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響應千禧之愛倡導「蔬果佔一半 健康有保障」邁向健康與永續共好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響應千禧之愛倡導「蔬果佔一半 健康有保障」邁向健康與永續共好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於 114 年 7 月 31 日(星期四)蔬果佔一半 健康有保障」記者會,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贊助支持,透過實際行動推廣健康飲食理念與永續生活方式。此次活動以「植物為主飲食法(Plant-Based Diet,PBD)」為發想,主張每餐蔬菜水果應佔餐盤一半,實踐營養均衡與環境友善的生活模式。 活動現場展示健康餐盒與色彩繽紛的生菜沙拉,讓與會者了解日常飲食中如何簡單落實植物為主的飲食原則。 詹鼎正院長表示,北護分院目前正積極推動「ESG」國際永續發展目標,蔬食不僅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也能大幅減少碳足跡,是現代人兼顧健康與環保的最佳選擇。 啟動「蔬果佔一半」健康實踐計畫,連續 12 週提供健康餐盒+生菜沙拉 本次記者會也同步啟動「蔬果佔一半健康實踐計畫」,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每週提供一次生菜沙拉,連續 12 週搭配由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組供應的健康餐盒,共同組成符合「蔬果佔一半」原則的午餐組合。透過實際參與及飲食體驗,引導院內員工培養植物為主的健康飲食習慣。 詹鼎正院長強調,這不僅是一項健康倡議,更是醫療院所對於永續未來的責任實踐。從醫療專業出發,帶動飲食轉型,建立可長可久的健康模式,是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長期努力的目標。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陳欣勵執行長則表示,基金會宗旨為推廣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近年因應氣候變遷、地球永續,基金會很認同國際組織 EAT-Lancet 對植物為主飲食的倡議,將之化為簡易好實踐的「蔬果佔一半」飲食法,不但有助於降低癌症、肥胖及三高疾病等風險,還可減少碳排、維持食物供應。 此次榮幸獲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響應及合作,實際提供食材與資源,盼雙方協力讓永續飲食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可口、可行、可持續的選擇。

「長者量六力」互動特展 體驗健康新趨勢

「長者量六力」互動特展 體驗健康新趨勢

我國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為提升長者生活品質,國民健康署推出「長者量六力」,涵蓋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憂鬱六大面向,協助長者及早發現內在能力衰弱並介入。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國民健康署在北中南東舉辦免費互動式特展,邀請民眾體驗並學習「量六力」。 「量六力」守護銀髮族全臺互動式特展免費參觀 截至114年6月,臺灣65歲以上長輩已超過450萬人,佔全國人口19.6%,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的社會。而長輩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維持內在身心功能也是提升老年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國民健康署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長者內在能力評估(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簡稱ICOPE)指引,針對「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等六大內在能力指標,鼓勵大眾幫助長者及早發現內在能力衰弱,及早資源介入,並將此評估命名為「長者量六力」。為提升長輩及家屬對於量六力的了解,國民健康署分別於北、中、南、東各舉辦一場「114年長者量六力互動式特展」,第一場於7月30日(三)至8月3日(日)於臺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西1館展出,活動全程免費參觀,誠摯邀請民眾踴躍參與。 展覽內容多元又有趣陪長輩認識如何「量六力」 「114年長者量六力互動式特展」共有9大展區,分別以上述六大內在能力指標為主軸的6大展區,展區內容採用靜態呈現與動態體驗並行之方式,搭配互動遊戲設計,引導長者及照顧者深入了解自身內在能力狀況,並學習如何於日常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現場亦有教學協助長者加入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現場體驗評估流程以及名人講座等3個展區。民眾不但可以於會場學習利用「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隨時隨地關心長者身體健康,也可以在現場接受專業服務人員評估,進一步了解長者功能評估流程。 世壯運金牌得主以及各領域專家教用行動詮釋健康老化生活 活動會場邀請今(114)年於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世壯運)奪得100公尺短跑金牌的88歲「噴射機阿嬤」潘秀雲女士,及70歲退休校長王全清先生上臺分享親身經歷。潘阿嬤表示,保持規律的運動能夠給人很大的鼓勵和鼓舞,不僅是在生理上能夠健康,也能在心靈上更能帶來愉悅感,都是讓人能夠逐步邁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退休校長王阿公也分享,他在退休後也依舊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幫助他人,除了擔任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的講師以外,也有固定前往據點運動,保持身體健康,這次更是擔任了2025世壯運的志工。兩位長者的理念都與健康老化不謀而合,經過他們的分享,期望長者都可以體會到長者內在能力評估的重要性。 此外,民眾別錯過於每場展覽的3日動態體驗中,上午及下午各有1場名人講座,北部場將由「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黃揚名、「無論如河書店」-梁秀眉以及「蘭萱時間」-蘭萱輪流於講座時間進行分享,透過各方面的專家講座讓民眾更能夠從不同角度了解到長者量六力的內涵。 互動式特展全程免費參觀 國民健康署舉辦的「114年長者量六力互動式特展」每場展覽為期5天,全程免費參觀,活動第1、2日為靜態呈現,第3至第5日為動態互動體驗,參加者皆有機會獲得小禮物,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更多活動資訊及報名方式,民眾可至 Accupass 活動網頁查詢。(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6180358224146120790)並歡迎加入「長者量六力」LINE好友,只要在LINE ID搜尋「@hpaicope」,為長者健康把關。

