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內引外流、雙管齊下 微創與傳統手術的结合成為青光眼手術新選擇

內引外流、雙管齊下 微創與傳統手術的结合成為青光眼手術新選擇

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不二法門,但統計發現,台灣近半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的8成因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自己停止用藥。如何建立正確觀念,鼓勵穩定治療青光眼,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是當前青光眼治療的重要課題。 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五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眼科健檢普及與診斷科技進步,因此找到更多患者。 青光眼因眼內液體,即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之受損萎縮,產生視野逐漸縮小。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眼壓,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但傳統小樑青光眼濾過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傷口大、造成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且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 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特色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較低,恢復也更快 但是微創手術的缺點是降眼壓的幅度不夠大,所以對某些需要降壓較多的患者,仍需依靠傳統的小樑濾過手術。 如何使用一個新的手術方式,同時具有微創的特徵及小樑切除手術的降壓效果,是眼科一直在追尋的方向。 三總眼科部在過去三年改良了傳統小樑手術恢復期長的缺點,以及微創手術降壓幅度不足的限制,發展出一種「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作為青光眼治療的新方式。 由於此手術結合了兩種術式的優點,因此被形容為「內引外流、雙管齊下」。實際臨床結果顯示,手術的降眼壓效果顯著,成功率提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 一名 68歲女性患者,因眼壓控制不佳,由開業醫師轉介至三總眼科。今年4月9日接受這項新型手術,術前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手術後眼壓穩定控制在7到8毫米汞柱,目前恢復良好。患者對於視力的穩定與手術成果相當滿意。 在過去三年的追蹤中發現,這項手術不僅降壓效果穩定,病人術後恢復也快,因此已逐漸成為常規治療選項之一。 我們常用雪球效應,比喻事件經不斷發展而愈趨嚴重,青光眼亦是如此。視野缺損的進展就像滾雪球,初期緩慢,隨著病情加重,惡化速度愈來愈快。也因此,若患者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能保有的視野將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 微創青光眼手術降眼壓的幅度普遍低於傳統手術,通常用於早期患者,合併使用微小𣕧濾過手術可為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圖/呂大文/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

台灣安進攜手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 深耕金門唯一醫學教育營隊 跨海啟航離島學子生醫夢想 開啟職涯探索第一哩路

台灣安進攜手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 深耕金門唯一醫學教育營隊 跨海啟航離島學子生醫夢想 開啟職涯探索第一哩路

