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經前症候群真惱人!簡易舒緩法報妳知

經前症候群真惱人!簡易舒緩法報妳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妳感覺到不耐煩、昏昏欲睡、水腫或其他經前症候群徵兆時,空出一點時間,安排一個讓自己非常舒服的環境。我個人喜歡在浴缸或泡澡桶,身體浸泡在熱水裡,是我們最接近回到子宮的狀態。這能夠改變妳的能量場,讓身體更能接受安撫荷爾蒙的治療與能量運動。等妳覺得比較舒服一點了(放一些輕鬆舒緩的音樂可以增加效果),躺在浴缸裡完全放鬆,然後進行下面的動作:A.用舒緩技巧來鎮定三焦(時間:20秒)這個技巧在前一章已經介紹過了。在妳緊張的時候,不管是因為外在狀況或是身體問題,譬如經前症候群之類,都可以運用三焦相關的技巧。妳應該記得,三焦是用來喚起免疫與應急反應,並維持生存機制,讓妳能安全度過危機。但因為這種演化其實是在適應一個不復存在的世界,所以多半會變成過度反應。在經前症候群期間,多多鎮定體內流動的三焦能量,其實很有幫助。因為可以放鬆整個能量系統,釋放緊張,減少恐懼與焦慮。幸運的是,三焦安靜法(第114頁)能夠很迅速、很容易地鎮定三焦,有時候只要靠這個技巧就夠了。三焦敲打(第115頁)和擁抱三焦/脾經(第118頁)也同樣簡單有效。另一個更有效但會比較花時間的方法是輕觸三焦鎮定點(的118頁)。B.輕觸脾經增強點(時間:約5分鐘)脾經和三焦經是以翹翹板的模式在交換能量。一旦三焦在經前症候群期間(或是其他任何時候)被動,就會活躍起來,將脾經的能量搶過去滋養自己。脾經因為被榨乾了,所以免疫系統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會打折扣。脾經能量低下時,身體就會強制妳慢下來。只要妳跟著慢下來,便能夠好好修復回到平衡狀態。在浴缸或是其他舒服的場所以放鬆的姿態讓自己平靜,然後舒緩三焦並增強脾經,告訴身體妳在調整自己、適應即將發生的每月變化。妳是透過身體的母語,也就是能量,在與身體對話。這讓妳能夠在進入經期時回應身心靈的需求。增強脾經剛好也可以改善腿部的沉重、虛弱與疼痛,這通常也是經前症候群的症狀之一。經絡增強 輕觸能夠影響經絡的穴位經絡增強的方式有好幾種。最強大的方法之一,就是輕觸能夠影響經絡的穴位。方法類似於前一章的鎮定三焦。只要把手指放在第一組穴位上幾分鐘,然後再輕觸第二組穴位。妳可以舒服地在浴缸裡、沙發上或是其他場所進行,這是個讓人感覺很享受,又能回到自我中心的冥想時間。我喜歡專心地放鬆,不過妳也可以一邊做其他的事情一邊放鬆。一邊輕觸穴位,一邊看電視、講電話、和朋友聊天,效果一樣好。甚至請朋友幫妳輕觸穴位也可以(可依據情況調整姿勢)。(本文摘自/女性能量療法 永保青春健康的自助寶典/心靈工坊)

