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幼時打罵教養 5歲後打人機率高5倍

幼時打罵教養 5歲後打人機率高5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真的,我無法理解,怎麼會有專家在媽媽社群上說:三、四歲前,怎麼打都沒關係,反正他長大後也不會記得。」媽呀!而且還很多人分享?隨便打沒關係?我看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而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腦不是不記得,只是整理的能力還不夠成熟,無法回憶、也說不出來。但這些大量被體罰的經驗,會演變成潛在的記憶,存入皮質下,進而讓孩子可能發展出下面三種未來的人格特質:一、不自覺地模仿大人的暴力;二、因為幼兒時期的經驗,在長大後對於暴力有過度莫名的恐懼;三、越打越皮,越來越難警告,甚至有時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教養必須要與時俱進至於你會問我,那我們小時候也常被打,長大也沒怎樣啊!我告訴你,現在的孩子智力更高、語言成熟,但很敏感、不耐挫、情緒同理差,這兩種比較的基準點是不一樣的,父母不能老是琅琅上口自己的那一○一套,因為教養必須要與時俱進,因時制宜。還有家長留言說,大家都一直說不能打,才讓孩子變得這麼難教,這根本就是民粹。這樣的邏輯是有問題的。我必須說,不是不打孩子的父母,就代表沒有在教孩子;也不是沒被打的孩子,就不會聽話。教養有很多方法,要懂得軟硬兼施。四到六歲同理心發展最快速還有的家長會認為:「小時候不懂事不能打,等大一點懂了,總能打了吧!」這也是一個大誤解呀!四到六歲是「心智發展快速期」,也就是兒童的同理心發展最快速的年齡,簡單的說,這個年紀就是開始懂大人心思的重要發展關鍵。所以,當孩子一發展到這個年齡,可能許多家長都會發現,當管教越緊,孩子的反彈越大,親子間開始劍拔弩張,會讓你覺得從前的乖孩子,怎麼越來越不聽管教了。打罵,人人都不愛,而且我認為當孩子越大,越不能用打罵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因為孩子的心理越來越成熟,總是用負面的教育,有時真的會傷了親子關係,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融洽,可能瞬間就像拆毛衣一樣,輕輕一拉就沒了。打罵教養會烙印在潛意識裡另外,也有很多家長帶著情緒管理很差的小小孩或大小孩來找我時,都會問到,為什麼也處罰了,卻越大越難控制?我都會回他們一句話:「在孩子長大的過程,如果他們看到的都只是生氣的爸媽,但看不到生氣的自己,那到底我們是要他改什麼呢?就像訂正考卷一樣,也要先知道自己為何錯,再修正成正確的答案吧!」根據兒童心理行為研究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但不見得是立即表現出來,有時候是先烙印在腦子裡,有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研究發現,三歲前被用打罵教養,在五歲後打人的機率,比一般孩子高出五倍;而且烙印在潛意識裡的打人行為,跟你當下教育對孩子說「你怎麼可以打人?」相比,會讓孩子更混淆,腦袋裡產生更大的抵觸,修正行為自然要花上好幾倍的功夫!打罵教養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根據二○一六年發表於〈家庭心理學〉的一篇整合分析研究指出(這是實證醫學中最高等級的研究),在剔除家暴的相關研究後,分析出家長用打的方式教養小孩,不僅沒有改善孩子行為的效果,反而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包括:※危害兒童的心理,甚至會產生精神疾病:體罰容易讓孩子有攻擊性和反社會性,對親密關係的認知也產生錯誤,例如會攻擊他們的父母,或可能去毆打自己的女朋友。※認同暴力:長大後容易出現以語言或體力強制對方進行危險性行為和自虐性的行為。※失去自信心:體罰會使孩子產生恐懼感,神經過度緊張,導致情緒異常,甚至會造成焦慮症、憂鬱症。※使親子關係緊張、疏遠。另外,在二○○九年和二○一○年均有研究發現,掌摑孩子會令大腦前額葉區域的灰質減少,這個腦區域主要負責判斷力和思考能力,灰質減少會造成孩子的學業表現、智力下降。你確定打的教養方式有教到孩子嗎?(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女性也有藍色小藥丸?

