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領先亞洲!AED及PAD2.0擴大設置,挽救超過200條寶貴生命 台灣飛利浦攜中保基金會舉辦「New Life 200」公益茶會,表彰「救命英雄」

領先亞洲!AED及PAD2.0擴大設置,挽救超過200條寶貴生命 台灣飛利浦攜中保基金會舉辦「New Life 200」公益茶會,表彰「救命英雄」

台灣飛利浦與中保關懷社會福利基金會長期投入公眾AED之推廣,自2010年首例救活個案至2025年2月,透過所佈建的AED已成功挽回超過200位患者康復出院,重返社會。為表彰急救英雄與在生命救護上有卓越貢獻之人士,台灣飛利浦與中保關懷社會福利基金會特舉辦「New Life 200 公益感恩茶會」。邀請施救者、被救者與推動公共急救政策等重要人士齊聚一堂,不僅分享生命奇蹟的動人故事,也呼籲各界關注AED的佈建密度,並希望透過更普及的AED+CPR訓練,賦能全民皆能成為關鍵時刻的「救命英雄」。 短短15年,AED設置密度增3倍!台灣EMS躍升全球前五名 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指出,2023年政府修正《公共場所必要緊急救護設備管理辦法》,擴大應設置AED的場域範圍,至今全台已新增約2,000台AED,密度從2012年的每十萬人口不到20台,成長至2025年已超過65台,躍升全球前五名。劉司長表示:「背後是產官學各界的努力,台灣只用20年就追上世界一流EMS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緊急醫療服務) 的腳步,實屬不易。」 亞洲第一!產官學齊心推動PAD 2.0,心跳停止存活率翻倍 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回顧,2013年在政府與各界支持下開啟公眾AED時代,2017年推動《AED政策白皮書》與PAD 2.0擴大設置範圍,讓公共場所的心跳停止存活率由5%提升至10%,在目擊急救且可電擊心律的情況下,存活率更達55%至60%,「這是真正的亞洲第一,世界領先。」 拋磚引玉!八成台灣飛利浦員工完成CPR+AED訓練,盼更多企業投入AED捐贈 台灣飛利浦長期支持包括「社會關懷」、「健康與福祉」等議題,以期發揮正向的社會影響力;除了捐贈AED至偏鄉、以實際行動響應AED的佈建外,CPR+AED教育訓練的普及更不可忽視。因此飛利浦從自身的員工以及合作往來的商業夥伴開始,積極推動CPR+AED教育訓練;2025年飛利浦已有超過80%的員工完成了CPR+AED的訓練。台灣飛利浦董事長胡孝揚表示:「我們相信,支持『擴充社區緊急救護量能』之需求不僅是政府或公部門的責任,身為企業主更是責無旁貸。希望我們每個人能用實際行動增加社區緊急救護的能量,共同為打造急救友善的台灣盡一份力量。」 感恩茶會不僅回顧200例的生命奇蹟,也盼藉此活動拋磚引玉,呼籲更多企業與善心人士投入AED公益捐贈,一起守護每一次珍貴的心跳。 一名被救者分享:「沒有想過自己會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失去意識。在那樣緊急的時刻,我非常幸運,當時球場旁就有AED的設置,否則我的未來可能會是另一個結局。如果有機會,我也願意投入AED的公益捐贈,讓更多人和我一樣,能獲得再一次感受心跳的生命奇蹟。」 圖/台灣飛利浦董事長胡孝揚與因AED救回的重獲新生者合影,見證「New Life 200」的生命奇蹟 圖/蘇巧慧立法委員、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台灣飛利浦董事長胡孝揚及醫界代表合影,攜手呼籲持續推動AED佈建與PAD 2.0政策,守護每一次心跳。

