵的帥哥或美女,但修圖畢竟是暫時性的,總有面對「現實」的一天,因此日常的保養與飲食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打破錯誤迷思 才能保養到位日常的保養也要打破錯誤迷思,才能保養到位,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王瑜婷表示,常見到民眾會頻繁洗臉或是過度去角質,誤以為這樣可將臉部清潔的更加乾淨,但當肌膚的屏障角質層受到破壞,皮膚就會變得更敏感。另外,許多人習慣敷面膜來保濕肌膚,但要注意的是敷面膜的時間不宜太長,避免因為長時間濕敷導致過敏,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膚質以及敷臉的時間。身體濕氣重 導致面色蠟黃有些人總是容光煥發、神采奕奕,而有些人卻總是面色蠟黃,王瑜婷醫師表示,面色蠟黃、身體沉重可能是因為身體的濕氣太重,建議從飲食上改善,適當攝取薏仁、白朮來健脾利濕;若面色蒼白、容易疲倦可酌用補氣血的人蔘、黃耆、當歸,不過建議跟中醫師討論後再使用較恰當。此外,科學研究指出,燕窩含鐵、胺基酸、表皮生長因子,因此在皮膚保養中備受青睞。但要注意的是4個月以下的小孩、感冒都不宜服用。燕窩專家王靜美表示,燕窩中除了含有唾液酸、寡肽、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等蛋白質,還有大量E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可促進膠原蛋白的形成,調理肌膚、養顏美容,增進皮膚健康並防止肌膚老化,使肌膚由內而外恢復光澤亮麗。除了日常保養與飲食需要注意以外,也應保持作息規律、睡眠充足,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並適時釋放壓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讓自我的身體狀態保持在良好狀態,肌膚自然能健康又美麗。

登山誤闖「虎 」穴 3件事保命!

登山誤闖「虎 」穴 3件事保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5歲的廖姓果農前往柳丁園除草、整理時,不慎被蜜蜂攻擊右臉,沒想到廖男不以為意,繼續工作,後來漸漸覺得臉部麻木、全身也開始起紅疹,甚至喉嚨也出現緊緊的感覺。回到家後症狀越來越嚴重,到院前甚至出現發冷顫抖、視力模糊、步態不穩等症狀。醫師判斷廖男遭蜂螫後出現休克反應。醫師提醒,在外遇到虎頭蜂,一定要趕快走避,遠離地盤才能保障安全。虎頭蜂毒性猛烈 恐引發嚴重過敏 廖男表示,觀察攻擊他的蜜蜂外觀比虎頭蜂大,懷疑是遭到俗稱「土蜂」的中華大虎頭蜂攻擊。中華大虎頭蜂是虎頭蜂的一種,毒性相當猛烈。由於廖男平時在山區工作,不時會遭到蚊蟲、蜜蜂叮咬,沒想到這次蜂螫後所引發的嚴重過敏反應,自己也被嚇到了。 大部分病人因蜂毒蛋白引起過敏南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洪世昌表示,在戶外活動不慎被蜂螫時,每個人的反應情況不一,大部分的患者不會有嚴重的反應,部分的病人因蜂毒蛋白引發嚴重過敏反應,使體內血管過度擴張,嚴重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提醒民眾,若遭蜂螫後出現噁心嘔吐、暈眩、呼吸困難、蕁麻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時應趕緊就醫。到山區旅遊避免擦香水、著鮮豔衣物暑假期間許多民眾會安排至郊外登山、露營等活動,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從事登山或健行等活動時,應注意以下3件事:1) 穿著長袖長褲。2) 避免擦香水或穿鮮豔衣物。3) 若不慎踏入虎頭蜂的活動領域時,避免揮舞、驅趕,應馬上回頭離開蜜蜂的勢力範圍。

