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拒當「有痔男生」 肛門異物感速就醫

拒當「有痔男生」 肛門異物感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5歲的黃先生平時解便疼痛難耐,而且出血、異物脫垂出肛門口。近日異物脫垂的情況嚴重,無法用手推回去。黃先生就診後診斷為3處混合痔併血栓,外科切除手術後2天即可出院,持續於家中進行溫水坐浴,症狀明顯改善,回復原來生活品質。便祕、久坐易得痔瘡 便血、肛門搔癢速就醫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外科林均翰醫師表示,肛門口周圍都有很多小靜脈,當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時,即為痔瘡。血栓性外痔會產生劇烈疼痛,有些甚至會合併表面組織壞死。長期便秘、常久坐久站、因病長期臥床、懷孕婦女及肥胖者較易得痔瘡,若發現便血、肛門搔癢或異物感等症狀宜盡速就醫,長期便血若沒有改善,會造成慢性貧血。醫師會透過肛門指診、肛門鏡進行檢查,若病患合併有其他的症狀,或50歲以上未曾接受大腸檢查,可安排大腸鏡檢查。多補充水分、蔬果 適度運動防痔瘡痔瘡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改善日常排便習慣、溫水坐浴、橡皮帶結紮、局部注射外,亦可採用手術治療。傳統手術切除對於所有痔瘡都有效,但術後較疼痛,7天後才可上班。痔瘡環狀切除術適用第3、4級的內痔患者,術後微痛,約3天後即可正常工作。林均翰醫師表示,日常可多補充水份、多吃蔬菜水果及其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勿時常久站、久坐、保持適度的運動及體重控制,並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時間,可有效預防痔瘡的發生。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你預計幾歲結婚?幾歲生小孩?育齡未婚或甫新婚的夫妻常被關切,這些熟悉又讓人困擾的問候。現代女性考量學業、職涯規劃及升遷機會,常將婚育計畫延後。然而,高齡產婦自身及孩子健康,都會提升風險。高齡婦女生產風險高 胎兒缺陷發生率提升國民健康署表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提升。依據資料顯示,國人105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歲,女性29.7歲。女性105年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7歲,年齡為35歲以上者占近2成。25至29歲生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比例最低,早產兒比例亦最低。40歲以上產婦早產兒比例高達25至29歲的2倍。40歲以上父親 恐致孩子自閉症、躁鬱症新生兒早產,除易為低出生體重或極低出生體重,還容易因器官未成熟,發生包括腦室內出血、視網膜病變、聽力受損、慢性肺部疾病及開放性動脈導管等合併症。準爸爸的年齡對寶寶健康亦是風險,40餘歲以上的準爸爸與寶寶罹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疾病相關,顯示適齡生育對寶寶健康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孕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對34歲以上、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高風險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及遺傳性疾病檢查。

糖尿病死亡率飆升!醫師教運動5要點

糖尿病死亡率飆升!醫師教運動5要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愛美是天性,許多女性一直努力控制體重不過重與維持苗條。然而健康不能只靠節食,除了營養均衡,加上運動才有機會避免糖尿病發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7%糖尿病發生原因是缺乏身體活動。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罹患糖尿病後,運動也是重要治療方式。女性停經後 糖尿病死亡率每5歲上升1倍成大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林景翰指出,依據研究,女性在停經年齡後,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的死亡率,以每增加5歲近乎1倍的速度上升。40歲以上的女性糖尿病人,66.1%有體重過重及肥胖情形。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女性糖尿病人中,58.9%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運動對糖尿病人有多方面的幫助,包括增加肌肉、肝臟與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血糖失控。以及增加肌肉與肝臟的肝醣含量,改善活動導致的血糖過低。並且增進心臟、血管循環與代謝功能,還能幫助熱量消耗。針對糖尿病人的運動規劃,醫師提供運動5要點建議:1) 無運動習慣者,可從健走開始,逐漸增加時間與頻率2) 飯後1小時內運動為佳,盡量不要空腹運動3) 頻率慢慢增加至每週5次、每次半小時以上4) 運動時隨身攜帶方糖,以備低血糖時緊急補充5) 運動類型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有氧舞蹈、太極拳等為主。日行萬步達健走效果 帶方糖備用林景翰醫師表示,健走是很好的入門身體活動,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的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即為中度身體活動。每日至少步行1萬步,達成健走效果。不論在戶外或室內活動,務必做暖身運動,以防任何突發狀況,包含腳部抽筋或運動傷害。還要檢視是否穿著透氣吸汗服裝、運動時不飲用酒精飲料、先與醫師商討合適運動方式和準備藥物、空氣品質不佳時,戴口罩、減少外出或在家中做健康操。

