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頭頸癌治療再突破免疫療法助延命

頭頸癌治療再突破免疫療法助延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在台灣每年約有8千多人罹患頭頸癌,其中口腔癌已是2016年國人10大癌症死因的第5位,頭頸癌復發率高是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因之一。一位54歲的男性患者4年前罹患下咽癌,今年再度復發,使用一線化療藥物後成效不彰,決定改採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治療,治療期間不僅控制腫瘤發展,副作用亦控管得宜。新型藥物利用活化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超過半數的患者在治療後3至5年內會再復發,近期TFDA核准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有別於傳統放射線、化學藥物和標靶藥物利用外力阻斷癌細胞訊息,新型免疫療法藥物則是活化患者自己身體免疫細胞,用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10年來頭頸癌因復發率高、治療效果差2016年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成功證實新型免疫療法藥物與其他任一傳統治療比較,可顯著增加頭頸癌患者的存活期,且有部份患者有長期存活的趨勢。楊慕華主任強調,過去10年頭頸癌治療一直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因為高復發率、治療效果不佳,患者一直無法獲得更好的存活率。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說明,傳統頭頸癌治療會發生疲倦、皮膚反應、掉髮、食慾不佳等影響生活品質的副作用,但新型免疫療法是加強自己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與傳統治療大不相同,副作用可能是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發生發炎反應。張義芳主任表示,使用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患者將有機會得到比過去傳統治療更好的效果並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研究: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

研究: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國人每1,000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3位患有糖尿病足,有7位需要截肢。糖友因為失控的血糖,使得傷口不容易痊癒,即便傷口好了,也不容易好全,只要出現一點小小傷口又沒有加以注意,就容易導致潰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不但影響國人健康,更容易造成龐大的醫療負擔。使用降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為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與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共同研究,12年期間追蹤69,332位糖尿病足患者,發現未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或使用其他總類的降膽固醇藥物相比,使用使它汀類(statin)降膽固醇藥物,能夠減少21%的截肢風險及減少25%的死亡率。陳永泰醫師表示,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能夠降低膽固醇,是糖尿病患常用藥物。根據之前動物研究顯示,使它汀類藥物能夠藉由抗發炎的效果,改善周邊血管動脈的內皮細胞功能,改善周邊血管硬化。定期量血糖、血壓是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好方法該研究則是發現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在糖尿病足患者上,能夠減少病患截肢的風險,而這樣的效果是其他降膽固醇藥物所沒有的。陳永泰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就醫,諮詢專科醫師意見,定期測量血糖及血壓,定時服用藥物,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仍是減少糖尿病併發症及死亡的不二法門。

便秘一周 原來腸道塞了一顆腫瘤

便秘一周 原來腸道塞了一顆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9歲的黃先生今年2月因腹脹、超過一周沒有解便到院檢查。結果竟然檢查發現,原來黃先生乙狀結腸處出現的腫瘤就是便秘的兇手。由於黃先生身高168公分、體重120公斤,BMI高達42.5,醫師表示要將腸道由肥厚的皮下脂肪層拉出,勢必要拉大手術傷口,術後傷口感染機會就會提高,因此建議進行大腸支架置入術,在極小的傷口範圍內提早恢復正常生活作息。患者常將血便誤認為痔瘡奇美醫學中心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周家麟表示,對於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而言,大腸癌並非好發的年齡層,因此患者容易忽略大腸癌症狀警訊,例如將常見的解血便認為是痔瘡出血,導致年輕的大腸癌病人確診時期別多已是後期,也導致預後並不理想。衛福部公布去(105)年度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再度蟬連榜首,而大腸直腸癌仍為國人癌症發生率第1位,癌症死亡率第3位。大腸癌造成腸道完全的阻塞,以往必須立刻安排腸造口手術,緩解腹痛、腹脹的腸阻塞症狀,避免腸道破裂導致腹膜炎。透過數個0.5至1公分的切口就能完成大腸癌根治手術周家麟醫師表示,臨床上,許多病人十分抗拒裝人工肛門,擔心人工肛門產生側漏、異味,造成社交上的不便,安排微創腹腔鏡手術只要透過數個0.5至1公分的切口,就能以較小的皮膚傷口完成傳統大腸癌的根治手術,減少疼痛、加快術後功能恢復,並提早恢復正常生活作息。奇美醫學中心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周家麟表示,隨著醫學的進步,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更是日新月異,藉由跨科部團隊垂直整合,提供大腸直腸癌病人,更先進、精準的醫療,提早恢復正常生活作息,甚至順利返回職場工作。