百元點亮偏鄉孩子的希望 陳漢典攜手唐氏症基金會與momo購物網助力早期療育

百元點亮偏鄉孩子的希望 陳漢典攜手唐氏症基金會與momo購物網助力早期療育

在群山環繞的桃園復興鄉拉拉山上,許多家庭因隔代教養、低收弱勢等困境,孩子的玩具可能僅是一個布娃娃或一顆球。缺乏足夠的外在刺激與正確的教養知識,讓發展遲緩的情形時常發生。為了守護這些孩子,唐氏症基金會攜手momo購物網共同發起「單筆百元小額捐款活動」,並邀請藝人陳漢典擔任公益大使,號召社會大眾一同支持偏鄉早療服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約有6%的兒童有發展遲緩現象,但台灣被通報的比例僅約2%,顯示多數家庭對發展遲緩缺乏認識或資源 6歲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治療期,其中3歲前接受療育效果更是3歲後的10倍。然而,在偏鄉與離島地區,因交通不便與資訊不足,許多疑似遲緩的孩子無法及時接受評估與服務,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發展困境更加嚴重。 公益大使陳漢典呼籲:「有些孩子,走路慢一點、說話慢一點、反應慢一點,可他們的笑容,比誰都真、比誰都暖。他們需要的,就是『早期療育』。」他分享,拍攝公益活動影像時,遇見的孩子非常活潑好動,他陪著孩子一起跳地板動作、玩卡牌遊戲,看見孩子眼神中的專注與快樂,讓他深刻體會早療的重要。「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真的可以一步步成長,迎向不一樣的未來。」 唐氏症基金會多年來積極推動「偏鄉早期療育服務計畫」,以多元模式協助孩子與家庭,包括機構日間服務、定點療育、到宅療育與親職指導等,服務足跡遍及馬祖四鄉五島、新北八里、基隆和平島、宜蘭員山、桃園八德、大溪與復興鄉山區,由社工與治療師主動深入社區,把資源帶到孩子的家門口。 基金會一年舉辦近100場親職與融合活動,提供超過8,000人次的個別療育服務,幫助超過850個家庭。然而,目前每月仍面臨逾116萬元的經費缺口。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不是每一隻鳥兒,都能自然而然學會飛翔。我們要陪伴偏鄉孩子一步步學習、成長,幫助他們勇敢展翅。偏鄉早療計畫需要社會更多的力量支持,才能持續翻轉孩子的未來。」 長期關注公益的momo富邦媒表示,momo整合物流、資訊流、金流打造《樂公益》網路公益平台,提供逾千萬會員與網友們安心、便利的管道響應公益行動,以及給予公益團體一個發聲管道,以期匯集小小的愛成為大大的力量。 即日起至9月30日,透過momo購物網參與「百元小額捐款」,每筆支持都是偏鄉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助力。活動期間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公益大使陳漢典簽名卡片及【唐寶寶精油手工皂】乙份,前15名捐款超過2000元者更可獲得簽名感謝禮,讓更多孩子因為社會的溫暖而展開不同的未來!

科技領航再創佳績 童醫院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手術率先突破百例

科技領航再創佳績 童醫院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手術率先突破百例

童綜合醫院自5/23引進建置完成最新型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手術系統(SP)的醫療機構後,並由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率先進行達文西單孔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泌尿科、婦產部、耳鼻喉部、一般外科、胸腔外科等科別執行手術以來,至8/31已完成128例手術,單一微小切口手術讓更多患者獲得更優質的預後與生活品質。 今日(9/1)舉辦「科技領航再創佳績 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手術率先突破百例記者會」,並且正式成立「國際單孔機械手臂手術教育暨觀摩中心」,由歐宴泉院長代表醫院宣布由婦產部劉錦成主任擔任該中心主任,致力於推動各式單孔微創手術的臨床教育與觀摩交流,成為國際專業人才培訓與技術分享的重要平台。現場除了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蔡青劭副院長、童詠偉副院長、研發創新中心鄭伯智研發長、婦產部劉錦成主任、婦科微創內視鏡科許俊正主任、婦產部陳緒鵬醫師、泌尿科林益聖主任、泌尿科微創內視鏡翁瑋駿主任、泌尿科莊毓峰醫師、耳鼻喉部陳世偉主任、胸腔外科張凱惟主任、微創機械手臂中心張乃元主任、一般外科余積琨主任、移植外科薛冠群副主任、一般外科張孟浩醫師等醫師到場,直覺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楊繼盛副總裁暨總經理也率團隊與會共襄盛舉。 