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沒膽還會結石?延遲就醫險敗血症

沒膽還會結石?延遲就醫險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約75歲蔣姓婦人被房東發現昏迷在租屋處,就醫後檢查出患者膽管被結石堵塞住而引發敗血性休克,陷入昏迷,但婦人無家屬陪同,最後依靠里長擔任醫療見證人,順利度過手術,現患者已康復返家。腹痛半年 沒想到切除膽囊還會結石蔣婦獨居多年,近半年經常覺得腹痛,但都沒有就醫,早在30多年前就因膽結石而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所以從未想過膽切除之後還會結石。直至這幾天痛到冒冷汗甚至在床上打滾,被送醫的那天早已不醒人事。膽管被結石堵住腫脹超過2公分南投醫院外科主任李博彰表示,患者膽管結石合併阻塞性黃疸,正常的膽管大小不到0.5公分,患者的膽管已被結石堵住而腫脹擴大超過2公分。因為結石阻塞膽管,膽汁排不出,便造成黃疸。若不立即處理,可能會引發敗血症。李博彰主任提到,膽囊被摘除後,因為肝臟仍繼續分泌膽汁,若仍持續暴飲暴食或其他因素,還是有可能產生膽管結石,不能輕忽。在地化服務將醫療與社會福利具體化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南投醫院為使弱勢族群獲得更好的照顧,主動提供個別化的健康照顧服務。結合地方村里長、社福單位透過在地化服務,共同關心病人,提供弱勢民眾最直接的關懷與協助,將醫療衛生與社會福利的結合具體化,南投醫院的「友善就醫全人整合照護服務」也因此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與肯定。

講座/正確使用止痛藥

講座/正確使用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量大運動量不足,偶而享受揮汗淋漓的快感,之後換來的卻是全身腰酸背痛,此時往往會求助消炎止痛藥物,藥師將與您分享使用止痛藥的正確觀念,讓您要活就要動,要動不要痛。針對各種用藥觀念及迷思,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將舉辦「正確使用止痛藥」宣導講座,由藥學部藥師蔡其芸主講,內容完整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正確使用止痛藥時間:106年8月23日 星期(三) 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2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2123

登革熱境外移入  遊東南亞加強防蚊!

登革熱境外移入 遊東南亞加強防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臺北市於本月8日確診3例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該3名個案為一家人,其中23歲男性前往菲律賓傳教後於上月出現發燒症狀。父母及患者3名確診個案潛伏期與活動地區皆於國外,故判定為境外移入個案。今(106)年截至目前為止,臺北市登革熱個案共計31例,皆為境外移入。到東南亞旅遊一定要著淺色長衣褲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東南亞是登革熱流行高風險地區,民眾至東南亞旅遊、探親、工作或隨團做社區志工服務,一定要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及塗抹防蚊藥品,若出遊期間曾被蚊子叮咬,返國後若出現類似感冒發燒、後眼窩痛、關節痛,特別是紅眼症較要當心,可就近至社區診所快速檢驗,以期早期診斷、早期通報。平動主動清除積水容器 降低感染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呼籲,民眾平時即應主動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雨後更應注意周遭環境是否有積水情形,若未及時清除積水容器,將有利病媒蚊孳生,民眾應持續加強戶內外環境整頓與巡查,以降低感染風險。檢視家戶內外環境衛生及「巡、倒、清、刷」積水容器,但讓病媒蚊無法產卵繁殖,比噴藥滅蚊更具成效。 

前世情人捐肝救父 癌父重獲新生

前世情人捐肝救父 癌父重獲新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家住苗栗的55歲徐姓患者長期以來都有在診所檢查追蹤C型肝炎,3年前11月在診所進行檢查時,疑似發現腫瘤,同年12月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為C型肝炎肝硬化合併肝癌。2年多來針對肝腫瘤進行過3次射頻燒灼治療,腫瘤卻不斷復發,到醫院接受配對檢驗,由20歲的長女進行捐肝,手術歷經10多個小時後順利完成,患者住院3周後終於出院返家休養。女兒捐出右側745克肝臟亞東醫院醫師薛冠群表示,這次評估患者的情形後,讓女兒捐出右側745克肝臟,考量患者曾有自發性腹膜炎、腹水、血小板數低下等病史,因此手術時更針對患者身體狀況做好因應。提供全人移植醫療照護患者得知20歲的長女要捐肝來救自己時,本來因為不捨而反對,一度不願意再進行治療,但經過妻女勸說後,才願意讓女兒為自己挨刀捐肝。童綜合醫院副董事長童瑞龍指出,推動器官勸募及移植,整合器官捐贈及移植資源,建構完善移植團隊,提供全程全人優質移植醫療照護,使器官衰竭而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童綜合醫院從93年起迄今完成了73例腎臟移植與27例的肝臟移植,並在105年成立器官移植中心,擴大服務有意願進行(五親等內)活體器官移植的病人與家屬,也順利完成3例活體腎移植及7例活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圓滿達成親屬間器官捐贈或移植的心願。

