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夏日最夯嘟嘟唇!蔡沁晁醫師完整解析玻尿酸豐唇指南

夏日最夯嘟嘟唇!蔡沁晁醫師完整解析玻尿酸豐唇指南

根據全球市調權威日商環球訊息(Global Information, Inc.)發布的《IMARC 2025年全球美容醫療市場報告》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的全球醫學美容市場規模達183億美元,預測至2033年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372億美元。隨著醫美風潮興盛,玻尿酸豐唇已成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醫美療程之一。曼妮美研診所院長蔡沁晁醫師指出,網路上很夯的嘟嘟唇,即為透過玻尿酸的填充,可優化人體唇部比例與輪廓,不僅增添立體感與水潤光澤,也能讓妝容整體更具層次,是提升面部協調與細節質感的重要方式。蔡沁晁醫師表示,此玻尿酸應用微整形療程屬非手術性質,深受愛美人士青睞。 圖/逾十年醫美經驗、醫學美容專業的微整形主治醫師曼妮美研診所院長蔡沁晁(曼妮美研診所提供) 唇部作為面部最顯眼的區域之一,不僅在日常表情與互動中扮演關鍵角色,更是妝容設計的視覺焦點,有諸如霧唇妝、唇峰描繪與唇線修飾等各式方法受愛美人士喜愛 1. 玻尿酸豐唇的醫學原理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又稱透明質酸,為人體自然存在之多醣體,具高度吸水與組織支撐能力。美容醫學方面的應用其於唇部特定區域,如唇峰、唇珠、唇線或唇角,利用玻尿酸材質特性以增加體積與彈性,進而改善唇形不對稱、嘴唇過薄或唇紋老化等問題。蔡沁晁醫師說明道,此療程適用於希望改善唇部立體感與整體五官比例者,效果自然且可依需求調整劑量。 2. 療程說明與恢復期 玻尿酸豐唇為非侵入性微整形療程,通常填充前會使用局部麻醉藥膏或冰敷降低不適感,整個治療過程僅需10至20分鐘。蔡沁晁醫師根據自身的豐富臨床經驗分享,多數患者僅感受到短暫的刺痛與輕微脹感,痛感屬可耐受範圍,無須住院。療程過後可能出現局部紅腫、瘀青,屬正常生理反應,一般人約3至5日內逐漸消退,且不影響日常生活或進食,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即跟原主治醫師反應。 3. 客製化設計 蔡沁晁醫師強調,唇形設計需考量患者的臉型、鼻唇比例與個人審美需求,並非「一味追求豐厚」,尤其亞洲人的面部生理構造其實與歐美人種有所不同。臨床上常見如自然嘟嘟唇、微笑唇、心形唇等風格,皆可透過劑量與注射層次調整達成。唯有由經驗的微整形醫師依據五官比例量身打造,方能確保注射結果自然協調,避免過度填充導致唇形僵硬或失真。 4. 保養及照護 蔡沁晁醫師建議治療後短期內應避免劇烈運動、高溫環境(如泡湯、烤箱)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腫脹程度或影響玻尿酸穩定度。同時,應避免按壓唇部、過度牽扯唇肌,並加強保濕與防曬。若出現瘀青,可採局部冰敷,視情況使用適當溫度熱敷促進代謝。妥善保養能延長維持效果,亦有助於自然恢復期縮短。 5. 效果維持期與安全提醒 玻尿酸豐唇的維持時間約6至12個月,視個人體質、代謝速度與不同玻尿酸產品品質而異。為延續美感效果,建議患者可依醫師建議定期施作。 蔡沁晁醫師指出,玻尿酸為目前較為安全、自然的唇形雕塑方式之一,但前提需建立在專業醫療基礎上。近期地下醫美糾紛事件頻傳,蔡醫師特別提醒,民眾若有唇部美學需求,務必選擇具衛福部核准產品與合規醫療機構施作,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網購美容針」或由坊間非專業人士私自注射,避免感染、異物反應或嚴重副作用風險,由合法的資療機構和專業醫師,制定專屬療程計畫,才能在追求美麗的同時,兼顧健康與安全。 圖/曼妮美研診所院長蔡沁晁平時多在網路分享醫學美容相關的常識,希望愛美者能理性消費、安心變美,圖為使用近日網上最夯的Google Gemini模型所製作的個人公仔(曼妮美研診所提供)