舌頭也有顏值?5大方向揪出健康殺手

舌頭也有顏值?5大方向揪出健康殺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建議以後相親先看舌頭,真的。這比長相重要太多了,舌頭長得好不好看,完全關係到一生的幸福,朋友們!以後公司徵人,先看舌頭,不是「中國好舌頭」一概不錄取。薪水等級按舌頭來分,愈好看的舌頭,薪水愈高。舌頭是全身健康的反射圖接吻別再假模假樣閉著眼睛了,姑娘們、小夥子們!睜大眼睛,要求對方先把舌頭伸出來看看,不是好舌頭就別親了,趕緊分手吧,健康是幸福的前提,萬一深愛又生病,雙方都痛苦。為什麼?因為舌頭是身體健康的全息反射圖,《黃帝內經》:「手少陰之別……繫於舌本。」「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足太陰之正……上結於咽,貫舌中。」「足少陰之脈,上繫於舌。」「足少陰之脈……徇喉嚨,挾舌本。」也就是說,舌頭透過經絡,直接或間接與五臟六腑相通,舌頭就是一份隨身攜帶的體檢報告!我們來看看舌頭上五臟的分布:舌頭健康怎麼看 5大方向告訴你舌尖屬心,反映心肺的病變;舌中屬脾,反映脾胃的病變;舌根屬腎,反映腎和膀胱的病變;舌邊屬肝膽,反映肝膽的病變。「中國好舌頭」最起碼要有5個條件:1) 舌頭的顏色一定要好看。一般是淡紅色到淺粉紅色,如果太淡或發白,就是有寒或是氣血不足;如果發紅或絳紅,代表身體有熱;如果發暗紫色,代表有瘀血。2) 舌頭的厚度和大小要適中。好舌頭是大小適中、薄厚適度的。舌頭太胖大,說明脾虛,萬一旁邊有齒痕就是脾虛的加強版—脾溼;要是舌頭太瘦,說明氣鬱,要是又瘦又薄,說明氣血不足;如果舌頭上出現斑點、汙點,就是瘀血;如果舌乳頭明顯增大紅腫,代表有熱證;如果舌中間出現裂紋,就是脾胃氣不足。3) 舌下要漂亮。舌下有兩條靜脈血管靜靜地流淌,正常情況下這兩條靜脈血管隱約可見,或者完全看不出來。但是當身體有瘀滯時,氣血循環不暢,舌下就會暴青筋。4) 舌苔的顏色和厚薄。正常的舌苔是白色的,舌苔均勻地薄薄附著在舌體表面,溼潤度適中。但當身體出現異常情況時,舌苔就會發生變化。比如身體中溼氣較重,舌苔就會溼潤、黏膩。身體中火氣比較嚴重,就會出現黃色、褐色或黑色的舌苔。剝落苔則是典型的陰虛表現。5) 舌頭的靈活度。說話流利、聲音洪亮的人,舌頭的靈活度肯定是第一等。要是你和一個人吵架吵不過他,趕緊跑吧,估計打架也不是他的對手。舌頭靈活代表健康,反之,當人生病時,舌頭會變得遲鈍,甚至出現控制不住的顫抖,造成說話口齒不清,或者舌頭從口中伸出時向兩邊歪斜。舌頭歪斜多半是中風前兆舌頭歪斜特別要注意,那多半是中風的前兆。往左邊歪,偏向於血瘀;往右邊歪,偏向於氣滯。對於舌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上網搜尋舌圖,占滿整個螢幕的各種舌頭啊……真的,看完舌頭集錦再看看生活中那些不如意,都是「piece of cake」。一位好中醫一定要舌脈相參。我有次去聽范英志老師的課,他第一句話就說:「診病時沒有舌脈相參,都是耍流氓……」羅大倫老師的《圖解舌診:伸伸舌頭百病消》不錯,是學習舌診的入門書籍,楊力女士寫的《楊力談望舌養生》也很不錯,算是舌診的進階版讀物。學會舌診非常有用,有時寒熱虛實,看舌頭就能分辨個八九不離十。(本文摘自/醫本正經:漫畫秒懂中醫/時報出版)