講座/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

講座/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良姿勢或病痛造成的下背痛,有些人可能會只痛幾天就好,有些人卻是經年累月的痛。不管痛多久,這樣的不適感老是困擾著患者,不但降低他們的生活品質,甚至有人因為如此丟了工作。有鑑於此,中國附醫臺北分院特別舉辦「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邀請骨科醫師陳衍仁主講,提供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時間:106年8月23 日(三)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01巷7弄)洽詢:社工劉大任 (02)2791-9696#1008 

輻射、高壓電害健康?研究:毫無關聯

輻射、高壓電害健康?研究:毫無關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現在可以回過頭來反思一下,明明電池也是用得好好的,為什麼我們要用高壓電?你看電池多安全啊!還可以隨身攜帶。問題是高壓電可以隨身攜帶嗎?先別提電池可能會爆炸,就說電池本身就不是什麼環保東西,即便進入回收系統,能再生的比例也有限,更別提能源轉換中的耗損以及電池本身的成本,而利用高壓電減少能源傳輸耗損的方式,是20世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也是為何我們可以使用價格親民的穩定電力的理由。毫無證據顯示低頻輻射會導致癌症美國癌症協會(一個出版癌症權威期刊的組織)公開表示: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顯示高壓電纜產生的極低頻輻射(Extremely Low Frequency) 與癌症或其他疾病的關聯性。他們舉出了4個非常著名的動物實驗,把動物曝露在2到5萬倍於平時我們生活所處的磁場強度中觀察,結果這4個動物實驗中,有3個無法觀察到任何癌症機率的差異,甚至有些癌症機率反而降低了;而唯一看到甲狀腺癌機率上升的那個研究,也僅僅在雄性大鼠實驗中觀察到,而不論是雌性的大鼠或小鼠研究中依舊毫無斬獲。同理可證高壓電也找不到與疾病的關聯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直接把超低頻輻射放進非游離輻射的範圍,該機構第80 號報告表示,極低頻輻射產生的電磁場強度約為0.01 ∼ 0.2 微特斯拉(μT),相較於我們每天必須「被曝露」的地磁強度25 ∼ 65 微特斯拉根本是微不足道的。雖然從1979 年開始,有人研究關於電磁波與各式小兒或成人癌症的關聯性,截至目前為止,在科學上還是找不到其間確切的關聯性。從環保的角度而言,雖然我們都聽過高壓閃電劈死人,但從來沒聽過高壓電所產生的極低頻輻射對環境會有什麼衝擊;從健康的角度而言,也沒有任何的疑慮。有時候我真的很想問:「你們真的搞得清楚自己在反什麼東西嗎?」現在是開放的社會,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資訊都是透明公開的。可自行取得、觀察免費研究結果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先生曾經在鍵盤戰的時候脫口說出:「WHO的文獻下載全免費,是全球一流學者及衞生部長們的心血。」過去出版社為了賺錢,多半會築起一個叫做「入會費」的高額門檻,隨著這幾年資訊開放的風潮,加上作者成本轉嫁的結果,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都已經可以讓任何人免費取得。如果你不相信政府,那就去讀科學論文;如果你不相信科學論文,那就自己去做實驗與測量。倘若你不會做實驗又不相信專家、不相信政府,而且也拿不出一丁點證據支持你的論點,難道要我們現在從「已知用火」(網路流行語,指像原始人一樣剛學會用火)開始反思這一切嗎?科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無知是與生俱來的「偉大」力量。(本文摘自/怕輻射,不如先補腦/時報出版)

吃對酵素 身心平衡疾病都走開!

