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咖啡加奶精 等於在喝沙拉油咖啡

咖啡加奶精 等於在喝沙拉油咖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是不是已經下定決心「不再使用沙拉油」了呢?但是如果你只是覺得把家裡的沙拉油丟掉就好,可能還為之過早,因為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在「前言」提過,沙拉油並不是只出現在廚房的瓶子裡,它的存在領域超過你我想像,許多食品都會添加沙拉油。植物油脂是以沙拉油為原料沒錯。我們要注意的是,乍看之下好像「和沙拉油毫無關聯」的食品裡頭其實也用了不少沙拉油。像是喝咖啡的人經常添加的「奶精」就是如此。仔細看看上頭的原料標示,是不是出現了「植物油脂」這個名稱呢?「咦?奶精不是用牛奶做成的嗎?」那你就錯了!乳製品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東西(奶精看名稱像是乳製品,但其實並不是)。而「植物油脂」主要是以沙拉油為原料,是將從植物採集而來的油脂精製成可食用的食品總稱。發泡鮮奶油也是在植物油脂裡添加製成的奶精是將水倒入沙拉油中,攪拌成白濁狀態之後再添加乳化劑,以免油水分離,另外再加上增稠劑、安定劑等添加物,調出和奶油一樣的濃稠度與顏色。這就是利用沙拉油與添加物製成的加工食品,所以價錢才會這麼低,而且還可以長期保存。所以說,在咖啡裡加奶精,就等於把沙拉油倒進咖啡裡。發泡鮮奶油也是一樣,會在包裝上的原料標示中清楚寫出「植物油脂」,可見發泡鮮奶油並不是乳製品。奶精亦然,都是在植物油脂裡摻入添加物製成的。唯獨原料只有乳脂肪,而且完全不摻入任何添加物的食品才能夠在包裝上清楚標示出「乳製品」這三個字。植物性鮮奶油、發泡鮮奶油 就是沙拉油添加物可是當我們真的到超市買「鮮奶油」,看到架上一整排「純生鮮奶油」、「發泡鮮奶油」、「植物性鮮奶油」等名稱不同的商品時,是不是會眼花撩亂,不知該如何挑選呢?鮮奶油的原料,只有生乳分離出來的乳脂肪,另一方面,在乳脂肪裡添加植物油脂、乳化劑與安定劑等添加物的東西,通常就是被稱為」植物性鮮奶油」、「發泡鮮奶油」等的鮮奶油。但是嚴格來講,這些都不算是真正的「鮮奶油」。手工蛋糕漂漂亮亮地塗滿鮮奶油裝飾,其實就像是把沙拉油塗抹在蛋糕上。(本文摘自/斷沙拉油飲食全書/太雅出版)

