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肩痛求民俗療法 手腳痠、無法行走

肩痛求民俗療法 手腳痠、無法行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高伯伯長期務農,左邊肩膀總是特別痠痛。曾檢查出頸椎有骨刺,但工作忙碌,沒有好好吃藥、復健。之後聽從鄰居建議尋求民俗療法,竟用力搥打脊椎,治療後手腳痠麻、無法行走,急診診斷為第6頸椎中央脊髓症候群。高伯伯認真吃藥、復健2個月後,總算能自行握筷吃飯。有骨刺受外力撞擊 造成脊髓損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廖黃逸表示,中央脊髓症候群是最常見的不完全脊髓損傷,通常是因本身有骨刺,造成脊椎狹窄,再受到外力撞擊,或是跌倒時脖子過度伸展,造成脊髓損傷。中央脊髓症候群特點為受傷處位於脊髓中央,而脊髓中央主要控制手的神經,所以通常手部症狀會比腳嚴重。症狀主要為四肢麻木無力,以雙上肢最明顯,還會伴隨雙手刺痛,偶爾影響大小便情況。經治療與復健 50%病患能行走治療方式主要維持足夠的血壓和脊髓血液流量,謹慎使用類固醇。若症狀持續惡化,建議及早進行手術,移除骨刺,才能減少神經壓迫,有助神經復原。通常經過妥善治療和復健後,50%的病人可再度自行行走,但上肢恢復能力較差,手部精細動作需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廖黃逸醫師呼籲,若身體出現異常痠痛,務必與專科醫師諮詢,尋求民俗療法需謹慎,才不會弄巧成拙。中央脊髓症候群症狀治癒率高,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大多能恢復正常生活。

頭癢難耐 今年患頭蝨人數增5成!

頭癢難耐 今年患頭蝨人數增5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至目前為止,臺北市校園頭蝨個案已有68人!較去年成長近5成,國小60人佔最多,顯示國小階段孩童最容易被感染,學校及家長應多加留意,定期檢查學童頭髮。感染頭蝨 導致頭癢、過敏甚至失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少卿科長表示,頭蝨鮮少引發嚴重疾病,但會造成感染者頭癢、過敏、抓傷頭皮及失眠等,易影響學童的學習品質及精神安寧。頭蝨喜歡黑暗溫暖的環境,爬行速度快,只寄生於人體頭、頸的毛髮中,不會寄生在人體其他部位及其他動物上。與感染者的頭對頭近距離接觸為最常見的傳染方式,經常發生頭髮對頭髮的接觸傳染。頭蝨可能爬行或附著在感染者的服飾或物品上,共同使用梳子、髮飾、衣物、帽子,或是躺在感染者使用過的枕頭、床鋪、地毯、絨毛玩偶,也有感染頭蝨的風險。檢查頭蝨方法 將頭髮逆翻細看髮根處頭蝨檢查方法為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將頭髮從後頸往前逆向翻動,找髮根部位呈橢圓黃白色膠黏蟲卵或爬行蟲體。發現症狀儘速就醫,選用合格的去除頭蝨專用洗髮乳或藥品,遵守藥物標示使用,不可使用市售環境衛生用殺蟲劑來去除頭蝨。蝨群聚感染以住宿型學校為主,其餘為散發個案。只要班上1人感染,全班都要頭髮檢查,家中1人感染,建議全家都要檢查。有同樣病況,一定要同時治療並採取預防措施,避免互相傳染。頭蝨防治可至http://health.gov.taipei/查詢,或撥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專人諮詢。