吃對酵素 身心平衡疾病都走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內分泌腺需要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來維持正常的運作,例如:甲狀腺需要碘,腎上腺需要維生素C。過度烹煮的食物不僅缺少酵素,也流失養分,人因此容易生病。熟食吃得越多 容易暴飲暴食引起肥胖人的腺體是靠大腦的刺激而分泌荷爾蒙,當血糖太低,胰臟和腎上腺會立即分泌荷爾蒙;當血液中的養分不夠供給內分泌腺時,下視丘便會刺激食欲,產生飢餓感。所吃的熟食越多,荷爾蒙所受的刺激越多,導致人暴飲暴食,進而過度肥胖,接著而來的還有心臟性疾病、高血壓等諸多病痛,而血糖的快速升降,也會讓情緒起伏變大,並且心神失衡。內分泌腺過度分泌的結果,無法再供給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人的身體與心智都會嚴重障礙。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會產生毒性反應人體所吃下去的熟食,都要由酵素來消化,消化完後的廢物和毒物,則由免疫系統的酵素來分解。人體如此耗用組織內的酵素,久而久之便會減少酵素的存量。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會產生毒性反應,血管會吸收未消化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分子,而且當血液酵素低於正常值時,就會導致過敏,但服用了澱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後,酵素即恢復正常,過敏症狀也得以改善。酵素可支持人體系統、增強人體健康由組織排出的毒物會進入血管,毒物會促使內分泌腺分泌荷爾蒙,進而刺激排毒的器官,惡性循環之下,內分泌腺超負荷,而酵素不僅可以維持健康,還可以排毒。所以,在治療及保健方面,酵素既可支持人體各個系統,又可增強人體健康。當然,排毒的方法有很多種,排毒用保健食品種類也不少,但食用綜合酵素來排毒則是一項較為治本的好方法。(本文摘自/吃對酵素/方舟文化出版)

酸痛貼布別亂貼 小心副作用!

酸痛貼布別亂貼 小心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經皮吸收」這個詞彙?這是泛指所有有害的化學物質經由附著於皮膚,由皮膚吸收的情況。皮膚的其中一項功能就是阻止外來物質入侵,相當於一個防護罩。而主要負責這個防護功能的,是皮膚最外層的角質跟皮脂膜。然而,我們若是使用具有強效清潔作用的肥皂、液體皂,或者是沐浴乳清洗身體,皮脂膜會被洗去,露出角質層以及角質細胞之間的空隙。化學物質穿過角質層 由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吸收皮膚底下的真皮層和皮下組織,布滿毛細血管和淋巴管。一旦皮膚的防護作用被洗去,而化學物質於此時附著於我們的皮膚,這些化學物質就會穿過角質層,由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吸收,流經身體的每個部位。這就是經皮吸收發生的過程。生活中充斥許多擁有強烈洗淨作用的化學洗潔劑,生活在現在這個社會的人們,無可避免會受到經皮吸收造成的傷害-甚至,輕率使用酸痛貼布,也是經皮吸收傷害的一例。酸痛貼布為了抑制肌肉發炎和疼痛,都會加入吲哚美辛(Indometacin)等成分。而吲哚美辛具有消炎、鎮痛及解熱的功用,與口服消炎藥解熱止痛藥有同樣的效用。換句話說,我們理所當然應該能想像,吲哚美辛和消炎解熱止痛藥擁有同樣的副作用。而事實上,吲哚美辛的副作用會顯現於人體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肌肉組織。若長期使用,副作用帶來的危險性有腸胃潰瘍、肌肉萎縮、氣喘惡化等。經皮吸收的藥量跟著提高 增加產生副作用的危險通常使用口服的消炎解熱止痛藥都會相隔六小時以上,謹守安全的使用量和服用方法。但許多人在面對外用貼布和藥膏時,卻抱持輕忽的態度。這也是外用藥的危險性之一。酸痛貼布多用於扭傷、腰痛、肩膀僵硬、肌肉酸痛。而若是使用酸痛貼布的範圍越大,且連續使用,經皮吸收的藥量跟著提高,增加產生副作用的危險。我們很容易產生錯覺:外用貼布和藥膏與口服藥不同,只作用於貼服的部位,不用擔心藥劑的副作用。但若是考量到經皮吸收的危險性,恐怕不能這麼樂觀。而這也是我們使用外用貼布和藥膏必須知道的事。(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預防肝癌先篩檢!肝病治療顛覆傳統

