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正確使用助眠藥

講座/正確使用助眠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現代人生活緊張,失眠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晚上睡不好,隔天一整天的工作與生活也受到影響,助眠藥究竟該不該用?用了會不會一輩子無法擺脫呢?此次的講座內容,將由黃羿萍藥師告訴您如何正確使用助眠藥,讓您一覺到天亮,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正確使用助眠藥時間:106年11月22日(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杜絕糖尿病 這7大高危險群注意

杜絕糖尿病 這7大高危險群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早期4大典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然而女性糖尿病警訊,恐會月經失調、陰部搔癢、反覆陰道念珠菌或黴菌感染、性功能障礙,甚至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導致體重增加、體毛增加及其他代謝問題,甚至不孕。女性必須及早就醫檢查和治療,避免延誤治療。糖尿病控制不佳 致尿毒症、洗腎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燕蘭說明,女性在懷孕期間若出現妊娠糖尿病,一般生產完血糖就會恢復正常。但6成妊娠糖尿病患者,在10至20年後進展成糖尿病。必須培養正確飲食觀念,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台灣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將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都因血糖控制不佳引起。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大於8%,將會產生大、小血管及神經的病變,造成各種併發症,例如尿毒症、蛋白尿,到時只能依賴洗腎來延續生命。肥胖、慢性病患 糖尿病高危險群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加上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改變,罹患糖尿病的人口快速增加。如果發現蛋白尿,包含小便容易產生泡泡、尿中的泡泡沒有消失,必須盡快至腎臟內科的門診檢查追蹤,避免延誤治療,腎功能惡化。以下為糖尿病高危險因子,若是符合2個或以上,建議每3年就醫篩檢1次:1) 55歲以上2) 有家族糖尿病史3) 曾檢查為糖尿病前期4) 身體質量指數≧2,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5) 罹患多發性卵巢症候群6) 曾分娩體重大於4公斤的嬰兒,或曾診斷為妊娠糖尿病7) 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慢性疾病陳燕蘭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必須遵照醫囑服藥控制,平常也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尿液篩檢,以也要自我嚴格監測血糖,按時抽血驗糖化血色素,才能避免產生眼、足、腎併發症及疾病惡化。

電台藥品、密醫保肝?肝癌風險更高

電台藥品、密醫保肝?肝癌風險更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肝癌在癌症中很常見,然而「肝是沉默的器官」,發現有異狀時,往往病期已相當嚴重。肝癌不僅是105年國人癌症死因中第2名,更長居雲林縣的癌症死因第1名。為此,雲林縣政府支持醫院成立腫瘤醫學部門,為腫瘤照護提供專業醫療服務。B肝帶原者250萬人 罹肝癌比例較高肝基會執行長楊培銘指出,目前在台灣約有250萬B型肝炎帶原者,而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比例又明顯高於非帶原者,C型肝炎是僅次於B型肝炎危害國人健康的肝炎病毒。肝癌一直是雲林縣男、女性癌症死因首位,過去雲林地區一直沒有在地的腫瘤療護團隊,增添罹癌家庭的奔波負擔。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在政府支持下,2007年在虎尾院區率先成立腫瘤醫學部,2008年又於虎尾院區成立放射治療及安寧療護團隊,提供完整腫瘤照護體系。刮鬍刀、牙刷勿共用 杜絕感染可能楊培銘執行長說明,台灣偏遠地區是肝病死角。因為醫療資源不足、就醫不便,加上經濟問題,無法承擔疾病治療而拒絕檢查。加上保肝習性偏差,習慣服用地下電台無醫學根據的藥品、打針找密醫。肝炎帶原者若沒有用拋棄式的針頭或針劑,平常共用刮鬍刀、牙刷等,很容易造成感染,在經過2、30年的演變後,可能逐漸併發肝硬化及肝癌。若有任何相關問題,可上http://www.liver.org.tw/查詢,或撥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

講座/認識膝關節炎

講座/認識膝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老是「卡卡」的?當您蹲著、跪著、上下樓梯等,會感到疼痛?久坐、久站或剛睡醒時會有僵直感?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長輩,超過一半以上會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一開始膝蓋會感到疼痛,後來平常走路也會痛,導致行動不便、活動範圍受限。甚至為了維持平衡,採不正確姿勢走路來減輕膝蓋壓力,恐怕導致兩邊膝蓋都變形。烏日林新醫院邀請脊椎外科主任謝博欽主講,帶領您認識膝關節炎以及正確治療方式。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認識膝關節炎時間:106年11月20日(一)10:00-10:30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台中市烏日區榮和路168號)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 莊小姐)