臺大醫院打造全方位醫學級減重計畫 助你健康瘦、不復胖 30年臨床經驗系統整合,幫助民眾找回健康與自信

臺大醫院打造全方位醫學級減重計畫 助你健康瘦、不復胖 30年臨床經驗系統整合,幫助民眾找回健康與自信

「我今年57歲,以前總覺得自己是『壯』,直到開始吃高血壓藥,才發現脂肪過多不是好事……」這是一位臺大醫院減肥班學員林小姐的親身分享。從多次嘗試自我減重失敗,到成功減去8公斤、血壓藥可以減半,她靠的不是節食、斷食或激烈運動,而是一場由臺大醫院專業醫療團隊全方位陪伴的「行為轉變」。 臺大醫院自1994年開辦減肥班至今已超過30年,累積無數成功經驗。今年結合醫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物理治療師與精神醫學專家等17位跨領域專業,推出更完整的醫學級減重計畫,融合飲食管理、個別化運動與心理調適三大核心策略,幫助學員從根本建立「易瘦體質」,有效減重、避免復胖,進一步改善慢性病與整體健康。根據統計,學員在課程結束後平均減重近6%,並有效改善血壓、血脂與血糖控制。多位學員在減重後成功減藥,甚至逆轉代謝疾病。為讓無法親自參與課程的民眾也能受益,臺大醫院特別將多年課程精華整理成專書,內容涵蓋科學減重方法、飲食與運動建議、常見錯誤迷思與實例故事,幫助更多人掌握正確減重觀念,打造能長期維持的健康生活型態。 三大核心策略  打造易瘦體質 飲食管理:從根本改變熱量與均衡營養健康餐盤做起 減重首重熱量赤字與營養攝取平衡。臺大營養團隊強調,以每週減重0.5至1公斤為合理目標,最為健康安全,避免過快的減重速度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和基礎代謝下降。可善用「每日飲食指南」與「我的餐盤」概念,搭配28道由營養師設計的多元化減重食譜,讓學員吃得健康又有飽足感。減重並不等同禁食,營養師強調合理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比例及各大類均衡飲食,體重控制期間仍建議需要攝取全榖雜糧類以提供能量所需,適當少油的優質蛋白質--豆魚蛋肉類,且並非一味無油飲食,適度攝取好油,例如:不飽和脂肪酸取代動物性來源的飽和脂肪,更可幫助減重期間改善血脂不良狀況。 個別化運動策略:動出健康,燃脂增肌 運動不僅燃燒熱量,更有助維持肌肉量與提升代謝率,並促進身心健康。臺大運動與物理治療團隊依不同體能設計分齡運動菜單,並提供12種居家運動圖文示範,包括徒手肌力訓練、彈力帶與瑜珈伸展等,協助學員輕鬆融入日常生活,建立持續性運動習慣。強調「減肥運動123原則」——要動、均衡、多元,讓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調適與行為轉變:身心平衡,讓減重成效永續維持 減重不僅是身體的轉變,更是身心靈的「人生設計」旅程。情緒、睡眠與飲食和減重的身心平衡息息相關,適度自我察覺與心理調適策略,可幫助建立正向的飲食行為和生活習慣。透過建立正向態度、獲得社會支持(如透過團體課程和同儕支持)並提升自我控制感,克服舊習慣、養成新行為,也是臺大醫院減肥班的特色,以團體課程方式進行,藉由同儕互相學習與鼓勵來健康與快樂減重。 成效卓著 兩個月平均減重近6% 臺大醫院減肥班為期兩個月的密集課程內容豐富,從健康評估開始,包含每週兩次團體飲食與運動課程。營養師實地陪伴用餐,親自教學熱量與營養素計算,並導入智慧健康工具進行自我監控。運動課程則由臺大體育室教師帶領,協助學員從中理解運動對健康的具體益處。根據統計,學員在課程結束後平均減重近6%,並有效改善血壓、血脂與血糖控制。臺大醫療團隊強調,成功且可持續的減重仍須回歸生活本質: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自我監控。唯有從行為改變與心態轉變出發,才能真正實現不復胖的易瘦體質,邁向健康與自信並存的理想人生。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增給付未滿36週早產兒 醫學會呼籲:未滿一歲早產兒應盡速施打 預防感染及重症風險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增給付未滿36週早產兒 醫學會呼籲:未滿一歲早產兒應盡速施打 預防感染及重症風險

