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四不三要」跟著做 安親育兒沒煩惱

「四不三要」跟著做 安親育兒沒煩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的哭鬧始終是天下為人父母者在教養子女上最常面臨的苦惱和挑戰。就行為心理學家的研究觀察,孩子的哭鬧正是內心意念最直接的表達,憑藉哭鬧可以牽引身邊周遭的大人把注意力投注在他身上,甚至達到使大人手足無措、低首「臣服」的控制目的。面對哭鬧別馬上投降如果因為孩子的哭啼叫鬧,身為爸爸媽媽的就立刻豎起「白旗」投降,硬生生吞下原本想責罵孩子的話語,在一片哭鬧中「繳械」的父母,也錯失了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這一切結果的演變,其實無形中也等於在變相「鼓勵」孩子緊緊抓住父母害怕他〈她〉哭鬧的「把柄」。孩子將會視哭鬧為使爸爸媽媽凡事乖乖「就範」的最佳工具。回應孩子哭鬧 快學「四不三要」妙方如何回應孩子的哭鬧?孩子哭鬧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嗎?還是孩子的欲求有所不滿?或是因為孤單產生恐懼而哭鬧?當孩子哭鬧時,身為爸爸媽媽的還能耐心地跟他〈她〉說道理嗎?或是忍不注以兇惡言詞「恫赫」?抑或乾脆不理不睬,甚至無視於孩子的「哭鬧」?如何在孩子的哭鬧中,得到最佳的親子溝通機會?寶貝兒女動不動就哭鬧,爸爸媽媽該如何積極、正向地來終結這樣惱人的「哭鬧」劇呢? 以下「四不三要」錦囊妙方,提供給擁有寶貝兒女的爸爸媽媽們:「四不」1) 不要隨著孩子的情緒也跟著生氣或著急。2) 不要用威脅恫嚇的口氣〈如:我找警察來把你帶走!我明天到幼稚園跟老師說你不乖!〉要孩子停止哭鬧。3) 不要隨口敷衍答應孩子的要求。4) 不要因為孩子的眼淚就「投降」。「三要」1) 要先了解孩子哭鬧的真實原因,是來自身體或心理?2) 身為成年人絕對要先保持冷靜、平和的思慮,才有溫和的口氣和理性的作為。3) 對錯是非的原則務必要堅持,答應的理由不能「昨是而今非」或「今是而昨非」。(本文摘自/如何培養高EQ孩子/人類文化出版)

這裡太黑,小心「黑色棘皮症」上身!

這裡太黑,小心「黑色棘皮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脖子後方皮膚顏色暗沉,粗糙似絨毛狀,此為黑色棘皮症,常見原因為胰島素阻抗性。若想改善黑色棘皮症,讓皮膚變得平滑、恢復色澤,就必須改善胰島素阻抗性,透過控制飲食及改變生活形態,才能改善皮膚狀況。不是沒洗乾淨 而是內分泌及代謝出問題在門診,我遇過爸爸帶著讀中學的孩子來看感冒,當我對體型略顯粗壯肥胖的青少年進行檢查時,無意間瞥見他脖子後方有絨毛狀的黑色粗糙皺褶皮膚,立刻告訴一旁的爸爸這是「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皮膚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罹患了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IR),也就是體內產生過多的胰島素,而過多的胰島素會刺激皮膚增生變厚,外觀看起來就顯得顏色深沉、粗糙像絨毛,皮膚皺褶處尤其明顯,例如脖子後方、腋下、腹股溝、膝蓋等。這不是皮膚沒洗乾淨,而是身體的內分泌及代謝出了問題。罹患「黑色棘皮症」一定要先檢查,確認是否罹患代謝疾病,才能更進一步治療,改善胰島素阻抗性,皮膚才有可能恢復光滑亮白,不斷搓洗是沒用的。吃太甜容易讓胰島素分泌過多 「原來如此!他媽媽都以為是沒洗乾淨,一直要他用力洗,難怪都沒效!請問醫師,胰島素阻抗性是怎麼造成的?」胰島素是體內胰臟分泌的賀爾蒙,用來控制血糖,讓血糖穩定,也讓細胞得以利用血糖產生能量,但是現代人的飲食太精緻、太甜,食物吃進體內後往往讓血糖上升得太快,長期下來,導致體內胰島素分泌過多,久而久之胰島素作用會變差、變鈍,形成胰島素阻抗性。有胰島素阻抗性的人通常也會伴隨肥胖和脂肪肝。 「難怪,他怎麼樣都瘦不下來,就是愛喝飲料啦,便利商店各種口味的飲料幾乎都喝過了!」研究告訴我們,西式飲食普遍高油、高糖又精緻,容易造成腸道菌叢不平衡、引發腸漏、體內慢性發炎,進而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代謝症候群、與脂肪肝,現在零食、飲料、甜品唾手可得、充斥坊間,倘若不為孩子的飲食把關,必將造成未來健康上的隱患及負擔。「不吃甜食不喝飲料好困難,那喝低熱量的代糖低卡飲料總可以吧?」一般來說,低卡飲料或零卡飲料是以代糖取代果糖,熱量低,喝起來又有甜味,能滿足我們的味蕾,同時又覺得對健康比較沒有負擔。但研究發現,代糖會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影響代謝,造成血糖控制異常。近期更有研究發現,代糖飲料與中風及失智症的風險有明顯的關聯性,建議這類飲料或甜食還是盡量避開較好。 (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對抗紫外線 5招一定要練會!