她罹思覺失調症 卻同時有3份工作

她罹思覺失調症 卻同時有3份工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千萬別以為有思覺失調症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來自美國的Rachel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與思覺失調症共處的經驗,瀏覽量破億;她現在同時有三份工作,分別是健身房員工,模特兒課程指導,並兼職接一些替身和特技的工作;彈性的工時,讓她可以自主安排每天豐富的生活。她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一樣可以工作,工作可以讓人找到生活重心,並且交到朋友。今年32歲的Rachel Star Withers從青少年起就有幻覺,Rachel的父母花了一段時間才理解思覺失調症,而且非常的愛她,並鼓勵她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在她狀況不好時陪伴照顧她。Rachel說,大眾需要對於這個議題更開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健康問題,面對健康問題就是去處理它,而大眾更不應該開這個疾病玩笑,例如瘋了這樣的詞彙,只會讓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封閉自己與拒絕承認。迷思: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無法工作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思覺失調」是「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但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迷思及汙名化,甚至會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患者、家屬蒙羞,阻礙就醫。據調查,民眾對思覺思調有三大錯誤迷思,包括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以及「無法工作」。勇於面對疾病 不耽誤治療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是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暨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的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會演變成所謂的難治型的患者;所以,患者與家屬,應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而社會應用友善、關懷的眼光以對。加入康盟粉絲團 積極克服困難為鼓勵思覺失調症病友正向面對疾病,康復之友聯盟特別邀請Rachel錄製與病共處的短片,翻譯成中文字幕,幫助病友更知道如何面對疾病;同時,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募集醫護人員給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生活建議,並已陸續公開於康復之友聯盟的粉絲團,邀請思覺失調症病友鎖定康盟粉絲團,希望鼓勵病友勇於面對思覺失調症,克服困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防產後大出血 加強子宮按摩很重要

防產後大出血 加強子宮按摩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名36歲產婦生產完後發生產後大出血,血壓驟降、意識不清,立刻送醫後發現產婦為子宮收縮不良導致大出血,且仍有許多血塊積在子宮內。醫師表示,想預防產後大出血,改善子宮收縮無力現象很重要,因此在產後可以多多按摩下腹、子宮底,促進子宮收縮以減少失血量。5大類原因恐導致產後大出血成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陳柏帆表示,古人說生小孩生得過是「雞酒香」,生不過就是「四塊板」,可見古時生產是生死攸關的大事。隨著現今醫療進步,越來越多新的檢查、技術、藥物、手術方式接連問世,即便如此生產仍是充滿風險的事。最令人聞之色變的就是「產後大出血」。「產後大出血」定義為陰道生產出血超過500cc、剖腹生產出血超過1,000cc。陳柏帆醫師指出,產後大出血的發生原因可歸為以下4類:1) 子宮收縮不良/最常見的子宮收縮不良與體質虛弱、產程延長、體力消耗太大,有肌瘤或肌腺症、多胞胎、巨嬰生產等有關,剖腹產的麻醉藥物也可能影響。2) 產道裂傷/如陰道裂傷、子宮頸裂傷、子宮裂傷。3) 生產組織殘留/如胎盤殘留、血塊殘留,或者更嚴重的植入性胎盤。4) 凝血功能不佳/個人體質異常缺乏相關凝血因子所致。新子宮收縮劑藥效長、可降低45%產後出血陳柏帆醫師表示,對於最常見的子宮收縮不良所引起的大出血,臨床上有許多藥物可以選擇。近來台灣引進的長效型子宮收縮劑,用於剖腹產胎兒娩出後,相比傳統收縮藥物的藥效持續時間較長,可達1-2小時,文獻統計發現可以減少子宮收縮不良機會及降低45%產後大出血發生率。惟該藥物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適應症中僅限剖腹產使用,且須自費。按時產檢、與醫師好好配合、選擇合適生產方式陳柏帆醫師表示,除了使用藥物及手術止血外,也有子宮內水球壓迫止血。萬一各種方法仍無法有效止血,還有經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直接針對大出血相關的血管進行栓塞,達到止血效果及保留子宮。臨床上產後大出血多在沒有預期的狀況下突然發生。因此,陳柏帆醫師表示,對於孕產婦,按時產檢、做好身體檢查,與產檢醫師好好討論及配合,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式是很重要的。