刺激、活化大腦 單人猜拳遊戲做得到

刺激、活化大腦 單人猜拳遊戲做得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人說「雙手靈活的人不容易老」,其實在統計上來說,雙手靈活的人更不容易會健忘或罹患失智症。如果腦裡想著其他事情,雙手也同時在做事的話,大腦就會同時運作各個不同的領域,對於大腦保健會更有效果。單人猜拳能活化前頭葉、小腦 雙手更靈活這裡所介紹的「單人猜拳」就能達到上述效果。這個遊戲只要想玩就立刻玩,不過通常無法輕易完成也是此遊戲的亮點之一。以前的自己明明很靈巧,但年紀一大卻變得有點遲鈍──這個遊戲特別適合有此情形的人。透過此遊戲,就能活化因年齡增長而衰弱的前頭葉和與小腦相關的功能,雙手也會因此變得更靈活。雖然此遊戲可以依自己喜好,想玩就玩,不過基本上建議雙手各做十次,總計二十次為一組,一天可以試著做完兩組。熟練之後反向操作 就能真正活化大腦做起來是不是覺得很容易做錯呢?反覆進行十次,終於變得熟練之際,又立刻反向操作,大腦則會因而變得混亂。當這種混亂的狀況被改善時,代表前頭葉的右側部位已經變得靈活了。硬是讓雙手去進行混亂大腦的動作,才能真正有助於活化大腦。當動作變得越來越熟練之後,腦內神經網絡就能確實地被構築起來。請每天反覆進行此遊戲。如果沒有持之以恆的話,動作就會恢復到原本不熟練的狀態了。此外,當你的動作幾乎沒有出錯時,不妨提高速度來試試看吧。進行混亂大腦的困難動作是活化大腦必不可缺的一環。【單人猜拳】圖說右手依石頭、剪刀、布的順序出拳,左手則依序出布、石頭、剪刀來贏右手。反覆進行10次。接著,反過來讓左手輸右手(左手依序出剪刀、布、石頭),反覆進行10次。(本文摘自/遠離健忘和失智/太雅出版)

改變腸道菌種 有助控制及預防糖尿病

改變腸道菌種 有助控制及預防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要特別談糖尿病呢?因為糖尿病的盛行率愈來愈高,臺灣如此,西方歐美國家也是,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統計資料,臺灣糖尿病人口將近180萬,成人的盛行率約10%,也就是每10位成人,就有一位罹患糖尿病,比全球及亞太地區的平均盛行率還要高,不僅如此,糖尿病也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我在門診時就遇過十幾歲的中學生,血糖已經出現異常;也有20歲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血糖高到5、600,出現糖尿病急症—酮酸中毒,直到頭痛、頭暈、腹痛極不舒服,被送到醫院急診,住進加護病房,才發現原來自己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的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 也會對健康造成負擔更嚴重的影響來自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若血糖沒有控制得當,將引發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例如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液循環差、感覺異常、足部壞死、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截肢。這些併發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對健康及經濟造成沉重負擔,甚至威脅生命。衛福部統計顯示,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為糖尿病而死亡!此外,許多民眾擔心自己腎臟功能不好、怕洗腎,而臺灣素有「洗腎王國」的稱號,但你或許不知道,據統計,這些洗腎患者發生的原因,第1名就是糖尿病,而每2位新發生的洗腎病患,就有一位是受到糖尿病影響!由此可見,糖尿病對於我們健康影響多麼重大,並不是只有老人、成人要注意,年輕人、甚至是學童,都應該注意糖尿病。腸漏症會導致體內發炎、胰臟受損第一型糖尿病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常在年輕時發病,主要是因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受到體內免疫反應的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從人體及動物研究發現,在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過程中,腸漏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罹病患者身上有明顯的腸漏現象,研究還發現,在第一型糖尿病開始明顯表現出來並被確診之前,腸漏現象就已經發生、而且偵測得到了! 在針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的研究中發現,罹病兒童的腸道菌組成明顯與健康兒童不同。腸道菌叢生態的改變與不平衡,會影響腸道的屏蔽功能,導致腸漏,造成腸道的不健康,進一步導致體內的慢性發炎,發炎反應會影響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臟,導致胰臟受損,血糖控制因而出現異常,形成一個發炎風暴,最後造成第一型糖尿病。超過9成患者屬第二型糖尿病這也顯示了腸道健康及避免腸漏,在自體免疫疾病的控制與預防上的重要性。糖尿病患中,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畢竟是少數,有超過9成絕大多數現代人得到的糖尿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那麼,第二型糖尿病與腸漏之間彼此有什麼關聯呢? 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我們必須想到前文談過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看似獨立,但事實上他們幾乎就像兄弟一樣,不僅彼此密切相關,連致病的原因也很相像,只是出現的時間可能前後不同,就像是在同一個光譜上的各個階段,疾病嚴重程度不同、表現輕重不一罷了,本質上都很類似。自律神經出現病變也會影響腸胃道功能研究報告指出,糖尿病容易影響腸胃道功能,而腸胃道功能的異常又容易造成血糖調控出問題,可說兩者彼此互相影響。另外,倘若有腸漏,腸道內壞菌產生的有害物質就容易進入體內,引起一系列的發炎反應,這些發炎反應又容易導致胰島素的不敏感,引起代謝問題,包括血脂、血糖、血壓、發炎指數的異常,到了最終,就是糖尿病的到來。糖尿病本身也容易造成自律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而自律神經一旦出現病變,也會影響腸胃道的功能。這就是糖尿病與腸胃功能異常,彼此互相影響造成的惡性循環。腸道菌叢的異常改變與免疫系統相干事實上,不只腸漏這個因素會影響代謝問題,腸道菌(gut microbiota)也是維持腸道健康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居住在我們體內的腸道菌數量高達百兆,它們的基因數量是人類的百倍之多。腸道菌更是近年來科學研究的顯學。許多研究發現,腸道菌叢的異常改變,跟腸道系統的免疫功能、體內胰島素阻抗性、肥胖、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都有密切相關。例如胖子與瘦子、有糖尿病跟沒糖尿病患者之間,他們的腸道菌生態都不一樣。維持腸道健康對糖尿病、代謝疾病很重要研究也指出,透過改變腸道菌種,有助於控制及預防代謝疾病和糖尿病。此外,腸道會分泌多種賀爾蒙,負責調節我們的血糖穩定、熱量平衡和食慾,一旦腸道賀爾蒙的作用出現異常,血糖控制與代謝當然也會跟著出問題。上述種種研究都告訴我們,維持腸道的健康,對於糖尿病及代謝疾病有多麼重要。 (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邊緣又孤僻?怪個性可能始於偏激家教