全球生物科技領導者安進藥廠持續實踐企業永續(Corporate Sustainability)承諾,台灣安進承襲總部安進基金會(Amgen Foundation)「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連續九年支持台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北醫楓林)及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北醫楓杏)推動青少年醫學知識推廣。今年再度攜手北醫楓林,於金門舉辦「2025金門縣高中生物醫學研習營」,持續將生醫教育能量跨海傳遞至離島。本屆研習營課程特別呼應金門在地醫療環境與健康教育需求,針對醫療人力外流與資源匱乏的挑戰,強化臨床實務體驗與職涯探索設計。營隊結合專業師資與跨域資源,帶來分子生物學實驗、縫合技術演練、社區藥局模擬、醫院參訪以及醫藥產業專題。透過多元學習場景,實踐「因地制宜、深耕在地」的服務精神,幫助離島學子在有限教育資源下,獲得專業醫學場域的啟蒙體驗,激發對科學的熱情,踏上未來生醫職涯探索的第一哩路。 跨越地域限制 從知識傳授到「生醫職能初探」 北醫楓林自2013年創立以來深入離島與偏鄉,2021年首次將服務據點拓展至金門,本屆已是第五次舉辦生物醫學研習營,成為當地唯一長期持續推動的醫學教育營隊,課程依據金門醫療資源與教育需求量身規劃,從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實驗,到電泳、染色檢驗的實際操作,再結合新增的公費醫師返鄉經驗分享與社區藥局模擬課程,讓學子在「微型職場情境」中沉浸式體驗臨床現場,親身感受醫療工作的真實樣貌。 台灣安進持續挹注資源,邀請內部醫藥學術專家親自授課,將藥物研發的完整歷程生動帶入課堂—從人類與疾病的長期抗戰、藥物如何精準對抗病症,到新藥歷經探索、臨床試驗,最終走向病患的旅程。這不僅讓學子首度近距離理解全球醫藥產業的真實運作,建立與醫療實務的連結,更啟發他們看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與推動世界改變的力量。 啟發返鄉志向 引領生醫新力量 金門身處離島,醫療人力相對匱乏,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平均每位醫師需照顧 1,579 人,遠高於臺北市的 230 人,凸顯培養在地青少年返鄉成為醫療新力量的迫切性。本屆營隊特別安排金門醫院參訪,帶領學生直擊第一線醫療現場,親身感受資源不足下的挑戰;並透過公費醫師與學長姐的現身分享,讓學子看見返鄉服務的真實榜樣。許多學員在參與後紛紛立下志向,期許未來投身醫學、生科或藥學領域,以專業回饋社會,為金門注入永續不斷的醫療新能量。 金門縣政府教育處社教科科長周祥敏表示,金門雖已設立護理學院,但尚未有完整的醫學系,因此本次能邀請北醫楓林帶來專業生醫課程,對學子而言格外珍貴。他肯定北醫多年來積極凝聚各界資源,讓營隊得以延續並惠及更多在地學子。周科長同時指出,金門是全台唯一位於語言分界線的縣市,擁有獨特方言文化,期盼學子在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度體驗在地人文,留下難能可貴的學習回憶。 在地支持與期待 醫學營為金門學子播下希望種子 金門高中教務主任李世福指出,金門學子對生醫相關知識充滿渴望,然而在地教育資源有限,醫學營的舉辦更具深遠意義。每年都有學子主動報名,甚至在課程結束後仍與講師和服務團保持聯繫,顯示營隊已逐漸成為金門青年探索未來的重要舞台。這是金門地區唯一的醫學主題營隊,不僅為在地學子創造難得的學習契機,更象徵著校方殷切期盼未來有更多校友返鄉,帶領學弟妹延續夢想。李主任強調:「我們期盼這些課程能在學子們心中播下種子,未來在金門萌芽茁壯,成為推動醫學教育的力量。」 圖/今年課程升級為「生醫職能初探工作坊」,透過「微型職場情境」與「實作探索」,連結產業實務,激發學子對醫學的興趣與職涯想像。 教學與服務並重 凝聚資源持續向下扎根 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指導老師謝桂鈴指出,本次課程以實作導向為核心,特別導入石膏製作等體驗活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學習歷程,「我們希望透過三天的營隊,啟發學子對生物醫學的熱情,並幫助他們開拓眼界、建立友誼,並開始思索未來職涯方向。」謝桂鈴老師進一步表示,今年同時帶領橫跨小學到中學的四所學校參與,對楓林團隊而言是一大挑戰,需要全體成員全力投入準備並靈活引導。然而她也強調,這樣的歷程同樣成為團員自我成長的重要養分。謝老師特別感謝台灣安進長期支持醫學營的推動,從安排講師到資源挹注,讓偏鄉學子得以更貼近生醫產業的全貌。「我們期盼未來能在更多偏鄉地區延續這樣的機會,讓學子因一場營隊而被啟發,進而燃起對生醫知識的濃厚興趣。」 學子熱情投入,醫學知識從書本走向真實 就讀金門高中的白同學,已是第三次參加營隊。他分享:「第一次參加時,很多內容其實聽不懂,但隨著學習的累積,今年聽課時便能深入理解,也更能體會老師在課程設計上的用心。」他特別提到對石膏製作與縫合模擬的印象深刻:「我很喜歡動手實驗,這些課程既新鮮又有成就感,也讓我發現生醫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爸爸最近因骨裂打石膏,透過這次學習,我就能理解更多背後的醫學原理。」除了專業啟發,白同學也在過程中收穫了人際交流的成長。談及未來,他已立下志向表示,「營隊讓我更加嚮往生醫相關科系,也希望有一天能像學長姐一樣回到家鄉服務。」 在地人才返鄉 延續教育啟蒙力量 來自金門、現就讀北醫藥學系的翁同學,首次以隊輔身分返鄉服務。他觀察到,短短三天內,學子們逐漸建立交流,其中一位原本內向的學妹,在同伴鼓勵下能自在參與實驗並結交新朋友,「看著她的轉變,讓我深刻感受到營隊不僅傳授知識,更帶來陪伴與成長的力量,這讓我很感動。」他也特別強調實作課程的啟發性:「平時高中課程實驗機會有限,但這次三天就帶領學員們完成三次實驗參訪醫院。許多學子第一次體驗石膏製作,就驚喜地發現生醫其實離生活很近,進而激發想要更深入探索的動力。這種觸動,是課本上學不到的。」透過這次帶隊的經驗,翁同學也更加體會「職能初探」的價值,幫助學子提早理解生醫產業的真實樣貌。他也分享,家人曾經經營藥局卻未能傳承下來,而這正讓他更堅定自己的使命:「我希望未來能延續這份心意,把所學帶回金門,回饋家鄉,成為在地醫療的力量。」 圖/學子赴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實地參訪,親身體驗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的操作與臨床應用。 