對抗紫外線 5招一定要練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女孩們一定要好好認識紫外線,它是我們皮膚的頭號殺手,照射多了不但會失去白晰的肌膚,更會讓我們長斑、長皺紋、使皮膚逐漸失去彈性,也就是我們說的「光老化」,嚴重的話還會造成皮膚癌變!總之,日曬除了幫助你的身體自身合成維他命D,其他沒任何的好處,所以為了美麗及健康,我們應該力做好防曬。(也請大家放心,因為還沒有研究表示防曬會影響足量的維他命D合成!)防曬品到底該如何正確使用呢? 1) 進行過敏測試/測式測試的方法是在手臂內側或是耳背的皮膚塗上10分鐘,如無不良反應即可正常在臉上使用。2) 出門前20分鐘擦防曬品/如果你使用的是化學性防曬品,應該在出門前的20分鐘以前塗抹完畢,才能有效的發揮其防曬作用,所以千萬別再急急忙忙在出門前一刻才使用喔!3) 用量要足/足夠的量在每平方公分至少2毫克的量,如果覺得一次量太多,可以分二次塗抹到臉上。如果不幸你的臉比一般人大,請多塗一點吧!因為防曬如果量不足,等於白費功夫,因此建議要一次足量,才能發揮效果。4) 要不斷補擦防曬品/根據防曬產品的效果時間,不足時記得要補塗,特別注意出汗後,一定要提前擦防曬。除了臉部的防曬之外,其他還有要注意的事項嗎?防曬可是全方位的行為啊,千萬不要只依賴防曬霜,因為真的出了汗很容易就沒了,而我們女孩們真的也很懶的再補,尤其是在夏季以及那些做過醫美項目(如激光、水光、果酸換膚..等等皮膚項目)以及要長時間戶外活動的女孩們。可以隨時在包包裡備著一支有抗UV太陽眼鏡,做為二次防護的備品,或是帽子及陽伞都是很好的輔助工具,一定要讓你的防曬360無死角喔!5) 徹底清潔/一般清爽的防曬基本用洗面乳就能清洗乾淨,但有些防曬特別厚重,需要借助卸妝類產品做清潔,才能徹底洗淨,記住:防曬不是保養品,所以清潔也不該馬虎。(本文摘自/成為自己的女王──那些偷偷變美的小心機/樂木文化)

