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全球最年輕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全球最年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長年位於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據最新癌症登記年報指出,國內每年約有1萬1305名新增乳癌患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杜世興醫師表示,歐美國家乳癌好發於55~75歲,而台灣則好發於45~69歲,相較之下非常年輕,幾乎是全球第一。乳癌術前雙標靶 保留雙峰降低復發率乳癌分為許多類型,其中Her2陽性復發率高,若非及早確診者,延宕病情恐需切除乳房,對許多年輕女性患者來說難以接受,甚至有些患者寧願放棄治療。杜世興醫師表示,最近有2位年齡不到40歲的Her2陽性局部晚期乳癌患者來台求診,原本需要切除乳房,後來在接受術前雙標靶藥物治療、化療下,腫瘤逐漸縮小、甚至達到病理的完全反應,術後保留雙峰、完全沒有腫瘤,且原本轉移的淋巴結也恢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杜世興醫師表示,近1年,院內至少有10位年輕乳癌案例,透過術前雙標靶藥物、化療的合併治療方式成功縮小腫瘤,而得以保住乳房。研究顯示,術前雙標靶比起單標靶,可提升近2倍病理完全反應,亦即手術時已經完全檢測不到癌細胞,且可降低46%復發機率。另外,研究也顯示,雙標靶藥物並不會帶來更多副作用,因此也成為近年來乳癌治療的新趨勢。一站式就診服務 1週知檢驗結果不論何種治療方式,患者就診品質都相對重要,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為例,為體諒患者檢查、等待檢查報告的忐忑心情,特別設計一站式的患者就診服務,將過去動輒需2~3個月才能確診罹癌的時間,大幅縮短至1週就能確認。杜世興醫師表示,對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握治療時機,尤其是高惡性的癌症種類,更要分秒必爭,一站式的就診服務對於患者的治療更有幫助;因此,近年來院內的乳房外科門診就醫量上升2-3倍,乳癌手術量也翻倍成長,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由於乳癌每年以8%的速度新增患者,杜世興醫師也提醒,年輕女性要多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過去傳統印象認為乳房X光攝影較準確,其實這非絕對,而是應該根據年齡、乳房結構、病史等,再加以判斷進行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亦或是兩者皆做。(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連喝1個月豆漿 竟長疹皰、發癢

連喝1個月豆漿 竟長疹皰、發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顏先生,皮膚長出密密麻麻的小疹皰,而且還會發癢,因為抓撓造成手腳破皮流血。不僅自行購買皮膚藥膏擦拭沒有用,到住家附近的皮膚科診所求診也沒有效果,發癢症狀持續了2周,讓顏先生非常困擾。每天多喝1杯豆漿 基改黃豆致過敏顏先生擔心是免疫系統問題而求診,醫師在問診中發現,可能與近期改變飲食習慣有關。這1個多月來,顏先生幾乎每天早上都多喝1杯早餐店豆漿。醫師要求患者先停止飲用豆漿並用藥3天,回診時顏先生的小疹皰逐漸消退,發癢情形也明顯改善。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鄭聖翰表示,顏先生體質容易過敏,花粉類食物,像是蜂蜜都不吃。以前沒有喝豆漿的習慣,這1個月以來,為了方便,都到同一家早餐店購買早餐並加附1杯豆漿,因此推測疑似飲用基改豆漿產生過敏。基改黃豆佔大宗 體質敏感者易過敏豆漿的主要成分是黃豆,但國人食用的黃豆製品,大部分都是基因改造的進口黃豆。基改黃豆主要從作物抗蟲特性、改良營養成份的方向進行培育,透過基因改良技術,進行各物質的DNA轉移。經過基因改造的食物,可能具有人體未曾接觸過的蛋白質或其他物質,有些人會特別敏感,而產生過敏反應。鄭聖翰主任呼籲,民眾選購食品時要注意食物產地與組成。本身是過敏體質者更要小心,食品選擇以天然的最好。加工製程品要注意成分與來源,添加物越少越好,避免吃進會引發身體過敏的物質,身體感到不適。

