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職災後陷憂鬱 醫學團隊助重返工作崗位

職災後陷憂鬱 醫學團隊助重返工作崗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勞工發生職業災害後,常因身體傷害造成工作能力下降,並因勞工本身對自己剩餘的工作能力不了解,常讓傷病勞工等到傷害幾近復原後才嘗試復工,等待復工的期間所耗費的時間、金錢、醫療及社會成本是相當龐大且難以估算。職業傷害無法工作而出現憂鬱32歲的女性從事化學製品製造業研發技術員,某日因職業傷害導致左手第二指近端趾間關節(簡稱PIP)截肢,第三指到第五指撕裂傷,並且第三指遠端近端指關節脫位,遠端指骨折。個案因截肢影響部分動作表現,不但是上班,甚至也出現憂鬱傾向。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部長王鈺霖表示,為協助我國職災勞工未來重建的發展,奇美醫學中心結合職業傷病診治以及各相關醫療科部,並於今(106)年9月1日正式成立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以提供勞工整體照護。早期評估介入 避免二次傷害奇美醫學中心設立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的計畫宗旨,在減少相關醫療及社會成本支出,讓職災勞工於傷病後儘速返回工作崗位,依據其需求建立相關的職災勞工重建辦法,藉由符合成本效益的服務方法,早期評估介入,並提供完善的復工及工作能力強化計畫,以減少勞工因職業傷病造成失能的比例及程度,幫助遭致職業傷病的勞工能夠安全、順利且及早地回復職場工作,避免二次傷害。這項計畫的服務年齡介於15歲到65歲的職業傷病勞工,主要目標為服務有需要的職災勞工、讓接受服務的個案有良好的復工率、讓接受完服務的職災勞工有良好的滿意度等。王鈺霖部長表示,藉由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的設立,幫助遭致職業傷病的勞工能夠安全且順利地回復工作,避免二次傷害,達到勞工、雇主及國家社會三贏的成果。

居家照護需求高 在宅護理實現在地老化

居家照護需求高 在宅護理實現在地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行政院推估,我國將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屆時老年人口比率將達14.5%;並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6%。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將急遽上升,失能人口也將大幅增加,長照需求與負擔也隨之遽增。家屬照顧技巧不足易讓患者疾病更加嚴重患有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的蔡女士,因肢體僵硬長期臥床,導致全身多處壓傷、吞嚥障礙及尿滯留,需長期留置鼻胃及導尿管。雖然個案與丈夫同住,但因其本身年老無法照顧妻子,收案初期評估個案有嚴重營養不均衡,家屬照顧技巧不足如傷口換藥、管路照護、翻身及關節運動等及照顧者負荷等問題。居家護理師給予管灌食營養、傷口照護、管路照護、關節運動及翻身等衛教指導,轉介長照資源居家照顧服務(協助灌食、身體清潔及臥室環境整理)。經居家護理師介入照護措施後,個案尿管阻塞滑脫及營養不均衡問題改善、壓傷傷口約6個月完全癒合、照顧者照護技巧純熟負荷減輕,個案整體病況穩定。實現在地老化、老有所終郭綜合醫院居家護理師楊玉琳表示,因應人口老化普及,藉由居家護理深入社區,走入家庭,定期提供居家管路更換、照顧者照護指導與心理支持是現在最該努力的方向。避免因擔心、害怕家人老化衰弱,需依賴管路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無法照顧,而必須忍痛將家人送機構式照護,讓失能、衰弱的民眾也能安心在家享受家庭溫暖,實現在地老化,老有所終的理想。

