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2024年臺灣醫療科技展臺大醫院展現三大創新科技應用成果

2024年臺灣醫療科技展臺大醫院展現三大創新科技應用成果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將於12月5日(四)至12月8日(日)在南港展覽館隆重舉辦,臺大醫院暨臺灣大學展館將於一館四樓展出在醫療領域應用先進科技的成就。此次盛會由生策會主辦,旨在為專業人士提供一個了解最新醫療科技發展的良機,同時引領未來國內外醫療的發展方向。臺大醫院將基於生成式AI、虛擬實境技術及智慧科技等前沿科技,展示14項卓越成果;臺灣大學攜手友校共同展出10項多元研發技術。 生成式AI應用 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4.0 : 聰明運用健康數據,打造你/妳的健康超能力」主題利用穿戴式裝置、行動裝置等,蒐集和結合健康數據,建立個人健康履歷,建構慢性病風險預測模型,診斷慢性疾病的臨床前期、預測發生風險。遠距照護中心推出「遠距照護對話自動生成護理紀錄模型」,結合語音轉文字與語意分析技術,可自動將個管師與病患的電話錄音轉為逐字稿,並生成標準化醫護規劃文字。此技術提升作業效率、減少錯誤,適用於病患護理與急診紀錄等臨床應用,可即時生成醫護計畫,縮短記錄時間,聚焦照護決策。病歷資訊管理室統籌組成跨領域團隊,全國首創應用地端大型語言模型於疾病分類編碼輔助系統,該系統已在臺大醫院全體系總分院落地,診斷預測全碼F-score達86.67%,提供最佳DRG落點分析及應用。協助疾分人員節省工作時間。此系統已獲專利及國家新創獎並有商業授權予醫療機構使用。資訊室的「大型語言模型應用於病歷報告處理及電子病歷同意書表單系統」能解析文章圖片等非結構化資訊,自動生成報告並輸出相關內容,減少人工判斷填寫的需求,減少重複文書作業增進效率。透過同意書電子簽名功能,民眾可以在院內外在線簽署同意書,並即時檢核身份相關內容,減少紙張使用,提升流程效率及資訊檢核能力。麻醉部「智慧重症醫療」計畫結合機器學習(ML)和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優勢,在病人入住加護病房後,先用ML快速提供死亡風險預測值和危險因子影響權重,再由LLM進一步分析風險,列出潛在致病原因,並依嚴重度和急迫性建議檢查和治療項目,擬定追蹤計畫,並透過持續整合多種數據來源,為病人提供即時、個人化的最適診療方案。智慧醫療中心「Medical AI Generative Model」,展示了一系列專為醫療領域設計的生成式大型語言模型系統,包括能自動生成標準化報告的X光分析系統、提升效率的病理報告摘要系統,以及簡化檢查報告製作流程的報告生成系統,致力於推動醫療智能化與精準化。 沉浸式XR 應用 外科部「元宇宙手術訓練模型:單孔胸腔鏡傷口選擇」透過將病患的電腦斷層影像(CT),結合3D影像重建技術與遊戲引擎,建構出可操作的虛擬實境(VR)空間,預期經由元宇宙手術模擬系統適當地術前模擬能提高傷口選擇的正確性,進而縮短手術時間。未來,這個技術也可以應用於更廣泛的醫學領域,並為未來的外科住院醫師訓練提供新的視角和工具。「延展實境於侵入性治療暨外科手術訓練」的技術展示也成為焦點。該技術以創新的延展實境(XR)技術為核心,利用3D影像重組技術,精確呈現頸部解剖結構,結合高擬真立體模型、觸覺回饋控制器和動態模擬,創造了一個沉浸式的訓練環境。這不僅讓外科醫師掌握關鍵技能,還顯著提升了學習效率與操作精準度,最終提高了病患的安全性。此外,這一虛擬模型展現出其倫理與環保的優勢,相較於傳統塑膠或動物模型,顯著減少了物理資源的使用,同時降低了訓練成本,符合現代醫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引領醫療訓練邁向更安全、高效和環保的未來。急診醫學部「HoloXMed」為醫學教育和醫學服務提供了更為精準和直觀的教育與診斷輔助工具,並在2024年得到了被譽為全球創新領域最高榮譽的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的肯定,在工程與機器人學類別中的「尖端工具」子類別獲得金牌獎的殊榮。 創新科技應用 小兒部「運用人因工程改善乳品調配作業流程」全國首創透過人因工程設計半自動化設備”省力Easy倒奶神器”,結合3D列印客制奶架及鎖瓶器,成功取代傳統人工操作,顯著減少職業傷害並提高工作效率。該創新流程已申請專利並獲得112年醫策會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先天性心臟病之肺動脈瓣功能重建團隊」針對先天性心臟病術後肺動脈逆流問題,引入經導管置換肺動脈瓣技術,完成國內百例創舉,並推動健保給付。該技術在國際會議和心導管實況示範中獲得高度肯定。倫理中心「研究倫理委員會申請暨審查管理系統」提升申請端、審查端與管理端的便利性、工作效率與品質。「實驗場所管理系統」以數位化方式,解決紙本管理痛點強化災害應變。內科部「用於智能手錶之24小時日夜間個人化血壓估測系統」利用穿戴裝置收集24小時生理指標,建置估測日夜間血壓演算法,提升長期健康監測功能。為首個以智能手錶 估測24小時血壓變異的智慧系統。急診醫學部「心肌梗塞治療新策略 – 結合奈米醫學與光流體導管投予nanogoldsomes以減少再灌流傷害」這項研究結合奈米醫學與光學微流體技術,開發能局部、快速釋放一氧化氮和穀胱甘肽的奈米藥物及光學微流體導管,有效減少心肌梗塞後的再灌流損傷。此創新技術已在豬的心肌梗塞模型中顯示能夠減少心肌壞死及凋亡,並榮獲2024年美國心臟學會國際獎項。 此外,臺灣大學攜手臺灣科技大學、長庚大學,及明志科技大學,共同帶來達10項的多元研發技術成果,包含人工智慧學習系統發展、次世代醫材與藥物研發、精準醫療檢測技術開發等。此次參展團隊由「臺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率隊共襄盛舉,平台成員學校囊括臺大、臺科大、臺師大、長庚大學,及明志科大,透過整合跨校技術,為產學合作搭起堅實橋梁,以學研研發量能推動我國產業發展。 2024臺灣醫療科技展不僅是業界人士交流的良機,更是展望台灣醫療科技未來發展的希望之地。作為領先的醫療機構,臺大醫院不斷努力,專注於推動醫療科技的進步,期望能為大眾提供更卓越的醫療服務,誠摯邀請您一同見證台灣醫療科技與臺大研發團隊的無限可能性!