習慣性「等一下」 4撇步培養時間觀

習慣性「等一下」 4撇步培養時間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大人、孩子,人人都愛說「等一下」,卻不愛聽到對方說出這句話。想想看,當一個人脫口說出「等一下」,究竟要傳達什麼訊息?有時,父母容易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不太在乎的樣子,甚至因為想敷衍了事而以「等一下」3個字來擺脫孩子的糾纏。日子久了,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這並非源於孩子的報復心態,而是一種完全的仿效。有時父母甚至會告訴孩子:「以後再說。」這句話幾乎也等同「謝謝收看」,背後的意思是:「不管你說什麼,我都不會去做。」因為那件事情已經被他拋諸腦後。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常對孩子說「等一下」?是否常讓孩子等待,最後卻沒有下文,或總讓孩子感覺過了好久的時間才得到回應?請注意,你的「等一下」,也會讓孩子感到厭惡、反感、不舒服,或讓他覺得自己被敷衍。時間概念模糊有時大人可能會認為「等一下」指的是馬上就會去做,或是3、5秒鐘後就會有所行動。可是對孩子來說,「等一下」可能是指等他看完卡通、玩完一場電動遊戲、把樂高組完,或是「等我想做時再做」。親子間對「等一下」的定義落差,也牽扯到孩子對於時間概念可能過於籠統、抽象且模糊,甚至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等一下」,到底是等多久?引導孩子說明,這個等一下是指3分鐘、5分鐘,還是10分鐘。或者,它根本只是個敷衍的說詞?讓他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等一下?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而不能現在就去做?同時讓他意識到,這句話他已說了太多遍,甚至因而變成了說話時的慣性回應。改變說話習慣 使用明確語詞1) 教導孩子採用精準正確的說詞,甚至可以和他一起討論「等一下」這個詞的定義。究竟等一下是等多久?是以「秒」計算,還是「分」?還是憑當下的心態與心情來決定?下回,當孩子說出「等一下」,可以拿張椅子坐在旁邊,用手機計時,看看他到底要過多久才會動手執行。2) 當然,「等一下」有時也表示當事人正在忙其他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清楚說明自己不能馬上抽身的原因。3) 確認孩子是否想藉由「等一下」這3個字來告訴爸媽:「我不想做這件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試著說服爸媽,具體表達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用「等一下」來敷衍、逃避眼前應該做的事情。4) 引導孩子改變說話的方式,將那句習慣性的「不要催啦」、「再一下下」、「還沒好啦」、「等一下」……改成「好的,我馬上來」。改變說話的方式,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想法,也是在告訴對方,自己正在改變,讓對方知道自己已明確接收到訊息,並且馬上採取行動(就像餐館裡的服務生說:「好的,我馬上來。」隨後立即遞上菜單或端上飲料一樣)。(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寶瓶文化)

「食育」與「食癒」 從小做起就對了

「食育」與「食癒」 從小做起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一些先進國家,「食育」是和「德、智、體、群、美」並列的「六育」,也就是「食物的教育」。從小教育孩子知道食物「從哪裡來?」、「如何生產?」、「由誰生產?」甚至到「生產方式的影響?」及「食物的意義?」…等。讓小朋友學習:食物的來源是有選擇性的!再從食物種植的農法來了解其中的差異:過去怎麼種、現代怎麼種、未來會怎麼種…這些重要的知識與觀念。教導「知食」而後能「擇食」,了解「擇食」會如何影響環境,因為,他們是未來的主人翁。總體而言,地球的陸地面積約有140億公頃,其中農牧用地約佔50億公頃,超過1/3,如果能夠擴大友善農法降低對環境的破壞,世界會發生很大的改變的!相對地看台灣,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已降至3成左右,特別在雜糧作物的自給率更低於5%,休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的1/5以上,還有台灣農民平均年齡超過60歲、農業人力面臨斷層危機等種種問題…這些數據恐怕連大人都應該再教育,更何況這是我們這一代極可能會留給下一代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有緊迫感地透過行動,告訴孩子:食物是怎麼來的、植物是怎麼種的、豬和雞是怎麼養的,讓孩子學會尊重食物、尊重土地、尊重環境,懂得品嘗食物的原味;讓孩子知道:過去的時空背景造成了如今需要面對的問題,透過「知食」的教育,做個有能力選擇的消費者,我們可以扭轉未來的趨勢。「剩食」也要教育「剩食」的源頭是消費習慣,許多通路以大包裝而超低價的方式做促銷,顧客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便宜而多買,經過一個禮拜,冰箱可能有1/3的食物過期變質而丟掉,造成金錢與剩食的浪費。在台灣,最常見的是「食農教育」,就是帶小朋友們參觀農田、讓孩子們體驗插秧或採果,讓孩童能夠親自體驗農人的辛苦,理解何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知道了耕作過程的辛苦,也是提醒自己減少浪費食物的教育成果。父母親以身教作則,改變購物的選擇與習慣;小朋友透過實作體驗,展現同理心改變挑食的行為;學校將世界上的糧食分配不均,所造成的饑荒與剩食現象,呈現並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從根本來改善「剩食」。「食癒」要透過吃對的食物開始我們從擔憂「有沒有得吃?」到「夠不夠便宜?」再到「好不好吃?」,現在卻反過來卻要擔心「吃得安不安全?」從家長們都認同學校「一週一次營養午餐」的政策,正是因為食安問題太過嚴重,我們也都希望下一代能夠健康地成長。孩子的發育正需要營養的食物,而且他們的食物來源是來自父母或學校所選擇,尋找營養食物並不難,難的是找到營養又安全的食物。現代許多「文明病」,找不到直接的致病原因,我也沒有證據而貿然說是因為食物所引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強健的身體可以提高免疫力,而生活作息、運動和健康食物則是關鍵因素。當然,要有好的環境,才有安全的食物,才有健康的身體。俗話說「食補勝過藥補」,如果我們可以透過吃對的食物,來維持身體的健康,就能提高自體的療癒能力!不用再陷入「一邊吃補,一邊排毒」的窘境!「知食」而能「擇食」。(本文摘自/知食──用消費改變世界/樂木文化)