恢復天籟美聲 嗓音治療成救星

恢復天籟美聲 嗓音治療成救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嗓音是現代社會最常用的溝通工具,許多的專業人士都需要透過嗓音來溝通。當嗓音出現問題,不只影響日常溝通,還會降低工作表現,斷送職業生涯。職業用聲者,常見嗓音疲憊,不僅對生活質量和收入產生負面影響,因嗓音問題就醫、治療、甚至是治療前後的休養期,為社會帶來社會成本與醫療費用負擔。除了藥物、手術 嗓音治療更是關鍵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棨德說明,臨床上同時採用多種評估方法,包括喉部內視鏡檢查、聽知覺評估、嗓音生活品質測量、聲學分析及氣動學評估。治療方式除了藥物、進行喉顯微手術外,透過嗓音治療協助病人建立正確的發聲習慣,乃治療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文獻指出,嗓音治療除了對聲帶結節效果顯著,其他需手術的病症,例如息肉、囊腫,手術前後配合嗓音治療更能加速嗓音恢復,並減少復發機會。聲帶老化、或是聲帶麻痺造成聲帶閉合不佳,亦可透過嗓音治療協助患者恢復嗓音功能。隨時隨地練習 加快復原進度目前有量身訂做的嗓音照護,以手機app以及遠距嗓音照護課程方式,期望得以降低時間、空間的影響,提高患者的參與度與練習,不因為只有回診時才能練習、檢視病情,而讓康復之路變得緩慢。王棨德醫師表示,現今咽喉手術發展先進,包括聲帶玻尿酸注射、病灶內類固醇注射、532奈米綠光雷射、喉肌電圖導引注射肉毒桿菌,多種不同的咽喉治療方式,咽喉麻醉加上治療時間約需15分鐘,治療後禁聲休養3天即可返回工作崗位。咽喉相關疾病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或手術,找回自己的美麗聲音。

長期使用抗生素 大腸竟發炎

長期使用抗生素 大腸竟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7歲的男子,過去曾因壞死性胰臟炎,接受過腹腔內膿瘍引流術及長期抗生素治療。這次糖尿病控制不佳住院,住院期間因菌血症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14天,期間發生嚴重的持續性腹瀉,大腸鏡發現偽膜性大腸炎。給予口服抗生素後並無明顯改善,給予後線的口服抗生素1星期後腹瀉才獲得緩解。使用抗生素 桿菌繁殖於大腸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冠至說明,偽膜性大腸炎主要由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所造成,它是一種會形成孢子的厭氧性桿菌,能存在於較惡劣的環境。困難梭狀桿菌經由糞口傳染,在正常人體腸道菌叢內不會引發疾病。使用抗生素,改變正常大腸菌叢,使得困難梭狀桿菌有機會大量複製且分泌毒素,造成大腸發炎。表現從無症狀、輕微無併發症的腹瀉,到嚴重的腹瀉、偽膜性大腸炎、毒性巨結腸症等,病情惡化甚至會引發敗血症。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在歐美及國內的醫療院所的盛行率都正在上升,使用抗生素、住在醫療照護體系及年紀大於65 歲以上老人是好發族群。用肥皂洗手、次氯酸鈉消毒 減少感染陳冠至醫師表示,如受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建議停用目前使用的抗生素,再依照疾病嚴重程度使用藥物。此病復發率約20%,針對多次復發及無法口服的病患,可以選擇新型抗生素Fidaxomicin。另外也可考慮將「經過檢驗合格健康者的糞便」移植到病患的大腸,恢復腸內正常菌叢。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可用10%次氯酸鈉有效清除,病人、家屬或醫護人員採用氯己定或肥皂洗手,避免院內傳播。此外,避免不需要的抗生素濫用,及針對感染病患進行接觸隔離措施,可減少醫院內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發生。

3成患者睡不著 糖友腳麻嚴重恐截肢!