百發科技以科技助力台中脊椎損傷者協會 愛倍多張啟二:智能科技始於人性、終於呵護

百發科技以科技助力台中脊椎損傷者協會 愛倍多張啟二:智能科技始於人性、終於呵護

文、圖 / 葉倩如 Biofast百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二十餘年,深耕醫療保健領域之創新獨特凝膠材料,促進身體及皮膚健康,目前發展成複合材料應用公司,近年也成功開環保材料及3D多重高防護口罩,並提供代工和客製化等多面服務,於2023年跨足AI科技的研發,發展具備人體記憶的AI智能坐墊和AI智能床墊。 今年,Biofast百發科技為照顧更多的脊椎損傷患者,與台中脊椎損傷者協會合作,聚焦在AI智能坐墊的研發與應用整合,目的為了幫助脊髓損傷者能有更大的機會克服長時間久坐、姿勢不良、皮膚壓力點過高等問題,提升其舒適度、安全性與生活品質。協會總幹事柯坤男表示,台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自82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自助助人」的理念,致力於提升脊髓損傷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總幹事柯坤男進一步說明,脊椎損傷協會與百發科技建立以不同面向的合作,包含:坐墊產品實證合作與共同研發與產品優化建議,同時兼顧照顧受傷患者與優化產品,進而探索結合AI感測技術進行分析、壓力監測與警示,協助預防褥瘡,以此提升居家復健的具體效能。 圖/智能AI坐墊,結合AI感測技術進行分析,具備提升居家復健效能。 Biofast百發科技所研發之醫療與醫材相關產品,經由愛倍多國際合作品牌代理,愛倍多國際董事長張啟二相當看好科技導入醫材,為民眾提供更完善的健康呵護,張啟二表示,智能科技始終起於人性、終於呵護。愛倍多國際與Biofast百發科技深度合作,積極共同致力於提供社會大眾健康的最佳的解決方案,提供人們更好的生活質量,持續提升大眾的健康。 圖/台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秉持「自助助人」的理念,致力提升脊髓損傷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 愛倍多國際表示,百發科技認同並將持續支持脊椎損傷協會的理念:打造希望與尊嚴的第二人生、成為台中地區脊髓損傷 者的資源樞紐以及推動社會共融與認識。愛倍多拋磚引玉的作法,期盼能促進社會大眾對脊髓損傷的瞭解與重視。協會總幹事柯坤男補充,未來將持續努力,共同降低脊髓損傷發生率,減少國家醫療經費支出,營造友善、接納的共融社會。

全方位護腦五守則 - 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全方位護腦五守則 - 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 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 在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宣布,此次攜手各方,即將發布首份《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根據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與國衛院2023年調查,臺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達近8%,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需及早控制14項可控風險因子,其中跟慢性疾病相關,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透過積極落實健康管理,將可有效延緩甚至預防失智的發生。 「護腦五守則」失智預防,建立健康識能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暨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淵韓教授指出,《Lancet》2024年最新報告指出,多達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因子來預防或延緩,中年期的肥胖與三高是最需關注的風險因子。他強調,肥胖與糖尿病不僅是多種慢性病與癌症的根源,更是隱形的失智推手;多項國際研究證實,中年肥胖與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顯著增加。若能及早進行體重與血糖管理,將能有效降低發病率並延緩病程。為幫助國人及早採取行動,《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特別提出「護腦五守則」: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公私協力共推全民防失智藍圖  【健康台灣】攜手【長照3.0】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做為國家衛生政策智庫,以解決國人重大健康挑戰為使命。 預計發布的《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正是去年簽署三年合作備忘錄後的第一項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重要成果。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不僅是醫療議題,更牽動長照與社會永續發展。結合國衛院的科研實力與台灣諾和諾德在肥胖及代謝領域的專業,期望透過減輕慢性疾病對國民健康的負擔,以實現「健康台灣」中針對「慢性病防治」、「肥胖防治」以及「888計畫」的長期目標。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祝健芳司長指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及早預防的觀念,與長照3.0政策高度一致。第一階段已放寬外籍看護聘僱規範,協助減輕家庭照護壓力;第二階段將於2026年上路,刪除失智症年齡限制,服務將擴大至50歲以下的早發型患者,讓政府能更早介入。她強調,透過結合慢病管理與社區資源等,能預防與延緩病程發展,實質降低家庭與社會的長照負擔。  國際實證X在地行動 借鏡國際,讓健康預防在地化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國際間已將失智預防視為公共健康核心策略,借鏡國際經驗並透過跨國合作,有助於台灣完善防治藍圖。以享譽全球的芬蘭FINGER(預防認知障礙及失能的芬蘭老年人介入計畫)為例,其成功經驗已擴及歐美與亞洲主要國家成為「全球FINGER計畫」,透過慢性病代謝控制、運動、飲食、認知社交刺激等多面向介入手段,預防與延緩失智。和芬蘭同處於北歐的丹麥,早已將失智症防治與照護列為首要國家計畫之一,目標是在2025年成為友善失智症國家。日本自2019年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將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控管視為預防核心,以延後70歲長者發生失智症時間為目標。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則表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由數十位國內權威醫學專家共同編著,預計於今年年底正式出版。全書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系統性整理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涵蓋代謝疾病(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中風後認知障礙及癲癇等共病,並延伸至空氣污染、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型態影響,並針對失智症防治提出政策建言。他指出,失智症是臺灣高齡化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期盼這份成果能成為推動國家防治策略的重要里程碑,並透過公私協力與國際合作,為臺灣的健康照護帶來新的曙光。 諾和諾德在台行動:透過公私協力聚焦慢病管理 攜手推動健康台灣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表示,諾和諾德總部位於丹麥,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是全球肥胖與糖尿病防治的創新先驅者,以「驅動改變,攜手戰勝嚴重慢性疾病」為企業使命。杜翰思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肥胖者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4%,糖尿病患失智風險更高達1.5到2.5倍,因此,學界又稱失智症為「第三型糖尿病」。台灣過重與肥胖比例高達50.8%,肥胖和糖尿病已是台灣最沉重的疾病負擔,其防治不但是健康台灣政策的重要目標,更是失智症預防的前哨站。諾和諾德此次一同響應《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的發布,希望透過公私協力,呼籲各界採取行動,為台灣打造更健康、更具韌性的未來。 影音連結:https://youtu.be/1-H7RCpxGtM 圖/國衛院攜手各方,提出全方位護腦五守則,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強調透過慢病管理,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發生。(從左至右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杜翰思Hans Duijf總經理、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症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楊淵韓教授、衛福部長照司祝健芳司長、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國衛院許惠恒副院長、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 圖/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

