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鮮紅血便是痔瘡?錯誤迷思癌末才發現

鮮紅血便是痔瘡?錯誤迷思癌末才發現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鮮紅色血便就是痔瘡?錯誤迷思竟讓病情拖到癌症末期!67歲的許先生血便1年,血色接近鮮紅色,因為沒有痛便也不在乎,原本以為是痔瘡,直到2個月前誤以為內痔掉出肛門,到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腫瘤,後竟確診是直腸癌末期!原來許先生認為血便若是鮮紅色就是痔瘡,才遲遲未就醫。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賴易成表示,下段直腸癌的血色較鮮紅,所以血便一定要就醫找出原因,不應自我判斷,錯失救援時機。血便以為是痔瘡 檢查才發現是腫瘤許先生表示,約1年前他就開始出現血便,血色偏向鮮紅色,也不太痛,他直覺就是痔瘡,直到2個多月前,突然有「紅紅的東西」從肛門掉出來,他。認為那是內痔脫出肛門口,沒想到一直都沒縮回去,加上小腹開始疼痛痛,他才不得不就診。直腸癌初期常以血便顯現 靠近下段直腸會偏鮮紅色 賴易成主任指出,許姓病患掉出肛門「紅紅的東西」就是腫瘤,約4公分大。肛門是人體消化道的末端,痔瘡是常見的良性疾病之一,大便帶血是最常見的症狀,顏色多為鮮紅色。直腸癌初期常以血便顯現,但一般顏色為暗紅色,但如果腫瘤位置是靠近肛門的下段直腸,血色可能會比較偏向鮮紅色,容易和痔瘡症狀搞混。發現血便一定要由醫師判斷原因 賴易成主任表示,痔瘡和直腸癌的臨床表現類似,但只要經過醫師肛診及內視鏡檢查就可判別,所以,民眾一發現血便,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出血原因,千萬不要自行「那就是痔瘡」,這樣恐讓直腸癌逐漸變大。不少直腸腫瘤患者都因此而延誤就醫,末期的5年存活率不到30%,初期則高達90%以上。賴易成主任強調,健保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血便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這是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關鍵,如果自行發現血便也一定要儘快就醫。

以為骨刺痛 結果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以為骨刺痛 結果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腰椎、脊椎疼痛,有時不見得是骨刺造成。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表示,門診曾遇到患者因腰椎、脊椎疼痛就醫,以為是骨刺。檢查發現,竟是攝護腺癌轉移造成,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有攝護腺癌,當出現疼痛症狀時,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攝護腺癌骨轉移 好像「針在揻」裘坤元主任指出,攝護腺癌骨轉移患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一旦開始出現症狀,會先從疼痛開始,就像台灣話說的,好像「針在揻」,患者可能感覺刺刺的痛,或者悶悶的痛,也說不上來哪些地方特別痛,當疼痛加劇,患者可能連睡覺都無法好好地睡。骨轉移疼痛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當攝護腺癌轉移至骨頭,癌細胞常跑到脊椎等中軸骨骼,也可能是骨盆腔、肋骨,有時連頭骨都有癌細胞。若癌細胞轉移到脊椎,病友可能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或從椅子上起身,便感覺疼痛,若轉移到肋骨,當側躺、壓到,便會感覺疼痛。使用保骨針 有助降低骨折風險事實上,攝護腺癌骨轉移不只造成骨頭疼痛,由於成骨、蝕骨細胞失去平衡,骨骼也會變得很脆弱,容易斷裂、骨折,加上荷爾蒙療法,患者骨折風險更會上升,治療使用保骨針等藥物,則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轉移嚴重時 頭骨都可能出現癌細胞過去曾有病患發現攝護腺癌時,已經出現多處骨頭轉移。裘坤元主任解釋,這名患者不只脊椎、肋骨、骨盆腔有癌細胞轉移,連頭顱骨頭也發現癌細胞蹤影。雖然經過荷爾蒙治療,情況大幅好轉,但荷爾蒙治療無效後,攝護腺癌骨轉移再度復發,甚至比之前更嚴重,可想而知,這樣的骨頭如果不小心受傷,脊椎一下子斷掉,很可能就半身不遂。面對攝護腺癌骨轉移 慎選治療策略治療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半先從藥物治療開始。醫師會先使用第一線疼痛控制藥物,或使用保護骨骼藥物,當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需要用到嗎啡類藥物。另外,也會使用一些促進骨骼生成平衡藥物,這類藥物機轉多針對骨骼再生、代謝作用,幫助骨骼生長平衡,骨骼力量便趨於穩固,骨折風險也會降低。用藥、運動雙管齊下 提升生活品質裘坤元主任也提醒,攝護腺癌骨轉移病友除了遵照醫囑用藥,平常也要做些運動,幫助強化骨骼,而且要避免跌倒,這樣生活品質才會比較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頭外傷隱形殺手 慎防延遲性顱內出血

