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活動/社區乳房攝影篩檢活動

活動/社區乳房攝影篩檢活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女性步入中年之後,可能會感到生理上的改變,如果出現乳房有腫塊、不自然凹陷的情形,一定要盡速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才能保障自我身心安全。有效的癌症防治包括預防、篩檢和治療三大策略,本次篩檢講座針對婦女衛生健康問題,由血腫科主任陳筠方給予建議,期望能讓民眾維持良好體能、在預防癌症上達到最大的效果。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社區乳房攝影篩檢活動時間:106年9月1日 星期(五) 15:00-20:00地點:南投市衛生所(南投縣南投市三和一路13 號)洽詢:049-2231150#2323或2317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腸道健康及防癌意識抬頭,益生菌產品成為國內外保健食品市場成長最快的品類之一,然而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你真的吃對、選對了嗎?有亞洲益生菌之父稱謂的陽明大學蔡英傑教授,他從2005年開始推動腸道健康公益活動,就發現國人對於益生菌有許多迷思,以致不知如何選購,甚至是吃錯益生菌,反而沒有獲得保健效果。迷思一:益生菌吃越多越好嗎?(X)【吃什麼】很重要;蔡英傑教授表示,市面上部分宣稱每份高達千億以上菌數的產品,裡面超過9成都以體積小、且容易大量培養的Enterococcus (腸球菌) 為主,真正具保健功效的如比菲德氏菌或植物乳桿菌,僅佔不到10%;所以,菌數吃得多不如吃得精。以腸道消化保健而言,1天100-200億便足夠;免疫調節功能的菌也1天200億,吃3個月可以看到效果;而特殊功能如精神心理、代謝調節等,1天要吃600億以上。 迷思二:所有益生菌都能抗過敏、預防便秘、輔助睡眠?(X)益生菌功效應看「菌株」而非盲目選擇;蔡英傑教授指出,乳酸菌有成千上萬種,其中只有極少數對健康有益的特殊菌株,才能稱為「益生菌」。不同的益生菌株,各自有其特殊功效,如提高精神活性、舒壓助眠、抗發炎、減緩過敏等;事實上就如同維他命A、維他命B、維他命C都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生理功效,益生菌也是一樣,不能因為看到都是「益生菌」3個字就混淆。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的菌株庫中,同樣是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桿菌),便分別有降低壓力荷爾蒙、降低發炎指標、抑制壞菌等不同突出特性,不能說都是植物乳桿菌就都有這3種功能。迷思三:吃了益生菌就不會便秘嗎?(X)益生菌這樣吃反而會便秘!蔡英傑教授解釋,時常在演講場合遇到民眾問為何開始吃益生菌之後,反而便秘更嚴重?這些民眾的生活習慣時常會有「水喝不夠」、「蔬果纖維吃不夠」問題。因為舒緩便秘問題只靠益生菌是不夠的,且市售好的益生菌產品多半會加上水溶性纖維「益生質」,應該大量喝水以達到更好的功效;若自認為吃了益生菌就可以不補充蔬果、喝水,反而會讓便秘更嚴重。迷思四:益生菌可以治療許多現代人的疾病?(X)益生菌只是輔助品,不能取代正規治療,且重症患者應小心使用;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益生菌是相當安全的保健品,但益生菌只是輔助,絕對不能「取代」藥物。例如消費者聽到有可提升快樂情緒的益生菌,都會趨之若鶩,一旦精神科病人貿然在未經醫師允許狀況下擅自停藥,這是非常危險的。此外,益生菌畢竟多半是活菌狀態,重症患者或免疫力異常低下的民眾,應減量或先暫停服用,並詢問醫師,以確保安全。迷思五:現代的益生菌技術成熟可以常溫保存?(X)益生菌怕熱!蔡英傑教授說明,以實驗室常規所謂的常溫/室溫,一般是指25度。益生菌天生就是怕高溫,當溫度超過30多度,活性就會快速下降,例如25度可以安定放半年,30度可能就只安定1個月,37度也許連幾天也撐不了。另外,益生菌可以冷凍,但不要拿進拿出,雖然益生菌不怕凍,但怕反覆的凍結溶解,在細胞裡,冰晶形成又化解,最傷細胞結構,因此雖說可以冷凍,但不要進進出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治療力道越大越好?2迷思當心反效果