邊緣又孤僻?怪個性可能始於偏激家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的加害者青年與弟弟小時候也有幸福的時刻,一家人快樂地聚在一起、玩撲克牌,但父母的家教越來越嚴。弟弟提到有一次吃飯時,母親對「那個人」(哥哥)大怒的事情。當天飯吃到一半,情緒激動高亢的母親攤開報紙,把飯、菜、味噌湯全都倒在上面。「那個人」一邊哭著,一邊把報紙上弄得像剩飯的食物吃掉。長子長女最容易承受爸媽無理的情緒必要的時候,斥責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不要給孩子超過限度的悲痛記憶。而這個家庭糟糕的是,讓被斥責的孩子一邊哭,還一邊吃掉報紙上的食物。 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如果會哭著逃回自己的房間,或是發火頂嘴,反倒還好。沒辦法違抗父母,只會說對不起、乖乖順從的孩子,當父母不講理的時候,便完全承受了他們的情緒;特別是長子與長女,最容易直接受到父母這樣的影響。而且,依照弟弟札記中所說,父母生氣時從不說理由,只是很凶地罵人。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也許是想要孩子自發性地反省,而這對父母罵小孩的方法也許有效地讓孩子聽話了,但同時也帶給孩子強烈的不安。許多育兒書裡都建議大家:罵孩子,要好好地說明理由後再罵...... 體罰的可怕副作用這個家庭也體罰孩子。雖然沒辦法斷定有「虐待」這樣激烈的日常暴力,但孩子確實有被父親毆打的經驗。母親也會,當孩子沒辦法照她的想法回話時,被甩巴掌是家常便飯。 體罰是個便利的辦法。如果要讓很小的孩子聽話,體罰是有效的手段。但我們必須謹慎為之,因為效果好的藥通常也伴隨著強大的副作用。只用體罰無法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首先,體罰人的人與被體罰的人之間,關係會變得不好。其次,一般來說,父母也是一邊養育小孩,一邊慢慢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聽話。但一旦習慣了體罰這種強效的手段,就會變得不知道怎麼使用其他方法。父母在嘗試各種教育方法的過程中,本來也可以漸漸成長,只用體罰這個手段,就沒辦法培養教育孩子與溝通的能力。 體罰更可怕的副作用是,就算父母心裡想正確地教導孩子什麼道理,孩子所學到的卻是「必要的時候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到青春期便開始對媽媽使用暴力。過度的家教會奪去孩子的心大多數對家人使用暴力的青少年,小時候都曾經有被體罰的經驗。根據別的報導,加害者青年家附近的鄰居說:「哥哥小時候被罵,被關在玄關外時,聽過他的哭叫聲;也看過他在冬天超冷的時候,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外面。這到底是在教小孩,還是虐待小孩?都搞不清楚了。」弟弟札記裡提到,兄弟倆唯一被允許看的電視節目是「哆啦A夢」與「漫畫日本傳說故事」,也是最近才知道有速食這種東西,更沒去過電子遊樂場。兩兄弟的母親一定非常認真地在教育孩子,在他們身上所花費的時間和心力不容小覷。普通的媽媽應該會覺得太麻煩了,沒辦法做到這個程度吧。雖然她這麼努力,但是這樣的方法對孩子而言,並不能感受到母愛。而父親也沒能調整母親的教育方法。嚴格的家教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母親越想要孩子好,越努力,愛就越空轉,孩子沒辦法感受。母親說除了「哆啦A夢」與「漫畫日本傳說故事」,也讓孩子看其他節目,可是在孩子的記憶裡,除了這兩個節目,其他節目是被禁止收看的。 父母都希望他們進入好學校,也因此而努力;希望他們好好聽大人的話,做個好孩子,肯定想都沒想過孩子長大後會犯罪之類的。一定是懷抱著這樣的愛而嚴格家教的吧。但結果,這位長子卻像是在放話般,果斷地說:「父母是陌生人。」過度偏激的家教可能養成殘暴性格對青少年犯罪十分瞭解的精神科醫師桃樂西•路易斯,提到「家教」時曾這麼說:如果說家教有什麼問題,不是關於家教不足的問題,是錯誤的方法、過度的家教才有問題。他們(家長)對孩子一點也不寬恕,熱心於處罰。我遇過最凶惡、殘暴的少年犯,就是小時候受過最嚴格家教的孩子。 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如果沒有過度偏激的家教,也許就不會犯下這個罪行。家教嚴格絕不是不好的事,但如果讓孩子感覺父母管教毫不手軟,就會像一把刀子直直地刺進他們的心臟。實行嚴格家教的基礎是—讓孩子確實感受到父母給他們的愛與寬容。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眼神交流多一點 有助提升信賴感