放射治療皮膚變差?少曬太陽為上策

放射治療皮膚變差?少曬太陽為上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每年有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衛福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表示,許多人擔心放射治療後的副作用如皮膚變粗、膚色變身等情形,乳癌放射治療的長期副作用包含是屬於體表放射治療,影響範圍以照射範圍的組織會纖維化為主,皮膚摸起來較硬。但科技改善後副作用較少。文獻統計極少數病人可能會患側手臂腫脹、肺部咳嗽和照射左側乳癌可能對心臟影響等。治療約1個月 皮膚顏色會變深或發癢針對乳癌治療後的副作用包含皮膚摸起來變粗、膚色變紅,許多民眾會擔心放射治療的副作用,翁益強主任表示一般乳癌病人若只接受放射治療,在治療後3至4週不會有明顯副作用,病人多可維持基本生活;治療約1個月左右,照射區皮膚顏色會變深或發紅,部分病人則感到癢、熱。翁益強主任提供以下方法,期待能幫助改善患者癒後。翁益強主任表示,此時照射區皮膚很脆弱,有幾點要注意:1) 避免皮膚的刺激與摩擦/勿穿硬質衣料的衣服或內衣,在家穿寬鬆衣服吹電風扇降溫。2) 有傷口時的處置方法/勿自行處置或塗抹優碘、乳液或藥膏,應聯絡醫師或護理師教導處置傷口,因為不當塗抹可能會增加表皮放射線吸收劑量,反而使照射區皮膚副作用更嚴重。3) 洗澡時的注意事項/醫師也提醒民眾在放療期間,照射部位在洗澡時不要直接沖水、不要曬太陽。4) 飲食注意事項/飲食須注重營養均衡,不必強迫自己進補或挨餓。5) 精神心理狀態/心情保持平常心。避免因為失眠、憂鬱症影響日常生活,必要時諮詢醫師協助減輕症狀。 

夏秋交替皮膚發霉?快學5保養步驟!

