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水痘疫情升溫!滿1歲幼兒速接種

水痘疫情升溫!滿1歲幼兒速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內近期氣溫逐漸下降,水痘疫情逐漸上升,進入流行季節。上週水痘門診就診達833人次,已連續3週增加,為今年最高。水痘好發於冬季及早春,主要為發生於19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族群。學校與家長應提高警覺,降低疫情風險。嬰兒、孕婦 水痘併發症高危險群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為高傳染性疾病,可經由皮膚接觸、空氣或飛沫、或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傳染。潛伏期約2至3週,小於1歲之嬰兒、孕婦、成人及免疫缺陷者為水痘併發症高危險群,容易併發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腦炎等及死亡。疾病管制署提醒,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也能降低孩童及成人因感染水痘引發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提醒家長應於幼兒出生滿12個月時攜往合約院所完成水痘疫苗接種。疑似症狀速就醫、隔離 避免接觸嬰幼兒如校園發生水痘疫情,疑似症狀者儘速配戴口罩就醫治療,落實生病不上課。在家隔離期間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做好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避免接觸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嬰幼兒、孕婦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險群,經醫師評估傳染力已大幅降低後再復課。疾管署表示,與隔離病患同住者應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保持雙手清潔,經常正確勤洗手。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60歲的林先生工作壓力大,有多年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狀況控制良好,除了運動容易喘,沒有特殊不適症狀。健康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硬化、狹窄可能,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採用達文西手術系統進行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林先生住院2週後就能出院。家族病史、三高患者 冠心病高危險群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燕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多年名列我國10大死因之一,又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內腔產生慢性硬化斑塊,使血管內腔發生狹窄或阻塞,導致含氧血無法通過冠狀動脈到達心肌,造成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冠心病患者嚴重可致心肌梗塞、急性心律不整,引發猝死。男性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是女性的2至3倍,除了年長者容易罹病,若父母有早發型冠心病,父親在55歲前發病、母親在65歲前發病者,孩子的罹病風險分別增加75%、60%,兄弟姊妹有罹病者,風險則增加40%。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者、生活壓力、心理壓力極大者,也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戒菸酒、控制三高 平時紓壓降風險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高齡者、骨質疏鬆患者、糖尿病患者具危險性,病人不僅需要修養數月,日常活動還會受到限制。但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則無需鋸開胸骨,輕易從微創切口置入所取下的血管,縫合成新血管,恢復效果大幅提升。張燕醫師呼籲,預防冠心病要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除戒菸酒、少吃紅肉、控制三高外,也盡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高壓、高度緊張的狀態。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前往心臟內科做詳細檢查,一旦發現冠心病,應聽從醫師建議服藥及治療。

緊盯電腦工作 30歲就視網膜病變

緊盯電腦工作 30歲就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30歲、近視逾800度的美于(化名)是名會計師,平時長時間於電腦前用眼工作,報稅季更是時常專注於電腦螢幕前熬夜加班,某日查看帳務時,突然驚覺用眼吃力;她自行遮住單眼測試,竟發現右眼看不見電腦上「日」字中間的一橫。緊急就醫後,確診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所幸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後,病情獲得改善。復發率高 避免長時間於藍光下用眼收治該病例的台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子昌醫師指出,病人經各種影象檢查與掃瞄後,確診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雖然透過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病情獲得改善,但復發率高,病人仍需定期追蹤及檢查。何子昌醫師說明,高度近視是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的高風險群,若想要避免病變,首先應控制近視度數,並避免長時間用眼過度,或近距離接觸藍光螢幕,包含電腦、手機等3C產品。由於現代人習慣使用多屏螢幕或搜索式閱讀,視線不斷在螢幕的各個角落掃瞄,導致眼球快速轉動,加劇視網膜拉扯,恐讓更多黃斑牽引性病變提早報到。定期檢查 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治療何子昌醫師進一步解釋,近視後,眼軸長度會拉長,度數逾600度或眼軸長超過26.5公釐時,眼睛視網膜與脈絡膜間的結締組織將難以承受其張力,便會出現裂縫,脈絡膜就會透過這些裂縫長出新血管,蔓延至視網膜下方,同時會破壞視網膜感光細胞,造成視野中央扭曲、模糊。但由於發病多從單眼開始,病人仍有一眼視力正常,因此不易察覺,建議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治療。適度休息 減少用眼傷害何子昌醫師提醒,當眼睛感覺疲勞或飛蚊變多時,應盡速闔眼休息。平時更應注意適度讓眼睛休息,用眼逾30分鐘可眺望遠方3至5分鐘,飲食則可多補充深綠色蔬菜;最重要的是,當眼睛出現不適或視力異常時,應盡速至眼科就診與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東部民眾福音 雙向轉診串起醫療網

