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常痛到「歪腰」 微創脊椎手術有解

常痛到「歪腰」 微創脊椎手術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陳先生患有坐骨神經痛,痛到坐立難安,甚至歪著腰走路。陳先生決定使用新式微創脊椎內視鏡的神經減壓術,來解決長久的痛。透過此治療方法,不破壞脊椎正常功能,單純夾除病灶,傷口小。不但迅速改善症狀,縮短復原時間,也避免不必要的植入物,避免脊椎退化。傳統手術時間長、全身麻醉 風險較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魏敏雄表示,陳先生是腰椎右側第3、第4節椎間盤突出,神經孔狹窄,神經壓迫,嚴重坐骨神經痛,走路跛行。雖然腎功能不佳,加上年事已高,但因手術是局部麻醉,避免傳統手術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間長、傷口大、復原久的高風險。傳統脊椎手術傷口大、對組織破壞大,且將骨刺或椎間盤取出後,為維持脊椎穩定度,因此需打上骨釘及放入人工植入物,術後往往有感染風險較高、周圍軟組織纖維化、脊椎僵硬、活動度變差的問題。微創脊椎手術 神經減壓效果好新式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的神經減壓術是精準新治療方法,透過專為微創脊椎手術設計的內視鏡,藉由神經孔自然開口,以內視鏡單純夾除病灶。由於對神經減壓效果良好,術後馬上感覺不痛,且不會造成脊椎不穩定,不須植入骨釘及人工植入物,相對不會造成脊椎因開刀退化,可延長脊椎的使用年限。魏敏雄醫師表示,就像是要將樹幹裡的蟲子抓出來。傳統手術需要將樹幹劈開、掏空,但是新式微創內視鏡手術只要在樹幹上挖個小洞,就輕易除蟲。解痛的效果立竿見影,讓病患迅速重拾正常生活。

台灣8成孩子都蛀牙 小心長不出恆牙

台灣8成孩子都蛀牙 小心長不出恆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歲的楊弟弟在家不肯吃飯,一直比牙齒痛。媽媽帶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楊弟弟右邊下排小臼齒出現小蛀洞,治療後即痊癒。醫師教導媽媽每天幫孩子刷牙、定期牙科檢查,防止嚴重齲齒導致拔牙。但媽媽卻以為,幼童的乳牙以後都會更換成恆牙,拔掉就好了,為何需要治療?乳牙嚴重齲齒提早拔 影響正常換牙順序童綜合醫院兒童牙科醫師陳瑋玲表示,台灣孩子近8成患有齲齒。蛀牙小者疼痛、大者侵犯牙髓,造成發炎、膿瘍、蜂窩性組織炎等。乳牙齒列從6足歲開始自下顎乳前牙依序更換成恆牙,換牙時期約5年,約換到11足歲。若乳牙嚴重齲齒提早拔除或崩壞,影響正常恆牙換牙順序,造成恆牙傾倒、甚至恆牙無法萌發。齲齒治療依齲齒程度可用樹脂填補,或使用牙套恢復咀嚼功能以及外觀。齲齒程度超過牙齒雙面以上,根管治療後,僅用樹脂填補無法承擔咬合力至換牙期,因此建議使用牙套復型,牙套分為常用的不鏽鋼牙套以及全瓷牙套。全瓷牙套顏色自然、硬度良好 但是造價昂貴不鏽鋼牙套耐用安全、具一定彈性且磨製臨床技巧快速,然而缺點是牙套呈金屬銀色,家長有孩子口內美觀的顧慮。全瓷牙套修正了不鏽鋼牙套的缺點,如同原本乳牙齒列潔白的外貌,硬度能承受咬合力、生物相容性良好,易使牙齦保持健康,但所需磨製技巧較高,因此造價較昂貴。陳瑋玲醫師呼籲,牙齒保健從生活、飲食、清潔習慣上改變,讓齲齒危險因子自孩子生活中慢慢遠離,並長久地維持良好口腔健康。保持定期至兒童牙醫檢查,提早發現乳牙齲齒。

