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明原因發燒又盜汗 淋巴癌可能找上門

不明原因發燒又盜汗 淋巴癌可能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7歲的陳先生感覺頸部及鼠蹊部出現腫塊已經2個月了,不但有腫塊增生,同時還伴隨發燒、體重下降及腹部脹痛的症狀,就醫檢查後確診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腫瘤並侵犯了肝臟及脾臟。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許雅婷表示,病人接受化學和標靶治療後疾病完全緩解,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淋巴癌達到緩解已有1年。發燒、體重減輕、盜汗都可能是淋巴癌症狀許雅婷醫師指出,淋巴癌為淋巴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惡性腫瘤,確切原因尚未完全明朗,患淋巴癌常見的症狀,包括於頸部、腋下或鼠蹊部觸摸到持續腫大的淋巴結、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減輕及夜間盜汗。此外,淋巴癌也有可能侵犯身體其他部位,包括肝臟、脾臟、腸胃道、骨髓及中樞神經等,侵犯部位不同,患者也會出現不同症狀,如肝脾腫大造成的腹脹、腫瘤造成腸胃道壓迫及出血等,若骨髓受到侵犯,病患可能表現貧血、出血等症狀。淋巴癌可分為低惡性度及高惡性度2種許雅婷醫師表示,淋巴癌雖然有數十種分類,但約略依照其臨床病程,可分為低惡性度(和緩性)及高惡性度(侵襲性)2種。一般而言,低惡性度淋巴癌生長速度較慢、病程和緩,可考慮放射線或低強度的化學治療,或甚至小心觀察直至腫瘤產生症狀再開始治療;但高惡性度淋巴癌因腫瘤生長速度很快,必須使用較強的化學治療,依照不同腫瘤特性,可以合併單株抗體或放射線治療。對於高復發風險的病患,更可考慮加上自體或異體幹細胞移植作為鞏固治療,以降低復發率。屬於惡性腫瘤但有機會痊癒許雅婷醫師說,淋巴癌雖屬惡性腫瘤,但仍有不少病患對治療反應很好,有機會痊癒,如果能早期診斷,治療的效果更好。所以若有類似症狀,應諮詢血液腫瘤科醫師,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

腰痛一年 9顆爆裂型突出椎間盤作怪

腰痛一年 9顆爆裂型突出椎間盤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0歲的女業務長期腰痛,除了要跑業務趴趴走,同時也為長期腰痛所苦,由於她擔心手術傷口大、恢復期長,因此只要腰痛,就自行服用止痛藥,陸陸續續長達一年的時間。有次起床引發劇烈坐骨神經痛,到院接受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取出爆裂型突出椎間盤高達9顆。長期腰痛 取出9顆爆裂型椎間盤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患者不僅腰部一動就痛,腰部直不起來,更牽連到臀部、大小腿後側的痠、麻、痛,更是痛到不能走路。經過診斷及檢查,患者是因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間的爆裂型的急性椎間盤突出壓迫腰椎神經,引起劇烈坐骨神經痛。楊椒喬醫師指出,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避免破壞與拉扯脊椎旁大面積的肌肉與組織,同時保護脊椎神經不受傷害,總計竟取出高達9顆椎間盤突出,其中3顆大小還超過1公分。術後患者馬上止痛、立即下床,並在隔天就能出院返家。椎間盤只要突出1公分 就會引起劇烈疼痛椎間盤突出可說是一種文明病,幾乎每3個人中就有1人遭受或曾經遭受過這種疾病的折磨。椎間盤突出最常發生在40至50歲之間的病人,其中大約90%的椎間盤突出影響第五腰椎和第一薦椎神經根。一般椎間盤突出只要1公分左右,在壓迫到脊髓和脊髓周圍的神經時,即會引起患者劇烈疼痛。而這位患者的椎間盤被爆裂式的擠壓出脊椎前後側,十分罕見,難怪如此疼痛。院長楊椒喬醫師提醒,患者在術後1~2個月內必須避免提重物,避免過度彎腰,避免劇烈的活動,並應維持良好的姿勢,以避免造成椎間盤的壓力,才是避免再度復發的不二法門。 (取出的爆裂型突出椎間盤高達9顆。/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其中有3顆爆裂型突出椎間盤大於1公分。/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研究:抗骨鬆藥物服越久越有效

