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下巴出現木偶紋 吞嚥功能恐有問題!

下巴出現木偶紋 吞嚥功能恐有問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木偶紋和舌頭功能息息相關。請各位試著照鏡子,吞一口口水,看看自己吞口水時,嘴角會不會往兩側下垂。暴牙與下巴相對較小的人,吞嚥時嘴角明顯下垂,下巴中下位置的頦肌會用力往後上推,出現皺褶(這時舌頭是不是不自覺也往前推?),牙齒同時用力咬著,甚至向著鏡子裡的自己點頭,然後咽喉咕嚕一聲,口水才順利吞到食道裡。吞嚥代表舌頭功能是否正常看似簡單,而且每天多達1500~2000次的吞口水動作,竟然需要這麼多細節來完成,由此可知,吞嚥不僅是一個動作,更代表舌頭功能是否正常與體態是否平衡。我們再來看看,木偶紋和吞嚥動作有什麼相關性?吞口水時嘴角下垂,是吞嚥異常的一種,因為正常吞嚥不需要讓口腔周圍肌肉如此用力。吞嚥異常的主要原因在於舌頭的活動空間不足,在有限空間裡,只好奮力一擊,原本輕鬆的吞嚥需要增加力量,嘴唇周圍肌肉,甚至頸部與肩部肌肉開始幫忙。嘴角下垂、頦肌上推、牙齒重咬,甚至點頭敬禮,都表示吞嚥需要較大的力氣才能完成。木偶紋形成的關鍵在舌頭活動出了問題頦肌上推容易造成下門牙凌亂與上門牙外推,同時舌頭也會將上門牙前推,助長暴牙。吞嚥異常久了,嘴角下垂就變成木偶紋。木偶紋形成的原因,除了體態失衡外,關鍵在於舌頭活動空間出了問題,每天上千次的異常吞嚥動作產生後,除了嘴角更下垂,舌頭也會愈往咽喉位置移動,所以伴隨著出現雙下巴。雙下巴與木偶紋都是觀察老化程度的指標,兩者都是舌頭功能與位置有問題。舌頭活動空間不夠,產生過大推力,造成吞嚥異常,久了出現木偶紋,當木偶紋產生,代表口腔空間狹窄的時間已久。而法令紋代表上顎骨已經相對狹窄與後縮,加重口腔變狹窄︑上門牙開始外暴或凌亂、吞嚥異常的情況,更容易產生木偶紋。舌頭因為活動空間不足而往後下方移動,舌頭愈往後下方移動,舌頭前推的力量愈大,木偶紋的情況也相對嚴重。舌頭活動空間只會隨著老化的過程而逐漸變狹窄,所以舌頭愈來愈往後縮,雙下巴愈來愈明顯。外型不好看倒是其次,影響最劇的是舌根後方的咽喉氣道,因為舌根逐漸壓迫,讓咽喉氣道愈加狹窄,不僅睡覺開始打鼾,連白天正常的呼吸都開始變得微弱、急促,使身體獲得的氧氣減少。千萬不要小看木偶紋與雙下巴,它們都是牙齒長期咬合出問題與顎骨功能不彰造成的退化。吞嚥異常造成可怕的惡性循環吞嚥異常時,舌頭推上門牙外暴,頦肌推下門牙內倒,造成深咬+牙齒重咬,進而使咬合磨耗與上下顎直高度降低,舌頭活動空間更不足,吞嚥更異常。吞嚥異常也造成咽喉氣道愈來愈狹窄、舌頭後縮,當氣道狹窄、上呼吸道弱化、身體缺氧,導致舌頭對牙齒的推力變大(超過○‧五公斤),因此吞嚥動作更異常,形成惡性循環。老化與上呼吸道年輕人微笑時,上排牙齒與牙齦露出較多,隨著年齡漸長,逐漸變成下排牙齒︑牙齦露出較多,一來是因為嘴唇肌肉鬆弛,更關鍵的原因是上顎骨頭往上萎縮,造成鼻道周圍上顎骨頭的高度減少,以及鼻道高度減少,加快鼻子功能弱化的速度,也讓上呼吸道的功能更加不足。出現法令紋則代表上顎骨狹窄與後縮,鼻道愈狹窄,鼻子功能也愈差,老化的速度會再加快。(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越老體內越不含水 喝水習慣如何建立

