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改善婚後肥胖 快用這6招增加代謝

改善婚後肥胖 快用這6招增加代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想讓婚姻拖垮你健美的身材,從現在開始進行下面建議的預防方法還來得及!1) 邀伴侶一起運動/年齡增加,新陳代謝率愈降愈低,人愈容易發胖,這時候不論你結婚或者單身,如果沒有定時運動,想永保健康輕盈的體態並不容易。根據美國的調查發現,和配偶一起運動,持續的可能性會增加2~3倍,因為運動過程中,彼此可以互相激勵打氣。美國運動生理學家瑪格蘭斯建議伴侶們,晚飯之後,牽著手到戶外散步、到遠一點的商店買東西,或是健走30分鐘,不但可以避免晚餐多餘的熱量堆積,同時藉著一起運動的機會溝通彼此的想法,拉近因為生活忙碌形成的距離。2) 學習烹調低脂食物/如果夫妻兩個人都喜歡吃,不妨捨棄上餐廳的習慣,改為假日在家裡一起研究做些簡單、低熱量又低脂的食物,例如適合夏天的生菜水果沙拉、涼拌蓮藕等小菜或是清蒸魚類海鮮,平衡一下在外油膩又重口味的飲食。3) 用「吃」以外的方法慶祝節日/碰上結婚紀念日、伴侶生日,很多人都在一頓大餐中度過,經年累月下來,瘦了荷包也肥了身材。特別的節日不一定要靠「吃」慶祝,有時候換個方法也許更顯誠心,而且對彼此的健康都有益。目前在國外,即將步入禮堂的新婚伴侶流行送對方健身器材或是健身房的會員證,當做結婚禮物。建議你也可以把每年花在吃大餐慶祝的錢省下來,投資在和健康有關的支出,例如,結婚紀念日當天安排兩人一起做健康檢查,或是對方生日時送一雙健走鞋,邀他(她)一起walking,共同儲存兩人的健康資本。4) 避免用「吃」解決情緒問題/婚姻生活難免碰上各種令人生氣、沮喪、難過的事,營養師趙思姿認為,吃東西並不能真正解決引發你負面情緒的問題,所以最好不要讓這種「心情不好就吃東西」的惡性循環持續下去。「心情不好時,儘量找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做,或運動、和朋友聊一聊都好,轉移對食物的注意力,」蕭敦仁醫師說。如果你一時戒不掉,非得吃些東西不可,那應該有聰明的選擇,例如先泡一壺不加糖的花草茶,喝一大杯並嗅聞一下香氣,讓心情緩和放鬆,然後等10 到 20 分鐘,仔細觀照自己身體的需求,是不是還想吃東西?如果是,再吃一些熱量比較低的食物,例如茶凍、低糖的愛玉及仙草冰、低脂優格、幾片蘇打餅乾,或一份水果,但不要拚命把洋芋片、蛋糕、巧克力、冰淇淋這些熱量高的食物猛往嘴裡送,也不要上餐廳吃大餐來逃避,因為到頭來只會讓你更後悔。5) 互相提醒鼓勵/彼此關心對方的飲食情況和身體健康變化,互相提醒、鼓勵:「最近好像有點發福囉,要不要從明天開始一起去運動?」、「今天高熱量食物吃太多了,明天換吃清淡一點吧!」兩個人同時控制體重比較容易,而且可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行動來改善。不過,提醒不是嘮叨,鼓勵也不是強迫,輔導夫妻相處的心理治療師朱春林提醒說,如果有一方無法立刻配合,也不要硬叫他在短時間內改變,否則弄得對方心生抗拒,更且傷了夫妻感情。尤其不要用「你不應該(吃這些東西)」,或是「我不喜歡你(這個習慣)」等負面語句,要用鼓勵的話讓對方覺得他受到尊重。6) 幫對方改正不利健康的習慣/為對方做一些事,讓他感受你的關心而不是抱怨或嫌棄,可以幫助他(她)更快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先生天天吃宵夜而導致發胖,妳希望他戒掉,不妨鼓勵他先由每天吃改為一星期吃五天、三天,慢慢減少天數。再者,消夜時間和他一起做些別的事情,例如外出走一走,轉移他對食物的注意力。如果非吃宵夜不可,可以親自幫另一伴準備而儘量不要外食,這樣可以選擇熱量比較低的食物,例如脫脂牛奶搭配幾片蘇打餅乾,或者清淡的蔬菜湯麵,同時也容易控制份量。婚後肥胖不是宿命,只要夫妻一起從生活中的小處著手,協調出適合你們兩人的體重控制方法。(本文摘自/代謝好,加倍瘦/天下雜誌出版)

