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老年乳癌怕開刀 冷凍療法成救星

老年乳癌怕開刀 冷凍療法成救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1歲的陳奶奶,發現右邊乳房有1個硬塊,切片檢查確診為乳癌。醫師建議手術切除,陳奶奶因年紀大、身體虛弱,不希望接受手術治療,但家屬又很希望能良好控制腫瘤。與醫師討論後,家屬決定接受冷凍治療來局部控制腫瘤,術後的陳奶奶,在恢復室稍作休息即離院回家。冷凍治療 已應用於4種癌症腫瘤乳癌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手術切除一直是治療乳癌的主流。隨著人口老化,醫師也面臨越來越多老年乳癌難題。有些老年患者身體虛弱,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巴金斯氏症或阿茲海默症,這些患者相對較不適合接受手術,醫師、患者及家屬也會有許多的疑慮及考量。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表示,冷凍治療利用局部快速溫度降低,結成冰球來包覆腫瘤,由冰球中形成的低溫凍死癌細胞,達成有效局部控制腫瘤效果。冷凍治療已有效應用於腎臟癌、肺癌、肝癌及乳癌的治療。少部分乳癌患者不適合接受手術,這時冷凍療法可作為手術外,另一個腫瘤局部治療選擇。適用小於1.5公分、不靠近皮膚腫瘤冷凍治療在低溫的狀態下,具有止痛效果,患者並不會明顯感到不適,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另外冷凍治療操作時可用超音波導引將針插到正確位置,在降溫過程中可以即時監控冰球大小及範圍是否足夠。賴鴻文副主任建議,使用冷凍療法治療乳癌時,腫瘤需為單獨一顆、非多發性病灶。腫瘤大小建議小於1.5公分,不適合距離皮膚太近或侵犯皮膚的腫瘤,以避免治療過程中低溫造成皮膚的凍傷。另外,此項療法目前健保並不給付,故接受冷凍療法治療乳癌時,需要額外自費。

流動清水多沖洗 蔬果農藥不殘留

流動清水多沖洗 蔬果農藥不殘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今許多人追崇速食、美食主義,但是享受美食時,常常只注意到食物料理得是否美味,卻忘了檢視食材本身。水果蔬菜作為體內的清道夫,是大多數人認可的健康食材,但是食材本身品質是否合乎標準,需要嚴格把關。食品保安官 為蔬果農藥殘留把關臺北市成立「食品保安官」,近期針對果菜批發市場場外交易,於11月5日調派市場處及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現場勘查,發現場外交易蔬果來源多為批發市場。經清查,第一及第二果菜批發市場周邊共有104個攤販,將安排跨局處聯合稽查,除進行產品溯源外,並抽驗產品檢驗殘留農藥,以確保食的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每年訂有生鮮蔬果專案抽驗計畫,針對市售蔬果殘留農藥,每月定期於批發市場、一般蔬果零售業者、超市及大賣場進行抽驗。臺北市衛生局針對果菜批發市場每月隨機抽驗242件蔬果,有6件殘留農藥不合格,不合格率2.5%,且未檢出公告禁用農藥,民眾勿過度恐慌。多沖洗、炒菜開鍋蓋 減低農藥殘留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106年1至10月果菜市場交易量556,805公噸,以生化法快篩進場蔬果 75,244件的農藥殘留,其中47件生化法快篩抑制率大於35%,當場扣留銷毀、禁止進場交易,再交由實驗室複驗,仍有24件不合格,不合格率小於1%。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提醒,食用或烹調蔬果前,簡易先以流動清水沖洗根部或果蒂,再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有助去除殘餘農藥。一般消費大眾亦可烹煮、選擇當季蔬果,來減低農藥殘留。炒菜時,將鍋蓋打開,亦可促使農藥隨蒸氣揮散。

暴飲暴食吃到飽 慢性腎臟病死亡風險高

暴飲暴食吃到飽 慢性腎臟病死亡風險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最重要就是飲食及血壓控制。慢性腎臟病最忌暴飲暴食,而國人喜歡吃到飽的BUFFET及火鍋,短時間內吃下大量蛋白質及蔬菜水果,造成慢性腎臟病患極大風險。中、重度易貧血、水腫 末期甚至猝死慢性腎臟病第1、2期病患還是正常及輕度,較無明顯症狀。第3期中度病患,可能出現輕微貧血症狀。第4期重度病患,不僅輕微或中度貧血,也會水腫、感到疲累。第5期末期病患,不僅中、重度貧血,也會水腫、疲累,甚至還會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嗜睡,嚴重時會昏迷,甚至猝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達隆表示,慢性腎臟病已成為世界流行的疾病之一,但是慢性腎臟病通常症狀不明顯,將近8至9成的病人未受診斷。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為9.8至11.9%,表示台灣有170到200萬的慢性腎臟病患,但認知率卻僅3.5%。第3至5期病患 應控制蛋白質攝取量陳達隆主任表示,第3期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患,應在不會營養不良的前提下,採用低蛋白飲食法。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每公斤每體重0.8克蛋白質以下,依病情分期不同,建議攝取量也不同,須接受完整的飲食衛教,確保營養攝取均衡。每隔一段時間在門診即可發現病人因為倦怠就醫,經抽血檢驗,腎指數已達尿毒洗腎或接近洗腎的程度。提醒民眾疲倦時,尤其是長期異常的疲倦,伴隨有高血壓、水腫、泡沫尿或腰痛,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