女性也有藍色小藥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都知道,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有神奇的藍色小藥丸「威而鋼」,關於女性性功能障礙,究竟有沒有類似的藥物能夠「一服見效」呢?女性性功能障礙最熱門的話題,就是2015 年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FDA)核可治療停經前女性性功能障礙藥物Flibanserin( 商品名「Addyi」)。這個藥物為女性患者帶來很大的期盼,但是效果真的有那麼好嗎?「Addyi」最早用於抗憂鬱的治療,後來臨床發現這個藥物能夠改善停經前婦女性慾低落、對性生活感到沮喪或有壓力的問題。「Addyi」雖然號稱「女性威而鋼」,但是它的作用機轉還有使用方式,和男性使用的「威而鋼」完全不同。「威而鋼」是透過改善陰莖局部的血流達到促進勃起的效果,只要在性生活前服用就可以了。「Addyi」是調控腦中樞可能影響性慾的化學物質,必須每天服用,大約10% 的女性能夠經由這個藥物治療而得到好處。不過要注意,「Addyi」可能也有嚴重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壓、失眠、噁心、頭暈,還有疲倦。尤其是如果混合酒精使用,副作用會更明顯。專家建議如果服用8 週覺得性慾減退的問題並沒有改善,就應該停藥。適度的性生活對健康有幫助只有少數女性能夠改善性功能障礙,又要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因此女性威而鋼「Addyi」的療效還有待觀察,在台灣的使用也不普遍。《當哈利遇上莎莉》是一部20 多年前的老電影,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女主角在餐廳偽裝性高潮的那一幕,就是旁邊的老太太的反應:「我想點她在吃的東西。」(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紐約時報》稱她「說出了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好笑台詞」。難道,如果有可能,老太太也希望能夠享受性的歡愉?性,是健康的,不應該因為年紀大了或有慢性疾病就不能享受。現在醫學的觀點認為,無論是年長的男性或是女性,如果身體狀況允許,仍然可以享受魚水之歡,而且和諧適度的性生活,對健康是有正面幫助的。鄒醫師│ 健康小叮嚀真的只是女性的問題?2012 年義大利女醫師Graziottin A. 在歐洲泌尿科醫學會演講上直接指出,女性性功能障礙,男性伴侶要負很大責任,例如是否男性的行為與外表缺乏吸引力? 而男人的性功能障礙如陽痿、早洩,更是造成女性性功能障礙的重大原因。若能成功治療男性的陽痿、早洩,女性性功能障礙亦能大幅改善。這場演說打破傳統是「女生有問題」的思維,將箭頭指向男性,提供新的觀點。性生活是兩個人的事,如果女性性伴侶有性功能障礙,雙方都要用愛心和耐心來面對,才能找回幸福與甜蜜。(本文摘自/泌尿科醫師的電影處方箋/時報出版)  

常騎自行車恐不孕?4大危機告訴你

常騎自行車恐不孕?4大危機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騎乘自行車時,身體大部分的重量都放在會陰部,當會陰部與座墊持續摩擦,就可能對泌尿系統帶來一些影響,包括:1) 會陰部神經壓迫症狀/據統計,大約7% 到8% 經常長距離騎自行車的人會陰部、陰莖或是女性大陰唇附近會出現麻木感。這可能是因為坐墊壓迫到會陰神經以及血管叢所導致。騎自行車的時間愈長,訓練的分量愈重,愈容易發生。根據F. Sommer醫師2010 年發表在《性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在100位每週接受超過400 公里訓練的自行車選手中,有61% 發生會陰部麻木的症狀。危險因子有:.年齡超過50 歲。.體重較重。.騎自行車超過10 年,每週騎自行車超過3 小時。如果會陰部有麻木症狀,建議暫停騎自行車3 至10天,直到症狀完全消失。