你每天所吃的是「真食物」嗎?

你每天所吃的是「真食物」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實說,這一項法則聽來讓人有點兒感傷,不過卻是現代人不得不奉行的飲食原則。麥可‧波倫在《食物無罪》中說過一段話:「任何想要撰寫『飲食書』的人,都必須以此準則為民眾解惑。」確實,每一天都有人在問這個問題:「我到底該吃些什麼?」答案就是:「真食物。」什麼是「真食物」?除了急速冷凍的水果和蔬菜以外,任何不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的營養標示的食物,都算是真食物(聽來還真有些諷刺啊),在超市裡的生鮮區就可以找到許多真食物(農產品、肉品和海鮮)。採買食物的時候,請遠離那些陳列著一盒盒、一罐罐包裝食品的偽食物區。盡可能購買保有原形的天然食物若你非要購買這些包裝精美的食品,請詳閱它們的成分標示,千萬不要把含有念不出名字,或是化學系學生才看得懂的成分的商品放到購物籃裡!盡可能購買保有原形的天然食物,如此一來,你不僅不必吃進一堆雜七雜八的化學添加物,也可以遠離它們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另一方面,你也必須小心標有「健康宣稱」(health claim)的食品。往往號稱有益健康的商品,都不是太天然(它們的包裝上可能會出現「低脂」、「低糖」、「輕食風」、「不含類固醇」、「非油炸類烘焙食品」、「富抗氧化劑」以及「純天然」等標語或是健康宣稱)。你想想看,一項商品若要能夠合法標註上這些宣稱,該要經過多少的驗證程序,這表示在這些過程中,它根本不太可能保有跟天然食物一樣的成分。以柳橙汁為例,很多品牌的柳橙汁包裝上都標示著五花八門的健康宣稱(譬如「讓你喝進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但實際上,這一罐八盎司容量、毫無纖維並飽含果糖的果汁,絕對不可能比整顆新鮮的柳橙有益健康。如果還需要經過廠商說明,你才知道吃他們家產品的理由,你就更不應該吃這些東西。低脂乳酪、能量棒 含有較多的糖、飽和脂肪、鹽更糟糕的是,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吃得很健康,因為他們只買冷凍的輕食晚餐、脫脂冰淇淋或冷凍優格、百分之百天然果汁、低脂乳酪、能量棒、健怡汽水,以及有機低卡零食等。不過假如你花點心思看看這些食品的營養成分,就會發現這類產品通常含有比較多的糖、飽和脂肪、鹽,以及其他看不出所以然的奇怪成分(在成份標示裡,含量越多的成分會列在越前面)。(本文摘自/拒絕生病 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地平線文化)