點燃科學熱忱,產學交流實踐社會責任 台灣安進醫藥學術顧問張瑋凌首次參與營隊,表示:「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學子們展現的熱忱與好奇心,他們專注互動的學習態度,讓我深刻感受到新世代對科學知識的渴望,也促使我重新思考自身專業的應用價值。」在課程中,她以人類與疾病的歷史為引,帶領學子理解藥物如何改變世界,並完整解析新藥研發歷程──從基礎研究、分子篩選、臨床試驗到法規核准與上市。她同時以癌症精準醫療與疫情應變為例,展示生醫研發如何在科學嚴謹與跨域合作下,快速回應公共健康挑戰。 張瑋凌指出,生技製藥產業鏈橫跨基礎研究、學術醫院、藥廠研發、臨床醫師到法規機構,每一環節都緊密扣連,讓學子看見醫療創新的社會價值與全球影響力。她勉勵學子:「保持好奇心與研究精神,或許下一個推動時代進步的人,就是你們。」 台灣安進總經理韋立格(Daniel Villegas)表示:「我們與臺北醫學大學的長期合作,是台灣安進實踐企業永續承諾的核心之一。透過北醫楓林推動的生物醫學研習營,我們持續結合學術專業與產業資源,為偏鄉學子開啟接觸生醫教育與探索職涯的契機。秉持安進基金會『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台灣安進將深化與在地社區的連結,啟發並賦能新世代人才,成為推動台灣生醫創新的關鍵力量,共同開創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圖/透過石膏實作體驗,學子動手完成作品,從生活案例理解醫學原理,感受醫療與日常的緊密連結。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於日前舉辦「心動的奇蹟分享會」,邀請80歲李伯伯親臨現場,分享多年飽受心房顫動折磨的經歷,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達20年,但期間反覆因輕活動而發作,讓生活長期受到限制,直到接受脈衝場消融術(簡稱PFA)後,症狀顯著改善、恢復健康自在的生活。自2024年萬芳醫院引進最新PFA,已累積完成32例手術,達成零併發症、復發率僅6.25%的佳績,展現院方在心房顫動治療領域的專業實力與國際接軌的前瞻視野,院長劉燦宏表示,未來院方將持續推廣此技術,造福更多患者,降低中風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其危險性卻常被低估,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的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65歲以上族群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醫師表示,積極治療心房顫動,不只是改善生活品質,更是預防中風與心衰竭的重要關鍵。 治療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此藥物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低下或亢進),另外眼睛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長期使用風險不可忽視。因此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射頻消融術利用熱能燒灼異常心律組織,雖已成熟應用多年,但手術時間長達3至4小時,且熱能可能波及肺靜脈、食道等周邊正常組織,增加併發症風險;冷凍消融術雖能縮短手術時間至約90分鐘,但因冷凍氣球接觸面積有限,對複雜病灶或肺靜脈以外的心律異常治療力不足,同樣存在可能會傷及到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 脈衝場消融術的問世,為心房顫動治療帶來了重大突破,此技術透過高強度電場作用在細胞膜上,讓細胞膜產生小孔,進而讓不健康的心臟細胞失去功能,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周邊健康組織,不會傷及周圍的神經、血管或食道等重要器官,不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精準治療的特性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萬芳醫院現行PFA治療平均僅需30至60分鐘即可完成,病人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且不會出現傳統手術後常見的胸悶不適。 自引進以來,萬芳醫院已成功完成32例手術,所有病人均順利出院,術後併發症為零,復發率僅6.25%,顯示此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具高度安全性與穩定療效。謝敏雄醫師指出:「PFA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的心房顫動患者,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尤其適合高齡或合併慢性病的族群。」 80歲的李伯伯便是其中一位受惠者,他回憶過去的日子,因居住在山上,每天必須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因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甚至連搬個花盆、修理家裡的小東西,也可能突然發作,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自從接受PFA治療後,困擾多年的不適症狀完全消失,如今能自在上下樓梯,也能安心投入日常家務與社交活動,他笑著說:「現在的心臟就像變頻馬達一樣,穩定又有力!」道出他重獲健康的喜悅與感恩。 「心動的奇蹟分享會」當天,除了李伯伯的真實故事,醫療團隊也在現場解說PFA的原理、臨床應用與未來發展,同時劉燦宏院長表示,醫院將持續引進國際先進醫療技術,並透過臨床經驗累積與團隊培訓,為更多心房顫動患者提供高品質、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他也指出,醫療進步不僅來自專業努力,更仰賴社會支持,特別感謝張福源董事長、丁亞平董事長、李坤火董事長與李慶平董事長的愛心挹注,讓醫院得以購置冷凍消融儀,進一步強化治療能量,這份愛心不僅為醫療帶來助力,也讓病人與家屬感受到社會共好的力量。