奇美醫療體系參與台灣醫療科技展 融合智慧科技與藝術 創造健康新未來

奇美醫療體系參與台灣醫療科技展 融合智慧科技與藝術 創造健康新未來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5日至8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展出,奇美醫療體系由總院林宏榮院長、柳營院區黃順賢院長及佳里院區周偉倪院長帶領頂尖醫護團隊參展,本次展覽風格乃融合奇美博物館的元素及ESG(環境、社會、治理)概念,創造一個具有藝術性的展示空間,讓每位參觀者都能體驗到創新的醫療科技與藝術美學融合的魅力。展區內更透過看板文宣、多媒體影片、專題演講、民眾現場互動(皮膚檢測、投票箱、生命徵象監測)、加護病房場域環境及設備擬真等形式,具體呈現智慧醫療、全人整合照護等領域創新產品及應用,並可深入了解奇美醫療體系致力於持續提升醫療服務水準的成果。 奇美醫療體系在醫療科技領域持續創新,特別是在精準檢測、AI協作、人性化照護及居家醫療服務方面,展現出其卓越的醫療實力。今年以ESG為展示主軸呈現以下五個重要領域: 主軸一、環境(Environment) 【可控式人性化重症照護環境】針對硬體空間設置與燈光照護設計來創造人性化重症照護,減少加護病房環境讓令人有冰冷、恐懼的刻板印象,因此在空間設計上採用半開放式或單獨隔間的配置,既能注重病人的舒適感與隱私,又能確保醫護人員的即時監控。同時,根據不同照護環境燈光的強度與色溫靈活調整,在日間引入自然光或模擬自然光源,夜間則採用低亮度、暖色調的燈光,減少視覺刺激,幫助病人調節生理時鐘,減少晝夜節律紊亂,為病人提供安靜、溫馨的療養環境,促進身心的全面恢復。 主軸二、社會(Social) 【全台首創的急診出院轉銜居家醫療】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的來臨,造成醫療照護資源吃緊,而居家醫療成為其中一個解方。結合全人醫療、無牆醫院及智慧醫療技術的「在宅急症照護」,除提供跨領域團隊照護,並運用如IoT遠端監測與視訊診療外,還引進了可攜式胸部X光機、可攜式12導程心電圖、24小時攜帶式輸液器、可攜式超音波及手指感應式生命跡象偵測器,打造了高效且個性化的居家醫療模式,透過創新技術與整合資源,為未來高齡社會提供完整的居家急症照護解決方案。此項技術更獲得2023年國家醫療品質獎傑出醫療類鑽石獎及2023年SNQ國家品質標章,也成為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的重要推動力。 【急症救援艦隊~質譜儀檢測】急診是一個高度緊張與時間賽跑的工作環境,病人的狀況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變化,因此快速、準確的檢測和診斷對於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至關重要。現場透過無人機、AI與移動式臨場毒物檢測系統的結合,展現於緊急救援過程中的關鍵角色;以及利用先進技術檢測咖啡因和皮膚代謝物,即可了解睡眠質量和整體健康狀況。這些都是透過結合質譜儀技術與急診檢驗需求的新合作模式,有效提高急診醫療準確性,展示在高科技與實用性兩者兼顧的應用潛力。 主軸三、公司治理(Governance) 【A+醫院資訊智能協作系統 (A+ HIS Copilot)】此智慧工具專為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透析中心人員與其他臨床專業人員而設計,透過行動化呈現整合及優化的病歷資訊,輔助醫事人員日常巡房、醫囑、護囑與病歷紀錄工作,為擬定病人即時及未來治療計劃提供全方位的決策參考。同時亦能分析統整病人的即時與歷史醫療數據,提醒需特別關注的醫療事項,有效提升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拉近了醫病之間的距離,成為醫療現場不可或缺的智慧助手。 【精準檢測全癌全方位,產官學研合作都到位】在現代醫療中,精準醫學的應用愈加重要,而導入「營養醫學」成為新趨勢。不同疼痛特徵對應不同營養素缺乏,經精確檢驗和客製化補充,已成功改善許多病人的疼痛情況。因應臨床需求,我們開發了21項營養素檢測,為臨床醫師提供精準檢測結果,確保營養素的正確補充,達成「精準檢測、正確補充、獲得健康不疼痛」的目標。這些努力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推動了精準醫療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致力擴大跨產業、跨類別病理檢驗服務,推動疾病預防、早期篩檢及健康管理,並提供跨國全方位精準健康檢測。 醫療與健康的型態已與過去完全不同,尤其面對老年化與少子化的衝擊,醫療人力窘迫的處境更顯嚴峻。展望未來,在科技與人工智慧的協助下,思考如何透過以人為本的智慧醫療一起來突破困境,讓奇美醫療體系秉持著「關懷、專業、效率」的核心價值,在健康照護領域中持續追求卓越,為醫療創造更大的價值,提供更專業、安心、高品質的照護服務。

