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熱愛seafood 恐吃進過多重金屬

熱愛seafood 恐吃進過多重金屬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孕婦認為,「懷孕時,一人吃兩人補」,因此喜歡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像是富含DHA的鮪魚。然而,鮪魚的營養價值雖高,卻有累積高濃度重金屬的風險,危害到胎兒健康。重金屬累積腦中 影響幼兒智力發展食藥署最新的飲食指南建議,大型掠食性魚類含有較高濃度的甲基汞等重金屬,孕婦及6歲以下幼童應避免攝取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以免因魚肉內累積的甲基汞存在於幼兒腦部中,容易影響智力發展及胎兒的腦部發育。甲基汞為無機汞離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而成,它很容易存在河流和湖泊中。湖中的魚蝦吞食後,會累積毒素在體內,經過食物鏈轉化後,逐漸累積在人體大腦中。鮪魚是食物鏈上層的魚類,因此汞含量較高,相較於其它體型較小的魚類更容易累積較大量的重金屬,其中又以魚皮、內臟、脂肪最容易累積。改吃體型小、不同種類海鮮根據食藥署最新魚類攝食指南指出,沙魚、旗魚、鮪魚、油魚4種大型魚類,每週攝取量不宜超過35(三根手指大小及寬度)至70公克,6歲以下兒童盡量減少攝取。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玉思表示,建議民眾應多挑選不同種類的魚,別連續食用同一種海鮮,以避免身體累積相同汙染物的風險。如果想要吃鮪魚補充DHA,卻又擔心重金屬汙染,除了鮪魚,體型較小的魚含汞量較低,較能安心食用,例如沙丁魚、秋刀魚、鯖魚、白帶魚、鱈魚等。

大肚不是變胖!男大肚竟是肝硬化

大肚不是變胖!男大肚竟是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左右的李先生發展遲緩,爸媽帶他就診時,說他平時不太會表達,所以不確定有無不適。李先生胃口不佳長達2週,但奇怪的是肚子越來越大,這幾天很虛弱,每天都賴在床上。求診後經檢查、治療,才意外發現是慢性B型肝炎併發肝功能失償及肝硬化,已出現大量腹水。肝炎不控制 致肝硬化甚至洗腎「若肝是好的,人生是彩色的;若肝是不好的,人生是黑白的」,慢性肝炎在台灣並不陌生, B型肝炎與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因代謝性問題出現的脂肪肝,都是一種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都可能會走向肝癌。衛服部台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劉緯喬表示,若無良好控制肝炎,導致肝硬化,常見併發症如影響意識的肝腦病變,整天昏昏沉沉、活力下降,腹水則讓病人揹著一個大肚子,伴有腹脹、胃口差、呼吸急促,腳腫、肺積水,肝腎症候群更讓人頭痛,嚴重還得洗腎,腎功能不佳讓用藥選擇更加嚴峻。定期追蹤、改善飲食 控制肝病病情劉緯喬醫師表示,肝硬化的患者常常血壓不高,心臟為了維持住身體足夠的循環,而往往不眠不夜的加班,出現肝心症候群。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是感染與出血的問題,病人可能因為食道靜脈瘤或胃靜脈瘤出血而緊急送醫,甚至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腹水感染或是出血後的感染等問題,都會是這類患者常出入醫院的主因。肝硬化病人很多正值青壯年,往往是家庭經濟來源,不能工作而需要住院,對家庭是很大打擊。肝病病患定期追蹤肝臟的機能狀況,有時大肚子不是變胖,而是肝硬化、肚子積水。B肝或C肝患者,用藥與否需與醫師討論。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得靠平時生活飲食習慣改變,讓肝變得更好,人生更精采更繽紛。