一腳體溫較低?腳中風拖久恐截肢

一腳體溫較低?腳中風拖久恐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冷,大多數人只會注意心血管及腦中風問題,但下肢動脈阻塞,也就是腳中風,卻是常見但易被忽略的疾病。蘇一醫師說明,老菸槍、肥胖、老年、缺乏運動、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洗腎病患是高風險族群。一腳較冰冷、傷口久未癒 是腳中風前兆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蘇一表示,台東因腳中風就診的1年有100多人,而且大都隱忍很久才就醫,治療較複雜。腳部痠麻易被誤認為神經或肌肉問題,更容易被延誤。若走路腳無力、腳部傷口難癒合、腳常冰冷且雙腳溫度不一,甚至跛行,有可能是腳中風症狀,需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只能截肢。民眾平日自我檢查,觀察皮膚是否完整、皮膚傷口久久無法癒合、腳趾顏色有無改變、腳毛是否變少,觸摸兩腳溫度有沒有一邊比較冰、足背動脈是否消失或是一邊強一邊弱。若有以上症狀應該及早就醫,疾病初期只要使用藥物治療即可,若血管阻塞程度嚴重就需要打通血管。術後戒菸、多運動 維持手術效果蘇一醫師表示,早期治療下肢動脈阻塞,大多需要人工血管繞道手術,但近年來心導管介入手術日益發展,透過微創的方式不僅只是使用單純氣球擴張或是周邊支架置放術,還有大大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塗藥氣球與藥物支架可用來治療病人。血栓抽吸導管可以立即快速移除血栓,降低病人出血與截肢可能。斑塊移除導管直接在血管裡動整形手術,移除硬化斑塊、重建血管彈性。已經出現傷口難以癒合的病人立即打通血管後,可以接受高壓氧治療幫助傷口復原。鼓勵病人術後積極戒菸、規則服藥,多多運動當作復健,更能維持治療效果。

腰椎開刀不用怕 新手術降低癱瘓風險

腰椎開刀不用怕 新手術降低癱瘓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2歲的王女士,2個月前開始感覺左下肢麻痛。狀況日益嚴重,無法久坐、久站,甚至影響睡眠及日常行走。就醫後診斷為第4、5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而引起疼痛。所幸進行雙微創腰椎內固定手術,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坐骨神經痛也都改善,很快就回歸正常生活。雙微創腰椎手術 傷口小、復原快許多民眾聽到腰椎手術都感到非常害怕,擔心手術失敗會造成下肢終身癱瘓,就算手術成功,也需面對漫長的復健治療,因此常讓病人望之怯步。現在發展雙微創腰椎內固定手術,傷口小、復原快,是安全且無痛的腰椎手術。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世祥表示,雙微創腰椎內固定手術以微創釘加微創支架的方式,手術只需在背部做2到3個1、2公分的傷口,術後傷口疼痛非常輕微,觀察2、3天後即可出院且無需拆線。傳統腰椎支架體積大 神經受損風險高傳統手術腰椎支架體積大,因此植入時需要的空間較大,對神經的碰觸也較多,造成神經受損的風險比較高。雙微創腰椎內固定手術是使用組合式腰椎支架,不僅體積小,且植入人體後再行組合,所需空間較小,幾乎不碰觸神經,因此更加安全。李世祥主任表示,腰椎手術有很多方式,許多民眾不甚了解,認為腰椎手術非常危險。其實手術風險視病情、病人年齡、身體狀況及手術方式而定,建議病人要與醫師詳細溝通,才能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腰痠、腳麻不就診 竟暗藏癱瘓風險

腰痠、腳麻不就診 竟暗藏癱瘓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8歲的陳女士自2年前開始,腰、雙腳出現痠痛感,當時以為是月子沒做好,或剖腹產時做脊椎麻醉的後遺症而不以為然,認為回家休息後就會得到緩解。直到發現走樓梯或平路時,前面沒有障礙物卻很容易跌倒,而且次數愈來愈頻繁,才就診檢查。脊髓神經長腫瘤 開不開刀皆可能癱瘓陳女士一開始做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不是一般神經問題,而是脊髓內膜的腫瘤,長在脊髓神經裡面。腫瘤長的位置比較高,加上腫瘤比較長,開刀風險大。然而不開刀會慢慢癱瘓,但開刀仍有一半機會癱瘓,四處求醫沒有醫生願意冒風險動刀。陳女士陸續跑了幾家大醫院,有的醫生說腫瘤只能拿一半,有的醫生則說腫瘤不要拿,只要把骨刺拿掉做減壓。有醫生說可以幫她開刀,但時間排到半年以後。最後終於找到醫師願意近期動刀,而且術後恢復良好。腫瘤位置、大小 造成手術風險高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陳女士的脊髓瘤長在頸脊髓與胸脊髓交接之處,12多公分長的瘤因長在脊髓內,加上位置在高位的地方,增加手術困難度。腫瘤愈大需要把脊髓切開的範圍就愈大,開刀過程中所發生不可預期及造成神經傷害的風險相對提高,包括癱瘓、影響呼吸功能。陳金城副院長表示,手術時在顯微鏡輔助下,4小時順利將瘤清除,術後的陳女士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大步邁向新人生。若是長時間久站後雙腳難免又痠又麻,但若是症狀持續且伴隨著跌倒,可得小心體內恐暗藏危機。