腳踏車運動心電圖 心臟病檢查更安全

腳踏車運動心電圖 心臟病檢查更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許伯伯近1、2個月感到喘、胸悶,到醫院進行檢查。一般透過跑步機測運動心電圖,或是斷層掃描心血管攝影,看心臟是否明顯心肌缺氧。然而考量年長者使用跑步機不安全,斷層掃描心血管攝影需自費,決定採用運動心電圖負載式腳踏車來評估。腳踏車測運動心電圖 對年長者更安全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柏青表示,檢查發現許伯伯冠狀動脈狹窄,阻礙血液通過,使得攜帶及供給的養分減少,導致心肌缺氧的心血管疾病。採心導管方式在心血管內放置支架,撐住血管、克服血管狹窄問題,恢復心臟功能,改善許伯伯胸悶與喘的症狀。運動心電圖負載式腳踏車,透過騎單車方式評估心臟是否明顯心肌缺氧。檢查方法是讓患者躺著踩踏單車,相對跑步機,坐騎式的單車對年紀大的患者更安全。隨著速度或坡度改變,觀察病人心跳變化。血管若狹窄或阻塞,就沒辦法提供足夠血量和氧氣,這樣的變化會反應在心電圖上。感覺胸口有石頭壓住 恐是心臟病前兆吳柏青醫師表示,心臟病發時,感覺胸口有塊石頭壓著,嚴重的爬樓梯還會喘不過氣,就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肌梗塞前兆、心絞痛等,應該進一步尋求專科醫師檢查,避免憾事發生。一般健檢礙於時間可能會省去運動心電圖檢查,年齡大、有家族病史、長期慢性病、高血糖、血脂、膽固醇或體重過重者,應定期做心血管健康檢查。包括抽血檢驗了解自己是否有三高、心電圖或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臟超音波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持續胸悶,應盡速就醫。

碗盤先分油不油 洗碗精節省又不殘留

碗盤先分油不油 洗碗精節省又不殘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日常居家生活,最常做的家事之一就是洗碗。但家裡用於清洗碗盤、杯碟等餐具的洗碗精,包裝上標榜著天然、有機、無毒和抗菌字眼,究竟含有何種成分呢?洗碗精不可宣稱無毒、食品級洗碗精屬食品用洗潔劑的一種,依法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食品藥物署為加強食品用洗潔劑標示管理,於2017年5月18日公告「食品用洗潔劑標示原則」,例如不可宣稱食品級、不可宣稱無毒。除標示外,衛生單位亦會抽驗市售洗碗精是否符合衛生標準,為消費者把關。如果不是整瓶洗碗精都是天然或有機成分,不可在品名、圖畫或記號出現天然或有機中外文字樣,只可在文字敘述中說明天然或有機成分為何種原料,以免造成誤解。從2018年1月1日起,市售洗碗精若要宣稱原料為天然或有機,還要標示該原料的含量百分比,以免消費者在選購發生誤解。先區分餐具油膩與否 節省洗碗精用量食藥署表示,清洗碗盤之前,宜將油膩及不油膩的餐具分開處理。先將油膩餐具上的油膩成分擦掉並以熱水沖洗,再將洗碗精適當稀釋後使用,就能減少洗碗精的用量,清洗時也會更有效率喔。只要養成習慣,逐漸減少洗碗精使用量,不但可避免洗碗精沖洗不乾淨的殘留問題,還能降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若想要了解更多洗碗精的相關資訊,可上食藥署網站查詢。(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35期資料)