眼神交流多一點 有助提升信賴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種情形,當你因為競爭不過雲端神秘的小三,而採取扼殺的非常手段,想要奪回主導權,無法認真面對你的競爭者優勢,這時候與另一半的關係,會陷入一種衝突、甚至激烈抗爭。許多的人會要求另一半在用餐時不要使用手機,在兩人相處的時間不要用網路。在那一刻只屬於彼此的時間裡,不要有第三者介入其中,這未必不是一種釜底抽薪的方法。網路世界造成家人疏離但是若未能配套,將導致更進一步的疏離,甚至導致對方的憎恨。我的確要說,許多人因為時間與生活都被網路佔據了,留給另一半的空間少之又少,讓兩個人的關係漸行漸遠,讓家庭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可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稍微地限制自己,在家庭互動的時間裡,能夠保留給另一半私人的時間、空間,家庭的這個組織,才不致於因神秘小三而支離破碎。這有賴於每個人的自制力與相互提醒;我擔心的是,有這麼一天,家,這樣的一個概念,最後會變成網路的一個附屬,要找家人,得上網去搜尋,這位家人流連忘返在哪?很多人會說:「現在的人,都可以多工處理不同的事情,一面使用網路,一面與家人互動,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你當然可能一方面在網路上聊天,一方面同時在與家人用餐,所以原本的兩人關係,就因為對方連結了網路,就從原本「點對點」的關係變成了「網對網」的關係。這樣的關係,素材變豐富了,資訊的內容變的更多元了,也可以了解另一半在不同面向,所呈現的各種不同角色與性格。學習新的人際互動技巧使家庭關係更穩固期待另一半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與你互動呢?妳也可以試著去尋找他在其他的關係中所呈現的樣子,然後和他所相對應的樣子,做學習,那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好。時代在改變,科技在進步,如果可以從網路中學到新的人際互動技巧,進而穩固家庭的關係,對家庭的成員來說,都是好事。如果有一天,發現當與另一半互相凝視的時候,已經覺得很陌生,妳還記得彼此的曾經有過的情有獨鍾嗎?研究發現,人與人互動的線索裡,看人的眼神是很重要的親密關係的來源,當你看到對方濃情密意的時候,腦中會分泌幸福感受的化學物質,也促進對方與你的進一步互動。而且從對方與你深情對望的眼神,完全能體會到眼睛會說話這件事;可以分別出他不同眼神的各種意思。好比發現,像是自閉症的人在眼神交會的這方面能力比正常人不好,因此,他們也比較沒有辦法有同理心。少了眼神互動等於少了信賴感我擔心的是,當使用網路作為溝通的唯一橋樑的時候,人們之間的眼神接觸就會越來越少,特別在伴侶的關係之間。如果深情對望的時間減少了,兩人的親密感就會逐漸地下降,無形中幸福就會越離越來越遠。而且因為少了眼神的互動,與另一半能夠易地而處,設身處地為另一半著想的能力也會逐漸地減少,這種種不利於家庭成員互動的方式,對於家人間來說,的確是一個隱憂。當家人成員中已經沒有辦法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時,那麼家庭這樣一個互相信賴、彼此維繫的平台,可能就會隨之瓦解。回歸家庭吧,好好看著你的另一半,深情萬千的凝眸一望,那怕是多一秒,就足以天長地久了。(本文摘自/SOS,3C成癮怎麼辦/大塊文化出版)