禿頭還在試偏方?把握黃金時間求診

禿頭還在試偏方?把握黃金時間求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新先生,這陣子每天都在枕頭、浴室發現掉髮,而且量越來越多,前額兩側髮際線退縮,前額呈現明顯M型,面臨禿頭危機。朋友建議他民間飲食、外用偏方,造成頭皮發癢發紅,落髮更嚴重。求診之後,確診為雄性禿第3期,口服藥物半年後明顯改善前額頭頂髮量,髮型外觀也明顯豐盈。雄性禿為基因遺傳、雄性賀爾蒙造成根據統計,台灣約超過300萬男性有掉髮、禿頭困擾,其中9成原因是雄性禿。今年1月衛福部通過核准新型口服用藥上市,根據研究顯示,持續服用24週,能改善前緣、頂部頭髮生長外觀、髮量,甚至改善頭髮粗細,治療成效更為顯著,提供雄性禿患者治療新選擇。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副教授蔡仁雨說明,雄性禿主要受到基因遺傳及雄性荷爾蒙影響造成,其中雄性荷爾蒙會被體內的5α還原酶代謝為二氫睪固酮,進而攻擊毛囊,影響毛髮蛋白質組成,導致掉髮。因此主要患者為男性,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生機率越大。掉髮、禿頭勿試偏方 及早治療為上策新型口服藥能同時抑制第1、2型5α還原酶,抑制二氫睪固酮產生達90%,療效優於傳統口服藥及外用藥。但是選用口服藥,患者需有正常肝臟代謝功能,僅1至2%機率產生性慾減低的副作用,比例微乎其微。患者們應於諮詢醫師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鄭煜彬醫師提醒,許多患者發現自己掉髮、禿頭,嘗試各種偏方,但成效不彰甚至加速惡化,例如罹患毛囊炎、加速掉髮,才求助專科醫師,延後治療時間。唯有儘早開始治療,才能達到停止掉髮、頭髮再生。

活動/肺阻塞風險評估

活動/肺阻塞風險評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阻塞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罹患肺阻塞更會減少6至10年的平均餘命!但因肺阻塞「喘、咳、痰」的初期症狀與感冒症狀極為相似,加上篩檢評估方式較複雜,超過7成以上患者不清楚肺阻塞的嚴重性,更有民眾根本沒聽過肺阻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將舉辦肺阻塞衛教活動,邀請民眾用1分鐘一邊爬登山步道一邊自我測試肺阻塞風險。活動現場除了肺阻塞衛教展示區外,還將發送肺阻塞風險評估量表,讓民眾透過登階爬山進行自我檢測,並備有精美小禮物。邀請市民踴躍參與,關心自己的肺功能健康。名稱:肺阻塞衛教山活動時間:106年11月11日上午8:00-12:00地點:高雄壽山鼓山高中西側停車場登山步道(清泉街石頭公廟╱千光宮旁)