熱量收支平衡 中年男子這樣吃才營養

熱量收支平衡 中年男子這樣吃才營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年男人不想受到肥胖困擾,專家一致建議控制熱量、均衡飲食、外食時慎選菜餚及保持規律的運動,聽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確實是不二法門。美國前瞻性糖尿病預防計劃(DPP)調查發現,積極的設計飲食及運動計劃介入生活型態,受試者的血壓值、三酸肝油酯明顯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也大幅減少(約41%)。5類食物建議量美國《男人健康》雜誌指出熱量收支平衡的概念,飲食攝取要保持能量平均,也就是攝取(input)了多少熱量,就要消耗(output)多少。台大醫院營養室組長郭月霞提供中年男人每天均衡獲得5大類食物營養的建議量:•  五榖根莖類為2.5~4碗(飯1碗約200克)。•  蔬菜類3~5碟(1碟約3兩)、水果類2~3份(1份約1顆橘子或芭樂)。•  奶類1~2份(1份是低脂或脫脂牛奶240cc)。•  肉魚豆蛋類4~5份(1份是肉或魚1兩)。•  油脂類1~2湯匙(1湯匙15克)。「五少五要」飲食法 前三軍總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祝年豐(現為署立台東醫院院長)的門診案例中,有2/3的中年男人是因為外食、應酬多而變胖。難以避免外食,就選擇健康的食物來吃。本文整理「五少五要」的飲食方法。5少/1) 「少」吃加工食品如火腿、香腸及成分標示不明的食物。2) 「少」吃油炸、火烤、煙燻、醃漬類食物。3) 「少」喝含糖、酒精類飲料及甜點。若一定要喝,就喝低脂牛奶或綠茶。4) 「少」喝濃湯,改以清湯,且避免用湯汁泡飯。5) 「少」沾醬料,生菜沙拉的沙拉醬熱量高、火鍋的沙茶醬鈉含量多,都建議少吃。5要/1) 一定「要」吃早餐。哈佛大學針對2,831位受試者調查發現,每天吃早餐的有44%體重正常,41%沒有發生胰島素抗阻。2) 「要」維持少量多餐。在早餐後每三小時進食一次,可使血糖濃度維持穩定。萬芳醫院中西整合減重門診主任劉燦宏建議:每餐食量少一半、只吃七分飽。3) 「要」多吃蔬果。蔬菜以節令時蔬最佳,多吃增加飽足感,且可將湯汁瀝乾或用白開水濾過,可減少油脂的攝取;水果也以新鮮水果最好。4) 「要」多選清蒸、燉煮或涼拌的食物,如清蒸魚比糖醋魚來得好。5) 若非參加應酬不可,「要」吃點東西如蘋果、雜糧餅乾或麵包墊胃。(本文摘自/代謝好,加倍瘦/天下雜誌出版)

乳腺增生恐致癌?腳底按摩助緩解!