用眼過度?簡單2道明目料理報你知!

用眼過度?簡單2道明目料理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玉米護肝利膽,利水消腫,兼防白內障,是世界各地餐桌上最古老的穀物食品之一。隨著吃粗糧的口號越喊越響,人們重新認識到玉米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它味甘性平,具有保肝明目,清濕熱,利肝膽,防治白內障、老年黃斑變性之效,並可降壓、降脂、降糖。舒緩眼睛疲勞、改善白內障玉米是很多人很喜愛的食品,由玉米製作而成的菜式成千上萬。柔滑可口的水煮糯玉米、清甜可口的甜玉米湯、細膩香濃的玉米糊……想想都要吞口水了。可是您知道嗎?這種被稱為「黃金作物」的粗糧還有治病的功效呢。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明目作用。朋友的老爸退休前是位中文系的大學教授,退休後患上了老花眼。雖然人退休了,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老人家說退休前的時間被很多雜事占用了,現在退休了,正好可以潛心研究學問。他給自己定了個龐大的寫作目標,要在五年內寫出一部一百萬字以上的著作。於是每天他都有七八個小時坐在電腦前查閱資料、奮筆疾書。朋友擔心老人家用眼過度、眼睛進一步老化,於是向我請教該如何調理預防。我給他推薦了一道菜——枸杞子玉米羹,先來看看這道菜怎麼做。【枸杞玉米羹】作法/1) 取一百克玉米粒洗淨。2) 取十克枸杞洗淨泡軟。3) 鍋內加適量清水,下玉米粒煮至熟爛,再放入枸杞子和白糖,煮約五分鐘,勾芡後起鍋即可。注意/可根據個人喜歡增加青豆、香菇、蝦仁等食材。功效/滋肝明目,緩解眼睛疲勞,防治白內障、老年性黃斑變性。補充葉黃素可降低眼睛疲勞人老了,各個器官都會退化,如果只是得個老花眼問題還不大,但如果得了白內障就麻煩多了。患者一開始只會覺得眼睛像蒙了層東西,發展下去就會有徹底失明的危險了。不過還好,現在醫學技術發達,白內障手術安全又高效,但引起老年人失明的另一個常見病:老年性黃斑變性,往往沒有什麼太好的治療方法。現代研究發現,玉米含有豐富的玉米黃質和葉黃素成分,對於白內障、黃斑變性均有預防作用,對於已患病的人亦有延緩病情進一步加重的效果。此外,對於長期用電腦的人群來說,補充葉黃素還可降低射線對視網膜光感受細胞的傷害,以及有效緩解視力疲勞。再加上養肝明目有口皆碑的枸杞子,這道玉米羹絕對是過度用眼者的理想選擇。維生素E改善動脈硬化、調節內分泌作為粗糧中的保健佳品,玉米的功能當然不止這些。玉米中的脂肪(玉米油),50%以上為亞油酸和卵磷脂,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細胞衰老及腦功能退化等效果,並有抗血管硬化的作用。玉米還含有大量維生素E,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氧化物的形成,且有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功能。此外,維生素E還可促進細胞分裂,調節神經和內分泌功能,使皮下組織豐潤、皮膚細胞富有彈性和光澤。不過維生素E對溫度比較敏感,如果像做玉米羹那樣把玉米粒煮爛,裡面的維生素E可能就要被破壞殆盡了,所以要想發揮出玉米中維生素E的效果,吃玉米沙拉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下面這道芹菜玉米沙拉就值得推薦。【芹菜玉米沙拉】作法/1) 將芹菜莖沿縱線切開,並切成約三釐米長的小段;2) 將玉米粒和切好的芹菜段在添加了少許鹽和沙拉油的沸水中汆燙數分鐘,撈出後瀝乾水分;3) 將玉米粒和芹菜段放到盤中,還可放入少量枸杞粒,用沙拉醬攪拌後即可食用。功效/解煙毒,防治動脈硬化,美容嫩膚。(本文摘自/長壽之鄉的食療祕方/時報出版)

