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長期咳嗽、喘未癒 恐是肺部阻塞

長期咳嗽、喘未癒 恐是肺部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2歲的王先生有60年的抽菸史,有咳嗽、喘的症狀。求診檢查肺功能,顯示有重度阻塞、通氣不良且氣體交換不足的問題,確診為慢性阻塞肺病。經過1年治療,肺功能大大改善,從重度阻塞變成輕度,病人也恢復體力。經過抽血檢驗過敏源,被確診為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症。咳嗽、喘症狀似 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難分別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醫師江啟輝表示,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道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兩者的症狀表現很相似,包括咳嗽、喘、胸悶與哮鳴音。若發生於年紀大病人,有時很難分辨是單純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兩者重疊。若是兩者重疊,稱為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症。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症,致病原因、治療方法與單純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不完全相同。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長期暴露於有害的粉塵、油煙、氣體環境,導致支氣管慢性發炎與肺泡破壞,肺功能檢查呈現不可逆的通氣阻塞與氣體交換不良。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治療採用氣喘治療藥物為主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致病原因則是,早期有氣喘,但沒有好好控制及治療,或是因為抽煙讓支氣管長期受傷發炎,使支氣管壁持續的破壞而重塑,以致不可逆的氣道阻塞,症狀會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一樣。江啟輝醫師說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臨床症狀包含部分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特質,所以才獨立出來稱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採用氣喘治療藥物為主。這類病患病情容易惡化且肺功能降低快速,值得臨床醫師的重視。

頭痛就吞止痛藥 恐引發情緒障礙

頭痛就吞止痛藥 恐引發情緒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是頭痛門診常見的疾病。病患每個月有超過一半的日子需要服用止痛藥,然而如此頻繁使用止痛藥並不能減緩頭痛,除了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還潛藏讓頭痛惡化的風險。而且,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病患,有更高的比例同時有焦慮、憂鬱等情緒方面的障礙。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國內25萬人受害根據國外研究結果,各種神經科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負擔中,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是第6,偏頭痛是第2。這2種疾病亦嚴重影響青壯年人口及上班族的生活品質,台灣研究發現,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發生率約佔總人口的1.1%,用台灣總人口推估,國內可能有25萬人深受其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吳致緯指出,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是近年來國際間專家們逐漸重視的問題,診斷的方式經過反覆驗證後已經標準化。藥物過度使用頭痛需要具備,病患每個月有15天以上的頭痛,並且超過3個月使用超量止痛藥。減藥會出現戒斷症狀 應就醫請求協助吳致緯主任表示,建議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病患,減少止痛藥的使用。剛減少原先過量的止痛藥時,一開始會出現戒斷症狀,也就是頭痛的時間會有短暫增加的情形,然而過了一段時間,頭痛就會改善。也建議到專門的頭痛門診就診,由神經內科醫師安排門診減藥、或是住院戒除止痛藥療程,幫助病患處理剛減藥時的戒斷症狀。頭痛非常常見,卻常常無法得到妥善的治療,影響頭痛患者的工作效率與情緒。針對病患原本的頭痛問題,給予適當的頭痛預防藥物,並且治療頭痛相關的誘發與共病因子,最終達到減少止痛藥使用的目標,同時也改善原本的頭痛。

呼吸都痛!肋骨骨折不治恐胸壁畸形

呼吸都痛!肋骨骨折不治恐胸壁畸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的張姓婦人,七月初因車禍導致21處肋骨骨折及右腳踝骨折,另一名林姓婦人也因車禍造成19處肋骨斷裂,多處肋骨斷裂的劇痛令人難以忍受,連呼吸都會痛。2人皆由救護車送至衛福部南投醫院進行新型肋骨骨折胸廓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都在2週內可辦理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嚴重骨折者 應積極治療助恢復張姓婦人表示,車禍後就聽到胸口有啵啵聲,擔心是氣胸。就醫後診斷出胸壁挫傷併左右側肋骨骨折第4至9肋骨骨折,產生連迦胸,因為疼痛而換氣困難,以及氣胸、血胸,連解便都有困難。國軍台中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謝志明表示,這2位病人的嚴重度與骨折數高,積極治療肋骨骨折可大幅減緩初期的急性疼痛以及血胸或氣胸、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風險,使病人儘快恢復正常作息或返回工作崗位。肋骨骨折不處置 恐呼吸困難、胸壁畸形謝志明主任表示,肋骨骨折在傳統上多採取保守觀察、不予積極處置,因為斷裂的肋骨在無特別治療的情況下會自行癒合。但在未完全復原前,病人因疼痛難耐,影響生活及工作,嚴重者甚至可能呼吸窘迫、胸壁畸形或因骨頭癒合不良造成長期慢性疼痛與感染。