經期來潮就輸血 8公分子宮肌瘤引起

經期來潮就輸血 8公分子宮肌瘤引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3歲婦女,最近一年來月經行經天數比以往拉長,一旦月經來潮,經血量卻很驚人,造成貧血問題,長期需服用鐵劑甚至有時嚴重到要去急診輸血;進一步檢查發現,其子宮長了一顆8公分大的肌瘤,經過使用藥物治療3個月,血紅素回到正常,子宮肌瘤也縮小至5公分,順利用微創手術方式開刀切除,不但避免手術前因過度貧血需要輸血的狀況,目前生活也已不再受到貧血的後遺症所苦。子宮肌瘤成因不明 好發生育期女性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治醫師蔡景州指出,子宮肌瘤好發於30至45的生育期女性,目前真正的成因不明,大部分與遺傳、體質、荷爾蒙失調有關,當受到過度女性荷爾蒙刺激,容易造成子宮肌肉層增生,進而形成子宮肌瘤,且因生長位置、大小,會產生不同症狀:長在肌肉層、黏膜下層者,容易導致子宮收縮不良,造成經血量過多、貧血等問題;漿膜層的子宮肌瘤,由於會壓迫骨盆常引起腹部脹痛、頻尿、便秘等生活不便;若長在黏膜下層合併內膜層,則可能會影響胚胎著床,造成不孕的機會增加。治療方式多元 根據病患需求選擇若罹患子宮肌瘤,該如何進一步治療呢?蔡景州醫師說明,大部分的子宮肌瘤不需要處理,但要每3至6個月定期婦科檢查,如果有上述臨床症狀才需接受治療。以子宮肌瘤所導致之經血過多或貧血為例,治療方式根據病患需求而不同,大致分為藥物及手術方式兩種。首先會進行婦科超音波檢查,排除癌症的可能性後,若確定臨床症狀為子宮肌瘤引起的問題,通常會先使用避孕藥、止痛藥改善經血量多等症狀,缺點是治療效果相當有限;而手術方式有傳統開腹、微創腹腔鏡、海扶刀、達文西機器手臂等方式。此外,醫師會根據病患是否有生育需求進行評估,若有生育計畫,則建議選擇只切除子宮肌瘤,保留子宮生育機能;如已完成生育計畫,則可選擇子宮次全切除或子宮全切除的處置。新型選擇性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口服藥物 有效縮小子宮肌瘤蔡景州醫師強調,除了上述手術方式之外,近來已有新型口服藥物可供使用,是一種具有選擇性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功能的口服藥物,能夠有效阻斷女性荷爾蒙過度刺激的作用,造成肌瘤細胞的凋亡,使肌瘤縮小,提供手術之外的治療新策略,可以達到減緩臨床症狀的功效進而延後手術期程,避免緊急手術的風險,是罹患子宮肌瘤婦女的福音。根據臨床經驗,服用3個月後肌瘤約可縮小2至3成,服用6個月後體積大致可縮小3至5成,有效改善經血量多、貧血等問題,有些病人甚至因為藥物治療反應良好,肌瘤體積控制得宜而不需接受手術治療。然而在服用藥物後,若子宮肌瘤長在黏膜下,突然發現自己經血反而變多的情形,可能是肌瘤縮小但尚未完全從子宮中脫離,卡在陰道或子宮頸口所致,建議回診使用子宮鏡檢查,利用子宮鏡微創手術即可順利將肌瘤取出。預防子宮肌瘤 首要避免肥胖及高脂飲食蔡景州醫師提醒,預防子宮肌瘤首先要避免肥胖,而要養成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及正確的運動等習慣,並且避免攝取高熱量、高脂肪的動物性食物,切勿食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相信無臨床研究證據的偏方及廣告。一旦有經血量多、貧血問題,建議應即早就醫檢查、找出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血液疾病治療與照護

講座/血液疾病治療與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髓移植被用來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對於民眾而言,都有「骨髓移植」代表有可能隨時都有癱瘓的風險,因此這種手術方式總是民眾的最後一種選擇。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舉辦講座,由血腫科醫師吳嘉芸、余垣斌與台大醫院血腫科醫師陳尹愷共同主講,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治療,又什麼是骨髓移植?另外,戴奧辛被視為「世紀之毒」,戴奧辛會造成身體什麼樣的傷害呢?戴奧辛與淋巴瘤有什麼關係呢?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1709。(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血液疾病治療與照護時間:106年11月11日 (六)08:50-12:2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十樓第二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709