治療力道越大越好?2迷思當心反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可以按大力一點嗎?我的腰好痠痛喔!」、「哪裡痛就按哪裡」這2大要求是許多病人在做徒手治療時向物理治療師反應的錯誤治療迷思,難道徒手治療的力道要越重才越有效嗎?專業物理治療師孫偉傑提醒,某些民眾認為按壓越大力越能夠改善疼痛,實際上追求力道重也可能會引起疼痛,反倒會引起組織更嚴重的傷害,當心得到反效果。徒手治療能整體改善肌肉、促進關節活動度 相較於儀器治療屬於輔助性治療,只能做到局部肌肉放鬆、減緩疼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孫偉傑指出,徒手治療是骨科物理治療上很重要的一環,由治療師的雙手操作達到舒緩症狀、解決疼痛、幫助矯正肌肉骨骼系統,並改善病患的功能及促進關節活動度,補足儀器治療不到的地方,做到整體性的改善。改善關節、肌膜等軟組織僵硬、沾黏的問題由於透過徒手治療可以用來改善關節、肌肉、筋膜、肌腱等軟組織緊繃僵硬及沾黏等衍生性問題,因此常有病人覺得越大力越好。孫偉傑物理治療師進一步指出,徒手復健醫學不單單只看患者抱怨的問題,還要追出問題的根源,並作適當的調整與治療,因此絕非單純痛哪裡,就做哪裡,也並非越大力越好。3種情形的人不適合徒手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徒手治療都越來越受到運動醫學重視,但是並非人人都適合接受徒手治療,包括,嚴重發炎或正在出血的部位,有不明原因的嚴重疼痛,嚴重的骨質疏鬆者,有這3種情形者,均不適合接受徒手治療。究竟應如何拿捏力道,孫偉傑物理治療師建議,民眾不妨尋找治療起來讓自己最舒服、最放鬆的治療師,即是最適合自己的徒手物理治療師。凝血功能差、癌症、骨折、循環差者要小心另外,物理治療師在施作徒手治療時,對於凝血功能不佳者、癌症患者、骨折未癒合者、孕婦的腹部、血液循環較差的老人,骨折、滑脫及脫臼等關節穩定度差者,也會特別小心。

療程短、治癒率高 C肝新藥新希望

療程短、治癒率高 C肝新藥新希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的蕭先生常感疲倦,至肝膽腸胃科檢查發現感染C肝,之後接受干擾素治療,週週打針治療期間要忍受倦怠、食慾不振、掉髮以及肌肉痠痛等副作用,1年的療程後體內已無病毒,但不久後又復發。C肝口服新藥於今年納入健保給付後,許多患者都進行新藥治療,蕭先生也在醫師評估下接受C肝新藥治療,12週的療程後GOT/GPT值維持正常,也測不到病毒,治療效果相當好。感染C肝後 7-8成會演變成慢性肝炎帶原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臺灣一般成人C型肝炎抗體陽性率估計約為4-5%,C型肝炎感染者約40-70萬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於民國100年至104年調查指出中彰投地區的篩檢率為4.4%。蔡金記主任表示,C型肝炎病毒主要經由血液透過皮膚或粘膜進入體內而傳染,傳染途徑可能是針具的重複使用、不安全性行為、共用牙刷、刮鬍刀及指甲剪等。患者在受到C型肝炎病毒感染後,約7-8成會演變成慢性肝炎帶原。C型肝炎病毒對肝臟威脅大,可能引發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而危及生命。定期接受追蹤檢查以預防併發症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C肝症狀不明顯,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時,病情可能已惡化。建議病人應定期接受胎兒蛋白、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以達到即早治療且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了解B、C型肝炎的症狀、預防及照護方法及治療、定期追蹤的重要性,對於C肝防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病人可與醫師共同討論、評估合適的治療方式。 新藥副作用少、療程較短、治癒率較高政府除了將C肝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還提供成人健康檢查可抽血檢驗肝功能,民眾若年滿40歲即可享有3年1次的全身健康檢查。當年滿65歲之後更可每年享有1次的健康檢查服務。蔡金記主任表示,C肝口服新藥副作用相對較少、療程較短、治癒率較高,呼籲慢性肝炎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健康食品限糖 每日不得逾25克