43歲的小琳 (化名),花了大半輩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是要回到正規醫療,才有機會控制病情。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她坦言,為了「根治」,除了使用傳統的正規治療,也另外嘗試過不少偏方,包括:算命、改名,有人還告訴她「三魂七魄裡頭有一魄泡在水裡,所以皮膚才會爛爛的。」對於這些常識,她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但這些偏方往往收費高昂,不但沒有效果,更讓自己和家人承受更多心理與經濟壓力。 小琳回憶,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骨質疏鬆、血管彈性下降,讓她幾乎無法再承受藥物副作用,甚至因病況反覆發作,曾一度有了輕生的念頭。成為母親後,也得照顧同樣罹患嚴重異膚的兩個孩子,全身可以用體無完膚來形容,每當半夜孩子不停抓癢,一邊保持清醒阻止孩子抓破皮膚,自己也得忍住不抓癢,這種夜不成寐、身心俱疲的日子,也讓她喘不過氣。 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 啟動全台病友調查 挖掘治療迷思與真相 每年9月14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今(2025)年的國際主題訂為「Our Skin , Our Journey」(我們的肌膚,我們的旅程),強調全球病友在這條「異膚抗病之旅」的處境與心聲,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則以「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作為呼應,啟動全台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治療調查與滿意度分析,從真實世界數據探討常見治療迷思與真相,提醒社會大眾異膚並非能「一次痊癒」,而是需要持續醫療與全方位照護的慢性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反覆發作的乾癢、紅腫與皮膚出血和滲漏,讓許多病友長期在痛苦與無助中掙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膚是無法「根治」的,醫學上並不存在「一次治癒」的方法,治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正規治療需要時間,但能真正改善病因,並逐步讓病情穩定。」他強調。 別走冤枉路!3成病友曾嘗試「另類療法」近9成認為無效、不會推薦給別人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高達99.5%的病友都有使用正規治療,但仍有三分之一(34.7%)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最大宗的為食療、中草藥,或是尋求民間信仰,包括捐棺、本命樹整理,其次則是是營養品、益生菌或精油等。而這些另類療法,讓大部分病友都認為走了冤枉路,調查顯示近九成(86.2%)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有87.3%的病友更表示「不會推薦給他人」。 儘管如此,仍有68.4%的病友花費超過一萬元在另類治療上,25人投入超過十萬元,甚至有5人花費破百萬元,但最後幾乎全數認為無效且不推薦。朱家瑜醫師指出,這反映了人情壓力的影響,調查顯示,有46.6%的病友因長輩建議,32.8%因親友介紹而嘗試偏方,代表「求根治」的社會氛圍,往往讓病友走上錯誤道路。 花大錢用偏方得不償失!醫師呼籲「正規治療」才是長期解方 調查也顯示,病友對病情嚴重度的主觀認定往往高於醫師的客觀評估。朱家瑜醫師分析,這種「感受落差」導致部分病友誤以為西醫無效,進而尋求另類療法。但實際上,正規治療的滿意度遠高於偏方。調查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的病友滿意度可達八成,而另類療法僅約七成,甚至低於僅使用乳液與藥膏等基礎治療。 朱家瑜醫師強調,病友應避免追求「一次根治」的迷思,更不要因為急於痊癒而投入大量金錢在偏方上,「錢花得越多,失望往往越大。」提醒病友,唯有持續接受正規治療,並耐心配合醫師,才能真正改善病況,減少急性發作。 小琳的故事,也正好呼應這份調查的結果。她坦言,直到自己也為人母,才真正理解正規治療的重要,她說,「到40幾歲才恍然大悟,應該要配合醫師的方式照顧自己」。2025世界異膚日,透過數據與病友真實故事,提醒社會大眾與病友,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抗戰,沒有捷徑。追求「根治」的偏方,往往只是徒增失望與經濟負擔。唯有回歸正規醫療,才能逐步改善病情,迎向更穩定與健康的生活。 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朱家瑜名譽理事長表示,及早接受正規治療,有助穩控異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三總攜手醫華生技 打造AI數位病理中心 強化癌症防治與軍陣醫學韌性