頭外傷隱形殺手 慎防延遲性顱內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心頭部外傷的隱形殺手!一位18歲的陳同學因車禍意外導致頭部外傷,車禍當下精神正常、意識清楚,2小時候突然昏迷!不但昏迷指數下降到4分,並且瞳孔放大,急診醫師發現傷者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馬上會診神經外科醫師,為爭取搶救時間,將傷者直接從檢查室送至開刀房,立即進行開顱手術清除血塊。陳同學手術後恢復良好、意識清楚,並於幾天後康復出院,出院時幾乎沒有任何後遺症。延遲性顱內出血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突然惡化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世祥醫師表示,頭部外傷最怕的就是「延遲性顱內出血」,頭部受傷以後,即使剛開始電腦斷層檢查無明顯顱內出血,患者本身也意識清楚,但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狀況突然惡化,產生新的顱內出血,並且出血速度變快,就是所謂的「延遲性顱內出血」,若無即時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此名患者的延遲性出血擴張迅速,若無適時處理,甚至可能無法挽回性命。隱形殺手 腦部受傷後幾小時會突然出現李世祥主任表示,頭部外傷後的延遲性顱內出血,如同隱形殺手,在腦部受傷後的幾小時甚至幾天之內,會無聲無息的突然出現,因此急診室或神經外科醫師都會對腦部受傷的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如有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時,就能立即處理,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出院後別讓患者獨處 頭痛、意識不清馬上就醫李世祥主任建議,頭部受傷患者應配合醫師指示留院觀察,即使出院後仍應非常小心注意,受傷後雖然沒有異狀,家人應適時觀察患者,幾天內盡量不要讓患者獨處,如出現任何異狀如:劇烈頭痛、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肢體無力甚至癲癇等狀況,一定要馬上就醫。

破除迷思!治療思覺失調能穩定控制

破除迷思!治療思覺失調能穩定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別再貼標籤,思覺失調症跟你想得不一樣!今年32歲的美國病友Rachel Star Withers青少年起就有幻覺,讓她的青少年過得很「羞辱」,但當她終於接受自己、面對疾病,從10幾年起開始拍攝關於思覺失調症影片,至今點閱破億。她挺身對抗汙名,讓大眾對精神病患者不再抱有偏見。思覺失調透過治療能控制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思覺失調」是「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透過治療能穩定控制症狀,但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迷思及汙名化,甚至會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患者、家屬蒙羞,阻礙就醫。透過治療思覺失調穩定控制、找回正常生活藉由2017年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進行「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發現,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錯誤迷思,而病友日常生活中亦自覺受到歧視。據調查,大眾3大錯誤迷思包括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以及「無法工作」。對應病友調查發現,4成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認為別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45%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近50%病友表示求職時曾受到拒絕或歧視。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且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的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思覺失調受幻覺、妄想影響 個案容易被擴大渲染針對病友「具有危險性」迷思,偶發個案往往被誇大渲染,張家銘醫師表示,實際上,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受幻覺、妄想影響,大多數患者感到不安而會退縮、怕人,犯罪行為是一個混合生物、社會心理與情境等眾多因素的複雜問題。經過積極治療後,患者的暴力風險下降、已無攻擊性、研究也發現到,50%的患者治療後仍可持續工作,更有約20%的病友能從事全職工作。張家銘醫師呼籲,患者與家屬應該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而社會應用友善、關懷的眼光以對。