東部民眾福音 雙向轉診串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花東地區地理狹長,地廣人稀,造就醫療上的困難。每一家醫院、診所、衛生所都非常重要,需要由這些醫療單位共同串起醫療網,守護東部地區民眾的生命健康。原醫師能查看轉診後檢查報告花蓮縣衛生局醫政科科長周傳慧表示,花蓮已經有一套完善的「雙向轉診網路機制」,成就無縫接軌的健康照護。落實雙向轉診後,只要看診醫師覺得需要,都會協助轉診給適合科別的醫師。這點對於醫療資源不均,地形狹長的花東地區來說非常重要。為了涵蓋更多醫療院所與偏遠地區,花蓮慈院的雙向轉診系統結合健保署電子轉診系統與花蓮慈院轉診平台。原看診醫師能透過系統查閱,轉診病人30天內在花蓮慈院的就醫資料,包含血液檢查、心電圖,甚至是核子醫學等檢查報告。還能轉診回原醫師 滿意度逾9成周傳慧科長表示,讓原看診醫師能了解轉診病人的狀況還不夠,雙向轉診系統還設有轉回原看診醫師的轉診單機制。目前最新的雙向轉診滿意度都達到90%以上,而且預約轉診比率高達99%,之後轉診病人轉回原就診醫師的比率也有85%。花蓮慈院開放白天與晚上的轉診掛號,只要有轉診病人有需要都可以得到協助,包含門諾醫院、部立花蓮醫院、國軍花蓮醫院等都在醫療網中。整合東區醫療資源,讓轉診平台能更加完善,從國人十大死因等疾病開始,全方面守護民眾生命健康。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台灣,嚼食檳榔者大部分同時有抽菸習慣,再加上喝酒文化,更增加罹患口腔癌風險。國際癌症研究總署2003年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國衛院研究亦指出,既抽菸、喝酒又嚼食檳榔,得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口腔黏膜呈白或深紅色、嘴張不大是警訊根據台東縣癌症發生率,口腔癌自93年起一直位居第1、2位。嚼食檳榔習慣有關以中壯年為多,此年齡層罹患口腔癌也最多。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親人朋友,愛惜身體、促進健康。守護身體健康務必戒除嚼食檳榔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病變的機會。台東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張哲綸表示,口腔癌五年存活率第1期72%、第2期39%、第3期27%、第4期12%,可透過口腔黏膜篩檢,越早發現、儘早治療。正常的口腔黏膜顏色是粉紅色,白色或深紅色是身體警訊。嘴巴張合大小也可判斷,口腔黏膜病變時會纖維化,越嚴重將造成黏膜緊縮,影響嘴巴張合。30歲以上、18歲以上原住民 可免費篩檢凡30歲以上民眾或18歲以上原住民族,在2年內未接受口腔癌篩檢者皆可接受免費篩檢。現在的切片治療技術已由傳統手術提升為二氧化碳雷射技術,治療後僅會產生焦痂並自行脫落,不會有太多不適的感覺,而且健保有給付。張哲綸醫師提醒,吸菸及嚼食檳榔是致癌因子,無論時間長短或是否持續,都可能發生病變。除了生活習慣外,個人細胞基因影響致癌的可能。無基於民眾健康,凡有嚼食檳榔及吸菸者,一旦發現口腔異常務必儘速就醫。