防範流感、禽流感 遵守5要6不原則

防範流感、禽流感 遵守5要6不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鄰近的日本、韓國11月起陸續於禽類檢出H5N6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日本公自死亡野鳥樣本中檢出4件H5N6,而韓國於肉鴨場檢出H5N6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H5N6禽流感病毒禽傳人情形雖較為罕見,但仍存有風險。禽流感案例 逾8成曾接觸禽類中國11月20日新增1例 H5N6流感病例,為33歲的廣西男性,發病前曾接觸活禽、至活禽市場,目前病況嚴重。全球自2014年迄今累計18例,均發生於中國,分布以廣東省6例最多。迄今12例死亡,致死率70%。逾7成個案為20至49歲,而有逾8成具禽類或活禽市場暴露史。至於H7N9流感,本流行季尚未出現病例,上季(2016年10月迄至2017年9月)累計766例,病例數歷年最高且分布範圍最廣,其中28例H7N9流感案例,分布於廣西、廣東、湖南、陝西及河北5省。熟食禽肉、蛋 不接觸禽類疾管署表示,全球自2013年迄今累計1,564例確H7N9確定病例,光是中國大陸就佔了98%,其餘包括香港、台灣、澳門、加拿大及馬來西亞。至9月27日,全球累計612例死亡病例,致死率約4成。防範禽流感與新型A型流感,民眾應遵守「5要6不」原則:1)  禽肉及蛋要熟食2)  以肥皂澈底洗手3)  出現症狀戴口罩速就醫,並告知職業及接觸史4)  與禽鳥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5)  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  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7)  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禽鳥肉品8)  不接觸或餵食候鳥及禽鳥9)  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鳥10)  不將飼養禽鳥與其他禽畜混居11)  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擁擠的場所

腎細胞癌復發率3成 免疫治療成救星

腎細胞癌復發率3成 免疫治療成救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陳先生16年前罹患腎細胞癌,手術切除後卻在8年後骨轉移,經頸椎開刀、標靶藥物治療,去年卻復發且惡化。頸椎疼痛造成行動不便,腋下淋巴結阻塞導致手腫脹無法抬起,惡性肋膜積水而常喘不過氣。使用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成功抑制腫瘤生長,過程中也未有嚴重副作用出現,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腎細胞癌很常見 復發、轉移機率高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一般泌尿科主任張延驊表示,腎細胞癌是腎癌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腎臟癌症的93%。即使6成患者早期發現,但術後仍有2至3成患者在3年內復發或轉移,常見轉移部位是肺部、骨骼、遠端淋巴結及肝臟。腎細胞癌目前的治療方式以手術與標靶藥物為主,針對晚期患者,通常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標靶藥物僅能延長病情沒有惡化時的存活期,不但難顯著增加整體存活期,還伴隨許多副作用,造成患者生活品質的低落。新免疫治療藥物 副作用更低、存活期長目前雖已有多種標靶藥物核准使用於第1、2線治療,但即便疾病沒有惡化,存活期仍不超過10及5個月。最近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被核准,可用於已接受過標靶藥物治療的晚期腎細胞癌,突破過去晚期腎細胞癌長期存活率的瓶頸,為晚期腎細胞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童綜合醫院研發副院長歐宴泉表示,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治療反應率高達3成,是標靶治療的5倍,副作用更低,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品質。然而癌症免疫治療仍有可能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可能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發生發炎反應,應及早留意免疫治療藥物不良反應,密切進行常規追蹤。