乳腺增生恐致癌?腳底按摩助緩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腳丫子在中醫裡是人體的全息反射區。在腳上,五臟六腑什麼都有,按照全息反射理論,身體的疾病都可以從腳論治。底下這圖是楊奕奶奶寫的《手到病自除》書裡的,她介紹在足背第3個腳趾和第4個腳趾中間這塊區域(如下圖),就是乳房和胸部的反射區。​如果有乳腺增生或乳房硬塊、腫塊,按摩這個區域會感覺到明顯的疼痛。這時,按照圖中黑色箭頭指示的方向,從腳趾往腳踝,輕輕推按這個部位,每天5到10分鐘。有些乳腺增生比較嚴重的人,會在這個部位摸到小小的顆粒或結節。等到推按此部位感覺皮下光滑、沒有疼痛時,上面的乳房問題已經治好了。 楊奕奶奶在書裡用了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她說腳部反射區就像是樓下的門鈴,按了以後,上面房間的門鈴就會響,它們是連通的。把下面的反射區按摩好,上面的病症也會隨之消失。這個方法到底靈不靈呢?我生完小孩後,因為餵奶時乳腺不通,發炎了好多次,後來一直有很嚴重的乳腺增生問題,乳房下面總是有一個大大的硬塊。2012年做體檢,醫生說我得吃藥了,當時我還沒好好學中醫,但家裡剛好有這本書,就按照上面的方法,推按了一下下,果然非常痛。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持續按摩了1個月……然後,然後腳丫子那個反射區就不再有任何疼痛感了,乳房裡的硬塊,居然也就這麼無聲無息地沒了……直到現在4年過去,沒再長過。 在中醫裡,到底什麼是乳腺增生呢?參看一下肝經的循行圖。肝經從胃兩側向上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部,經過乳房。中醫認為乳房為胃所主,乳頭為肝所主(《中醫藏象學》)。胃病和肝病都有可能引起乳房的病症。陳實功《外科正宗.乳癰論》:「夫乳癰者……有憂鬱傷肝,肝氣滯而結腫……」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分治部上(癰疽)胸部》:「生於乳房,紅腫熱痛者為癰,堅硬木痛者為疽。由肝氣鬱結,胃熱壅滯而成也。」 肝木克脾土,脾胃同氣。肝氣鬱結,必然會導致脾胃功能出問題,最常見的就是生氣後吃不下飯,沒有胃口。所以《中醫藏象學》裡說:「與肝有關的乳房疾病,主要是由於七情內傷,肝鬱氣滯所致。」但是其他如肝鬱脾虛、氣滯血瘀、乳汁積滯等,也都可能導致乳房的疾病。 男人也會發生乳癰,原因大多為肝腎陰虛、虛火內灼,或有痰瘀阻於乳絡。無論男女,想擁有「中國好ㄋㄟㄋㄟ」,都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是肝氣鬱結導致的經前乳房脹痛,可以用中成藥「逍遙散」疏肝理氣。而我試過最簡單有效的法子,就是剛講的腳背反射區按摩法。中醫有很多簡單的方法治大病,有這類問題的朋友還等什麼,趕緊脫鞋吧! (本文摘自/醫本正經:漫畫秒懂中醫/時報出版)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的拖延,有時也反映他們對那件事情有所抗拒。有些孩子在面對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時,容易在心裡暗示自己:「這件事太困難了,我一定無法完成」,接著便停在原地,沒有其他作為。當孩子再次為自己的拖延找來許多理由和藉口,可以讓他反問自己:「然後呢?接下來我可以怎麼做?」沒錯,重點就在於接下來可以怎麼做。讓孩子知道,我們不需要他一再告訴我們他不行、他不能。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在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難出現?面對這些困難,可以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直強調他不喜歡。孩子必須好好檢視自己拖延的內容,並正視眼前這個問題。只要自我覺察愈清楚,孩子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自己拖延的盲點。尋找自己的行動詞彙有時,孩子也不希望自己再拖延下去,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疲倦、厭惡。但他似乎也透漏著:「我真的想改變,可是我真的無能為力,始終停留在原地。」孩子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力。就像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我們得動手去將它取下,那些一再被延宕的事物,孩子終究也要自己去解決。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把各種象徵行動力的單字、動詞,一個一個列出來。讓他想一想,哪些動詞能讓自己產生動力?最好是一想到,腦海裡就會有畫面、讓人想要動起來的動詞,例如飛奔、火速前進等會讓人想要動起來的詞彙。掌握孩子的拖延情況觀察孩子拖延的情況屬於下列哪一種:.事情就在眼前,孩子卻「動不起來」。.動起來了,可是方向不對。.跑去做些不必要的、不該做的事。孩子出現長時間拖延作業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這些作業給他帶來自尊上的影響,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對於與他人競爭、比較的結果敏感。這時,父母與其眼睜睜看著孩子把該做的事情擱置在原地,不想去碰,也害怕去碰,不如引導孩子思考,當他實際去做這件事後,到底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或者,只是孩子一再自己嚇自己,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恐懼?有時,是孩子自己把眼前的事務放大了,放大到他覺得自己一定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若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讓孩子把事情給簡化,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就好,也給孩子具體的時間,甚至,我們就在一旁陪著他完成。想法的威力找出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懶蟲」——這隻懶蟲,讓我們缺乏行動力;這隻懶蟲,其實就躲在我們的想法裡面。如果有件事情擱在心裡不舒服了,就趕快去解決它。如果心裡一直被這些事情占據著,其實是很消耗腦力與心力的,也會讓人心情不美麗。(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時報出版)