健康食品限糖 每日不得逾25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吃得健康食品安心嗎?健康食品屬於食品非治療,形態多樣包含膠囊、粉狀、錠狀等,為加強健康食品的管理與監督,衛福部施行健康食品查驗制度,產品若標示為「健康食品」應由業者提供相關報告查驗登記。精緻糖攝取每日不能超過200大卡為配合國人營養政策,健康食品的配方設計必須符合「少油、少鹽、少糖」原則,以兼顧產品整體營養價值。考量攝取過多精緻糖,易造成肥胖且引發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遂限制健康食品添加精緻糖上限。高於17公克的糖應加註標示衛福部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為限(即200大卡),換算糖量即不可超過50公克。於106年7月17日新修正的「健康食品查驗登記審查原則」中規定健康食品產品配方,依每日建議攝取量所外加精緻糖量,不得超過25公克(每日糖量上限1/2),高於17公克(每日糖量上限1/3)者也應加註「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的標示。衛福部核可的健康食品約400項衛福部多年來宣導健康食品減糖,目前核可產品約400項,均符合精緻糖限量規定。目前健康食品產品得宣稱的保健功效共13項,包括:「骨質保健」、「調節血脂」、「不易形成體脂肪」、「護肝」、「免疫調節」、「延緩衰老」、「胃腸功能改善」、「調節血糖」、「抗疲勞」、「輔助調節血壓」、「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牙齒保健」、「促進鐵吸收」。

吃完便當狂拉 世大運便當無中毒疑慮

吃完便當狂拉 世大運便當無中毒疑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網球選手張凱貞與世大運網球競賽總經理張思敏服用世大運便當後,出現輕微腹瀉情形,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主辦單位提供的便當,經工作人員微波後食用,該時段同時有提供給香港、葡萄牙、泰國、紐西蘭等選手,並未有人發生不適症狀。網球競賽總經理吃完便當腹瀉4次世大運網球競賽總經理張思敏,23日自己只取1個便當,次日便向醫療組反映出現輕微腹瀉4次,後自行痊癒。根據我國食物中毒定義「兩人或兩人以上攝取相同食品發生相似症狀」才可列為食物中毒。且查世大運「選手系統」登錄訂餐資料,8月25日臺北網球中心(Taipei Tennis Center)共計提供153個選手午餐盒,有5種口味:分別為歐洲餐盒48個、亞洲餐盒32個、清真友善餐盒24個、素食餐盒13個及簡易餐盒36個。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此2案獨立案件雖不符食品中毒通報定義,無人就醫、無個別就診紀錄,但正逢賽事期間,仍以高規格檢驗選手餐留樣便當及場館外訂餐盒滷雞腿便當,檢驗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沙門氏桿菌等食品中毒菌,檢驗報告預計於9月1日出爐。遵守4大原則才能確保食品安全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為確保食品安全、預防食品中毒發生,不論自行烹煮或外訂餐盒,都需特別注意餐飲場所的衛生狀況,避免生食,且食材充分煮熟,便當製備起3小時內食用完畢,並確實遵守「清潔」、「迅速」、「加熱或冷藏」、「避免疏忽」4大原則,以確保食品衛生安全。                                                                                                                                                                                                                                                                                                                                                                                                                                                                                                                                                                                                                                              