越老體內越不含水 喝水習慣如何建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理想的喝水習慣就是「隨時喝」,準備簡單約400~500毫升的水壺,早上起床後慢慢喝一壺,早上、下午和晚上再分別慢慢喝一壺,這樣一天就可以喝進2000毫升的水,加上正常的飲食提供的水分,應該足夠。老人家含水量低 要隨時慢慢補充水分隨時喝,因為一下子喝太多水(也許300~500毫升),身體的反應就像水庫蓄水量突然大增,然後馬上排洪一樣,過一下子就會想上廁所或是流汗,等於白喝了這杯水。常常有病人告訴我他不愛喝水,因為一喝水就想上洗手間,其實這是喝水太急的結果。另外,人身體的含水量會隨年紀慢慢降低。小朋友稍微跑一跑就滿身大汗,是因為身體含水量高,所以水分補充很重要;而老人家身體含水量低,更要補充水分,只是要長時間、隨時慢慢補充。養生之道隨時深呼吸、隨時喝水身體的水平衡趨勢不容易改變,1、2個星期大量喝水,改變不了原本身體水含量的比例,一定要長時間慢慢透過喝水與運動提升水含量。我常告訴病人:「要好命就要會養生,而養生之道的關鍵在於養『氣』與養『水』,隨時深呼吸、隨時喝水,組織細胞功能才會健全。」(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乾洗劑損健康!已證實有罹患肝癌風險

乾洗劑損健康!已證實有罹患肝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有一則新聞報導,一對在台南市經營洗衣店三十多年的夫妻,在六年之內先後死於血癌,他們沒有血癌遺傳家族史,卻因血癌過世,醫師推測應與經常接觸乾洗劑有關。雖然此則報導後來經追蹤調查,確認查無此事。但不少經常外送乾洗的人看到這則新聞時忍不住開始擔心:乾洗真的這麼可怕嗎?要怎麼避免呢?乾洗劑會有損人體健康羊毛、麻布、蠶絲等天然原料不能用水洗,一洗就會變形走樣、褪色,乾洗才能保持衣物原貌。換季之際,將西裝、大衣、羊毛衣物、皮包等衣物送去乾洗是許多人的習慣,但背後也隱藏了暴露環境毒素的高風險。乾洗劑是有機溶劑,研究證實,不僅會損害人體健康,增加罹癌機率,還會成為傷害環境的幫兇。因此有乾洗需要時,必須留意乾洗劑成分,清洗之前,要詢問店家使用的乾洗劑是否安全、無毒。乾洗的原理是將衣物置放在高揮發性有機溶劑中,隱藏在衣物中的污濁物質因為溶解劑作用,能夠去除衣物中的髒污,而且保持原狀,不易變形。四氯乙烯洗劑有罹患肝癌的風險早期洗衣業者所使用的乾洗劑,多半是四氯乙烯或石油化學成分洗劑,由於四氯乙烯燃點高、揮發性高,可以烘乾脫除,將衣物洗得乾淨,備受洗衣業者歡迎,但是它具有毒性,會損傷肝臟、腎臟、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目前已證實會有罹患肝癌的風險。此外,膀胱癌、食道癌及血癌的發生也與四氯乙烯相關。早在1970年,國內就已經發生首件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暴露風險的案例。位在桃園的RCA工廠使用四氯乙烯清洗金屬儀器表面,廢水造成地下水污染,致使上千名工人相繼罹癌,截至目前為止,這些罹癌患者仍與RCA公司進行跨國訴訟中。現階段四氯乙烯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轄下的顧問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2A級毒物,可能對人體具有致癌性。石油系溶劑乾洗劑 燃點低也無法烘乾環保署也在2007年將四氯乙烯列管為第一、二類毒性化學物質,禁用於修正液、簽字筆墨水溶劑中使用。雖然乾洗劑目前未被禁用,洗衣業者仍可以使用,但環保署已研擬將自2021年1月1日起公告,乾洗作業不得使用四氯乙烯做為乾洗劑之草案。環保署統計,國內有97%的洗衣業者已改用石油系溶劑做為乾洗溶劑,但仍有3%約56家廠家使用四氯乙烯做為乾洗溶劑,因此民眾暴露在四氯乙烯的風險中仍然存在。四氯乙烯危害健康甚鉅,然而,使用石油系溶劑乾洗劑,也有不少安全上的疑慮。石油系成分有壬烷、辛烷、癸烷、三-甲基乙烷、甲苯、二甲苯等……燃點低,無法烘乾,乾洗後仍需晾乾。衣服能不送洗就就不送洗雖然它不似四氯乙烯有劇毒,但揮發到空氣中之後,長期吸入會出現慢性氣管炎、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等疾病,甚至有皮膚過敏症狀,尤其是衣物最常接觸的頸部、腳踝、手腕內側,會出現紅腫、脫皮、發癢、起疹子症狀。為了健康著想,最好秉持「衣服能不送洗就不要送洗」的原則。若有送洗需求時,還是要問清楚乾洗劑來源,才能降低風險。(本文摘自/安心吃、放心用,權威環境毒物專家教你輕鬆打造無毒生活/平安文化)

果乾、果汁好健康?潛在風險報你知!