34週早產兒蔡小妹,在一個月大時感染RSV,先是發燒、呼吸「咻咻」聲症狀,接著出現發紺 (嘴唇發紫)、呼吸窘迫症狀,緊急送醫插管維持呼吸,住進加護病房一個禮拜,家長心急如焚。 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探,早產兒比例10年內卻是成長了1.8%,為降低早產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後導致重症、插管與誘發氣喘的風險,中央健康保險署自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擴大RSV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範圍,從未滿33週擴增給付至「未滿36週」,也就是實際滿35週加6天的早產兒,預估5年內可照顧到大約4,300多名的早產兒,也讓台灣防疫政策正式接軌日本、韓國,全面提升早產兒RSV防護覆蓋率。 國內每10名新生兒就至少1名早產兒 每年約千名嬰幼兒因RSV住院 國內新生兒持續探底早產兒卻持續成長,根據國民健康署112年統計,台灣早產(<37週) 發生率為10.88%,早產兒的比例10年來成長了1.8%,相當於每10名新生兒就至少一名早產兒,如何讓這些得來不易的小生命健康長大是當務之急。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表示,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感染RSV而住院。根據疾管署112年統計,2023年RSV確診人數較2022年增加近2倍(1.7倍),更是2021年的4倍(4.3倍)。早產兒一旦感染RSV,重症與住院的機率都比足月兒高,此次健保署擴增給付RSV單株抗體至未滿36週的早產兒,接軌日韓RSV預防政策,讓每位早產兒都能在健保的保護傘下安心長大。 RSV恐對早產兒釀四高危機,單株抗體是有效預防武器 健保擴增給付至未滿36週早產兒,推估114年約8600多名受惠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張弘洋醫師指出,RSV是導致早產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具高度傳染性與潛在重症風險,臨床上最常見的風險包含: 高感染率:45%早產兒曾感染過RSV 高重症風險:早產兒若在出生後3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的比率高達7成 高插管風險:早產兒若不慎感染RSV將近5成需要插管輔助呼吸 高誘發氣喘率:一歲前感染RSV的早產兒,未來五年內罹患氣喘的機率高出3倍,不僅影響當下健康,更可能種下呼吸道的長期病根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面對少子化及新生兒照護挑戰,健保署持續優化給付制度,此次擴大健保給付在強化早產兒的預防覆蓋率,也為每一個來之不易的生命提供更好的保護。而此項給付條件預估114年共能照顧到約8,600多名未滿36週早產兒預防RSV感染風險。據統計,兒童患者因感染RSV住院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20萬台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醫師從照護經驗提出,早產兒自出生到出院後,由於需要長時間密切觀察照顧監測,造成家屬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此次健保擴大給付,不僅是降低早產兒因感染需再返院的風險,也減輕更多早產兒家庭醫療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大給付 (自2025年6月1日起) 原給付規定 擴大後給付規定 未滿33週早產兒 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6劑 未滿33週早產兒 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6劑 滿33週至未滿36週(滿35週加6天)早產兒 每個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3劑 其他給付規定:支氣管肺發育不全嬰兒與血液動力學上顯著之先天性心臟病童,維持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最多6劑之規定。 出生後3~6個月是RSV預防黃金期,一歲以內早產兒應盡速回院施打 醫學會攜手基金會呼籲:「按月接種+追蹤」全面守護早產兒健康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明志醫師指出,經臨床研究顯示,感染RSV住院案例多半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3至6個月內,且33-35週早產兒出生後6個月內感染RSV住院時間可長達超過一週,為高風險的早產兒施打3至6個月的預防性單株抗體,可以有效降低感染RSV的住院率、住院天數以及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會。林明志醫師強調RSV並無專門的治療藥物,單株抗體是目前具多國實證的預防藥物,安全且針對高風險族群具有保護力,對胎齡32至35週早產兒,可降低80%的RSV相關住院風險。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彭純芝醫師呼籲,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未滿36週(滿35週加6天)的早產兒寶寶,若仍在一歲以內,應盡速回院接種RSV單株抗體。透過RSV單株抗體的按月接種時程,同時追蹤寶寶生長狀況,守護早產兒健康長大。 圖/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左)致贈感謝狀及T袖,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右)一起守護早產兒健康  