久咳不癒致死 9成患者都是老人!

久咳不癒致死 9成患者都是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50歲的氣喘患者,有抽菸習慣,時常咳嗽長達2週也不以為意,一拖再拖直到咳出血才掛急診,經診斷為肺炎。3天後,因嚴重呼吸衰竭轉進加護病房急救,插管治療3個月後,仍不幸因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病逝。肺炎難速對症下藥 呼吸衰竭易威脅生命久咳不癒致多重器官衰竭並不只是個案,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表示,台灣肺炎死亡率逐年攀升,是105年國人10大死因的第3名。國人的肺炎死亡率高出日本及韓國,更為美國的6.4倍,拉低國人平均餘命近1歲。肺炎的死亡患者中,高達9成為65歲以上長者,然而,僅不到2成的年長者曾施打過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死亡率高居不下,主要原因為人口結構老化、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率過低。年紀增加,免疫力下降,且多伴隨慢性疾病,肺炎感染風險提升。肺炎致病原複雜,難以第一時間對症下藥,抗生素到肺泡內的濃度也較在血液內低,降低治療效率。而肺部是最重要的呼吸器官,受到感染就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威脅生命。長者對疫苗反應較差 別等公費年齡才接種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黃信彰指出,雖然台灣開放2個月以上幼兒公費接種肺炎疫苗後,但成人的案例數沒有明顯下降,在成人肺炎預防保健的推動仍有待努力。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預防接種是最成功且最具成本效益的健康介入之一。年長者對疫苗反應較差,建議民眾應及早接種,以產生更好免疫反應。65歲以上,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成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必要性,加強自我保護力,遠離肺炎威脅。

癌症不慌張 藥師教你正確用藥觀

癌症不慌張 藥師教你正確用藥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癌症病人常因用藥觀念錯誤,或不了解如何正確服用藥物,造成副作用增加,以致中斷療程,病情難控制,影響癌症治療以及預後。及早的用藥教育相當必要,有助於增進患者服藥的順服性,及減少治療副作用,藉此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藥師:錯過吃藥時間不用補吃苗栗醫院藥師丁元芬表示,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絕對不可自行調整口服藥藥量或頻率。注射藥物過程中,如有感覺注射部位或血管疼痛、灼熱感或其它不舒服的情形,請立刻告知護理人員或醫師。如果錯過服藥時間,漏服的劑量不應立即補服,而應於下一個的每日預定服藥時間重新開始服藥。定期回診、抽血檢查,更是時時監測、掌握病情發展的關鍵,有助於癌症的控制。發燒、嘔吐、呼吸困難 應立即就醫用藥期間,避免接觸感冒或正服用抗生素的人,也避免進出密閉式或人潮較多的公共場所。一旦發燒或寒顫、注射部位起水泡、嚴重嘔吐1天達4至5次、呼吸短促或困難、心跳不規則、嚴重腹瀉1天達4至6次、異常出血或瘀青、嚴重皮膚疹等情況,應立即就醫處置。丁元芬藥師提醒,由於資訊媒體便利,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的取得訊息。常見許多病人因服用朋友推薦偏方而迷失,或自行購買保健食品補充營養。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與專業藥師討論,了解正確的用藥觀念。

