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壓力過大 罹阿茲海默症風險增

壓力過大 罹阿茲海默症風險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認為問題無法解決,會造成慢性的「惡性應激」,並逐漸提高腦內的皮質醇濃度。壓力荷爾蒙會促進阿茲海默毒素形成,加速海馬迴萎縮。受限制的神經元生成又會再度降低抗壓性,驅使惡性循環繼續發展。這些會讓人陷入深淵而無法自拔。確診帶來的絕望的確會引起傷害大腦的惡性應激。應該要踩剎車阻止它。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裡 易形成惡性應激當壓力源不再是可控制的挑戰,而是失控的負擔時,就會形成惡性應激。慢性惡性應激不單單只是結果,也是匱乏症阿茲海默症的眾多成因之一。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裡,大家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最後也會形成惡性應激。例如:某人被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件根本無法達成的任務,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法掌控任務狀況、甚或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取而代之的是牢牢被壓制的感覺。若不加以抗拒,大部分的壓力就會造成嚴重傷害。此外,壓力過多導致皮質醇濃度過高,進而在腦部形成越來越多阿茲海默毒素,阻礙神經元生成。抗壓力下降,憂鬱症和職業倦怠症的風險則隨之提高。不只是惡性應激會阻礙神經元生成,並啟動惡性循環。現代化生活環境裡還有其他成因,將於後續章節中詳述。無論起初是何因素造成抗壓力降低,並提高對壓力的感受,長久下去,慢性惡性應激會提高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第一印象可能會認為,好像是惡性應激事件數量與時間長度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離婚、配偶過世、工作問題,或是家中需要照顧的慢性病患等等。影響更大的是當事人對於事件的反應這是一個長達近四十年的瑞典研究所得出之結果。然而,在更仔細觀察之後會發現:這些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會帶來很多壓力,但並非阿茲海默症的根本病因所在。更深入分析該項研究數據之後發現:影響更大的是當事人對於事件的反應。因為並非每個遭受人生打擊的人都會沮喪,然後罹患阿茲海默症。有些人能在挑戰中成長,將不利的情況當成發展自我的機會。這樣的個體的人格特質具有韌性,是一種心靈上的抵抗力,能夠克服生命中的危機。(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零卡飲料沒卡路里?大錯特錯!

零卡飲料沒卡路里?大錯特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飲料瓶身上頭寫著「零」「無」「少」的美妙字眼,讓人不自覺想購買。事實上只要每一百毫升熱量五大卡以下的商品就能標示零卡。也就是說,標示零卡路里的五百毫升飲料,有可能最高可攝取二十四大卡的熱量。各位務必要了解,不是標示零卡就真的沒有卡路里(熱量)。持續飲用就無法擺脫醣類依存症便利超商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零卡飲料,既香甜又低熱量,而且不會促發血糖上升,乍看之下宛如減肥者的救世主。如果出現一直想吃甜點,不斷去買零卡飲料來喝的現象,很明顯的,就是無法擺脫醣類依存的證據。並且是面對強烈的醣類食欲所做的自欺欺人之舉。食品總熱量的計算方式醣類每公克熱量為四大卡、蛋白質也是四大卡、脂質是九大卡。全部加起來就是總熱量。同樣兩百卡路里的食品,三大營養素何者占多數,將左右體脂肪形成的難易度。有沒有吃的價值?從醣類和脂質來源判斷請確認組成熱量的三大營養素比例。更進一步說,同樣是醣類,究竟是葡萄糖,還是果糖?脂質的話,是哪種油脂比較多?從所含成分來分辨出是否有「吃的價值」。人工甜味劑經常出現在加工食品中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等代表性的人工甜味劑,不但出現在飲料中,連酒精、零食、調味料都很常見。甜度是砂糖的數百倍、成本低廉的人工甜味劑,現今已成為加工食品不可或缺的原料。人工甜味劑 破壞腸道健康根據研究結果表示,吃太多人工甜味劑,腸內負責消化、代謝的細菌會失衡,而影響內分泌代謝。由於血糖不易下降,使得肥胖及罹患代謝疾病的風險提高。(本文摘自/30歲起這樣吃,代謝好就不難瘦/如何出版社)  

