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只調味!天然香料還有這些用法

不只調味!天然香料還有這些用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說一直以來東方人餐桌的醬料調味劑是辣椒醬、醬油和豆醬的話,那麼歐洲和中東以及印度等西方料理中,絕對不可缺少的便是氣味獨特的香料和香草了。與充滿了濃郁番茄醬、美乃滋和BBQ醬等各種加工醬料食品的美國不同的是,這些地區至家庭料理中,至今每天仍舊盡可能的使用從自然界獲取的香料。天然香料具有抗酸化、抗炎性作用在印度、摩洛哥和中南美等被稱作香料王國的地區出產的薑黃、茴芹anise、丁香clove、舒馬克sumak、孜然cumin、肉荳蔻nutmeg 等普遍使用的香料。這些香料就算是使用極少的量,也會充分散發出香氣,因此它們充分地發揮著天然香料的作用。不僅如此,還發現它們本身具有抗酸化要素和抗炎性的作用,營養素供給等優點,因此得到了超級食品的肯定。但是在國內市面上銷售的咖哩產品,並不是 100% 天然咖哩粉,而是混合了綠豆澱粉和其它澱粉等的加工成品,因此和 100% 的咖哩粉是截然不同的。香草可用作燉煮肉類的湯頭此外,迷迭香、薰衣草、羅勒、荷蘭芹、月桂、薄荷、蒔蘿等被大家熟知的香草類,比在國肉的使用用途更為廣泛。近年來在網路或是大型超市都可以買到曬乾的香草,當然也可以很便利地購買到新鮮的香草,也有很多人在家裡的陽台種植羅勒和迷迭香等來食用。這些新鮮的香草,少量浸泡在水中洗乾淨後,熱水煮5~10分鐘就可以成為優等的香草茶。在料理時用於裝飾和點綴也是非常有用的食材。像是印度茶的香氣比較強,在熱水裡浸泡後還可以用作燉煮肉類料理的湯頭,即使不加砂糖也會有微甜的味道,為料理增色不少。(本文摘自/減醣奇蹟/橙實文化)

孩子愛挑戰權威?不是討罵是討玩!

孩子愛挑戰權威?不是討罵是討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孩子到了某一個年齡後,就會開始想要找伴,讓自己的遊戲變得更多采多姿,也想要分享自己的很多意見及作品,這些都需要遊戲玩伴,也是心智成熟的象徵。所以,當你觀察出孩子有強烈想要吸引大人注意力的意圖,而家裡的環境又不能滿足孩子時,或許就是該讓他去過團體生活的時候了!最適合上學的年齡是中班例如,給孩子一些團體遊戲課程,或是讓孩子體驗幼兒園的群體生活,都是很好的做法。我的第一本書《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就曾跟家長清楚地解釋過,為什麼最適合上學的年齡是中班。當然也有很多孩子的能力不錯,又期待能過團體生活,在我評估後,我會建議媽媽讓孩子提早去上學,孩子得到滿足,媽媽得到喘息,對親子關係反而是件好事。四至五歲的孩子已具備一定的同理心,當然有必要進入團體當中生活。在團體中,孩子可以透過成熟的同理心與心智技巧與同儕相互學習、模仿、協調、合作、競爭,對他的成長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不是討罵 是討玩也有很多爸媽反應,有時候在教孩子一些規矩,孩子反而更不聽話、更故意,怎麼會這樣?孩子怎麼會這麼喜歡討打跟討罵呢?其實,他們是在「討互動」。當孩子心智開始發展後,千萬別把三歲當兩歲養,把四歲當三歲養。其中有些心理因素,是父母必學的功課。以下就是五個爸媽必懂的心理發展因素,以及該如何教導的方式。1) 爭取注意力/孩子如果本來就在爭取觀眾及吸引注意力時,你還在當下管教,你就中了孩子的招了。你不難發現,孩子哭鬧搞怪的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2) 被忽略,所以想討玩伴/三歲前要陪伴,三歲後要玩伴。孩子長大了,就會想要討玩伴,但如果長時間被忽略及冷落,就會自創很多搗蛋的方式來告訴你快去陪他玩。很多爸媽都遇到這個問題,但卻仍停留在教規矩。3) 用情緒抗議/孩子是在抗議不公平。對於你的管教,心理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或沒有台階下,只好往反方向去。情緒,是孩子最快讓父母知道的武器。4) 挑戰權威/每個人身體裡面都有冒險基因,孩子也有,所以喜歡挑戰比較困難、做不到的事。違反家規就是件冒險犯難、很刺激的事,所以孩子喜歡踩底限。5) 從遊戲互動中學規則/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喜歡每天都被教導要遵守什麼規矩,因為被限制往往不是件舒服的事。但孩子越大,我們對他們的限制就越多。在這之中,要取得一個平衡,從「玩」、「親子互動」、「經驗分享」中,讓孩子自然地了解規則及規範,是他們最能接受的方式。所以,教孩子,真的不能碎念。(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要鼓勵自己做得好