台灣版羅倫佐的油-中西醫精準醫療 罕病新希望

台灣版羅倫佐的油-中西醫精準醫療 罕病新希望

飽受腎上線腦白質失養症折磨3年的涂先生,12月5日,由家人陪伴,從臺中來到台灣醫療科技展花蓮慈濟醫院展位,分享他自3月起接受中西醫精準醫療,原本膀胱無力,排尿、排便困難,胸部以下癱瘓的身體竟逐漸「甦醒」復原。他說「躺在床上,我已經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挪來移去。可以翻身,腰也更有力。連腿部的觸感、痛感都慢慢回來了。特別是大小便也恢復正常,食欲愈來愈好。」 2024年是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精準醫療元年 由林欣榮院長與何宗融副院長帶領中西醫合療團隊 整合精準醫學,不僅應用在退化性神經疾病及癌症的治療,也應用在幫助TTN基因突變、腎上線腦白質失養症、遺傳型普利昂疾病等罕病病友身上。12月5日下午,在台灣醫療科技展開幕首日,邀請病友涂先生在「台灣版羅倫佐的油—中西醫精準醫療,罕病新希望」記者會分享他接受中西醫精準醫療的歷程與歡喜。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也到場肯定花蓮慈院團隊用心守護東臺灣。 家住台中的涂先生,原本是健康活潑,熱愛運動、打籃球的年輕男孩,怎料在他21歲那一年,他清楚的記得那是2021年6月左右,他的身體開始出現變化,常常跌倒,以為可能身體過於疲累,只要睡個覺,隔天醒來就會恢復體力了。但是,他卻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容易疲累,最後嚴重到走路搖晃得像喝醉酒,身體無法轉正,甚至大小便沒辨法控制。 涂先生說,記得有一次在客戶家,肚子不太舒服想如廁,走到半路,大小便全失控。有時候膀胱尿漲卻又尿不出來。甚至出現站的時候撐不到三分鐘,或花很大力氣才站得起來。醫師給的答案始終是「再觀察看看」。直到症狀越來越嚴重,醫師排了各項檢查仍找不到病因,懷疑可能是罕病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寫了轉診單,讓他到臺北的醫學中心作基因檢測。因需檢查的項目太多,就送檢體到國外做。 3個月後,2022年3月,檢測結果是罹患腎上線腦白質失養症(又稱腎上腺髓鞘神經病變Adreno-myeloneuropathy,簡稱AMN),醫師看了基因報告也緊皺眉頭,涂先生說,醫師先以藥物控制,但病情還是不斷惡化。不到一年,他從能跑跳到只能慢走,然後需要靠助行器走路到半癱。有一次全家出遊,在泡腳時,他發現雙腳對冷熱已無感覺,以致腳底燙傷起水泡。也是從那時開始就幾乎沒再下過床。之後,因右腳嚴重栓塞,加上蜂窩性組織炎,整隻腳浮腫而住院治療。 有一天,媽媽在幫他按摩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一陣胸悶,心臟像被掐緊般的疼痛,昏了過去。涂先生說,醒來時,床邊圍著是正在搶救他的醫師和護理師,原來他的兩邊肺臟嚴重栓塞,醫師怕肺栓塞轉移至心臟,所以轉到加護病房。 因病情惡化速度非常快,醫師決定以骨髓移植治療,很幸運的在慈濟骨髓資料庫找到配對者。2023年3月,他在移植前的內心卻很掙扎,他還記得在打化療的前四天,心靈幾乎到了崩潰的臨界點。於是鼓起勇氣對媽媽說,很想放棄,畢竟長期的治療,花費很大,他不想再連累家人。涂媽媽邊聽邊跟著他流淚。 「移植當天,看到捐贈者祝福我早日康復的卡片,要我勇敢地堅持下去,護理師還說,這位捐贈者所輸的血比以往捐贈者的血量更多。」涂先生深深感受到捐贈者的大愛,就想再堅持看看。他說,移植後不到一個禮拜,紅血球、白血球都上升回來了,沒有任何排斥,讓護理人員很驚訝,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移植案例。 但身體狀況只是停在原點,醫師也遇到了瓶頸。「走了這麼久,好像前面是個看不見底的懸崖,覺得有點絕望。」於是他再次跟媽媽討論,「生病以來已經很努力了,如果症狀沒辦法再控制,就順其自然,不治療了,不要再把痛苦一直延續下去。」 