記者會邀請多位曾經接受過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手術的患者到場分享,一一敘述罹病與治療康復後心路歷程,並上台送花感謝醫師與團隊的治療與照護,讓社會大眾更能體會醫療科技帶來的生命翻轉。    86歲陳姓患者,身體一直硬朗又健康,2023年曾騎乘重機參加不老騎士環島公益活動,接受PSA篩檢時發現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高達13.18 ng/mL (參考值是小於4 ng/mL),經診所轉診至歐宴泉院長門診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考量年紀促使減少疼痛、儘速復原,進行達文西單孔攝護腺切除手術,術後第一天即可進食、洗澡,第三天出院,傷口不需拆線,恢復良好,現場更吹奏薩克斯風,讓大家感受到其健康與無窮的生命力。 67歲林姓男患者因口腔內發現懸雍垂腫瘤及右側軟顎鱗狀細胞癌,蔡青劭副院長進行經口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切除手術,更清晰手術視野與更靈活的器械運用,讓兩處腫瘤細胞能精確的全部清除,減少正常組織與口腔功能的傷害,術後也能快速恢復。 34歲范姓女患者因大量經血、頻尿等症狀困擾,到婦產科診所就醫時發現子宮肌瘤,婦產部劉錦成主任進行超音波等檢查發現子宮肌瘤生長位置已壓迫膀胱,不適症狀日趨嚴重且影響生活與心情;患者希望不要因為手術而出現大傷口,影響後續懷孕,於是進行達文西單孔手術切除肌瘤,腹部僅一個小傷口,完整切除肌瘤切不傷害子宮內細胞。 35歲的彭姓女患者,近一年來經常感到下腹疼痛,婦科微創內視鏡科許俊正主任檢查發現雙側卵巢巧克力囊腫合併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經過評估後,患者接受自然孔達文西切除手術,對於病患而言不僅僅是一場手術,而是重獲健康的新開始,術後患者腹部完全無傷口痕跡,快速恢復健康。 70歲謝姓男患者因出現無痛性血尿以及解尿不順等症狀,經泌尿科微創內視鏡翁瑋駿主任進行相關檢查,確認罹患右側腎盂惡性腫瘤,考量病患曾經接受食道癌手術,經腹腔可能面臨前次手術沾黏的問題,採用腹膜外達文西單孔進行右腎輸尿管併膀胱袖口切除手術,完整切除病灶,腹部僅有一個小傷口。患者術後隔天即可下床走動,術後第三天即出院返家,傷口不用拆線,目前也重拾正常生活。 22歲陳姓女性患者因體檢時發現右側甲狀腺結節,並感覺右側甲狀腺腫大造成頸部壓迫而呼吸困難,經一般外科余積琨主任診視並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確認右側甲狀腺葉2處病灶。因患者擔心術後脖子留疤,於是採用達文西單孔經腋下無痕甲狀腺切除手術。在達文西單孔系統3D放大十倍視野下更精準辨識出神經血管以及副甲狀腺,保留正常組織功能,術後第三天即出院,恢復良好。 這些真實的案例,正是「單孔手術」最大價值的體現──更小傷口、更少疼痛、更快恢復、更好生活品質。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最新型與國際同步尖端設備,活動現場直接展示出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並由歐宴泉院長操作說明,讓大家都能近距離認識智慧科技帶來對各式疾病手術優勢。 童綜合醫院引進達文西SP三個多月以來,在泌尿科、耳鼻喉科、產科、胸腔外科、一般外科等團隊的合作下已經率先突破百例手術個案,未來也將運用於心臟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小兒外科,成為多科整合單孔手術應用平台。 歐宴泉院長表示,『我們不只在醫療成果上創新,也在教育上承擔責任」。成立「國際單孔機械手臂手術教育暨觀摩中心」,打造台灣成為單孔手術的國際培訓基地。我們希望培育優秀的國內外醫師,推動跨國技術交流。我們深信,唯有持續突破與分享,才能真正成為醫療科技的領航者,並為更多病人帶來重生的希望與最高品質的照護。 童敏哲總院長指出,童綜合醫院始終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積極引進最先進的醫療儀器與設備,不斷推動醫療服務的創新與精進。不僅為民眾提供多元的醫療選擇,更能確保治療的精準與有效。本院在三個多月內已完成單孔手術128例,這不僅彰顯醫療實力的肯定,也展現台灣醫療創新的一貫精神與國際接軌的努力。童綜合醫院將持續以「成為世界公民最信賴的醫院」為目標,為更多病人帶來最高品質的手術治療與重生的希望。