凍卵協會: 「不只冷凍更要解凍」 推動生育保存政策倡議 呼籲「補助 & 使用誘因& 修法」 三軌並進 才能真正回應女性需求

凍卵協會: 「不只冷凍更要解凍」 推動生育保存政策倡議 呼籲「補助 & 使用誘因& 修法」 三軌並進 才能真正回應女性需求

面對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加劇、生育年齡持續推遲,凍卵已逐漸成為女性主 動規劃生育力的重要途徑。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TEFA)提出:「補助不能止於冷 凍,更應設計使用誘因機制」,並呼籲政府盡快修訂《人工生殖法》,讓單身女性得以 合法凍卵並使用卵子孕育下一代。 將凍卵從「選擇權保障」,連結少子女化對策 協會表示,過去數年已累積 30 場的校園與企業衛教推廣,致力於翻轉大眾對「凍卵=不 婚不生」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凍卵女性仍普遍渴望為人父母,只是受到婚育時機與政 策框架的限制。此外,協會也積極推動衛教跨界合作行動,透過講座、社群媒體懶人 包、實例分享等,強化公眾理解,將生育保存納入校園與職場教育體系,維護女性凍卵 選擇權。 臨床觀察:多數凍卵女性仍渴望未來能生養孩 協會指出,凍卵並非延遲生育的藉口,而是讓女性擁有更多時間與餘裕規劃人生的選擇 權保障。臨床觀察顯示,多數凍卵者介於 30–40 歲,經濟自主、生活穩定,且大多仍期 待未來能成家育兒。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呼籲,應重視這群有育兒意願但尚未適 齡成家」的女性需求。 這群女性正是國家在少子化政策上應重視的潛在育齡族群。 資訊不平等與城鄉斷層成阻礙 根據協會觀察,台北等都會地區對凍卵接受度逐年提升,但南部與中小城市仍普遍存在 觀念空窗與資訊落差。而凍卵作為預防性醫療,不該再被視為奢侈醫療或自費負擔,而 應比照疫苗、防癌篩檢等,納入女性健康預防政策架構。TEFA 台灣凍卵協會將持續與偏 鄉診所、地方衛生單位合作推廣,期盼政府也能挹注資源,讓城鄉差距不再是女性生育 資訊的阻礙。 「不只冷凍更要解凍」,須推動「使用獎勵」配套行動 協會提醒,目前台灣雖已啟動凍卵補助,但若僅限於「冷凍」階段,未來可能形成補助 資源被長期凍結、卻未真正轉化為新生兒的落差。 因此,協會提出「時間性連動退費機制」: 35 歲以下女性:凍卵後 3 年內啟動植入者,可獲獎勵補助; 40 歲以上女性:期限縮短為 2 年,獎勵金更高,以對應時間緊迫性; 提早使用加成:若在 18 個月內啟動,可再獲加成獎勵。此舉可同時提升政策效率、避免 資源浪費,並形成「預防保存 + 積極行動」的三軌支持。 法規修正刻不容緩:單身女性仍被排除生育選擇權 目前台灣人工生殖法仍限定「已婚異性戀夫妻」方可使用人工生殖,導致單身女性即 便已凍卵,仍無法合法植入受孕。協會強調,若不及早修法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權 利,即便補助凍卵, 也只是延後失落的時間點。「讓單身但願意育兒的女性也能擁有 完整的生育選擇權,才是少子化對策真正的根本解方。」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呼籲儘速 推動法規改革。 協會三大關鍵行動 台灣凍卵協會未來將持續推動三大關鍵行動: 第一,擴大癌友公益補助:「公益希望計畫」串聯醫療院所與社會資源,幫助癌友保存 生育力。第二,深入校園與職場教育:將凍卵與生育保存納入性別與生涯教育,協助年 輕女性提早理解生殖老化風險,縮短城鄉女性凍卵資訊認知落差。第三,政策倡議與法 規推動:與立法委員、政府部門及醫界合作,推動更完善的補助配套與修法。

亞東醫院攜手臺灣AZ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 以病人為中心創造治療新曙光

亞東醫院攜手臺灣AZ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 以病人為中心創造治療新曙光

每一次臨床試驗,都是醫學前進的一大步,更可能成為病人生命的轉捩點。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核心理念,亞東醫院不僅致力推動臨床研究,更以實際行動幫助病人及早接觸國際最新藥物與治療方法,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今(22)日,亞東醫院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公司(以下簡稱臺灣AZ)正式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透過攜手合作,加速新藥研發與醫療照護品質提升,攜手推動台灣與國際醫療的接軌。 臨床研究優勢,國際認證肯定 亞東醫院長期深耕臨床研究,不僅所有試驗皆嚴格依循國際標準,更在2025年通過美國人類研究保護協會(AAHRPP)全認證,獲得國際高度肯定。這不僅是專業實力的展現,更代表亞東醫院對病人安全與倫理守護的堅持。 研究副院長張至宏指出,亞東憑藉龐大的病人基數與多樣化的臨床案例,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受試者招募,並確保研究結果具有代表性與臨床價值。這些優勢讓亞東成為國際藥廠最信賴的合作夥伴之一,能安心將各期臨床試驗交付給亞東執行,加速新藥問世的腳步,也讓台灣在全球臨床研究版圖中持續被看見。 他也分享,亞東醫院已與臺灣AZ合作多項重大研究,涵蓋心臟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非小細胞肺癌、子宮內膜癌及增生型狼瘡腎炎等多個高影響力領域,成果皆具臨床價值。此次簽署MOU,將為台灣帶來更多國際新藥臨床試驗機會,不僅提升研究量能,更讓病人能更早受惠於最新療法,縮短與國際醫療的距離。 亞東落實病人福祉,打造友善試驗場域 亞東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吳彥雯表示,臨床試驗不只是數據與流程,而是一段病人與醫療團隊攜手走過的生命旅程。為了讓研究更貼近病人需求,亞東打造跨部門整合的研究支持系統,協助試驗主持人高效執行,同時兼顧專業與人性。醫院也持續優化受試者招募與品質管理,營造安全友善的環境,並積極照顧弱勢族群,確保更多病人能及早接觸到新藥與新療法。 「臨床研究不只是推進醫學,更是實踐社會責任。」吳彥雯部長強調,亞東始終將「病人的希望」放在第一位,讓研究成果真正落實於病人福祉,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並為社會健康與全球醫學發展注入動能。 臨床試驗中心主任蔡萬全補充,亞東自五年前起逐步建立受試者保護機制,今年首次參加美國國際權威評鑑即獲全面認證,充分肯定研究品質與病人安全。未來,醫院將持續透過教育訓練與社區衛教,讓民眾正確認識臨床試驗,強調核心在於保障安全與建立信任。同時,院內設立「受試者保護中心」與「臨床試驗管理中心」,並與 IRB 密切合作,透過監督與系統化管理,確保研究團隊即時掌握受試者狀況,全方位守護病人安全。 AZ平台助力,開啟治療新希望 臺灣AZ總裁簡劭庭表示,透過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AZ邀請台灣頂尖醫學中心加入PiC (Partner in Care) Network(AZ共同醫療照護聯盟),共同參與早期藥物研發討論,並為台灣病人發聲。自2012年起,臺灣AZ與亞東醫院立密切的臨床試驗合作,亞東醫院更是臨床試驗合作數量上占比前十大的醫學中心之一,已幫助超過170位病人獲得更佳治療。 另外,亞東醫院在心臟血管、癌症、重症醫療、器官移植、創傷治療、微創手術及腎臟醫學等核心領域具專長,與AZ全球2030年前推出20項新藥的策略高度契合。簡劭庭總裁強調,期待這份臨床試驗備忘錄的共同合作,不但助力加速新藥發展,更推動雙方在數據驅動、臨床決策輔助系統、疾病整合照護等層面的創新實踐,攜手為台灣醫療與國際新藥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更多病人的生命帶來更好的改變。 亞東攜手前行,共創醫療新局 張至宏副院長表示,推動臨床研究不僅是醫療技術的突破,更是對每位病人健康與生命的承諾。亞東醫院與臺灣AZ簽署MOU,不僅讓醫院在全球臨床試驗舞台持續發聲,也展現亞東以專業研究、嚴謹倫理與深刻社會責任,實際改變病人生命的決心。每一次合作都是為病人開啟新希望,讓最前沿的醫療成果落地台灣,讓更多需要的人及早受惠。透過這樣的努力,亞東不只是推動科學進步,更以病人福祉為核心,將臨床研究轉化為改善生命的力量。