藥怎麼吃才對?社區藥師來解惑

藥怎麼吃才對?社區藥師來解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林伯伯曾經小中風,心臟裝支架,目前服用降血壓、抗栓塞、抗巴金森氏症等逾10種藥物。為讓林伯伯正確服用藥物,良好控制病情,醫生將林伯伯轉介至社區藥局。藥師進行用藥評估,排除用藥交互作用、治療禁忌等問題,並教育林伯伯正確的服藥方式及用法用量。醫院與社區藥局合作 推轉介制度藥師親自至林伯伯家,與全家人對談。藥師發現林伯伯的妻子因切除膽囊而有腸躁症,常自行服藥。藥師將林阿姨轉介至醫院就診,藥師協助提供藥事照護服務。在醫師與藥師的共同照護下,林伯伯與家人的疾病獲得良好控制。食品藥物管理署推動醫院與社區藥局間的轉介合作服務,由醫院醫師轉介有照護需求的民眾至社區藥局,持續接受藥師照護服務,提供民眾安全用藥的健康環境。今年與新北市、宜蘭縣、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及高雄市等10縣市衛生局合作,共38家醫療院所與社區藥局配合。藥師提供用藥知識、解惑藥物問題10縣市共計有197家藥局執行社區式照護用藥配合度諮詢服務及判斷性服務。藥師共服務2,325位民眾,教育輔導17,687筆正確用藥觀念,73.4%民眾經介入後提高服藥順服性,達到藥物治療的目標。322位照護民眾有重複用藥或藥物不良反應等疑似藥物治療問題,經藥師與醫師合作解決,病人的用藥更加有效、安全,並節省醫療花費。食品藥物管理局風險管理組科長黃琴喨表示,食品藥物管理署及相關政府部門會持續與各方醫藥專業團體共同合作,以藥事照護串聯社區藥局與醫療院所,共同建立起用藥安全網絡,讓民眾用藥無後顧之憂。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04歲的廖阿嬤身體一向硬朗,最近卻開始腹痛,飯後症狀尤其嚴重,甚至發燒、嘔吐,送醫檢查發現為膽囊炎。廖阿嬤過去曾因膽管結石阻塞,膽囊內裝有膽道支架引流,所幸膽囊順利切除、支架順利移除,腹痛狀況大幅改善。3個月早該取出 支架竟置放體內7、8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政國表示,廖阿嬤90多歲時曾因膽管結石阻塞求診,當時卻因害怕開刀,僅選擇取出總膽管結石,置入膽管支架,腹痛雖改善,後續卻沒有回診取出,導致3個月就應取出的膽管支架,竟在體內放了7、8年。通常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弱,高齡手術風險高。不過廖阿嬤的體力和心肺功能良好,便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並以內視鏡取出膽道支架。術後腹痛狀況大幅改善,住院5天便順利出院。不過廖阿嬤因年事已高,腸胃道功能較差,術後產生些許腸胃道症狀,透過藥物治療後,又能恢復正常飲食。膽囊、膽管阻塞過久 恐致敗血症膽道疾病來得快,去得也快。許多老人家患有膽道疾病,即便膽囊發炎、肚子痛起來要人命,卻因害怕手術併發症,選擇消極治療,導致膽囊反覆發炎。若狀況持續過久,會增加開刀風險及困難。建議高齡患者,只要術前評估心肺功能沒問題,都會建議開刀治療,才能一勞永逸。陳政國主任提醒,膽囊炎和膽管炎常常同時發生,若是膽囊及膽管阻塞太久,容易使膽道造成細菌進入血液中,造成敗血症及休克,處理方式會較單純切除膽囊複雜及困難,所以建議民眾若出現膽道疾病,一定要提早治療,才能免於後續感染之苦。