身心靈的折磨!乾癬成求職阻礙

身心靈的折磨!乾癬成求職阻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阿明是30多歲、中重度的乾癬病患,因病況起起伏伏,求職四處碰壁,也不敢交女朋友,更別說結婚。10年過去了,阿明面臨著病況、工作的不確定性,情緒愈來愈憂鬱,也少與人互動,後來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乾癬病患 可能亦受關節炎所苦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正處青壯年時期的阿明,本應是國家社會生產力的中間份子,但因為生物製劑在健保給付上的斷藥制度,以及沒有保障其工作權的措施,社會及醫療防護網配套的不足,反而成了家庭、社會、國家未來要付出更大負擔成本的來源。衛福部全民健保會委員王雅馨指出,乾癬病患所承受的身心衝擊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除了乾癬,其他已存在、且會對乾癬產生影響的疾病狀況,包括乾癬性關節炎、憂鬱症、新陳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克隆氏症等等。社會、醫療配套不足 乾癬病患難生存王雅馨委員說明,高達77%的病患認為乾癬是一大麻煩,且有被汙名化的經驗,60%病患認為乾癬會影響到日常生活,40%的病患會避免運動,65%的病友曾在職場、學校被歧視,21%嚴重的乾癬病友為低收入戶,2.5%至9.7%的病友選擇自殺。顯示乾癬影響病患是全面性的,關乎健康、就業、就學、人際、家庭與婚姻關係。以往對乾癬病友多集中在疾病治療,鮮少聚焦於相關政策對病友不友善的情形和衝擊,然而對乾癬病患來說,台灣實須建構一個全面性的社會及國家政策防護網、才能對病患的處境做全方位的照顧。

右上腹突劇痛 婦切膽囊保命

右上腹突劇痛 婦切膽囊保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5歲的鄭媽媽,在中秋節期間大啖烤肉、月餅等高油脂食物,導致腹部疼痛,雖然診斷罹患膽結石,但她仍置之不理。最近天氣轉涼,她吆喝友人同享大閘蟹,吃完不久右上腹部竟突然劇烈疼痛,送急診檢查出膽囊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所幸經手術切除膽囊後恢復健康。不求診只吞藥 恐敗血症、胰臟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羅文鍵表示,中秋節剛過,緊接著天氣轉涼,不少民眾食用過量高油脂食物,導致急性膽囊炎就診的患者增加3成,又以40至50歲的女性居多。有些人以為是胃痛,胡亂吞止痛藥,殊不知結石已經卡住膽囊管,直到病情加劇,出現黃疸、急性胰臟炎等症狀。膽囊位於肝臟下方,具幫助消化的功能。高油脂食物需要較多的膽汁來消化脂肪,因此容易引起膽結石阻塞。若不即時處理,恐使結石侵入膽囊管,膽汁無法流入腸道,積累膽囊內過久,造成膽囊發炎。嚴重時恐引發黃疸、敗血症和急性胰臟炎等症狀,屆時恐需剖腹,透過傳統膽囊切除術治療。少吃高油高糖食物 降低發生率羅文鍵醫師表示,多數罹患膽結石的患者一開始並不會有特殊症狀,除非日常飲食變得油膩或暴飲暴食,就可能會在飯後約半小時出現右上腹疼痛的前兆。若膽結石遲不處理,有10%的患者會因結石卡住膽囊管而引發急性膽囊炎,嚴重者更可能因膽囊破裂造成腹膜炎。隨著飲食西化,近年來膽結石和膽囊炎的患者年輕化。這些患者的共同點為,運動量少、蔬果攝取量低,所以平時應少吃高油脂、高糖食物,並多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多攝取纖維質,若右上腹反覆出現疼痛,應儘速赴醫檢查。