脖子悶痛、長結節 小心罹甲狀腺癌

脖子悶痛、長結節 小心罹甲狀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柯小姐幾年前偶然檢查發現脖子兩邊都有甲狀腺結節,一開始沒什麼症狀,但3年前覺得長結節的地方悶悶的、會痛。檢查發現結節變大,手術切除了右邊的甲狀腺,目前繼續追蹤中。柯小姐擔心,萬一左邊的結節有變化,左邊的甲狀腺也要切除,就得終生服藥。常見甲狀腺結節 成人發生率逾2成 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表示,平均每4至5名成年人就有1人有甲狀腺結節,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隨著甲狀腺癌擠進國人10大癌症,民眾警覺心漸漸提高。由於甲狀腺結節通常不會自行消失,應定期追蹤有沒有變大、或是鈣化等變化。甲狀腺結節5%是惡性的甲狀腺癌,但有些結節無法明確辨認是良性或惡性,需進一步的細針穿刺檢查。不少人為了要不要進行侵入性的細針穿刺,或是要不要切除甲狀腺左右為難。超音波影像檢查 無侵入性、便於判讀相較其他癌症,甲狀腺癌治癒率高,預後也較佳。一旦發現甲狀腺結節最重要的是持續追蹤,有些患者會因為掛號門診、安排檢查、看報告,嫌多次跑醫院麻煩又花時間而不去追蹤,很可能忽略甲狀腺結節的變化。杜思德院長表示,近來有甲狀腺超音波電腦輔助系統作為輔助工具,在超音波影像上圈選出結節的大小,便可擷取結節特徵,方便醫師判讀,可供患者長期追蹤的新選擇。甲狀腺分泌對人體新陳代謝重要的賀爾蒙,健檢項目中已涵括甲狀腺的檢查,不要忽略關心自己的甲狀腺健康。

莫名骨折、尿多泡泡 骨髓瘤遍全身

莫名骨折、尿多泡泡 骨髓瘤遍全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70歲的伯伯以為腰酸背痛是老人症頭,某天起床突然雙腿無力,下半身癱瘓。送急診照X光,赫然發現骨頭出現一個個破洞,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透過治療雖控制腫瘤,但臥床長達9個月,生活無法自理,連排痰都做不到,感染肺炎。後期還因長期臥床屁股長出褥瘡,骨毀肉爛離開人世。多發性骨髓瘤症狀 尿多泡泡、莫名骨折臺大醫院血液科醫師黃聖懿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癌症,一旦發生癌症病變,不侷限單一病灶,會侵犯全身多處骨頭引起疼痛。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至70歲老年人,男多於女。罹病者多為老年人,大多都是提重物或跌倒,導致骨頭斷裂,就醫後才被確診罹病,這類型的患者因病情延誤,治療相當棘手。除了莫名其妙骨痛骨折,尿尿泡泡多如啤酒,久久不消也是常見症狀,或是頭暈目眩的貧血症狀,以及口渴或多尿的高血鈣表現。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因免疫力低下,死於嚴重感染,治療上需要仰賴快狠準的治療組合,控制癌細胞、減少復發頻率。標靶新藥臺灣上市 存活期逾2年黃聖懿醫師表示,今年4月衛生福利部核准不可逆標靶新藥上市,為新一代蛋白酶體抑制劑,能藉由抑制癌細胞中蛋白酶體,造成細胞凋亡,殺死癌細胞。目前臨床上可合併現有第二線治療藥物,作爲成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復發時的治療,其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達26.3個月。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目標,在有限的治療週期下,將癌細胞量控制到最低。搭配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盡量替患者爭取到以「年」為單位的存活期。未來將有數個新藥將於台灣上市,提醒患者有症狀盡早就醫,若是感染要注意,進行治療不要放棄。