為糖尿病患解惑 政府推共同照護網

為糖尿病患解惑 政府推共同照護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是全身系統性疾病,控制不良會造成併發症。但是糖尿病患對於飲食、運動、血糖控制這些疑問,總是無法立即獲得解答。現在健保推出完整的糖尿病照護,協助糖尿病患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應定期檢查 避免心臟病、中風隨著人口老化、生活型態及飲食方式改變,近年來糖尿病一直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5名。依據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糖尿病盛行率為7.6%,推估臺北市105年罹患糖尿病人口已達17萬6363人。糖尿病若未控制好,將導致後續心臟病、中風及洗腎之發生。糖尿病患者應每3個月測量醣化血紅素,每年進行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足部檢查、血脂肪(抽血檢查,每半年作一次口腔檢查,預防發生合併症。共同照護網 提供營養師、衛教師諮詢服務凡是診斷為糖尿病且具有全民健保資格,均可免費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糖尿病患者至醫療院所看診時,不僅接受醫師診斷及治療,更透過營養師及衛教師,依個別性提供飲食、運動、足部護理及生活照護等諮詢衛教服務,全面糖尿病照護服務。透過自我血糖監測、配合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幫助糖尿病患者以健康、自信的態度,面對人生挑戰。相關訊息請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或1999轉7115查詢。

皮膚癢、吃不下?小心骨髓纖維化作祟

皮膚癢、吃不下?小心骨髓纖維化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骨髓纖維化每年的新診斷病例數雖不多,但卻是個很嚴重的疾病,尤其因為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延遲診斷及未能早期發現,一旦時間拖久,當出現脾臟腫大、血液指數異常時,病程可能演變為急性白血病,這時預後可能較不樂觀。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指出,數年前曾有位70歲的阿公,出現皮膚癢的症狀,經常徹夜難眠,且治療許久都不見效。除此之外,阿公也有食慾不振的症狀,至醫院檢查後,發現是因脾臟腫大而壓迫到其他器官所導致,經醫師建議後到血液腫瘤科就診,經骨髓穿刺檢查後,確診為是骨髓纖維化。遺憾的是,就診沒多久,很快地轉變成白血病。骨髓纖維化可透過口服藥物控制脾臟腫大 改善生活品質陳宇欽醫師進一步說明,骨髓纖維化屬於一種罕見的造血功能異常疾病,當骨髓的造血功能被破壞時,脾臟就必須發揮造血功能,並會逐漸導致脾臟腫大,「許多骨髓纖維化患者大多會因為貧血、皮膚癢、食慾不振、輕微發燒、體重降低等症狀,四處求診都找不到原因後,被建議到血液專科做進一步檢查如骨髓穿刺檢查,這才知道原來是骨髓纖維化在作祟。」一般來說,骨髓纖維化好發於65歲左右的中老年人,臨床上也遇過年輕的患者,對於年輕且高危險性的患者可以透過異體血液幹細胞移植而痊癒。「對於無法接受移植的老年患者,過去並沒有合適的藥物可供患者治療,只能以支持性療法如:輸血、類固醇、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或其他藥物來控制因脾臟腫大所引起的疼痛,所以即使得知罹患此疾病,對醫師來說也很挫折。」陳宇欽醫師說,在醫療科技進步下,目前骨髓纖維化已經可以透過藥物治療,根據為期5年的大型臨床試驗中,證實口服標靶藥物能降低死亡風險達65%,且超過6成的受試者有效縮減脾臟體積達35%以上,大幅改善皮膚癢、食慾不振等骨髓纖維化的症狀,但最重要的,仍是希望民眾能提早警覺、發現與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程的進展。醫籲:患者應確實填寫檢測量表 以利評估治療方針陳宇欽醫師建議,超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定期健康檢查,若出現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之一,就要高度警覺。陳宇欽醫師提醒,已確診的骨髓纖維化患者應定時追蹤,並遵從醫囑用藥,目前也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讓患者以分數紀錄十大症狀的不適程度,做為治療時評估症狀變化的輔助工具,讓醫師了解疾病是否有改善或是惡化,以利評估治療方針。骨髓纖維化衛教巡迴策展 提醒民眾常見十大症狀為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的認知,社團法人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於今年六月開始,已在全台四間醫院進行骨髓纖維化衛教策展,透過吸睛的裝置藝術以及互動留言,成功吸引超過1500位民眾觀看。三軍總醫院將於11/17(五)至11/30(四)壓軸登場,還未參與的民眾可以至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門診大樓一樓觀看、體驗,進一步了解骨髓纖維化資訊,並提醒民眾,當症狀長期未改善時,不要逃避、也不輕信偏方,儘早請教醫師或到血液腫瘤科做詳細檢查。 

空汙髒到爆!健康亮紅燈怎麼辦?

