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常憋尿、缺鈣 腎結石找上門

常憋尿、缺鈣 腎結石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陳先生,持續腰痛且合併血尿。經求診,檢查發現陳先生右側腎臟有結石合併持續的腎水腫和疼痛。進一步為病人做電腦斷層掃描後更發現有輸尿管結石合併腎臟結石,結石有2公分大小。陳姓病人接受,手術過程順利、失血量少,傷口不到0.5公分,隔天就出院了。憋尿、慢性病患 腎結石風險高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蘇家震表示,腎結石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多發生於青壯年。曾得過腎結石的人、尿路梗阻者、缺鈣、慢性代謝疾病病患、多汗者患腎結石機率較高。有喝水少、習慣性憋尿、飲食習慣不良、活動量小等等不良習慣,都是腎結石的危險因子。腎臟問題在泌尿科最常見的就是尿路結石或腎結石。腎結石是腎臟病變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包括腎、輸尿管及膀胱在內的尿路結石大都由腎臟產生。腎結石沒有症狀,因此常被人忽略。但是當結石掉落到輸尿管時,會引起併發血尿、嘔吐、噁心、流冷汗的劇痛。腎結石新手術 傷口不到半公分腎結石發作前常無徵兆,常讓人來不及反應,只好掛急診。腎結石引起的腰痛除了前述症狀外,經常由腰痛到下腹甚至陰部。有時候,結石卡在輸尿管進入膀胱處,則病人常有解尿困難、頻尿等類似泌尿道感染的情形出現。尿液檢查中常會發現異常的紅血球。但是血尿與腰痛一樣,不一定與腎結石有必然的關係。蘇家震醫師提醒,微創超精細腎臟鏡取石手術對於一些結石處理上也有限制和極限,可透過技術以及儀器精進,可以用於某些適合個案,其傷口大概只有0.5公分不到,術後疼痛以及流血更少,病人恢復更快,傷口更美觀,安全性更高。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危害21世紀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許多人都認為是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不僅好發於年輕族群,也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當多數癌症的發生率稍趨緩時,乳癌卻逆勢成長了3.2%。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早 高峰45至55歲《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表示,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西方國家低,西方國家罹患乳癌的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5至65歲,但亞洲人受基因影響,好發年齡較年輕。台灣乳癌高峰約在45至55歲,較西方提早10年左右,甚至還不乏30歲就死於乳癌的案例。是否需要切除乳房,要看腫瘤的大小、形狀是否嚴重損壞外型,通常醫師能理解患者的心態,會盡量保留乳房,約6成的患者可保留乳房。不少患者得知罹癌後,擔心另一半變心或離婚,不願接受治療。然而經過疾病打擊,夫妻間假如能互相體諒,能產生另一種革命情感,鼓勵患者勇於接受治療。乳癌治療結束 2、3年內較易復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醫師余本隆表示,懷孕不會增加乳癌的復發率,但如果懷孕後乳癌復發,礙於治療的限制很多,多半會建議中止懷孕。一般來說,乳癌最常發生在前2、3年,應盡量2年以後再懷孕。余本隆醫師建議,可以的話,5年後再懷孕更好,但生理有其極限,青春不等人。通常罹癌病人,一開始會否定,不相信自己罹癌,想逃避。接著會憤怒,怨恨命運不公平。然後會憂鬱,否定自我存在價值。最後才會接受及面對,配合醫療處置。在這個過程中,親友和家屬的傾聽和陪伴最重要。