沒眼鏡不安?減少配戴時間助恢復視力

沒眼鏡不安?減少配戴時間助恢復視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建議眼鏡族和隱形眼鏡族,要有意識的增加不戴眼鏡的時間。單單把眼鏡和隱形眼鏡拿下來,維持裸視就是有效的訓練了,但不需要過分勉強自己。首先選擇就算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也可以的時段,試著不戴眼鏡生活,30分鐘也好、1小時也行,習慣赤裸的雙眼。使用眼鏡時間越短視力越容易恢復我也會建議我的患者們增加裸視的時間,有人甚至視力原本只有0.5以下,實施後在短期間內恢復到0.7。他很高興的對我說:「我沒戴眼鏡就考過汽車駕照了。」另外也有高度近視,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就無法走路的人,只不過增加了裸視的時間,就可以改配度數比以前淺的眼鏡,或不再因為沒戴眼鏡而覺得不安。使用眼鏡時期越短的人,視力越容易恢復,揮別眼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別依賴天天戴眼鏡的習慣眼鏡和隱形眼鏡都扮演著枴杖的角色,所以如果依賴成習慣,就會削弱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的能力。如果天天戴眼鏡、時時戴眼鏡,大腦就會產生錯覺,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視力而懶得認真去看,讓近視度數越來越深。只需要在真正需要時使用、其他時間盡量不戴老花眼鏡也一樣,只在真正需要時使用,其他時間則盡量不戴眼鏡生活,並將本書介紹的居家護眼方法記在心裡,就比較容易恢復正常視力。近視族也好,老花族也罷,只要有以揮別眼鏡作為終極目標的堅強信念,就能期待出現好結果。(本文摘自/眼科醫師自己在用的視力回復法/大是文化)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若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有時候可能會胡言亂語、精神狀況不佳,還有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口出惡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失智症照護者的壓力會非常大。針對各種失智症、老年照護上的行為問題及情緒問題,由神經內科醫師盧韻如分享並給予建議,講座主題「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期望病患及家人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時間:106年9月14日 星期(四)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老年人貧血、皮膚癢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老年人貧血、皮膚癢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診間一位瘦小的阿公,因為牙口不好總是食慾不振,皮膚也因為經常癢得無法入睡而四處求診,但始終沒有改善。最後在家醫科醫師建議抽血檢查後,才發現貧血症狀嚴重,且血小板數值異常;進一步轉介至血液科檢查後,發現阿公的脾臟已經腫大到深入骨盆腔內,醫師隨即安排骨髓穿刺檢查,確診為骨髓纖維化患者。長期貧血、食欲不振、皮膚癢非正常老化現象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謝佩穎指出,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罕見的造血功能紊亂疾病,國內統計,約每十萬人中就有一名患者,症狀包括貧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經常令患者全身不舒服,其中最明顯的症狀是脾臟會腫大到原來的兩倍以上,若不積極治療,最後可能演變為急性白血病危及生命。謝佩穎醫師進一步說明,骨髓纖維化因病程發展較慢,多數患者都曾四處求診後才從各科轉介至血液科,而皮膚癢及貧血又是老年人常有的症狀,極容易被忽略,謝醫師建議,若有類似症狀,尤其是有皮膚難耐的癢、治療效果不好時,應高度懷疑有其他內科疾病,要儘早血液科抽血做進一步的檢驗。骨髓移植風險高可透過口服藥物治療 縮小脾臟體積、改善症狀謝佩穎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要完全根治,只能求助骨髓幹細胞移植,但這類病患以65歲老年人居多,風險較高,也因骨髓纖維化屬於造血細胞有問題,移植成功率不高。因此,除非是較年輕且體力仍佳的病患,才會做移植的建議,對年齡過大或平日生活功能不好的患者,臨床建議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已有口服標靶藥物可治療骨髓纖維化,根據為期5年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口服標靶藥物與過去的治療方式相比,可降低死亡風險達65%,且67%病人體積可以縮小超過35%以上,可延長病患存活期,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若長期使用還可減少患者輸血的頻率。」謝佩穎醫師說,案例中的阿公在使用藥物治療三、四個月後,脾臟體積大幅縮小,也改善貧血、食慾不振的症狀。定期回診、填寫自我檢測表 以利醫師評估謝佩穎醫師提醒,患者除了定期回診外,也可以透過「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表」自我提醒,詳細記錄症狀包括: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以利醫師評估治療方針。謝醫師也呼籲,因骨髓纖維化常見10大症狀並無特異性,當身體長期感到貧血、食慾不振,因提高警覺,切勿認為是身體老化所造成。

清涼妙方 白開水加這些藥材最消暑

清涼妙方 白開水加這些藥材最消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夏季天氣炎熱,常讓人口乾舌燥,想要隨時隨地都能夠消暑清涼解渴,喝水最好!中醫師並建議,可將陳皮、烏梅、羅漢果、枇杷葉、甘草、薄荷腦等藥材,在家熬煮成涼茶隨身攜帶在外飲用;另一個簡單的選擇,就是藉助市面上濃縮天然草本植物萃取的枇杷軟喉糖,同樣具有清涼消暑、生津止渴功效,能夠幫助忙碌的上班族,紓解冷氣房內喉嚨乾燥不適的問題,也可以保持口氣清新與清爽提神。正確解渴 中藥材清熱消暑如何正確消暑解渴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指出,喝水解渴最好,搭配使用中藥更具有清涼解熱毒、生津止渴的效用,例如羅漢果能補肝健脾、清肺熱,可以改善咳嗽、生津止渴等作用;枇杷葉能清胃熱、降胃氣及止嘔吐,對於熱病、口渴、消渴特別有效;陳皮有潤肺、止咳、化痰、健脾、順氣、止渴等藥效。腸胃鬧脾氣 中藥也能改善另外,夏日炎炎,許多人腸胃會鬧脾氣,中藥材也能有所幫助。周宗翰醫師舉例,烏梅具有血液凈化,消除便秘,增進食慾的功效;薄荷葉能健胃祛風、祛痰利膽、疏風解表,改善夏天的腸胃型感冒;生甘草則具有保肝、解毒,以及抗發炎、抑制病毒的作用,有助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現代人壓力大 舒緩口乾舌燥良方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容易口乾舌燥、口氣差。口渴喝水是最好的解渴方式,而將這六大中藥材在家熬煮成涼茶,隨身攜帶飲用,更能達到清涼消暑、生津止渴功效。此外,林郁晴中醫師建議,可藉助以濃縮天然草本植物萃取的枇杷軟喉糖,其添加陳皮、烏梅、羅漢果、枇杷葉、甘草、薄荷腦等,確實具有清涼解渴、清熱潤肺、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能夠幫助忙碌的上班族,紓解冷氣房內喉嚨乾燥不適的問題,也可以保持口氣清新與清爽提神。(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活動/防牙周病!烏日林新醫院九月洗牙免掛號費