空汙髒到爆!健康亮紅燈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有發現空氣汙染真的很嚴重嗎?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發現,全台各地空氣品質指標經常達到橘色警戒,甚至有些地方會飆升到紅色警戒。空汙不只是對過敏體質者造成危害,就連一般人也都會受到影響,會使得過敏體質者出現氣喘的嚴重病況,甚至還會導致心臟病和肺癌,進而對健康形成威脅;所以,千萬別小看空氣汙染對於健康的傷害,除了要小心防範之外,更應該要加強自身保健之道。空氣汙染嚴重 首要傷害就是肺對於目前嚴重的空氣汙染,首要傷害就是肺!中醫師李深浦解釋,肺在五行中屬金,而金就是氣,空氣不好,肺無法呼呼到乾淨的空氣,心神會不好,心神就不快樂,至於肺健康的人沒有憂鬱症,因為空氣好,肺氣旺盛,心神就快樂;此外,肺的溫度、濕度足夠,皮膚一定會有彈性,因為肺主皮毛。鼻子過敏、氣喘、風濕性心臟病 和肺的氣化不夠有關而且空氣污染,為何有的人有事、有的人沒事?李深浦醫師分析,這是因為肺的乾燥度與肺的濕度問題,而當肚子裡溫度低、肺的水蒸氣少,就會難以調解血液濃度,至於肺有痰是因為肺部太乾燥,進而造成咳嗽、氣喘與呼吸困難,健康的肺有纖維絨毛清掉肺的汙染,正常肺裡面的氣化液體,能把髒空氣帶掉。鼻子過敏是因為氣不足,沒有熱量,才導致流鼻水,鼻子過敏、氣喘和風濕性心臟病,都是因為肺的溫度太低,肺的氣化不夠,體內產生的體氣不足造成。加強肺部保養 少喝冰水、多運動、多吸收芬多精所以,李深浦醫師強調,對於空氣汙染,大家要多注意肺的保養,少喝冰水、多運動、多吸收芬多精,到空氣良好的地方運動,讓肺加快把不好的東西排掉,腦也會健康,神經系統也會好。雖然空氣汙染無法避免,但可以從自身做起,到近郊走走也是一種選擇,血液循環也會好,大環境大家一起努力,小環境自己創造。空氣汙染是人為因素 大環境需要大家共同保護中醫師李深浦指出,空氣汙染都是人類造成的,PM2.5懸浮微粒會在空氣中很久,極端的氣候以及排汙過程沒道德,空汙就會一直來,這都是人為因素;然而,人會為了生存會有所節制與改變,空汙問題會獲得解決。目前德國有百分之八十都是綠色能源,還有電動車的發明,可見要改變大環境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發揮;台北街頭空氣很糟糕,到處都是臭氣,而當全民都意識到空氣很重要,共同保護環境,相信會否極泰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總愛大買特買?恐潛藏精神疾病