果乾、果汁好健康?潛在風險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期不論是百貨公司還是大型超市,強調「糖度」的商品增加了不少。糖度高的蔬菜和水果受到歡迎,價格自然也很高。可是請注意,在「控制糖分計劃2090」糖度高的食物反倒是不好的。屢次強調,區分蔬菜的好壞最好的方法是參考食品營養分析表,或檢查升糖指數及升糖負荷指數,下表是常見的蔬菜和水果的升糖負荷指數。不要把所有的蔬菜水果誤認健康食品當然,會有人對提出「因為升糖指數或升糖負荷指數高,所以也不可以吃香蕉、馬鈴薯和紅蘿蔔了嗎?」對於這樣的問題有不同的建議,但重點是不要把所有的蔬菜和水果誤認為是健康食品後,過度地進行攝取,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果汁了。「控制糖分計劃2090」從開始到現在的3 年時間裡,我沒有碰過的就是果汁了。過去我也是一口氣可以喝下幾杯蘋果汁、柳橙汁或西瓜汁的。但開始實踐「控制糖分計劃2090」以後,在我想榨蘋果汁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加糖果汁和水果乾真的健康嗎?一整顆蘋果榨出的量還不到杯子的1/3,可見我們平時喝的天然蘋果汁要比這用到的蘋果量還要多,那麼裡面究竟用了多少顆蘋果,又會有多少糖分呢?我想不用細算也略知一二了。市面銷售的加糖果汁和水果乾的情況更為嚴重。常見的蔬菜及水果的升糖負荷指數 蔬菜 升糖負荷指數 水果 升糖負荷指數 番茄 1.5 草莓 3.6 高麗菜 0 蘋果 6.2 青花菜 0 奇異果 5.2 菠菜 0 柳橙 7.2 馬鈴薯 *13 水梨 6.9 番薯 *21.4 芒果 *12.8 玉米 *61.6 鳳梨 *11.9 南瓜 4 香蕉 *18 甜菜 9.6 葡萄柚

含敵避殺蟲劑 恐致寵物皮膚炎!

含敵避殺蟲劑 恐致寵物皮膚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待乙妥(DEET),又稱為「敵避」。於1940年代由美國陸軍研發,保護軍人於昆蟲肆虐區不受侵害,1950年代中期起,大眾開始合法使用,成為傳統殺蟲噴劑中最常見的成分,無色油狀液體,氣味溫和,能驅除(而非殺死)昆蟲,包括蚊子、螫蟲、跳蚤、蜱蟲與其他小昆蟲。待乙妥會刺激眼睛、肌膚紅疹、疼痛、起水泡根據估計,每年約有1/3美國人使用待乙妥,1970年代起,用量劇增,幫助對抗萊姆病、落磯山斑點熱、蜱蟲散播的疾病,以及西尼羅河病毒。雖然待乙妥確實有效,但也不乏安全隱憂,連環保署與產品包裝上都表示,使用者應將皮膚殘留待乙妥洗淨後再返回室內、避免吸入,且不可直接噴灑臉上。目前已知待乙妥會刺激眼睛,甚至造成肌膚紅疹、疼痛,乃至起水泡。殺蟲劑若含25%的待乙妥,便不可噴灑於塑膠、皮革、合成纖維、玻璃,以及上漆表面(包括汽車),也不可在這些物品附近使用。待乙妥不只對昆蟲有毒性,對鳥類、水中生物也會產生致命威脅。如果這種化學物質能夠損害塑膠、皮革與玻璃,對人體又會造成什麼傷害?別忘記,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任何塗抹於肌膚的東西,60%都會被吸收!殺蟲劑的副作用─嚴重威脅人和寵物的健康化學殺蟲劑無論氣狀、液狀、粉狀,只要意外吸入、食入(如寵物舔毛)或肌膚暴露其中,都可能產生毒性副作用,如噁心、頭痛、刺激性、肌膚過敏、發抖、疲累、視線模糊、痙攣、嘔吐、腹部抽筋、抽搐、呼吸困難等。長期暴露於殺蟲劑中,可能導致定向力障礙、語言困難、睡眠障礙、眼睛疼痛、行為障礙等。每年有數百萬人通報因為使用殺蟲劑而帶來醫療上認定的重大副作用。在家中噴灑化學殺蟲劑,氣體蒸發後會在家具、床具、玩具等物品上重新冷凝,幼童經常用嘴巴咬玩具,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健康威脅。殺蟲劑可能引發寵物皮膚炎至於毛小孩部分,部分狗貓對於化學除蚤與除蜱產品(包括液體滴劑與粉末)有不良反應,使用藥物後不久,可能在地面打滾、過度興奮、甩動手腳、皮膚或耳朵抽搐,或過度流涎,數小時後,可能嗜睡、疲勞,粘膜與呼吸道刺激,甚至引發皮膚炎。這些產品需接觸毛孩皮膚,但預防聲明卻說不應觸碰人類肌膚,搞什麼?市售讓毛孩血液毒死蚤蜱的「便利」藥丸,駭人程度也不惶多讓。(本文摘自/天然、無毒、安心! 70種手作芳療驅蟲噴霧/出色文化 )