「晚睡強迫症候群」 87%傷腸胃

「晚睡強迫症候群」 87%傷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晚睡已成部分上班族生活作息的一部分,總是希望能在多利用一點時間享受生活,但根據調查指出,睡眠不佳恐影響腸胃力。最新調查發現國人「晚睡強迫症候群」襲身,腸胃問題叢生擾健康。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與彰化鹿港基督教醫師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成行,共同公布「上班族晚睡強迫症候群與腸胃問題影響調查」,發現近70%上班族有捨不得入睡的「晚睡強迫症候群」作息。晚睡害菌相失衡 87%腸胃苦哈哈根據此次調查結果指出,全台可能有878萬青壯上班族普遍存在「晚睡強迫症候群」的作息習慣,其中更有8成7的民眾出現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腸躁症、便秘與痔瘡等5大腸胃問題。林成行醫師表示,感到疲勞卻仍頻頻捨不得入睡、強迫晚睡的習慣不僅影響精神,調查結果亦顯現,當人類的生理時鐘作息混亂、破壞原有規律時,腸道益生菌也會跟著無所適從,長期下來累積在腸道內的物質會改變腸道菌相平衡。「晚睡強迫症候群」的成因可將其分為「晚睡三類型」為:1) 紓壓晚睡型/63.6%的上班族表示,自己因白天過度忙碌、壓力大,晚上會選擇以玩電玩、追劇等方式紓發壓力後才能安然入睡,其中有4成7的人表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比無此睡眠慣性者多了20.2個百分點。此族群明顯工作時數較長,平均工作時數約為每周46.3小時,且主要分布年齡於30~49歲,職場資歷位於中階主管之夾心族階段。2) 榨乾晚睡型/60%受訪上班族明知應該早睡,卻仍熬夜,導致隔日易精神、好發腸胃問題。發現「腸躁症」為晚睡強迫症候群者中比例最高者,比作息正常者高了9.5個百分點。此型主要分布年齡集中在25~35歲,佔4成8,依年齡可推估多為職場中較為基層之人員。3) 愉悅晚睡型/53%的上班族喜歡在夜晚處理公事或思緒不斷,如夜晚特別有創作靈感,或是認定有些事只適合夜晚做而選擇熬夜。此型的人在3類型中有腸胃問題者比例最多,高達90.7%,其中更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問題最為明顯,佔81.8%,相較於無此睡眠習性者多了23.5%。此類型睡眠時數最少,一天僅達6.16小時。加強好菌避免腸道菌相惡化林成行醫師補充,上班族要改變晚睡習慣不容易,建議也可透過飲食加強腸道中的好菌,避免腸道菌相的惡化,讓腸胃保健能於日常生活中及早做起,在努力調適不良睡眠習性的同時,也能注重飲食選擇、降低腸胃問題的隱憂。

晚睡誤健康 撫腸健胃3招加分

晚睡誤健康 撫腸健胃3招加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加班太忙就不吃飯?可能陷入菌相平衡的風險,導致一連串的腸胃問題!台灣普遍上班族飲食習慣不佳,蔬果攝取不足讓腸胃問題加劇,如將標準放寬至建議給幼童份量的一日五蔬果,僅12%上班族達標。有許多「晚睡強迫症」者不僅晚餐不吃、常吃宵夜,更偏好油膩食物,容易在體內營造出不利菌相平衡的環境。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腸胃過度負擔針對全台1000多位25至59歲上班族所做的「上班族晚睡強迫症與腸胃問題影響調查」顯示,有晚睡強迫症候群習性的上班族,飲食習慣也呈現亂食現象。在「紓壓晚睡型」中,3成2的受訪者表示易有晚餐跳過不吃的習慣,;「榨乾晚睡型」明顯有6成3的人偏好油炸、燒烤等較為油膩的食物,;「愉悅晚睡型」的人中,則有40%的人有吃宵夜的習慣。彰化鹿港基督教醫師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成行表示,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往往會造成腸胃過度的負擔,若再加上晚睡強迫症原有的熬夜習慣,更會打亂腸道菌相的平衡、破壞腸胃的規律運作,也難怪上班族會頻頻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了。注意飲食均衡、補充好菌 對此調查結果,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陳郁涵指出,上班族的腸胃問題因威ˋ飲食、睡眠、壓力多重影響而日益加劇。若晚睡慣性無法立即調整,建議除了應注意飲食均衡性,也可以攝取優酪乳補充好菌,並搭配足量蔬果、攝取膳食纖維,降低腸胃問題發生的機率與風險。撫胃健腸3招針對台灣上班族「非晚不睡」的晚睡強迫症候群現象,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以預防醫學的角度,提出「撫胃健腸三步驟」,讓上班族能從日常生活及作息開始注意,逐步遠離腸胃不適的困擾。1) 規律吃/飲食習慣須定時定量,固定用餐可幫助腸胃運作也規律化,降低腸胃負擔。2) 增好菌/多攝取促進腸道蠕動及補充好菌的食物,例如具認證的優酪乳、富含高纖維質食品或蔬果等,可降低壞菌增加的機率。3) 睡眠足/每日盡可能於11點前入睡,並睡滿7小時,讓腸胃能真正獲得休息。

一躺下就天旋地轉 耳石脫位害的!