新趨勢!「透明飲食」教你如何輕鬆吃

新趨勢!「透明飲食」教你如何輕鬆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台灣人工時長、節奏快,生活型態改變,獨自在外用餐的人口逐年攀升,對外食為家常便飯的族群來說,快速省時,便成為日常飲食的首要訴求;但是,均衡的飲食才能供應每個人每日活力來源,如何辨別自己日常飲食切合自身所需,已成為大家所關切的課題!飲食資訊透明化為首要關鍵近年來,民眾對於飲食認知需求高漲,財團法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特別於象徵台灣食育元年的2017年,舉辦良食脈動多場系列講座,推廣倡議「透明飲食」,包含生產與消費者資訊透明化、識別食營養成份與標示、認識食品製造過程與加工技術等等;為求接軌國際,更於11月14日邀請美國、英國及台灣在地推動飲食透明化的意見領袖齊聚一堂,在「透明飲食,饗有真實」國際論壇上,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副局長大衛.艾奇森(Dr. David Acheson),將分享美國推行的經驗與具體做法。飲食教育有效改善飲食資訊不對等飲食資訊透明化知識更有賴從小扎根飲食教育,此次論壇更邀請到首度來台的英國食育顧問亨利.丁博比(Henry Dimbleby),分享學校膳食計畫(School Food Plan)推廣方式、教孩子認識食物的過程,作為校餐革命關鍵人物的丁博比,曾拜訪過50多所校園校長、教師,以校園飲食教育培養下一代正確的飲食觀念;另外,並邀請到致力在臺灣推動新創食育祥圃實業吳季衡營運長,從生產與消費者兩方,看產業走向與消費選擇如何透過健全的發展機制產生正面影響。灃食公益飲食文化基金會所舉辦的「透明飲食,饗有真實」良食脈動國際論壇,將於11月14日在松菸誠品表演廳舉行,該基金會邀請民眾共同實踐透明飲食,加入全球飲食教育行列,落實健康飲食生活態度,進而培養下一代對台灣成為「良食島」的自信!《透明飲食,饗有真實》良食脈動國際論壇,有意參加可上網查詢相關資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掌握疼痛全貌 腦部復健研究正夯

掌握疼痛全貌 腦部復健研究正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疼痛研究眾說紛紜,醫界正在抽絲剝繭。所謂的疼痛,就好比飛機的「黑盒子」一般神秘。過去醫生和研究人員耗費了半世紀以上的時間,從未間斷的研究為什麼受傷或生病時會產生疼痛的這個謎題。然而,就算是科學進步的現代,當患者問到:「什麼是疼痛?」我們也無法清楚地回答,因為至今仍無法掌握疼痛的全貌。疼痛原因無法完全被解答此外,阻撓研究的其中一道牆,就是「周圍的人無法了解」,也就是說很難客觀地掌握疼痛的意思。疼痛和其他發燒、高血壓、濕疹、出血等症狀不同,無法用肉眼看到、透過客觀檢查得知。只有透過感受到疼痛的本人描述、表情、或者用手包覆著疼痛處,周圍的人才可能發現「啊,這個人現在會痛」。每個人耐痛度不同也是阻撓研究的原因另外,就算受傷的程度一樣,有人會感到強烈的疼痛,也有人不太會痛。或許,不易感到疼痛的人,可能本來就對疼痛的耐受度比較高,不過就算是同一個人,當他專注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並不會感到疼痛,可是只要他一回過神來,就可能會不禁喊「啊,好痛⋯⋯」。此外,多數人也會因狀況的不同,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也會有所改變。除了藥物止痛 神經閉鎖療法已相當普遍儘管疼痛仍然存在著很多謎,但由於許多研究人員投注了熱情、龐大的時間與經費,持續研究之下,也得到了不少結果。根據這些成果,疼痛治療也大大地向前邁進。用藥物痲痺負責傳導疼痛的神經,藉以達到「止痛」效果,這種「神經閉鎖療法」已經相當普遍,而止痛藥的種類也有非常多的選擇。然而,透過閉鎖療法運用在手術進行時也能相對安全。像是手術時,抑制疼痛的麻醉技術也是功不可沒;癌症所導致的疼痛, 也能適切的使用醫用麻藥, 減輕了不少痛苦。 除此之外,也開始了導入最先進技術的研究。腦部復健、認知療法開始出現以往的疼痛研究,大多以探討為何會產生疼痛這個部分為中心,即所謂「疼痛機制」、 「特定出疼痛物質」、或者是「開發阻止該物質運作的藥物」等等。相對於這些研究,近年來也開始出現,把焦點放在大腦與疼痛之間關係的研究。稱為「腦部復健的認知行為療法」,有關從大腦治療疼痛的方法,也進行了許多科學性的檢驗,陸續有新的報告出爐。(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搞錯了!花生非堅果吃多恐誘發腹瀉

