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留意4大症狀 掌握賈伯斯病治療先機

留意4大症狀 掌握賈伯斯病治療先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張先生8年前出現經常性腹絞痛,沒想到病症持續4年多,換了4位主治醫師都不見好轉。5年前一次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才知自己罹患的是賈伯斯病──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去常被同事稱羨氣色紅潤原來也是病徵之一。醫師提醒,只要留意4大症狀腹痛與腹瀉、熱潮紅、體重遽降、低血糖與盜汗,就能儘早就醫、掌握最佳治療時機。超過半數患者發現時症狀已惡化或轉移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黃燦龍教授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部位多,且無特定癥兆或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今年8月健保署已通過廣泛適用於胃腸胰之長效型體抑素治療藥物,可望造福每年約400多位患者。掌握4大症狀 神經內分泌腫瘤一網打盡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王秀伯理事長表示,藉有效的內視鏡相關檢查,可讓8成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腫瘤未轉移前就發現疾病。民眾平時應主動掌握自身健康狀況,若有發現腫瘤,也應積極以切片檢查。黃燦龍教授指出,臨床多以皮膚類症狀如熱潮紅、腸胃道症狀如腹瀉腹痛、代謝類症狀如低血糖與盜汗,以及前述症狀所產生的綜合性症狀如體重遽變為主」。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難發現,醫師建議應掌握4大類症狀,若出現腹痛與腹瀉、熱潮紅、體重遽降、低血糖與盜汗應提早確診,掌握治療最佳時機。

淋巴水腫如象腿 超顯微手術助重生

淋巴水腫如象腿 超顯微手術助重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屏東一名林先生2、3年前因下肢感染造成下肢逐漸出現水腫引起象腿。因淋巴水腫屬罕見疾病健保不給付,對於只靠低收入戶補助的林先生而言,手術負擔極重,所幸經由政府轉介,醫院讓林先生以低收入身分進行超顯微手術治療,需要自行負擔費用不到2000元。下肢感染長期臥床 體重飆破100公斤林先生3年前因下肢感染,只能長期臥床,體重更因此飆破100公斤,經過超顯微淋巴重建手術治療,病人的體重由入院的136公斤降至100公斤,原本腫脹無法行走的雙腿也縮小至正常大小。淋巴水腫多數是因為外傷或感染造成。一開始可能只覺得肢體變重變緊,後來才慢慢腫大。一旦有淋巴水腫,除了影響病人日常生活之外,少了淋巴系統的保護,肢體容易感染成蜂窩性組織炎,不積極治療甚至可能導致敗血症。顯微手術較不易阻塞、傷口小、住院天數短傳統治療方式不外乎是復健按摩,穿著彈性衣褲等。在台灣這樣炎熱的國家,長時間穿著彈性衣褲對於病患很折磨,不僅外觀不好看,對於關節活動性也會受限。目前由於顯微器材和手術技巧的發展進步,淋巴系統可以用顯微手術加以重建,優點是所需吻合的血管管徑較大,較不會有阻塞的情況,傷口小、住院天數短。台大雲林分院整形外科醫師林穎聖建議,如病患發現有肢體腫脹的情況,檢查後確定是因為淋巴阻塞問題所造成的話,應儘早接受全面性的治療包括傳統的按摩復健,穿著彈性衣褲等,還有目前最先進的顯微淋巴重建手術。

講座/心臟科相關內科疾病

講座/心臟科相關內科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相關疾病有可能突然因氣溫驟降、或患者穿著不夠飽暖而突然發作,若突然有心跳加快、心律不整、胸悶胸痛情形,應盡速就醫。關於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心臟科醫師李適宜給予建議,將分享衛教講座主題「心臟科關聯的內科疾病」,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心臟科關聯的內科疾病時間:106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轉1008