肺癌ALK精準用藥 救年輕患者

肺癌ALK精準用藥 救年輕患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只要提到非小細胞癌,尤其是肺腺癌時,民眾無不聞之色變。肺腺癌因為病程進展速度慢、腫瘤生長位置也較偏,大部分的患者罹癌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而易忽略,等到症狀出現時,多半已經進入第三、第四期了。年輕女性長期咳嗽、睡眠品質差 竟是罹患肺癌所導致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呼吸加護病房主任劉杜鎮提及,曾有一名42歲的女性患者,沒抽菸史卻經常咳嗽,導致夜晚睡眠品質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醫診斷後才發現竟然是肺腺癌患者,且腫瘤已經大到10公分左右。不巧的是,這名女性屬於較少見的EGFR陰性患者,當她知道後非常難過且沮喪。「在澄清醫院的醫療團隊建議下,我們幫她做了ALK檢測,幸運的是,結果為ALK陽性反應,有可相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她因為不想受之後的化療之苦,直接使用新一代針對ALK基因的標靶藥物,治療一週後,腫瘤已經從10公分降為1公分,咳嗽症狀改善、睡眠品質也變好了。」劉杜鎮主任接著說,如今這位女性患者,已經接受三個月的治療,從X光影像看,已經幾乎找不到腫瘤跡象。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獲健保給付 嘉惠全台患者「臨床上若確診為肺癌,通常會先做切片確定癌細胞的種類,對於屬於發生率較高的肺腺癌患者,也都會安排EGFR基因篩檢。」劉杜鎮主任表示,根據統計,國內肺腺癌約有55%為陽性患者,另外45%陰性患者則建議進一步檢側ALK基因,研究發現,ALK基因突變的患者以年紀輕(小於60歲)且不抽菸機率較高,推估與基因、病毒感染、空氣汙染等因素有關。劉杜鎮主任指出,若檢測為ALK陽性患者,早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但因第一代藥物無法穿透腦部,治療一段時間仍有可能出現腦轉移,「在醫藥科技進步下,新一代ALK標靶藥物已克服此問題,可直接穿透腦部消除腫瘤,不需以電療方式治療腦轉移。可喜的是,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目前開始已可獲健保補助給付,不啻為一大福音。」定期追蹤、主動與醫師諮詢討論 是控制疾病的不二法門不過劉杜鎮主任也提醒,任何藥物都有其副作用,但只要定期回診複檢,與醫師諮詢討論後使用,便可讓藥物的副作用降至最低、提升藥物的正面效果,因此不必過於擔心;此外,劉主任建議有肺癌家族史、抽菸史,或者長期以機車代步、於汙染嚴重的場所工作的40歲以上民眾,最好可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以期早日發現肺癌病灶,畢竟唯有提前發現及早治療,才是最好的預防策略。 

氣喘用藥分清楚 控制病情不出錯

氣喘用藥分清楚 控制病情不出錯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秋冬來臨,氣溫急劇下降,進入氣喘容易發作的季節。氣喘是一種呼吸道疾病,也是很普遍的慢性疾病,常見於老年人、兒童族群。氣喘一旦急性發作,常常讓人緊張、感到危急。急性、長期藥物須區分 避免生耐受性亞東醫院藥學部藥師周嘉湉表示,氣喘是呼吸道因長期發炎、過敏而變得狹窄,空氣難以進入,會反覆出現喘鳴、呼吸困難、胸悶、多痰及夜間或清晨咳嗽症狀。根據國際治療氣喘的「GINA 指引」,建議採取個人化階梯式治療,以病人氣喘控制的狀況來調整治療階段。緩解與控制症狀,避免反覆發作,提高生活品質。治療氣喘的藥物主要分為急性發作時使用的緩解型藥物,以及長期保養用的控制型藥物。緩解型藥物能夠快速放鬆支氣管,緩解不適,吸入後數分鐘就起效,藥效維持3至4小時,用於治療急性發作或預防運動引發氣喘,務必隨身攜帶。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耐受性,若發現使用變頻繁,應向醫師反應調整。避開氣喘因子、規律用藥 控制氣喘不難周嘉湉藥師說明,控制型藥物可減少支氣管發炎、呼吸道腫脹,規律使用能有效控制氣喘。吸入時有少部分藥物會殘留口腔,使用後漱口可降低念珠菌感染或咽部不適。吸入治療直接將藥物送到支氣管內,作用時間快、副作用少,為目前治療氣喘最主要的選擇。有些病人會因為迷思、誤解,如擔心藥物副作用、感覺不到立即效果、認為症狀已經控制很好、以為只要發作時才使用,沒有配合醫囑按時用藥,反而造成氣喘控制不佳甚至惡化。只要每天規律使用藥物,注意保暖、適度運動、避開氣喘誘發因子,如花粉、寵物、空氣污染等,好好控制氣喘並不困難。