雞蛋老被汙名化 醫:每日2顆無影響

雞蛋老被汙名化 醫:每日2顆無影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前一陣子發生毒蛋事件造成人心惶惶,許多民眾都深怕中毒而暫停食用雞蛋。而根據最近的研究證實,雞蛋對胎兒的腦部發育非常重要,還能增加視覺和語言記憶力。但服用雞蛋一直存在膽固醇過高的疑慮,每日份量到底應以多少為限,就讓專業醫師來解密!雞蛋含高膽固醇被汙名化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表示,長久以來雞蛋蛋黃含有高量膽固醇而被汙名化,民眾對於日常雞蛋的攝食量都會有所顧忌。實際上,約70%的民眾長期攝食雞蛋,並沒有出現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升高的情況,因為肝臟每天都會製造大量的膽固醇,當我們從食物中攝取較多的膽固醇,我們肝臟相應的就會製造較少量的膽固醇。梁永昌主任強調,雞蛋內內含的膽鹼對胎兒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特別是腦部的記憶功能,成年後發生壓力性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代謝症侯群等的免疫力,正常神經管的發育,腦部結構的正常發育等。每天2顆雞蛋被認為沒有壞影響坊間常有一天最多可食用幾顆雞蛋才不會有害健康的疑問。梁永昌主任指出,根據國外研究報告顯示,長期每天食用3顆雞蛋對人體健康沒有出現壞影響,而依市面上販售的雞蛋體積,每天應該以2顆為安全的份量。而吃雞蛋是否需要把蛋黃剔除只吃蛋白呢?梁永昌主任表示,其實蛋黃內含脂溶性維生素D、E、A 、膽鹼、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等有益成份,膽固醇也以好膽固醇為主,整顆蛋一併吃才能獲取吃雞蛋全部生理好處。煮熟才吃 吃前洗乾淨梁永昌主任最後提醒,吃雞蛋潛在危險除芬普尼毒雞蛋事件外,雞蛋殻常有沙門氏菌感染,故食用前必須清洗消毒乾淨,不生吃,煮熟才吃。保存時最理想放冰箱,因在室溫或夏天氣溫較高時,蛋殼會膨漲而讓存在蛋殻表面的細菌溶入到蛋清水。

釣魚染海洋弧菌 左肩腫如麵龜險死

釣魚染海洋弧菌 左肩腫如麵龜險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釣魚被刺傷,左邊竟腫得跟麵龜一樣大!一名54的孫姓男子,釣魚時沒抓穩,當場被魚刺傷手及腳趾。沒想到回家不到一天開始高燒不停、四肢無力、背部也出現不明紅腫,左上肩也不明原因腫大,就醫後才檢查出海洋弧菌感染,緊急開刀挽回一命。患者免疫力低 增加手術困難度大林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介琦指出,病人本身患有慢性肝炎併肝癌,免疫力低下,送到醫院時細菌已由手指及腳趾感染到肩膀、下肢,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加上驗血有發炎反應,且持續疼痛、紅腫、發燒,診斷是壞死性筋膜炎。先使用筋膜切開術,清除壞死組織,並給予抗生素治療。住院過程經歷敗血症休克,急性腎衰竭與呼吸衰竭,原本紅腫的左背部,甚至開始產生出血性血泡,病人陷入昏迷,經緊急手術治療終於恢復健康。孫先生看到自己肩上縫合的愛心笑了。海洋弧菌接觸到這些族群死亡率高達5成黃介琦主任提醒,並非每個人接觸到海洋弧菌就會受感染,通常是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如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等,比較容易在接觸後發病,病情的進展會相當快速,往往在數小時至1、2天內就會造成嚴重的壞死性筋膜炎與敗血症,死亡率可能高達5成。建議平時最好勿生食海鮮類,料理時也最好戴上手套,以防傷口感染或刺傷。若不小心被魚刺刺到了,出現紅腫熱痛、發燒等發炎症狀,必須儘速就醫,請醫師診斷,才能降低死亡風險。

腰椎滑脫要開刀嗎?3招運動減壓迫

腰椎滑脫要開刀嗎?3招運動減壓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腰椎滑脫一定要開刀嗎?一名年約50歲的餐飲女服務生,因工作需要久站及搬重物,長期為腰部酸痛所困擾。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腰椎滑脫,好在尚未到需開刀的程度,經持續接受物理治療中,痠痛獲得改善。放鬆腰椎減少壓迫 3招運動​降低手術可能性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平時可做3招運動,以放鬆腰椎減少壓迫,避免滑脫加劇,降低需要手術的可能性。徐佩萱物理治療師表示,腰椎滑脫一般容易發生在久站、搬重物、腰椎反覆伸直或站姿不良的人身上。包括餐飲服務人員、清潔人員及物流司機等。以這位婦人而言,她的腰椎滑脫即發生於腰椎第四至第五節之間,只要久站,腰部即痠痛不已,有時還會影響工作。當發生腰椎滑脫時,不少人都有疑問到底要不要開刀?徐佩萱物理治療師進一步表示,依程度可分為四期,通常第一、二期建議先以保守治療為主,如嚴重程度達到第三、四期,此時則須聽從醫師評估是否接受手術。平時就可以利用3招運動,每天各3回合,避免滑脫加劇。1) 膝抱胸運動/仰躺,雙膝彎曲,雙手抱膝至胸前,停留15秒,重複15次,為一回合。可放鬆腰椎,減少壓迫。2) 膜拜運動/採跪姿,軀幹向下,雙手慢慢往前伸,停留15秒,重複15次,為一回合。可放鬆背部,舒緩緊繃肌肉。3) 低弓箭步運動/前弓箭步,後膝貼至地面,不要翹屁股,停留15秒,重複15次,為一回合。可伸展髂腰肌,避免滑脫加劇。