科技人注意!「新三高」高危險群

科技人注意!「新三高」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科技業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也創造出許多的科技新貴;他們擁有令人羨慕的三高:學歷高、薪水高、分紅高。但科技新貴也有辛苦的一面,例如工作壓力大、加班時間多、睡眠不足、三餐飲食不正常,再加上運動量不夠的情況下,長時間下來也出現了另類『新三高』:體重高、體脂高、血壓高。 新貴們幫公司拼出亮麗的財務報表後,也該開始注意自己的健康報表是否已經亮起了紅燈。代謝症候群的5個組成因子楊智堯醫師表示,說到健康報表,跟『新三高』以及肥胖最相關的5個項目,同時也是代謝症候群的5個組成因子。以下5個條件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就算罹患代謝症候群。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 高達65%的科技人 有體脂肪偏高的問題楊智堯醫師表示,根據一項對竹科地區科技新貴所做的健康檢查統計,輕度肥胖(BMI=27~30)占38%,中度肥胖(BMI=30~35)占14%,重度肥胖(BMI≧35)占13%,而體脂肪正常的僅34%,綜合來看,高達65%的科技人有體脂肪偏高的問題。和同年齡層一般健檢者比較,科技新貴在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比一般人來得高。 楊智堯醫師表示,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中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腎病等慢性疾病,甚至連癌症中的乳癌、大腸癌,都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科技新貴們如果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享受人生,控制體重絕對是最重要的課題。科技新貴們,趕快檢視一下自己的健康報表,改變肥胖的生活模式,下定決心,並且堅持下去,才能有健康的身體來享『瘦』人生!

懷孕後期免疫力低 孕婦染流感險流產

懷孕後期免疫力低 孕婦染流感險流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孕婦千萬別輕忽流感威脅!就有一名準媽咪,因為流感入侵導致呼吸窘迫,結果差點流產,住進加護病房一個月;所幸經由醫護悉心照護,才免於流產危險,順利生產,寶寶也很健康。醫師提醒,流感季節即將來臨,孕婦已被列為施打公費流感疫苗優先族群,孕媽咪最好是能及早接種疫苗,加以防範。住進加護病房一個月 接受呼吸器治療近年來,由於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氣候也變得異常,以致流感疫情也不只是在秋冬流行,今年夏天就出現流感入侵的現象,而對於孕媽咪而言,可是一大警訊!治療這位孕婦的禾馨怡仁婦幼中心主任邱惟聰醫師表示,該名孕婦因為染上流感,而有發燒、咳嗽及全身痠痛等症狀,並且還出現呼吸困難、呼吸窘迫,住進加護病房一個月,接受呼吸器治療;還好經由治療後,順利生子,母子均安。懷孕中後期免疫力降低 發燒會影響胎兒邱惟聰醫師指出,孕婦在懷孕過程的中後期時,身體免疫調節會降低,而且流感和一般感冒不同,流感所出現的症狀會較嚴重,而且發燒時的體溫變化,會對胚胎造成影響,胎兒恐會有神經管缺損、唇裂、水腦及心臟病等,很可能會導致流產及胎死腹中,不得不慎!快篩呈陽性 克流感或瑞樂沙藥物治療孕婦若是有感冒症狀,一定要立即就醫,邱惟聰醫師進一步指出,經由快篩,半小時就能確認是否罹患流感,若是快篩呈陽性反應,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克流感,或是吸入式瑞樂沙藥物治療,這兩種都是C級藥物,經過醫師評估後認為使用藥物帶來的潛在益處,大於流感對胎兒造成的風險,因此可安心使用此藥物。孕婦為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優先族群預防勝於治療,接種流感疫苗是防範流感最好的方法,而且疾管署在2014年,就已將孕婦列為施打公費流感疫苗的優先族群。此外,有鑒於B型流感病毒株的抗原演化差異大,現行除了公費三價疫苗 (2A1B)之外還有四價自費流感疫苗(2A2B)可供選擇,而後者可以提供更佳的保護效果。相信在政府預算充足情形下將來有可能納入公費。邱惟聰醫師強調,由於孕婦是流感高風險族群,而且流感疫苗是不活化病毒疫苗,安全性高,只會在接種部位有局部小反應疼痛感,打疫苗不但可保護孕婦,也能保護胎兒,非常有正面效益。十月一日開始施打 今年擴及六個月以內嬰兒的父母邱惟聰醫師提醒,每年十一月至隔年二月是流感高峰期,公費流感疫苗自十月一日開始施打,孕婦應即早接種流感疫苗,才能免於流感威脅;此外,為能保護六個月以下嬰兒,疾管署今年並擴大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對於六個月以內嬰兒的父母,也都能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所以剛生產後的產婦也應施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鐵漢拔河險猝死 突發心室顫動害的