三總攜手醫華生技 打造AI數位病理中心 強化癌症防治與軍陣醫學韌性

三軍總醫院今(9)日與醫華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共同推動AI數位病理與癌症篩檢新技術,期望建構臺灣自有的AI數位病理資料庫與診斷模型,開啟癌症早期檢測與臨床應用新里程碑。 簽約儀式由國防部常務次長黃佑民中將、參事石文龍中將及軍醫局蔡建松局長共同見證,醫華生技黃忠諤董事長亦率領團隊出席。院長陳元皓少將表示,這不僅是醫院與企業的策略合作,更是推動總統「健康臺灣」與「全社會防禦韌性」政策的重要實踐。 醫華生技長期專注於半導體生物晶片、人工智慧影像診斷與自動化病理掃描系統,屢獲國際大獎肯定。此次合作導入三總臨床場域,結合病理部、數位醫療中心、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與癌症治療團隊專業能量,將大幅提升病理診斷效率與準確度。 三總指出,合作有三大亮點: 技術創新:跨界整合AI與醫學,加速癌症早期偵測與精準治療。 醫療升級:減輕醫事人員負擔,提升病理分析效率與服務品質。 國防韌性:厚植我國醫療自主,強化軍陣醫學能量,守護軍民健康。 三總強調,未來將把合作成果推向國際,展現臺灣醫療科技軟實力,讓世界看見臺灣在智慧醫療與癌症防治上的領先地位。

