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臉長白斑別輕忽 延誤就醫恐腦損傷

臉長白斑別輕忽 延誤就醫恐腦損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小姐的兒子從小就有癲癇問題,持續惡化,影響智力發展,就醫檢查為頑固型癲癇,進一步檢驗,才確診為結節硬化症。,而陳小姐則是臉上有白斑,但因症狀輕微遲遲未被確診,10幾年前還曾因腎臟出現結節大出血而切除腎臟。隨後陳小姐做了基因篩檢,才發現自己和兒子都同樣患有結節硬化症。9成5患者皮膚都會出現血管纖維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內科醫師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是基因變異導致的疾病,患者體內類似控制細胞生長的煞車相關基因出了問題,以致身上多處器官出現結節般的小腫瘤。蔡政道醫師指出,結節硬化症病童,青春期時臉部皮膚顏色偏紅、長出白色斑點,因此病童又被稱為「小瓢蟲」。頑固性癲癇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智能受損、學習障礙。9成5患者皮膚都會出現血管纖維瘤、白斑、像青春痘或疤痕一樣的印記,以及鯊魚厚皮的粗糙皮膚,有些則是指甲邊長肉芽,就連腦部、肺臟、腎臟、心臟等器官也可能長出結節。早期確診治療 降低癲癇發生率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沛隆表示,以國外研究盛行率估計,台灣「瓢蟲家族」成員應超過2000名。門診病友近1/2能生活自理,關鍵在於早期確診、早期治療,現在已有很好藥物,可以精準地阻斷特定細胞內部的傳遞路徑,進而改善全身症狀,減緩惡化速度,降低癲癇發生頻率,避免損及智力發展。另外,約有3/4患者因為臨床表現不明顯或住得偏遠,遲遲無法確診,甚至遭受不必要的治療。陳沛隆醫師表示,在結節硬化症協會的持續努力以及眾多醫師的支持下,目前北中南等區均設有整合性門診,提供「瓢蟲家族」更便捷且完整的就醫環境。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即將來臨,中風高危險期將屆。中風所導致的失能將影響生活品質,同時造成照顧者的負擔,腦中風甚至會導致死亡。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而且男性多於女性。腦中風致失能甚至死亡 家屬負擔重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主因,有6分之1發生率。失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奪走近1萬2千條寶貴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國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不下於癌症,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初發中風病人在中風1至3個月,失能比例是5、6成左右。飲食掌握3多2少原則 遠離腦中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罹患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短暫性腦缺血,務必做好慢性病管理,一般人也需要自我評估罹病風險與採行預防措施。世界中風組織表示,9成的腦中風與幾種危險因子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與肥胖,而不運動、不均衡飲食、吸菸、飲酒等等壞習慣亦是成因。王英偉署長提醒,除了評量罹病風險、定期測量血壓,有任何醫療疑問一定要徵詢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上採取更積極健康管理行動,控制三高、戒菸酒、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飲食方面更該掌握3少2多原則,少調味品、少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遠離腦中風的威脅與傷害。