巨年糕、炸G、辣鍋通通蔬食化 Yache 韓式蔬食翻炒味蕾

巨年糕、炸G、辣鍋通通蔬食化 Yache 韓式蔬食翻炒味蕾

主打創新蔬食的養心集團 Yache 韓式蔬食,進軍信義區統一時代 Dream Plaza,  以「正宗韓味」與「香辣濃郁」直球對決大眾對蔬食的印象。從湯頭的鮮、辣椒的勁、年糕的 Q、炸 G 的酥,一次端出六道滿載韓國街頭靈魂的蔬食美味,每一道料理都是對韓食的致敬。 主廚洪梓鈞指出,養心集團這次以更奔放的韓式風格、豐富的植物食材層次,打造「吃得過癮、吃得安心」的全新蔬食韓食體驗。從視覺到味覺,帶來一場令人回味無窮的蔬食韓潮盛宴。信義店主打三大韓食靈魂──桌邊服務的拉絲年糕、韓式大醬熱辣鍋物、橋村聯名炸雞,完美融合植物肉與韓式醬料靈魂,讓人一口咬下就想大喊「Mashita!(好吃!)」 圖/YACHE信義店(楊承提供) 六道新菜: 【橋村炸雞聯名款】蔬食炸 G 天花板,韓粉必朝聖 聯手韓國炸雞名店「橋村炸雞」,將人氣醬料「甜鹹蜂蜜」與「青陽香辣」注入蔬食炸雞魂!嚴選植物 G 肉、嫩口猴頭菇與花椰菜裹粉油炸,外酥內多汁,醬汁一沾立刻韓味爆棚,炸雞該有的香酥、黏口與鹹甜,完全無缺席。 【巨大拉絲年糕】年糕控的天堂 體驗年糕自由!想吃多大塊年糕自決定,巨大年糕別於小塊年糕 Q 彈,更加展現糯米軟黏感,拉出絲絲年糕,搭配韓國鹹香辣湯,儀式感滿滿。 【YACHE 年糕餃子湯】湯頭清鮮,暖胃又暖心的韓式經典 用昆布熬製的高湯清澈鮮甜,餃子皮薄餡香,搭配年糕的柔黏口感,在口中交織出絕妙層次。蔬菜的脆、年糕的滑、湯頭的鮮,秒登韓國。 【青陽朱朱包】一口爆香的蔬食包 辣椒與植物肉完美融合,內餡飽滿噴香、外皮煎至金黃酥脆,一口咬下,香氣瞬間炸裂。口感微辣。 【明太魚辣豆腐鍋】現海陸雙味,辣得過癮又上癮! 以韓式明太魚湯為藍本,以韓式大醬為主要調味料,加入植物魚、豆腐與時蔬一同熬煮。辣湯醇厚帶鮮,湯汁裹附在植物魚塊上,是韓式辣鍋迷不能錯過的蔬食新體驗。 【KIMCHI 雙星辣炒】甜中帶辣,熱炒中的街頭魂 以特製韓醬大火快炒,將素花枝與植物肉炸至外酥內嫩,是特製蔬食版海陸雙味。醬汁飽滿包裹每一塊主料。加入洋蔥與蒜苗提香,甜辣交織、層層堆疊,就像鍋氣十足的韓國路邊炒鍋,一炒即香、開胃無比。 圖/明太魚辣豆腐鍋(養心餐飲集團提供) 圖/青陽朱朱包(養心餐飲集團提供)