振興醫院成立「創新醫療中心」 引領精準與微創醫療新時代

振興醫院成立「創新醫療中心」 引領精準與微創醫療新時代

為了提供病人更安全、更有效、更前瞻的治療選擇,振興醫院正式成立「創新醫療中心」,結合跨科別專業團隊與最新醫療科技,整合包括 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經導管瓣膜治療、各項微創手術、心臟腫瘤學、癌症細胞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多元專業,打造全方位的創新醫療平台。 振興醫院院長表示:「創新醫療中心的成立,不僅象徵醫療技術持續突破,更展現我們對病人以人為本、提供最佳治療的承諾。」 五大核心特色 1. 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提高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縮短恢復時間,提升術後生活品質。 2. 經導管瓣膜手術與各類微創治療:讓高風險或年長患者能以低創傷方式接受先進治療。 3. 腫瘤心臟學:結合心臟內外科、腫瘤科、影像醫學跨科別團隊,提供複雜腫瘤的整合診療。 4. 癌症細胞治療與免疫治療:配合政府癌症治療政策,導入國際最新的細胞及免疫治療策略,為難治型癌症患者開啟新希望。 5. 跨領域整合與國際合作:建立臨床治療、研究與國際交流的中心樞紐,積極參與全球醫學新知與臨床試驗。 未來願景 創新醫療中心將持續推動精準醫療、個人化治療及智慧醫療的發展,並結合教育訓練與研究創新,期望成為亞太地區領先的醫療創新樞紐,吸引國內及國際病人,共同推動台灣醫療與全球接軌。 振興醫院堅信,醫療的價值不僅在於延長生命,更在於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創新醫療中心」將以最新科技與人文關懷,帶領病人邁向健康新里程。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公布2024年度成果報告 深化預防教育、守護全民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公布2024年度成果報告 深化預防教育、守護全民腎臟健康

臺灣面臨腎臟病高風險 提升大眾認知成關鍵防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2040年腎臟病恐將成為全球第五大死因,每年預估超過120萬人因此喪命。在臺灣,超過9萬人接受洗腎治療,推估約有250多萬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每年健保支出超過500億元,居所有疾病之冠,已成國人健康與醫療體系的重要挑戰。 然而,根據國內調查顯示,國人對腎臟病的認知率仍不足10%。由於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在病情惡化時才發現,錯失早期介入的時機。事實上,只要提升大眾對疾病的認知,進而從日常生活中做出調整,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腎基會深耕腎病防治工作  獲國家級肯定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以下簡稱腎基會)自成立以來,持續關注腎臟病防治的不同面向,並依據民眾需求設計多元衛教計畫。其近日公布2024年度服務成果,聚焦成人預防、兒童教育與腎友照護三大領域,持續推動腎臟病防治與全民健康促進。 腎基會秉持「走進人群,讓改變發生」的精神,深化與民眾的溝通與連結,相關作為亦獲專業肯定,包含SNQ 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週邊類公益服務組、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SDGs4 教育品質銅級,顯示出其在醫療教育與公益實踐上的專業表現與社會價值。 延伸預防觸角 首度承接國健署計畫 腎基會透過篩檢衛教、社區健康講座與偏鄉義診,幫助民眾認識腎臟的重要性,理解可能導致腎病的危險因素,提升人們對健康的認知。2024年更首度承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防治專案,將預防觸角擴展至「三高加二害」的代謝症候群,串聯更多地區診所,強化早期介入與生活習慣調整。 深耕校園教育 建立腎臟保健觀念 在國小教育方面,腎基會為孩童建立正確的腎臟知識,以教育部推廣的「健康密碼85210」為核心,將飲水量、糖分攝取、運動時間等概念生活化,幫助孩子將健康意識內化為日常行動,降低成年後成為高風險族群的機會。去年更擴大線上課程名額與夏令營梯次,提供近3,000名學童腎臟健康教育課程,讓預防觀念提早紮根。 陪伴腎友同行 落實照護承諾 針對慢性腎臟病的腎友,腎基會持續提供實用且貼近生活的衛教資源,並定期舉辦實體講座,邀請醫療團隊分享最新治療觀念、飲食指導與控病技巧,幫助患者與家屬掌握照護知識,在病情控制與生活品質之間找到自己的節奏。 除照護支持外,腎基會也關注腎友的社會處境。相較其他慢性病,腎病患者長期面臨較高的隱形壓力與汙名化,腎基會因此建立全台最大腎友社群,持續陪伴逾萬名腎友前行,讓他們的處境與需求被社會看見。 一起守護腎臟健康,創造社會改變 腎基會表示,這些成果不僅來自團隊的努力,更有賴於眾多民眾的參與。無論是關注腎臟病議題、捐款支持,或是親身參與篩檢與講座活動,都是推動改變的重要力量。腎基會期盼集結更多社會力量,讓腎臟病防治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成為全民行動。 完整服務成果於其官網呈現:https://www.tckdf.org.tw/files/down/f_20250710150714.pdf 圖/2024年度報告 圖/2024年度報告 圖/2024年度報告