總愛大買特買?恐潛藏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憂鬱症患者長時間將生活費挪用購買刮刮樂,導致家庭開銷入不敷出,和先生發生爭吵拉扯,因此情緒低落。經與患者和親屬討論,安排適當的治療計畫,包含藥物調整、心理與行為治療以減少購買行為,降低本身情緒及家人的影響。強迫性購物恐與躁鬱症、憂鬱症有關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粟寧表示,強迫性購物是明知購物行為不合理,卻忍不住持續購買。購物前緊張壓力大,購物時輕鬆、愉悅,事後卻苦惱、後悔。長期下來可能影響生活、工作與人際關係。強迫性購物透露缺乏長期穩定的人際關係,需要藉由反覆購物來提供安全感與成就感。一些精神疾病與強迫性購物有關,如躁鬱症躁期發作時,購物慾上升。衝動控制障礙患者受到某些刺激與誘發,會出現非買不可的想法。憂鬱症、強迫症、物質濫用疾患、以及邊緣型人格等,都和強迫性購物的行為有關。超出負擔仍忍不住購物 需求診身心科強迫性購物的治療,若和躁鬱症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優先治療精神疾病。若無精神疾病,考慮用認知行為模式、藥物模式、心理分析模式3種模式來治療。利用改變行為得到的正向回饋,調整認知來維持行為改變。調節血清素與多巴胺,增加衝動控制、減少焦慮。了解購物行為面對每個人的意義,自動改變行為。粟寧醫師提醒,對於大多數人,購物的經驗是快樂而滿足的。如果明知消費超出經濟負擔能力,但購物的念頭仍然揮之不去,可能是強迫性購物,建議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免負債累累無力償還。

痣疼痛、出血 小心是惡性黑色素瘤

痣疼痛、出血 小心是惡性黑色素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吳先生,腳底黑色痣已存在約4年,之前都不會不適,並未理會。但2個月前腳底黑色痣開始疼痛、出血,就醫診斷為惡性黑色素瘤,住院進行手術,要將左腳大範圍切除。黑色素瘤容易造成淋巴轉移這種惡性黑色素瘤的手術方式,要根治性的切除最重要。醫師安排3D前哨淋巴結攝影做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排除淋巴結轉移的可能。吳先生也接受了氟化去氧葡萄糖的正子造影檢查,評估是否遠端轉移。所幸吳先生的2項檢查評估,均未有轉移跡象,術後傷口亦無續發性感染,恢復狀況良好而順利出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核子醫學科醫師林家揚表示,惡性黑色素瘤是惡性度高、容易造成淋巴轉移的皮膚癌,浸潤型惡性黑色素瘤,除了切除病灶,也會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新3D影像檢查 更精準、快速找到淋巴結淋巴結轉移並非隨機,通常是沿著淋巴引流的路徑轉移。從病灶處開始,淋巴引流所到達的第一個淋巴結,稱為前哨淋巴結。3D前哨淋巴結影像檢查,和傳統的2D影像相比,可以幫助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的外科醫師,更精準且快速的找到前哨淋巴結,進行摘除來做病理的切片評估。林家揚醫師表示,癌細胞侵犯至前哨淋巴結與否,關係到往後是否需要進行大範圍的廓清手術。若身體皮膚上有任何黑痣或皮膚病灶變化的話,一定要盡早就醫診斷,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切莫拖延而延誤病情。

年長罹癌不治療?子宮頸癌恐影響排泄

年長罹癌不治療?子宮頸癌恐影響排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裡的高齡長者若罹患癌症,許多人會捨不得長輩受苦而放棄治療,但不治療就不痛苦嗎?一名八旬的劉姓婦人,陰道出血就診,確診為子宮頸癌。病人與家屬都擔心徒增痛苦而拒絕治療,但在醫師的鼓勵下,病人接受放射治療,預後良好,可維持正常生活。子宮頸癌早期治療率高 長者患病仍應治療南投醫院婦產科主任陳麗琴表示,子宮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忽略。但子宮頸癌的病程較緩慢,且早期的子宮頸癌治療率高,提醒高齡的癌症患者切勿放棄,應該拋開沒有必要接受治療的想法。罹癌後如果不予理睬,可能會因為癌細胞的生長而導致陰道持續出血、組織潰爛導致惡臭,甚至癌細胞吃穿泌尿道,影響排泄功能,日常生活品質大打折扣。不僅生理上疼痛不適,也造成心理上巨大衝擊,負責照顧的晚輩們更是身心俱疲。30歲以上女性每年應進行1次抹片檢查陳麗琴主任表示,癌症並不可怕,在接受正確的治療下,是有機會恢復健康的,建議病人及家屬可與醫師進行充分的溝通,安排合適的治療方式。應鼓勵家中高齡婦女積極接受定期的婦產科檢查,切勿以為更年期或是已無性行為,就忽略定期檢查的重要性。30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50至74歲民眾,每2年可進行1次糞便潛血檢查。45歲至69歲(或者40歲至44歲其二等親內患有乳癌者)女性,每2年可進行乳房攝影1次。癌症並不可怕,接受正確治療有機會恢復健康,建議病人及家屬可與醫師進行充分的溝通,安排合適的治療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