自行車座墊壓迫會陰部神經及血管叢 2) 男性性功能障礙/1997 年《自行車雜誌》(Bicycling Magazine)上曾報導,騎自行車可能與男性性功能障礙有關,造成自行車愛好者的憂慮;但之後的研究並沒有發現兩者的相關性。2004 年發表在美國泌尿科醫學會(AUA)雜誌的論文顯示,688 位經常騎自行車的運動者中,17% 有性功能障礙。但是與一般民眾相比,罹患性功能障礙的機率並沒有較高。但不同的研究卻有不同的結論。Schwarzer U 醫師針對1786 位業餘自行車選手的調查發現,58% 到70% 的選手有會陰部麻木症狀,4% 發生性功能障礙;相對於另外155 位游泳選手,只有2% 的性功能障礙而言,作者懷疑騎自行車對男性性功能有負面影響。但我認為,這可能還是與騎自行車的時間還有強度有關。3) 男性不孕症/之前有研究顯示,頂尖的自行車選手與其他運動員相比,其精蟲的活動力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會陰部與座墊的摩擦,以及比賽時的緊身褲造成睪丸局部的溫度上升,影響精蟲的活動力。雖然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騎自行車與男性不孕有關,仍建議使用柔軟的座墊,避免長時間穿緊身不透氣的運動褲,以減少對精蟲品質的影響。4) 攝護腺炎與攝護腺特異抗原增高/有研究指出,長時間騎自行車容易造成攝護腺炎,導致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也有研究發現,騎自行車時座墊對攝護腺的刺激也會導致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增高。PSA 是攝護腺癌的腫瘤指標,如果超過正常值,泌尿科醫師會建議接受攝護腺切片檢查。不過,也有研究認為兩者無關。熱愛騎自行車的男性如果PSA 指數升高,究竟是因為攝護腺癌?還是騎車所引起的?的確容易讓人混淆。如果PSA 的數值只略微超過標準值,又不想立即接受切片,可暫停自行車運動一段時間後,再次抽血,確認數值是否已經下降至正常值。如果仍然異常,建議還是接受攝護腺切片比較保險。那位騎自行車從台中越過大坑山區騎到日月潭的騎士,在停止騎車2 週後,排尿困難症狀就逐漸改善了。我也建議他做不同的運動與騎自行車交替進行,例如跑步、快走、游泳等。其實,騎自行車是一個非常好的有氧運動,能訓練心肺功能,和跑步或其他有氧運動相比,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同時,自行車也是很環保的交通工具。或許我們無法像電影主角彭于晏騎自行車登上海拔3275 公尺的武嶺,再一路衝刺下坡抵達花蓮,也無法如衝線手瞬間爆發,風馳電掣,我們也不一定要像鐵人級運動員般,一騎就是五、六十公里。但是,你仍然能騎上那輛陪伴你多年的老爺自行車,在陽光和煦的週六下午,迎著花香,以最怡然的速度,優游自在徜徉在自行車道。面對人生,可以「破風」,也以「迎風」。鄒醫師│ 健康小叮嚀注意騎車時的姿勢即使有可能發生泌尿問題,騎自行車仍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且大部分症狀可以在短暫休息後獲得改善。建議騎乘時注意下面幾點,或許就能減少騎車帶來的困擾:1) 增加自行車座墊的面積,使用柔軟的座墊。2) 調整騎自行車的姿勢,不要將全身的重量放在會陰部。3) 避免長時間過於激烈的自行車運動,騎1 小時至少休息10 分鐘。(本文摘自/泌尿科醫師的電影處方箋/時報出版)  

思考卡關?清理手邊障礙進展更順利

思考卡關?清理手邊障礙進展更順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商業書都會強調:「當工作不順、頭腦卡住時,就整理辦公桌吧!」我也覺得這是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環境」與「思考」彼此關係確實十分密切。屋子變整潔後 頭腦都變清楚 我也經常從找我諮詢的人口中聽到「屋子變整潔後,當然覺得很開心,但連頭腦都變清楚,精神更能集中,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諸如此類的感想。據說,像是整理桌面、把書放回書架上、丟垃圾等簡單的動作,可以刺激大腦產生興奮感,以及幫大腦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帶來暢快感。