生技產業強強聯手出擊 星寶×致瑩結盟引領健康新趨勢

生技產業強強聯手出擊 星寶×致瑩結盟引領健康新趨勢

生技產業震撼彈!星寶生技與致瑩生技在欣大集團支持下,於8月21日正式舉行簽約攜手合作簽署記者會,宣告預防保健跨界整合開啟新里程! 星寶X致瑩兩大生技公司強強聯手,打造全方位由內而外的預防醫學大健康產業生態鏈 此次合作不僅是產業模式的革新,更預示著未來健康管理將邁向「預防先行、醫療銜接」的一體化新趨勢。 圖/左至右-星寶生技 總經理 利權恩、星寶生技 董事長 王宥勻、欣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林國棟、致瑩生技 總經理 黃郁國 致瑩生技為欣大健康集團旗下子公司,背靠龐大的醫療與醫院體系資源,擁有強大的臨床醫療實力與專業團隊,涵蓋醫院管理、臨床治療與專科醫療技術。致瑩生技致力於開發與整合國內外 OEM/ODM 市場,專業積極洽談各醫藥生技產業品牌代銷合作,並積極於藥局/診所通路之開發,注重長期穩定經營與發展,透過產業多樣化布局,深耕台灣醫療相關產業。 星寶生技致力深耕預防保健管理與先進養護方案,產品線涵蓋由內而外的全方位保健與保養。記者會現場展示五大明星健康產品,SOD益生菌(消化道健康)、星清寶(養顏美容)、星透寶(肌膚健康)、星盈寶(精神活力)、星緻衡(身體平衡)等。星寶生技董事長王宥勻表示,針對不同的健康需求,從內而外保養身體,淨化身心健康,讓使用者從內在散發出自信與光彩。除了內在健康,星寶亦布局外在美學保養,提供多元護膚與養護產品,協助消費者由內而外的綻放健康與自信。 欣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國棟表示,雙方優勢互補,將共同打造全方位由內而外的預防醫學大健康產業生態鏈,為國內醫療市場帶來更完整的健康解決方案,填補市場從健康管理到臨床治療之間的缺口。 圖/左至右-星寶生技 董事長 王宥勻、不老男神 陳子強、台灣企業產經協進會 唐偉智 簽約結盟記者會上,重量級嘉賓助陣,各界鼎力支持,簽約儀式現場星光熠熠,星寶醫學合作夥伴丁勇志醫師、星寶顧問林裕峯共同出席,展現對合作的高度支持。健椿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展碩也特別到場致詞,他表示非常看好此次戰略合作,認為唯有跨界結盟,才能為民眾創造更多福祉,推動社會醫療與保健體系更加健全。他的認可不僅為本次合作增添權威性,更象徵著產業界對全方位預防醫學的發展給予高度肯定。 在簽約儀式上,腎臟科權威丁勇志醫師更以臨床經驗呼應這次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腎臟病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密切相關,若能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定期檢查與壓力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及早介入,就能大幅降低進入臨床治療的風險。丁醫師強調,這正是星寶與致瑩合作的價值所在──前端由星寶提供預防性健康管理與保健產品,後端由致瑩串聯醫療體系資源,讓民眾在「從預防到醫療」之間不再斷層,而是得到完整且一站式的健康服務。他並提醒腎臟病患者,應注意低鹽飲食、控制蛋白質、避免不當用藥,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調整生活,這也與雙方合作理念相互呼應。 此外,多位醫療產業領袖、企業代表等都到場,也為合作注入更多力量與信心。這次醫療產業革新的新起點,不僅是兩家企業的強強聯手,更是整個醫療產業的一次革新。 圖/星寶生技與致瑩生技及欣大集團全體貴賓合影 未來,星寶生技將持續以預防保健與美學養護為核心,致瑩生技則發揮其產業多樣化布局與醫療相關資源優勢,雙方將攜手推動大健康產業升級,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健康服務,讓「預防先行、醫療銜接」一體化新趨勢成為現實。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MIT 品牌 Simmpo 將台灣護眼科技推上國際最高標準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MIT 品牌 Simmpo 將台灣護眼科技推上國際最高標準