蟬聯癌症冠軍!肺癌新檢測助早期發現

蟬聯癌症冠軍!肺癌新檢測助早期發現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當感覺到身體不適而就醫,大多已是後期或末期,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大大影響治療的效果。近10年來,癌症一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冠軍,而不論男女,肺癌都居癌症死亡的第1名。傳統X光有侷限 肺癌早期發現成關鍵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秉槐表示,即使近年來發展許多新興的晚期肺癌治療方法,但是仍然比不上第一期肺癌(小於2公分的肺癌)治療效果。第一期肺癌經手術切除後,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因此,肺癌在出現症狀前能夠早期發現,一直是醫學界努力的目標。最普遍的傳統胸部X光檢查,可能因腫瘤太小、被遮擋或藏在死角而忽略。國外研究報告發現,透過胸部X光攝影檢查未能全面早期偵測肺癌,當然也無法減少死亡率。電腦斷層可以提供比傳統胸部X光檢查更詳細的影像,但是過去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量過大,無法運用在肺癌篩檢。新電腦斷層還可發現5至8釐米小結節王秉槐醫師說,新的多切式電腦斷層大幅降低輻射量,1次低輻射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相當於4到10張胸部X光檢查,再配合電腦輔助檢測軟體分析,可檢出直徑5至8 釐米小型結節。55歲以上的肺癌發生高危險群,包含肺癌家族史、抽菸習慣或長期吸二手菸者及長期暴露粉塵環境者,建議每年篩檢。肺癌發生的危險因子包括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基因遺傳因素難改變,所以預防肺癌從健康生活型態下手,遠離菸害、避免曝露粉塵環境、改變熱油煎炒的烹調習慣、下廚時使用抽油煙機,調整飲食習慣為高纖低脂,再輔以適當的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的檢查,早期發現,治療肺癌。

流感流行期將至!公費對象速接種

流感流行期將至!公費對象速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氣溫持續下降,流感疫情即將進入流行期,不管何種年齡層,感染流感都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高危險群,引起併發症的機率更高!截至目前為止,今年公費疫苗接種較去年踴躍,屬公費對象但未施打疫苗者,應加緊腳步,在流感來臨前作好全面防護。逾50歲、嬰幼兒、孕婦 併發症高危險群往年流感疫情多自12月進入流行期,並於隔年農曆新年時達到高峰,各年齡層民眾感染流感都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其中50歲以上成人、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為流感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疾管署特別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應儘早於流感流行季來臨前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保護自己及家人健康。依據疾管署統計,自10月1日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以來,未滿一個月,總接種數已逾410萬劑,較去年同期接種數增加約11%。相較於其他族群,50至64歲成人疫苗接種情形比去年踴躍,但接種率仍低,僅13%。接種後2週產生抗體 個人衛生要做好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整體接種情形較去年踴躍,疫苗剩餘量已不到190萬劑。由於接種疫苗2週後身體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及保護力,請符合公費條件但尚未完成流感疫苗接種的民眾儘速接種,以免向隅。疾管署提醒,接種流感疫苗雖可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機率,但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病毒引起感冒,仍應做好各種預防措施,落實個人呼吸道與手部衛生,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民眾如有流感疫苗相關疑問,可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流感專區」,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人習慣運用中醫藥來養生、保健及體質調整,中醫藥的精髓及強項在調整氣血平衡,正是「上醫治未病」,在疾病還沒找上門前就先作預防,避免日後生病治療的諸多麻煩。傳授中醫藥膳及運動 助老人滋補強身為發展中醫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衛生福利部委託中國醫藥大學執行計畫,設計符合健康或亞健康民眾需求之中醫預防醫學模式,結合醫療院所及社區資源,向民眾講授中醫體質及養生藥膳觀念,並由中醫師指導練習中醫養生功法。計畫團隊在台北市士林區天山里、天和里及中正區南門里舉辦中醫照護模式健康活動,號召近100位里民參加,課程除講授中醫體質、飲食等養生知識,並由中醫師指導中醫養生功法「調氣和神法」,功法簡單易行,讓老人做起來也輕鬆。持續做功法 調整體質、平衡自律神經學員在練習「調氣和神法」8週後,透過量表進行成效評估,體質差異及健康狀態皆發現明顯進步。同時,計畫團隊也檢測參與學員的心率變異,自律神經的平衡上有顯著改善。衛生福利部已陸續於中區及南區舉辦本計畫推動成果分享會,邀請計畫團隊及中醫師、西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護理師等專家學者,進行雙向溝通及意見回饋。衛生福利部將以系統性方式推動中醫預防醫學發展,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健康管理需求,建立中醫在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之照護模式。