講座/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

講座/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人口不管是在全世界或是在台灣,都是現今社會常見的慢性疾病,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在發病之早期,大部分病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一旦確診後,往往讓病人感到震驚,更伴隨著許多面對疾病的擔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在9月15日舉辦「糖尿病教育班」,將以自我壓力調適與地中海飲食為主,教導病友們自我營養之照護。糖尿病是強調自我照顧的一種慢性病,因此疾病的成因與預防都是病患及家屬需要學習與瞭解的,故在面對疾病過程中,產生出生理與心理上的不適與壓力,由此可見病友們不僅是醫療上需要被照護,心理部分更是我們須多加協助之處。聖馬爾定醫院將於9月15日(五)下午1點至5點,在大雅院區十樓學術講堂,舉辦「糖尿病教育班」,邀請醫師及營養師專題演講糖尿病患者壓力調適與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之介紹。歡迎有興趣的患者與民眾家屬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時間:106年9月15日(五)13:00至17:0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10樓學術講堂(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565號)洽詢:(05)2783865或2756000轉3311/親洽本院二樓糖尿病衛教室(即日起開放報名至9/11(一)止)

腸病毒熱情發威 未達5歲幼兒要當心

腸病毒熱情發威 未達5歲幼兒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歲半的陳姓女嬰上週末在家發燒,2天後嘴巴周圍、手腳都出現許多潰瘍與水泡,8歲的姊姊也在2天後出現同樣的狀況,檢查後確診姊妹皆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醫師提醒,開學後容易造成群聚感染,學童常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年幼弟妹而不自覺,恐造成另一波感染高峰,為免群聚感染影響家人,須隨時注意保持手部衛生。天氣炎熱疫情升溫 2週以來腸病毒患者激增 天氣炎熱,氣溫不斷飆新高,腸病毒疫情隨之增溫,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感染科醫師高佳慧表示,近2週以來門診常見的腸病毒患者多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症狀是手腳有明顯的水泡,且幾乎10個求診病患中就有1人確診罹患腸病毒,兒童病房也有1/4左右的患者是因為腸病毒症狀嚴重而住院治療。小於5歲幼兒較容易高燒、咽喉水泡高佳慧醫師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炎熱的夏季更是每年腸病毒的高峰期,多數腸病毒感染無明顯症狀,有些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臨床表現症狀常見為手足口病及疹性咽峽炎。 小於5歲的幼兒比較會出現反覆高燒,咽喉水泡潰瘍無法進食的症狀,甚至少數病人會出現腸病毒重症,包括嗜睡、嘔吐、心跳快、肌跳躍反射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症狀為發燒、出現小水泡在口腔腸病毒手口足症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以及屁股周圍。 小病患常因口腔潰瘍無法進食造成脫水須住院治療,病程約5-7天。疹性咽峽炎則主要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3-5天。開學候群聚感染風險高高佳慧醫師呼籲,家中若有一孩子罹患腸病毒,進行居家隔離時要注意同一家人相互感染問題,大人與幼兒都要勤洗手,並用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此外,最近流行的腸病毒手足口症多有嚴重皮膚大面積水泡情形,提醒家屬在照顧上不必恐慌,多半會自行痊癒不會留疤,應避免讓孩子抓破水泡,以免水泡內的病毒傳染給其他人,或感染細菌造成蜂窩組織炎。 