肥胖不只致3高 8種癌症恐找上門

肥胖不只致3高 8種癌症恐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現代人的肥胖問題,無意間影響健康。我們已知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性較高,然而美國研究更指出,肥胖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特別是食道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甲狀腺癌、膽道癌。肥胖成大腸癌、乳癌危險因子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晉賢表示,肥胖造成的胰島素阻抗和高胰島素血症,會使人體葡萄糖的代謝異常,誘發大腸癌。加拿大研究顯示,男性20歲以後的體重若增加了21公斤,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會比體重穩定者多60%。近年來,食道癌的細胞型態從鱗狀上皮轉變成腺細胞癌為主。越來越多患者是被胃食道逆流誘發,或是肥胖引起細胞分泌激素,誘使身體產生發炎反應,讓肥胖的人得到食道腺細胞癌的風險比正常人更高。停經後的肥胖婦女,血中雌激素濃度升高,誘發乳癌產生,若能減輕10公斤且不復胖,乳癌的發生率可減少50%。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甩掉致癌危險研究顯示,男性身體質量指數每增加5單位,食道癌風險增加52%,甲狀腺癌增加33%,大腸癌、肝癌、腎臟癌增加24%。女性每BMI增加5單位時,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增加59%,食道癌增加51%,腎臟癌則增加34%。林晉賢醫師表示,雖然肥胖能造成許多癌症,同時也意味,嚴格控制正常體重,可以減少癌症發生率。體重控制的關鍵是控制飲食熱量攝取,不但能減少肥胖產生,也讓精神更好。再來是運動,1天要有30分鐘的運動、每週5天、心跳至少到達110下。如果飲食及運動都無法控制,最後才考慮藥物及手術的治療。

家有幼童注意!假性近視應把握治療

家有幼童注意!假性近視應把握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C產品的普遍、課業繁重壓力,讓學童近視越來越普遍,幾乎每個人小小年紀就患有近視,日後走上配鏡一途。一般人對近視的認知,是遠的看不清,要走近一點或瞇瞇眼才看得清楚。然而,眼睛其實像相機一樣,近視就是最遠距離的物體成像,落在視網膜之前。幼童原是遠視眼 經成長而改變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薛維禎說明,眼睛的調焦功能是由眼內的睫狀肌及附屬的懸韌帶、水晶體共同或協同動作達成。理論上眼內肌肉全放鬆時,眼睛可以看得最遠。當看近物時,眼內肌肉收縮,合併水晶體的形變,讓整體的屈光度增加,如同眼內多了具放大鏡,讓光線可聚焦在視網膜上,而得清楚的成像。幼童的眼睛其實是遠視眼,隨著年紀增長,這些生理結構會慢慢趨近成人,眼球增大、角膜變平、水晶體整體的屈光度下降,這些結構變動及睫狀肌都會影響驗光值,近看能看得清楚。看近過久睫狀肌疲乏 造成近視為了讓小兒生理性遠視能夠看清楚近物,睫狀肌出了很大的力。持續看近、肌肉施力過久會造成肌肉的疲乏或僵直,讓眼睛在這段時間內反而看不到完全放鬆時能看到的遠物,而只能看到近物,造成近視。假性近視一旦經過足夠休息或施點睫狀肌麻痺劑,強迫肌肉放鬆後,眼睛就又能看到遠處。薛維禎醫師提醒,治療假性近視,關鍵是肌肉放輕鬆。看近時的肌肉持續緊繃是造成假性近視的原因,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儘量看遠方或多從事戶外活動,同時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以減少肌肉負擔。如果不想讓幼童近視「弄假成真」,建議和眼科醫師好好討論,為孩子的視力健康努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