涂先生說,就在這時候,好朋友在網路上無意間看見有關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和何宗融副院長的中西醫合療,以及以細胞治療幫助脊髓損傷病友從癱瘓到站起來練習走路的報導,讓他和家人決定再試試看,於是今年3月,他和家人來到花蓮慈濟醫院。 在涂先生的基因檢測結果,全外顯子檢驗顯示ABCD1基因突變失去功能,没有蛋白質產物,導致細胞無法正常代謝非常長鏈飽和性脂肪酸(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s, VLCFA),引起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也就是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疾病造成神經病變退化的一種遺傳性疾病,好發於20歲至中年的成年人。林欣榮院長說,「這個油留在腦子裡,會造成腦髓竅的傳導功能失常,大腦的指令無法傳達到手和腳,病人在很短的時間就會死亡,這就是『羅倫佐的油』的案例。男性只有一個X染色體,一旦X染色體的 LINK異常,沒有其他好方法可治療。」 目前治療研究,羅倫佐的油可以採用基因療法,然而醫療花費動輒上億臺幣,且須再經過五至十年的臨床試驗。林欣榮院長林院長表示,花蓮慈濟自今年年初以來,推動中西醫精準醫療,與傳統的中醫不太一樣,是以科學的基因體檢測為基礎,以病人的全基因體及全外顯子等定序結果找出致病基因,然後再自中草藥資料庫找出可作用在致病基因或相關作用的中草藥,進一步幫助病人,目前用在罕病治療上已見成效。 林欣榮院長說,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是一個ABCD1的基因壞掉引起的,院長室顧問張建國教授先找跟它相似的代償基因。最後以正常的基因ABCD 2和ABCD 3為治療方向,再由找出可以作用在這兩個基因的中草藥,由何宗融副院長開藥給病人吃以後,作用真的很大;並搭配內生性幹細胞療法、針灸、復健,使病人的症狀漸獲改善,更在日前接受整形外科協助,治療過去因臥床產生的褥瘡問題。 何宗融副院長指出,中醫針灸在許多神經系統的疾病的治療提供了補充和替代的治療選擇。針灸是以身體特定穴位來調節體內經絡的氣流運行,進而刺激神經和肌肉活動,以改善運動協調和減少肌肉痙攣。用在涂先生的精準中藥治療為包括蒲黃(香蒲)、遠志、川棟、浙貝母、黃蓍、益母草、苦參、酸棗仁、橙皮、射干。 涂先生說,真的很感恩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精準醫療團隊突破傳統,大概接受治療一週,他就可以感覺到身體以及腿部的變化,帶給他和家人希望;現在的他可以有足夠的肺活量唱歌,重拿畫筆畫畫,進行腿部復健增加腿力,對未來充滿期待,這些都是他之前無法想像的奇蹟。真的很感恩媽媽、爸爸、家人及好友的陪伴,特別是媽媽。他會與醫療團隊持續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這3年多來,他也一直在臉書等社群媒體分享他的現況,也希望和他一樣生病的人,生活可以因醫療獲得改善。 在分享會上,林欣榮院長、何宗融副院長、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及照護團隊都為涂先生獻上最誠摯的祝福,林欣榮院長、何宗融副院長指出,涂先生是一個非常勇敢且意志力堅強的病人,看到他一天一天進步,以及溫暖的笑容,對醫療團隊來說是最大的肯定與鼓舞,也祝福他明天可以站起來走路。 圖/飽受腎上線腦白質失養症折磨3年的涂先生,12月5日,由家人陪伴,從臺中來到台灣醫療科技展花蓮慈濟醫院展位,分享他自3月起接受中西醫精準醫療,原本膀胱無力,排尿、排便困難,胸部以下癱瘓的身體竟逐漸「甦醒」復原。 圖/涂先生說,真的很感恩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精準醫療團隊突破傳統,大概接受治療一週,他就可以感覺到身體以及腿部的變化,帶給他和家人希望。

