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癌症不慌張 藥師教你正確用藥觀

癌症不慌張 藥師教你正確用藥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癌症病人常因用藥觀念錯誤,或不了解如何正確服用藥物,造成副作用增加,以致中斷療程,病情難控制,影響癌症治療以及預後。及早的用藥教育相當必要,有助於增進患者服藥的順服性,及減少治療副作用,藉此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藥師:錯過吃藥時間不用補吃苗栗醫院藥師丁元芬表示,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絕對不可自行調整口服藥藥量或頻率。注射藥物過程中,如有感覺注射部位或血管疼痛、灼熱感或其它不舒服的情形,請立刻告知護理人員或醫師。如果錯過服藥時間,漏服的劑量不應立即補服,而應於下一個的每日預定服藥時間重新開始服藥。定期回診、抽血檢查,更是時時監測、掌握病情發展的關鍵,有助於癌症的控制。發燒、嘔吐、呼吸困難 應立即就醫用藥期間,避免接觸感冒或正服用抗生素的人,也避免進出密閉式或人潮較多的公共場所。一旦發燒或寒顫、注射部位起水泡、嚴重嘔吐1天達4至5次、呼吸短促或困難、心跳不規則、嚴重腹瀉1天達4至6次、異常出血或瘀青、嚴重皮膚疹等情況,應立即就醫處置。丁元芬藥師提醒,由於資訊媒體便利,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的取得訊息。常見許多病人因服用朋友推薦偏方而迷失,或自行購買保健食品補充營養。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與專業藥師討論,了解正確的用藥觀念。

痘痘好不了?醫:內外兼治加速癒合

痘痘好不了?醫:內外兼治加速癒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於臉上的痘痘,都會很在意,雖然有不少開架式產品能協助照顧痘痘,如抗痘凝膠、痘痘貼等,搭配適當的飲食與作息調整,成功的照顧就能讓痘痘安心離去、青春不留疤;但是,當照顧不好時,接下來的凹洞疤就不是容易解決的狠角色了。醫師提醒,痘痘治療必須對症下藥,才能戰痘成功。痘痘反覆發生 內服外用雙管齊下開業醫診所院長陳諭正表示,年輕人受荷爾蒙影響,痘痘會反覆發生,掺雜的紅色痘疤、色素沉澱跟凹陷,治療重點在於減少發炎型痘痘的產生,還有缩短痘痘發炎的時間。治療的選項包括口服藥物或局部外塗藥膏。也可進行光療,例如選擇醫洗臉PP氣動光,抑制痤瘡桿菌中的紫質,達到消炎殺菌作用。陳諭正院長指出,另外長波長的光源,可有效加熱皮脂腺,造成皮脂腺受熱而暫時萎縮,進而控制皮脂泛油,加速退紅減少皮脂分泌,且可做局部酸類煥膚,清除毛孔髒污、促進皮脂腺暢通,以促使皮膚恢復健康運作。而無論是使用內用藥物治療或是外在肌膚根基治療,維持日常生活正常作息,每日適當的進行局部清潔,以及飲食相對清淡,少油少糖的飲食也十分重要。淺層疤痕、色素沉澱、凹陷痘疤 治療方式大不同沒有長痘的情形下,但卻會有淺層疤痕或色素沉澱,與嚴重凹陷型痘疤。陳諭正院長進一步指出,較輕微的淺疤及色素沉澱可以淨膚雷射或是飛針等組合治療,切記術後必定要在患處勤保濕及防曬,以避免紫外線對皮膚的二度傷害。嚴重凹陷型痘疤,可以皮下切割開被深層組織黏住的表皮,加上玻尿酸或膠原蛋白填充,撐開一個空間,再以二氧化碳雷射做表面磨皮,後續再搭配淨膚雷射、飛針等療程做修復,此類治療需要特別注重傷口的長時照護。陳諭正院長說,許多患者在門診會詢問,為什麼需要同時做二氧化碳雷射表皮疤痕切割,皮下疤痕切割跟玻尿酸填補? 可不可以只做其中一個? 其實這些單獨治療都會有一些效用,但合併進行會有明顯的加成效果,且每一種痘疤治療上會有些許的差異, 每個人臉上痘疤多半也是混合種類,因此建議合併治療,再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去調整治療的內容,達到良好的效果。痘疤治療是長期抗戰 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到有效方法嚴重的痘疤,需要反覆治療,常要花上一兩年以上的時間 。陳諭正院長補充,很多人會問要做幾次才會好? 基本上,痘疤無法恢復成正常的皮膚,只能說做的次數越多會更接近正常的皮膚。同時還要做一些基本的保養,減少新的膿包發炎造成新的疤痕。 每一個人的狀況需求都不一樣,在治療前與醫師充分的溝通,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最有效的治療途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下巴麻麻的 凶手竟是不當植牙!