夏秋交替皮膚發霉?快學5保養步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到季節遞嬗,皮膚都出現癢癢的「老症頭」,東癢西癢,難道皮膚發霉了嗎?一名24歲的陳先生每到夏秋之際,都會出現腳趾關節及下腹處發癢發紅的症狀,就醫才發現原來是異位性皮膚炎,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常被誤以為是黴菌感染,過度清洗反而導致症狀惡化,應及早就醫做鑑別診斷。夏秋兩季常脫皮、乾癢 異位性皮膚炎搞鬼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巫慶仁表示,陳先生每年到這時候就會皮膚癢、皮膚脫屑及發紅,症狀多好發在腰際和腳趾關節處,不但出現脫皮,還會發紅、發紫。原以為是黴菌感染。沒想到其實是異位性皮膚炎。今日是白露,巫慶仁醫師指出,現值慢慢變冷、變乾燥的時期,過敏體質的人、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就會開始東癢癢,西癢癢。他進一步解釋,氣喘、過敏性鼻炎、呼吸道過度敏感、異位性皮膚炎常是同類的體質反應。氣喘或是過敏性鼻炎的病人有50%的機會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體質。病人常常會以為是沒洗乾淨造成黴菌感染,更努力的清洗局部皮膚,反而讓異位性皮膚炎發病位置更為乾澀,越來越癢,變成慢性發炎後,先發紅,後來就變苔蘚化變暗紫色沉澱。 清潔劑別殘留太久、不宜洗過熱的水巫慶仁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是平常皮膚的保濕,平常洗澡或是洗頭的時候,不宜讓清潔劑殘留於皮膚太久,也不宜洗過熱的水。因為這樣會造成皮膚油脂被洗掉,無法保濕而產生乾燥發癢。而保濕的方式可以選擇適合的乳霜或是乳液。嚴重的狀況需要每天抹數次。常態性皮膚脫皮 可參考5保養步驟如果有發紅脫屑,醫師會使用一些類固醇及止癢的藥膏來抑制發炎。異位性皮膚炎雖然不會好,但是有保養保濕,會減少發病或是減輕症狀,而隨著年紀變大,有部分病人會慢慢不發病。巫慶仁醫師並提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平常保養的5大錦囊,包括:1) 皮膚保濕/需要抹乳霜、乳液,但避免抹太厚,造成悶熱。2) 洗澡清潔/洗澡避免洗太熱,清潔劑清洗後宜立即沖洗掉。3) 穿衣建議/穿著注意天氣穿著適當的衣服,保持皮膚舒服,太乾或是流汗濕黏都有機會刺激發病。4) 飲食/不要吃太多添加物的食品,減少化合物過敏反應的機會。5) 提早治療/皮膚有發紅、發癢應立刻看醫師接受治療,不要等到變紫時會苔蘚化,出現色素沉澱將不易改善。

陪伴害羞兒 4招讓孩子上學「趣」

陪伴害羞兒 4招讓孩子上學「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暑假過後,家中寶貝可能將面臨適應新環境的挑戰:進入學校、重新分班或更換導師。對於性格特質害羞慢熱型的孩童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挑戰。而家長常不知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這些未知的恐懼,透過講理的方式孩子好像似懂非懂,又或者「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做不到」,因此產生分離焦慮、害怕恐懼,更甚者可能拒學而成了學校裡的小逃兵。4方法營造正向的上學經驗 讓孩子不再拒學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臨床心理師胡佳妗表示,其實在面對孩子的害羞慢熱,除了耐心引導孩子嘗試去接觸、熟悉新的環境與人事物外,亦可在日常的遊戲活動、親子共讀故事繪本的時光中,營造多元的正向經驗,幫助孩子融入未知的新環境。以下提供4種小方法,讓家長能夠在生活中,練習陪伴害羞兒童,找到上學樂趣: 1) 角色扮演,模擬練習/在日常遊戲中,家長不妨主動展開一場「開學第一天」的角色扮演遊戲,與孩子一起扮演老師和學生、同學和同學的假裝遊戲,透過情境模擬,練習任何可能會遇到的情境,例如與同學打招呼、簡單自我介紹、課堂中想要上廁所等。在角色扮演的對話中,家長可先示範合宜的互動與回應,再引導孩子學習與發想自己更能掌握的問題解決方法。經由事先情境練習、學習行為反應技巧,並透過充分的演練,更能讓孩子有效將遊戲中的互動經驗類化到真實活動中。 2) 走過路過,熟悉感提升/ 尚未開學前,家長可帶孩子到未來學校、上課教室多多走動,藉由親臨現場、慢慢建立對環境的熟悉感,並點出學校與家中或過去經驗的共同性,例如「學校跟家裡一樣也有好多故事書!」、「學校的溜滑梯跟公園裡的一樣大呢!」,透過相似的串連,減少孩子心中的不安與陌生感。另外也可在親子共讀繪本的時間,接觸關於初次就學、害怕新環境等議題的書籍,讓孩子知道這些不安、害怕會出現,但並非無法面對。針對害羞兒童的新環境適應引導技巧,除了模擬情境及增加熟悉感的預備,此次更衍伸出開學後家長如何繼續陪伴孩子建立正向經驗與情感同理: 3) 創造正向經驗,肯定嘗試行為/在開學後,每日放學時,家長可以多與孩子討論當天參與活動、人際接觸的情形,運以正面言語鼓勵孩子克服焦慮、努力嘗試參與團體活動的行為,強調孩子內在的勇敢以及練習嘗試,例如「哇你快找到好朋友了呢!」、「那時候你一定很緊張,但你很勇敢的試試看,你真棒!」,將每次的努力都化為一筆正向經驗。有了良好的正向經驗,不但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自信心,同時也是為未來更多的人際情境打下良好的心理預備基礎。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善加運用一些節慶活動,例如參與同學朋友的生日派對,或團體出遊的機會,像是社區活動、暑期營隊、親子園遊會等活動,在歡樂與開心的氛圍中,增加孩子接觸不同人事物的機會,累積正向互動經驗。4) 傾聽同理,我懂你的恐懼/除了嘗試練習模擬、逐步提升熟悉感,以及創造正向經驗外,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能夠以溫暖、同理、傾聽的態度,接納孩子會有不安恐懼的情緒,不斥責、不威脅、不駁斥孩子的主觀經驗,以瞭解並尊重孩子的角度,去陪伴他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家長自己過去初次就學、就業,或是轉換新環境時的經驗談,也是相當好的自我揭露與同理素材,藉由經驗分享,孩子會知道,我們與他同在。好的情緒陪伴經驗會留下,透過家長的傾聽接納,讓「閉暑」的孩子知道,原來他們的害怕恐懼與不安焦慮,有人懂!內心名為勇敢的小苗,在關心與接納下,會日漸茁壯。