「通血路」不能等!腦中風治療新趨勢

「通血路」不能等!腦中風治療新趨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拯救缺血意識,腦中風治療新趨勢有效降低死亡率!71歲的吳先生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今年2月被家人發現嘴歪眼斜、口齒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緊急送醫後檢查發現患者左側大腦動脈梗塞,及時接受動脈取栓術,40分鐘內完成動脈血栓清除。病人術後6天康復出院,無明顯的後遺症。動脈取栓比單純使用靜脈注射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成大醫院放射線診斷部醫師施裕翔表示,根據2015年初發表的5大跨國多中心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針對適當的病人,動脈取栓比單純使用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與預後,直接動脈取栓打通顱內大動脈梗塞的機率,可達60-90%的成功率,且不會增加額外出血風險,死亡率明顯下降。腦中風是造成殘疾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施裕翔醫師表示,健保針對符合適應症的缺血性腦中風病人給付取栓器械費用,經影像檢查診斷為顱內大動脈阻塞且為中度嚴重度者,由臨床醫師評估符合適應症者,即有機會及時接受動脈取栓術,拯救缺血的腦部組織。腦中風是造成殘疾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統計指出,近1.2萬人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絕大部分為動脈血栓阻塞血管導致的缺血性腦中風,以往大血管梗塞治療多以藥物及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為主,現增加動脈取栓術的新治療方向。牢記「F.A.S.T.」口訣 把握黃金治療期把握使用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施裕翔醫師提醒,民眾應牢記「F.A.S.T.(快速)」的口訣,除了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Face:臉部嘴歪眼斜」、「Arm:單側肢體無力」與「Speech:說話口齒不清」的症狀外,並要掌握「Time:盡速就醫,確保治療黃金時期」。

挪完車喘喘的 心衰竭找上青壯男

挪完車喘喘的 心衰竭找上青壯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6歲的謝先生於過年前夕返台北過節,因身體不適由家人陪同下入急診,自述無特殊病史,發病當日跑步去挪車,返家後自覺呼吸喘,胸部不適就醫。沒想到患者在等待檢傷時突然意識改變、雙眼上吊,心電圖顯示心肌梗塞合併心室頻脈及心因性休克,醫師施以心肺復甦術,放置葉克膜,病情穩定後出院。心臟衰竭主要症狀為疲倦、呼吸喘、水腫亞東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表示,患者出院後半年後追蹤心臟變大、功能仍持續下降且心臟衰竭症狀變明顯,導致無法工作,心衰竭個案師進一步安排心衰竭門診與居家心臟復健指導、安排運動心肺功能測驗評估治療效果及藥物調整、並進一步用新的心衰竭藥物治療;同步還有個管師的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在心衰竭跨領域團隊積極的照護下,病情明顯改善並順利於今年開始返回工作崗位。心衰竭確診5年內近半數的人都會因病死亡曾炳憲主任表示,心臟衰竭主要症狀為疲倦、呼吸喘及水腫,確診5年內近半數的人因病死亡,傳統治療只有醫師與病人一對一治療方式,未必達到最佳效果;最新歐美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強調跨領域團隊治療。勿輕忽小毛病引起的不適心臟衰竭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很多年輕人也會碰到此問題,多數人即使聽過心臟衰竭,但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呼籲大家留意心臟衰竭症狀及早治療。千萬不要忽略小毛病引起的不適,有可能釀成大麻煩。曾炳憲主任表示,患者若能接受跨領域團隊治療給予足夠衛教、適時藥物調整、復健運動、做好飲食水份及體重的控制,並由專人指導學會辨識處理惡化徵兆及自我疾病照顧,心臟衰竭症狀更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升。

