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呼吸不順、吞嚥困難 竟是罕見皮肌炎!

呼吸不順、吞嚥困難 竟是罕見皮肌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2歲男性7月初因吞嚥困難、頻頻咳嗽且呼吸不順緊急送醫,原來是皮肌炎患者常見的肌肉無力、咳嗽咳不出來導致呼吸不順。醫護人員趕緊使用氣管擴張劑使氣管擴張後,再幫患者拍痰將痰咳出,再使用類固醇靜脈注射等緊急處置,不只緩和患者的吞嚥困難、呼吸變得暢順,其他症狀也都獲得改善。患者咳嗽不止、肺部痰音很重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蔣偉文表示,根據統計每年台灣大約會新增100多位皮肌炎患者,皮肌炎為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其嚴重性容易被忽略。此名患者來到急診時,一直咳嗽、肺部痰音很重,初步判斷病患是因皮肌炎引起的肌肉無力、導致沒辦法咳痰。大人、小孩、男女都有可能會罹患皮肌炎,男女比例大約為1:2,常見於40~60歲的成人及5~15歲的小孩。皮肌炎初期會有上眼皮、脖子、手指關節處莫名出現紅疹,肌肉無力疼痛的症狀,不少人都誤以為只是最近過度勞累或五十肩,沒有意識到可能是皮肌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目前皮肌炎無法完全根治。病程惡化會造成走路困難國外研究統計約8%的皮肌炎患者會合併出現惡性腫瘤,比一般人罹患惡性腫瘤的機率還要高上許多;台灣罹患皮肌炎合併惡性腫瘤的比例甚至高達20%。建議如果本身是皮肌炎的患者,建議平常應定期做各部位的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方能提高治癒機會。蔣偉文醫師建議,如要降低引發皮肌炎的誘因,平常要避免壓力過大、工作過度勞累,維持適度運動、規律睡眠的好習慣,學會正確紓壓,保有好心情,才能讓皮肌炎不找上門。 

上課姿勢東倒西歪 每日訓練助改善

上課姿勢東倒西歪 每日訓練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不少家長反應孩子上課時像蟲子一樣動來動去坐不住,老師反應上課上到一半就開始托腮或是滑下椅子,不然就是東靠西靠想找東西靠著維持姿勢,對於孩子這樣的反應造成家長與老師極大的困擾。 近端肌群耐力不足 動作無法維持穩定我們身體姿勢的維持,是需要一些核心肌肉群的反應以及要有足夠的耐力,對於剛入學的孩子,若是姿勢維持的肌肉耐力不足夠,就會容易有這樣的一直換姿勢的狀況發生,例如:近端肩關節的肌肉群耐力不足,動作時無法維持良好的穩定時,孩子在寫字時可能就容易出現需要靠著桌子或是托腮幫忙維持姿勢,當學習的時間拉長,這樣不合適的姿勢就會出現的越來越多,久了恐怕造成姿勢不良。 5-18歲的兒童每日運動量要達30分鐘以上針對這樣的孩子,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汪玉珍表示,建議平日讓孩子在靜態學習之外,仍然能夠有一定的體能活動時間,根據WHO的指引,5-18歲的兒童建議每日連續體能活動的時間須達20-30分鐘以上,且須達到微喘流汗的程度,以維持一定的身體活動量。而身體活動量又與姿勢維持的肌肉肌力與肌耐力有一定的相關聯,因此讓孩子每日至公園等戶外動一動不只是休閒娛樂的功能,也能夠增進孩子的姿勢維持能力,以增加孩子在學校上課的學習本錢。 

鬼門關走一遭 電燒術搶救心律不整

鬼門關走一遭 電燒術搶救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鹿亂撞?常常心臟碰碰跳可能是不定時炸彈!心律不整是一種心臟不正常放電的疾病,常造成心跳速度異常或不規則跳動,許多人不瞭解其疾病的嚴重性,而忽略它或是無視它。然而,心律不整常悄悄地危害健康,往往還來不及察覺異狀就發生猝死。全方位電燒手術3D立體定位、精準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表示,於體內植入去顫器是目前致命性心律不整的標準治療方式。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要從疾病根本治療才能真的達到控制。全方位電燒手術在心律不整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高密度的3D立體定位系統,可如同GPS精準地偵測手術進行的位置,準確治療有問題的地方。不僅能縮短手術時間,傷口也大幅減小,手術預後更為快速。然而電燒手術不僅需要精密器材的輔助,還需搭配專業且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才能完成具挑戰性的救命手術。運動後倒地不起 到院後呈死亡狀態臨床上一名40多歲的中年男性平常身體無恙、熱衷運動,某次運動中突然昏厥而倒地不起。經醫護人員CPR急救,到院後仍呈現死亡狀態,立刻進行低溫療法才成功救回性命。林彥璋醫師說明,為預防該病人再次因心律不整導致昏厥或猝死,在治療時植入去顫器,可即時達到搶救的效果。不過3個月後發現,患者的去顫器上仍有致命性心律不整的記錄,進行電燒手術治療後,該病人不僅能返回職場,復原狀態也相當良好。北榮電燒手術奠定地位臺灣約有1/3的電燒手術病患在臺北榮總進行治療,手術治癒率遠高於全球各大醫學中心,而復發率及併發症則遠低其他醫院。臺北榮總不僅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醫療團隊,更是國際級醫療訓練中心。 