「智慧篩檢,語言早療綠燈暢行」、「iClaim理賠抵繳服務」國泰綜合醫院展現數位及智慧醫療服務 造福病人

「智慧篩檢,語言早療綠燈暢行」、「iClaim理賠抵繳服務」國泰綜合醫院展現數位及智慧醫療服務 造福病人

為期4天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年於12月5日至8日假南港展覽館熱鬧登場,國泰綜合醫院展出「智慧篩檢,語言早療綠燈暢行」、「主動脈AI篩檢及通報系統」、「iClaim理賠抵繳服務」等多項數位與智慧醫療服務,結合國泰人壽、國泰健康管理參展主題,充分展現運用智慧科技導入相關服務應用,優化流程及精進醫療品質,成果廣受各界肯定與好評。 學前兒童約有8%-9%被診斷為語音異常,其中50-75%的孩童同時伴隨語言發展遲緩,研究亦發現如遲緩未能即早介入,後續有高風險會演變成學習障礙 衛福部今年7月針對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即盼能及早發掘疑似遲緩孩童並提供早期醫療介入。汐止國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認知資源的有限性,擇定等待時間最久,且與障礙最容易延續至學齡的語言治療,推動「智慧篩檢,語言早療綠燈暢行」專案,讓醫療專業進入校園、擴大篩檢場域,成功結合11個幼兒園,每位個案10分鐘內完成篩檢。篩檢活動中找出69名遲緩兒童,並藉由院內建立的「早療綠色通道」,個案於1個月內取得醫療診斷報告和語言評估報告書,縮短80%等待排檢評估時間,同時提高家長知能,推行「以家庭為核心」的早療理念,連結教育醫療雙專業團隊,把握早療黃金時期。團隊更以此專案榮獲2024年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及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智慧醫療類標章和創意獎。 此外,考量現代人飲食習慣、生活壓力和遺傳因素,在在增加血管病變風險,如主動脈擴張進而造成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可能因延誤診斷而致命。且主動脈擴張也可能引起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增加心臟負荷,引發舒張壓下降及慢性心臟衰竭,國泰綜合醫院創新開發「主動脈AI篩檢及通報系統」,民眾完成檢查後50秒內即可產出測量結果,系統採用智能燈號警示,一旦發現異常,將立即通知放射線科醫師優先判讀,確保及時診治,有效降低主動脈剝離及動脈瘤破裂致命風險,造福病人。 以往民眾住院、手術等醫療險的保險理賠,多為出院繳款後事後檢具診斷書及收據向投保單位申請,為讓理賠申請及服務更加便民,國泰綜合醫院與國泰金控合作,由金控提供創新技術,推出「iClaim理賠抵繳服務」為病人提供一站式的住院保險理賠解決方案。此服務以先進的數位化技術,採用國際標準FHIR格式,病人在住院期間可向住院中心櫃台申請理賠抵繳,簡化理賠流程。在病人的書面同意下,凡加入iClaim理賠服務的保險公司可透過國泰綜合醫院iClaim平台調閱住院收據及診斷證明,計算應理賠金額後回傳給醫院,病人在繳納出院費用時可直接扣除保險理賠金,不必事後再準備文件申請保險理賠,有效縮短審核時間並提高資料互通性,省下大量時間與金錢成本。此項服務減少紙本文件流通及人工處理時間,不僅加速理賠流程,更能降低醫院與保險公司的人力成本,實現病人、醫院及保險公司三方共贏。 考量新北市幅員廣闊雖是全台人口最多的直轄市,惟轄下29個鄉鎮地區中20.69%屬於偏遠地區,包含雙溪、貢寮等11個地區甚至沒有醫院。此次醫療科技展特別展出偏鄉E化醫療服務,透過導入相關智慧醫療運用,舉凡以遠距生理量測照護系統提升偏鄉民眾健康促進,導入人工智慧醫療運用於跌倒即時偵測,減輕偏鄉醫療照護人員的壓力、遠距專科醫療照護及綠色通道後送等,有助提升偏鄉地區醫療可近性,將疾病照護及預防醫學資源延伸至偏鄉地區。 國泰健康管理深耕健康服務13年,累積超過113萬人次的服務經驗,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結合國泰綜合醫院的專業醫師團隊與臨床研究經驗,展出精心研發對於提升腸道健康的益生菌,幫助更多人維持腸道健康。國泰團隊精心挑選五大菌株,包括植物乳桿菌、乾酪乳桿菌、嗜酸乳桿菌、比菲德氏龍根菌和比菲德氏嬰兒菌,配方中的200億菌數具備耐胃酸膽鹽的特性,確保好菌能有效到達腸道並發揮作用,不再追求「多」,而是專注於「準」,讓腸道保健變得更簡單。國泰健康管理持續關注國人健康需求,將持續以專業與創新,透過專業知識與服務,為台灣人打造更多貼近生活的健康選擇,「健康的每一天,從安心的腸道開始」。 國泰人壽為持續倡議「讓保戶更健康」的理念,將保險功能由「事後理賠」延伸至「事前預防」,推出「FitBack健康吧」平台,目前累積120萬用戶為業界最大,透過多元健康任務,幫助民眾在探索任務中實踐健康生活。其中,因應高齡社會的失智症風險,與工研院共同研發的「認知功能檢測」,不僅幫助用戶鍛鍊大腦靈活度,還能記錄大腦年齡數據的變化,讓健康管理更個人化,至今已超過200萬人次使用。此外,國泰人壽也推出專為團險企業客戶設計的「FitBack健康吧」企業版,免費提供加值服務,協助企業推動職場健康及ESG目標,已超過33家企業使用,涵蓋員工人數達3萬,企業可輕鬆舉辦員工健康促進活動,並即時掌握活動成效,進一步增強員工凝聚力與工作滿意度。從個人健康到企業福祉,「FitBack健康吧」將持續透過遊戲化設計和結合外溢保單的會員激勵機制,鼓勵保戶積極參與健康管理,讓保戶在提升健康的同時,還能享有專屬福利,實現健康與福利的雙重價值。 此次醫療科技展,國泰綜合醫院結合國泰人壽、國泰健康管理展出主題包括:1.智慧篩檢,語言早療綠燈暢行、2.主動脈AI篩檢及通報系統、3.iClaim數位理賠抵繳服務、4.偏鄉E化醫療服務、5.益生菌、6.FitBack健康吧。