怎麼辦?家中長者總是不吃飯

怎麼辦?家中長者總是不吃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年長者因為日常生活或飲食內容一成不變,導致食慾逐漸變差。此時,最有效的作法就是變化飲食突顯特色,或是營造用餐的樂趣。例如叫外賣、或和家人一起外食等,試著營造出有別於在家吃飯的特殊氛圍。我常聽說平常食量只有小碗分量的年長者,當家人訂壽司外賣時,竟可大口吃完一個成年人的分量。最近,提供無障礙設施的餐廳選擇越來越多,坐輪椅也能輕鬆出門外食。不妨當作補充一週分量的熱量與營養,計畫每週一天為外食的日子。安排特別的用餐時光 生日派對或年終尾牙等活動此外,安排生日派對或年終尾牙等活動,召集親朋好友一同聚餐,也可以成為特別的用餐時光。和熟識的朋友圍著火鍋炒熱氣氛,讓平時缺乏食慾的年長者,也能出乎意料地胃口大開。不必時常舉辦特殊活動,偶爾安排外賣、外食、聚餐,開開心心地吃頓飯吧!生存意志低落會讓人面無表情 言論消極、食慾減退已經想盡辦法,年長者仍不願進食時,有可能是因為年齡增長而導致生存意志低落。生存意志低落會讓人面無表情,言論消極,食慾也會減退。演變至此,便如同「消極的自殺行為」一般,萬萬不可輕忽。此時,若想喚回被照顧者的積極求生意志,最有效的作法就是詢問被照顧者「想去什麼地方」、「想見什麼人」,再協助他完成心願。如果想盡所有方法,年長者還是一口都不吃,請向醫師諮詢。因為突然食慾全無,極可能隱藏某些重大疾病。例如神經重症發病,或大腦發生嚴重損傷,才會導致有些人無法大口吞嚥。此時就得參考親戚的建議,或許需要在胃部接受「胃造口手術」,直接灌食營養物質。另外,有些人也會因為口腔肌肉極度退化,導致無法大口吞嚥;這種情形需要鍛鍊口腔的肌力,得由口腔外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家提供協助。(本文摘自/爸媽行動不方便,我該如何好好照顧他?/采實文化)  

熬夜加班肚子餓 3大地雷不要踩

熬夜加班肚子餓 3大地雷不要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上班族都會遇到熬夜加班的情況。熬夜是很傷身體的一件事,熬夜之後精神差,有些人甚至會有腹瀉的情況。擁有好的生活習慣不夠,最重要的是要用有好的飲食,才可以補償整夜沒有睡的痛苦。熬夜所需主要營養素1) 維生素A/熬夜容易導致視覺疲勞,維生素A能保護眼睛。2) B群維生素/B群維生素不僅參與新陳代謝、提供能量、保護神經細胞,對安定神經、舒緩焦慮也有裨益。且能夠提高記憶力,防止疲勞。3) 維生素E/維生素E的抗氧化性可以避免熬夜產生更多有害身體的自由基。4) 水/熬夜使身體很容易缺水,所以多喝白開水是必要的。5種適合熬夜吃的食物•  雞肝/富含維生素A,可以很好地保護視力,但不宜多吃。•  堅果/富含蛋白質、鐵、鈣、B群維生素、維生素E等營養素,有助於熬夜時的身體復原。•  奶酪/富含鈣和B群維生素,既有利於緩解疲勞,又能保護骨骼。•  綠茶/可以提神,還可以消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讓你神清氣爽。•  枸杞/可以提神減壓,還有利於保護視力。熬夜禁忌1) 糖會消耗B 群維生素,容易使人疲倦,也易造成肥胖。2) 泡麵、薯片這些垃圾食品不易消化,還會使血脂升高,對健康不利。3) 濃茶、咖啡雖然提神,卻會消耗體內的B群維生素,使人更容易疲勞,而且空腹喝還會刺激胃黏膜。(本文摘自/吃對家常菜最健康/博悅文化)