土療新概念 這樣吃真的「肝肝」好嗎?

土療新概念 這樣吃真的「肝肝」好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肝臟是身體的排毒舵手,會分解毒素或將毒素轉換成較無害的化合物,這些毒素包括在食物中所發現的(如硝酸鹽、麩胺酸鈉與除草劑)、身體所製造的(如酮、吲、酚與乙醛),以及環境中的毒素。此外,肝臟還具有許多其他功能,包括製造膽鹽、活化維生素D,以及貯藏肝醣、維生素A、銅和鐵。養份通過肝臟以後會繼續流向心臟毫無疑問,肝臟對於維持個人的健康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若肝臟功能不佳,黏土可以提供難以估計的幫助,以間接的方式產生助益,如以下所述:當你吃下食物後,小腸與大腸都會吸收營養素,養分隨著血液流動,通過肝門脈系統(從消化器官通往肝臟的血流)被運輸到肝臟。養分在通過肝臟以後,會繼續流向心臟,接著進入全身循環。如果腸道功能不正常,廢物就會不停地被一再吸收,進入血液流動中,然後被帶往肝臟,結果就是肝臟(與其他身體部位)不得不負擔額外不必要的工作和負擔──如果腸道處於正常運作的狀態,肝臟可能根本不需要額外工作。黏土促進腸胃道淨化 讓毒素排出服食黏土能夠促進腸胃道的淨化,以間接的方式為肝臟帶來有利的影響。透過吸附與吸收,許多毒素都會直接通過結腸排出,不會進入肝臟與全身循環。此外,由於控制免疫功能的是肝臟的庫弗氏細胞,而這種細胞又會反應結腸的化學平衡狀態,因此腸道健康是肝臟功能良好所必需的。雖然黏土並非直接對肝臟起作用,但是透過肝臟卻能迅速感覺到黏土所發揮的卓越功效。改善血液循環黏土中富含澱粉酶(酵素),這是它之所以能夠束縛游離氧、淨化血液,並且提供血液所需養分的原因。自由基是電子遭到剝奪的原子,一定數量的自由基對於趕走入侵身體的細菌是必需的,但是太多自由基就可能攻擊身體,造成細胞壞死。黏土對於改善供血情況有幫助。血液中危險因子的含量高,例如自由基太多,這就是心血管系統以中風或心臟病發作的形式崩潰的情況。如果身體持續將髒血灌進心臟裡,必定會引發心臟病。血液品質不佳就無法運送強化血管所需的養分,最終血管壁會因此而變得脆弱。黏土對於胃、小腸與結腸所產生的淨化作用,則可能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饑荒時的救命食物草、樹皮、野生藥草、雜草與泥土,一直是爆發饑荒時主要的食物替代品。在沒有東西可以吃的情況下,人類會將所能夠找到的任何東西都吃下肚──也就是能夠讓胃獲得滿足的所有東西。黏土作為饑荒時的食物所得到的評價一直很高,因為它能夠解除飢餓的折磨。人們在吃了土之後會覺得肚子很飽,也會很奇怪地感到滿足。在中國某次饑荒期間,有一群人賣過所謂的「石頭糕」,這種糕點的作法是將木頭絞碎混入塵土,接著與穀糠摻合後再拿去烤。石頭糕看起來並不會太糟糕,但是嚐起來就像塵土──也就是它原本的樣子。在其他地方的饑荒期間,人們則是用磨碎的葉子、黏土與花種製作成麵粉,作為每日餐點食用,直到能夠找到食物為止。(本文摘自/全臺第一本神奇的黏土療法入門指南/柿子文化)