研究:抗骨鬆藥物服越久越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人有夠「鬆」!骨質疏鬆症是僅次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根據統計,台灣人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1名,是全世界第9名。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化及肥胖人口增加,骨鬆引發的退化性關節炎更是許多高齡者的共同困擾。雙磷酸鹽類抗骨鬆 助降低開刀風險由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師跨多專業領域合作研究,分析退化性關節炎病患使用雙磷酸鹽類抗骨鬆藥物的情形,了解使用該藥對於病患後續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風險的影響,以及相關止痛藥物的長期使用情況。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傅紹懷醫師表示,藉由大數據及嚴謹地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成功地驗證在此類病患,使用雙磷酸鹽類抗骨鬆藥物,能有效地減少止痛藥的使用,延後開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時間,甚至降低開刀的風險。而且當病患服藥越久、遵醫囑性越佳,則此效果越顯著。積極治療骨鬆 防骨折又能改善生活品質傅紹懷醫師表示,以往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的治療方式,多傾向減重、物理治療、以及使用護具。一旦治療無效,多會建議使用症狀治療藥物,例如止痛藥,或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玻尿酸、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雙磷酸鹽類的抗骨鬆藥物原本即被用來治療病患的骨質疏鬆,可以有效地降低骨折風險,甚至減少死亡率。骨科部醫師黃全敬表示,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證實,雙磷酸鹽類的抗骨鬆藥物在合併骨質疏鬆及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身上確實有療效。希望藉此鼓勵骨質疏鬆的病患能積極治療,不但能預防骨折,同時還能減輕其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講座/聰明飲食輕鬆防癌

講座/聰明飲食輕鬆防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癌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且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可見未來癌症仍是嚴重侵蝕國人健康重要因素之一,且又加上近年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如何吃得安心,拒絕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都是你我間的課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特邀吳宛真營養師主講「聰明飲食輕鬆防癌」,希望能透過此講座,幫助民眾提升飲食知識,並教導民眾如何吃的安心,因此,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實際課程如有異動,以當天海報公告為準。名稱:聰明飲食輕鬆防癌時間:106年8月16日(三)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406)

情緒勒索想自殺 失眠是警訊!

情緒勒索想自殺 失眠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壓力大到晚上老是失眠、早上工作老是感到焦慮,有時甚至嚴重到想自殺,當心這些徵兆是警訊!一位32歲的女性空服員,10多年來長期受失眠困擾,加上與家人關係緊繃,曾有過自殺念頭。接受臨床心理師治療一段時間後,不但取消自殺念頭,也逐漸遠離安眠藥的依賴。精神失常 70%患者有失眠症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白世安表示,在他輔導的個案中,約有70%患者受失眠所苦,這名患者在當學生時就有不愉快的經驗,讓她在20多歲就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眠。當上空服員後只要一上飛機就焦慮不安,睡眠品質更加惡化,加上與家人關係不親密,情緒近乎崩潰,到醫院精神科看診,給她藥物治療外,建議她接受臨床心理治療。白世安臨床心理師表示,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個案,心理和生理的因素交互影響,就像難於鬆開的繩結,緊緊交纏著患者的身心。經心理師教導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想像式放鬆訓練、冥想感覺訓練等,才讓她從專注、放鬆、轉念、靜心到解放自己身心,循序漸進到加強自我訓練。結束療程後兩個月後,不但睡眠品質改善,心理狀態也輕鬆多了。失眠焦慮伴隨工作壓力、失業問題最多白世安心理師發現,在失眠和焦慮的患者中,常伴隨有工作壓力、失業、親子關係不良等問題最多。有失眠和焦慮的民眾最好即早尋求精神科醫師診療,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會做最好的評估,接受臨床心理治療是讓患者藉由種種自我訓練和認知,看見內心深處的自己,跳脫情緒勒索的陰影,在治療過程中將獲得雙重效果。

身高縮短、突發背痛 這病是兇手!