乳癌標靶新利器 延緩惡化期達2倍

乳癌標靶新利器 延緩惡化期達2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小姐在歷經癌症復發、轉移後引來過敏性休克,嚴重嘔吐幾乎讓他無法正常生活。最新癌症報告顯示,不論是乳癌的發生率、死亡率10年漲幅皆為癌症之首,每年約有5000名患者現身晚期乳癌與復發轉移之苦。另根據國外調查顯示,每3名患者就有1人出現重度憂鬱、焦慮症狀,傳統治療中,近7成接受化療的患者中,一半以上都會出現掉髮、疲倦無力而影響生活。多數民眾對於轉移性乳癌認知低落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針對乳癌晚期復發的疼痛問題,日前衛福部已核准口福標靶用藥CDK4/6抑制劑,不但能有具延緩疼痛惡化時間,還能延長超過2倍以上的無惡化存活期。意指晚期乳癌經由CDK4/6抑制劑治療後能將腫瘤細胞控制住,比起傳統藥物延緩惡化的時間可延長至2倍。超過半數民眾不知道轉移性乳癌具高致死率,民眾對於晚期覆發癌症的認知普遍低落,認為只要早期發現就不會轉移,甚至認為復發後是可以被治癒的,所以當患者二次罹癌時很長一段時間會陷入不安、焦慮。標靶用藥能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黃俊升主任表示,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達24.8個月,比起單獨使用荷爾蒙治療多出10.3個月,不但帶來多元治療選擇,也能兼顧生活品質。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表示,CDK4/6抑制劑無疑地能減少晚期復發轉移患者們在既有傳統治療中的煎熬,希望患者們在擁有很好的治療資源下積極面對。

喝豆漿恐致乳腺癌?醫:無根據

喝豆漿恐致乳腺癌?醫:無根據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採訪報導)生活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下半身肥胖的人,常聽信許多網路謠言,一下吃減肥藥瘦身,一下喝豆漿減肥。但網路流傳「豆漿減肥法」恐導致乳腺癌,因此減肥中的女性都不敢再喝豆漿,甚至徹底與豆類食物斷絕關係。此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就讓專業醫師來解密!豆漿可預防乳腺癌形成豆漿中所含的大豆異黃酮是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也在食物中的分佈廣泛,不同分子的類型有4種:如扁豆和穀物中的木酚素類、黃豆芽中的香豆素類、大豆中的異黃酮類、花生中的真菌雌激素類真菌雌激素類。一提到雌激素,許多人就有所顧慮,因為過量的雌激素會引起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疑慮,烏日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李必忍表示,其實植物雌激素和人的雌激素是不一樣的。加州大學教授研究文獻中提到,豆漿對人體是有幫助的,餐前喝無糖豆漿還可幫助減肥、強身健體、防止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豆漿是植物性雌性荷爾蒙,可預防乳腺癌形成。痛風患者、腸胃不好者少喝豆漿李必忍主任表示,豆漿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並且非常多有利於身體吸收,所以日常應該多喝豆漿。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豆漿,痛風患者、嬰兒以及腸胃不好的患者等等,最好還是少碰豆漿。另外,糖尿病病友適合攝取無糖豆漿。根據《英國癌症雜誌》的資料顯示,大豆裡的大豆異黃酮不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反而會降低乳腺癌的發生率。李必忍主任也表示,喝豆漿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機率,但千萬不可以過量,攝取過量豆漿恐會刺激乳房細胞的惡化,另外,預防乳腺癌應該要調整生活作息、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才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30多歲就老花?3族群要當心!

30多歲就老花?3族群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老花問題越來越普遍,甚至有年輕化趨勢,眼科醫師林丕容分析,高度近視、老花困擾年輕化這可能與使用3C產品、高度近視人口增加與高齡化社會有關。科技工程師、夜貓族 度數容易加深林丕容醫師分析,在過去,多半是45歲以上族群才會產生老花,現在很多人可能不到40歲,就感覺有老花,甚至有民眾30多歲就感覺有老花,尤其是科技工程師、夜貓族,或是晚上有長時間看手機習慣的3族群,近視度數都很容易加深,在這趨勢下,不只老花、近視人口不斷增加,也呈現年輕化趨勢。新型雷射能解決白內障、老花問題無論是高度近視、老花,或白內障,目前都可以透過新科技,幫助視力恢復正常。以名作家吳淡如來說,她在接受治療後,高度近視、老花也都獲得改善。林丕容醫師指出,若善用新型飛秒白內障雷射、智能導航飛秒雷射及5合1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等治療新科技,便能幫助解決白內障、老花、散光、近視或遠視等多種問題,並大幅縮短復原時間。角膜地形圖分析 幫助治療更精準這種雷射治療的方式主要是作角膜矯正,較適合40歲到55歲近視合併老花族群。治療前,也可以輔助精密角膜地形圖分析科技。所謂角膜地形圖分析,是在小小角膜上收集、彙整2萬多個數字,幫助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策略。治療時,不但可精密矯正相關度數、高階像差,手術後,也會恢復得比較好、比較快。林丕容醫師提醒,患者進行治療前,最好接受角膜厚度、新型角膜地形圖分析、視網膜斷層攝影等檢查,治療才會精準,治療風險也才會大幅下降。患者接受治療後,大約術後6到8小時,視力便能恢復正常,多數患者隔天便可正常上班、上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