來自台灣的新創團隊 Simmpo,自品牌成立以來持續專注於研發衰減有害藍光的光學防護產品,期許以科學與創新守護大眾用眼健康。今日 Simmpo 正式宣布推出全新一代 90% BLR 抗藍光保護貼,取得德國萊因 TÜV 最新標準90% 藍光衰減(Blue Light Reduction)認證,成為全球首家獲此等級認證的品牌,正式將台灣護眼科技推上國際最高標準!同時推出非玻璃材質新品「耐衝擊膜」,並全面升級全產品線,透過極端耐候性、抗老化與耐衝擊等嚴格測試,實現護眼與防護一次到位。 Simmpo 抗藍光技術首破  90% BLR  提供3C族護眼超強解方 根據統計,全球民眾每日平均花 6 小時 37 分鐘在螢幕前,而台灣人更高達 7 小時。長時間使用螢幕讓護眼議題備受關注,其中「阻擋有害藍光」更是關注焦點。德國萊因 TÜV 於 2024 年推出全新的 BLR 指標制度,將藍光衰減等級劃分為 20% 至 80% 的七個等級。Simmpo 去年已率先取得最高等級  80% BLR認證,今年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再次突破技術極限,達到 90% BLR 的世界紀錄。 90% BLR 認證代表產品能有效衰減 435~440nm 波段 90% 的有害藍光峰值能量,並降低超過 50% 藍光危害能量,這是目前德國萊因光學薄膜配件標準中的最高等級。Simmpo 創辦人結合光學專業與研發團隊技術實力,採用親自研發的第三代 NPA 奈米光合吸收技術,透過光譜模擬與多輪材料比例優化,成功打造出符合  90% BLR標準的吸收曲線,實現業界前所未見的護眼能力,為國際護眼標準再度寫下新頁。 圖/Simmpo 品牌創辦人許展榕解析 90% BLR 抗藍光技術的突破難點,並分享品牌在不到一年內再次取得業界頂標的關鍵秘訣。 Simmpo 保護貼全方位升級!從護眼到耐用一次到位 全新一代 Simmpo  90% BLR 抗藍光保護貼,不僅在護眼性能上領先全球,亦全面升級材質與耐用性,集多項極致防護於一身。採用防摔耐衝擊緩衝膠層技術,可有效強化防護與抗衝擊能力;並通過長達 240 小時高溫、高濕度及 S-weather Q-sun 高度曝曬測試,和極端高低溫循環測試;即使在嚴苛環境下,仍能保持不翹邊、不霧化、不脫膠等優異服貼性與光學穩定性,具備全方位極端耐候性,並採用通過 SGS 抗菌測試的真空鍍膜抗菌玻璃,對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高達 99% 以上的抑菌效果,有效抑制細菌滋生。 Simmpo 也積極探索多元材質在保護貼產品中的發展潛力,正式宣布推出非玻璃材質的「耐衝擊膜」。在保有滑順手感的前提下,耐衝擊膜結合多層吸震緩衝技術,大幅提升螢幕耐衝擊性,並同樣搭載頂尖 90% BLR 抗藍光技術,讓護眼與防護一次到位。 圖/Simmpo 推出終極保護貼,不僅抗藍光達  90% BLR 標準,更通過 240 小時極端耐候性測試, 同時提升防摔耐衝擊力,讓護眼與防護一步到位! MIT 新創團隊斬獲日本前三大電信通路之一的訂單 下一步進軍歐美 Simmpo 的研發成果讓台灣光電技術站上國際舞台。2024 年,Simmpo 更成功取得日本前三大電信通路之一的合作訂單,展現 MIT 產品在 3C 領域的高度競爭力,也為持續創新注入信心。今年,Simmpo 將進一步拓展亞洲其他地區、歐洲與北美市場,並加速全球佈局,期望讓台灣的護眼科技加速走向世界。創辦人許展榕表示:「 90% BLR不只是數字,它象徵著 Simmpo 對護眼科技的極致追求,也是我們對全球用眼健康的承諾。未來我們將持續挑戰更高標準,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研發實力 - 『有藍光的地方,就有來自台灣的 Simmpo 在那裡保護大家的眼睛』。」