研究:節制飲用咖啡 可預防思考力退化

研究:節制飲用咖啡 可預防思考力退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活必需有樂趣,否則也沒有生活價值。偶爾吃甜食就是一種樂趣。獵人和採集者對甜食也不陌生,蜂蜜一定在「採購清單上」。雖然蜂蜜的組成成分幾乎全是糖,但不會讓獵人血糖飆升,反而是採集者必須爬上爬下,才能得到這美味甜食。由此可推衍一個妙招:工作中的肌肉不需要胰島素消化甜食。不妨運用這項優點。運動前一刻鐘到運動後半小時之內,可以放縱自己吃一塊蛋糕,並不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但烤蛋糕時,應將奶油換成天然椰子油,並且不要使用鮮奶油。咖啡一天一杯到兩杯即足夠若沒有運動,可吃堅果。如果想吃巧克力,要注意一個原則:越黑越好。黑巧克力含有很多抗阿茲海默症的有效物質,同樣也適用於熱可可。好幾項長期研究結果顯示:有節制地飲用咖啡,同樣可以預防思考力退化。咖啡因跟綠茶的EGCG或是紅茶的茶鹼一樣具有類似抗阿茲海默症的特性。一般而言,咖啡不像大家所稱的對心臟有害;三杯到五杯咖啡,甚至可以預防心臟疾病。但會出現酸化體質的危險,因此一天一杯到兩杯即足夠。一天應該飲用一至兩公升的水喝咖啡若會導致血壓大幅提高(由於基因的因素),則應完全放棄喝咖啡。不須為此做基因測試,你自己一定早已發現了。這種情況下,建議選擇可可或是茶。攝取足夠的水分:一天應該飲用一至兩公升的水。綠茶是另一種選擇。如果想大量喝茶(就像沖繩島老一代的居民一樣),則應去專賣店詢問茶葉來源,是否真的不含汙染物。綠茶有機標章常令人誤解,不過在品質上有機綠茶的品質略勝一籌,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種類真的不含汙染物。(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吃土顧健康?孩童、孕婦不適合!