善用輔助藥物治療 開啟重症憂鬱曙光

善用輔助藥物治療 開啟重症憂鬱曙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女性職場影響力節節上升,在工作與生活,以及個人成就、家庭與母職的戰場中,常常展露超人的奮鬥力;然而,女性在職場往往受到很多苛刻的審核和評論。一位45歲女性高階主管,因長期工作緊繃,造成慢性壓力的產生,沒想到竟開始出現心悸、胸悶甚至無法入眠的情況,進而影響到工作,令她十分困擾,進一步就醫,被確診為憂鬱症。憂鬱症影響全球3億人口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精神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宜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憂鬱症影響了至少3億的全球人口,相比日常生活的心情起伏,憂鬱症狀持續的時間更長,程度也更嚴重,在2003年到2005年間,全國精神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8歲以上的成年人有將近20萬人符合重鬱症診斷標準,平均每5個青少年,就有一位受到憂鬱所苦,需要專業的協助。而全球每年有80萬人自殺身亡,尤其是15到29歲的年輕族群比例相當高,使自殺高居第2大死因。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輔助治療成效佳陳宜明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全台約有60~70萬名憂鬱症患者,其中使用2種以上抗憂鬱劑,仍無法達到顯著效果的「難治型」患者佔了3至4成。傳統的抗憂鬱劑,大多需持續治療用藥1個月以上才能漸漸看出療效,若使用後反應不佳,則需要考慮調整加重劑量,若再1~2 週後仍無明顯改善,建議搭配心理治療或採取輔助治療藥物。陳宜明醫師建議,目前已有「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核准用於輔助重鬱症治療;透過調節腦中的多巴胺激素,不但用藥時間縮短,且反應效果速度快、副作用低。前述案例中便是透過搭配輔助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1個多月後,不但失眠問題改善、食慾也恢復,整個人的氣色及工作效率都比原本還要更好。小心悶出病 心病也要醫!醫師提醒,重鬱症若未妥善治療,除了讓痊癒的過程更緩慢,也更容易頻繁復發,長期日積月累,除了工作與學習能力之外,甚至人際關係、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最嚴重更可能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許多人有心理或情緒上的困擾不願找專業醫療人員求助,但心理生病如同感冒一般,透過專業醫師的治療,可透過有系統以及更有效的方式協助改善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維持大腦年輕度 常化妝打扮就對了!

維持大腦年輕度 常化妝打扮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令人興奮的事情對於維持大腦年輕也有相當正面的影響。就像女性因為化妝而在不知不覺中萌生開朗的心情,男性在打扮上花點心力也會讓心情變好。早上在鏡子裡看見自己化好妝後美麗俐落的樣貌,甚至因此被別人稱讚的話,就會感受到更大的幸福感。這能使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受到刺激, 進而維持大腦的年輕度。接受過打扮的銀髮族精神會比較安穩在老人養護中心等機構中,有一些臉部按摩、美容理髮專業的志工。接受專業妝容打點過後的銀髮族,都能顯露出有別以往的開朗神情。此外,他們的精神狀態也能藉此安穩下來,而以往力不從心的事情甚至也變得輕而易舉了。多穿自己喜歡的服裝會使自己萌生興奮感著很可惜」,因而被收進衣櫥裡,然而在不知不覺中那些衣服反而退流行,即便衣服完好無缺卻已經看不上眼,而成了多餘的垃圾。請各位多多穿上自己喜歡的服裝吧,這會使你萌生更多的興奮感,也能透過思考如何穿搭來讓大腦活躍運作。大腦細胞會持續受到刺激當你整個人都變得時髦,就會想要出門了,這也是大腦神經細胞的網絡結構受到刺激並持續活化的徵兆。你也可以藉此享受有別以往的特別時光,例如到之前很想去的咖啡廳喝下午茶,與人交際來往,在聊天之際被稱讚變漂亮時,自己也會很開心,進而變得越來越注意打扮。注重打扮也能讓周圍的人幸福有些人或許隨著年齡增長,認為「都這個年紀了還化什麼妝……」、「又沒有要跟誰見......」而變得無心打扮。然而,正是因為年齡的增長,才更應該注重外在的儀容。總是面無表情,也不在意外在儀容的人其實會讓周圍的人產生負面的情緒。想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模樣是很重要的大腦活動。時常保持融入社會的心是大腦活躍運作的證據,而周圍的人也會被如此開朗的氛圍所感染。(本文摘自/遠離健忘和失智/太雅出版)