痘痘好不了?醫:內外兼治加速癒合

痘痘好不了?醫:內外兼治加速癒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於臉上的痘痘,都會很在意,雖然有不少開架式產品能協助照顧痘痘,如抗痘凝膠、痘痘貼等,搭配適當的飲食與作息調整,成功的照顧就能讓痘痘安心離去、青春不留疤;但是,當照顧不好時,接下來的凹洞疤就不是容易解決的狠角色了。醫師提醒,痘痘治療必須對症下藥,才能戰痘成功。痘痘反覆發生 內服外用雙管齊下開業醫診所院長陳諭正表示,年輕人受荷爾蒙影響,痘痘會反覆發生,掺雜的紅色痘疤、色素沉澱跟凹陷,治療重點在於減少發炎型痘痘的產生,還有缩短痘痘發炎的時間。治療的選項包括口服藥物或局部外塗藥膏。也可進行光療,例如選擇醫洗臉PP氣動光,抑制痤瘡桿菌中的紫質,達到消炎殺菌作用。陳諭正院長指出,另外長波長的光源,可有效加熱皮脂腺,造成皮脂腺受熱而暫時萎縮,進而控制皮脂泛油,加速退紅減少皮脂分泌,且可做局部酸類煥膚,清除毛孔髒污、促進皮脂腺暢通,以促使皮膚恢復健康運作。而無論是使用內用藥物治療或是外在肌膚根基治療,維持日常生活正常作息,每日適當的進行局部清潔,以及飲食相對清淡,少油少糖的飲食也十分重要。淺層疤痕、色素沉澱、凹陷痘疤 治療方式大不同沒有長痘的情形下,但卻會有淺層疤痕或色素沉澱,與嚴重凹陷型痘疤。陳諭正院長進一步指出,較輕微的淺疤及色素沉澱可以淨膚雷射或是飛針等組合治療,切記術後必定要在患處勤保濕及防曬,以避免紫外線對皮膚的二度傷害。嚴重凹陷型痘疤,可以皮下切割開被深層組織黏住的表皮,加上玻尿酸或膠原蛋白填充,撐開一個空間,再以二氧化碳雷射做表面磨皮,後續再搭配淨膚雷射、飛針等療程做修復,此類治療需要特別注重傷口的長時照護。陳諭正院長說,許多患者在門診會詢問,為什麼需要同時做二氧化碳雷射表皮疤痕切割,皮下疤痕切割跟玻尿酸填補? 可不可以只做其中一個? 其實這些單獨治療都會有一些效用,但合併進行會有明顯的加成效果,且每一種痘疤治療上會有些許的差異, 每個人臉上痘疤多半也是混合種類,因此建議合併治療,再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去調整治療的內容,達到良好的效果。痘疤治療是長期抗戰 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到有效方法嚴重的痘疤,需要反覆治療,常要花上一兩年以上的時間 。陳諭正院長補充,很多人會問要做幾次才會好? 基本上,痘疤無法恢復成正常的皮膚,只能說做的次數越多會更接近正常的皮膚。同時還要做一些基本的保養,減少新的膿包發炎造成新的疤痕。 每一個人的狀況需求都不一樣,在治療前與醫師充分的溝通,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最有效的治療途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下巴麻麻的 凶手竟是不當植牙!

下巴麻麻的 凶手竟是不當植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65歲男性,這幾天自覺下巴有慢慢麻木現象,原因不明,至門診就醫。問診中得知,該男有攝護腺癌病史,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恢復良好。檢查發現,攝護腺癌復發轉移至下頷骨壓迫三叉神經,導致下巴麻木引起「頷麻症候群」,將安排進一步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症狀為下巴異常麻木、觸覺喪失另一名56歲女性,近期發現下巴亦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現象。就醫檢查確認是「頷麻症候群」,因假牙壓迫下頷神經造成。所幸及時移除假牙,神經功能得以恢復。開業醫師黃啟訓指出,「頷麻症候群」是相對罕見的疾病,指急性或亞急性不明原因的下巴麻木現象。表現出下巴異常麻木感以及觸覺、溫覺喪失,極少有疼痛感,且味覺及肌肉咬合力量完全不受影響。常見假牙、植牙不當、癌症轉移導致研究指出,主要原因包括下頷骨老化造成神經壓迫,不當的假牙或植牙造成下頷神經壓迫,以及最要注意的是癌症轉移,稱為惡性頷麻症候群。30%惡性頷麻症候群發生在癌症診斷之前,確診後平均存活期為15個月。黃啟訓醫師呼籲,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下巴麻木,應到神經內科門診檢查,找出致病因素。當麻木範圍跨過下巴中線,或有持續擴大的現象,有癌症轉移的可能。近年來植牙風行,植牙前應詳細評估下頷骨的厚度與神經走向,避免神經壓迫導致「頷麻症候群」發生。