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要鼓勵自己做得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翻開整理書,你會發現有些作者會告訴你要一鼓作氣,一次就全部整理完畢比較好。我當然很清楚作者認為「拖久了會疲乏,反而永遠整理不完」的想法,但我覺得,想要在工作繁忙或家事纏身時一舉完成收納整理,難度實在是太高了。目標設定過高勇往直前也會受挫我完全贊同應該沒有比「一口氣整理完畢」這件事更令人覺得爽快的了。但是我做不到。我認為,愈是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徹底完成整理完畢,就愈會自責、焦慮,導致心情沮喪。阿德勒曾說:「目標太高會打擊勇氣。」如果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定過高,即使想要勇往直前也會受挫,因為這只是愚勇。雖然東西凌亂會令人覺得很不舒服,但如果對﹁自己可以整理好」這件事沒有自信,就應該暫緩行動。如果只因為無法達成一般人設定的理想目標,就懷憂喪志,那就太遺憾了。所以,曾經因為整理失敗而備受打擊的人,千萬不要試圖一鼓作氣把屋子整理好。改善心態是避免受挫的訣竅舉例來說,雖然衣物堆積如山的衣櫃讓人看了就心煩,但要全部整理好也得花費相當的時間,也要有足夠的動力。如果實在提不起勁,就先將此事擱在一邊,不整理也沒關係,因為不想整理代表你心中還未形成具體的「想像」。即便勉強自己把所有衣物從衣櫃裡拿出來,也只會感到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從何處整理起。待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過了一、兩個小時依然一事無成,只有變得更凌亂,最後只好又把所有衣物亂七八糟地全都塞回原處。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痛苦的經驗,所以與其勉強自己去整理,還不如等到真正想整理的時候再動手。一天只整理一個地方也無所謂,而且在發現令你覺得不舒服、煩躁或不方便之處時,再慢慢整理即可。只要稍微改善了一點,就要告訴自己「你做得很好」,這是避免整理失敗或受挫的訣竅。發現、處理、給予勇氣我自己在剛開始實行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時,也只一心一意地持續做這三件事。舉例來說,我家的毛巾,以前是擺在從洗澡的地方伸長手也拿不到的位置,但我發現拿不到毛巾會讓自己覺得煩躁,所以便改變毛巾的位置。現在身體濕濕的時候,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毛巾,我真是超厲害的呢!我真的都只是一直在做像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但是過了大約兩個月後,我才意識到,我已經把家裡整理成對自己與家人來說,都能感受到「舒服」的空間了。我明明不曾試圖一口氣就把東西全丟掉,或是狠下心來把多餘的物品處分掉,但桌上自然不會再放置多餘的雜物,家中的物品也變少了。廚房不再擺滿瓶瓶罐罐的調味料,變得清爽又具有機能性,不僅打掃起來變簡單,做菜的時間也逐漸縮短。這就是因為以前我都想要一口氣將過期或不用的物品全部丟掉並整理乾淨,才會覺得焦躁、沮喪。所以,如果整理的目標是把空間變得更舒適、更具機能性,我還是不建議「一口氣整理完畢」。(本文摘自/阿德勒的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恩威並濟?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勇氣