寶寶呼吸有雜音?當心罹患喉頭軟化症

寶寶呼吸有雜音?當心罹患喉頭軟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一眠大一吋」,是每位家長最大的期望!日前,剛升格為新手媽媽的本土劇女星陳子玄,兒子因出生後罹患喉頭軟化症,半夜一度出現缺氧休克的現象,幸好在緊急施以心臟急救後,順利挽回一命。先天性喉部結構異常 喘鳴聲為典型症狀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表示,喉頭軟化症一般和先天性喉部結構異常有關。因為嬰幼兒喉嚨會厭上方結構支持性軟骨較軟,導致吸氣時,造成負壓狹窄,進而產生一些喘鳴聲。多數患有軟喉症的嬰幼兒會在一周內產生症狀,少數可能在數周或者幾個月大後才會出現,但父母不必過於擔心,絕大多數症狀輕微的喉頭軟化症會於1歲左右自行痊癒,一旦痊癒,即無需擔心有其他後遺症發生。嚴重喉頭軟化症 恐造成生長遲緩羅玉芳醫師補充,在喉頭軟化症尚未痊癒前,嬰幼兒的餵食與哭鬧,還是需要家長額外費心照料,免得愈趨嚴重,造成吸氣及進食困難。嬰幼兒若長期吸氣量不足,除了引發休克外,對腦部及智能的發育都有極大的影響;餵食困難則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造成生長遲緩。因此,家長應特別謹慎留心。新手爸媽若覺不對勁 應及早就醫診斷治療羅玉芳醫師提醒,大部分的軟喉症嬰幼兒多屬於輕症,雖然有喘鳴的症狀,但不至於嚴重影響生長,只要確定不是呼吸結構異常,假以時日,支持性軟骨硬了,病徵一般在6個月後就會自然消失。若父母對於新生兒的健康狀況有所疑慮,還是應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診斷,進一步接受治療,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空汙紅色警示 記住口罩戴好4關鍵

空汙紅色警示 記住口罩戴好4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東北季增強挾帶受汙染的空氣,導致雲嘉南地區有揚塵發生,被環保署監測到空氣品質為紅色警戒,顯示對所有敏感族群不健康。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若出現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應進樣避免在戶外活動,老人、小孩、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人更該多留意。儘可能與臉部密合 正確配戴4步驟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選用有通過國家標準有品質的口罩,同時配戴防塵口罩時必須時時注意是否密合,不正確的佩帶口罩,其防護能力會隨之下降。因此正確的佩戴口罩才能發揮效果,口罩要戴好的關鍵為儘可能與臉部密合,可參考勞動部勞研所提供的正確配戴步驟,以一般平面口罩為例:1) 檢查口罩/開包裝並檢查口罩是否有破裂或缺陷,一般設計為有顏色為外層,此面朝外,且鼻樑片應在最外層上方。2) 戴上口罩/兩端鬆緊帶掛於雙耳,鼻樑片固定於鼻樑上方,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若必要可打結調整鬆緊帶長度,維持臉部密合度。3)  調整鼻樑片/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鼻樑緊密結合。4) 自我檢查/可透過鏡子輔助或觸摸確認口罩是否正確配戴,包含內外側、帶子鬆緊、鼻樑片方向及形狀等。國建署提醒,民眾出門前可隨時追蹤空氣品質動態,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的暴露。適當運動,但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應盡量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免吸收過多髒空氣。