情緒會傳染!正向朋友讓負能量退散

情緒會傳染!正向朋友讓負能量退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感恩節即將到來,是否有陪伴自己走過難關、分享喜怒哀樂的朋友,想跟他們道聲感謝呢?常與朋友共享快樂或難過的時光,朋友是陪伴支持的力量。然而朋友心情的好壞,亦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朋友負面情緒易傳染 自身情緒難改善根據研究指出,情緒會透過朋友網絡產生影響,結交較多情緒較差的朋友,出現心情低落的可能性較高、情緒改善的可能性較低。有較正向社交圈的青少年,情緒狀態較佳。情緒可能透過傳遞給他人,情緒低落者無助或失去興趣時,會對友人造成影響,但不至於讓身邊的朋友增加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李筱蓉表示,罹患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不僅出現對事物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更是重要症狀,常被誤解為青春期叛逆或脾氣不好。一同正向聊天、運動 降低憂鬱症風險李筱蓉心理師建議,可以對憂鬱症或情緒困擾患者適度陪伴與傾聽,邀請一同從事運動、戶外踏青、看電影等正當休閒活動,有助情緒轉換。憂鬱症並不會因為朋友或同學間的相處而傳染,鼓勵有憂鬱情緒的兒童青少年多結交正向能量朋友,可以幫助自己感染於正向情緒氛圍中。當朋友出現負面情緒,若發現自己也跟著難過、想法悲觀,必須提醒自己適時發洩,需要空間整理心情。暫時不再和這朋友深談,並且消化自己的情緒。平時透過友誼網絡,可增加支持的力量。聊開心、感恩的事,邀伴從事運動,相互傳遞正向能量。社會干預能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還能減少負向情緒的傳播。

心肌梗塞新選擇 心導管治療傷口小

心肌梗塞新選擇 心導管治療傷口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7歲的謝阿嬤因嚴重胸痛、冒冷汗、喘掛急診,診斷為心肌梗塞。3條血管阻塞合併左主幹狹窄,原本需要做傳統繞道手術治療,但謝阿嬤年事已高,手術風險大,以心導管打通血管,放置4支支架,2天後即順利出院。心導管治療 傷口小、恢復期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俊表示,謝阿嬤先以藥物治療,施打抗凝血劑,服用抗凝血藥物,再以心導管打通阻塞的血管。這類病人傳統需開刀做繞道手術,但開刀2至3成機率會產生併發症。手術需鋸開胸口,傷口大,時間需3至4小時,全身麻醉,恢復期長,風險較高。由於醫療技術進步,許多過去無法以心導管處理的病灶,如今已不需開刀,可直接透過心導管進行治療。過去只能以手術處理,但隨著支架技術進步,再搭配血管內超音波、高速研磨鑽頭等技術,相較傳統手術,不但傷口小、術後恢復期快,通常隔天即可出院,效果不輸開心手術。動脈阻塞不願開刀 可嘗試心導管治療雖然對於病情較嚴重的病人而言,首選仍為開心手術,但若是患者不願意開刀,也可以嘗試以心導管治療。研究顯示,心導管治療的長期死亡率與開刀相似,中風的風險比開刀低,只是再做1次心導管治療的機率高於手術治療。林俊醫師表示,輕度的動脈阻塞,可以直接選擇心導管治療,由醫師依狀況給予合適建議。多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不是絕對。有些8、90歲的老人家,開刀風險較大,肺、腎臟不好,身體虛弱,無法挨一刀,便可考慮以心導管手術進行治療。

嬰兒勿食成人奶粉!成分不適合恐致命

嬰兒勿食成人奶粉!成分不適合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日前有家長長期誤將氯、鉀含量不足之營養補充品餵食4個月大嬰兒作為唯一營養來源,險釀憾事。母乳為嬰兒最佳的食物來源,衛生福利部鼓勵以母乳哺育為優先。嬰兒奶粉經特製 視嬰兒狀況選擇嬰兒奶粉經特別調製,是用以滿足或補充嬰兒生長發育營養需求的配方食品,營養成分複雜多元,產品全成分完整配方應該是選擇嬰兒奶粉周延的考量重點。建議向醫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諮詢來決定是否需要食用嬰兒奶粉及正確的食用方法。當無法以母乳哺餵食1歲以下嬰兒時,宜向醫師、營養師或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員諮詢。就嬰兒自身狀況來選擇合適的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即坊間稱適用1歲以下的嬰兒奶粉,於有信譽的商店選購,需經衛福部查驗登記許可,且外包裝應有辨識標記。並且依照正確食用方法,以滿足寶寶營養需求。選購核可嬰兒奶粉 為嬰兒健康把關衛生福利部表示,目前經衛福部查驗登記許可,適用1歲以下嬰兒的嬰兒奶粉共計125件,營養素組成及含量規格皆經審核確認,符合國際及國內針對嬰兒生長與發育的營養需求及各必需營養素限量規定。嬰兒奶粉相關產品可上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http://consumer.fda.gov.tw/查詢,包含嬰兒配方食品計91件及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34件。哺育者於使用嬰兒奶粉前務必詳閱產品標示說明正確使用,讓寶寶健康成長。

髖關節疼痛 竟是肺腺癌轉移!