鐵漢拔河險猝死 突發心室顫動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拔個河竟差點死掉!44歲的劉先生有著183公分、近百公斤的魁梧身材,平時自稱「鐵漢」,沒想到8月底回部落參加豐年祭拔河比賽時,突然休克,失去呼吸、心跳,就醫後被診斷為「致命性心室性心律不整」,原來是劇烈運動造成突發性心室顫動,醫師為他執行「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置放手術,術後4天即順利出院。劇烈運動性容易造成致命的心室顫動劉先生表示,他平時無病無痛,自稱「鐵漢」,只要有酒攤必到,卻沒想到拔個河就差點猝死。根據統計,猝死每一年奪走台灣數千名中壯年人的性命。最常見的猝死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與致命性心律不整。花蓮慈濟醫師心臟內科張懷仁表示,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劉先生患有擴張性心肌病變合併慢性心臟衰竭,容易因劇烈運動造成致命的心室顫動。為預防再次猝死,張懷仁醫師術後同時給予心臟衰竭及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治療。張懷仁醫師表示,植入式心臟去顫器是有電擊器功能的智慧型人工心臟節律器,當偵測到致命性心律不整發作時(包括心室頻脈及心室顫動),可以立即自動利用電擊的方式,幫助心跳紊亂的不正常情況恢復正常,預防再次猝死。患者要避免吃太油太鹹、更要戒菸戒酒張懷仁醫師說,接受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的病人,術後要持續按時服藥並定期回診,飲食上要避免太鹹、太油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適度運動,特別飲水要適量,以防心臟衰竭突然惡化造成急性肺水腫,更要戒菸及戒酒,避免熬夜及劇烈運動,預防再次發生猝死的可能性。 

一放學就滑手機 2/3兒童活動量不足

一放學就滑手機 2/3兒童活動量不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放學就離不開手機、平板,你的孩子有多久沒運動了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2/3兒童活動量明顯不足!另外根據2017最新調查指出,青少年族群是「不運動」的最高風險群,19歲過後的青少年族群運動量甚至與60歲老人一樣少!每年約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平均每年約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為了鼓勵學生多運動,教育部體育署與董氏基金會自2015年起推廣校園大跑步計畫。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組長長葉丁鵬表示,大跑步計畫最主要是希望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鼓勵同學利用零碎時間,透過最簡單的跑步運動,讓身體轉靜為動,達成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的目標。新北市學生體適能3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計畫推展至今3年,已有超過千所學校主動響應,其中最會「跑」的縣市就是新北市!新北市學生體適能也從2014學年度的60.6%提升到2016學年度的66.36%,整整上升了6個百分點!不僅如此,從董氏基金會2016年「學生參與跑步運動效益之調查結果」資料亦顯示,同學每周跑步天數有明顯提升,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提到,許多調查及研究已證實,運動會刺激大腦釋放腦內啡,讓心情變好,是最便利有效的紓壓方式。從參與同學的分享獲知,加入跑步推廣方案後,不只運動量明顯提升,大家相約去操場運動,和同學互動的時間變多,班級向心力也更好了!世大運雙俠分享伸展操秘訣在今年世大運勇奪獎牌的田徑雙俠陳傑和向俊賢也鼓勵大家只要配合呼吸,讓身體向上向下伸展、進行抱膝運動,做基礎的弓箭步等動作,就能增加身體活動量。只要每天多站起來走動一點、伸展,改變坐式生活,就能迎向活力滿滿、動態健康的生活!