生活與治療雙贏!高雄長庚打造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 從水腫如米其林到自在上下班!腹膜透析助他擁抱正常生活

生活與治療雙贏!高雄長庚打造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 從水腫如米其林到自在上下班!腹膜透析助他擁抱正常生活

54歲的黃先生罹患糖尿病逾20年,2年前腎功能開始惡化,就在半年前,他驚覺自己已數日沒小便,手、腳與臉部都嚴重水腫,整個人宛如「米其林寶寶」,即便吃了利尿劑仍絲毫不見好轉,就醫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僅剩個位數,全身水腫,體內累積多達1萬毫升以上的水,體重也從52公斤瞬間增加到72公斤,他無奈道:「那時候我心裡就有底,知道大概要洗腎了」。 熱愛騎單車、拍飛機、聽音樂會演出的黃先生,生活多采多姿,但一想到要是真得洗腎,一週就有3天要躺在醫院,工作、生活恐大亂,令他內心相當徬徨不安。所幸,有次回診時醫師向他提起「腹膜透析」,一聽到在家裡就能洗腎,他毫不猶豫點頭答應。在醫師安排下,僅短短半小時就植入腹膜透析導管,之後每晚睡覺時順道進行腹膜透析。他笑稱:「對我而言,就是肚皮上多一條管線,衣服穿上完全看不出來,對生活影響大概只有10%」,上班、出遊都不受影響。 圖/腎友黃先生接受居家腹膜透析,生活自在,持續騎車、出遊,工作與興趣不受限。(高雄長庚提供) 洗腎新潮流!居家腹膜透析列「健康台灣」重點目標 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高居全球首位,透析盛行率更是居高不下,根據健保署資料,目前​​每年約有9萬人接受透析治療,但選擇腹膜透析者僅約6千多人,比例未達1成。響應國家加強推動腎臟照護與腹膜透析政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及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由李建德院長帶領於28日舉辦記者會,邀請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黃志中局長;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吳鴻來理事長;腹膜透析病友代表黃先生與會,傳遞透析治療新趨勢,分享高雄長庚開創腹膜透析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的成果。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黃志中局長表示,腎臟病照護是政府推動「健康台灣」的重要目標,除了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例行腎功能檢驗外,也鼓勵以居家腹膜透析取代院內洗腎。腹膜透析讓腎友在家即可完成治療,兼顧生活品質與健康管理,配合全民健保編列逾4億元專款鼓勵腹膜透析,高雄市政府將結合醫療院所,持續提升市民對腹膜透析的認識與使用率。高雄市立鳳山醫院李建德院長說明,鳳山醫院作為高雄長庚醫療團隊的一員,積極推動腹膜透析照護,期望結合社區醫療資源,讓更多腎友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便利、安全的治療服務。 圖/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黃志中局長表示,推廣腹膜透析能提升醫療韌性,守護民眾健康。(高雄長庚提供) 圖/高雄市立鳳山醫院李建德院長表示,高雄長庚發展門診經皮植管技術,提升腹膜透析效率與便利性。(高雄長庚提供) 高雄長庚推「腎科經皮植管+居家透析」新模式  腹膜透析翻轉腎友人生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李文欽主任強調,腹膜透析,讓洗腎只是生活中「多一件事」,而不是生活中「只有洗腎這一件事」!目前全台有9成洗腎病友仰賴院內洗腎,但實際上,居家腹膜透析不僅成本效益高,更能提升腎友生活品質,只要在家裡就能透過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在夜間睡覺時同時進行透析治療,不影響原有白天工作與日常活動,飲食也相較有彈性。近年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團隊更結合「植管門診化+在宅醫療化」概念,經醫病共享決策增進病人對於腹膜透析的認識,且創新打造腹膜透析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讓每位有需求的病人都能快速、安全啟動透析治療。 高雄長庚腹膜透析腎科經皮植管迄今累計個案達82例,領先南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鄭本忠醫師表示,過去施行腹膜透析,多數腎友得住院,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膜透析外科植管手術。現在高雄長庚整合跨專業團隊打造高效率腹膜透析腎科經皮植管,末期腎臟病友由腎臟科門診先行評估,若病況適合,安排急診入院,由腎科團隊以局部麻醉方式在門診完成植管,再經過幾小時留院觀察便可返家,達到「及時、安全、低負擔」的治療目標。 腹膜透析需要一條長期留置的導管,讓透析液可以進入並排出腹腔,利用腹膜作為過濾膜清除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導管的放置方式有多種,傳統上多由外科醫師以開放手術或腹腔鏡方式進行。腎科經皮植管則是一種微創方法,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於肚臍下或下腹適當位置創造1-2公分的小切口,以穿刺針進入腹腔,搭配超音波輔助確定位置,即可透過導絲與擴張器將腹膜透析導管引入腹腔,完成植管。此技術,腎臟科醫師能直接在透析室或小型手術室完成,且傷口小、恢復快,方便病人提早開始腹膜透析治療,縮短等候手術室與外科安排的時間。 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李文欽主任指出,腹膜透析讓洗腎不再是生活的唯一重心,居家透析成本效益高,提升腎友的生活品質。(高雄長庚提供) 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鄭本忠醫師指出,現行腹膜透析腎科門診經皮植管讓病人能快速、安全啟動治療。(高雄長庚提供) 高雄長庚腹膜透析室成立於民國78年,完善的跨科專業照護團隊,包括22位專科腎臟醫師、12位腹膜透析治療師及8位營養師,提供腎友「全人照護」服務,迄今已有超過2千名病患進行腹膜透析治療,比例超過全國平均,成果斐然。 圖/(大合照) 高雄長庚打造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免除洗腎病人等待的困擾。左起為鄭本忠醫師、李文欽主任、黃志中局長、李建德院長、吳鴻來理事長、腎友代表黃先生。(高雄長庚提供)

失智症警鐘!熱蘭遮失智症協會20週年北上分享迎戰經驗 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白明奇醫師籲「文化平權」守護黃金歲月