胃腸燥熱易便秘 多吃「快樂」水果就對了

胃腸燥熱易便秘 多吃「快樂」水果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香蕉幾乎含有所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更是潤腸通便、潤肺止咳的佳果良藥。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吃了香蕉而智慧倍增,最終得道成佛,因此香蕉被稱為「智慧之果」;香蕉還是歐洲人眼中的「快樂之果」,其能安撫神經、安神助眠、使人心情愉快。改善便祕同時能改善易喘咳症狀 對喜歡水果的人來說,香蕉的滋味和益處總是可以舉出個十百種,而不喜歡水果的人卻怎麼也不肯吃上一口。就拿我的朋友梁先生來說,從前他就不喜歡吃香蕉。但他有個毛病,每次到秋冬時節就容易便秘,在便秘的同時還會不斷的咳嗽。從中醫角度來看,秋冬季節本身就是燥邪橫行之際,再加上梁先生平時不愛吃水果,不吃蔬菜,出汗少,水也喝的少,胃腸相對的就比較燥熱,自然而然免不了出現便秘的狀況。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燥熱,與之相表裡的肺臟自然也隨之燥熱,而且腸腑不暢會導致肺氣不順,進而就會發生咳嗽的情況。當梁先生告訴我他的煩惱,我馬上就想到了吃香蕉這個方法,同時一箭雙雕的把這兩個問題一次解決。基於他對香蕉的「薄情」,我趕緊又補充:「我們可以換個吃法。」【冰皮香蕉湯】作法/1) 取五根香蕉,剝皮後切小段;2) 取兩小片陳皮,用溫水浸泡,清水洗淨後切絲;3) 在砂煲內加適量清水,放入陳皮絲,旺火煲開;4) 放入香蕉段,再煲沸,轉慢火煲十五分鐘,放入適量冰糖,煲至冰糖溶化即可食用。功效/潤腸通便,潤肺理氣,適用於大便燥結、便硬難排及燥熱咳嗽等症,對產後便秘也有一定療效。香蕉能通便瀉熱、滋養肺燥很多老中醫師都很知道冰皮香蕉湯這道食方。香蕉味甘性寒,潤腸潤肺,最適合燥熱體質的人食用。也正因香蕉性寒,對體質偏虛寒的朋友就不太合適。不過香蕉如果也像香蕉湯一樣經過蒸煮的這道程序,那麼體質偏虛寒的朋友就大可以放心食用了。此外,冰糖也是甘潤之物,佐以少量陳皮行氣健胃,讓甜湯滋而不膩。三者合而為湯,滋潤腸燥、通便瀉熱、滋養肺燥、生津止咳,確實是老少咸宜的潤燥佳品。香蕉潤腸通便的功效,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不過也我也曾遇過患者吃了香蕉不但沒有「蕉到便通」,反而出現排便不爽的怪現象。大抵是吃到未成熟的香蕉的緣故,香蕉若未長熟,它的肉質裡就含有大量的鞣酸(單寧酸)成分,而鞣酸恰好具有收斂止瀉、抑制腸蠕動的功效。一旦香蕉成熟,表皮就會由青變黃,硬韌的肉質就會變成柔軟,味道由澀味變為完全的甘甜之時,肉質裡的鞣酸成分也會逐漸減少,此時香蕉的通便之效才能發揮出來。止瀉可以吃肉質較硬、帶有澀味的香蕉因此若要發揮香蕉的通便效果,務必要吃成熟的。反之若你持續腹瀉不止,就可以試著吃些表皮色青、肉質較硬、帶有些微澀味的青香蕉止瀉。孟加拉當地的醫生,他們就經常使用青香蕉來治療小孩子的腹瀉。香蕉可以說是水果中的「平民」,香甜可口、價格便宜,是一般家庭水果盤中的「常客」。可是各位知道嗎?在歐洲,香蕉還有「快樂水果」的封號哦!每當你心情不好、失眠、情緒緊張、精神壓力大、憂鬱時不妨多吃點快樂水果吧!(本文摘自/長壽之鄉的食療祕方/時報出版)