腰痛就是腎臟出問題?專業醫師大解密

腰痛就是腎臟出問題?專業醫師大解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位於腰後兩側的腎臟,又稱「腰子」,因為疾病不容易被了解,加上人人耳聞「洗腎」色變,許多人對某些症狀常有相同的疑問,例如:「腰痛就是腎臟不好嗎?」、「出現症狀時應該看泌尿科或腎臟科呢?」事實上,腰痛來源很多,機件、皮膚、神經都有可能是兇手,對於難解的腰痛問題,專業腎臟科醫師教你如何找出兇手!腎臟功能不好並不會出現腰痛情形亞東醫院腎臟科醫師徐愷翔表示,腎臟對於人體排毒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腎臟是否能發揮正常功能對於調節體內環境、排除毒素非常重要。腎臟的好壞通常取決於腎臟是否能發揮正常功能,因此單以功能而言,腎臟功能不好多半不會出現腰痛的症狀。徐愷翔醫師表示,除了腎臟外,後腰部的人體組織,包括:脊椎骨、脊椎附近的神經、以及表淺的肌肉、肌腱、皮膚,都有可能是腰痛的來源。腎臟結構、功能出問題要分別看不同科此外,許多病人對於自己該看泌尿科或腎臟科也常感到疑惑,徐愷翔醫師認為,如果腎臟裡頭長了腫瘤、長了膿包、長了石頭,都是屬於「硬體」也就是結構性上的疾病,通常我們會請泌尿科醫師幫忙。如果是腎臟的排毒功能下降,體內的尿毒上升,可以看作是「軟體」也就是功能上的異常,這時候請由腎臟科醫師來傷腦筋。檢驗尿毒素含量可看出腎臟功能是否良好另外,徐愷翔醫師也提到,若將腎臟疾病大致分為功能不佳與結構異常。對於腎臟的結構,醫師常會安排超音波檢查,在沒有輻射線的狀況下,大致了解是否有結構的異常。針對腎臟的功能部份,由於排毒是腎臟的重要功能,因此醫師可能會檢驗您血液當中的尿毒素含量,一旦尿毒素上升,可能就是腎臟怠忽職守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