今年首例!7歲女童染腸病毒重症

今年首例!7歲女童染腸病毒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15,761人次,雖略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7歲女童,因發燒及手腳出現水泡疹等症狀而就醫,診斷為手足口症後,於夜間出現抽搐及意識改變等病徵。現處腸病毒流行期,家長及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孩童若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儘速就醫避免發生重症機會。出現手腳水泡疹、口腔潰瘍及食慾不振疾管署表示,女童出現發燒及紅疹後,陸續出現手腳水泡疹、口腔潰瘍及食慾不振。醫院通報送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其妹妹亦於10月9日診斷感染腸病毒,目前已痊癒。個案學校及安親班已完成環境清消作業,目前並無其他學生有疑似感染腸病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儘速送醫疾管署表示,目前疫情以輕症為主,社區檢出病毒型別以克沙奇A型為多,惟今年已檢出40例腸病毒71型個案,顯示社區中持續有腸病毒71型病毒活動。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再次呼籲,正確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各教托育機構人員與家長,務必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的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老人幸福程度 原來這些因素也有關係

老人幸福程度 原來這些因素也有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針對有子女但未同住的高齡者,詢問與子女見面的頻率,分析與幸福程度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幸福程度與見面頻率並無明顯相關,不意外地,不幸者當中,僅有3 %的人「每週與子女見面2到3次以上」(整體為12%);「幾乎沒跟子女見面」的占比則高達21%(整體為3%)。特別的是,有24%的男性「幾乎沒跟子女見面」(女性則是13%)(參照圖3-15)。男性的下流老人會買彩券、去公園針對近期生活情形的提問,將結果以不同金融資產族群分別統計,把資產2000萬日圓以上者與500萬日圓以下者的人數百分比差距由多到少排列成表。結果顯示,差距較大的回答有「偶爾會把家裡無用的東西當垃圾丟掉」、「時常會去附近的咖啡店或家庭餐廳」、「有時會去欣賞古典樂的演奏會」、「經常到圖書館閱讀書報雜誌」、「常吃蔬菜,少吃碳水化合物」、「常去附近的居酒屋」、「偶爾會去附近的家庭餐廳消費2000日圓以上的餐點」,由此可看出上流老人重視斷捨離、健康、文化等生活層面(參照圖3-16)。女性長者喜歡人際交往比例高於男性相對地,資產500萬日圓以下者居多的答案有「常買彩券」、「常去附近的公園」。另外,再從性別來觀察,「經常去朋友家」、「時常去鄰居家」等人際交往類答案的回答者當中以女性居多(參照圖3-17)。而有較多男性回答「常買彩券」、「常去附近的公園」、「會去附近的家庭餐廳消費2000日圓以上的餐點」、「常去附近的居酒屋」、「經常到圖書館閱讀書報雜誌」、「時常會去附近的咖啡店或家庭餐廳」。也就是說,女性樂在與他人聊天,男性則會藉著去公園、居酒屋、咖啡店、家庭餐廳、圖書館等離家近的地方轉換心情。(本文摘自/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時報出版)

講座/糖尿病足部照護

講座/糖尿病足部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的足部照護常被忽略,糖尿病容易引起的神經功能退化、感覺遲鈍,只要一有小傷口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細菌感染造成潰爛,因此傷口總是不見好,甚至在毫無保護措施情況下也有可能需要截肢。有鑑於此,聯醫忠孝院區特舉辦團體衛生教育講座,此次主題「糖尿病足部照護」將介紹糖尿病足部照護重要事項及知識。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足部照護時間:106年10月26日(四)8:30~9:00地點:聯醫忠孝院區醫療大樓2樓東區門診大廳(台北市南港區同德路87號)洽詢:2786-1288分機6688、6702