預防肝癌先篩檢!肝病治療顛覆傳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從事農作的賴先生,10年前得知罹患C肝,卻因擔心干擾素治療副作用無法維持工作,會為家庭造成極大的負擔,堅持不願治療。直到去年才願意接受治療,就在順利完成療程後,發現肝臟有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值得慶幸的是,發現得早,醫師立刻安排手術切除腫瘤,現則定期回診觀察。為此,賴先生不斷感嘆應及早治療C肝,或許就不會衍生更多健康問題!新藥納健保給付 C肝治癒不費力台南肝膽胃腸科診所賴冠維醫師指出,過去C肝治療僅能依靠施打干擾素加雷巴威林,且5成以上患者會發生發燒、噁心、嘔吐、疲倦等副作用,使得患者無法完成治療,或害怕而不願開始療程,造成我國C肝治療成效不彰。近年來,醫學突飛猛進, B、C肝治療趨於成熟,目前皆有口服藥物可治療,加上健保給付更是嘉惠眾多患者。賴冠維醫師表示,前述案例賴先生的妹妹經健檢發現也感染C肝,加上得知新藥納入給付且符合條件,便立即申請並開始治療,目前療程尚未結束,但體內C肝病毒都已測不到了。先測基因型用藥更精準 24週療程安全性高賴冠維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健保給付兩款C肝口服新藥,治療前建議先透過病毒突變檢測(RAS)並了解病毒基因型狀況,不僅幫助藥物選擇讓治療更加精準,也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此外,根據臨床試驗顯示,C肝新藥治癒率皆達9成以上且副作用低,藥物安全性則以24週二合一療程引發肝毒性的風險較低,但不管使用哪款口服新藥,治療過程中仍須定期回診追蹤肝功能狀況,以順利完成療程。賴冠維醫師提醒B、C肝炎患者,一般保肝片無法真正改善肝臟發炎情形,更無法清除B肝或C肝病毒,應找專業醫師治療,除了大型醫療院所可治療外,加入健保肝炎治療計劃的肝膽胃腸科診所,也可申請健保肝炎口服治療用藥,民眾治療更加便利,千萬別誤信偏方而延誤治療、危害生命。免費篩檢計畫 全民回肝動起來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為喚醒國人的護肝意識,即日起推動「全民回肝計畫」,除了提供B肝病毒量篩檢,更增加了C肝病毒量、基因型及病毒突變檢測,只要符合報名資格者即可參與,報名完成者還可獲參加禮(限量800名),詳情可上網搜尋「全民回肝計畫」,鼓勵民眾主動篩檢,為自己健康把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白內障盡早就醫 享受「睛」采人生

白內障盡早就醫 享受「睛」采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高齡化社會中,眼睛老化是一項老化警訊,根據眼科醫學會資料顯示,推估台灣約有6成高齡者罹患白內障,就醫比例卻僅有2成,55%高齡者甚至會等到眼睛出狀況後才就醫,是歐洲國家的3倍!醫師提醒,白內障會導致視力越來越差、容易跌倒,增加外傷的機會,也會因為活動範圍越變越小、足不出戶引發老人失智等其他疾病。不愛檢查原因可能是擔心療法無效、影響生活隨台灣老化速度加快,白內障患者預計未來將再創新高!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白內障手術委員會召集人潘志勤醫師指出,國人固定檢查習慣偏低不只在眼科發生,歸咎原因可能在擔心新療法成效不佳、不願面對眼疾真相、擔心術後引發併發症等。隨著醫療進展,台灣白內障手術日趨精進與世界同步,國人也應隨時接受新資訊,才不致讓視力問題因害怕不敢手術而影響老年生活。白內障患者可能引發骨鬆、關節退化問題潘志勤醫師指出,「還有更多疾病躲在白內障後面」,白內障患者不僅要面對生活上的不便,還可能因為減少活動引發骨質疏鬆、關節退化等問題。另外也會因此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因此治療白內障僅是邁向良好老年生活的第一步。視力差不僅會影響活動範圍,越來越模糊的世界也會讓老年人,在生活上面對重重關卡以致拋棄戶外生活。其實只要積極尋求治療方法、與專科醫師討論,有機會一次解決白內障、遠視、近視及散光等問題。高危險群1~2個月就要檢查一次應定期及規律檢查白內障全台患者更已於103年突破百萬大關潘志勤醫師提醒,現代醫學進步,65歲以上一般高齡者,應以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但有高危險因子的人如糖尿病、青光眼及其他慢性病患者,檢查頻率約1~2個月一次。出現眼部不良反應時應盡速就醫並與專業醫師討論解決方法,才能在退休後持續擁有「睛」采人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