爸媽注意:打罵教育恐把青少年逼入絕境

爸媽注意:打罵教育恐把青少年逼入絕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誰都可以」、「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說著這種話,犯下無差別大量殺人的青少年們,成績雖然不錯,卻不擅長人際關係。然後在某一個階段,他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會生活遭遇挫折。「不擅長人際關係」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往外看,不擅長人際關係的藝術家、電腦技術員,比比皆是,他們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能力,朋友雖然不多,仍有幾位好友,身邊也有好的家人,過著幸福的日子。無差別殺人者家人、學校、職場都要負責嗎?但是,無差別大規模殺人者們,彷彿孩子般不斷地執著於親子關係,嘆息著沒有朋友、沒有固定的職業,或感覺自己的人生比實際上更悲慘。他們有如非行少年般憤恨社會與暴走,不能滿足於打破學校玻璃,所以在路上無差別殺人。我們想想,你的家人沒有問題嗎?你的學校、職場、居住的城市,都沒有問題嗎?懲罰無法培養出道德心你的心裡也有某些憤怒或憎恨吧?或許也有誘惑你去犯罪的種子。青春期、青年期時,你也曾經很不穩定吧。現在的孩子們也一樣。但大部分青少年不會犯罪。你呢?你為什麼沒犯罪?是因為不想要被警察抓?還是因為害怕刑罰? 根據調查,非行少年們也會做壞事,但是想逃避處罰,有時甚至因此犯下更嚴重的罪。奈良放火殺人事件的犯案少年說了謊之後,因為想要逃避父親的懲罰,所以放火把家燒了。 正確的想法是:不是因為會被懲罰,所以不做壞事,而是因為壞事就是壞事,做壞事是不可以的。的確,在幼兒時期,一定的強制力是必要的。對於想摸熱爐的孩子,家長會打一下他們的手吧,某些時候有必要用威脅或強制的方式阻止小孩子做壞事。利用恐懼管教孩子只會教出逃避挨罵的孩子但總是用這種方式管教,無法培養孩子的道德心。使孩子恐懼或使用強制力管教,只會教出懂得逃避挨罵的孩子。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期,有必要順勢逐漸減弱強制力。這麼一來,孩子就會把父母的憂心內化,想做壞事的時候,內心就會感到痛苦。 想培養心中的道德本質,單單懲罰或說教是不夠的。不可欠缺的是愛的基礎。孩子應該在被愛著的實際感受中,培養出好好對待自己的能力,要想著:因為是這樣珍貴的自己,所以不可以做壞事。如果感覺連父母都不愛自己、自己沒有價值,很難想像這樣的人會提醒自己不要做壞事,而要做個好人。要讓孩子自發性的不做壞事一般人就算辛苦也要遵守規矩、壓抑自己的欲望、考慮他人,然後努力達成一件事。會失去這樣的想法,跟一般人「不會想費工把腐敗的青菜,做成好吃的料理去招待別人」是一樣的。如果食材本質已經壞了,不要說料理了,只會想把它丟掉吧。青少年們會失敗,也會不小心做壞事,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絕望。犯下凶惡犯罪的青少年們,都是被孤獨及絕望感壓垮的孩子。做了壞事,就斥責他們做錯了,但不要總是以父母立場去逼迫孩子,想控制他們,要讓他們自發性地不去做壞事。讓孩子知道,不管是怎樣的大失敗,或是做了什麼壞事,父母絕對不會丟棄他們。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趕走3C成癮 10歲前是關鍵!

趕走3C成癮 10歲前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眼下,最快速找爸媽的方式,或爸媽想了解兒女在想些什麼的方法,都得從網路上的臉書、推特、line下手時,不會滿無奈到悲哀嗎?以後的孩子,還能懂什麼是「共享天倫」、「身教重於言教」嗎?網路孤兒恐誤入歧途對父母親的印象呢?渴望親情的孩子,有人會在網路上尋求他想要的爸媽,看似懂他、會照顧他的哥哥姐姐。但是真的、誰也不知道他所找到的虛擬爸媽或哥哥姐姐實際上會是什麼樣的網友?怎麼確定他虛擬認的爸爸會不會教他罵髒話、入歧途?會不會對他別有企圖?久而久之,這些慢慢長大的網路孤兒,他們還認自己的親生父母嗎?下班前做好情緒轉換很累,可以是個理直氣壯的說詞,因為現實生活壓力真的讓爸媽很累,那怎樣才可以不累?如果剛開始,爸媽就設定家庭生活該有的樣子:一個父母親該教養小孩的生活模式,那麼自然而然,爸媽也就學會拒絕上司過多、過度的不合理要求。網網相連跟回家的工作、責任,也應該要設下防護網,避免「家破病毒」入侵到家裡來。我會建議,當父母親回到家的那瞬間,門口應該擺個鏡子,提醒爸媽照照鏡子,你的臉,應該要換成一張爸媽的臉,而不再是企業的優秀員工,這樣你的孩子才不至於變成3C橫行下,被掠奪親情的孤兒,才會展開雙手來迎接你回家當爸爸、當媽媽,而不是去迎接你隨手塞給他的手機或平版。10歲前是黃金關鍵期累了嗎?在下班前,應該休息一下,把自己進入到另一個狀態,做一些情境的轉換,或許你應該喝杯咖啡,提振一下精神。身為父母親的確有很多公私角色,在家中必須要執行的任務,或者該說「為人父母的義務」:要當老師去輔導沒搞懂的功課、又要當爸媽去指正他不好的言行、又要當朋友聽他談談今天發生的事、要當大玩偶陪他玩樂。我敢說,這是一件超級複雜的工作、非常挑戰已經疲累一天後身心的負荷,這,絕對不會亞於父母在白天的職場辛苦。工作可以調整,可以跳槽,可是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碰過了許多優秀企業高階主管,在事業有成之後,我問他們:「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曾經覺得最遺憾的?」好幾位都告訴我:「如果可以重來,我希望能夠多陪陪家人。」事業的成功可以為你帶來光環,可是教養的失敗,卻是整個社會都要承擔責任!而且孩子在行為的塑造、好習慣的養成,是有所謂黃金關鍵期的,通常在10歲以前。孩子如果還沒養成一個壞習慣之前,被糾正、教導的機會是很高的;可是一旦10歲以前他已經養成一些難以戒除的習慣,那長大以後,將是不太容易被治療的。10歲前應由父母監督科技產品的使用內容孩子在10歲以前要使用網路的時候,一定要有父母親在旁作陪,督導他們使用的方式、使用時間的長短,以及觀看的內容,孩子還沒建立正確價值觀的時候,藉由父母親的陪伴,可以學會如何正確使用科技產品。到了長大之後,他才能夠知道使用科技產品時應該注意什麼,該控制自己不要過度使用,或者被不良的網站所吸引。有些爸媽告訴我:「把電腦放在客廳,這樣子孩子在用的時候,就可以一面監督。」我覺得這也是個好主意。(本文摘自/SOS,3C成癮怎麼辦/大塊文化出版)