港點入魂 廣味細作 養心茶樓信義店 推廣港雙系創作料理

港點入魂 廣味細作 養心茶樓信義店 推廣港雙系創作料理

以創新手法演繹經典中菜的養心茶樓,進軍信義區統一時代 Dream Plaza,再度推出驚喜新作,為蔬食料理注入廣式與港式雙重靈魂。透過職人級火候與植物食材的細膩轉化,不只讓素食者吃得滿足,更讓蔬食者重新定義「蔬食也能很有味」。 養心茶樓信義店,作為品牌中指標店,不只承襲養心對食材、工序的堅持,更勇於在蔬食上玩出風格與文化層次。主廚陳建宏表示,本次菜單全面再升級,推廣式跟港式雙系創作料理,讓純植物料理也能擁有港點的精緻,廣東料理煲菜的醇厚,為蔬食文化開啟更寬廣的視野與想像。 本次全新料理設計,從經典港點、煲菜、炒飯到現代中式蔬食創作,傳遞出廣式的純粹與港式的多變,首推精選四款招牌蒸點,設計為二人份,小巧多樣,一籠輕鬆嚐滿港式精華。 圖/養心茶樓信義店(楊承提供) 廣式料理:火候與食材的細緻交響 源自廣東的廣式料理,講究的是「鮮」、「嫩」、「清」與「火候」。不以濃重調味取勝,而是依靠蒸、煲、炒等工序層層堆疊風味,讓食材本味自然綻放。這次信義店推出的多道廣式蔬食創作,正是對廣式料理精緻烹調文化的致敬。 【番茄哞腩煲】以紅酒、番茄燉煮處理過的猴頭菇,軟嫩好入口,醬汁收得恰好,酸香層次分明。 【鹹虞姬豆腐煲】雞蛋豆腐煎至外酥內嫩,極似經典川菜「老皮嫩肉」,與自製港式鹹魚醬煨煮,搭配紹興酒激發鍋氣,層次分明。 【豉香培根青龍】:植物培根香煎後與豆豉、青龍椒快炒,鹹香中帶脆,節奏明快、香氣四溢,中式台味混搭。 港式料理:在中西交融中綻放新意 港式料理誕生於東西文化交匯的香港,融合了英式點心、廣東小炒與街頭小吃的多元風貌,講究層次感與創意性。信義店將這份多變與細膩,注入蔬食詮釋中,讓人驚豔於每一口的變化。 【XO鬼馬小精靈】自製XO醬加蠔油大火拌炒,包裹金黃炸香的精靈菇與老油條,酥脆多汁、香氣迷人。 【港式 XO 炒飯】主廚自製港式 XO 醬快炒菇與米飯,香辣入味、粒粒分明,吃出港味魂。 【松露海皇炒飯】乾爽晶鑽米搭配松露與蔬菜香氣,質地輕盈卻餘韻悠長,是港味與法式的完美邂逅。 【香辣臭豆腐】天然發酵臭豆腐與酸豆丁快炒,結合特調辣醬,臭香明快、滋味奔放。 ●【天蒸四寶】經典港點精選四味蒸品,工藝細膩,呈現港式飲茶的多樣與典雅。 ●【脆皮冰火菠蘿油】:香酥外皮包裹鹹香冰黃油,熱與冷交錯、鹹與甜交織,重現地道港式茶餐廳風味。 圖/港式XO炒飯+松露海皇炒飯(養心餐飲集團提供) 圖/番茄哞腩煲+香辣臭豆腐+豉香培根青龍+鹹虞姬豆腐煲+XO鬼馬小精靈(養心餐飲集團提供)