童醫在醫療科技展 連四天分享醫療新知與科技

童醫在醫療科技展 連四天分享醫療新知與科技

童綜合醫院創院半個世紀以來,持續精進與創新,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童綜合醫院的團隊陣容與醫療服務,從今天12/5開始至12/8為止,連續4天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1F(民眾展區I626),進行每日醫療科技與新知,並舉辦闖關遊戲活動。 首場講座,12/5星期四上午10點由童綜合醫院吳肇鑫副院長揭開序幕,針對公益遠距醫療「看醫生」進行分享,接著在上午11點由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講述臺灣機械手臂手術領航者,下午13點由復健醫學部歐鎧嘉總技師針對現代文明病復健運動進行分享,下午15點是蔡青劭副院長介紹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在口腔癌手術上之發展。 12/6星期五上午10點,急診部魏智偉主任介紹急救流程智慧化,硬體軟體大變身-智慧急救車,上午11點口腔醫學部陳雅怡營運長說明逆轉咬合不正、恢復和諧外觀的數位規劃正顎手術,中午12點高級健康檢查中心曾能泉主任講述智慧與精準檢查-打造個人化健檢的新時代,下午13點關節重建科鄭宇傑主任分享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新方法,下午15點由鄭伯智副院長分享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在心臟外科上肢運用。 12/7星期六上午10點,兒童醫學部錢新南主任說明常常瘀青、經期過量~~小心是類血友病,上午11點心臟外科郭家誠醫師分享Co-Doctor於心臟外科術後病人監測之運用成果,中午12點由尚寧生技張順蓮營運長講解抗癌新革命-NK超級殺手細胞,下午14點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講述雨果(Hugo RAS)新模式在婦科的應用,下午15點血液腫瘤科沈俊佑主任分享抗癌輔助新方法-腫瘤電熱治療。 最後一場在12/8星期日上午10點,由骨科部徐自良主任講述人工關節置換術。連續4天,童綜合醫院提供每日醫療新知與科技講座,歡迎民眾共襄盛盛舉。 圖/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講述臺灣機械手臂手術領航者 圖/吳肇鑫副院長進行公益遠距醫療「看醫生」