活動/防牙周病!烏日林新醫院九月洗牙免掛號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8歲以上的國人牙周病盛行率竟超過8成,可見得大多數人輕忽了牙周病的嚴重性,甚至對牙周病的認知不高。未落實口腔保健是造成牙周病的主因,如果長期潔牙不乾淨,讓牙齒表面附著牙菌斑,在口腔內不斷孳生,牙菌斑還會鈣化成牙結石,形成孕育牙周病的溫床,將對牙齒帶來大麻煩。清除牙結石的最佳方式,就交給專業醫師來洗牙。牙周病容易增加心臟方面風險烏日林新醫院牙科醫師劉弘凱表示,牙周病的徵兆為刷牙流血、牙齦紅腫、牙齒有縫隙、開始對冷熱敏感、口臭,牙周病不只會讓牙齒鬆動、脫落,更會影響身體健康,增加心臟疾病方面的風險,容易引起腦膜炎、心內膜炎,也會使血糖更難以控制,讓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惡化,甚至出現併發症等等問題。一般民眾可從「正確刷牙」、「定期洗牙」來預防牙周病,建議每天至少要在早上起床與睡前徹底刷牙,平常飯後也可以清潔牙齒。每次刷牙至少要兩分鐘,刷牙力道不能太用力,避免傷害到牙齦;尤其是牙齒與牙齦間的牙齦溝特別容易藏汙納垢,很容易沒有刷到,建議可再配合使用牙線,將牙縫內的食物殘渣清乾淨,才能減少牙菌斑及牙結石堆積。半年一次洗牙、口腔檢查有助養成口腔保健劉弘凱醫師建議若是刷牙時發現牙齦流血,必須盡快就醫檢查;一般民眾每半年至少看一次牙醫,讓牙醫進行專業洗牙及口腔檢查,有利於及早發現牙齒或牙周方面的疾病,對症治療,才能真正預防牙周病。烏日林新醫院九月正式開設牙科門診,推廣口腔保健,特別推出在9/1~9/30期間只要半年內沒有洗牙的民眾,享有洗牙免掛號費的優惠。10/1~10-31期間針對牙科初診病人贈送旅行牙刷組壹組,養成口腔保健的好習慣。名稱:兩大方法防牙周病!烏日林新醫院9月洗牙免掛號費時間:9/1~9/30期間半年內沒有洗牙的民眾,都享有洗牙免掛號費的優惠地點:烏日林新醫院牙科門診 

6旬男心肌缺氧 3條血管100%阻塞

6旬男心肌缺氧 3條血管100%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多歲的吳先生曾做過心臟手術,後來又因心跳紊亂裝置「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CD)。今年因為「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發出警訊,毫無症狀的吳先生被醫院偵測到心肌缺氧,檢查後才發現不但自身的3條心血管100%阻塞,繞道手術接的3條血管中也有2條嚴重阻塞!植入式心律去顫器 24小時幫助恢復心跳正常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劉芫宏表示,「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CD)是一種置於胸前皮膚下、治療心跳紊亂且心跳過快的心律不整的裝置。當偵測到心跳過慢時,「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也會向心臟發送微細的電信號,每天24小時運作幫助心臟恢復正常。若偵測到電池快沒電、細導線故障(電阻太高或太低)或裝置異常,會發出嗶嗶聲警示,若有遠距監測,這些情況都會上傳。有時會出現胸痛、胸悶症狀 有時卻無症狀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痛或胸悶,有時會轉移到肩膀、手臂、頸部或下顎,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通常運動會使症狀加劇,但有時卻毫無症狀。冠心病導致嚴重的心肌缺氧時會造成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冠心病跟年齡有高相關,年紀愈大罹患比例愈高,一般女性罹患的平均年齡較男性晚7至10年,且男女得到冠心病的比例約5:3。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抽菸、年紀大、家族遺傳、男性等因素。遠距監測能提供更即時的資訊心臟植入式的裝置(如心律調節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等)除可治療心律異常外,更可提供24小時連續監測心律異常,有些可監測心衰竭或心肌缺氧。透過遠距監測系統,可提供更及時訊息,讓病患安全獲得更大保障。另外,劉芫宏醫師呼籲,心血管疾病可能無影無形,有危險因子的人即使無症狀,仍應定期檢查,並且保持高度警覺。

睡眠不足、入睡多夢者 自殺率提高!