身高縮短、突發背痛 這病是兇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新聞常報導停經婦女因為打噴嚏導致肋骨斷裂,經醫師診斷後才發現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儼然成為停經婦女疾病的代名詞。然而研究統計發現,隨著人類壽命延長,在骨質疏鬆症患者中,有男性比例也不低,約20%為男性,意即每5位骨鬆患者就有1位是男性。男性一到65歲 也會快速流失骨質亞東醫院骨科部醫師吳凱文表示,骨質疏鬆症是因為骨強度或骨密度不足引起,骨骼無法承受原本應有壓力或重量,進而出現疼痛、變形或骨折等狀況。雖然50多歲的男性,不會像停經婦女一樣立即快速大量流失骨量。但只要一到65歲或70歲,男性也會以同樣的速度流失骨質,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容易發生骨折。吳凱文醫師指出,男性往往已經出現骨折或背部疼痛時才會到診間就醫,此時骨質疏鬆已相當嚴重。因此提醒中年以上男性,應留意自己是否出現身高縮短、體態變化或突發背痛等狀況,以幫助醫師辨別患者是否出現骨鬆現象。服類固醇藥物、飲酒、吸菸也會引發骨鬆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成因就是年紀大了或是自發性發生的,如年少骨本儲存不足、腎功能退化、維他命D缺乏、睪固酮減少、鈣質的攝取吸收減少、及活動減少等因素。產生繼發性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包含服用類固醇類藥物、免疫抑制藥物、性腺功能低下症(睾丸激素水平低)、過量飲酒、吸菸等,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因為用藥或疾病問題罹患骨質疏鬆症。營養、運動防骨鬆 謹記5要點一旦被診斷出骨質疏鬆症,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會建議從營養、運動以及預防骨質流失等生活方式指南下手。吳凱文醫師表示,保持骨骼健康的方法很簡單,建議預防方式如下:1) 避免吸菸、減少飲酒量及增加體育活動。2) 根據年齡,每日攝入足量的鈣。3) 確保攝入足夠量的維他命D。沒超過70歲者,每日應攝取600國際單位維他命D。70歲以上的男性則應每日攝入800國際單位。4) 定期從事負重運動,使骨骼與肌肉抗拒地心引力運動。如步行、慢跑、爬樓梯、舉重等,同時也必須評估是否需要減少高爾夫球、網球或籃球等需要扭力的運動。5) 與醫師討論目前使用的藥物是否會導致骨鬆﹙例如:糖皮質激素﹚。