下巴麻麻的 凶手竟是不當植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65歲男性,這幾天自覺下巴有慢慢麻木現象,原因不明,至門診就醫。問診中得知,該男有攝護腺癌病史,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恢復良好。檢查發現,攝護腺癌復發轉移至下頷骨壓迫三叉神經,導致下巴麻木引起「頷麻症候群」,將安排進一步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症狀為下巴異常麻木、觸覺喪失另一名56歲女性,近期發現下巴亦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現象。就醫檢查確認是「頷麻症候群」,因假牙壓迫下頷神經造成。所幸及時移除假牙,神經功能得以恢復。開業醫師黃啟訓指出,「頷麻症候群」是相對罕見的疾病,指急性或亞急性不明原因的下巴麻木現象。表現出下巴異常麻木感以及觸覺、溫覺喪失,極少有疼痛感,且味覺及肌肉咬合力量完全不受影響。常見假牙、植牙不當、癌症轉移導致研究指出,主要原因包括下頷骨老化造成神經壓迫,不當的假牙或植牙造成下頷神經壓迫,以及最要注意的是癌症轉移,稱為惡性頷麻症候群。30%惡性頷麻症候群發生在癌症診斷之前,確診後平均存活期為15個月。黃啟訓醫師呼籲,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下巴麻木,應到神經內科門診檢查,找出致病因素。當麻木範圍跨過下巴中線,或有持續擴大的現象,有癌症轉移的可能。近年來植牙風行,植牙前應詳細評估下頷骨的厚度與神經走向,避免神經壓迫導致「頷麻症候群」發生。

四肢麻痺當鬼壓床 竟是甲狀腺亢進

四肢麻痺當鬼壓床 竟是甲狀腺亢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陳先生某天凌晨4點,驚覺自己有意識但全身不能動彈,認為被鬼壓床。大約2小時後,上半身可以活動,但下半身仍無力,隨後陳先生開口向家人求救,就醫後症狀緩解。甲狀腺亢進症狀 脖子腫、長白斑醫師詢問病史、看診後,發現陳先生有甲狀腺亢進症狀,並明顯脖子腫、皮膚白斑。檢查發現,陳先生鉀離子濃度過低,安排住院治療,補充鉀離子,症狀改善後出院返家。南投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葉哲廷表示,陳先生之前不以為意,忽略治療的重要性,使得血液中的鉀離子被甲狀腺激素轉入細胞,血清中鉀離子濃度下降,而導致急性肌肉麻痺,像是是民間稱「鬼壓床」的四肢麻痺無力狀況。攝取過多澱粉、醣類 導致四肢麻痺甲狀腺亢進的患者併發低血鉀合併週期性麻痺,症狀較常發生在夜間或清晨。誘發的危險因子,包括攝取過多甜食、吃大餐時過量享用澱粉及醣類食物,使得胰島素大量分泌。或是在晚上激烈運動等,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產生急性低血鉀的症狀。葉哲廷醫師呼籲,民眾別輕忽身體不適,如果不明肌肉無力,應該就醫檢查。如果是甲狀腺亢進的患者,應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平時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調整生活作息,治療部分要遵從醫囑、定期服藥、規律返診。