睡眠不足、入睡多夢者 自殺率提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引起關注,再度點出憂鬱是誘發情緒不穩導致自殺案頻傳的禍首。憂鬱症的9大症狀中,「睡眠問題」是最容易被察覺的。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入睡時多惡夢者,未來幾周產生自殺的想法頻率會提高。失眠、多夢的受測者能預測更高的自殺行為史丹佛大學以50位年齡18至23歲,過去或近期曾有自殺意念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星期的睡眠監控,發現學生就寢及起床時間的變異量對於心理健康而言是特別重要的警訊。出現較多失眠和做惡夢問題的學生,能預測更多的自殺行為。18歲以上成年人口有30%出現睡眠問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任、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李明濱表示,在重大壓力或嚴重困擾下,會產生絕望、衝動感,這些情緒與失眠都有極大關聯。 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口30%出現睡眠問題,一般民眾多自行服用安眠藥。李明濱教授建議,民眾當失眠已對身心造成影響,應就地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輔以行為治療及放鬆治療。睡眠問題的可預測性為自殺防治提供助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相對於其他心理疾病,睡眠問題並沒有被汙名化,大部分的人不避諱公開討論,但它的易觀察及可預測性,為自殺防治的一大助力。家長可藉由觀察孩子睡眠發現待改善的心理狀態睡眠問題及自殺意念為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從過去的研究顯示,15%的憂鬱症患者因自殺而身亡,建議師長可每天關心孩子的睡眠狀況,藉由孩子從睡眠的多寡、規律的情形,瞭解他的問題並協助解決,她也提醒家長,當發現孩子有睡眠問題,影響生活作息或是食慾甚至是學習時,可積極與孩子討論改善的方法,不要忽略睡眠警訊及產生的心理相關影響。

頭頸癌治療再突破免疫療法助延命

頭頸癌治療再突破免疫療法助延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在台灣每年約有8千多人罹患頭頸癌,其中口腔癌已是2016年國人10大癌症死因的第5位,頭頸癌復發率高是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因之一。一位54歲的男性患者4年前罹患下咽癌,今年再度復發,使用一線化療藥物後成效不彰,決定改採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治療,治療期間不僅控制腫瘤發展,副作用亦控管得宜。新型藥物利用活化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超過半數的患者在治療後3至5年內會再復發,近期TFDA核准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有別於傳統放射線、化學藥物和標靶藥物利用外力阻斷癌細胞訊息,新型免疫療法藥物則是活化患者自己身體免疫細胞,用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10年來頭頸癌因復發率高、治療效果差2016年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成功證實新型免疫療法藥物與其他任一傳統治療比較,可顯著增加頭頸癌患者的存活期,且有部份患者有長期存活的趨勢。楊慕華主任強調,過去10年頭頸癌治療一直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因為高復發率、治療效果不佳,患者一直無法獲得更好的存活率。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說明,傳統頭頸癌治療會發生疲倦、皮膚反應、掉髮、食慾不佳等影響生活品質的副作用,但新型免疫療法是加強自己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與傳統治療大不相同,副作用可能是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發生發炎反應。張義芳主任表示,使用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患者將有機會得到比過去傳統治療更好的效果並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研究: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

研究: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國人每1,000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3位患有糖尿病足,有7位需要截肢。糖友因為失控的血糖,使得傷口不容易痊癒,即便傷口好了,也不容易好全,只要出現一點小小傷口又沒有加以注意,就容易導致潰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不但影響國人健康,更容易造成龐大的醫療負擔。使用降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為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與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共同研究,12年期間追蹤69,332位糖尿病足患者,發現未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或使用其他總類的降膽固醇藥物相比,使用使它汀類(statin)降膽固醇藥物,能夠減少21%的截肢風險及減少25%的死亡率。陳永泰醫師表示,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能夠降低膽固醇,是糖尿病患常用藥物。根據之前動物研究顯示,使它汀類藥物能夠藉由抗發炎的效果,改善周邊血管動脈的內皮細胞功能,改善周邊血管硬化。定期量血糖、血壓是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好方法該研究則是發現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在糖尿病足患者上,能夠減少病患截肢的風險,而這樣的效果是其他降膽固醇藥物所沒有的。陳永泰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就醫,諮詢專科醫師意見,定期測量血糖及血壓,定時服用藥物,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仍是減少糖尿病併發症及死亡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