人生不慌「糖」從學會自我監測開始

人生不慌「糖」從學會自我監測開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的血糖數值,會隨著我們的進食、身體活動、使用藥物而改變,是會起伏有波動的。糖化血色素則可以反映最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狀況」,它是一個綜合結果,但無法反映每一天人體隨著生活作息、活動量、情緒壓力、運動狀況的改變所產生的血糖變化。如果你想知道此時此刻的血糖狀況、想知道從早上起床、運動、吃三餐,一直到睡覺,身體的血糖是如何跟著在改變,只有透過測量血糖,才能知道血糖在身體裡的變化。為什麼只是測量血糖,就能控制好糖尿病?因為從測量血糖得到的結果,不僅可以反應出食物影響血糖的變化,還可以檢查藥物劑量是不是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血糖會隨著生活狀態而變化,即使只是5分鐘的時間,前後的血糖值就會不一樣,因為它是動態的。即使想要有效率的了解血糖變化,我們也不需要每五分鐘就測一次血糖,只需要掌握在服用藥物、生活作息、活動量、進食等這些重要的關鍵時刻做檢測,就能夠認識自己的血糖數值,進而管理血糖以得到良好控制,這就是為什麼測量血糖就能控制好糖尿病。透過飲食運動、測血糖才能改善血糖經常在跟糖尿病友討論如何改善糖尿病時,糖友常會說:醫生,我可能最近飲食較沒注意,所以這次血糖高了,我回去會多注意我的飲食;又或者是說:最近因為天氣的關係,我的運動量較少,血糖才會降不下來。當他們想透過飲食跟運動來改善血糖,這樣想法的出發點是正確的。除了肯定之外,我會再跟糖友們說,不管是改變飲食或多運動,都可能有效,但真正能幫到你的,是要透過測血糖,來確認是不是有達到你預期的效果。測血糖能夠防範危險測血糖除了得到血糖管控的效果之外,另一方面是顧及安全性的問題,包括血糖太低的危險,或血糖太高的問題。今天如果發生低血糖,但我們身邊沒有血糖機可以量測,不知道血糖值多少?我們就只能猜測某個情況可能是低血糖。糖友常反應肚子餓,假設以這個情況來說,通常低血糖或是高血糖,都會有肚子餓的現象。因此,如果不透過測血糖,不知道實際血糖是多少,就很容易誤判。若是把低血糖誤判成高血糖,就可能要冒著低血糖嚴重到昏迷的危險;如果這是一個高血糖的饑餓感,卻誤會是血糖偏低,那就會再多吃東西;再多吃東西,這樣血糖可以想像會比原來的更高,對身體豈不是很不好?這些血糖值的瞬息變化,都不是在我們不舒服時才去醫院診所測血糖可以得到答案的。這些變化只要透過一台血糖機,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想要光靠醫院診所的血糖數值,應用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上,來認識生活上的血糖變化,這樣的數據量絕對是不夠的。買血糖機不是挑便宜的就好關於費用的問題,與其去計較哪個試紙有多便宜,想要節省開銷,其實只要有計畫的有效運用血糖機測血糖,就可以控制我們測血糖所需要的花費。不建議刻意去挑選便宜的血糖機品牌,血糖機的選擇還是要以準確性來做為最高考量。如果為了省錢,導致測得的血糖不夠精準,不管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影響到我們在應用這些數據所做的血糖控制的效果。使用不準確的血糖機其實是一種冒險,這個冒險會因為血糖數值的不準確,沒辦法反應出低的血糖而危急身體健康,也會因為血糖值的不準確,造成藥物劑量的增減計算上的誤差。我們花費在測血糖的錢,若不能為我們帶來健康,我們最終還是會因為糖尿病引起的高低血糖併發症,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不要一味追求便宜,而應以有效的花費下獲得健康做為最大考量,若在費用上需要精打細算,不妨跟醫療人員討論,如何在有限的經費之下,有計畫的測血糖,來提升我們應用測血糖的價值,得到最高的效益。(本文摘自/人生不慌糖/樂木文化)

腸胃大掃除 吃這一味就對了!