準媽媽視力模糊 竟是糖尿病作怪

準媽媽視力模糊 竟是糖尿病作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南一名30歲的準媽媽,肚子裡的寶寶才剛滿3個月,她就開始覺得視力模糊,而且越來越嚴重。經成大醫院眼科部主任許聖民問診後發現,她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發病已10餘年,平時糖化血色素(HbA1c)介於8%~10%之間,控制不甚理想,又因懷孕期間飲食及體內荷爾蒙的改變,讓她一夕之間雙眼視力剩0.4,確診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糖友應積極控糖 預防黃斑部水腫失明危機許聖民主任表示,糖化血色素(HbA1c)是反映過去3個月血糖控制的重要數值,正常人的指數約落在4%~6%,而糖尿病患者應盡量控制在7%以下。血糖控制越不好,越可能在罹病後的5~10年內出現視網膜病變,且約有3~6%的糖尿病患者,會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許聖民主任補充,體內血糖濃度過高,會傷害視網膜微血管的管壁,造成血液中的血漿及蛋白質滲漏,若累積在黃斑部(視網膜中心),就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或中心視力變形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失明。多數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眼睛的併發症,其實罹患糖尿病時間長短、控糖不佳、高血壓或腎臟病患者以及懷孕的糖友,都有可能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要特別注意。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治療有進展 眼內注射可改善隨著醫療的進步,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不再無藥可醫,許聖民主任指出,除了傳統雷射光凝固療法,現在已有新型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可改善黃斑部水腫,不僅突破傳統雷射的治療瓶頸,也避免注射類固醇所產生的青光眼及白內障等副作用。這名準媽媽順利生下寶寶後,趕緊接受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雙眼視力回復至0.8,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可以看得見孩子快樂長大。糖友每年接受眼底檢查 降低黃斑部水腫風險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勿輕忽眼睛的併發症,應每年定期至眼科接受眼底檢查;許聖民主任並提醒,第一型糖尿病且正準備受孕的女性,應在懷孕前先做眼底檢查,確認是否有黃斑部水腫,若有疑似症狀應趕緊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受孕,避免懷孕期間荷爾蒙的影響而出現視力下降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天天吃火鍋 38歲女得糖尿病

天天吃火鍋 38歲女得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8歲的吳小姐最近常頭暈疲勞及手腳痠麻,一開始以為是天氣變冷、工作勞累造成,但卻越睡越累。抽血檢測空腹血糖達糖尿病標準,三酸甘油脂是正常值的4倍以上。原來吳小姐近一周幾乎每天食用火鍋,造成抽血指數異常。吃火鍋避免加工製品 醣類攝取不超過一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鈞鎧表示,當血糖及血脂過高時,容易使得血管狹窄,血液供應不足,造成身體容易疲倦,四肢循環不好,嚴重甚至會造成腦部及心臟缺氧。冬天如何享「瘦」?從吃、運動、用藥3方面掌握。吃火鍋時選用清湯湯底,挑選瘦肉片、青菜、菇類、豆腐,避免加工餃類及內臟。常搭配的麵條、冬粉、玉米、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等都屬於醣類,糖尿病病人一餐總量不超過一碗為主。盡可能享用食材原味,減少使用沾料。由原地踏步起 在家也能運動張鈞鎧醫師說明,在家也能運動,可從原地踏步開始。老人家可扶著桌緣或牆壁避免跌倒,心肺功能較好者可配合起立蹲下或開合跳,提高熱量消耗。年紀輕的人可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與肌肉強化運動,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運動頻率1週至少5次,1天至少運動30分鐘。許多新一代的降血糖藥物有輔助減重的效果,若同時有糖尿病及體重困擾,可與醫師討論更好的藥物選擇。建議40歲以上的人檢測血壓、血糖及血脂,若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具三高家族病史,應更早做篩檢,發現異常即求診。掌握上述訣竅就能達到良好控制。

世界愛滋日來了!推健康人權破除歧視

世界愛滋日來了!推健康人權破除歧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內愛滋疫情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且以性行為為主要傳播途徑,青少年安全性行為觀念很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每年12月1日為世界愛滋日,鼓勵各國訂定愛滋防治政策、對感染者提供醫療照護並倡導疫苗及防治科技研發,除了給予愛滋病患鼓勵與支持外,也紀念因愛滋而過世的人們。提升愛滋病患接受治療、有效控制至九成人類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又稱愛滋病,自1980年代被發現至今仍為全人類必須共同解決重大公衛議題。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針對世界疫情提出,各國應於2020年達到「90-90-90」的目標。「90-90-90」代表90%的愛滋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90%知情的感染者有接受治療、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有效抑制病毒量,增強免疫系統且不再具有傳染性。而感染者接受治療的健康權能否獲得保障,更是整體社會防止新感染病患產生的契機。破除歧視眼光 鼓勵愛滋病篩檢、就診結合世界愛滋日「健康人權」主題,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與台灣紅絲帶基金會舉辦記者會,呼籲社會破除長期以來對愛滋感染者的標籤與迷思,讓民眾以平常心看待愛滋感染者。讓感染者有勇氣出面接受篩檢治療,維護健康人權,更透過治療降低體內病毒量,避免傳播他人。12月1日世界愛滋日在即,嘉義市政府及紅絲帶基金會透過擺脫傳統的宣導方式,請大家一同關心、了解愛滋病議題,努力達成零歧視、零新感、零死亡,許台灣一個沒有愛滋的未來。