建立自我價值 快從勇氣心理學入門

建立自我價值 快從勇氣心理學入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阿德勒心理學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給予勇氣」,甚至還因此被稱為「給予勇氣的心理學」或「勇氣心理學」。我在最後一章也會提到阿德勒勇氣整理術的最終目標,就是帶給家人與他人勇氣,也就是給予他們克服困難的活力。而如果想要給予他人勇氣,首先必須給予自己勇氣。實現理想的自我從給自己勇氣開始給自己愈多勇氣,就愈能順利根據前面所提到阿德勒心理學的五個理論,完成不焦躁的整理,進而接受真正的自己、改善人際關係,變得富足而幸福,實現理想的自我。這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絕不是件困難的事。簡單地說,就是「成為自己的朋友」。請你用下面這些心態與自己相處。• 不要只在乎「沒有做到」的事情,而要把焦點放在「已經做到」的事情上。• 即使做得不完美,也要肯定自己的努力。• 不要在乎「整理的結果」,而是重視「努力的過程」。• 無論是「舒服」還是「不舒服」,都不要予以否定,要完全接納自己的情緒。從細微小事尋找自己的優點除此之外,不管是完成多細微的小事,都不要吝惜愉快地告訴自己:「沒問題!」、「愈來愈好了喔!」、「做得好!」如此一來,這些小小的自信自然就會在心中萌芽、成長,最終匯集為「克服困難的活力」。只要成為自己最有力的夥伴,不管在原本以為自己多麼無用的日子裡,也一定會發現自己值得稱讚、誇獎的行動。這些日積月累的成功體驗,是讓一個人持續改善的重要動力。舉例來說,像我這樣的家庭主婦,不管每一天看似多麼無所事事,也必定會完成什麼事,譬如:幫孩子摺衣服襪子、倒垃圾、幫老公整理領帶,或擦桌子等等。這些理所當然的日常舉動很容易被忽視,但這才是最需被關注、最需要不斷自我激勵的事情。光是這樣,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給予勇氣」了。我剛開始實踐阿德勒整理術時,會在睡前專心尋找自己的優點,以及自我鼓勵「做得好」的事情。常給自己信心 可建立自我價值感 像是:「我把筆放回原位了呢!」、「我把衣服摺好了喔!」、「我把當季的家飾品擺出來了。」、「我把折價券整理好了。」我每天肯定自己的,都是這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情。但不可思議的是,當我這麼做之後,自然便開始湧現出「好,我明天也要好好整理!」的動力。現在,我的這種做法已經超越了整理的範圍,甚至也感染給孩子,我們每天都會玩「今天做得好」的遊戲,互相詢問彼此:「今天做到的事情、做得好的事情是什麼呢?」在你進入夢鄉前,想的是「唉!今天又一事無成......」,還是「今天很努力,真的很棒!」呢?哪種狀態的睡眠品質比較好,大家可想而知。透過鼓勵,給自己信心,建立自我價值感,相信隔天你一睜開眼,就一定能馬上感受到「美好快樂的一天即將展開」這樣充滿積極而正向的能量。(本文摘自/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助寶寶口腔發展 副食品何時該上場?