全台千人陷視力惡化危機!角膜移植苦等逾8個月 傳統角膜移植受限多,低風險「角膜修復」成治療新方向

全台千人陷視力惡化危機!角膜移植苦等逾8個月 傳統角膜移植受限多,低風險「角膜修復」成治療新方向

角膜失明患者逐年增加,卻苦等無角膜可移植!全台每年有數百位患者因角膜損傷、感染或疾病導致視力嚴重惡化,亟需角膜移植才能重見光明。但根據臨床觀察,平均等待時間長達3至8個月,甚至超過一年仍等不到合適供體!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2023年全台僅有682例角膜捐贈,新增移植需求卻超過千人,供需嚴重失衡,導致部分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期,甚至視力惡化至不可逆失明,重創生活與工作能力。 高雄榮總眼科部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台灣角膜移植一直面臨三大挑戰:需求高、來源少、風險在;所幸醫療科技不斷進展,治療趨勢已從「角膜置換」轉向早期介入「組織修復」,今年臨床更迎來突破性進展,如膠原蛋白角膜基質修復技術,可透過植入具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修補受損組織、促進細胞再生,不僅改善角膜混濁,也免去等待捐贈的漫長煎熬,協助患者重建視力、降低移植風險,帶來更穩定、安全的治療新選擇。 器官捐贈低迷+技術門檻高,角膜移植需求難解 「角膜是眼睛最重要的屈光組織之一,卻也是少數無法自行再生的結構。」陳俊良醫師說明,一旦角膜中層受損,患者多只能仰賴移植重建視力,無法單靠藥物或其他手術恢復。然而,傳統角膜取得本身限制多,不僅捐贈條件嚴格、保存時限短、手術難度高,術後還可能出現排斥、感染、併發青光眼或視網膜病變等風險。陳醫師也提及,一名三十多歲男性因角膜潰瘍導致視力快速惡化,雖達手術標準,卻因配對與進口流程冗長,足足等了八個月才完成移植,最終視力恢復有限,嚴重影響生活自理。 台灣過去多仰賴國外進口角膜,平均等待時間超過半年,且每例保存費用高昂,對弱勢族群是一大負擔。自2013年設立國家眼庫以來,國內角膜取得與保存效率大幅改善,目前平均等待時間已降至約92天,手術費用也可由健保全額給付,大幅提升就醫可及性。即便如此,供需落差仍未解,每年仍有逾千人等待移植,加上台灣民眾對大體與器官捐贈的意願仍低,種種因素交織導致現行角膜捐贈與移植體系難以支撐穩定、即時的臨床需求,也加劇病患排隊與醫療資源流失的壓力。 角膜移植侷限多,再生修復成治療新選擇 陳俊良醫師說明,在角膜捐贈資源長期不足的情況下,過去臨床曾嘗試以人工角膜作為替代方案,提供無法等待移植患者另一選擇。然而,人工角膜因材料和構造與天然角膜差異大,加上人工角膜的處理方式可能殘留化學物質,反而提高排斥與修復失敗風險。即便手術順利,術後仍可能出現青光眼、感染、黃斑水腫、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患者往往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增加身體負擔與復原挑戰。 有鑑於此,眼科醫界開始轉向「修復而非替換」的新治療思維,並積極發展更具生物相容性與臨床穩定性的新型修復材料,盼在保留原生組織的同時,重建視力功能。陳俊良醫師指出,隨著再生醫療與生物材料技術的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可望取代部分傳統移植、低排斥風險的角膜修復新選擇。與傳統人工角膜或全層移植相比,這類膠原蛋白基質具備高生物相容性,併發症風險也相對降低,且具備可量產與長期保存的特性,讓醫師不再受限於供體配對與等待時程,提升整體應變效率,讓治療更即時、風險更可控,有望在未來角膜治療流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角膜損傷恐致失明,早檢查、早修復是關鍵 角膜是維持視力清晰的重要結構,一旦受損便無法自行修復,若延誤治療,恐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醫師提醒,曾有眼部外傷、感染、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等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檢查視力與角膜健康,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過去臨床多仰賴角膜移植來挽救視力,但受限於供體不足與術後風險,仍有許多患者難以等到合適治療。陳醫師表示,除鼓勵器官捐贈、支持眼庫發展外,隨著角膜修復技術的演進,現今也有機會無須移植,改以再生醫療方式進行修復。不僅可針對中層角膜損傷進行層狀修補,更能突破捐贈限制、降低術後風險、保留視力潛能,邁向「可量產、可即時應用」的角膜重建新時代。未來病患可望擁有更多安全、可及的治療選擇,重拾光明已不再遙不可及。 圖/高雄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台灣過去受限於眼角膜捐贈來源與移植手術的條件門檻,隨著再生醫學進展,近年已有新型修復材料投入臨床應用,成為傳統移植外的潛在輔助選項,為特定族群帶來更多治療可能。 圖/右起為亞果生醫董事長謝達仁博士,致贈紀念禮品予CT Group陳金鐘董事長,象徵雙方攜手邁向國際醫療新里程,展現合作共創未來的決心。  