3成患者睡不著 糖友腳麻嚴重恐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擔心截肢,只要從這些地方就可早期發現、早期避免!若家中糖尿病長輩經常抱怨手腳麻、刺痛,甚至有蟲爬感,當心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上身!以為快中風 檢查才發現是周邊神經病變72歲的徐文宗先生約在6年前開始,腳趾、手指開始發麻,感覺像腳底隔個東西,無法「腳踏實地」,原本以為自己是「血路不通」快中風了,到院檢查才確診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他也呼籲其他糖友,一旦出現腳或手有疼痛症狀時,千萬不要忍耐,要適時向醫師反應,才能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的治療。症狀為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麻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DPNP臨床症狀通常表現於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且會往軀幹蔓延,多數患者會出現麻木感、針刺般疼痛、燒灼感、緊束感疼痛、觸電般疼痛及蟲爬感等症狀。這些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與行動能力。杜思德理事長表示,臨床上曾經遇過一位有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老先生因為疼痛無法正常坐著,必須雙膝跪在軟墊上、雙腳腳掌騰空,並用雙手俯撐在桌上,每晚更是輾轉難眠,讓他暴瘦十多公斤。定期接受神經病變及足部檢測遠離截肢威脅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好發於四肢末端。高達5成的糖尿病患者將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台灣疼痛醫學會程廣義理事長指出,約有12.5%的糖尿病患者未曾向醫師提及疼痛症狀,39%患者的疼痛問題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周邊神經痛讓患者苦不堪言,甚至痛不欲生,如何幫助患者有效止痛是醫界的重要課題之一,糖友切勿再默默忍痛。定期接受神經病變及足部檢測,及早接受正確診斷及治療,遠離截肢的威脅。

進補3要點 吃得美味又健康

進補3要點 吃得美味又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涼,是冬天即將到來的徵兆。曆書記載,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古人認為工作一整年,體力耗盡,入冬天氣寒冷,需補充營養以恢復元氣、抵禦寒冬,即俗語說的,立冬補冬,補嘴空。烹煮3要點 食材、鍋具、烹調方式11月7日就是立冬了,許多人都會因為天氣冷趁機進補。衛福部黃宜司司長提醒以下要點,希望大家在享受佳餚時,也能吃得健康。1) 選擇安全的食材/購買中藥材時,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正確且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2)  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3) 適當的烹煮方式/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高血壓、高血脂 進補前應徵詢專業意見最後,黃宜司司長提醒,立冬進補的民眾,若有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慢性病或感冒等疾病,或正在服用藥品者,應先詢問醫藥專業人員後再進補藥膳,避免造成身體負擔,或引起不必要的。

講座/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講座/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活水準的提高,外食人口增加,加上踏入職場後,久坐電腦桌前,肥胖人口越來越多,台灣甚至被選為亞洲最胖國家!肥胖不僅會導致行動變慢、膝蓋受損,甚至還是代謝症候群的共同凶手!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做的調查指出,若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則在男性會增加33%罹癌的機會,在女性會增加55%罹癌的機會。本次的講座中蘇韻如護理師將簡介飲食之於健康的重要性,讓民眾了解肥胖是導致許多疾病的根本。本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時間:106年11月9日(四)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門診9診候診處(糖尿病衛教室候診處)洽詢:02-2249-0088

心肌梗塞又胸悶 恐為血糖太高惹禍!

心肌梗塞又胸悶 恐為血糖太高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高齡化、普遍肥胖,讓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女性常常為了照顧家庭,而疏於照顧自己健康。女性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自身的血糖、血壓與血脂,照顧家人的同時,更可以傳達正確的飲食與正確的觀念。更年期糖尿病患者 罹心臟病風險增員林基督教醫院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張永明指出,臨床研究資料顯示,糖尿病患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約2至4倍,甚至有約50%的糖尿病患死於心血管疾病。高齡停經後具保護心臟生理機制的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罹患心臟病風險增加。妊娠糖尿病可能增加媽媽和寶寶的生產風險,也增加將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會。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在更年期之後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大幅提高,甚至超過糖尿病的男性患者。記得吃未加工食物、常運動、控制體重張永明醫師強調,心臟病與糖尿病關係密切,血糖太高可能導致血管管壁發炎,嚴重者會造成心肌梗塞。典型的心絞痛除了胸痛外,可能伴隨其他部位位移痛,讓患者有束縛感,壓力或緊急的狀況是肇生原因。胸痛時,初步會進行心電圖檢查,但未必能發現症狀,可進一步運用運動心電圖等檢查。若是關節不好、肺功能不佳或高齡患者,也可以透過電腦斷層掃描,取得清晰的血管影象,協助後續診斷治療。預防糖尿病,選擇未經加工的食物、養成規律的運動和體重控制,都是保持健康的良好方法。