失智症警鐘!熱蘭遮失智症協會20週年北上分享迎戰經驗 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白明奇醫師籲「文化平權」守護黃金歲月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統計指出,目前全球約有 5,500 萬名失智症患者,且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 1 名患者,失智人口逐年攀升,不僅考驗醫療體系,更威脅國家人力資產的延續。隨著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比例快速增加,象徵黃金世代的勞動力正逐步流失。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達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且未來十幾年內將突破68萬,盛行率將近10%。國、內外人口結構變化,使得失智症問題日益嚴峻,黃金世代勞動及生活力逐年流失,難得的「黃金流動率」也面臨瓦解危機。專家呼籲,當高齡與失智浪潮翻湧,以「文化平權」實踐防治和照護,讓所有群體都能獲得文化參與與支持,不僅是健康權,更是認知活力持續的重要力量。提升國民失智素養,打造友善、均衡的藝術與社區參與環境,有助於接住每一位長者的「黃金歲月」。專家提醒,除了醫療介入,文化平權在失智症防治上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唯有透過教育、社會支持與正確認知,才能讓患者與家庭獲得尊嚴與公平的照護。 當失智症悄悄上門,偷走的絕不僅僅是記憶。協會曾有照護者分享親身經歷,罹患阿茲海默症後,他的父母對親人的呼喚、家庭活動、過去的喜好都逐漸冷淡,不再表露情緒。「過往嚴謹的父親與家人不再有衝突,卻也沒有擁抱、沒有笑聲,有如隔著一道厚厚的透明牆。」這種來自家屬的無力與遺憾,是許多失智症照護家庭的共同心聲。 這狀況阿茲海默症患者中屬於「常見非認知症狀」,約48%早期就會出現明顯的情感淡漠,切斷了情感的流動、親情的連結。失智症患者被偷走的不僅是人生悲傷的片段記憶,而是抹殺了患者與家人過往與未來的人生美好。然而,正因有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的努力,更多病友與家屬走進多元藝術、社區宣導、音樂會與交流活動中,在一次次互動中重建「活著」的情感經驗。藉由協會協助參與音樂劇演出,雖然時常不記得歌詞,但在表演現場,卻能露出久違的笑容,與孫子眼神交會,說出「我還在這裡」。講座當場亦有一位病友現身說法,表示受到鼓勵參與協會活動後,除了增加對自身疾病的瞭解,更有感多元策略下延緩病程惡化的成效,現場家屬感動表示,「這些互動不僅是恢復記憶,更是重新打開情感的門,讓我們還能一起牽手走下去。」 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今年適逢20週年,回首過往,成就與堅持令人動容。白明奇醫師回憶,如同南太平洋的島民遠涉重洋,每一次跨島探險都要靠心中設定的「虛擬小島」作為信念,才能持續前行。「從零起步到今天,我們像孤島間不斷連線的渡船,慢慢化虛為實。」協會創立至今,從沒有任何經費,到舉辦數十場音樂會,影響上萬民眾,推動「三動兩高」預防原則,辦理失智症月健走、市民講座、照護師認證課程,還深入宮廟與當地社團攜手舉辦活動。協會的Triple 10計畫,更攜手許多滿了熱忱的專業醫師,深入台南每一個行政區,為失智症正確衛教宣導、為文化平權與素養而努力。不僅如此,協會更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將台灣在地經驗與國外專家彼此啟發。白明奇醫師表示「下個20年,我們還要繼續把想像中的安全小島變成陸地,連結台灣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 科學與醫療的進步,正帶來失智症篩檢與治療的新里程碑。近年,生物標記與血液檢測能夠大幅提升早期診斷準確率,單株抗體和新型藥物帶來減緩病程的曙光,許多大型醫學中心正積極布局,成大醫院白明奇醫師更同為率先在台施打第一劑失智症新治療。他在本次活動呼籲:「失智症偷走的不只是個人記憶,而是整個家庭的人生。」他強調,政府、產業、學術與社會都應正視並投入失智症防治。防治之道不只是醫藥治療,應從「腦力要動、身體要動、休閒要動」及「高度學習、高抗氧化」的「三動兩高」原則做起,由生活型態、飲食、運動、社區參與等多方面著手,降低發生率、延緩退化,也守住家中每個人的黃金歲月與難得的人力資源。 社會不應讓任何一位患者與照護者孤獨遠颺。走過20年,熱蘭遮失智症協會與白明奇醫師用愛、專業與堅持,牽引失智家庭走過無數風浪,把一座座希望的虛島,真正成為守候每一個黃金世代的堅實陸地,也盼持續成為連結產官學界的力量,攜手破除失智症迷思、建立知識平權的社會,落實失智症預防與早篩早治,幫助台灣延續黃金人才、邁向下一段黃金年代。