左腹疼痛、疲勞?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左腹疼痛、疲勞?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髓纖維化的症狀不典型,經常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患者難以自覺,通常都需經過幾個月的各科游蕩,最後才會轉到血液腫瘤科作確診,要早期診斷相當不容易!」高雄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余明生提起骨髓纖維化疾病,心生感嘆。骨髓纖維化因屬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較常發生的疾病,因此在榮民伯伯聚集較多的高雄區域,案例並不少見。診間曾有位70歲的阿公,長期感到左腹部疼痛,生活規律卻時常一到中午就覺得疲勞,原先以為是身體老化造成,直到家人發現阿公日漸消瘦,建議至醫院詳細檢查後,才發現血液數值異常,而轉診到血液腫瘤科。醫籲:疲勞、貧血等症狀非正常老化 應至醫院詳細檢查若從國內的統計資料來看,約每十萬人就有一個病例,余明生主任推估台灣每年至少約有100例新增病例,「患者因為早期症狀如貧血、皮膚癢、食慾不振而體重減輕等不明顯症狀與其他老人病相類似,容易被輕忽,通常都是到了脾臟腫大後才驚覺有異,轉診到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余明生主任說,脾臟腫大是骨髓纖維化最典型的症狀,一般脾臟約為一個巴掌寬,通常是沒辦法摸到這個器官,然而有些患者的脾臟會大到超過肚臍中線,這時患者可能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食慾不振、貧血等不舒服症狀,若再延遲就醫,嚴重的話,少部分患者可能會發展為急性白血病,治療上更加困難。口服藥物有效縮減脾臟體積 減緩貧血、食慾不症等症狀以往治療骨髓纖維化的主要方式為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是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很多病人年紀過高或者同時有其他身體疾病,無法接受幹細胞移植。目前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今患者已可以透過口服藥物治療,余明生主任表示,根據為期5年的大型臨床試驗中,證實口服標靶藥物能降低死亡風險達65%,且超過6成的受試者有效縮減脾臟體積達35%以上,也改善患者貧血、腹部不適等症狀。余明生主任建議患者可透過「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幫助記錄骨髓纖維化的十大症狀,包括疲勞、早飽(吃東西很快就飽了)、腹痛、盜汗、體重下降、皮膚搔癢、發燒(身體熱熱的)、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骨頭疼痛等,余明生主任表示,這些症狀並不需要每個都出現,只要出現一兩個,且長期未改善,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是骨髓纖維化作祟,儘早到血液科做進一步的檢查確認。骨髓纖維化衛教巡迴策展 提醒民眾常見十大症狀為讓更多民眾了解骨髓纖維化疾病資訊,髓緣之友協會攜手高雄榮民總醫院及台灣諾華,於10/19(四)至11/1(三)舉辦《別把一切正常化 小心可能是骨髓纖維化》衛教巡迴策展,透過活動與吸睛的裝置藝術,傳遞疾病相關資訊,以此提醒民眾在發現上述症狀且長期未改善時,不要逃避,也不輕信偏方,儘早請教醫師或到血液腫瘤科做詳細檢查。 

沒感染卻癢不停!心因性陰道搔癢惹禍

沒感染卻癢不停!心因性陰道搔癢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明明沒有感染,陰道卻不停搔癢,到底怎麼回事? 一名40歲單身企業女主管李小姐,平常保養有術,外表看起來大概只有三十出頭。半年前透過網路交友結識已婚男子,並發生了性關係,每次性愛前男子總會與李小姐抱怨跟老婆的性事如何的不和諧,讓她每次性愛時都享受到征服的快感。只要不做愛就陰道搔癢後來男方覺得有愧家庭,開始避而不見,奇怪的是,只要幾天沒做愛,李小姐就覺得陰道悶悶的癢癢的,會想要去抓,但只要做愛後搔癢感就消失。讓李小姐相當焦慮、情緒低落,甚至出現失眠;而且陰道搔癢感愈來愈嚴重,到婦產科檢查並沒有感染陰道炎或相關婦科疾病,於是婦產科醫師建議她向精神科求診。歸類為身體症狀障礙症 較神經質且易有精神壓力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案例李小姐的狀況並不常見,在排除陰道發炎的情況下,經過問診及加上心理評估後,診斷李小姐的症狀屬於「心因性陰道搔癢症」。罹患此症的患者,臨床上會歸類為「身體症狀障礙症」,患者通常個性較為神經質,容易有精神壓力;另外若有憂鬱症、焦慮症等家族病史的人,由於情緒比較敏感,容易鑽牛角尖,也比較容易罹患身體症狀障礙症。心因性疾病 需合併藥物及心理治療楊聰財醫師說,心因性疾病最大的特點就是患者會覺得身體出現如疼痛、搔癢等生理症狀,嚴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就醫檢查往往查不出器質性方面的問題。案例李小姐因為單身太久,突然遇上很談得來的對象,性愛過程讓她充滿征服感,只要不做愛就不舒服,加上當小三的罪惡感,多重因素讓她出現心因性陰道搔癢症狀。楊聰財醫師提醒,當身體出現莫名不適時,應盡快就醫檢查,若超過兩位非精神科醫師都檢查不出生理病因,就有可能是心因性疾病,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接受正確的評估與處置;治療心因性疾病也需要耐心,通常要合併藥物及心理治療,才能慢慢改善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