飯後吃柚子 入口「藥」注意!

飯後吃柚子 入口「藥」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下週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應景食物烤肉、月餅、柚子是餐桌上的必備組合,有人喜歡在飯後來顆解膩的柚子,享受清爽口感,但藥師提醒,柚子容易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服用前也可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保障用藥安全。柚子、葡萄柚容易和藥物發生交互作用許多平時有在詳閱藥袋標語的病人會詢問藥師,藥袋上寫藥不能和葡萄柚(汁)一起服用的藥是否可以和柚子一起吃?」「柚子」和「葡萄柚(汁)」有何區別呢?洪薏淇藥師解釋,葡萄柚汁會和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其原因是類黃酮成分會抑制P-glycoprotein (P-gp)和體內肝臟酵素,會使藥物的增加血中濃度。CYP3A4為我們體內非常重要的代謝酵素,主要存在於腸道和肝臟,用來氧化代謝體內物質,抑制CYP3A4會使藥物無法正常代謝,進而增加藥物的血中濃度,導致藥物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大幅提高。X級、D級、C級藥物分級要當心柚子與葡萄柚汁同為芸香科(Rutaceae)柑桔屬(Citrus)的水果,柚子也含有類黃酮(flavonoid)的成分,基於成份雷同的關係,建議還是避免一起食用會比較安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劑科藥師洪薏淇指出,柚子在中秋節三大熱門食物當中,是富含膳食纖維與維生素C的水果,不過柚子很容易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有在使用藥品的民眾需多加留意。洪薏淇藥師表示,以較常見的藥物大致介紹藥品會與柚子產生的交互作用,降血脂藥品、抗血小板藥物、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也和柚子有交互作用。其他藥品如:Plavix保栓通、威而鋼(壯陽藥物系列)、治療痛風的秋水仙素Colchicine、治療心律不整的Amiodarone、BPH用藥Silodosin、止痛貼片Fentanyl等,服用前也應先行諮詢醫師或藥師。

高工時責任制 骨骼肌肉病痛增

高工時責任制 骨骼肌肉病痛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上班族經常久坐辦公而腰痠背痛,還有醫療照護人員,也常因搬抬病患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近年來,國內發生各類骨骼、肌肉疾病,有增多的趨勢。經常搬抬身障者 照服員肌袖破裂一名54歲生活照服員,工作經常需要搬抬身障者,突然感到肩膀劇烈疼痛,就醫檢查為左上臂筋膜炎,因無法休息持續上班,導致左肩傷勢加重,造成左側旋轉肌袖巨大破裂,合併二肱頭肌腱炎,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生活照服員 職災風險大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指出,生活照服員的日常工作重複性高,容易造成肌肉骨骼疾病;臨床上,以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最為常見,由於需要長時間工作、日夜輪班,更會導致身體無法負荷,很容易發生職業傷害。申請職災認定 降低經濟負擔楊振昌主任強調,勞工因職業傷害產生失能,或是因過勞影響心理健康,建議可以申請職災認定,國內已有《職業安全衛生法》,可保障受災勞工相關給付權益,例如醫療給付、傷病給付、失能給付、職業疾病生活津貼、身體障害生活津貼等,可降低經濟負擔。(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