活動/魅麗雜誌心靈藝術活動

活動/魅麗雜誌心靈藝術活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魅麗雜誌十週年,我們邀請了身體與心靈的先行者與我們分享他們專注在身體工作、能量工作、神祕學各個領域的心得。這一天,他們貢獻自己的天賦將心靈活動藝術化。活動當天將由魅麗雜誌私塾老師群帶領民眾體驗.分享各種活動,透過帶領者的互動分享他們在能量工作、神祕學各個領域的心得。全天不間斷.館內外動與靜的活動體驗,邀請你,一同參與一場最高規格的心靈藝術活動,一起來好好放鬆。時間:2017.10.29(日)│11am-7pm│地點: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西1館(免費入場˙免費體驗)開幕序曲 X祈請∣11:00~12:50進場.奉茶央金拉姆.祈請.唱頌Koshu嚴國航.穿越時空.神聖音頻Alice劉柳樺.天地人和.愛的療癒密碼迷你工作坊體驗∣14:30~16:15Vivi李芯薇.頻率轉換.光自在廖碧蘭.呼吸.瑜伽.靜心閉幕感恩 X祈禱∣18:15~19:00巴將 唱場 Akash.感恩.祈禱 (參與閉幕活動,散場時致贈精美贈品,送完為止)

偏頭痛治療現曙光 肉毒桿菌新療法

偏頭痛治療現曙光 肉毒桿菌新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偏頭痛是不是只痛一邊?」許多人受偏頭痛反覆發作困擾,卻以為是小病而不去看醫生,對於偏頭痛也有許多誤解。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定為20大失能疾病,嚴重頭痛者甚至提高中風、自殺機率。配合飲食、減少壓力、定期睡眠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表示,由於生物訊號異常,許多人在壓力大時容易出現偏頭痛情形。嚴重頭痛的病人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有的醫師直接告訴患者不會好,有的說要一輩子服藥,最後病人只能一個醫師換過一個醫師,藥物一天吃過一天,依然沒有強烈的安全感。衛福部於今(106)年通過肉毒桿菌素可以用於治療慢性偏頭痛,讓治療出現一線曙光,目前健保署尚未核價,目前自費行情每次約需2-4萬元不等。這項藥品已經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其適應症,對某些病人確實是個福音。利用瑜珈、太極放鬆身體避免發作林高章主任指出,今(106)年大型研究發現,阻斷一種抑鈣素基因相關的胜肽(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簡稱CGRP),可以減少偏頭痛的發作及頻率,對於長期受偏頭痛困擾的病人多了一個選擇機會。奇美醫學中心偏頭痛病友會針對偏病友們教導並提供新的知識及治療,包括利用文獻佐證有效方式及預防策略,教病人如何自處,飲食如何控制,如何喝水運動,如何放鬆避免發作。藥物要靠醫師給藥、藥師講解,但是病人可以自我學習如何減少發作頻率,利用瑜珈、太極舒緩方式,讓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頭痛及嚴重度,不須仰賴他人。

吃多難消化?蛋白質不足肌少症恐上身

吃多難消化?蛋白質不足肌少症恐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某些長者擔心消化不良、疾病上身會有「老了就更該少吃」的觀念,進而出現體重愈趨減輕;走路速度越來越龜速等症狀,大部分一昧認為是自然老化過程而輕忽,當心此時肌肉可能流失,導致肌少症找上門而不自知!走路速度慢 瓶蓋、毛巾轉不開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致堅表示,隨年紀漸長,走路速度越來越慢、瓶蓋無力轉開、毛巾無力擰乾、體重減輕、小腿肚瘦到像鳥仔腳,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症狀,而這些常見的症狀,也都有可能是肌少症所造成的不適。相關研究證實,老了之後肌肉量會逐年減少,不但會造成老年人不良影響,包括失能、無力、疲倦、步態不穩,也較易跌倒、骨折、增加失能風險。並且肌少症也會增加代謝症候群、心血管風險、住院率、致病率、殘疾和死亡率。改善肌少症的營養林致堅醫師表示,早、午、晚三餐每餐應攝取25-30克優質蛋白質,大部份的豆魚肉蛋類和奶類為高生物價蛋白質(high biological value protein,HBV protein),建議須補充足量,以使肌肉蛋白達成最佳合成效果。另外因為其一份量為1/4碗飯約只含有2克的低生,價蛋白質,但卻有15克的醣類,若是老年人希望僅以此類食物獲得足夠蛋白質,將會攝取過多醣類,且會導致越吃越胖。防止肌少症就是防止不良併發症防肌少症也可至健身房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做適當的阻力訓練,在家也可使用彈力球,站立時墊腳尖,或可拿裝滿水的保特瓶當作小啞鈴訓練,也可使用彈力帶運動,此為一種具有伸縮能力材質的運動器材,可提供阻力、加強肌力的功效。林致堅醫師表示,然而若在疾病初期發現手腳力量愈趨減弱,建議尋求專業營養師及物理治療師諮詢相關治療方針!肌少症患者住院後也會增加醫源性感染的風險。故預防肌少症在老年人身上發生或減緩其惡化速度,其不但可降低其導致的嚴重後果,更可節省龐大的醫療照護支出,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總是笑笑的 陽光型抑鬱自殺風險更高