活動/乳癌防治講座與免費健檢

活動/乳癌防治講座與免費健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惡性腫瘤(癌症)連續35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罹癌人數年年增加,其中乳癌更在今年躍升第三名,每44.6分鐘就有一位女性罹患乳癌,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恩主公醫院響應每年10月的國際乳癌防治月,將於9月27日起舉辦一系列的衛教講座,教導女性朋友認識自己的身體與檢測乳癌的方式,並針對特定女性族群,提供30名免費乳房超音波篩檢,全面守護女性的乳房健康。如符合國健署乳癌篩檢資格者,於此期間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將獲得精緻好禮一份,民眾可透過電話諮詢預約相關檢查。篩檢預約與諮詢專線:1. 乳房超音波:02-26723456轉63172. 乳房攝影:02-26723456轉6502講座資訊:【第一場】日期:9/27(三)14:00-15:00講題:乳癌防治講座地點:恩主公醫院復興醫療大樓2樓門診區【第二場】日期:10/7(六)9:00-11:30講題:愛護乳房停看聽地點:恩主公醫院復興醫療大樓1樓大廳【第三場】日期:10/17(二)10:00-11:30講題:守護女人2、3、4 要你「乳」此健康地點:恩主公醫院復興醫療大樓1樓大廳&7樓癌症中心

乳癌患者每降1歲 死亡率增4-5%

乳癌患者每降1歲 死亡率增4-5%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8歲的小真一開始發現右邊乳房較硬且有一處明顯破皮,雖然傷口一直沒有癒合,但因工作忙碌,一直忽視身體異狀。直到8個月後,傷口潰爛範圍大到13x13公分,經切片及影像判定後,確認為乳癌第四期。45歲以下女性確認乳癌多數已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據文獻資料統計,罹患乳癌的患者中,年齡每下降1歲,增加死亡率達4至5%恩主公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劉曉東表示:「乳癌是很多女性不敢面對的真相,尤其是越年輕的女性越難接受,但乳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第一期5年內存活率可達95%。劉曉東副主任表示,現在女性晚婚、生育年齡延後,對於45歲以下的女性還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女性來說,不論是哪種治療乳癌的方式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增加畸胎風險。臨床觀察上,45歲以下女性確認乳癌時,多數已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腋下、皮膚有不能癒合的傷口 需進一步就醫年輕女性因緯腫瘤細胞表現較活躍,甚至新增的血管也愈旺盛,癌細胞越容易轉移。因此年輕女性罹患相同期別乳癌的死亡率往往較年長女性來得高。歐美研究也發現乳癌患者約有7%屬於年輕型乳癌(35歲以下)。不同年齡層的女性適合不同的乳房檢查,劉曉東副主任建議,可在婦女月經結束後一周內、停經婦女則是以每月固定一天,在乳房鬆軟、沒有脹痛時進行自我檢查,如乳頭若有不能癒合的傷口、不尋常的分泌物、變成內陷而無法恢復原貌,或是腋下、皮膚有變化,就需進一步就醫診斷。  

避孕迷思多 見紅才做還是會懷孕!

避孕迷思多 見紅才做還是會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價值觀越來越開放,許多年輕族群早已提前體驗「性」的滋味,甚至提前升格的小爸爸、小媽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2.08億懷孕人次中,有41%是屬於非預期懷孕,其中約1成發生在青少女階段。年輕女性避孕迷思多 見紅才做意外懷孕不知所措根據內政部統計處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5年15-19歲青少女生育率為4‰,淡水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翁嘉穗指出,門診曾經收治意外懷孕求診的女大生,主訴自己都是經期才發生性行為,對自己意外懷孕感到不解。40多歲的媽媽甚至因為擔心影響女兒學業,對外人說孫女是自己生的第二個女兒。新型口服避孕藥兼具避孕及改善經前症候群蔡永杰醫師表示,青少女(年)階段不要有性行為是最有效避免懷孕和感染性傳染疾病的方法。若有性行為,目前最建議的避孕方法就是採取「雙重防護」,即女生定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男生全程戴保險套。最新的第四代口服避孕藥,除了使用超低劑量黃體素,副作用低,正確使用避孕效果可達99%,兼具改善經前症候群、水腫、青春痘、多毛及經血量過多等生理症狀效果。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青少女小組召集人、台南奇美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永杰醫師表示,每年的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WCD),今年適逢十週年,婦產科醫學會也配合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年輕女性提高避孕意識,降低意外懷孕機會,同時提醒避孕也是男生的責任,男女雙方都要重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