活動/社區乳房攝影篩檢活動

活動/社區乳房攝影篩檢活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女性步入中年之後,可能會感到生理上的改變,如果出現乳房有腫塊、不自然凹陷的情形,一定要盡速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才能保障自我身心安全。有效的癌症防治包括預防、篩檢和治療三大策略,本次篩檢講座針對婦女衛生健康問題,由血腫科主任陳筠方給予建議,期望能讓民眾維持良好體能、在預防癌症上達到最大的效果。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社區乳房攝影篩檢活動時間:106年9月1日 星期(五) 15:00-20:00地點:南投市衛生所(南投縣南投市三和一路13 號)洽詢:049-2231150#2323或2317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腸道健康及防癌意識抬頭,益生菌產品成為國內外保健食品市場成長最快的品類之一,然而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你真的吃對、選對了嗎?有亞洲益生菌之父稱謂的陽明大學蔡英傑教授,他從2005年開始推動腸道健康公益活動,就發現國人對於益生菌有許多迷思,以致不知如何選購,甚至是吃錯益生菌,反而沒有獲得保健效果。迷思一:益生菌吃越多越好嗎?(X)【吃什麼】很重要;蔡英傑教授表示,市面上部分宣稱每份高達千億以上菌數的產品,裡面超過9成都以體積小、且容易大量培養的Enterococcus (腸球菌) 為主,真正具保健功效的如比菲德氏菌或植物乳桿菌,僅佔不到10%;所以,菌數吃得多不如吃得精。以腸道消化保健而言,1天100-200億便足夠;免疫調節功能的菌也1天200億,吃3個月可以看到效果;而特殊功能如精神心理、代謝調節等,1天要吃600億以上。 迷思二:所有益生菌都能抗過敏、預防便秘、輔助睡眠?(X)益生菌功效應看「菌株」而非盲目選擇;蔡英傑教授指出,乳酸菌有成千上萬種,其中只有極少數對健康有益的特殊菌株,才能稱為「益生菌」。不同的益生菌株,各自有其特殊功效,如提高精神活性、舒壓助眠、抗發炎、減緩過敏等;事實上就如同維他命A、維他命B、維他命C都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生理功效,益生菌也是一樣,不能因為看到都是「益生菌」3個字就混淆。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的菌株庫中,同樣是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桿菌),便分別有降低壓力荷爾蒙、降低發炎指標、抑制壞菌等不同突出特性,不能說都是植物乳桿菌就都有這3種功能。迷思三:吃了益生菌就不會便秘嗎?(X)益生菌這樣吃反而會便秘!蔡英傑教授解釋,時常在演講場合遇到民眾問為何開始吃益生菌之後,反而便秘更嚴重?這些民眾的生活習慣時常會有「水喝不夠」、「蔬果纖維吃不夠」問題。因為舒緩便秘問題只靠益生菌是不夠的,且市售好的益生菌產品多半會加上水溶性纖維「益生質」,應該大量喝水以達到更好的功效;若自認為吃了益生菌就可以不補充蔬果、喝水,反而會讓便秘更嚴重。迷思四:益生菌可以治療許多現代人的疾病?(X)益生菌只是輔助品,不能取代正規治療,且重症患者應小心使用;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益生菌是相當安全的保健品,但益生菌只是輔助,絕對不能「取代」藥物。例如消費者聽到有可提升快樂情緒的益生菌,都會趨之若鶩,一旦精神科病人貿然在未經醫師允許狀況下擅自停藥,這是非常危險的。此外,益生菌畢竟多半是活菌狀態,重症患者或免疫力異常低下的民眾,應減量或先暫停服用,並詢問醫師,以確保安全。迷思五:現代的益生菌技術成熟可以常溫保存?(X)益生菌怕熱!蔡英傑教授說明,以實驗室常規所謂的常溫/室溫,一般是指25度。益生菌天生就是怕高溫,當溫度超過30多度,活性就會快速下降,例如25度可以安定放半年,30度可能就只安定1個月,37度也許連幾天也撐不了。另外,益生菌可以冷凍,但不要拿進拿出,雖然益生菌不怕凍,但怕反覆的凍結溶解,在細胞裡,冰晶形成又化解,最傷細胞結構,因此雖說可以冷凍,但不要進進出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