睡到一半總是驚醒?恐為疾病徵兆

睡到一半總是驚醒?恐為疾病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是否有過睡到一半驚醒的經驗?睡眠品質不佳讓人整天昏昏沉沉,當心這已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徵兆!溫青彥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簡稱OSAS),簡單來說就是在睡眠期間呼吸中斷的現象。這部分可由專業的醫療儀器檢測出來,一般可依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造成原因有很多,包括上呼吸道狹窄,扁桃腺過度肥大等,而最常見的就是因「頸部肥胖」造成呼吸道壓迫。輕微的症狀會有白天嗜睡、疲累、夜尿、頭暈,嚴重的甚至會有記憶力衰退甚至影響腦部的供氧量。 鼾聲如雷 上氣不接下氣且會睡到驚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症狀主要是睡覺的時候鼾聲如雷,有快嗆到、上氣不接下氣且會睡到驚醒的感覺。長期下來不但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失眠,隔天在工作上更會影響判斷能力及表現,也很容易影響情緒造成心情起伏不定。因為前面種種因素,為了提振精神往往會攝取一些高熱量食物,可想而知體重就慢慢地往上爬,而總是在這一個循環當中徘徊,使得睡眠呼吸中止更加嚴重。與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溫青彥醫師表示,另外根據研究,發現呼吸中止症與代謝機能疾病如糖尿病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在睡覺時如果發生缺氧的情形,我們人體的本能反應則會引發阻止胰島素活動,經由一些生理作用後,使葡萄糖代謝產生障礙,因而被懷疑可能是糖尿病的前身。 治療呼吸睡眠中止症的方式有許多種,若是因肥胖造成的呼吸道壓迫及狹窄,就必須要從根本解決,減重在此時就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肥胖」在我們健康道路上總是扮演著絆腳石的角色,不只是眾多疾病的危險因子,還被認為是一種慢性的疾病,對健康與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脅。現今社會由於生活工作忙碌緊張,無論是為了紓壓或是貪圖方便,往往攝取較為精緻的美食。加上運動量少,因此肥胖常常找上門來。多採用清、煮、拌、燉的方式烹調食物溫青彥醫師表示,可以實施的減重療程要點如下:可以由飲食控制開始,少點油膩少點鹽,多採用清、煮、拌、燉的方式烹調食物。再來是多做運動,每天的運動量至少維持30到60分鐘,以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為原則,如慢跑、快走、腳踏車、有氧舞蹈、游泳等,除了可以訓練肌耐力,也可以消耗熱量促使脂肪燃燒,增加抵抗力。如果按照以上的方式體重仍無法順利控制的話,可以尋求專業醫師或減重團隊,以安全與有效率的方式來減重。 

白內障術後乾眼 人工淚液成救星

白內障術後乾眼 人工淚液成救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是老年人的視力殺手,而且年紀愈大、白內障盛行率愈高,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自2001年至2013年, 65歲以上老年人患有白內障的比率超過30%,儼然成為老年人視力的一大威脅;所幸目前手術治療可協助患者恢復視力,也是白內障治療的主要方式。白內障術後乾眼症狀 配合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緩解根據美國2017年一項研究發現,針對平均年齡70歲,並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的老年人,超過半數在接受手術前檢測時出現乾眼症狀,所幸在配合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緩解下,乾眼症狀多半可獲得改善。眼科診所李永誠醫師指出,有一位70歲的老婆婆,因罹患白內障導致視力不佳,經手術後成功恢復視力,但卻出現乾眼症狀,包括眨眼時常常覺得有異物感、流眼淚,回診時,開立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使乾眼症狀獲得緩解,眨眼時也不再有異物感。眼科手術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引發乾眼症狀李永誠醫師表示,白內障手術造成的乾眼症狀,可能起因於手術前麻醉藥造成角膜上皮脫落、手術時造成角膜上皮損傷、手術後發生發炎反應或組織水腫、或手術傷口不平整造成黏液層穩定度下降等等。除了白內障手術可能造成術後乾眼症狀,李永誠醫師也提到,近視雷射手術、青光眼手術、角膜移植手術、視網膜剝離手術等與影響到角膜組織的手術,亦容易直接引發乾眼症狀。術後乾眼症狀須儘早諮詢醫師李永誠醫師呼籲,年紀愈大的患者,因為老化導致乾眼症狀愈明顯,而白內障又好發於老年人,因此術後的乾眼症狀更要多加留心。除正常作息、充足睡眠、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減少3C產品使用時間等,從生活習慣著手改善,有時也可熱敷眼睛,都能對乾眼症狀有所幫助。當然,最重要的是,發現症狀後應盡速前往眼科門診諮詢,對症下藥就能獲得改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