會呼吸的痛 肋骨骨折手術有解

會呼吸的痛 肋骨骨折手術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患於/綜合報導)洪小姐遭遇重大車禍,雖然幸運沒有腦部創傷、沒有四肢骨折,但受到側向撞擊力道太大,造成左側鏈枷胸,胸壁嚴重變形。雖然肋骨會自行癒合,但疼痛實在太過劇烈,決定接受肋骨固定手術。手術後大幅改善胸壁變形,2個月的積極復健治療後,疼痛感下降,左上肢的運動功能改善,逐步回復正常生活。撞擊力大、年紀大 骨折更嚴重胸腔佔整個軀幹近一半的容積,外傷時發生胸腔鈍挫傷的機率將近7成,其中近4成病人會肋骨骨折,以第4至7節肋骨骨折最為常見,常見跌倒、車禍、高處墜落造成骨折。撞擊力道越大或年齡越大,肋骨斷裂、錯位程度越嚴重,肺炎、氣胸、血胸等合併症也越多。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蘇英傑說明,一旦肋骨骨折,會表現劇烈疼痛,上下床、翻身、深呼吸、咳嗽、上肢出力等動作都會令肌肉牽扯受創肋骨,引發劇烈疼痛。病人往往臥床不敢活動,連呼吸、咳痰能力都受到大幅抑制,肺炎的風險急遽升高,嚴重更可能導致呼吸衰竭。重症、有勞動需求病患 可考慮手術傳統多以使用止痛藥並靜養1至3個月的方式治療,疼痛持續數月,因癒合不良或變形嚴重導致疼痛長達數年者也會發生。近年開發出肋骨骨折專用的鎖定式骨釘骨板,適用於鏈枷胸、因骨折導致嚴重胸腔變形或併發症的病人。具鎖定技術的骨釘骨板擁有更好的抗滑脫能力,能避免一般骨釘骨板容易鬆脫的問題。蘇英傑醫師表示,肋骨骨折固定手術讓病人快速克服肋骨骨折的劇烈及慢性疼痛,快速回到工作崗位,不再受到疼痛折磨。手術建議以重症病人為主,但受慢性疼痛所苦或因工作有勞動需求的病人,此手術也有助於緩解症狀及恢復日常工作能力。是否適合接受肋骨手術,請先與胸腔外科醫師諮商,獲得最合適的治療。

心悸、易流汗 竟是甲狀腺問題作祟

心悸、易流汗 竟是甲狀腺問題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33歲女性,去年因為怕熱、心悸、體重減輕,至新陳代代謝科門診就醫。檢查時發現甲狀腺腫大,有甲狀腺毒症,甲促素受器抗體偏高,診斷為葛瑞夫茲氏症。經抗甲狀腺藥物治療1年後,已於今年年初停止使用藥物,目前甲狀腺功能正常,持續門診追蹤中。甲狀腺毒症症狀 心悸、流汗、食慾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雅雯指出,任何原因造成體內甲狀腺荷爾蒙增加,即稱為甲狀腺毒症,是很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常見心悸、易流汗、食慾增加、體重減輕、失眠、手抖、月經異常、排便次數增加等症狀。若因甲狀腺自身產生過多甲狀腺荷爾蒙,則稱為甲狀腺功能亢進。葛瑞夫茲氏症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患者居多,主因為甲促素受器抗體刺激甲狀腺製造過量的荷爾蒙,導致上述症狀,有的病患也會發生葛瑞夫茲氏眼病變。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原因除了葛瑞夫茲氏症外,還有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促甲狀腺腦垂腺腺瘤等。治療甲狀腺 口服藥、手術、放射治療可選擇治療方法可以分為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手術以及放射性碘治療。口服藥物可抑制甲狀腺荷爾蒙合成,手術可切除部分甲狀腺以減少荷爾蒙產量。放射性碘治療為服用放射性碘後聚集到甲狀腺內,破壞部分組織,減少製造荷爾蒙的能力。若選擇服用抗甲狀腺藥物,建議服用12至18個月。郭雅雯醫師提醒,所有的治療均有優缺點,可與醫師討論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療法。甲狀腺功能亢進是常見的內分泌疾病,若有相關症狀,可至新陳代謝科門診就醫。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除新發生人數首破10萬人大關,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癌症病患維持適量運動,不僅能夠增加存活率,提升體力,更能透過運動放鬆心情。運動增進腸胃蠕動 減少結腸、直腸癌機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當人體在運動時,抗氧化酶濃度會增加,也增強了人體抗氧化的能力。除了手術和化學治療外,運動對第3期大腸癌有顯著性的幫助。身體活動減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運動時促進大小腸蠕動,減少結腸與直腸癌發生。此外胰島素會促使腫瘤生長,而胰島素阻抗與乳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子宮頸癌都有相關性。運動非但能夠減少肥胖,還能夠降低罹癌的機率。多吃蔬果、魚蝦、少吃肉類 維持腸道健康除了運動外,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解體,導致異常代謝,過度消耗能量及營養素。大腸直腸癌初期較無症狀,6成患者發現症狀就診才得知罹癌,此時多已進展到第3期,食慾及消化吸收都降低,出現體重明顯下降、營養失調情形。陳鴻華理事長表示,無論是癌症患者或是一般大眾,應該注重飲食及運動。除了早期篩檢,也應該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少肉類。現今醫療技術進步,腸癌早期治療治癒率超過8成,關鍵在當事者建立自信以及坦然面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規律生活、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就是戰勝疾病的良藥。