髖關節疼痛 竟是肺腺癌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腺癌為國人癌症第一死因,每年奪走約8千多條生命,平均每44.7分鐘就有1人罹患肺腺癌,更連續30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率之首。根據臨床統計,高達5成肺腺癌已晚期,其中6成有EGFR基因突變;值得慶幸的是,針對晚期肺腺癌且有EGFR基因突變已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尤其健保已經將第一線最具療效的標靶藥物納入給付,可使無惡化存活期延長至13個月,有效延長生命又不增加經濟負擔。髖關節疼痛 竟是晚期肺腺癌轉移一名55歲的餐廳廚師,咳嗽長達半年時間,日前因髖關節疼痛就醫,檢查才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骨頭,肺部兩側有8、9顆腫瘤,最大超過3.5公分,確診為晚期肺腺癌;經基因檢測發現為EGFR基因突變陽性,選擇使用新一代肺腺癌不可逆標靶藥,治療半年腫瘤全數消失,僅臉上長疹子的輕微副作用,目前已回到工作崗位,生活一切正常。5成肺腺癌晚期病患 多數不知所措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何景良指出,肺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國內逾5成肺腺癌病患確診已進入晚期,多數病患面對噩耗,常不知如何選擇治療方式,害怕化療產生虛弱、噁心嘔吐、貧血、白血球低下、發燒、感冒等嚴重副作用,或是擔心無法支付龐大的醫藥費,而不願接受治療。EGFR基因突變 有肺腺癌標靶藥可用何景良主任表示,國內臨床統計,5成晚期肺腺癌病患中有6成是人類表皮生長因子(EGFR)基因突變,一旦確診罹患肺腺癌,建議優先進行基因檢查是否帶有EGFR基因突變,就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雖然肺腺癌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供選擇,但部分藥物尚未納入健保、治療費用昂貴,建議病患可與醫師討論,配合健保給付藥物做最妥善的治療藍圖,例如第一線使用健保給付的不可逆標靶藥物,再搭配後續二、三線藥物獲得最佳治療效果。不可逆標靶藥 無惡化存活期達13個月不同於早期的肺腺癌標靶藥,只能作用在單一腫瘤細胞。何景良主任強調,新一代肺腺癌的標靶藥為不可逆藥物,具有共價結合作用,可完全螯合EGFR四個接受體家族,與癌細胞緊密結合不易脫靶,不僅抑制腫瘤效果較佳,無惡化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何景良存活期延長至13個月,更能減少抗藥性、副作用。治療效果佳 副作用輕微何景良主任說明,健保給付的肺腺癌不可逆標靶藥只需一天一顆,和舊的標靶藥物一樣有輕微的皮疹、毛囊炎、甲溝炎及腹瀉等副作用,但只要搭配輔助治療藥品便可減輕身體不適,建議病患每個月回診抽血檢查,紅白血球及肝腎功能,每3個月電腦斷層掃描,評估治療成效;若不幸需要後續治療,可再搭配第二線、第三線用藥,充分利用健保給付接力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第一線選對藥物 後續治療表現較佳「晚期肺腺癌治療分秒必爭!」何景良強調,傳統化療存活期僅6個月,而第一線充分利用健保,使用不可逆標靶藥可有效達到生命延長,治療效果顯著,讓第一棒就贏在起跑點,才能讓後續接棒的治療發揮較佳表現。(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