恩威並濟?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勇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孩子幫忙整理時,你會總是鼓勵他「真了不起!」、「你好棒!」、「真的好厲害喔!」,而期待他做得更多;或是用「哎呀真難得,你竟然會整理」、「明天也要像這樣好好整理才可以!」,像這樣反諷或對他施壓呢?稱讚還是施壓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大家往往會以為稱讚是件好事,但稱讚其實是在對方的行動滿足自己的期待時,給予其評價或犒賞。換句話說,稱讚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所說出來的話,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上對下」的關係。所以被稱讚的人也可能接收到被小看、被藐視的訊息,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是讚美的話語,其實和責罵、批評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你愈稱讚,孩子可能愈會覺得自己似乎該對父母言聽計從,當孩子不願再回應父母的期待,不想再背負任何責任時,會逐漸認為「會整理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吧」、「反正總是亂七八糟的孩子就是沒用的孩子」,於是開始反抗,故意把東西亂丟,最後放棄整理。過度稱讚會讓孩子沒有自己的原則至於因為期待被稱讚而進行整理的孩子,會讓孩子之後做事都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誇讚和好評,而非出於自己的意志與判斷。也就是說,在得不到稱讚的情況下,孩子就不願再整理了;而且他們整理時總是會在意大人的看法,沒有自己的原則與標準,變成只會照著父母所說的方式整理。最後他們可能會一直詢問爸媽,仔細確認「這樣可以嗎?」、「你覺得我做得好嗎?」,或是討拍地誇耀「你看你看,我整理好了耶!」,甚至完全相反地,變成自律甚嚴,在維持整潔上絲毫不敢懈怠的孩子。那麼,給予孩子勇氣又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平常就透過橫向關係獲得勇氣的孩子,不會將得到稱讚當成整理的目的。他們會成為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能夠給自己勇氣、依照「我想要像幫助別人那樣幫助自己」這種想法進行整理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即使失敗也不會擔心被斥責,因此整理時能夠自動自發且輕鬆地進行。所以,如果想讓孩子養成整理的習慣,就不要稱讚他,也不要責罵他,而是要給他勇氣。除了把焦點放在「你把電車放回去了呢!」、「你把桌子收乾淨了呢!」等具體完成的事情外,也要聆聽孩子整理的心得或是遇到的難題。光是知道父母關心自己,他就已經獲得充分的勇氣。不稱讚也不斥責 要給予勇氣在孩子無法做好整理工作時,也要容許他的失敗,因為無法容許孩子失敗,便無法帶給他勇氣,父母要將「你一定沒問題的!」、「我會幫你加油!」、「我覺得你很重要!」的心情,用言語表達出來。獲得支持的孩子,就逐漸能夠開始主動整理。「不要稱讚,也不能斥責,而是要給予勇氣。」這個原則在面對大人時也完全相同。(本文摘自/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講座/病毒性腸炎

講座/病毒性腸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較於夏天常見的細菌性腸炎,在秋冬季節反而以病毒性腸炎較多,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至於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好發人口密集區域,主要是透過共享食物、生食貝類、飛沫感染。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舉辦小兒部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分享,針對針對幼兒的腸炎的發病症狀、預防方法給予詳盡的介紹。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病毒性腸炎時間:106年11月06日(一) 10:30- 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講座/帕金森氏症

講座/帕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走路緩慢、雙手抖動、無力、駝背常是巴金森氏症的表現症狀,患者對於細微動作的呈現已經越來越困難,症狀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手部抖動,然而只要出現手抖症狀就代表罹患巴金森氏症嗎?本次講座內容,將由藥師吳婉菱教大家認識帕金森氏症,讓患者深入了解症狀,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帕金森氏症時間:106年11月7(二)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的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在本次的講座中營養師施淑梅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歡迎有孩子的家長或有興趣的民眾參加交流。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6年11月6日(一)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糖尿病控制金三角