一代醫人傳記動畫首映,陳建仁:在杜聰明身上看到智慧、仁慈及勇氣

一代醫人傳記動畫首映,陳建仁:在杜聰明身上看到智慧、仁慈及勇氣

杜聰明博士為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畢生致力於醫學研究與教育推廣,為我國醫藥發展奠定深遠基礎。為弘揚杜博士追求知識、服務社會的精神,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特別製作傳記動畫影片,並於 2025年9月9日(星期二)下午2:00 假 DigiBlock 數位創新基地舉辦首場播映會,前總統蔡英文特地贈花祝賀首映會「圓滿成功」,前副總統陳建仁更蒞臨致詞,並跟現場百餘位貴賓,全程觀賞精彩影片。 透過科技「穿越時空」,和曾孫女對話 本次首映會除播放動畫影片外,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融合動作捕捉與數位科技,讓杜博士「穿越時空」現身現場,和他現實世界裡的曾孫女、目前就讀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班的杜於珊「對話」。這段數位短劇展演,不僅傳遞跨世代的智慧與信念,也象徵科學與教育薪火相傳的精神。 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董事長杜武青致詞時,首先感謝百忙中抽空到場的來賓。他提及,三年前,他參加蔣渭水動畫發表會,覺得動畫是教育下一代認識歷史很好的媒體,透過春豐文創公司的蕭瑞益導演,歷時餘一年完成這個作品。杜武青董事長透露,上述數位短劇展演裡的對話,是五十四年前,他的弟弟杜武亮親自錄下祖父對他的期許。 杜武青董事長同時預告,秉持著當年杜聰明博士成立高醫後,創辦「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的精神,基金會本周六(13日)也會到屏東牡丹鄉放映這部影片,給小朋友們看。 陳建仁透露和杜聰明的淵源…… 陳建仁致詞時,一開場就說:「杜院長(上課)說台語,我嘛講台語。」他不但全程以台語致詞,還透露他和杜聰明博士原來素有淵源。他指出,他在台大醫學院就讀碩士班時,即曾和當時已從高雄醫學院退休的杜聰明院長有聯繫;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還掛了一幅杜院長的墨寶:「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他指出,他所就讀的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前身,是熱帶醫學研究所,即是杜聰明博士所創建的。 陳建仁透露,他猶記得,杜聰明院長對高雄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期勉,要學習三個人:一是法國的巴斯德,他是優秀的細菌學家;二要學習德國的史懷哲,他是人道主義者;三要學習英國的萬巴德,他曾在高雄從事傳染病研究,「在杜院長的心中,一個人要有智慧、仁慈、勇氣解決台灣本土的問題,從中也看到杜院長的精神,他也希望每個人都是如此。」 被譽為「台灣醫學之父」,實至名歸 一代醫人--杜聰明博士動畫傳記電影,是一項結合醫學與藝術的創新活動,旨在向公眾傳遞醫學知識,同時提升文化藝術素養。由專業動畫團隊製作45分鐘的動畫影片,內容涵蓋杜聰明博士的生平故事、重大醫學研究及其對醫學發展的影響。 杜聰明博士出生於1893年8月25日,自幼聰慧過人,8歲時入私塾就讀漢學,11歲入滬尾公學校(現今淡水國小),獲優異成績以首席畢業;17歲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又以第一名畢業,不管是從哪個時代的眼光來看,杜博士可謂真正的「學霸」。 杜聰明博士可以說是台灣最富傳奇色彩的醫擘,一生歷經清朝、日治以及國民政府三個時代,他專心致力三項深具台灣地方特色與競爭力的主題~蛇毒、鴉片及中草藥之研究,貢獻橫跨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教育以及醫療政策領域。他被後人譽為「台灣醫學之父」,可謂實至名歸。 欲瞭解這位台灣最富傳奇色彩的醫擘,可點選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1sSWlwklM ,觀賞杜聰明傳記動畫影片,透過淺顯易懂的動畫,認識這位一代醫人--杜聰明。

萬芳醫院永續成就耀眼!勇奪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二銀四銅」

萬芳醫院永續成就耀眼!勇奪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二銀四銅」

萬芳醫院在競爭激烈的「2025年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中表現亮眼,以四大永續專案一舉摘下亞太永續行動獎二銀一銅、台灣永續行動獎三銅,總計榮獲六項大獎。這份殊榮不僅彰顯萬芳醫院在醫療創新與社會責任上的卓越貢獻,更樹立了亞太地區永續醫療的典範。 知識轉譯與全人照護:引領醫療新趨勢 萬芳醫院知識轉譯中心以「實證引領永續知識轉譯」專案,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第4項「優質教育」,榮獲亞太永續行動獎銀獎與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獎。作為亞洲首個以臨床照護為核心的專業組織,該中心成功將最新的科學證據轉化為實用知識,不僅舉辦逾300場期刊俱樂部,更成功推動43項全院性實證案例,顯著提升醫療品質。其影響力已擴及全球10個國家,成為亞洲最具指標性的知識轉譯平台。 此外,癌症中心則以「全人照護 縱橫抗癌」專案,鎖定SDG第17項「多元夥伴關係」,榮獲亞太永續行動獎銀獎。中心整合14個跨領域多專科團隊,透過獨家的資訊與智慧系統,為病患提供從篩檢、診斷到治療的個人化精準醫療。這項全人照護模式不僅屢獲國內品質認證,更將經驗傳承至國際,協助友邦史瓦帝尼提升癌症診療水準,完美實踐國際合作的永續精神。 智慧創新與資源永續:驅動醫療轉型 在創新領域,萬芳醫院同樣表現出色。醫學檢驗科以SDG第9項「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為指標,憑藉「智檢驅動,永續轉型」專案,前瞻建構全台首創的檢驗自動閉環系統(STARS)。此系統透過深度整合超高速氣送、樣本智慧分流與自動化分析,大幅縮短檢體運送時間並優化流程,有效提升效率,成功拿下亞太、台灣永續行動獎二銅。 骨科團隊則以SDG第12項「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推出「翻轉肩痛新視界」專案,成功優化本土微創肩關節鏡手術。經過18年的技術精進,此手術不僅感染率與再手術率極低,更透過流程整合、標準化與數位化,有效減少資源浪費,榮獲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獎。 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表示:「這次的獲獎是對全體同仁長期以來致力於醫療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最佳肯定。未來,我們將持續深耕各領域,以病人為中心,結合智慧科技與永續理念,為民眾提供更優質、更全面的醫療服務。」