搞錯了!花生非堅果吃多恐誘發腹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東方人對乳糖的分解能力低,所以在消化、吸收、排泄的過程中會經常發生問題。過去,我曾經很無知的把這種副作用看成是治療便祕的良方,亂吃了很多乳製品。直到現在也還是很喜歡牛奶、起司、奶油等乳製品,但考慮到牛奶的含糖量及消化副作用等,大幅度減少攝取這些食物分量。堅果類食品需留意種類及攝取量我選擇用杏仁奶代替或親自動手做優格,除此以外,對於很喜歡的起司、奶油、鮮奶油等乳製品,考慮到不飽和脂肪的量,也盡可能的選擇優質及少量的進行攝取。近年來,堅果類透過電視節目被介紹為健康食品,比過去更加受到了人們的信賴。特別是以美容和減肥食品為主打,受到了很多女生們的喜愛,在超商和賣場都可以買到小包裝方便攜帶的堅果類食品,但堅果類的食品是需要仔細留意其種類和攝取量及有效日期的。有一天,我和一位在健身房運動的女生聊天,她長得很可愛,但卻因為過度肥胖顯得沒有什麼魅力。她抱怨自己不論怎樣運動也瘦不下來,於是我問她平時都吃些什麼時,她笑著說每天都會吃對減肥有益的杏仁,而且還是很大一包,吃完一包便祕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了,我瞬間明白了她每天高強度的運動卻無法瘦不下來的理由。過度攝取花生會誘發腹瀉、過敏堅果類食品,吃了1、2顆以後,會被那清香味道吸引,不小心便會吃過量。當然像核桃等堅果類含有Omega-3等很好的脂肪,也具有減重的效果,但還是要注意攝取量。建議攝取量在每天20∼25公克左右,以女生的手為基準,應該是一小把左右的量。特別要注意的是,屬於豆類而非堅果類的花生,雖然它被發現有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效果,但過度的攝取會誘發腹瀉、過敏和心血管疾病。松子的情況是,雖然含有了大量的維生素K和鎂,但Omega-3和Omega-6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300,過度的攝取反而會產生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泡水杏仁可建少消化不良副作用我在開始飲食療法以前,如果吃了過多的松子和花生馬上就會腹瀉和消化不良。核桃吃太多的話,會腹脹和消化不良,所以現在主要選擇吃些杏仁而已。當然也不是整顆的吃,而是放在水裡泡上12個小時去皮後再吃,這樣可以減少消化不良等副作用。豆類在第1、2階段被列在禁止食用的表格裡,在第3階段除一般自由飲食以外,也請盡量克制才好。大豆是東方醬料文化無法分離的重要食材,用它做的豆腐、豆奶、納豆等都是被稱作對女性有益的「超級食品」。豆類發酵食品不要吃太多事實上,過去我也會用煎豆腐或水煮豆腐代替米飯作為主食,清淡的香氣和柔軟的口感,再加上可以取代米飯當作主食還能減肥,誰敢說豆腐是對健康不好的食品呢?但在過去3年的資料學習研究中,讓我從新認識了「豆」類食品。研究結果中指出,豆腐特別是豆奶等被我們追捧的產品,會導致甲狀腺機能降低、過敏和荷爾蒙失調等問題。這些研究結果在西方國家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並且主張限制清麴醬粉末和納豆等發酵食品以外的豆奶、豆腐、豆粉和豆油等的攝取量。甚至還有一部分的專家還提出了,不僅要限制大豆和大豆產品,還要更進一步的控制攝取黃豆芽和綠豆芽等歸類為豆類的蔬菜。(本文摘自/減醣奇蹟/橙實文化)

減糖飲食保健康 自由吃禁暴飲暴食!