腸胃大掃除 吃這一味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每天都食用泥土。別誤會,這是有意的,因為泥土是我飲食的一部分,從沒有一天不吃土。我可能會忘記吃維生素、忘記吃蔬菜,但是絕對不會忘記每天來一點黏土。我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人──全世界有超過200個文明每天都吃土。黏土可以有助淨化腸胃許多文明選擇吃的土是黏土:在印度,有些文明會將茶倒入剛用黏土做成的茶杯裡,喝掉茶水,然後再把杯子吃掉;在南美洲,有些文明會將黏土與蜂蜜和糖攪拌在一起,作為甜點在飯後食用;在歐洲,因黏土對腸胃有益以及能夠淨化的特性,而成為販售的商品。例如高嶺土,這種黏土所富含的礦物質十分有用,製藥產業一直用它來製造緩解腹瀉與腸道不適症狀的Kaopectate類止瀉劑(品名高克痢)。如果我們回顧史書,會發現古希臘醫師加倫(Galen)曾經在執業時,率先讓病人服用亞美尼亞地區的泥土,以治療包括痤瘡與痔瘡等在內的各種疾病。而中國有位外號為陳泥丸的知名道士,他多次使用黏土捏成小丸子,治好了當時許多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名聲因而迅速地傳開。附帶一提,黏土一直都被認為是治療腸道疾病的良方。印度聖雄甘地推薦用吃土來解決便祕問題,而在法國的某家機構,則使用黏土來製作藥物,以抑制並緩和嬰幼兒與成人的腹瀉症狀。戰爭時士兵曾服食黏土抗痢疾然而,這些並非全部。在南方的某些島嶼上,人們治療霍亂是使用以下這個藥方:將某種藥草的葉子放進裝了水的罐子裡頭,然後將一顆泥球懸掛在這些材料上方。將泡著葉子的水煮開,然後壓碎那顆泥球攪進水中,最後把調製好的藥劑拿給病人喝。事實上,在戰時,因為黏土具有治療的能力,所以一直是種非常重要的藥品。在二次大戰期間,法國士兵便是服食黏土來對抗痢疾。在1910年的巴爾幹戰爭期間,由於使用黏土搭配其他藥物,士兵間的霍亂死亡率因而降低,從高達60%降低到令人難以相信的3%!緩慢得過程更能發揮徹底治療的作用要請大家注意的是,黏土並無法快速治癒任何疾病,但它卻特別適合用來治療慢性病痛。小劑量的黏土見效很慢,但是相較於其他應可「快速見效」的藥物,這個緩慢的過程卻能夠發揮更確實而徹底的治療作用。吃土已經讓許多人開啟了新生活,但我要強調,即使我曾看過有人吃土後猶如奇蹟一般恢復了健康,但黏土並不是治病的萬靈丹,它只是許多自然療法當中的一種──只不過,是很棒的一種!(本文摘自/全臺第一本神奇的黏土療法入門指南/柿子文化)

啟動排毒程序 「吃土」淨化就對了!