萬芳醫院與韓國釜山Hu Hospital攜手合作 脊椎微創內視鏡進入國際同步時代:1公分切口、隔天出院成為常態

萬芳醫院與韓國釜山Hu Hospital攜手合作 脊椎微創內視鏡進入國際同步時代:1公分切口、隔天出院成為常態

腰痠背痛、下肢麻痛是許多現代人的困擾,嚴重時甚至連坐下、走路、咳嗽都會痛得難以忍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外科近年持續精進「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pine Surgery)」技術,不僅以約1公分切口即可完成手術,還能讓大部分患者在隔天出院、快速回到生活,大幅降低傳統手術帶來的長期不便。 近期,萬芳醫院更與韓國脊椎名院釜山Hu Hospital Spine Center建立策略合作,透過病例討論、術式觀摩與品質指標交流,打造國際同步的治療模式 Hu Hospital是全球「單側雙通道內視鏡(UBE)」技術的領航者,每年執行超過1,000例手術,並吸引超過20國醫師前往觀摩進修。此次合作,讓北部地區的民眾不必出國,也能享有國際級水準的微創治療。 萬芳醫院神經外科團隊近期就收治一位59歲澳洲籍旅客,他在台灣旅遊時因跌倒引發急性椎間盤突出,導致左下肢劇烈痠麻、難以行走。醫師立即安排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僅90分鐘便完成治療,病人隔天即出院,一週後順利搭機返國,生活幾乎不受影響,顯現技術成熟與流程完善的優勢。 神經外科主任劉恆維指出,微創內視鏡手術不僅切口小、出血少,術後疼痛也較輕微,「多數病人隔天就能下床走路,不必長期穿戴鐵衣般的護具」。他強調,成功的關鍵來自「國際水準的精準選案與標準化流程」,包括術前影像評估、麻醉規劃、術後疼痛控制與復健衛教,每一步都環環相扣。 劉主任提醒,椎間盤相關的典型疼痛常伴隨「下背痛合併坐骨神經放射痛」,從臀部延伸到腿部甚至腳趾,症狀如電流竄過般刺麻,搬重物、久坐甚至咳嗽都會加重不適。當藥物、復健或注射效果有限、已影響睡眠或工作時,就應與醫師討論手術介入。 此次萬芳與Hu Hospital Spine Center的結盟,象徵「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新格局。未來雙方將展開更多臨床研究、醫師交流與品質對接,讓萬芳醫院成為台灣北部地區病人接受國際最新脊椎微創治療的重要據點。院方呼籲,若長期有腰痠背痛或下肢麻木無力,應盡早就醫檢查,別讓小病拖成大問題。透過微創手術,病人能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的生活品質改善。

你的心 分秒必爭 20年心臟科醫師臨床經驗 教你如何掌握救人關鍵

你的心 分秒必爭 20年心臟科醫師臨床經驗 教你如何掌握救人關鍵

近來,心肌梗塞已成為影響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屢屢出現因為心肌梗塞不幸離世的新聞。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率讓許多人深感焦慮,也因此讓心臟醫學知識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馬偕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蔡瑞鵬與資深主治醫師顏志軒聯合撰寫《你的心,分秒必爭:心臟科醫師教你的事》 作者以醫者視角呈現搶救現場的抉擇與壓力,亦提供實用的判讀知識與臨床思維,期待縮短醫病之間「理解的距離」,為將專業知識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達給讀者,也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分享給醫療領域同儕,期望建立一致性治療準則,在面對危急情況下,為病人爭取最寶貴的救治黃金時間。 新書發表會於今(29)日在馬偕紀念醫院舉辦,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特別到場支持,他表示,心臟疾病已連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列,其中急性冠心症(心肌梗塞)更是來勢洶洶,致死率極高,多年來衛福部持續推動「緊急醫療體系強化計畫」,目的就是要縮短從發病到治療的關鍵時間,可以快速反應正確治療,邱泰源表示,馬偕紀念醫院多年來在此領域的表現足堪醫界典範。 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表示,此書由兩位資深心臟內科醫師,透過100個案例畫龍點睛的關鍵治療決策,兼具實用性與專業性的角度,說明心肌梗塞危急時刻的判斷與治療經驗,對於投入臨床工作者,更是一本學以致用的教材,值得推廣。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致詞時則提到,身為急診醫師,搶救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心電圖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如何能快速、準確的判斷,成為搶救生命的重要關鍵,是急診醫師與心臟科團隊的專業展現,也強化了危急現場的敏銳度,讓每一位病人得以在最快速的時間點,接受到最適合的醫治,獲得良好的照顧與預後,重新回歸家庭與生活。 作者群之一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蔡瑞鵬在發表會中分享臨床經驗,他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緊急程度,其實很像「產婦突然破水」,來得又急又快,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心臟的肌肉就在慢慢壞死,等不及檢查、也無法觀望,這種危急程度往往是「醫護人員比家屬還急」,深怕在家屬連絡與考慮的時候,遺憾也隨之而來。 蔡瑞鵬表示,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在「縮短認知差距」,想告訴讀者「有一種病,真的很急,急到必須立刻做處置,才有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他舉例,發生急性冠心症時,心導管治療是最優先的治療選項,但常見家屬在溝通上延遲,影響治療預後成效。 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就是,要不要裝塗藥支架?蔡瑞鵬表示,根據臨床研究結果,藥物塗層支架發生再狹窄的機率比一般金屬支架小,因此被用來治療許多較為複雜的病灶;此外,為減少血管內血栓的風險,必須同時給予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一般金屬支架應至少併用一個月,藥物塗層支架如果沒有出血的風險的話,建議最好合併使用一年。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顏志軒表示,當心臟疾病發生時,無法慢工出細活,一切講求「快狠準」的治療效率,書中他特別收錄一位49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但無規則服藥,發生胸痛持續三天且第三天合併呼吸困難,親友緊急送醫後發現竟是主動脈剝離,由急診緊急連絡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進行手術,病人住院三週後順利出院,現於門診追蹤中的個案,籲請民眾提高警覺才能成為救治最前線的重要關鍵。 ★急性冠心症五口訣(HEARTS): H(History) 病史 有無置放過支架、心臟手術、家族史等。 E(ECG change) ECG change 心電圖變化 A(Age) 年齡 男性45歲及女性55歲以上要特別注意。 R(Risk factors) 心血管高風險因子 包括抽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 T(Troponin) 肌鈣蛋白指數 評估心肌損傷程度 S(Symptoms) 症狀 典型胸痛、喘、眩暈及上腹疼痛。