總是笑笑的 陽光型抑鬱自殺風險更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超過3.5億人口罹患憂鬱症,每年逾百萬人因憂鬱症自殺而身亡。在台灣保守估計約有100萬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其中10%-15%喪命於自殺。中國總人口中1/5出現憂鬱根據董氏基金會2017年針對台灣五都民眾調查發現,超過7成民眾不知道各縣市設有心理衛生中心。在中國,總人口中高達1/5出現憂鬱症症狀,至少3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寧波地區,每100個人中有4-5位是憂鬱症患者。寧波市心理衛生協會會長暨康寧醫院院長胡珍玉指出,抑鬱症篩檢日活動開展十年來,寧波市民的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有顯著的成效,居民對抑鬱症的知曉率逐年提高,據調查顯示,從2007年的42%提高到2016年的77.4%,接受治療的比例也已上升到了25%。陽光型抑鬱症可能存在更大的自殺風險寧波市健康教育促進協會會長何一天說明,部分抑鬱症患者容易被忽視,他們外在表現若無其事,礙於面子總是面帶微笑,但其內心深處感到極度痛苦、壓抑、憂愁和悲哀,被形容為「陽光型抑鬱症」(又稱微笑型抑鬱症)。這類患者從不主動尋求社會性系統支援,因此可能存在更大的自殘自殺危險。何一天會長呼籲,提升辨識抑鬱症能力才能給予有效協助與治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時,憂鬱症名列全球第二大疾病與傷害。提升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接納這個階段的自己、並善用資源主動搜尋協助管道。憂鬱症猶如心的感冒,呼籲民眾養成「規律生活」及「運動紓壓」的好習慣,是讓心微笑的不二法門。

長者牙齒多於20顆 死亡率降低6成

長者牙齒多於20顆 死亡率降低6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最新的口腔保健數據指出,近期研究出70歲以上的長者,若口內牙齒剩餘數多於20顆,5年死亡率降低達6成以上。國民健康署曾公布驚人數據,顯示年滿18歲的國人罹患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問題比例高達99.1%,高居全亞洲區之冠,甚至已經成為新「國病」。健口體操動一動 解決台灣新國病經調查指出,除了正確地潔牙觀念,若能維持正常體重、適度運動、及健康的飲食,罹患牙周病的比率會相較沒有的人下降40%。中華牙醫學會常務理事謝義興主任表示,對於齲齒的問題,中華牙醫學會也提出近期的數據,國內5-6歲的兒童齲齒盛行率達79.32%,為讓小孩從小養成潔牙的好習慣,中華牙醫學會呼籲,1天至少2次使用小頭軟毛牙刷,搭配含氟牙膏刷牙,睡覺前那次更需要刷的特別仔細。牙線、牙間刷、漱口水都能讓牙齒更強壯此外,由於牙齒和牙齒相連接的面是一般牙刷刷不到的,必須使用牙線或牙間刷來進行牙縫的清潔,每天使用含氟漱口水則是可以讓牙齒更強壯,減少口內細菌量。定期的口腔檢查也是維持牙齒健康的重要動作,家中有6歲以下小朋友的也可每半年到牙醫診所塗氟,增加牙齒的抵抗力,抑制細菌生長,達到預防蛀牙目的。全面提升口腔健康水準是最終目標每年10月第四週為「口腔健康週」,中華牙醫學會致力於口腔保健的推廣,謝義興主任表示,中華牙醫學會致力於提升全民的口腔健康水準,降低齲齒的發生率。希望透過各種管道與活動,增加民眾在此領域的知識水平,期望國人對於口腔健康能更加以重視。