講座/糖尿病控制金三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而要顧好血糖除了飲食、運動、藥物也都不能馬虎!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舉行健康講座,由陳金吟衛教師分享,針對「糖尿病控制金三角」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控制金三角時間:106年11月6日(一)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耳邊總有人聲 這病讓她數度離家

耳邊總有人聲 這病讓她數度離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2歲的阿香患有思覺失調症,2年前開始聽見男人的聲音在耳邊和她說話,告訴她先生可能有外遇,或要她離家出走,讓她作息混亂,離家出走時還動用警察護送回家。阿香一開始確診後,因需服很多藥,服藥後又易昏睡,她自認病情好轉即自行停藥,導致疾病復發,多度被送入急診,病情一直無法穩定控制。自行停藥致復發 需如慢性病長期控制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詹仁輝表示,思覺失調症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思覺失調症的病友多半較被動,不善表達及與人互動,疾病歷程是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般,需要長期接受治療,透過藥物及其他職能訓練控制症狀,學習與疾病共處後,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功能。詹仁輝主任表示,早期介入、長期治療,讓病友體內維持有穩定的藥效,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十分重要。病友未能穩定治療,除了認為自己沒有生病或已痊癒、難以忍受藥物副作用,包括肢體僵硬、靜坐不能、體重增加,或者家屬覺得羞恥不願病人治療,不少病友都會自行停藥,卻造成疾病復發惡化。早期治療恢復更好 與疾病和平共處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每一次的復發對於大腦都是一次嚴重的傷害,更可能造成之後治療的困難,若在發病的早期接受治療,恢復情形及功能的維護越好。事實上,思覺失調症藥物發展已相當成熟進步,無論是口服藥物還是長效針劑,只要病人願意持續使用,就能達到穩定控制病情的目的。阿香在醫師建議下,減少口服藥物的顆數,每個月回診施打針劑,並搭配職能治療復健方式,病情開始穩定下來,也越來越少感到昏沉,讓阿香漸漸學會與疾病共處,有了自己的生活。詹仁輝主任呼籲,在接受穩定的治療及復健,思覺失調症如慢性病一般,只要與疾病和平共處,便能找回生活品質。

早上總精神不濟?小心睡眠障礙跟著你

早上總精神不濟?小心睡眠障礙跟著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明明沒失眠,早上卻精神萎靡嗎?其實,並不只有失眠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多夢、打呼、磨牙、抖腳、夢遊等,這些偷偷在你睡眠時發生的行為,可能自己渾然未覺,但都會造成睡眠中的障礙。睡眠障礙就醫率僅1成 低估對健康影響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鄔定宇指出,台灣有每10人中1人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年長者、女性比例明顯增高,而女性與男性慢性失眠比例分別是 13.9%和 8.6%,而女性患有慢性失眠比男性高出 1.62倍。台灣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超過40萬人,高達近9成病人未被診斷與治療,明顯低估睡眠呼吸中止對於健康的衝擊與檢查治療的需求。鄔定宇主任表示,要瞭解自己是否有睡眠問題,除了經醫師診斷,部分病人還須透過睡眠檢測確診,目前符合健保給付執行睡眠檢測的民眾需至醫院檢測。及早確診治療 降低腦部病變率台睡眠檢測中心共計52家,其中通過台灣睡眠醫學會認證僅21家,經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認證機構須每6年重新審核,審核內容包含人員配置、設施和儀器、作業流程與品質控制標準等,以確保民眾就醫品質。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郭博昭指出,民眾不要輕忽打鼾及睡眠品質不佳等問題,睡眠打鼾的民眾近一半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若民眾能及早確診並適當治療,可降低罹患高血壓、腦部病變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