醫師、藥師、醫檢師、護理師必看!2024 台灣醫療科技展帶您直擊未來醫療革命

醫師、藥師、醫檢師、護理師必看!2024 台灣醫療科技展帶您直擊未來醫療革命

還在用老方法救治病患嗎?當醫療碰上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和全自動化,未來已經悄然改變!從 AI 輔助診斷到智慧手術模擬,這些前沿科技正重新定義醫師、藥師、醫檢師與護理師 的工作樣貌。2024 台灣醫療科技展將於 12 月 5 日至 8 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盛大舉行, 匯聚超過 300 家國內外廠商與千餘項創新科技,帶您探索醫療革新的核心技術與未來可能性,感受未來醫療的全新樣貌。 醫師必看:元宇宙提升手術精準度,AI 揪出早期病徵 面對複雜的手術,醫師對影像的理解遠超病患,但如何讓病患「看懂」成為重要挑戰。台大 醫院「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 MRI 與 CT 二維影像轉化為 3D 模型,結合虛擬實境(VR)技 術,不僅能讓病患直觀了解病情,還能協助醫師團隊更精準規劃手術細節。成大醫院「次世 代外科手術」透過裸視 3D 影像與術中導航技術,輔以 3D 列印模型模擬手術,實現手術的 全方位視覺化。陽明交大醫院則透過 3D 立體影像,讓醫師能夠更全面了解病人的血管狀 況,大幅提升檢查的準確度和成功率。 AI 醫療目前最大宗應用,在於疾病發生初期就能揪出微小病徵。馬偕醫院「乳房 X 光 AI 智 慧診斷系統」堪稱篩檢革命,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檢查至報告生成時間從傳統的 15 至 55 天 壓縮至 30 分鐘,特別對偏鄉地區的早期診斷需求意義重大。由於一般胃鏡和大腸鏡無法檢 查小腸的不明原因出血,國軍醫療體系「AI 膠囊內視鏡」能透過 AI 找出腸道潰瘍、息肉、 腫瘤等病徵,精準定位小腸出血點。 藥師必看:省時 15%!智慧藥局重構用藥安全 藥品調劑錯誤曾是藥師工作的最大隱患,如今亞東醫院、奇美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等紛紛 推出智慧藥櫃與感應調劑台,要讓人為錯誤率降至零。智慧藥櫃的電子標籤導引功能,結合 亮燈提示避免取藥錯誤,顯著縮短給藥時間。長庚醫院「感應式智慧調劑台」更進一步結合 AI 影像辨識技術,從裸錠藥品分包到用藥建議實現全自動化,調劑正確率達 100%,並精簡15%的作業時間,成為智慧藥局轉型的標桿案例。 醫檢師必看:急件效率高!從採檢到報告只需 8 分鐘 急件檢驗需求再高,效率也絕不能打折扣!台北慈濟醫院「AI 門診採檢室」以智能輸送系統 實現檢體的全程自動化傳輸,成為醫檢流程中的全新標杆。台北榮總「醫學檢驗快餐車」系 統利用智能分類與氣送技術,自動處理大批量檢體,從報到、採檢到報告生成全程優化,急 件從檢體採集到生成報告僅需 8.3 分鐘。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檢驗效率,還幫助醫檢師減輕 重複性工作負擔,聚焦於高精度檢測。 護理師必看:從「寫紀錄」到「專注救命」的關鍵轉變 中醫大附醫「生成式智慧病歷系統」自動生成專業醫療術語和建議,護理語音記錄、住院病 歷撰寫、專業檢查報告輸出等,大幅節省 75%醫護作業時間,提高醫護記錄的效率。部立臺 北醫院「自動化醫材識別系統」實現醫療設備即時定位,能協助醫護人員快速查找設備,並 提升交班盤點效率。大林慈濟「行動護理 APP」以護理作業核心為主軸,可依時間序自動安 排應執行的醫囑、隨時透過語音轉文字功能、記錄病人的病歷,並以生成式 AI 自動生成護理 紀錄,讓護理人免於傳統上手寫、手抄的繁瑣流程,讓工作流程更加數位化、自動化、即時 化。 2024 台灣醫療科技展不僅在展示未來,而是在塑造未來。從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到虛擬實境手 術模擬,從智慧藥局到全自動化檢驗系統,親身體驗技術如何讓診療更精準、流程更高效、 管理更智能,為病患帶來更卓越的照護品質,共同見證全球醫療科技的突破與革新。