清理手邊障礙 事情會有好的發展我也覺得在心煩意亂或苦無靈感時,隨手略微整理一下最容易著手、或是最在意的地方,當我這麼做之後,往往就會靈光乍現或茅塞頓開,事情也開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曾聽某位商業界的人士說:「整理對我而言,就是『排除卡在思緒中的狀態』,或『清理手邊的障礙』。」我覺得他說的一點也沒錯。阿德勒整理術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人生  人生(或是說「人活著」這件事)常被比喻為河流,如果河裡堆積太多雜物,水流就會阻塞不暢,停滯不前;但是只要整理或稍稍清除任何一處的堵塞物,河川自然又會開始流動。話雖如此,但任何人都不需要為難自己。因為如何能在不勉強自己、不過度努力的情況下,舒服地享受適合自己的人生之流,是阿德勒整理術的重要目的之一。(本文摘自/阿德勒的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幼兒沒有能力獨立刷牙,爸媽就是把關口腔衛生的好幫手,在這段期間必須耐心地替寶貝們清潔牙齒,就連沒發牙的寶寶也可以定時用紗布巾擦拭牙齦,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關於幼兒潔牙的技巧,爸爸媽媽一定要知道 !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舉辦衛教講座,首次講座由牙科醫師曹頎分享,針對幼兒潔牙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6年11月08(三)10:30- 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講座/糖尿病用藥指導

講座/糖尿病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常情況下胰臟會分泌胰島素,當胰島素不足,無法幫助血中糖分代謝,過多的糖隨尿液排出,即稱為糖尿病,要治療糖尿病,先要訂好治療目標,選擇正確方式,才能達到效果。課程中蔡承孜藥師會提醒大家使用藥物時應注意的小細節,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用藥指導時間:106年11月8日(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立冬養生清熱 這樣吃就對了

立冬養生清熱 這樣吃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立冬田頭空。」(立冬節氣時,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田裡空空。)立冬,多在每年陽曆十一月七日或八日。隨著立冬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補冬應根據自身情況 不可盲目亂補人類雖沒有冬眠,卻有補冬的習俗,立冬時特重食補,用以補充元氣、抵禦冬天的嚴寒。遵循「秋冬養陰」、「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千萬不可盲目亂吃。冬天可多吃薯類搭配青菜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富含維生素C、B及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搭配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營養更豐富。此外,還應選擇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一日三餐的蔬果要經常更換,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立冬後運動以靜態為主起居調養上,應早睡晚起,日出方作,確保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運動應以靜態為主,可在日出後於向陽處,在晨光下做易筋操等,便能感到舒適愉悅。(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藥物行為雙重治療 加速改善妥瑞氏症