逾2億女性罹糖尿病 年致210萬死

逾2億女性罹糖尿病 年致210萬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代臺灣女性最大課題之一,就是如何同時兼顧家庭與職場。女性掌握家庭的飲食、生活習慣、甚至運動,而職場亦需要投注精力,常常因而忽略自己的健康。照顧好女性,提升女性健康識能,就能改善家庭健康及社會整體健康。女性停經後 糖尿病致死率逐年上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女性荷爾蒙讓女性擁有美好的體態與容貌,並有助維持女性骨密度、心血管功能及大腦記憶力。但隨年齡增長,這個保護因子逐漸退場,女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死亡率在停經年齡後,以每5歲近乎1倍的速度上升。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有4.22億,近2億名女性罹患糖尿病,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女性人數高達210萬。台灣有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而且連續6年高居女性10大死因第3名,105年死亡率為每十萬人41.9人,估計近5千名女性死於糖尿病的危害。每週運動150分鐘 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病人若沒控制好血糖,將引發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40歲以上糖尿病患,近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情形。除健康飲食、按時藥物及血糖自我監測外,可透過身體活動,有效控制血糖,呼籲糖尿病患每日規律身體活動,配合藥物與飲食計畫,在生活中全面控糖。王英偉署長呼籲,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重要治療糖尿病的方式之一。養成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耐力的身體活動,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有利維持血糖穩定。減少坐著不動時間,爬樓梯取代搭電梯或手扶梯,飯後利用住家附近運動設施、校園健走。家庭不只增進感情,更能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習慣。

秋冬空污恐致肺阻塞!喘咳痰勿輕忽

秋冬空污恐致肺阻塞!喘咳痰勿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一名菸齡超過40年的75歲男性,每天都要抽1~2包菸,起初只有出現咳嗽以及咳痰的症狀,做肺功能檢查也都顯示正常,但醫師仍懷疑他為肺阻塞的罹病高危險群,建議他戒菸並且定期檢查追蹤,但後來並沒有戒菸成功, 5年後開始出現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的情形,再到醫院再進行肺功能檢查,肺功能已有明顯阻塞的狀況。肺阻塞的3大核心症狀為喘、咳、痰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其實肺阻塞(慢性阻塞肺病,英文縮寫COPD)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一、兩次的肺功能檢查沒有異常並不代表完全健康,肺阻塞的3大核心症狀為喘、咳、痰,其中最明顯的症狀是喘,若已出現咳嗽、咳痰或是呼吸困難等症狀,加上有抽菸習慣,就要高度懷疑自己是否為肺阻塞的高危險群,建議要到醫院的胸腔科進一步檢查,不可不慎。40歲以上長期抽菸 應定期做胸部的X光、肺功能的檢測肺阻塞的死亡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的7位,但民眾對於肺阻塞的病識感普遍偏低,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期,黃建文主任表示:肺阻塞為慢性呼吸道發炎所致的呼吸道阻塞疾病,是一種長期且不可逆的慢性肺部疾病。國內肺阻塞的盛行率約是6%,但肺阻塞容易被民眾忽略,因為肺阻塞不像高血壓、糖尿病,民眾檢測後看到血壓高或高血糖會害怕,再加上起初的症狀不明顯,建議40歲以上有抽菸(每天一包超過20年或一天兩包超過10年)、職業暴露(暴露在粉塵、油煙、化學物質的環境)、65歲以上的長者或是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會喘的症狀都應定期做胸部的X光、肺功能的檢測。空氣品質拉警報 秋冬空污沒有抽菸也可能得肺阻塞近年空污嚴重,就算沒有抽菸也有可能會罹肺阻塞,國外一項研究指出肺阻塞患者的居住地點若在道路100公尺以內,肺阻塞急性惡化情形較為顯著。台大公衛研究所依據居住地區的交通流量、綠地面積所做的一項調查則顯示,若是空污嚴重,居民罹患肺阻塞和肺癌的相對較高。然而,秋冬正是空污嚴重的時刻,加上寒流、冷氣團南下夾帶中國霾害,空氣品質拉警報,臨床觀察沒有抽菸也得肺阻塞的病例也有上升的趨勢,黃建文主任表示:在秋冬因肺阻塞急性惡化來求診的病例,確實比春夏多出許多,建議民眾應做好防護措施。(1)應避免外出,若須外出可戴口罩。(2) 關閉門窗。(3)裝置空氣清淨機,減少PM2.5的影響。(4) 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世界肺阻塞日前夕 亞大透過「肺阻塞衛教篩檢活動」提高民眾對肺阻塞治療認知為了強化民眾對於肺阻塞的認知與病識感,亞洲大學附設醫院特別在世界肺阻塞日前夕,偕同弘道老人基金會辦理「肺阻塞衛教篩檢活動」,希望透過布袋戲衛教橋段、肺阻IQ問答、擊敗喘咳痰等互動遊戲,加深民眾對肺阻塞的認識,活動現場將近200位長輩接受免費的肺功能篩檢,讓長輩們能進一步檢視自身的肺部健康。黃建文主任表示: 已確診的肺阻塞患者,會依其病況程度(輕度、中度、重度)採取階梯式的治療方式,治療方針分為藥物與非藥物這兩大類,藥物治療會視嚴重程度給予不同種類的藥物,例如:給予中重度的肺阻塞患者LABA及LAMA藥物,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一般治療方法包括:流感疫苗、肺復元、氧氣治療等。肺阻塞患者的日常保健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黃建文主任建議患者戒菸並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並有充足睡眠,大於50歲的病人,每5年應施打一次肺炎鏈球菌,提升身體的抵抗力,完整且連續性的照護,助於控制肺阻塞病況,改善生活品質。