萬芳醫院攜手千禧之愛基金會 推動「蔬果佔一半」低碳飲食新生活

萬芳醫院攜手千禧之愛基金會 推動「蔬果佔一半」低碳飲食新生活

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永續已不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每個人餐桌上的日常。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響應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提出的「蔬果佔一半」活動,將國際EAT-Lancet組織建議的「植物為主飲食」理念化為具體行動,鼓勵多吃蔬菜及水果,少吃碳排放量較高的紅肉等動物性蛋白質,期盼透過飲食創新,守護健康,同時實踐綠色環保。 萬芳醫院營養室魏賓慧主任指出,國人有超過八成蔬果攝取不足,潛藏肥胖與三高等健康風險,倡導低碳蔬食的理念,不僅能改善營養均衡,更能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率。萬芳醫院已率先將「蔬果佔一半」理念融入日常,從病房治療餐、員工餐廳一路拓展至社區,用餐桌上的改變實踐ESG永續發展目標。 「蔬果佔一半」,就是地球的希望 「蔬果佔一半」飲食法與國民健康署提出的「我的餐盤」概念一致,強調每餐蔬果應佔據餐盤一半。蛋白質則建議以豆類、魚類、蛋類為優先,肉類為最後選擇,以增加植物性蛋白的攝取,減少飽和脂肪攝取。 萬芳營養團隊進一步將理念落實在醫療照護,病房普通餐加入藜麥、紫米、燕麥、玉米等高纖食材,治療餐則特別增加一道青菜,確保蔬果比例達到餐盤一半。同時,優先選用當季蔬果以及國產食材(共140項),降低食物運輸碳足跡,讓每一口都兼顧健康與環境。 員工全面響應 營造永續飲食文化  萬芳醫院也將「蔬果佔一半」理念推廣至院內日常,透過多元方式引導員工共同參與: 攜手合作,嚴選美食: 營養室與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合作,盤點並標示醫院美食街符合「蔬果佔一半」原則的餐點,公告營養成分與熱量,為同仁健康提供最好的選擇,實踐健康與永續兼顧的飲食目標。 推動「週一蔬果日」:自6月20日起至8月4日止,每周一中午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及統一超商提供200份生菜沙拉(總計1,600份),並結合千禧之愛基金會的「餐盤加菜」網路活動,鼓勵員工每日分享餐食照片、參加「營養教室」營養問答,凡參加網路活動者還有抽獎機會,活動反應熱烈,吸引上百位同仁參加,也共同培養健康飲食的習慣。 宣導永續飲食 : 營養室特別設計「萬芳醫院蔬食尋寶圖」供員工與社區民眾參考,並舉辦健康蔬食講座,同時將永續飲食的三大核心「循環、惜食、低碳」加入員工電腦螢幕保護程式,鼓勵員工實踐用續飲食。 萬芳醫院表示,健康和永續是不可分割的,推動蔬果占一半的活動,不僅是飲食習慣的調整,更是面對氣候變遷與公共健康挑戰的積極行動,從醫院病房到員工餐廳,再延伸至社區,擴散到每一個人,每份餐食都乘載著守護健康與環境的承諾。