肌肉量不足 糖尿病風險增11倍

肌肉量不足 糖尿病風險增11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的陳女士是職業婦女,公司家裡兩頭忙。身材雖然標準,但是平常沒運動習慣,而且為了維持身材,很少吃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導致肌肉量下降,常常哀嘆腰痠背痛。肌肉量不足致下背痛、慢性病風險提高豐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張秋密表示,通常民眾都會在乎體重標準與否,卻未留意肌肉量是否足夠,導致儘管體重在標準值內,但實際身體組成是體脂肪率過高、肌肉量過低的狀況。人體肌肉量於20於35歲時達到巔峰,隨著年齡衰退下降,40歲後每10年流失8%,70歲後流失速度再加倍。核心肌群遍佈全身,是身體內部深層肌肉群,能夠維持平衡,連結上下半身發力。肌肉量不足、核心肌群弱,容易肩頸、下背痛。而且平衡力不佳,容易跌倒、骨折。熱量燃燒得少,容易累積脂肪,造成肥胖,而且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風險將提高11倍。每天應攝取5至6份肉類、有氧運動30分鐘張秋密營養師提醒,蛋白質是身體建構肌肉組織最基本的原料。每人每天約需要攝取5至6份肉類,建議平均分配於3餐,適量攝取蛋白質,達到均衡飲食。並不是攝取肉類或是少吃就易變胖,反倒是過於油膩的炸物、含糖飲料,更容易造成肥胖。平日攝取不達基礎代謝量,反而造成身體難以回復的傷害。建議民眾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例如健走、游泳、跑步、騎腳踏車。每星期至少2次肌力訓練,每次15分鐘,例如健身房肌力訓練、仰臥起坐、舉重、吊單桿、彈力繩撐拉、推牆、抬腿或蹲站。不能只做有氧運動,也需要做能夠增加肌肉量的無氧運動,身體維持足夠肌肉量,才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長久之計。

失能置尿袋 婦竟排出紫色尿液

失能置尿袋 婦竟排出紫色尿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住安養院的楊女士,2年前因中風失能,須長期置放導尿管協助排尿。但最近照顧者發現她的尿袋出現紫色尿液,讓照顧者大驚失色,懷疑病人生了什麼怪病。就醫後確定是尿裡細菌孳生,更換尿管、尿袋,並給予抗生素治療,尿液顏色已恢復正常。導尿管病人易便秘 尿液受感染呈紫色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巫慶仁表示,紫色尿袋症通常好發於女性,男性較少。居住安養長照機構中,需要長期置放導尿管以及尿袋的病人,常有慢性便秘,加上尿液呈現鹼性,尿液受細菌感染,較容易發生這種症狀。食物中的色胺酸被大腸細菌作用分解,因為便秘、蠕動不順,因肝腸循環作用,循迴到肝臟中,再代謝到尿液裡,被細菌作用成靛紅色及藍綠色物質,在尿袋裡混合而產生紫色尿液在尿袋中。但在更往上的尿道部分的導尿管,有時並不會有紫色的尿液。補充維他命C、蔓越莓汁 平衡鹼性尿液巫慶仁醫師表示,紫色尿袋症,通常不會合併有症狀,臨床發生機會大概不到1/10。但紫色尿袋症卻是一種警訊,表示有尿道感染,尿裡孳生細菌,亦即病人免疫力不好。巫慶仁醫師建議,為避免紫色尿袋症再度復發,照顧者可以注意病人尿袋顏色,補充維他命C、蔓越莓汁等,使尿液略酸化,並且注意衛生。按摩病人肚子或是補充水分纖維,改善便秘狀況,減少紫色尿袋症。若已出現紫色尿袋症,經過置換尿袋及尿管,依症狀給予適當的抗生素,大多可以改善。