環境荷爾蒙影響兒童性早熟增加,中西醫結合治療延緩發育守護成長

環境荷爾蒙影響兒童性早熟增加,中西醫結合治療延緩發育守護成長

在環境荷爾蒙及飲食習慣的影響之下,兒童性早熟的發病率在近幾年有增加的趨勢,而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是小兒內分泌疾病不可忽視的一環。除了生理受到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性早熟若未治療,身體雖然成熟了,但心理尚未成熟,且易受同儕的關注或是笑鬧,亦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初鳴堂中醫診所陳欣如中醫師表示性早熟是指「青春期」提前到來,以女孩在 8 歲前、男孩在 9 歲前就出現第二性徵為指標。女孩的第二性徵包含乳房發育、長出捲粗陰毛、陰道有分泌物、10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則會有睪丸變大、陰莖變長、捲粗陰毛發育、長喉結變聲。性早熟如果不治療,骨骼的生長板會提前閉合,導致成年後的身高較為矮小。 陳欣如中醫師說明性早熟主要分為﹕ 一、中樞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因腦內的下視丘功能提前啟動,促使「性荷爾蒙」異常亢進,這是中樞性性早熟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含頭部創傷或是腫瘤。 然而但七成以上的女孩都是屬於「特發性」性早熟,也就是經過檢查但找不出病因;但男孩若是性早熟,則大多可以找出原因,因此臨床上若是遇到男孩性早熟,進一步的檢查是必要的。  二、周邊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主要是「非腦部」所造成的,例如卵巢功能異常、甲狀腺低下、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等,都屬於周邊性性早熟。 ✔ 除了上述的臨床定義,下面三點為容易忽略的性早熟的症狀﹕ (1)快速抽高﹕若女孩8歲前、男孩9歲前,一年內身高抽高超過6公分,為提前進入青春期的徵兆。 (2)三個月即需換鞋一次:腳掌突然快速成長,原本約半年換鞋一次,變成三個月甚至更短時間就需要更換鞋子,可能是進入青春期的一個訊號。 (3)臉部皮膚開始出油、出現粉刺與青春痘:青春期時皮脂腺分泌會增加。若皮膚油亮或是伴隨粉刺、青春痘,也可能是性荷爾蒙過高的早期症狀。 中西醫結合治療 陳欣如中醫師分享若符合健保給付標準,西醫會使用柳菩林 (Leuprorelin),抑制性腺賀爾蒙的功能,減緩青春期的進展,停止太早出現的第二性徵,並且延緩骨齡的快速發展。而在實證醫學研究下,中醫在治療性早熟也相當有療效。給予性早熟的兒童使用中藥之後,能延緩骨齡的成熟速度,提高預測的最終身高。西藥的治療與中藥的服用都能延緩骨齡的超前,因此臨床上在治療性早熟的孩童時,除了使用柳菩林的針劑治療之外,口服中藥亦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此外對於乳房提前發育的女孩,可以用夏枯草、麥芽等延緩發育。然而並非只有性早熟會影響長高,不良的睡眠習慣或是不當的飲食等,也會影響發育的情形,陳欣如中醫師在開立處方時會將上述情況同步納入考量。透過詳細評估與正確的中藥使用,中藥對於性早熟的兒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性早熟,最重要的是飲食控制: (1)少吃高熱量食物,包含烤、炸、辣、甜;藥燉類、鹿茸、人參、蜂王漿等,未經醫師評估勿自行服用。另外加工的高蛋白如魚精、蜆精、蛋白粉也要避免。 (2)不吃高賀爾蒙食物,如動物皮、雞睪丸、雞屁股、高油脂部位。 (2)減少加工及微波食品,環境賀爾蒙高,會加速性早熟。 ✔炒麥芽水可以用來治療女孩乳房提早發育,在初經來潮前服用效果較佳! 炒麥芽(5錢~10錢)用1000ml~1200ml的水煮開放涼即可飲用,仍建議由中醫師根據年齡及乳房提早發育程度評估劑量及服法。炒麥芽可緩解乳房脹痛,且加強脾胃運化,緩解食積。