啟動排毒程序 「吃土」淨化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黏土顆粒帶有負電荷,而雜質或毒素則帶有正電荷。在服用黏土後,帶有正電荷的毒素會受到黏土礦物帶有負電荷的邊緣所吸引,進而發生交換反應,透過該反應,黏土會將自身的離子與其他物質的離子做交換,毒素於是受到在電學上獲得滿足的黏土所束縛,直到身體能將兩者排出為止。黏土礦物會吸收毒素、營養素此外,任何帶有內層電荷的黏土礦物都具有吸收能力,這種黏土就像是一塊海綿,將物質吸入黏土的內部結構中──黏土結構的單元晶層之間。具有吸收特性的黏土礦物幾乎能夠吸收任何東西,不論是毒素、醬油都包括在內。然而,就飲食而言,你必須確定自己所服用的膨脹性黏土礦物只會吸收有害的毒素,而非營養素。有些黏土礦物兩者都會吸收,由於所吸入的物質不只有毒素,還包括了營養素,這就會造成的問題。黏土對於身體的立即作用是直接作用在消化道上的,這意味著黏土會與有毒物質結合,利用糞便將毒素從身體中排出。黏土對每種毒素都會進行這項工作,包括來自環境中的毒素,比如重金屬,以及身體為了維持健康所自然產生的有毒副產品,例如代謝毒素。黏土幫助排毒是依靠膨脹作用要將黏土排出體外毫無困難,不用擔心你的結腸中間會建起一棟小磚房。黏土有助於啟動身體的排毒程序,它所發揮的是膨脹劑的作用,類似洋車前子(psyllium)的纖維,能夠掃除不需要存在的老舊物質。當黏土通過消化道時,並不會如同食物一般、以同樣的方式被消化。相反的,黏土會刺激腸道蠕動,這種肌肉收縮能夠移動食物與糞便,使其通過腸道。黏土與被吸附的毒素都會被一同排除;這能防止毒素再次被吸收而進入血液流動中。《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曾經刊登過一篇關於吃土與排毒的文章,當中所列出的許多例子中,以下幾個例子能清楚證明,身體能夠透過使用黏土而得到淨化: ● 加州的波莫族(Pomo)印第安人會將黏土搭配原本味苦而又有毒的幾種橡實一起吃,黏土會吸收毒素、去除苦味。這些印第安人因而得以靠著這種主食存活,如果沒有黏土,這種主食會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潛在威脅。● 在某項於研究室環境下所做的實驗中,老鼠因為中毒而導致腸胃問題,會自發性地食用黏土。 ● 黑猩猩的行為提供了更多例證:在食用含毒素的植物後,許多黑猩猩會自發性地服用黏土。黏土可以吸收飲食中的毒素、導致腸胃道不適的相關細菌毒素、導致酸中毒的氫離子,或是與懷孕相關的類固醇代謝物等代謝性毒素。這一切都能引發各種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與腹瀉──簡單地說,以上症狀就是毒素累積過多所造成的。(本文摘自/全臺第一本神奇的黏土療法入門指南/柿子文化)

多活動有益頭腦 提升抗壓力

多活動有益頭腦 提升抗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神經元的成長,終身可能!某項針對一百二十名老年人的實驗,以心智狀態與身體健康狀況做為篩選條件,選出來的受試者平均年齡為六十六歲;實驗開始前至少半年內,他們每週走路時間不超過三十分鐘-這對安養院住民而言很常見。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每天散步四十分鐘,另一組在同樣時間內只做伸展操。實驗期為一年。在實驗前、實驗中和實驗結束時,以顯像方式測量受試者海馬迴體積。散步組的海馬迴體積在一年內平均增加大約百分之二;伸展組的海馬迴記憶體組織平均萎縮了大約百分之一點四強。海馬迴體積減小與記憶功能下降有關做伸展動作無法刺激海馬迴成長,但散步可以。這項結果證明,海馬迴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萎縮的原因不在於年齡,而在於缺乏運動。(當然受試者在散步時聊天也助於新的腦細胞相互連結,也是讓它們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證據顯示,海馬迴體積減小與記憶功能下降有關。在記憶力測試成績方面,散步者的分數優於做體操者。另一項設計類似的研究也發現,每天走三公里與每天走四百公尺相比,前者幾乎能降低一半的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或許你會問,為什麼每天步行三公里不能將阿茲海默症風險完全降到零?為什麼爺爺奶奶每天都活動,還是得了阿茲海默症?在此,還是適用「最小因子法則」。為了讓在海馬迴剛「發芽」的腦細胞也能「生根」,除了運動外,還必須滿足一些其他條件才能保持健康,如之前章節所述。之後我會繼續介紹其他相關條件。不過,如果某個人其他地方都做得正確,只是缺乏運動而已,那麼運動也許真的能夠完全降低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至零。運動量足夠 可改善膽固醇數值身體活動對頭腦有益;不僅有益於海馬迴,亦可改善腦部其他功能。常活動者比四體不勤者較具有抗壓力,因為他們的神經元生成作用也扮演著決定性角色。他們較能將不重要的事情拋在腦後,並在衝突情境中較容易做出決定。運動量足夠,尚可改善膽固醇數值,使心血管循環系統運作更經濟,並降低血壓。如果白天讓身體勞動,但不過量,睡眠也會變得更恬靜。所有這些效果(而且還有更多好處)加在一起,不僅能降低由海馬迴變小所導致的失智風險機率(阿茲海默症),亦可降低血管型失智(中風)風險。(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優雅老化的關鍵:保持健康最重要