拋開垃圾思緒 增幸福感這一步是關鍵

拋開垃圾思緒 增幸福感這一步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向內發散的負面能量大家並不陌生,就是腦海中不斷回想和反覆的思考過程,我用過去式或未來式的「我…」來解釋:「我應該」、「我可能」、「我也許」、「我希望」,這些是怎麼在生活中散發出負面能量的呢?後悔無法解決問題當有些糟糕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後,我們發現在事件的當下自己沒有好好應對,於是在腦中不斷重複想著:「剛剛我應該、我可能、我也許、我希望怎麼做」,整個腦海裡自責的思考程序大概像這樣:「如果她這樣說,我應該那樣說才對」、「如果他這樣做,我也許該那樣做」。為了處理某些人和某些事情而事先做好規劃很重要,此時你應該要找個時間坐下,專心想想並擬定計畫,然而如果清醒時的每個小時,你都在不斷重複想著同樣的事情,是真的令人生厭的。不管是過去式或是未來式的「我…」,都不會有任何正面結果!這些都只是在浪費時間,當初的那個事件還會在你腦海中越變越大、越變越複雜,等到解決問題的時機真正降臨時,你反而會感到困擾,搞不清楚原本事情究竟是什麼,最後你的各種陳述變得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或完全不知所云。事實上,有些問題有時會自己解決,根本不需要做任何澄清或採取任何行動。處理垃圾思緒的策略/從現在起,將所有負面思緒替換成樂觀思緒!記住,這麼做並不是強迫你去喜歡討厭的人事物,只是換個想法,從負面事物中找出好的一面,比方說,假設你去看了電影,散場後你的第一個反應是「我討厭這部電影的一切」,請到這裡就打住如此的想法,試著剖析那部電影,也許電影場景幼稚,演員演技爛透了,但是,也許其中有一幕很漂亮,或是電影服裝很棒;專心想想正面光明的部分,這樣你就可以走出垃圾思緒的國度了。當負面思緒進入腦中時,試著用其他思緒代替,例如想想你最愛的人的臉孔、或是最漂亮的花朵,這麼做確實很困難,但如果你能訓練自己這麼做,努力付出的成果保證會讓你更開心。用光明的思緒取代負面思緒,將能吸引更多、更好、無窮無盡的美好事物進入你的生命,正面的思緒也會為你的身體和情緒帶來更多幸福感。(本文摘自/開發第6感,練習更敏銳的自己/大寫出版)

訓練思考力 4訣竅做到就對了!