婦女漏尿成因多 醫:共享藥物無效

婦女漏尿成因多 醫:共享藥物無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糖尿病史的75歲陳女士,患有「滿溢型尿失禁」,治療漏尿一陣子效果不錯,最近回診卻抱怨漏尿吃藥沒有效,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陳女士把藥物分給同樣有漏尿問題的妹妹跟小姑,因為3個人的漏尿病因各自不同,才會在吃了藥後還難以揮別尿失禁。尿失禁症狀表現不只一種臺中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劉昕和指出,陳女士因神經病變影響膀胱收縮力,尿總是解不乾淨,陳女士的妹妹則是尿急憋不住,同時合併頻尿、夜尿症狀;陳女士60歲出頭的小姑既沒有頻尿、憋不住小便的問題,也不會有殘餘尿感,不過打噴嚏、咳嗽、搬重物時就會漏尿。劉昕和醫師說,陳女士的妹妹屬於「尿急性尿失禁」,只要有尿意感時會不自主收縮,小便憋不住就漏尿。建議在沒那麼尿急時先上廁所或調整喝水方式,用藥著重抑制膀胱敏感度或抑制膀胱收縮、加強放鬆,改善憋不住小便的狀況。醫:藥物絕對不能共用置於患者的小姑則是「應力性尿失禁」,只要出力時腹壓增加尿就會漏出來,多半發生在多產婦、停經,或是年紀大的婦女身上。「應力性尿失禁」比較適合做「凱格爾運動」增強尿道旁的肌肉張力,如果真的運動效果不好,漏尿仍然嚴重,再考慮手術治療。劉昕和醫師提醒,分享是好事,但藥物絕對不能共用。漏尿病因百百種,治療方法不一樣,最好由醫師看診,對症下藥才能根治。她強調,不要像陳女士一個人看病,3個人吃同一種藥,或諱疾忌醫吃成藥,吃到身體出問題就後悔莫及了。

講座/幼兒用藥安全

講座/幼兒用藥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突然生病怎麼辦?許多父母會想要直接帶到診所就醫,但狀況若突然發生在半夜,父母也可能會先拿家中成藥給孩子服用。但是你知道嗎?成藥風險高,即使掰開一半也可能超出孩子適用的劑量!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安排講座,由藥劑師陳蕙琦主講幼兒用藥安全,歡迎家中有孩子的家長或有興趣的民眾參加交流。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幼兒用藥安全時間:106年11月3日(五)15:00- 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脖子腫如乒乓球! 水喝太少恐致結石

脖子腫如乒乓球! 水喝太少恐致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患者求診表示平常都沒事,吃完東西卻脖子腫,腫到如乒乓球大小,求診才知是唾液腺結石。唾液腺結石病人常見脖子或下顎突然出現腫塊,腫塊經常在吃完東西後出現,不到2小時又突然消失,直到腫塊越來越大甚至發燒。初期症狀易輕忽 唾液腺管阻塞結石萬芳醫院耳鼻喉科醫師丁義芳指出,唾液腺結石的主因是水分攝取不足、抽菸、過度疲勞或未注意口腔清潔等,造成唾液腺管阻塞,影響唾液分泌。一開始結石較小,唾液尚可緩慢從唾液管流出,所以經過一段時間腫塊即會消失,因此許多人不以為意。但若結石越來越大,唾液無法流出積在腺管中,將造成腫塊持續腫脹。丁義芳醫師表示,曾收治1名唾液腺結石病人,右頸部腫得跟乓乒球一樣大,檢查後發現,右頸的腫塊是頷下腺結石,引發唾液線阻塞,結石大小約6公釐,在深層位置,決定為病人進行微創唾液腺內視鏡手術,同時在手術中為唾液腺管路重建支架,最後成功為病人移除結石,恢復唾液腺正常分泌,也完整保留腺體功能。預防唾液腺結石 多喝水、少吃炸物傳統唾液腺結石移除手術是將導管切開再取出結石,或是直接將唾液腺摘除,術後容易發生唾液腺管路狹窄、口乾或顏面神經失調。微創唾液腺內視鏡手術則是使用1.3公釐內視鏡,由唾液腺管路開口進入後直接將結石移除,無須住院也可避免插管麻醉的不適,病人在手術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丁義芳醫師提醒,唾液腺結石如在3公釐以下,尚有機會靠著多喝水排出,但如反覆發作,建議及早就醫治療,以免結石越來越大,造成細菌感染。平時應多喝水補充水分、減少抽菸、適當休息、盡量調適心情避免壓力過大,減少食用油炸食物,才能有效預防唾液腺結石產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