常憋尿、缺鈣 腎結石找上門

常憋尿、缺鈣 腎結石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陳先生,持續腰痛且合併血尿。經求診,檢查發現陳先生右側腎臟有結石合併持續的腎水腫和疼痛。進一步為病人做電腦斷層掃描後更發現有輸尿管結石合併腎臟結石,結石有2公分大小。陳姓病人接受,手術過程順利、失血量少,傷口不到0.5公分,隔天就出院了。憋尿、慢性病患 腎結石風險高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蘇家震表示,腎結石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多發生於青壯年。曾得過腎結石的人、尿路梗阻者、缺鈣、慢性代謝疾病病患、多汗者患腎結石機率較高。有喝水少、習慣性憋尿、飲食習慣不良、活動量小等等不良習慣,都是腎結石的危險因子。腎臟問題在泌尿科最常見的就是尿路結石或腎結石。腎結石是腎臟病變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包括腎、輸尿管及膀胱在內的尿路結石大都由腎臟產生。腎結石沒有症狀,因此常被人忽略。但是當結石掉落到輸尿管時,會引起併發血尿、嘔吐、噁心、流冷汗的劇痛。腎結石新手術 傷口不到半公分腎結石發作前常無徵兆,常讓人來不及反應,只好掛急診。腎結石引起的腰痛除了前述症狀外,經常由腰痛到下腹甚至陰部。有時候,結石卡在輸尿管進入膀胱處,則病人常有解尿困難、頻尿等類似泌尿道感染的情形出現。尿液檢查中常會發現異常的紅血球。但是血尿與腰痛一樣,不一定與腎結石有必然的關係。蘇家震醫師提醒,微創超精細腎臟鏡取石手術對於一些結石處理上也有限制和極限,可透過技術以及儀器精進,可以用於某些適合個案,其傷口大概只有0.5公分不到,術後疼痛以及流血更少,病人恢復更快,傷口更美觀,安全性更高。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危害21世紀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許多人都認為是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不僅好發於年輕族群,也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當多數癌症的發生率稍趨緩時,乳癌卻逆勢成長了3.2%。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早 高峰45至55歲《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表示,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西方國家低,西方國家罹患乳癌的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5至65歲,但亞洲人受基因影響,好發年齡較年輕。台灣乳癌高峰約在45至55歲,較西方提早10年左右,甚至還不乏30歲就死於乳癌的案例。是否需要切除乳房,要看腫瘤的大小、形狀是否嚴重損壞外型,通常醫師能理解患者的心態,會盡量保留乳房,約6成的患者可保留乳房。不少患者得知罹癌後,擔心另一半變心或離婚,不願接受治療。然而經過疾病打擊,夫妻間假如能互相體諒,能產生另一種革命情感,鼓勵患者勇於接受治療。乳癌治療結束 2、3年內較易復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醫師余本隆表示,懷孕不會增加乳癌的復發率,但如果懷孕後乳癌復發,礙於治療的限制很多,多半會建議中止懷孕。一般來說,乳癌最常發生在前2、3年,應盡量2年以後再懷孕。余本隆醫師建議,可以的話,5年後再懷孕更好,但生理有其極限,青春不等人。通常罹癌病人,一開始會否定,不相信自己罹癌,想逃避。接著會憤怒,怨恨命運不公平。然後會憂鬱,否定自我存在價值。最後才會接受及面對,配合醫療處置。在這個過程中,親友和家屬的傾聽和陪伴最重要。

逾2億女性罹糖尿病 年致210萬死

逾2億女性罹糖尿病 年致210萬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代臺灣女性最大課題之一,就是如何同時兼顧家庭與職場。女性掌握家庭的飲食、生活習慣、甚至運動,而職場亦需要投注精力,常常因而忽略自己的健康。照顧好女性,提升女性健康識能,就能改善家庭健康及社會整體健康。女性停經後 糖尿病致死率逐年上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女性荷爾蒙讓女性擁有美好的體態與容貌,並有助維持女性骨密度、心血管功能及大腦記憶力。但隨年齡增長,這個保護因子逐漸退場,女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死亡率在停經年齡後,以每5歲近乎1倍的速度上升。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有4.22億,近2億名女性罹患糖尿病,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女性人數高達210萬。台灣有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而且連續6年高居女性10大死因第3名,105年死亡率為每十萬人41.9人,估計近5千名女性死於糖尿病的危害。每週運動150分鐘 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病人若沒控制好血糖,將引發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40歲以上糖尿病患,近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情形。除健康飲食、按時藥物及血糖自我監測外,可透過身體活動,有效控制血糖,呼籲糖尿病患每日規律身體活動,配合藥物與飲食計畫,在生活中全面控糖。王英偉署長呼籲,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重要治療糖尿病的方式之一。養成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耐力的身體活動,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有利維持血糖穩定。減少坐著不動時間,爬樓梯取代搭電梯或手扶梯,飯後利用住家附近運動設施、校園健走。家庭不只增進感情,更能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習慣。