機器手臂輔助 關節炎開刀更精確

機器手臂輔助 關節炎開刀更精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吳女士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因走路膝蓋疼痛,長期看醫生吃止痛藥,也無法完全抑制。經機器手臂輔助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修復磨損部分的關節,吳女士第2天就可以下床行走,膝蓋不痛、也不用吃止痛藥,幫助她回復良好的生活品質。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 誤差、風險小雙和醫院骨科部主任曾永輝指出,目前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分為2種,保守治療以藥物為主,物理治療為輔。手術治療是人工關節置換,分為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的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兩者最大差異在於是否留下健康的軟骨與韌帶。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結合3D立體影像、電腦導航技術、機械手臂,協助精準磨除及置換受損的膝關節,大幅減少韌帶及關節周邊軟組織的傷害。醫師可在術中應用電腦分析韌帶的張力及關節的術後活動度,讓手術的誤差小於傳統手術,達到最理想的人工膝關節置放。膝關節面2個以上嚴重磨損 才需全膝置換膝關節有3個關節面,病人有2個以上嚴重磨損,才需要全膝關節置換。但台灣每年有2 萬人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真正需要3個副關節都需要置換的病人比例只有1/3,其餘2/3的病人只需置換部分關節,即可達到治療的目標,而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傷口面積小、復原快。曾永輝主任指出,手術目的是達到膝關節各個面向的平衡,病人可依實際病況與專科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當然預防勝於治療,民眾平時多運動、控制體重,若受傷一定要好好休養,才能真正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不停眨眼、聳肩 女學生患這病被排擠

不停眨眼、聳肩 女學生患這病被排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曾姓女學生,長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情緒就像台煞車不靈的車子,無法控制,而且會不停眨眼睛、不時地聳肩,甚至還會甩頭往後看,嚴重影響到同學學習;正值青春年華卻成為班上邊緣人物,遭到同儕排擠。經由就醫檢查後,原來是罹患妥瑞氏症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醫師視女學生症狀,給予妥瑞氏症藥物治療,這位女學生出現抽動次數大幅減少,也沒有產生嗜睡等不良副作用。腦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多巴胺部分促進劑可調節收治該名女學生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黃凱琳說明,妥瑞氏症是一種神經運動不協調而引起的病症,可能與大腦基底核、尾狀核和前額葉等大腦皮質區的神經異常有關,導致身體出現不自主、重複性的動作,稱為抽動Tics;抽動又可分成動作性和聲語性兩種。妥瑞氏症好發於學齡前兒童至青春期的少年,通常還會伴隨著強迫症、注意力缺失或過動症等。至於妥瑞氏症的藥物治療,主要採用多巴胺部分促進劑,來調節腦中不平衡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國內已有核准妥瑞氏症的治療藥物,能幫助妥瑞兒改善症狀。搭配習慣反向行為治療 改善妥瑞兒抽動症狀口服藥物的使用劑量也會影響到妥瑞兒症狀緩解的速度,黃凱琳醫師解釋,通常症狀能在一週後明顯地緩解,像上述女學生即是治療成效不錯的個案。除了藥物治療,也可搭配行為治療,即習慣反向治療,若妥瑞氏症患者即將要表現出抽動反應時,可訓練他們嘗試做出相反動作,或是較不影響他人反應來取代。多給予信心與陪伴 也能與症狀和平相處黃凱琳醫師最後補充,使妥瑞兒困擾的不是症狀本身,而是師長及同儕對於妥瑞氏症的不了解,讓妥瑞兒感到失落及挫折。醫師也呼籲,請先試著了解孩子的情況並接受它,放鬆心情有助於妥瑞兒症狀緩解與抽動症狀和平共處,若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時,應及早求助精神科醫師,別誤信偏方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