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遠雄人壽15年 助千位癌症家庭子女持續學習

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遠雄人壽15年 助千位癌症家庭子女持續學習

面對父母罹癌、家庭經濟壓力驟增的困境,許多學子曾一度考慮放棄升學、提前投入職場分擔家計。大學生妍妍在考慮是否續進研究所深造自己的專業時,父親的罹癌迫使他考慮停止學業下腳步,以就業為優先考量。就在他最迷惘的時刻,「遠雄人壽×台灣癌症基金會癌症家庭子女獎學金」成為雪中送炭的轉捩點。因為獲獎所以決心繼續精進自己所學,獎助學金不僅減輕當時沉重的經濟負擔,更像是一雙溫暖的手,讓他能不中斷求學,重新托起他對未來的想望。 癌症衝擊85萬家庭 學子夢想不該因病中斷  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社會共同守護教育希望 癌症已連續42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2024年罹癌人數達130,293人,平均每4分02秒就有一人確診。全台癌症家庭已突破85萬戶,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病患,更深深牽動整個家庭的經濟與心理壓力。 台灣癌症基金會張家崙醫療副執行長指出,癌症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族群,站83%,有108,626人,其中40-59的癌症病人有41,108人,此年齡層正值家庭支柱階段,子女多處於高中、大學求學期,一旦家庭遭逢癌症衝擊,孩子的學習與夢想也可能因此中斷。 連續15年從未間斷守護癌症家庭子女  遠雄人壽號召同仁捐款投入公益 為了協助癌症家庭子女安心就學,台灣癌症基金會與遠雄人壽攜手邁入第15年,持續推動「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公益計畫。遠雄人壽副總經理儲蓉表示,15年來已幫助超過1,300位學子在逆境中堅持夢想,勇敢向前。 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申請的件數高達近360件,為近年最高。在遠雄人壽號召同仁及企業樂捐之下,共提供136名獎助名額(高中職組72名,大學專組64名)。今年適逢獎助學金舉行第15年,邀請過往獎助同學「回娘家」分享這份獎助學金的意義,也鼓勵本屆獲獎同學,這份獎助學金不只是經濟上的即時雨,更是被看見自身努力奮發的證明,同時也邀請今年兩位得獎同學作為代表,分享他們在逆境中綻放光芒的故事,展現對未來自己的期許。 「每一段艱難的路,都是通往溫柔世界的橋。」 爸爸罹患舌癌,歆婷堅定想當醫師的願望 住在花蓮的歆婷自幼父親罹患口腔癌,病情反覆復發,讓年僅4歲的她早早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家庭的重擔。看著母親獨自扛起經濟與照護責任,歆婷則在情緒與生活現實的拉扯中學會堅強,以堅定的信念,努力走出家庭困境,朝著成為醫師的夢想邁進。 儘管資源有限,她從未放棄學業,靠著自學與時間管理,在照顧父親與課業之間取得平衡。她坦言:「不可能因為這些事放棄夢想」,這句話成了她面對困境時的座右銘。因為她深刻體會病患與家屬的無助。她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名醫師返鄉行醫,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病患與照顧者。 「癌症家庭的小孩不是『應該很堅強』,我們也會害怕、脆弱,需要的是理解與陪伴,而不是同情。」在逆境中,她選擇努力前行,用行動為自己與家人開創未來。 「用行動守護摯愛,也用夢想照亮未來的路。」 昀芳聽見自己內心的願望  專攻營養專業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在面對家庭重擔與親人病痛的成長過程中,昀芳選擇以樂觀面對。自小由奶奶照顧,在奶奶罹癌後,在她求學的同時,主動承擔照護責任,分擔經濟壓力。她相信,即使生活充滿挑戰,只要心中有夢,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昀芳說,照顧奶奶的過程不容易,但也讓她與奶奶的關係更加緊密。記得居服員曾說:「妳真的很孝順。」,讓狀況每況愈下的奶奶說了句「謝謝」,而那句謝謝,也成了昀芳最深的感動。 昀芳提到,她也想感謝自己在歷經種種困境後,仍能堅持走到現在,甚至有機會站上舞台分享自己的故事。未來夢想是成為一名營養師,預計明年七月報考營養師國考,希望能以專業守護家人,也幫助更多人擁有健康的生活。 台灣癌症基金會與遠雄人壽持續推動「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 15年累積支持超過千名癌症家庭子女 台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崙強調:「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不只是金錢上的幫助,更是一份社會的支持與鼓勵。希望透過這項計畫,讓孩子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高中職組與大學專組獲獎名單,請至台灣癌症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5030