久坐傷害同吸菸 降風險活動力很關鍵

久坐傷害同吸菸 降風險活動力很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成人每日可能需要久坐長達9-10小時,不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會增加死亡風險。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欲降低健康風險,重點不是注意一天坐多久,而是其間有無頻繁地起身活動。總靜態時間最短的人死亡率最低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7985名45歲以上的人坐息和健康的風險。這些人在臀部裝上活動監測器以記錄他們在清醒時坐著的時間,紀錄時間為7天。平均而言,坐著的時間占了清醒時間的77%,相當於每天12小時。大約在4年後有350人去世。研究發現,每日靜態時間超過13小時的人及經常連續維持靜態長達1到2小時的人,他們的死亡率顯著較高。反之,總靜態時間最短及每次靜態時間最短的人死亡率最低。久坐傷害相當於吸菸的傷害每次坐著時間少於半小時的人較健康且降低了他們死亡率。因此研究建議需要長時間久坐的人每半小時起身活動身體。這樣的小改變可能可以降低死亡風險,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究竟多少活動量的效果最佳。不過,這份研究已是目前探討靜態時間與死亡之間的關係最大型的研究。研究共同作者Monika Safford博士表示,這份研究再一次證明久坐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應了解久坐的傷害相當於吸菸對健康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用創意的方式儘可能地降低坐著的時間及增加每次坐下之間的活動頻率。(文章授權提供/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7.09.12)、Daily Mail(2017.09.12)/台灣女人健康網)

腹脹便秘 產後肚子消不掉恐是這原因

腹脹便秘 產後肚子消不掉恐是這原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約2/3的女性在懷孕期間或產後會罹患腹直肌分離症(Diastasis Recti)。研究表示,若沒有矯正練習,腹直肌分離會維持很多年,並造成慢性背部和骨盆帶疼痛、姿勢不良甚至疝氣或器官突起於撕裂的腹壁。腹部肌肉變薄可能是媽媽腰痠背痛的主因腹直肌位於腹部的兩側,主要功能是支撐背部和腹腔內器官。懷孕期間,由於胎兒成長,媽媽的子宮也會快速增大,腹直肌和結締組織會分離而且拉伸、變薄,以適應胎兒的成長。薄弱的結締組織取代了腹直肌原本的功能,脆弱的支撐可能導致媽媽身體出現背部疼痛、腹部器官移位、便秘、腹脹等症狀。這最常發生在先前有過懷孕經驗的女性身上,因為其肌肉力量已被減弱;還有懷有雙胞胎或更多胞胎的女性,因為隆起的肚子大使得腹肌更為緊繃;35歲以上的人也因為肌肉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減弱,可能有此症狀。站立、彎曲行走時腹部疼痛都可能是徵兆然而,腹直肌分離症不僅發生於懷孕女性的身上,理論上只要不正確地做仰臥起坐或舉重,任何人都容易罹患腹直肌分離症。其症狀包括當站立、彎曲和行走時腹部會有撕裂和疼痛感,而大多數人在注意到分裂肌肉之間的凸起處前,都不知道自己罹患此疾病。而維持體態也不見得能在懷孕期間提供保護。一名懷孕前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女性,在懷孕的前幾個月仍持續跑步、騎自行車和做仰臥起坐,希望能保持身材並在產後能更輕易地恢復身材。懷孕第4個月時,她發現肚子有一個突起處,觸摸時手指陷入一個約莫4公分的凹洞。經診斷她罹患了「腹直肌分離症」。醫護人員推測,即使這名女性的腹肌在懷孕前是如此強健,但當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提供胎兒生長伸展時,它們仍會被拉開。分娩後可能會引起便秘、失禁雖然不危及生命,但如果處置不當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問題。弱化的腹肌需要其他肌肉運作以作為補償,可能造成其他部位肌肉疼痛,特別是背部和臀部。而在分娩時,腹直肌分離會使陰道分娩更加困難。也因為腹部肌肉通常與骨盆底肌肉一起運作以支持膀胱和腸子,之後可能引起便秘與失禁。雖然嚴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術來重新連接肌肉,但此病症也是可透過正確的運動來改善。英國國民保健署建議進行物理治療和骨盆運動。重建腹部肌肉的強度可能需要運動12個月但是,倫敦產後運動專家Katelyn Faison說:女性常常會自行嘗試了錯誤的運動,使狀況變得更糟。對腹肌施予太大的壓力可能導致其進一步分離,將造成更多的虛弱、疼痛和持久性的傷害。倫敦物理治療師Kim Van Deventer說,女性們認為無論是透過特定運動或手術,只要成功關閉肌肉間的間隙,便是成功。但實際情況並非是因為肌肉不夠強壯,而使它們無法組織在一起。關鍵是要循序漸進地重建腹部肌肉的全面強度,甚至可能需要運動長達12個月之久。(文章授權提供/Daily Mail20170731/台灣女人健康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