一躺下就天旋地轉 耳石脫位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頭暈目眩不是貧血就是腫瘤?一位64歲太太被女兒帶到耳鼻喉科門診,女兒表示媽媽這個禮拜每天晚上一躺下去就會天旋地轉,睡覺不敢闔眼,血壓也容易飆高,女兒帶她去看心臟血管內科後,開立降壓藥,為了以防萬一,醫師也請家人再帶患者到耳鼻喉科門診檢查。耳石脫位 眩暈多天衛福部桃園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卓筱芸指出,初步檢查後確認耳膜完整且無外耳及中耳病灶,眼睛無自發性眼球震顫,且步態十分穩健,進一步執行了一系列的姿勢變換檢查,最後診斷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即俗稱的「耳石脫位」,當場施行耳石復位術之後,就緩解困擾多天的眩暈,血壓高的狀況也逐漸緩解。 為什麼只要變換姿勢就頭暈,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陳佩怡指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較常發生在女性,主要是因為內耳平衡器官的耳石脫落在半規管中,只要頭部姿勢變換時,耳石在管腔中滾動連帶產生異常神經電位刺激,引發暈眩。姿勢快速改變會產生數秒到數分鐘的天旋地轉這類患者的症狀多是在頭部姿勢快速改變如躺下、抬頭、翻身後,產生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的天旋地轉,嚴重時甚至會伴隨著有噁心、嘔吐、步態不穩或心悸等症狀。病患若能即時接受姿勢變換檢查確診為此疾病,便能在門診立刻接受耳石復位術,得到最快速有效的治療。卓筱芸醫師指出,急性眩暈患者必須先區分是中樞型或是周邊型,而周邊型的眩暈大多是因為內耳的問題,因此民眾若有眩暈的問題也可以至耳鼻喉科就診,接受詳細的眩暈理學檢查、重心動搖檢查及相關聽力檢查,才能獲得妥善的診斷和治療。

打疫苗萬無一失?7成寵物陷健康漏洞

打疫苗萬無一失?7成寵物陷健康漏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只要每年都有帶狗狗去打疫苗或用藥預防,就萬無一失?當心錯誤認知恐讓寵物陷入健康漏洞!7成飼主認為,每年幫夠狗打疫苗就能完全防護,其實疫苗中並無法防治壁蝨、蚊子帶原等病,有些飼主甚至不知道狗狗需要每年定期篩檢!夏天是寵物傳染病最盛行的時期,醫師建議飼主,每年帶寵物施打疫苗時,應同時請獸醫師幫狗狗一起篩檢由壁蝨、蚊子帶原的6種傳染病,才能免於寵物陷入健康漏洞。5成狗狗確診時多為疾病末期、死亡率高夏季是壁蝨、蚊子出沒的旺盛時節,台灣較常見的壁蝨、蚊子帶原的傳染病,如艾利希體症、心絲蟲症等6種疾病,感染初期的症狀較輕微,很容易被飼主忽視。動物醫院主治醫師林辰柔指出,艾利希體症約有9%的發生率,心絲蟲症更有20%的發生率。根據臨床觀察,約有5成狗狗被確診艾利希體症時,出現淋巴結腫大、關節炎、出血,嚴重貧血等症狀,飼主才驚覺事態不妙,而此時寵物多為疾病末期,難以恢復健康,死亡率極高。林辰柔獸醫師表示,經常聽到飼主錯誤認知,以為只要每年都有帶狗狗去打疫苗就萬無一失。事實上,由壁蝨、蚊子傳播的傳染病,都不在疫苗的保護範圍內。獸醫師建議飼主們在每年打疫苗時,同時請醫師篩檢由壁蝨、蚊子傳播的6種傳染病,以免拖到疾病中晚期,治療的預後成效差,讓毛寶貝受更多苦。醫籲:每年打疫苗時應一起篩檢傳染病林辰柔獸醫師曾遇到一隻10歲的貴賓犬身上有壁蝨,建議飼主幫狗狗抽血篩檢,檢查是否有被壁蝨或蚊子感染,飼主卻感到狐疑,認為都已經打預防針了,為什麼還需要做篩檢?經獸醫師解釋後,飼主才理解原來這些傳染病,沒有包含在一般預防針的保護範圍之內。台灣約每10隻狗就有1隻曾經或正在感染艾利希體症,每5隻未預防的狗就有1隻感染心絲蟲症,毛小孩隨時都暴露在感染風險中。林辰柔獸醫師提醒,飼主可以在每年為毛孩施打預防針的同時,一起為家中寶貝進行壁蝨、蚊子帶原的傳染病篩檢。千萬別認為打了一支預防針就可以一勞永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