今年A流恐「雙株夾擊」!當心開學季流感群聚風險升溫 流感常態化 鼻噴式流感疫苗「無痛」免挨針成「長效」新武器

今年A流恐「雙株夾擊」!當心開學季流感群聚風險升溫 流感常態化 鼻噴式流感疫苗「無痛」免挨針成「長效」新武器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8月,2025上半年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量已是兩年前同期的2倍,且夏季全國呼吸道病原體檢出資料中,流感病毒陽性佔比20%,顯示流感已常態化發展,防護措施不能只侷限在冬季。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立民教授分析,今年「殺傷力」較強的A型流感H3N2病毒株恐回歸與H1N1病毒株雙重流行,重症死亡風險恐加劇,疫苗預防是高風險族群的首要措施。國內今年首度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開放兒童及青少年自費接種,提供無痛、免挨針的新選擇,且具8至12個月的長效保護力,是防禦流感全年化的重要新武器,盼藉提升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疫苗覆蓋率,強化全台抗流感的防護網。 H3N2病毒株若強勢回歸、A流病毒「雙株同行」恐再現 不容小覷!兒童流感併發腦炎及腦病變風險高於成人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立民教授指出,根據現行全球病毒監控與台灣過去流感季趨勢,今年秋冬A型「雙病毒株共同流行」可能性不容忽視,黃立民推測,A(H1N1)pdm09應仍具重症主導性,而 H3N2 可能在逐漸開始流行,兩者夾擊將提升整體重症與死亡風險,尤其在免疫較弱的兒童青少年中更需警覺。 黃立民分享,流感併發症雖以肺炎最為常見,但兒童因流感產生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如腦炎、腦病變)的比例高於成人,且病程變化快速,容易被忽略。根據美國CDC最近一次流感季監測資料中,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流感死亡個案有13%為流感併發腦炎或腦病變(Influenza-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Encephalitis,IAE);近15個流感季監測更發現,其中又以2至11歲佔比最高。觀察兒少流感併發腦炎及腦病變死亡個案中,超過一半(54%)是沒有任何可能導致重症的風險因子的健康孩童。 圖/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立民教授分享,國外研究發現,實施鼻噴式流感疫苗校園接種計畫,不僅建立兒童青少年的「第一道防線」,更間接降低年長族群(50至70歲)因流感就醫的風險高達8成 。 兒少易染流感 開學群聚風險升溫 10月接種流感疫苗 力防校園社區連鎖傳播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表示,今年全年度都有零星流感個案,春節後與夏季亦出現非典型高峰,截至2025年8月,全國流感併發重症累積案例已超過兩年前同時期2倍以上。由於兒童免疫系統較弱,遭受流感侵襲的風險是成人的5倍,且感染後重症或需住院的機率顯著高於成人。根據統計,未滿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流感住院者,有近7成(67%)未接種過流感疫苗,2成住院後需進一步至加護病房治療。邱政洵教授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在家中傳播流感病毒的風險是成人的2倍,容易形成「家庭→社區→家庭」的連鎖傳播,進一步把病毒帶到老年人或慢性病者身邊,造成嚴重醫療負擔。邱政洵教授提醒,開學後群聚風險上升,秋冬流感病毒來襲,且今年有鼻噴式和針劑式疫苗選擇,家長應儘早向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諮詢。 圖/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表示,今年有鼻噴式和針劑式疫苗選擇,家長應儘早向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諮詢 鼻噴式流感疫苗「長效」新武器 具8~12個月保護力抵禦流感全年化 「無痛」免挨針增加接種意願 三重免疫有效降低重症風險 今年10月開打流感疫苗,除了傳統注射型疫苗,更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供2~17歲兒童青少年自費接種,是首款不需針劑注射的流感疫苗,有效解決因針刺帶來的不適、疼痛或焦慮及抗拒,也大幅提升兒童和青少年的接種意願,讓「免挨針」成為預防流感的新選擇。黃立民教授說明,鼻噴式流感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 LAIV),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都能全面防護,在噴入鼻腔時能誘發鼻腔黏膜抗體,在鼻腔建立第一道防線阻斷病毒入侵,在體內同時誘發鼻腔黏膜組織產生IgA抗體、透過血清IgG抗體的全身免疫、細胞免疫反應的活化,形成「三重免疫」機制對抗流感。 黃立民教授近一步解釋,流感疫苗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當年度預測的病毒株製成,每年略有不同,台灣近幾年主要以A型流感病毒為主。臨床報告顯示,無論是否猜中當年度流行的病毒株,鼻噴式流感疫苗相較針劑的不活化疫苗可發揮更廣泛的交叉保護力,提升5成以上的流感保護力,且保護效果長達 8~12 個月,是孩子抵禦流感全年化的新預防武器。鼻噴式流感疫苗雖剛引進台灣,但在歐美等國已行之有年,如英國政府建議針對2~17歲學童實施鼻噴式流感疫苗校園接種計畫,根據英國公費接種真實世界臨床數據證實,鼻噴式流感疫苗不僅有效預防感染,亦能降低兒童因流感住院風險逾6成。 鼻噴式流感疫苗顯著提升防疫覆蓋率 芬蘭接種率翻倍 從兒童青少年建立第一道防線 可降低長者因流感就醫的風險 黃立民教授分享,「接種方式友善度」與「疫苗安全性」是提高兒童青少年流感疫苗接種率的兩大關鍵,盼未來新增鼻噴式流感疫苗選項後,家長儘早向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諮詢,有助兒童青少年防疫覆蓋率再提升。針對家長關注的疫苗安全性問題,黃立民強調,鼻噴式流感疫苗目前已於全球超過34個國家廣泛使用,累積大量臨床數據,證實具良好的安全性與保護成效。在芬蘭將鼻噴式流感疫苗納入接種選項後,兒童接種率增加近2倍;在法國則有高達8成的家長表示未來會傾向選擇鼻噴式流感疫苗。除了直接守護兒童青少年健康,鼻噴式流感疫苗也有助於社會整體防護。國外研究發現,實施鼻噴式流感疫苗校園接種計畫,不僅建立兒童青少年的「第一道防線」,更間接降低年長族群(50至70歲)因流感就醫的風險高達8成。透過提升兒少疫苗覆蓋率,不僅守護孩子健康,也為長者構築更堅固的群體免疫屏障,達到「兒童防疫即是全民防疫」目標。 圖/鼻噴式流感疫苗「長效」新武器 具8~12個月保護力抵禦流感全年化「無痛」免挨針增加接種意願 具三重免疫有效降低重症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