低溫凍死癌細胞 治療乳癌新選擇

低溫凍死癌細胞 治療乳癌新選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1歲的陳奶奶,3個月前看護幫她洗澡時,摸到右邊乳房有硬塊,家屬帶其就醫,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右邊乳房有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切片確診為乳癌。醫師考量病患年紀大,不適合手術治療,建議採取冷凍治療,合併抗荷爾蒙藥物治療,目前腫瘤控制情形良好。冷凍治療 當天可出院收治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指出,手術當天,先利用超音波定位出腫瘤位置,並在超音波導引下放置冷凍針具,製造能夠完全包覆乳癌的冰球。經過2次冷凍及解凍的循環,約40分鐘療程,病患當天即出院回家休息。合併抗荷爾蒙藥物治療 腫瘤控制良好賴鴻文副主任表示,患者術後一星期回診情況良好,除了治療處有輕微瘀青外,沒有不舒服或產生其他嚴重的併發症,進行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腫瘤控制情形良好,建議後續門診持續追蹤,並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以減少乳癌復發及轉移的風險。低溫凍死癌細胞 4大早期癌症適用冷凍治療是什麼?賴鴻文副主任說明,冷凍治療是利用局部快速溫度降低,達中心溫度零下攝氏負40度C至負80度C,將冷凍的冰球包覆腫瘤,進而低溫凍死癌細胞。根據文獻報告顯示,冷凍治療可有效應用於乳癌、腎臟癌、肺癌,以及肝癌治療。腫瘤大於2公分不適合 需自費使用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進一步說明,冷凍療法適合治療小於1公分的腫瘤,當腫瘤大於2公分以上,腫瘤控制率就會明顯降低,適合腫瘤較小的早期乳癌病患,建議與有經驗的乳房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討論。另外,此項療法目前健保不給付,需要額外自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生活保健、用藥安全

講座/生活保健、用藥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齡漸長,慢性病機率上升,身體健康、自我保健成為關鍵。署立雙和醫院將於每月周一、周四舉辦講座,傳布更多生活衛教資訊與觀念。雙和醫院將於11/16(四)分別舉辦2場團衛講座,邀請護理師張嘉倫主講「銀髮族的保健」、吳佳樺藥師主講「用藥安全講座-痛風」。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第一場:銀髮族的保健】名稱:銀髮族的保健時間:1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門診9診候診處(糖尿病衛教室候診處)洽詢:02-2249-0088【第二場:用藥安全講座-痛風】名稱:用藥安全講座-痛風時間:1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葡萄糖胺護關節?6大族群不適用