中美醫藥集團接班轉型啟動  林命權力促品牌革新  穩健永續邁向百年企業

中美醫藥集團接班轉型啟動 林命權力促品牌革新 穩健永續邁向百年企業

文、葉倩如 創立於1936年的中美醫藥集團,歷經近九十載風雨,從一間街角藥房發展為跨足藥品、保健食品與醫療器材領域的集團企業。如今,第四代接班人林命權自2022年正式接掌董事長職務,帶領企業進行全面性品牌革新與策略轉型,為企業百年願景定下嶄新座標。近日深入訪談董事長林命權,揭示他如何從家族傳承、技術升級、產品創新、國際拓展到永續經營,層層推進企業蛻變。 家族傳承,從藥房到國際製藥 中美醫藥集團的傳承故事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創辦人從基層藥房起家,提供「寄藥包」服務,跨越時代限制,深入偏鄉、普及醫療資源。第二代開創會員藥局制度,建立深厚的通路聯繫基礎,如今多數合作藥局已傳承至第三代。 「我們的企業文化,就是關注民眾的需求作出發。」董事長林命權微笑表示,自2013年返台進入集團,2022年接任董事長後,積極展開企業改革,不僅承接傳統核心價值,更以高學歷與國際視野導入現代企業經營策略。中美集團現正著手編纂完整的家族傳承歷程與品牌故事,作為內部培訓教材與對外形象溝通工具,預計於2025年底前完成。 概念工程導入,重新定義消費者導向 「過去我們是生產什麼、賣什麼;現在要從『使用者在意什麼』反向推動產品設計。」四代接班的林命權眼神閃爍著不凡的光芒,為深化市場導向思維,中美醫藥集團導入「概念工程制度」,首項實踐為癌症營養品開發。研發團隊歷時8000小時,訪談50位癌友與其家屬,發現市售營養品多數高糖高蛋白,對病患造成負擔。最終研發出配方更溫和、口感更佳的營養補充品,獲得市場肯定。 圖/中美醫藥集團彰化廠,中美製藥現全名為中美兄弟製藥,加上兄弟兩字,有夥伴一起打拚的意義。 董事長林命權表示,概念工程制度未來將擴展至醫材與保健食品領域,並強化消費者旅程全環節體驗,「從搜尋資訊、進藥局、諮詢使用到回購,我們希望每一步都能貼近使用者需求。」 抗癌植物新藥開發,銀髮醫材拓新局 中美生技醫藥從中央研究院徐麗芬教授、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接棒繼續開發天然植物成分「DCB-BO1031」,是集團最具潛力的植物新藥開發計畫。研究顯示,該藥物具多面向的抗癌機轉,目前佈局全球已在六國取得十張發明專利。該成分原本開發用於治療黑色素瘤,但此癌型在亞洲地區相對罕見,集團採取擴增適應症用途的模式,針對多種亞洲高發生癌種申請美國FDA臨床試驗許可(IND),預計將在2027年初在台灣展開臨床研究。 隨著台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中美醫藥集團將醫療器材重心轉向銀髮族口腔健康。董事長指出,「健康餘命」的重要性遠超過單純延長壽命。維持良好咀嚼功能,是促進營養吸收與延緩衰老的關鍵。 目前,集團已推出假牙清潔錠、黏著劑等產品,並與日本、歐洲技術廠合作,確保品質與台灣醫材法規相符。這些商品皆以自有品牌銷售,採取OEM合作模式生產。未來亦考慮擴展授權與股權合作模式,進軍其他亞洲市場。 國際化與永續雙軸並行 瞄準90週年品牌重塑 面對台灣製藥產業從高峰期千家藥廠跌落至百家之現實,中美醫藥集團明確選擇「轉型升級」之路,並聚焦於國際市場拓展與品牌永續經營。集團正籌備2026年90週年活動,計劃推出全新英文品牌,以提升東協市場(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消費者對品牌的辨識度與信任度。國內則透過持續舉辦藥局二、三代營隊,強化與會員通路的深層連結。 五年IPO計畫,導入連續製造與新廠布局 為實現集團營收2-3倍成長目標,中美醫藥集團正規劃五年內完成IPO,並積極投資於製程技術升級。與美國USP旗下Pharmatech Associates合作,引進「連續製造技術(Continuous Manufacturing)」,預計於2026年初導入研發先導產線,並作為彰化新廠的核心技術架構。 「連續製造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人力需求與碳排放,有助我們在國際CDMO市場上站穩腳步。」董事長補充,團隊將於10月赴歐美考察最新製藥設備,為新廠設計汲取第一手經驗。 美國「20加250」關稅政策對全球醫藥供應鏈產生影響,中美醫藥集團預見風險,提前佈局東南亞市場,以代理商合作為主要模式,避免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林命權多年製藥產業的豐厚經歷,指出:除關注關稅政策動態,集團也強化法規部門與在地法規接軌能力,確保進入新市場時具備合規優勢。 公益與企業責任並進,推動社會共善 除了營運策略,中美醫藥集團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集團與慈濟合作「企業共善」計畫,2024年已捐贈1500份健康隨身包至多國災區,並透過滄洲文教基金會,持續推動健康教育、員工關懷與ESG行動。 圖/中美醫藥集團的健康隨身包,將自我照護的思維落地。 「我們不只要做一家有競爭力的企業,更要做一家有溫度、有責任感的企業。」在董事長林命權鏗鏘的語調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中美醫藥集團一路走來,這九十多年的宛若產品宛如縮小版台灣發展史,而林命權四代接班,醫藥專科與生化博士的專業洞察力,勢必為台灣製藥歷史開創新風範,也逐漸改寫製藥傳統產業的新定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