四肢麻痺當鬼壓床 竟是甲狀腺亢進

四肢麻痺當鬼壓床 竟是甲狀腺亢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陳先生某天凌晨4點,驚覺自己有意識但全身不能動彈,認為被鬼壓床。大約2小時後,上半身可以活動,但下半身仍無力,隨後陳先生開口向家人求救,就醫後症狀緩解。甲狀腺亢進症狀 脖子腫、長白斑醫師詢問病史、看診後,發現陳先生有甲狀腺亢進症狀,並明顯脖子腫、皮膚白斑。檢查發現,陳先生鉀離子濃度過低,安排住院治療,補充鉀離子,症狀改善後出院返家。南投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葉哲廷表示,陳先生之前不以為意,忽略治療的重要性,使得血液中的鉀離子被甲狀腺激素轉入細胞,血清中鉀離子濃度下降,而導致急性肌肉麻痺,像是是民間稱「鬼壓床」的四肢麻痺無力狀況。攝取過多澱粉、醣類 導致四肢麻痺甲狀腺亢進的患者併發低血鉀合併週期性麻痺,症狀較常發生在夜間或清晨。誘發的危險因子,包括攝取過多甜食、吃大餐時過量享用澱粉及醣類食物,使得胰島素大量分泌。或是在晚上激烈運動等,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產生急性低血鉀的症狀。葉哲廷醫師呼籲,民眾別輕忽身體不適,如果不明肌肉無力,應該就醫檢查。如果是甲狀腺亢進的患者,應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平時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調整生活作息,治療部分要遵從醫囑、定期服藥、規律返診。

肌肉量不足 糖尿病風險增11倍

肌肉量不足 糖尿病風險增11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的陳女士是職業婦女,公司家裡兩頭忙。身材雖然標準,但是平常沒運動習慣,而且為了維持身材,很少吃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導致肌肉量下降,常常哀嘆腰痠背痛。肌肉量不足致下背痛、慢性病風險提高豐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張秋密表示,通常民眾都會在乎體重標準與否,卻未留意肌肉量是否足夠,導致儘管體重在標準值內,但實際身體組成是體脂肪率過高、肌肉量過低的狀況。人體肌肉量於20於35歲時達到巔峰,隨著年齡衰退下降,40歲後每10年流失8%,70歲後流失速度再加倍。核心肌群遍佈全身,是身體內部深層肌肉群,能夠維持平衡,連結上下半身發力。肌肉量不足、核心肌群弱,容易肩頸、下背痛。而且平衡力不佳,容易跌倒、骨折。熱量燃燒得少,容易累積脂肪,造成肥胖,而且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風險將提高11倍。每天應攝取5至6份肉類、有氧運動30分鐘張秋密營養師提醒,蛋白質是身體建構肌肉組織最基本的原料。每人每天約需要攝取5至6份肉類,建議平均分配於3餐,適量攝取蛋白質,達到均衡飲食。並不是攝取肉類或是少吃就易變胖,反倒是過於油膩的炸物、含糖飲料,更容易造成肥胖。平日攝取不達基礎代謝量,反而造成身體難以回復的傷害。建議民眾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例如健走、游泳、跑步、騎腳踏車。每星期至少2次肌力訓練,每次15分鐘,例如健身房肌力訓練、仰臥起坐、舉重、吊單桿、彈力繩撐拉、推牆、抬腿或蹲站。不能只做有氧運動,也需要做能夠增加肌肉量的無氧運動,身體維持足夠肌肉量,才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長久之計。

失能置尿袋 婦竟排出紫色尿液

失能置尿袋 婦竟排出紫色尿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住安養院的楊女士,2年前因中風失能,須長期置放導尿管協助排尿。但最近照顧者發現她的尿袋出現紫色尿液,讓照顧者大驚失色,懷疑病人生了什麼怪病。就醫後確定是尿裡細菌孳生,更換尿管、尿袋,並給予抗生素治療,尿液顏色已恢復正常。導尿管病人易便秘 尿液受感染呈紫色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巫慶仁表示,紫色尿袋症通常好發於女性,男性較少。居住安養長照機構中,需要長期置放導尿管以及尿袋的病人,常有慢性便秘,加上尿液呈現鹼性,尿液受細菌感染,較容易發生這種症狀。食物中的色胺酸被大腸細菌作用分解,因為便秘、蠕動不順,因肝腸循環作用,循迴到肝臟中,再代謝到尿液裡,被細菌作用成靛紅色及藍綠色物質,在尿袋裡混合而產生紫色尿液在尿袋中。但在更往上的尿道部分的導尿管,有時並不會有紫色的尿液。補充維他命C、蔓越莓汁 平衡鹼性尿液巫慶仁醫師表示,紫色尿袋症,通常不會合併有症狀,臨床發生機會大概不到1/10。但紫色尿袋症卻是一種警訊,表示有尿道感染,尿裡孳生細菌,亦即病人免疫力不好。巫慶仁醫師建議,為避免紫色尿袋症再度復發,照顧者可以注意病人尿袋顏色,補充維他命C、蔓越莓汁等,使尿液略酸化,並且注意衛生。按摩病人肚子或是補充水分纖維,改善便秘狀況,減少紫色尿袋症。若已出現紫色尿袋症,經過置換尿袋及尿管,依症狀給予適當的抗生素,大多可以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