優雅老化的關鍵:保持健康最重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擁抱老年,如何才能優雅?眾說紛紜。根據紐約時報醫藥記者溫特勞伯(Karen Weintraub)訪問多位醫生後的報導指出,優雅老化的秘訣包括定期運動、地中海型的飲食、少菸酒、適度睡眠、遠離情緒、控制血壓、注意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攝取、結交知己、保持學習、避免糖尿病。身體、心理都處於某種洽當的狀態暢銷作家,《天才種子》(Seed of Genius)的作者古普塔( Ankur Gupta)認為優雅老化的關鍵,在於持續工作、獨立居住、保住老本、不要相信孩子的照顧承諾、擴大交友圈、不要邋遢、不干涉孩子的生活、不要倚老賣老、傾聽他人所說,以及崇敬神,相信生命的永恆不滅。無疑的,保持健康是老年優雅的最大任務和挑戰。但健康指的並非身強體壯、無疾不衰,或日行千里、肩挑百斤。國際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某種恰當的狀態。」對老年人而言,健康指的是「當前處境中,最佳的運作能力和狀況。」經濟獨立、能自主行動也是條件之一換言之,年老力衰並非健康不良,只要具有存活所不可或缺的執行能力,包括體力活動、體能自主、日常工作、社會結合和經濟自足,都可說是一位健康的老人。健康的努力並非旨在防止老化,而是維持老年生活的自主性。如何調配飲食、定期運動、接近醫療,老年都應具有充分的知識和訊息。在經濟上,維持獨立、自主的行動,也是優雅老化的主要條件之一。老年可以降低物質的慾望,但仍需維持足夠的基本開銷。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不久的將來,老年人要純靠政府年金過活的夢想,越來越遠了。即使美夢成真,也不再那麼漂亮,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的過日子。因此,退休或老年的「儲蓄規劃」是必須面對的生活任務。找到生命新的意義也是老年生活的重點之一在高齡化社會中,延後退休或老年繼續工作,將是未來的趨勢。除了退休年金和儲蓄之外,老年人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工作也是收入的來源之一。在法文的原意中,工作(travail)本是一種折磨(torture)。古時貴族階級皆藐視工作,外出工作既不高尚也不光彩。在現代社會中,工作是身分地位的表徵,也是成就感的來源。因此,老年還能工作是件好事。如果,幸運的,老年不必為生計打拼,改變工作的意義,更是人生的幸福。在刻板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在新的老年生命概念中,生活並非僅是休閒,休閒是站在工作的對立面;沒有工作,就沒有休閒。無疾而終 擺脫悔恨、焦慮與恐懼在強調創造性和生產性的老年生活中,教育和學習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活動。對老年人而言,教育不是打發時間的閒散活動,而是繼續知識生產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年輕人的教育大部分是為了工作需要,很多老年的學習是完成未了的心願。法國教授韋拉(P. Vellas)1973年在土魯斯(Toulouse)創立「老人大學」的用意即在於此。最後,不應避諱的,老年必須面對死亡問題。「無疾而終」是年老的夢想,但多數人病死醫院。臨終時,撐眼所見常常不是家人親友,而是醫生護士,經常在生死關頭自我獨行。如何在死亡階段,擺脫悔恨、焦慮、恐懼和憤怒,讓生命仍然擁有發揮餘地,為自己爭取「得體的死亡權」,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與自主,也是優雅老化的目標。(本文摘自/老,自在/大喜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