藥物行為雙重治療 加速改善妥瑞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就讀國一的小宜,常常覺得嘴巴裡有異物,一直伸手到嘴裡挖,而被同儕嘲弄排擠,無可奈何只好選擇休學。原來小宜患有妥瑞氏症合併強迫症,強迫症是妥瑞氏症其中常見的共病之一,約有3成左右的比例。後來小宜開始接受藥物治療至今約三年,大幅減緩了症狀,期間也已經恢復上學,與同儕相處融洽,小宜也漸漸地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眼睛眨不停、不自覺抖動  原來是妥瑞氏症作祟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兒科部郭雲鼎部主任說明,妥瑞氏症主要症狀都會出現不自主、突然、快速、反覆、無韻律但有固定性的動作或聲語現象,上述症狀都可能與基底核及額葉之間的聯繫發生問題有關。常見症狀含蓋範圍很廣,如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動鼻子、吐口水、鬥雞眼、裝鬼臉、碰觸別人、反覆寫著同一個字、模仿他人動作、清喉嚨、低吟、大吼大叫、學動物狗吠、一連串的動作或有協調的連貫動作,且可合併強迫行為。口服藥物助妥瑞兒快樂成長郭雲鼎主任表示,根據統計,妥瑞氏症通常男生比例高於女生,大約3:1。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透過治療後,會慢慢減緩症狀;約有1/3症狀輕度的妥瑞兒,在青少年時期症狀可能會消失。對於嚴重程度中、重度以上的妥瑞兒,一般的行為治療,對於症狀改善成效不大,可視患者情況,給予妥瑞氏症口服藥物治療,通常患者在服藥的一個禮拜後,就會明顯看見成效,若有按時服藥,一個月後可減緩8成左右的症狀,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給予關愛與包容 減少妥瑞兒壓力郭雲鼎部主任特別強調,別因為孩子無法控制症狀,而對他們失去耐性,建議家長不要過於的糾正或指責,暗中觀察即可,也不要認為孩子是一無是處,其實妥瑞兒的智力並不會受到影響;郭主任還以同校學弟為例指出,他雖患有妥瑞氏症,但並不影響學習能力,甚至考取第一志願,現在也是一名醫師,所以家長及師長應多開發他們的才能,才不會埋沒了準備要發光的星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緩解鼻塞 4訣竅遠離鼻過敏

緩解鼻塞 4訣竅遠離鼻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解決鼻塞問題,就要善用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影響,一方面讓微血管擴張,一方面發揮波爾效應,短短3~5分鐘內就恢復鼻子的功能。步驟一:含溫水,舌頭上頂。透過溫暖的口腔來溫暖鼻腔,同時避免用嘴巴呼吸。步驟二:用手捏著鼻子。吐完氣捏鼻,先暫時停止呼吸,讓身體的二氧化碳濃度慢慢增加。步驟三:持續性抬頭與低頭、或是左右擺頭、左右搖頭。依序輪流動作,增加身體氧氣的耗用程度。步驟四:喘不過氣的時候,手放開鼻子。慢慢吸氣,愈慢愈好,一急,氣流的擾動會讓鼻塞更嚴重。步驟五:重複步驟一~四。必要時可以捏著鼻子快步來回走,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含著溫水,慢慢用鼻子深層呼吸,精神會變好,甚至一夜好眠。4個訣竅遠離鼻過敏這些年來,在我堅持不拔牙矯正的治療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改善病人鼻子過敏的情況,打鼾的症狀也減少了,甚至有病人改善了脊椎側彎、彎腰駝背。鼻子過敏真的如一般醫學所說,是體質與過敏原的問題?那為什麼我幫病人將牙齒周圍的顎骨,透過睡覺配戴的顎弓擴張器慢慢撐開,病人身處一樣的居家環境,卻沒有了鼻過敏的症狀?我想真正的關鍵就在於鼻道恢復暢通,也就是身體有氧了!再來,告訴大家如何更快解決鼻子過敏的困擾。