吃土顧健康?孩童、孕婦不適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據說,一般人每天應該喝6到8杯水,對於吃土的人來說,這項習慣尤其重要。這是因為黏土需要水分才能發揮作用──如同海綿一樣,如果黏土是乾的,就無法吸收任何東西。如果你想自泥土療法中獲得最佳的療效,就必須喝很多的水。黏土療法要搭配水份才能有效喝愈多水,黏土就愈能發揮作用。你可以在家進行以下這個簡單的測試:將一些黏土粉末放進碗裡,然後加入幾茶匙的水,接著就能看到黏土是如何立即地將水分吸入它的內部結構中,這正是身體內所發生的情況。如果無水可用,黏土就無法發揮功效。如果黏土不能發揮作用,自然就看不到任何促進健康的效果;雖然每天服用黏土,但卻並沒有因此獲得任何益處。水喝太少可能造成某些惱人的問題,這是因為黏土雖然會吸收毒素,但就像海綿一樣,假如消化道裡的環境太過乾燥,黏土就會將所吸收的毒素釋放出來。這時,你會感覺不舒服,巴不得從沒有吃過這些泥土;然而,其實只要喝很多水,不舒服的情形很快就會獲得改善。如何及何時服用?就膠囊與預先調製好的黏土溶液而言,服用指示早已經印在標籤上。這能讓你知道產品應該服用的份量與時間。另一方面,如果你購買的是黏土粉末,最好去了解一下每人每天的平均服用份量。 ● 嬰兒:1/4到1/2茶匙放入奶瓶中 ● 身材瘦小:1茶匙 ● 中等身材:滿滿1茶匙 ● 身材高大:1大匙 ● 身材格外高大:滿滿1大匙黏土服用份量不能超過全部飲食的25%有些獨立實驗經過特意設計,目的在於確定多少份量的黏土發揮作用時,會對實驗動物的成長與健康造成危害。實驗結果顯示,如果黏土的服用份量不超過全部飲食的25%,那就不會有任何不良影響。如果你並未患有任何特殊疾病,只是想吃點黏土作為營養補充與排毒用,建議每天服用1、2份黏土就好。黏土會不會阻礙維生素的吸收?經常有人問一個問題,那就是:黏土在吸收「壞東西」時,是否能夠不「順便」去吸收腸道中的「好東西」?這個問題沒有直接的答案,因為這取決於你所服食的是哪一種礦物質黏土。由於黏土在成分、味道與顏色方面都有差異,因此也會發揮不同的作用。有的黏土是不論你服用哪種補充品,都會強化或擴大這些補充品的效用,而有的黏土則會竊取體內的營養素。不需養成固定食用習慣保健食品專賣店裡為了食用目的所販售的黏土,幾乎都是可以吃的。不同於有害的黏土可能什麼元素都吸收,店售的黏土不應會造成任何嚴重的健康風險。此外,這些黏土的礦物成分通常都已經過分析,因此你可以知道自己所購買的是什麼產品。然而,如果產品上有任何標籤警告,例如在服用這些黏土之後要補充各種維生素,請務必留心。若這就是服用產品後得進行的必要步驟,顯示這黏土的吸收力遠超過吸收毒素所需。就一般使用而言,這類黏土很可能並不安全,當健康者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時,可以偶爾使用一次這種黏土,但是絕不應該養成固定使用的習慣。孩童、孕婦不能攝取礦質黏土年幼的孩童、懷孕的婦女及身體不好的人,則應該遠離這些種類的礦質黏土。因為在人體最需要氣血能量時,這類黏土會導致身體的運作比平常更加困難,假使每日服用,會導致細胞變得虛弱、耗盡身體的精力、破壞排毒機制,最終導致身體最想避免的事情發生──生病。理想的黏土會吸附與吸收毒素,並且不論你將哪些營養素攝入自己的身體裡,這種黏土都會強化或擴大營養素的效用。例如,假使你服用了人參與大蒜等草藥,或是抗氧化劑碧容健,由於黏土發揮了清潔腸道與調節腸胃的作用,因此你應該會因為更好的吸收效果而受益──隨著身體淨化、狀況變得更好,就能更有效率地吸收身體亟需的營養素。(本文摘自/全臺第一本神奇的黏土療法入門指南/柿子文化)

活動/成人減重班開跑 健康管理有一套

活動/成人減重班開跑 健康管理有一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邁入秋季的同時,那些堆積已久的脂肪是否讓你(妳)感到困擾呢?肥胖容易導致慢性疾病及癌症的發生,研究顯示,只要減重有成,各項慢性疾病的發生率便可大幅降低。臺南醫院減重班行之有年,今年叫好又叫座的專利運動手環(iNCKU system)廣受好評,配合智慧型手機,結合現代科技,使減重融入e生活,隨時掌握自我健康體重管理,減重~so easy!如果你(妳)有健康風險或對自己的體態不滿意,歡迎親身體驗。秋季減重班即將於9月1日起,每週五下午2:00~4:00開班授課。我們擁有堅強的陣容,由營養師團隊精心設計一系列課程,與學員共同規劃合理的減重計畫、運用各種生活技巧及小組的減重經驗交流分享,並熱烈邀請復健科醫師授課,由取得皮拉提斯國際證照的物理治療師、韻律老師帶領學員運動,讓學員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中,4個月下來相信您也會成為自己健康減重的小小管理師。名稱:秋季成人減重班時間:9月1日起,每週五14:00~16:00地點:台南市中西區中山路125號洽詢: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營養科06-2200055轉7201 