幼童首次配鏡 明年起一定要先就醫

幼童首次配鏡 明年起一定要先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當今3C產品充斥,許多幼童在還沒上學、讀書認字之前,就已經接觸手機、平板,造成眼睛負擔大,年紀很小就近視。衛福部預告修訂「驗光人員法施行細則」,明訂未來15歲以下的孩子,近視必須經過眼科醫師驗光、處方之後才能配鏡。幼童配鏡經醫師處方 降低對眼睛傷害衛福部修法令眼科醫師擔負起捍衛小朋友眼睛健康的任務,未來6歲以上、15歲以下的孩子首次驗光配鏡,必須先看眼科醫師、拿到驗光處方,才能進行配鏡。在這個眼睛負擔急遽增加的時代也讓孩童避免承受無法挽回的傷害。衛福部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表示,根據臨床經驗,孩童就讀國小之前,視網膜的解析度還在發育階段。這時如果能及早發現孩童的斜弱視問題,部分的學童可以經由正確的驗光配鏡,來達到正常的視力發育狀況。瞇瞇眼或偏斜頭部才能看清至於國小、國中的學童是否需要配鏡,則要看臨床的狀況來決定。如果上課或看遠方物體時,已經沒有辦法清晰成像,必須透過瞇瞇眼或者偏斜頭部,才能夠勉強看清楚,這時候千萬不可逞強不戴眼鏡。然而,15歲以下的孩童第一次驗光配鏡,需要用藥品來輔助。有些孩童的假性近視可能達到數百度,如果依照這種度數配鏡,會無意間增加睫狀肌的收縮力,使得近視度數更容易加深,引發持續性頭痛。何建賢主任呼籲,家長應避免讓孩童長時間接觸3C產品,多讓孩子到戶外活動,以免視力惡化。

自己的終點自己選!安寧醫療註記開跑

自己的終點自己選!安寧醫療註記開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疾病末期,是否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也不再插管、氣切,而選擇善終,選擇權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先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並與家人溝通,避免子女面臨抉擇時難以決定,造成家人彼此間的衝突。華人家庭觀念重 用遍急救方式留家人大林慈濟醫院安寧共同照護護理師何玉雲表示,華人的觀念以家庭為主,做醫療決策時,往往由家屬主導一切。常常因為不捨家人離去,而決定為末期患者氣管插管、電擊、心臟按壓,住進加護病房。若是管子拔不掉,就要面臨氣切,以及呼吸照護跟長期照護安養問題。近年來醫療自主意識頭,不希望醫療決定由別人掌握。政府推動「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註記健保卡」,只要事先簽署,勾選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接受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不施行維生醫療,並註記於健保卡上,就能當自己醫療的主人。台灣安寧照護品質高 居亞洲之冠根據英國公布的全球臨終安寧照護死亡品質評比,2010年,台灣的總體表現在全球40個受調查國家中排名第14,更在亞洲居冠。2015年,受調查國家增加為80個,而台灣排名大幅晉升至第6,仍位居亞洲排名龍頭,可見台灣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表現深受國際肯定。若是簽署註記完畢,罹患嚴重傷病,且經專科醫師認為不可治癒,近期內病程進行到死亡已不可避免,希望未來可以走向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末期臨終時,可以在安寧療護照護和家人的陪伴下,走向善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