葡萄糖胺護關節?6大族群不適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市售葡萄糖胺琳琅滿目,從葡萄糖胺液、葡萄糖胺錠,甚至擦的葡萄糖胺都有。標榜可以減少關節摩擦力、增加關節潤滑或舒緩關節炎,卻也讓民眾陷入食用葡萄糖胺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迷思,誤以為葡萄糖胺可以取代正規治療。硫酸鹽類葡萄糖胺 有效減緩關節疼痛葡萄糖胺是人體組織中的胺基酸單醣,它是軟骨基質及關節液的主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人體可以自行生成,還可以提供關節保護。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葡萄糖胺合成速度不及消耗速度,會因缺乏葡萄糖胺造成關節退化與磨損。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葡萄糖胺製造時分成硫酸鹽類、鹽酸鹽類及N-乙醯葡萄糖胺3種型式,其中硫酸鹽葡萄糖胺較能有效減緩關節疼痛,被衛生福利部列為處方用藥,而鹽酸鹽類與N-乙醯葡萄糖胺尚無研究證實醫療功效。每天攝取至多1500毫克 搭配游泳、散步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根據人體實驗結果,硫酸鹽類葡萄糖胺每人每天攝取1500毫克即可,多食無益,還必須搭配低衝擊性有氧運動,例如游泳、散步及騎腳踏車等非跳、蹲類型運動,或者體重控制,才能強化關節力量、活動度及減緩膝關節退化。攝取葡萄糖胺類產品的副作用不常見,但少數人攝取後會有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噁心、胃灼熱等,或者是過敏反應如血管水腫、氣喘及光敏感等。海鮮過敏、使用抗凝血劑、服用糖尿病藥物、眼壓過高、高血壓患者及肝腎功能不全6大族群,應先徵詢醫師建議後再使用。

溫差大 心肌梗塞患者6成都是首次發作

溫差大 心肌梗塞患者6成都是首次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有民眾身體不適掛急診,診斷出疑似急性心肌梗塞,需執行緊急心導管手術,連絡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但該院當天缺乏技術員無法執行,轉診至他院,仍心臟衰竭死亡。衛生福利部表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應能執行全年24小時緊急心導管手術,要求衛生局協助調查,如該案屬實將予以適當處分並加強督導。急性心肌梗塞 手術黃金時間12小時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據國內學者統計,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約為每萬人口5人,而美國心臟醫學會統計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約30至40%,建議執行緊急心導管手術之黃金時間為12小時。衛生福利部於98年起針對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創傷、及高危險妊裖,推動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制度。中度級醫院於平日日間提供緊急心導管手術,重度級醫院於全年24小時均能執行。迄106年,已有重度級醫院39家、中度級醫院80家,並結合一般級醫院78家,完成建置全國14個轉診網絡。氣候溫差大 心血管疾病注意服藥石崇良司長表示,為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將透過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及地方衛生局確實掌握急救責任醫院之服務量能,督導各級醫院落實分級制度與異常事件回報,必要時協助人力調度。近日氣候溫差大,有心血管病史者應特別注意規則服藥。據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將近6成為首次發作,如民眾出現相關徵兆應盡速就醫,急救責任醫院名單可至衛福部官網查詢。

菸酒愛好者注意 口腔癌好發年輕化

菸酒愛好者注意 口腔癌好發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口腔癌是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105年台北市共有180位市民因口腔癌死亡,嚴重威脅男性市民健康。根據臺北市105年死因統計顯示,臺北市男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排名唯一持續爬升的就是口腔癌,名次由104年第6名上升至第5名。發現口腔腫塊超過2至3週 應立刻就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臺灣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逐年增加,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但近年來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口腔癌可能危險因子包括嚼食檳榔、抽菸、喝酒,蛀牙,不當的假牙或不良的口腔衛生等,若同時具有嚼檳榔、抽菸及喝酒者,其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可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篩檢,早期發現儘早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近8成,應避免口腔癌危險因子,戒檳榔、戒菸、戒酒。符合篩檢資格的市民,每2年定期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口腔腫塊、口腔內2至3週以上未痊癒潰瘍和口腔黏膜纖維化,都應立刻就醫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北市903處醫藥機構配合 口腔癌篩檢更便利臺北市自105年起,建置臺北市癌症防治便利網絡,106年已有健康好站903站,包含醫院、西醫診所、中醫診所及社區藥局,提供市民就近癌症篩檢及癌症防治資訊,運用多元管道於校園、職場、社區及醫療院所分別宣導口腔癌防治。黃試結局長提醒,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105年迄今尚未進行口腔黏膜檢查,請進行口腔黏膜檢查。除了至臺北市健保特約醫療院所篩檢,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職場員工達15人,可來電預約口腔黏膜檢查服務。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常抱怨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的飲食控制。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舉行衛教講座,本堂課將由欒家菁營養師主講,幫助病友認識均衡飲食及飲食之份量代換,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並打破一些營養迷思,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6年11月15日(三)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