沙拉這樣吃 5招擺脫熱量負擔

沙拉這樣吃 5招擺脫熱量負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點沙拉就好,」立志在夏天來臨前瘦下來的上班族露儀說。對要減肥的人而言,吃沙拉是很有情操的選擇,也是聰明的選擇,因為滿滿一盤萵苣的熱量也才90 卡,不到一碗飯熱量的1/3。但是在綠意盎然的沙拉背後,卻往往隱藏著脂肪與熱量,讓你在追求健康的路途中,莫名其妙地誤觸陷阱。無論你吃沙拉,是為了減重、方便、自然、爽口,還是健康,唯有聰明選擇、明智搭配,才是達到目的的不二法門。醬汁是主要熱量來源沙拉好處真的不少,因為沙拉的主材料:蔬果,是防癌、抗老化、增強免疫力、體重控制、養顏美容的好食物,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孫萍表示。但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營養協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卻指出,一般人最常點的凱撒沙拉就有脂肪50克,熱量650卡,超過一份牛排。沙拉最主要的熱量來源在於醬汁。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淑惠表示,一瓢千島醬就有67卡,如果一盤沙拉上淋上兩瓢,就等於吃下半碗飯的熱量,但米飯會讓你飽足,沙拉醬卻不會。此外,洋芋、通心粉沙拉也都拌了很多沙拉醬,熱量其實也不低。半杯的洋芋沙拉感覺吃得很少,但是就有熱量180卡,也超過半碗飯。一般人對水果沙拉沒有戒心,渾然不知一份水果沙拉的熱量也高達200卡。5 原則教你聰明吃沙拉1) 堆起綠色、紅色、黃色的蔬菜/挑選多種色彩的食材,能兼顧各種營養素及提振食欲。顏色豐富的蔬菜常含有抗癌的植化素(photochemical),所以儘可能五顏六色;也別忘了萵苣這個好食物。2) 點綴種子或堅果類/沒錯,他們都是隱藏性的高油脂食物,兩匙的葵花子就有95卡,但他們也含有有益心臟的維生素E和纖維,可以點綴性吃一點,不要吃太多。3) 尋找白肉/雞肉雖然看起來比較清淡,但烤雞外面沾的那一層醬卻和牛肉、豬肉一樣肥,可以改吃雞胸肉。海鮮如鮭魚、鮪魚都是不錯的選擇。不只是因為低脂,而且深海魚類所含的Omega-3 脂肪酸家族中的EPA有很強的抗發炎作用,在EPA 的壓制下,人體血管收縮減少,血管便可較鬆弛、血壓不會飆高,因此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對心臟很有幫助。Omega-3 家族的另一個脂肪酸DHA,則有助腦神經傳導讓你更聰明。4) 小心洋芋、通心粉和雞肉沙拉/洋芋沙拉拌了很多沙拉醬,如果要藉沙拉吧填飽肚子,可以選擇全麥麵包。5) 醬汁清淡一點/有些沙拉吧有低卡的醬汁,如果沒有,油醋汁是不錯的選擇。記得把醬汁放在旁邊,避免淋在沙拉上,這樣可以避免你把醬汁全都吃掉;甚至可以用叉子沾一點醬汁,再叉上一口蔬菜,這樣沙拉醬會吃得更少。醬汁可以新鮮水果製作  千島醬、凱薩沙拉醬等濃稠的蛋黃醬熱量過高,不利於健康及體重控制;清澈質地的沙拉醬如油醋醬、和風醬等是較佳選擇,「清澈醬汁會留在碗底,濃稠的沙拉醬會沾在食材上全部吃下肚,」新光醫院營養師江幸芸說。若擔心現成沙拉醬有化學添加物,營養師建議,可選用新鮮食材或水果自製沙拉醬汁。水果醬/以蘋果、鳳梨、奇異果或莓果類等口味鮮明的水果磨成泥,添加果醋或檸檬汁就是新鮮水果醬汁,比如將柳橙果肉打成泥,加點檸檬汁就成了美味的橙醬;或以水果醬或蜂蜜加入低脂減糖優格,做成水果優格醬。(本文摘自/代謝好,加倍瘦/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