助寶寶口腔發展 副食品何時該上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寶寶在吃副食品前,不論是瓶餵還是親餵,奶都是由口腔的後方直接注入,誘發吞嚥反射。一旦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想要能順利進食,首先要能接受固體食物由口腔前方進入,接著舌頭將食團送到口腔後方。過程中,舌頭會保護氣管不讓食物進入,讓食團順利進到食道。如果是泥狀食物,本身就是食團,不需要特別處理;若是固體食物,則是大工程,首先要先咀嚼成小塊,接著混合唾液形成食團,送到口腔後方嚥下。剛學吃副食品時要幫寶寶切小塊一點寶寶早期的咀嚼動作只有「上」與「下」兩種而已,僅能處理軟的小塊食物,不足以處理硬的、或帶有纖維的食物,例如肉條。大塊食物送入寶寶口中時,為了咀嚼成小塊,寶寶會含比較久,利用唾液讓食物軟化,且舌頭必須將食物帶到牙齦邊緣,這時舌頭就無能力避免食物進入氣管通道;再加上剛學吃副食品的寶寶們,還分不清多大的食物才能吞入,寶寶的呼吸道又只有他們的小指甲這麼寬,因此容易產生嗆到而窒息的危險。6個月起可開始給予泥狀食物寶寶的門牙大約在6至8個月、後面的臼齒大約都在1歲之後冒出,而咀嚼動作由本來的上下進階到斜向旋轉,大約也要在12個月大時才發展。配合寶寶的口腔發展,6個月起給予泥狀食物,讓寶寶練習舌頭後送動作;8個月大時則可以給寶寶嘗試質地較柔軟的食物,加強咀嚼能力。而較有口感、富含纖維的食物,因為需要更靈活的舌頭控制,則建議1歲後再給予。副食品會增加口腔的感覺與動作 (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腰痛靜養就好?肌力惡化關鍵找到了

腰痛靜養就好?肌力惡化關鍵找到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患者說出「好痛」、露出很痛苦的表情等,將疼痛的存在傳達給他人的所有行為,稱之為「疼痛行為」。「吃藥」、「把手撐在疼痛的腰部」等等,也屬於疼痛行為,可說在幾乎所有的慢性腰痛患者身上,都能看到這些疼痛行為。這個疼痛行為,一開始是針對疼痛的感覺所產生的反應,就算受傷等造成疼痛的原因消失,也會因與周圍的關係而強化、維持,是一種學習行為。改善疼痛 減少疼痛行為很重要採取疼痛行為後,就會受到周遭的體貼對待及關心,往往疼痛行為就會有增加的傾向。當周遭的人對於疼痛的反應改變,當事人的疼痛行為也有可能會改變。只是,老是依賴周遭的反應改變,並不值得信賴,應該想想自己是否可以做點什麼。此外,為了改善慢性腰痛,有意識性地減少疼痛行為也很重要。一旦「採取疼痛行為」,大腦就會感受到和其行動同等的疼痛錯覺,試著調整為相同的水平。同樣地,當周圍的人體諒當事人,大腦也會產生同等程度的疼痛。為了改變這樣的傾向,必須讓患者把意識集中在可以熱衷、好好享受的事物上,就會很有效果。 無論是繪畫、演奏樂器還是閱讀,什麼都可以。建議在每一天的行程裡,安排一點點時間,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撇開疼痛,把焦點放在自己享受的事物上,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最重要的重點。接著,我們針對患者的常見「疼痛行為」進行說明,那就是「靜養」。疼痛行為的範例◆  露出痛苦的表情◆  訴說疼痛的情形,喊痛◆  撫摸疼痛部位,拖著腳走路◆  工作請假◆  尋求藥物◆  去醫院就診腰痛不活動 反而會使關節僵硬 「靜養」為腰痛患者不適合做的行為。疼痛行為恐怕會導致慢性腰痛症狀惡化。乍看之下,應該是對腰痛治療很好的行為,但在患有慢性腰痛的情況下,如果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肌力降低、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度下降、血液循環也會變差。我們的腰部等運動器官,其所組成的骨骼、肌肉、關節夠穩固,才可以維持健康。所以當肌力減退、關節不易活動的話,當然會對骨骼和其周圍的組織產生負荷,使得腰痛二度惡化,延長疾病的不適。反覆回想疼痛可能是最差勁的休養一直持續靜養休息的話,也會引起心理上以及社會上的問題。不得不長期向學校或公司請假,只要這樣的狀況不斷持續,便會引起是否會被朋友或公司孤立的不安和孤獨感。另外,大多數的患者會在休息的時候,反覆回想疼痛。一直思索著「只要沒有這個疼痛就好了」、「為什麼只有我得承受這麼嚴重的疼痛⋯⋯」(反覆思考),大腦也隨之疲憊,容易陷入憂鬱狀態,對睡眠也會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患者認為很好的休養,有時候反而會讓病情更加惡化。(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毛孩驅蟲新趨勢 醫:每月一劑最好