1) 大量咀嚼/大量咀嚼才有機會讓顎骨擴張,小朋友四~六個月沒有牙齒時,就要開始訓練用舌頭嚼食食物的能力,讓舌頭頂上顎,因為這個簡單的動作會刺激上顎骨自然的擴張,鼻子自然好。換牙齒了,門牙沒有空間長,找牙醫師矯正前,先努力大量咀嚼,只要每天多出三十分鐘,大量嚼食口香糖、堅果、蘋果、芭樂等水果,三個月內一定改善牙齒排列,也會大幅減輕鼻子過敏症狀。牙齒整齊的孩子要咀嚼,牙齒不整齊而需要矯正的孩子更要大量咀嚼,不想「老掉牙」的朋友們,不僅要大量咀嚼,甚至還要常常「扣齒」來維持顎骨型態。大量咀嚼,還會讓頭、頸部血流量增加,鼻功能自然更正常。2) 拒絕加工食品/遠離鼻過敏,最關鍵的就是遠離「牛奶」︑「蛋」、「麵粉」與「糖」所做成的加工食品。麵包、餅乾、零食、飲料,無一不是這些原料做成的,父母不要買,小朋友自然不會吃,過敏的機會一定減少。現今大眾愈來愈有養生健康意識,除了多食用有機食材,大量咀嚼幫助上呼吸道暢通,也少吃了很多毒素,避免耗氧過多。要健康就要吃真食物,不要吃假食品。3) ​用鼻子呼吸/鼻子和大腦一樣是用進廢退,愈使用功能愈好,愈不使用功能愈差,一旦改用口呼吸,就會鼻塞打鼾、彎腰駝背,甚至讓小孩過動、老人失智(可說都是大腦負責記憶與思考的前額葉與海馬迴缺氧的結果)。用鼻子呼吸,睡覺將嘴巴貼起來(老人建議要搭配簡易的止鼾器),二十四小時都用鼻子呼吸,鼻子功能自然健康,隨時提醒自己,呼吸要輕、要慢、要深,就能遠離鼻子過敏。4) 多晒太陽/陽光對於鼻子過敏有巨大療效,以氣喘為例,多晒太陽可以降低氣喘用藥的量。而且陽光可以讓身體自然產生一氧化氮(NO),協助擴張血管,加快血流速,同時活化血紅素與粒線體,等於擴大氧氣運送的道路,加快運送氧氣的流量、使用效率,促進身體產生能量,當然能改善鼻子過敏與各項疾病。(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擁有容易引起慢性腰痛體質的人,往往特別容易對於疼痛做出過度反應,這和當事人原本的思考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思考的習慣會因人而異。接下來,將針對認知行為療法先驅的精神科醫師 Aaron Temkin Beck ,所提出的10種常見於慢性腰痛患者的思考習慣,進行介紹。1) 「不是黑就是白」的極端思考/明明有時候並不會痛,卻總是說「疼痛持續一整天」。當腰不會痛時,就盡全力的運動。當疼痛產生就沮喪,完全動也不動,像這樣毫無中間值,不是一百就是○,常常用非黑即白來下判斷。2) 過度概括性(以偏概全)思考/一旦有過服用止痛藥成功減輕疼痛的經驗,就會認定「不吃止痛藥,疼痛就一定不會改善」,往往只憑著偶然的經驗或建議,進行判斷,認為那樣的狀況就是全部。3) 心理上的憂慮/當遭到他人否定,或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只專注在負面的資訊上,不去看正面的事物。儘管疼痛有所改善,卻不願正視,反而會一直想「可是疼痛還在⋯⋯」、「要是疼痛能夠改善⋯⋯ 」等。4) 負面思考/就算當天沒有疼痛,「今天只是湊巧狀況比較好而已」,這樣悲觀的思考。就算有好事發生也不願意肯定,只會一直負面思考。5) 過度判讀/預測錯誤/「要是抱怨工作辛苦,就會被當作懦弱的人,而受到輕視」。對於持續過久的疼痛「這麼痛,我一定是得了什麼很嚴重的絕症」。就像這樣,往往會過度解讀的行動、言語,以及各種事物,引導出悲觀的結論。6) 擴大解釋與過低評價/「比起他人的疼痛,我的疼痛比較嚴重」、「那個人會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自己的失敗則是能力不足造成」等等,過度彰顯負面的事物。7) 情緒性地下判斷/像是「要是疼痛不減輕就無法行走」、「疼痛和不安不改善,就沒辦法去工作」等等。在毫無根據的狀態下,就情緒性地下判斷。8) 自我要求高/認為「不管是陪女兒看病,還是母親的照護接送,全部都應該由我來做」、「要做就應該做到最好」,要是做不到就會感到莫大的罪惡感。9) 貼標籤/受到自己既有的印象、標籤所束縛,判定「自己無法忍受疼痛」,實際上就算不痛也會看不到可以做的事。10) 自責思考/強烈的歉意,像是「我的腰痛造成母親困擾」等,認為所有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甚至連對方的責任也扛下。(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