境外移入球黴菌症病例增加 臺大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 守護國人健康記者會

境外移入球黴菌症病例增加 臺大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 守護國人健康記者會

球黴菌症(Coccidioidomycosis,又稱Valley Fever),是一種在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及中南美洲常見的肺部傳染病。其致病原為球黴菌,民眾於建築施工、戶外作業或風暴環境中吸入含有球黴菌關節孢子(arthroconidia)的塵土後,可能因此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並無任何人傳人的報告。臨床上,約40%的感染者在暴露後1至4週內出現症狀,包括倦怠、咳嗽、呼吸困難、頭痛及肌肉酸痛等。絕大多數患者可於數週內自行緩解,僅少數症狀較為嚴重或免疫力低下者需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診斷方式包括血清學檢測、痰液或組織培養,以及病理顯微鏡檢查,其中以血清學偵測IgM及IgG抗體最為常用;若病理下觀察到特徵性的「球狀產孢結構(spherule)」也可確診。 在台灣,肺球黴菌症屬境外移入疾病,以往病例相當罕見,2000至2020年間僅見一例,惟自2020年以來已累計13例。這些個案均具美國西部或南部旅居、工作或旅遊史,其中6名個案於2020年前已在當地生活或工作,另有7名個案自2020年後因赴美工作而前往。尤其身處流行區域戶外作業期間,可能因吸入空氣中的球黴菌孢子而感染,隨著國人至海外洽公或旅遊大幅增加,暴露風險亦同步上升。由於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球黴菌症往往不易在第一時間診斷,臺大醫院病理部謝明書醫師透過專業且精準的病理判讀,成功協助確診個案,讓患者得以及時獲得正確治療,展現臺大醫院跨專科團隊的實力。 為提升醫界對球黴菌症的認識與防治,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建立檢測方法,並強化醫療院所檢驗機制,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隨著台灣產業全球化發展,醫療體系必須提前部署。臺大醫院將持續配合國家政策,透過臨床經驗累積與檢測能量提升,守護全球化下旅外國人的健康,成為台灣全球化佈局中最堅實的後盾。」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對於赴海外旅居工作後返台的族群,外科與病理科團隊將密切合作,強化跨科別診療流程,確保疑似個案能迅速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降低併發症風險。」內科部主任王振泰則強調:「臨床醫師須提高對境外移入疾病的敏感度,特別是呼吸道症狀患者。我們將持續推動醫師教育與檢測能量強化,確保病人得到最佳醫療照護。民眾也不需因爲去過球黴菌較為盛行的區域就特別擔心、害怕。工作時做好個人防護,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而就醫時,主動提供相關居住史及『TOCC』四大資訊(旅遊史、職業、接觸史、群聚狀況)給醫師參考,將有助於及早診斷與治療。」臺大醫院將持續與衛生福利部攜手合作,不僅是臨床診治與檢測的先鋒,也致力於公共衛生防護工作,為國家產業發展與人民健康提供最強大的支持。

52歲工程師騎車屁股痛 以為痔瘡發作 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再復發 聯合療法激發免疫反應

52歲工程師騎車屁股痛 以為痔瘡發作 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再復發 聯合療法激發免疫反應

一位52歲邱先生,從事資訊行業,長期工作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且有抽菸習慣,多年前,騎車感覺屁股腫痛但不以為意。直到2023年11月因副睪丸炎及肛門廔管至外院開刀,醫師檢查發現惡性直腸腫瘤第三期,不能開刀只能清創加造口,隨後接受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但腫瘤未減反增且每天流出膿水。2024年4月,邱先生至新光醫院尋求第二意見,腫瘤治療科季匡華主任安排熱治療並結合外院的化療、放療,腫瘤開始縮小並獲得控制。2025年6月直腸癌再度復發,季主任採取威智刀放射治療,加上組織內熱治療及低劑量的免疫節點抗體直接腫瘤內注射,邱先生的症狀幾乎消失,2種腫瘤指數下降,正子檢查明顯進步。 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季匡華主任表示,原發腫瘤經過放療、化療後再復發將非常棘手,因為不能再開刀,化療已經有抗藥性,放療也很難再給足夠高的放射劑量 針對邱先生的狀況採用「創新協同聯合療法」,包括局部腫瘤內注射免疫增強藥物與高精度放療、熱療來激發免疫反應。低劑量的免疫節點抗體直接腫瘤內注射,加上組織內熱治療將原本不太可能有效的放療效果加倍提升,更重要的是原本不太可能有效的免疫治療也能因聯合療法,引起「原位疫苗」效應的全身性免疫效果,避免一旦再復發造成兵敗如山倒的連鎖反應。 季匡華主任解釋,原位疫苗效應主要為激活局部免疫細胞,如樹突細胞、T細胞等,激發人體免疫細胞活化、辨識出腫瘤抗原且召喚更多免疫細胞來攻擊腫瘤,就好像把腫瘤當作疫苗的製造工廠般,引發全身性免疫,對腫瘤產生治療效果。 季匡華指出,放射治療在癌症治療中扮演關鍵角色,常見於腫瘤縮小、癌細胞殺傷,放療雖然是局部治療,但每個組織都有放療劑量的上限,為了提供更高精度的放射治療服務,新光醫院2025年8月啟用全新威智刀系統(Elekta Versa HD 結合 Brainlab ExacTrac Dynamic),結合旗艦型直線加速器及精準導航定位技術,高精度放射劑量集中於腫瘤,保護周邊正常組織提,升放療精準度與劑量調控,幫助癌友快、狠、準打擊癌症。