身體防火牆被破壞 你也「腸漏」了嗎

身體防火牆被破壞 你也「腸漏」了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腸道的黏膜是由一層薄薄的黏膜細胞所構成,黏膜細胞會分泌黏液到黏膜表面。黏膜細胞底下是黏膜固有層,再往下則是黏膜下組織與肌肉層等。黏膜細胞如同身體的防火牆黏膜細胞雖然只是一層薄薄的單細胞構成,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如身體裡一道重要的防火牆,細胞彼此之間靠著「緊密連結」連結在一起。這層黏膜細胞不但會分泌腸道黏液,同時也會接觸到腸道管腔中的所有物質,包括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水分、微生物、毒物、藥物,不管是對健康有益或有害,都會和這層薄薄的黏膜細胞直接接觸。因此,黏膜細胞一方面必須能夠吸收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水分、電解質;另一方面又得確保將毒物、有害微生物、過敏原、無法消化的食物大分子阻擋在外,以免進入人體,引發不當的免疫和發炎反應,危害健康。腸道會透過其他組織器官調整內在環境大多數人都有使用電腦的經驗,我們深怕電腦中毒,導致資料毀損,使得電腦當機無法運作,或者遲鈍緩慢、效率大減,所以幾乎都會安裝防毒軟體,啟動防火牆,以阻擋電腦病毒的入侵,但是當我們需要下載正常的資料檔案時,防火牆又會允許下載。腸道黏膜細胞這層薄薄的屏障就像我們身體裡的防火牆,一方面允許需要的營養素通過,一方面阻擋有害物質。要是防火牆的功能受到破壞,自然會影響健康。 腸道會透過免疫、神經、內分泌系統,與其他組織器官如胃、肝臟、膽囊、胰臟、中樞神經等相互溝通,如此複雜的生理機制24小時全年無休進行,並隨著外在環境(也就是腸道管腔裡的食物、微生物和毒物)而不斷調整。細胞間功能異常、縫隙變大就是腸漏症 正常健康的情況下,薄薄的黏膜細胞彼此間靠著緊密連結,緊緊結合在一起,形成一道防火牆,黏膜細胞負責吸收我們需要的營養,同時也阻擋有害物質的入侵。然而,一旦緊密連結這道關卡鬆脫了,防火牆屏障就會出現問題,導致功能異常,有如牆壁上原本緊緊堆疊的磚頭間產生了縫隙,髒東西、壞東西就容易入侵。緊密連結的破壞或功能異常,造成細胞間的縫隙變大,腸道通透性因而增加,這就是所謂的「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細胞本身必須動態調節以應付各種狀況 由於緊密連結鬆脫了,造成細胞之間產生縫隙,讓許多有害物質可以漏進人體內,一路進到黏膜細胞底下的黏膜固有層。黏膜固有層內有免疫細胞,一旦和這些外來的有害物質接觸,便會針對這些入侵者啟動一系列的免疫反應。 可以想像,緊密連結這道開關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也非常複雜,實際上,隨著外在環境不斷變動,攝取的食物、藥物、微生物、毒素等不同,緊密連結也必須隨時不斷做出適當的動態調節與反應,以應付各種狀況,什麼時候該吸收、什麼時候又該阻擋,都經過精密的調控。好比籃球場上的兩支隊伍,該如何防守?如何進攻?何時區域防守?何時全場緊迫盯人?都要隨時根據對手的戰術、當下比分、所剩時間、選手的狀況而做出不同的調整,並不是一招打天下。(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免疫系統出問題 腸道最先知道!

免疫系統出問題 腸道最先知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同時也是我們的第二大腦,有70%以上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同時亦支配了包括血清素和多巴胺等情緒因素,若腸道健康受損,可能導致過敏、氣喘,罹癌的風險也可能增高。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免疫系統疾病、抑鬱、自閉症等,這些看似無關的病症,居然都有可能是因為腸道出問題所惹的禍!然而腸道要健康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好菌!好菌多才能使身體機能正常運作,提升免疫力。腸道不NG 排便警訊別忽視台灣已為高齡化社會,銀髮族因年齡的增長,人體內的好菌逐漸降低,腸道功能跟著下降,導致排便情況改變;另外,隨著飲食西化、肉食主義,加上現代人運動不足、壓力大,這些也都是年輕族群常見便秘的原因。王輝明醫師說:「吃甚麼東西就排甚麼東西,腸道就像一面鏡子,腸道若健康,氣色自然就好,建議民眾可以從糞便顏色、形狀、氣味、次數等判斷腸道健康與否。」怎麼吃才有效? 補充益生菌是關鍵隨著年齡的成長,老年人體內的好菌逐漸降低,到了70歲左右大約只剩下10%,要怎麼吃才能讓腸道健康?王輝明醫師指出,腸道與心理疾病關係密切,情緒也是由它來掌控,若出現精神症狀,例如全身不對勁、情緒不穩定、易怒、神經質、對工作失去興趣、注意力不持久集中、消極、缺乏活力,那你可能是罹患了腸漏症。建議平時攝取益生菌增加腸道內好菌數目,減少致病壞菌數,使腸道達到菌相平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嚇!4成以上爸爸腰圍過粗