訓練思考力 4訣竅做到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與自己有約/規劃時間去思考、反省、思忖、懷抱遠大的夢想。我覺得我們都有義務為這個世界貢獻最好的思想和智慧。每週我都會在行事曆裡安排至少三小時的思考時間,週五的午餐過後就是我的時間。我會在一整週內隨時寫下問題,週五挑一、兩個問題好好地深入思考。比爾.蓋茲也會安排個人思考的時間。亨利.福特說過:「思考是最難的工作,可能正因為如此,才那麼少人思考。」2) 多閱讀/你可以看非小說、小說、報章雜誌、期刊、電子報、部落格、網站、麥片盒子、任何東西。但你閱讀時,需要涵蓋觀點不同的作者,包括你不太認同的作者,想法與你不同的作者,或生活經驗不同的作者。閱讀讓你嘗試他人的思維,挑戰你個人的思維。它讓你思考不同的理念和觀點,幫你想像多元的世界,思考替代方案,培養邏輯、推理和知識,帶你認識新的人物和地方,拓展你的想法,開闊你的視野,培養你清楚思考及創意思考的能力。3) 培養初心/日本有個概念叫「初心」,亦即「初學者的心態」。禪宗學者鈴木俊隆為初心下的定義是:「這不是指封閉的心靈,而是完全騰空,準備好接收新事物的心。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它隨時都準備好接納任何東西,對一切都是開放的。初學者的心中有多種可能,專家的心中則少有可能。」當你培養初心時,不會有預設的包袱及設計師那種「我懂」或「我覺得」的標籤。你是帶著好奇、驚訝、謙遜和興趣去接觸新事物。你願意成長及學習眼前的任何東西,就好像第一次碰到一樣。即使你很有經驗,也不要把他人的想法或建議拒於門外,或是以你早就知道答案的心態去思考。勞倫斯.博德特(Laurence G. Boldt)在《禪湯》(Zen Soup)裡寫道:「只有空杯才有可能注入東西,所以只有從內心清出你自以為知道的東西,才能接納新的經驗,獲得智慧的恩典。」4) 淬鍊與濃縮/你是否曾以為你很瞭解自己的觀點,但是要你解釋時,才發現你講不出來?或者,你想要寫一個主題,才發現你的想法很模糊?那種情況發生時,你應該把想法淬鍊與濃縮成一、兩個精簡的句子。以前,這種技巧稱為「電梯簡報」,意指在你和執行長一起搭電梯的40秒內,他問你:「有什麼新鮮事?」你已經準備好連貫又簡潔的答案。我先生很有技術天賦,他是用流程圖來幫他濃縮思緒。我有一位習慣口語表達的朋友,她會錄下平常自己講話的片段。我自己身為作家,則是透過寫作來磨練思考,那是我掌握思緒及找到個人聲音的方法。你可以使用對你有效的任何方法,把那些想法記錄下來,先擱著,以後再拿出來複習。當你拿出清單來複習時,假裝那是別人的想法,懷抱初心面對它們。(本文摘自/大膽起步/遠流出版)

壓力過大 罹阿茲海默症風險增

壓力過大 罹阿茲海默症風險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認為問題無法解決,會造成慢性的「惡性應激」,並逐漸提高腦內的皮質醇濃度。壓力荷爾蒙會促進阿茲海默毒素形成,加速海馬迴萎縮。受限制的神經元生成又會再度降低抗壓性,驅使惡性循環繼續發展。這些會讓人陷入深淵而無法自拔。確診帶來的絕望的確會引起傷害大腦的惡性應激。應該要踩剎車阻止它。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裡 易形成惡性應激當壓力源不再是可控制的挑戰,而是失控的負擔時,就會形成惡性應激。慢性惡性應激不單單只是結果,也是匱乏症阿茲海默症的眾多成因之一。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裡,大家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最後也會形成惡性應激。例如:某人被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件根本無法達成的任務,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法掌控任務狀況、甚或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取而代之的是牢牢被壓制的感覺。若不加以抗拒,大部分的壓力就會造成嚴重傷害。此外,壓力過多導致皮質醇濃度過高,進而在腦部形成越來越多阿茲海默毒素,阻礙神經元生成。抗壓力下降,憂鬱症和職業倦怠症的風險則隨之提高。不只是惡性應激會阻礙神經元生成,並啟動惡性循環。現代化生活環境裡還有其他成因,將於後續章節中詳述。無論起初是何因素造成抗壓力降低,並提高對壓力的感受,長久下去,慢性惡性應激會提高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第一印象可能會認為,好像是惡性應激事件數量與時間長度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離婚、配偶過世、工作問題,或是家中需要照顧的慢性病患等等。影響更大的是當事人對於事件的反應這是一個長達近四十年的瑞典研究所得出之結果。然而,在更仔細觀察之後會發現:這些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會帶來很多壓力,但並非阿茲海默症的根本病因所在。更深入分析該項研究數據之後發現:影響更大的是當事人對於事件的反應。因為並非每個遭受人生打擊的人都會沮喪,然後罹患阿茲海默症。有些人能在挑戰中成長,將不利的情況當成發展自我的機會。這樣的個體的人格特質具有韌性,是一種心靈上的抵抗力,能夠克服生命中的危機。(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