電子煙無助戒菸 反增四倍肺癌風險

電子煙無助戒菸 反增四倍肺癌風險

電子煙肆虐, 推估2024年全台18歲以上人口中約有20萬人為電子煙使用者。「2025年戒菸習慣調查」發現,受測者中高達六成五吸菸者曾試圖以電子煙戒除紙菸,恐越抽越上癮,增加罹癌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顏啟華部長提醒,戒菸要快,選對方式很重要,最新研究指出,尼古丁替代療法能幫助戒除紙菸與電子煙,即時降低戒斷症狀的不適,降低抽菸衝動!若同時使用短效與長效的合併療法,成功率可提升34%,成國人戒菸一大助力! 電子煙較無害?小心抽更多! 調查中超過六成吸菸者為紙電雙重使用者 以菸戒菸比例高 大幅增罹癌風險! 據最新調查,六成受測者為紙菸、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大部份更認為「電子煙的健康危害較紙菸低」,進一步探究原因,前三名分別為「缺乏刺鼻氣味」、「認為電子煙不含焦油成分」、「無法清楚計算用量,讓人覺得抽的不多」。顏啟華部長表示,電子煙常以各種風味降低民眾戒心,可能會提升抽菸頻率。受測者中更有六成五吸菸者曾以電子煙戒除紙菸,他繼續說,雙重使用者罹患肺癌風險較不吸菸者高出四倍! 事實上電子煙危害不亞於紙菸,不僅會釋出多種致癌物質,研究也指出,使用電子煙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為非使用者的4.36倍,雙重使用比僅抽紙菸者高出1.47倍!最新調查顯示,達三成八雙重吸菸者同時出現兩種或以上的健康問題,千萬別以電戒紙,恐帶來更大健康傷害! 電子煙非正確戒菸工具 醫提醒使用尼古丁合併替代療法提高至34%! 戒菸並不容易,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吸菸者曾嘗試戒菸。顏啟華部長表示,單靠意志力的戒菸成功率僅3-5%,調查中進一步探究未成功的原因,前三位分別為「吸菸已成習慣或生活儀式感」、「戒菸動機不足導致意志力不夠堅定」、「無法克服菸癮帶來的戒斷症狀」。 因此,他提醒搭配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可大幅提高戒菸成功率,如長效貼片及短效噴霧、咀嚼錠等。而相較單一療法,合併使用成功率提升 34%,為市面上、戒菸成功率較高之療法! 戒菸領導品牌尼古清經科學證實可藉除電子煙!紙菸、電子煙、加熱菸的吸菸者都應以正確方式戒菸 尼古丁替代療法不僅能幫助戒除傳統紙菸,還能夠幫助緩解電子煙癮。顏啟華部長補充說明,加熱菸本質上屬於菸草產品,建議比照現行戒菸治療方式,幫助菸民戒除。菸癮是可以治癒的,不論是對紙菸、電子煙、加熱菸的吸菸者都應鼓勵以正確方式戒菸。戒菸噴霧能即時釋放尼古丁,快速緩解菸癮,壓制突如其來的渴望,輕巧設計方便攜帶,適合於任何場合使用。針對重度尼古丁成癮者,建議可搭配長效劑型使用。像是尼古丁戒菸貼片,每天只需貼附 16小時,即可穩定釋放尼古丁、控制菸癮,能依照不同使用時機與需求,提供個人化的戒菸支持。 大樹藥局攜手尼古清舉辦戒菸競賽 藥師親身體驗並見證戒菸成功 助擁抱健康無菸好生活! 除了尼古丁替代療法輔助外,專業的戒菸諮詢也十分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戒菸成功率。大樹藥局作為每一位民眾社區裡最可靠的健康顧問,致力於提供專業建議與戒菸支持。今年更響應尼古清的戒菸競賽,由大樹藥局藥師親身體驗,攜手親友一起努力,為自己也為家人創造更健康的生活,並於今日記者會發佈戒菸成果,見證眾人攜手努力、成功邁向無菸生活,以實證鼓勵民眾加入戒菸行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