嚇!4成以上爸爸腰圍過粗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5歲的黃先生有37吋啤酒肚,年初因急性心肌梗塞在鬼門關前走了一趟,現在每天都被血壓計綁住,不敢輕忽。國人十大死因中有6項與肥胖有關,從癌症到三高、心臓病等,肥胖都是最重要危險因子。疾病通常都有警訊,不管是變胖、腰變粗等這些身體的改變,其實只要每天抽出10分鐘,在家中量體重、腰圍、量血壓,簡簡單單就能預防包括肥胖及高血壓引起的許多慢性病。逾60%成年人 半年以上未量腰圍根據國民健康署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64歲男性44.1%腰圍過粗;體重過重(24≦BMI<27)有30.9%;25%有高血壓。王英偉署長呼籲,養成每天10分鐘自我健康檢測時間,別讓忙碌成為健康的絆腳石。腰圍粗代表內臟脂肪多這幾年吹起減重風潮,大家開始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其實另外一個重要指標是腰圍,「腰圍」代表脂肪的分布,腰圍粗就是腹部肥胖,代表著內臟脂肪多,容易導致代謝異常及增加罹患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104年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40歲以上男性有腰圍過粗且罹患代謝症候群高達54.4%,依健康署105年調查結果,卻仍有60.8%民眾超過半年沒量過或從未量過腰圍;顯見民眾輕忽了腰圍的重要性。每日習慣量一量 遠離代謝症候群國民健康署今年結合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以皮帶取帶腰圍尺,呼籲子女們以行動關懷父親健康。家人可以在父親常用皮帶上繪製一個記號作為腰圍警戒值(女性80公分;男性90公分),當父親圍上皮帶時,隨時能從腰圍檢視健康。

1/3中壯男 腰圍10年爆增10公分

1/3中壯男 腰圍10年爆增10公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1/3老爸腰圍過大,代謝疾病風險纏身,恐等不到孩子長大!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最新調查顯示,多數爸爸體重控管不佳,超過8成自認未來可能罹患代謝疾病。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祝年豐醫師提醒,腰圍過胖的中廣身材民眾,即使體重與BMI維持在正常值內,生命威脅仍高出肥胖但腰圍正常者2.4倍之多。超過6成爸爸體重超標 蔬果攝取量未達標根據調查,國內30-59歲中壯男性超過1/3腰圍超標,10年間腰圍暴增超過10公分,更有超過8成自認未來會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衍伸疾病。在持續的衛教宣導下,民眾的代謝症候群認知度已由原本不到3成,大幅成長至目前的7成。然而即使健康腰圍認知普遍提升,調查顯示來看,超過6成爸爸自覺體重超標、7成每日蔬果攝取量未達建議標準、近8成沒有固定運動習慣,腰圍控管顯然並未徹底落實。除了體重控管 腰圍是關鍵別再只專注於體重控管,腰圍更是關鍵!即使體重與BMI未超標,腰圍超標的蘋果腰體型者仍高度可能成為代謝症候群一族。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正常BMI但腰圍超標的中廣身材者,生命威脅較正常腰圍者高出87%。甚至比超重、肥胖但腰圍正常者高出2.2-2.4倍。祝年豐醫師特別提醒,即使工作忙碌經常外食,也應選擇少油高纖的飲食,如沙拉、水果、燕麥等。辦公的空檔也別忘了透過簡單的運動維持腰圍。謹記Do Control(控制腰圍)、Do Healthy Diet(健康飲食)、Do Exercise(運動習慣)的3D健康生活要訣,便是實現幸福願望的最佳捷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