秋冬空污恐致肺阻塞!喘咳痰勿輕忽

秋冬空污恐致肺阻塞!喘咳痰勿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一名菸齡超過40年的75歲男性,每天都要抽1~2包菸,起初只有出現咳嗽以及咳痰的症狀,做肺功能檢查也都顯示正常,但醫師仍懷疑他為肺阻塞的罹病高危險群,建議他戒菸並且定期檢查追蹤,但後來並沒有戒菸成功, 5年後開始出現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的情形,再到醫院再進行肺功能檢查,肺功能已有明顯阻塞的狀況。肺阻塞的3大核心症狀為喘、咳、痰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其實肺阻塞(慢性阻塞肺病,英文縮寫COPD)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一、兩次的肺功能檢查沒有異常並不代表完全健康,肺阻塞的3大核心症狀為喘、咳、痰,其中最明顯的症狀是喘,若已出現咳嗽、咳痰或是呼吸困難等症狀,加上有抽菸習慣,就要高度懷疑自己是否為肺阻塞的高危險群,建議要到醫院的胸腔科進一步檢查,不可不慎。40歲以上長期抽菸 應定期做胸部的X光、肺功能的檢測肺阻塞的死亡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的7位,但民眾對於肺阻塞的病識感普遍偏低,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期,黃建文主任表示:肺阻塞為慢性呼吸道發炎所致的呼吸道阻塞疾病,是一種長期且不可逆的慢性肺部疾病。國內肺阻塞的盛行率約是6%,但肺阻塞容易被民眾忽略,因為肺阻塞不像高血壓、糖尿病,民眾檢測後看到血壓高或高血糖會害怕,再加上起初的症狀不明顯,建議40歲以上有抽菸(每天一包超過20年或一天兩包超過10年)、職業暴露(暴露在粉塵、油煙、化學物質的環境)、65歲以上的長者或是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會喘的症狀都應定期做胸部的X光、肺功能的檢測。空氣品質拉警報 秋冬空污沒有抽菸也可能得肺阻塞近年空污嚴重,就算沒有抽菸也有可能會罹肺阻塞,國外一項研究指出肺阻塞患者的居住地點若在道路100公尺以內,肺阻塞急性惡化情形較為顯著。台大公衛研究所依據居住地區的交通流量、綠地面積所做的一項調查則顯示,若是空污嚴重,居民罹患肺阻塞和肺癌的相對較高。然而,秋冬正是空污嚴重的時刻,加上寒流、冷氣團南下夾帶中國霾害,空氣品質拉警報,臨床觀察沒有抽菸也得肺阻塞的病例也有上升的趨勢,黃建文主任表示:在秋冬因肺阻塞急性惡化來求診的病例,確實比春夏多出許多,建議民眾應做好防護措施。(1)應避免外出,若須外出可戴口罩。(2) 關閉門窗。(3)裝置空氣清淨機,減少PM2.5的影響。(4) 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世界肺阻塞日前夕 亞大透過「肺阻塞衛教篩檢活動」提高民眾對肺阻塞治療認知為了強化民眾對於肺阻塞的認知與病識感,亞洲大學附設醫院特別在世界肺阻塞日前夕,偕同弘道老人基金會辦理「肺阻塞衛教篩檢活動」,希望透過布袋戲衛教橋段、肺阻IQ問答、擊敗喘咳痰等互動遊戲,加深民眾對肺阻塞的認識,活動現場將近200位長輩接受免費的肺功能篩檢,讓長輩們能進一步檢視自身的肺部健康。黃建文主任表示: 已確診的肺阻塞患者,會依其病況程度(輕度、中度、重度)採取階梯式的治療方式,治療方針分為藥物與非藥物這兩大類,藥物治療會視嚴重程度給予不同種類的藥物,例如:給予中重度的肺阻塞患者LABA及LAMA藥物,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一般治療方法包括:流感疫苗、肺復元、氧氣治療等。肺阻塞患者的日常保健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黃建文主任建議患者戒菸並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並有充足睡眠,大於50歲的病人,每5年應施打一次肺炎鏈球菌,提升身體的抵抗力,完整且連續性的照護,助於控制肺阻塞病況,改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