減糖飲食保健康 自由吃禁暴飲暴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允許一般自由吃不是為了健康而是出於社會和組織活動中「人際關係」的需要。如果可以,拒絕一般自由飲食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參考下頁的表格,建議選擇一般飲食裡歸類出的2大項速食和一般外食的選擇。攝取一般自由式的基本規則1) 檢查糖分含量。2) 市售的甜品當中,添加綠茶成分的食品反而是高糖分食品。3) 可以沒有罪惡感的吃,但也不要暴飲暴食!速食餐點的糖分/碳水化合物含量表(公克/1個) 種類  糖分/碳水化合物 種類 糖分/碳水化合物 B* 漢堡  5/40 B* 奶昔  65/76 K** 炸雞腿  0/14 K**BBQ 三明治 12/32 M* 麥克雞塊( 10 塊) 0/27 M* 漢堡 6/31 M* 冰淇淋  44/60 P* 總匯披薩( 1/8) 5/38 P* 起司條  2/20 P* 雞翅 13/13 S* 美式咖啡(中杯)  0/2 S* 拿鐵(中杯)  14/15 S* 摩卡(中杯) 24/31 * 義式濃縮咖啡 ( 1shot) 0/2 S* 抹茶冰星樂(中杯) 48/49 S* 蛋糕  34/53 煉乳( 2TSP)  21/21 瑪芬 19/36 炸魷魚 0.1/2 辣炒年糕( 200g)

避開兒童寵物 精油安全使用方法告訴你

避開兒童寵物 精油安全使用方法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若置於陰涼乾燥處,精油能維持功效長達5至10年。但是柑橘油除外,室溫下只能維持6至12個月,如果置於冰箱,且不經常打開,可放約2年。為延長保存期限,精油勿置於有橡膠滴管的瓶內,精油的強烈揮發氣體,會逐漸弱化橡膠,導致空氣滲入,珍貴精油功效也會提早揮發殆盡。購買時,記得挑選旋蓋式的精油瓶,旋蓋內應有塑膠墊片。取用時,以消毒過的玻璃滴管吸取,或確保滴式瓶子附有滴口內塞,能完全密封,60ml以下的精油通常都以這種瓶子販售。使用精油的安全訣竅精油是植物化學成分的高度濃縮,務必謹慎使用。絕大多數精油,都必須稀釋後才能接觸肌膚。務必以基礎油稀釋精油,除非您知道這種精油能直接使用。使用前,務必先認識各精油的特性與禁忌症,切勿怠慢(可參照Part 5)。若精油意外塗到或噴到眼鼻,可能造成劇痛,請立刻塗上無調味、無刺激性的脂肪油,如橄欖油、杏仁油、玉米油、黃豆油、花生油或一般植物油,看當下哪一種最方便取得。緊急情況,也可用全脂奶油、半脂牛奶代替。使用清水沖洗則無濟於事,因為精油只會與脂肪產生作用。若持續疼痛,或嚴重頭痛、呼吸有問題,請立刻就醫,且別忘了攜帶闖禍的精油去醫院,因為多數醫護人員對精油不熟悉,如果明確知道是哪種精油,能協助醫生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注意:別讓兒童或寵物輕易取得草本用品所有草本材料、用品、成品,皆應放於兒童和寵物無法接觸處。草本植物(特別是精油)若食入或不當接觸皮膚,皆有潛在毒性。尤其是柑橘油,外型與氣味像水果糖,務必放在廚櫃上層,確保兒童與寵物看不見也拿不到。只要遵照兒童配方調製,依規則使用,精油可安全用於兒童身上,但若意外吞入、大量吸入、倒濺於皮膚、揉進眼睛或黏膜,則可能造成嚴重刺激,甚至死亡,絕不可輕忽。(本文摘自/天然、無毒、安心! 70種手作芳療驅蟲噴霧/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