工研院攜手四大醫療體系 以AI創新科技助攻健康臺灣  打造MedBobi 2.0智慧決策醫護系統  加速智慧醫療產業升級

工研院攜手四大醫療體系 以AI創新科技助攻健康臺灣 打造MedBobi 2.0智慧決策醫護系統 加速智慧醫療產業升級

為因應醫護人力吃緊的挑戰,工研院今(21)日宣布攜手亞東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與奇美醫院,共同啟動「MedBobi 2.0 整合平台」,打造臺灣首個以「臨床語料(指臨床上常用的溝通術語)與AI模型訓練」為核心的智慧醫療共創平台。透過導入多模態生成式AI與華語語音辨識技術,整合平台將推出具備智慧決策能力的升級版「MedBobi 2.0」,協助醫護人員從行政支援邁向臨床判斷,不僅將作業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3分鐘,有助於降低醫護人員離職率約50%至70%,開創智慧醫療AI落地的新模式與可擴散的商業生態系。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根據調研機構Research Nester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醫療保健人工智慧市場規模約為497.1億美元,預計年複合成長率將超過45.3%,到2037年將超過6.4兆美元 為協助醫療產業搭上AI浪潮,工研院2024年研發推出「MedBobi 醫護聲易通」,已成功導入臨床醫院並廣獲好評。今年在既有基礎上再進化,升級推出「MedBobi 2.0」,以開放式平台整合4家智慧醫療機構的臨床語音資料,建構更貼近現場需求的智慧醫護助理系統。該系統不僅有效減輕醫護人員文書與行政負擔,更能協助提供精準決策,全面提升照護品質。此平台將開放全臺臨床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使用,展現工研院與攜手醫界推動產業轉型、促進技術擴散的堅強動能,落實以科技支持醫護、強化照護韌性的政策方向,具體回應賴清德總統「健康臺灣」政策中打造友善醫療環境、減輕醫護負擔,讓照護現場更有力,讓全民健康成為國家進步的基石。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表示,該醫院持續致力於智慧醫療創新,本次攜手工研院共同推動 MedBobi 2.0 整合平台,期望透過臨床語音與AI模型整合,強化第一線醫護決策支援能力,加速AI技術落地應用,提升病患照護品質,實現智慧醫療願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院長蔡明哲指出,藉由臨床語音與語意資料整合,將有助於提升醫療決策效率,未來盼加速導入臨床流程,打造更即時、準確的智慧照護模式,期待能共同開啟AI醫療落地的新篇章。 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金順表示,推動AI走入臨床服務、成為醫療人員的智能助手,是我們提升醫療服務與革新的目標。很期待與工研院合作,透過MedBobi 2.0平台打造更智慧優質的醫療場域,為病患提供更溫暖體貼的照護服務。奇美醫院專案副院長陳綉琴表示,作為雲嘉南最大醫療體系,奇美醫院致力推動智慧醫療實踐。榮幸參與「MedBobi 2.0整合平台」合作,透過智慧醫護助理系統的臨床應用,不僅減輕醫護負擔,也提升病人照護品質,展現AI落地臨床的實際效益,開啟智慧醫療新里程碑。 「MedBobi 2.0 整合平台」以實際臨床需求為核心,導入工研院AI技術,並結合四家臨床醫院提供的高品質語音資料,涵蓋醫療術語、語調語氣與臨床情境,藉此有效提升AI對醫護語言的理解與回應能力。「MedBobi 2.0」可整合語音辨識、感知推理與即時回應等功能,協助醫護人員快速做出精準判斷,減輕文書與溝通負擔,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提升整體照護品質。工研院希望透過跨院共享臨床語料與持續優化模型,推動智慧醫療技術從單點驗證走向規模應用,打造可複製、可擴散的創新服務模式,建構更完整先進且具有擴張性的智慧醫護生態系,加速臺灣智慧醫療產業系統化發展,並協助臺廠放眼國際市場。 面對新時代的機會與挑戰,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新需求,擬定《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作為研發方向,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研發方向,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以促成應用領域。在「健康樂活」領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解決方案,如藉由攜手合作夥伴,將創新技術導入第一線場域應用,帶動臺灣醫療科技產業轉型升級,以謀求人類社會福祉,引領產業社會邁向美好未來。

北市聯醫推動北竿鄉全人整合照護方案 AI心電圖檢測心血管健康 將智慧醫療帶入離島

北市聯醫推動北竿鄉全人整合照護方案 AI心電圖檢測心血管健康 將智慧醫療帶入離島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近日派遣專業醫護團隊前往連江縣北竿鄉,為先前心電圖篩檢結果異常的居民進行進一步AI心電圖檢測。透過人工智慧輔助判讀,分析個人心臟年齡與功能指標,預測近期是否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期能及早介入、避免憾事發生。 自114年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承接北竿鄉「全民健康保險偏鄉地區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計畫」,結合家戶訪查與AIOT(智慧聯網)心電圖設備進行在地健康篩檢,共發現23位居民具心電圖異常情形。本次由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臟內科江碩儒副院長率隊進駐北竿,進行AI輔助分析與臨床評估,結果顯示其中6位居民具中高風險心血管疾病潛勢,均為三高或心臟功能不全個案,後續將由個案管理師持續追蹤與轉介治療。 江碩儒副院長指出,心血管疾病為常見且可能急性致命的病症,導入AI技術進行初步大規模篩檢,可有效提升風險辨識效率,協助居民提早發現潛在病變並即時處置。 除心血管防治外,北竿地區因氣候與地理因素,居民長期暴露於強烈紫外線下,皮膚癌風險相對提高。北市聯醫同步為134位65歲以上長者提供皮膚癌篩檢服務,初步發現32位疑似異常個案,並由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親自協助進行進一步切片檢查與診斷。 李孟穗主任表示,許多長者缺乏防曬習慣,且容易忽略皮膚色斑變化,此次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病灶,透過切片檢查即時診斷,提升皮膚癌治癒率。 北市聯醫總院長王智弘表示,北竿全人整合照護計畫旨在強化離島地區健康照護可近性,整合社區資源、健康監測與個別化照護模式,並積極導入智慧科技與遠距醫療,克服地理與人力限制,全面提升當地診療效率與疾病預防成效,實踐健康照護零距離的目標。 圖/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臟內科江碩儒副院長利用AI心電圖至北竿為民眾診療。 圖/北市聯醫透過AI心電圖檢測心北竿居民心血管健康,將智慧醫療帶入離島。 圖/北市聯醫推動北竿鄉全人整合照護計畫,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李孟穗主任為北竿居民長者進行皮膚癌篩檢後的切片處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