頸椎骨折不開刀 死亡率達8成

頸椎骨折不開刀 死亡率達8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中66歲林先生發生車禍,大力撞擊造成頸椎骨折。林先生恐懼開刀,只採用頸圈固定。沒想到離院時,頸部突然一陣疼痛,伴隨想吐、冒冷汗。經植入齒突釘固定,保留頸椎活動範圍,讓原來的骨頭有生長機會。術後5天即恢復四肢活動,雖然仍需要穿著頸圈,但生活可自理。不即時治療 恐四肢癱瘓、致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表示,患者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第2節頸椎齒狀突第2型骨折。車禍撞擊瞬間力量太大,導致頸椎如甩鞭般,成為被折彎的湯匙,產生高位頸髓壓迫。若不即時接受治療,有些患者會四肢癱瘓、呼吸困難,嚴重時更可能有生命危險,千萬不能輕忽。一般車禍受傷類型常見頭部外傷、頸部脊髓損傷、內出血、骨折、氣胸、血胸等。其中頸椎骨折常因病患意識不清或病患認為是外傷後的疼痛,而未告知醫護人員。打止痛藥或臥床休息症狀舒緩,就決定出院返家,缺乏系統性檢查。第2型頸椎骨折較不穩定 建議開刀頸椎齒狀突可分為3種類型骨折,其中第1型與第3型骨折被視為穩定型骨折,在沒有神經學的症狀下,可考慮採取保守治療,僅需單純以硬式頸圈固定即可,但第2型骨折屬於不穩定骨折,難以透過頸圈有效固定,且在外國文獻中,有老年人選擇採取保守治療,死亡率卻高達8成。李建裕主任提醒,第2節頸椎齒狀突第2型骨折有保守與手術治療方式,需視患者的骨折類型、損傷程度、年齡等因素決定治療方法,但都務必與醫師仔細溝通,才能獲得最適切的治療方式。

新口服藥副作用少 妥瑞氏症患者福音

新口服藥副作用少 妥瑞氏症患者福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公益微電影《離譜音符》中,妥瑞氏症青少年們,因腦部基底核的多巴胺過度反應,而造成身體不自主的抽動,就像是離了譜的音符;而目前已有新一代抗精神病口服藥物,能夠有效控制症狀。腦中多巴胺過度反應 妥瑞兒會不自主抽動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妥瑞氏症是一個腦神經疾病,會出現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患者經常會有眨眼、搖頭晃腦、聳肩等不自主的動作,常遭受到外界的異樣眼光、嘲弄。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妥瑞氏症核准使用陳慧如醫師說明,妥瑞氏症治療首先要找出誘發因素,避免過度勞累或壓力過大的情況,治療方式有非藥物及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的症狀程度而定,輕微者調整生活作息、運動,有助控制症狀;嚴重者可使用藥物治療,目前新一代多巴胺拮抗劑藥物,比傳統藥物副作用少非常多,可改善嗜睡、動作緩慢等,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症狀緩解。了解妥瑞氏症 學會如何與病共存過去因為許多人對妥瑞氏症的不了解,常認為孩子被鬼怪附身。陳慧如醫師強調,當孩子確認是妥瑞兒,首先要開始學習與病共存,包括家長及患者本身都必須了解、學習,才是控制疾病最好的方式,並配合醫師的藥物治療。重新定義自我 找到前進目標妥瑞氏症青少年就像是音符,再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中,可以看見未來的光點,且找到前進的目標。(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腹痛只買胃藥吃 竟患淋巴癌

腹痛只買胃藥吃 竟患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多歲的王太太常上腹悶痛,常常自行買胃藥服用。服藥完症狀稍有改善,但過1、2週又再次發生,情況反覆超過1年終於就醫。胃鏡檢查發現胃壁一大半都紅腫且表面散佈著許多潰瘍,切片顯示為淋巴癌,屬於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小心腹痛、消化不良及貧血症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表示,淋巴細胞是負責對抗侵入人體病原的細胞,主要位在扁桃腺、脾臟和淋巴結。腸胃道黏膜也有一些散佈的淋巴細胞,構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當這些細胞轉變成惡性時,就是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可能出現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佳、噁心等腸胃症狀,有些還會伴隨著體重減輕、貧血。胃的惡性腫瘤從細胞的來源來看,最常見是胃腺癌,也就是一般所指的胃癌。另外有胃基質瘤、胃神經內分泌瘤和胃淋巴癌等,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與胃幽門桿菌的感染有關,是低惡性度的淋巴癌,癌細胞的成長擴散相當緩慢。使用公筷母匙 降低感染機會倘癌細胞侷限在胃,以幽門桿菌的藥物治療就有不錯的效果,倘已發生轉移則需要配合放射治療或化療。可藉由平時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儘量使用公筷母匙,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會,也可接受幽門桿菌檢測,早期清除幽門桿菌。康本初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舒服,或是服用胃藥後不適症狀仍反覆出現時,應儘早接受檢查治療。胃的惡性腫瘤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樣,並非每種都一定要手術,切勿長期自行購買胃藥服用,以免延誤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