毛孩驅蟲新趨勢 醫:每月一劑最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戶外環境潛藏許多感染心絲蟲、跳蚤、壁蝨等寄生蟲的機會,帶毛小孩出門總是擔心有風險,依但被寄生蟲感染,可能會導致血液、心臟等疾病危害,嚴重甚至可能致死。新型口服驅蟲錠劑不僅提高預防用藥的方便性,且驅蟲速度更快,藥效可維持35天,因此每月只要服用一次藥物。口服用的驅蟲新藥提高方便性開業醫師楊靜宇提醒,飼主們帶心愛的犬貓出門前,應先使用如滴劑、口服錠類型的驅蟲預防藥物,才能安心與毛小孩快樂遊玩。除了驅蟲滴劑之外,口服用的驅蟲新藥不僅貼心提高預防用藥的方便性,驅蟲速度更快,且持續有效性不中斷。蟲害預防跟上趨勢 預防勝於治療「預防勝於治療」,楊靜宇醫師表示,坊間的驅蟲藥物種類可以區分為滴劑、口服錠、噴劑、項圈等類型。其中貓咪給藥通常比犬隻來得困難,因此主要還是以可一次預防所有外部寄生蟲與心絲蟲的滴劑藥物為主,原因為使用方式簡單,只需將貓咪肩胛骨間的毛髮撥開後,沿直線滴藥物在皮膚上,無須擔心毛小孩舔咬的問題,且施用15分鐘後即可擁抱寵物。食用後3小時殺跳蚤、8小時殺壁蝨楊靜宇醫師進一步說明,口服錠藥物將成為狗狗未來預防用藥的新趨勢,其口服錠外型被製作成肉塊模樣,且含有天然豬肝成分,大幅提高狗狗食用的意願。新口服錠在食用後大約3小時內開始殺跳蚤,8小時內開始殺壁蝨,並且藥效可以維持35天。對於飼主而言,是驅蟲預防的一大新福音。飼主們使用前可先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才能達到精準預防的效果

乳癌沒有徵兆 這些高風險群要注意

乳癌沒有徵兆 這些高風險群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資料顯示,乳癌位居國人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也是十大癌症死亡率中的第四名,每年有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乳癌悄悄成為女性的隱形致命殺手,因此定期篩檢與預防,關注自身的健康也顯得格外重要。更年期女性服用荷爾蒙也​要特別注意北區醫學中心一般外科蔡欣恬醫師指出,癌症可怕之處在於它沒有徵兆,乳癌的好發年齡在45至69歲之間,有家族史、抽菸,甚至二手菸也是罹癌風險之一;此外,經期過早開始、過晚結束,或是更年期女性服用荷爾蒙,都要特別留意,因身體長時間暴露於女性荷爾蒙當中,罹癌機率就會增高。罹癌不要怕 及早治療提升存活機率 蔡欣恬醫師強調,現代醫學非常進步,只要及早治療,癌細胞都有機會得到良好控制,不過每年都能遇到因罹癌產生恐懼,而不願面對它、治療它的患者。舉例來說,一位60歲的職業婦女,乳房已經散發惡臭、化膿及出血不止,才掛急診就醫求診,不但錯失黃金治療時期,更可能縮短自己存活的時間。治療方式多元 低溫電漿刀乳房重建幫手乳癌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再搭配化、放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針對不同的患者打造合適的個人化治療。傳統手術使用電燒刀將癌細胞切除,高溫熱傷害對於術後組織重建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對於乳房全切除及重建的患者,手術時能選擇使用低溫電漿刀,降低熱傷害及疼痛感、出血量少,相較於傳統電燒手術,皮瓣保留也比較完整,對於術後重建、乳頭保留都有很大的幫助。女性愛惜自己 從定期乳房篩檢做起蔡欣恬醫師補充,定期篩檢是及早發現乳癌的關鍵,國健署推出乳癌篩檢計畫,45至69歲之女性每2年可免費一次乳房攝影;不過,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30歲以上女性每年就要做一次乳房篩檢,平時也要養成自我檢測的好習慣,如果發現乳房有異樣,應趕緊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呼籲國內女性一同愛護乳房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