滙嘉健康聯手聯發科技與微軟 首創動態式健康生成式AI智慧照護輔助系統

滙嘉健康聯手聯發科技與微軟 首創動態式健康生成式AI智慧照護輔助系統

有鑑於生成式AI在未來的智慧醫療照護模式中將扮演關鍵角色,帶來許多效益與影響,滙嘉健康透過新竹縣政府新竹AIoT加速器與陽明交大高齡產業新創加速器的媒合下,結合聯發科技以及台灣微軟的解決方案,首創動態式健康LLM「生成式AI智慧照護輔助系統」。滙嘉健康將滙嘉nFOPT®24小時自動巡房系統健康大數據庫結合「聯發科技達哥」(MediaTek DaVinci)生成式AI服務平台,搭配微軟Microsoft Azure的高資安、高隱私、高法規遵循的雲端服務,規劃提供包括「遠距醫療」、「智慧問診」、「智慧交班」等更多具翻轉未來的「生成式AI智慧照護輔助系統」。 本次在12月5日醫療科技展正式發表的「生成式AI翻轉未來智慧醫療照護模式」透過三強聯手,將促進醫療系統的效率和效能,提高病人的治療體驗,並為全球醫療衛生事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多位產官學界代表也一同出席見證滙嘉健康與聯發科技、台灣微軟攜手推動醫療AI技術發展的跨界合作典範。 「聯發科技達哥」(MediaTek DaVinci)是一個高度整合且具擴展性的開放生成式AI服務平台 該平台為企業提供高效、全面且易於使用的AI開發環境,並擁有豐富的生態系統。聯發科技達哥允許開發者為各行業開發客製化的智能助理,同時在確保資料安全的環境下,提升企業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微軟的Microsoft Azure是一款擁有高企業級隱私保護的雲端服務平台,並在其上提供Azure OpenAI最先進的LLM模型,透過「聯發科技達哥」(MediaTek DaVinci)的優化調整,將此開放式生成式AI服務平台運行在Microsoft Azure平台上,可以實現高彈性與可擴充性的基礎設施、低程式代碼的敏捷開發、高再生能源比率運營的雲端機房效益,不僅加速滙嘉健康智慧醫療相關服務平台的拓展,也具體實踐韌性醫療、永續醫療的願景落實。 滙嘉健康則擁有十五年來累積數兆筆、持續每天新增產生數十萬小時的健康大數據,可以發展獨特的動態健康語言資料庫(nFOPT® Health LLM),結合LLM自然語言模型,打造出完全不一樣的生成式AI應用。 例如「智慧交班」護理照護人員不再需要繁複的交辦即可換班,透過生成式AI互動24小時都是交班,有效增加工作效率,大量節省人力時間成本。而醫生問診常因長者聽不清楚或無法清楚表達,需要做各種檢查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且一次性量測數據只反映當下情形,結合生成式AI與 nFOPT®大數據透過「智慧問診」可快速提供醫生動態長期趨勢的參考健康資訊,更有助於診斷,免去大量患者排隊檢查,大量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運用到「遠距醫療」動態連續性健康參考資料即使遠距也讓被照顧者獲得最佳的診斷輔助。 未來這套系統除將應用在滙嘉健康台灣數百家照護機構,以及數十萬以上居家照護市場,nFOPT®台灣獨創技術已被世界看見,更將在聯發科技與台灣微軟的助力下,積極推展到全球健康照護市場。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登場 新光醫院以生成式AI驅動醫療創新 AI智鏈健康共築醫療新視界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登場 新光醫院以生成式AI驅動醫療創新 AI智鏈健康共築醫療新視界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12月5日至12月8日於南港展覽館1館舉行,新光醫院以「生成式AI驅動醫療創新,AI 智鏈健康共築醫療新視界,ESG引領健康未來」為主題與群聯電子合作展出aiDAPTIV+ AI技術識別正子斷層造影(PET)影像分析,並與遠傳、微軟合作推出全台第一個醫療永續雲,也攜手昕新智慧診所、新光保全、友華生技、遠傳、西門子、安葆國際、飛利浦、明基、筑波醫電、商之器有多項展出;新光保全事業群新誼整合以智慧自動化醫療解決方案及新保生活關懷ESG商業方案展出,並滿足產業多樣化需求,展現智慧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創新應用。現場舉辦17場精彩的健康達人講座,針對智慧醫療(生成式AI、醫療資訊整合)、永續發展(永續轉型、淨零排碳)及健康議題(泌尿科微創手術、AI PET及個人化精準醫療等),邀請各領域專家講師及專業醫師演講。 新光醫院與西門子展出新型AI PET Biograph Vision,具有更快掃描速度從18分鐘減少到13分鐘、更低注射劑量從5毫居里降低到4 毫居里,並與群聯電子合作aiDAPTIV+ AI技術識別PET影像中的腫瘤病灶,透過群聯獨家演算法,在大量標註資訊中學習腫瘤特徵,快速識別腫瘤並且精確定位病變區域,協助提升診斷效率和準確性。 新光醫院秉持永續發展信念,推展ESG永續倡議行動,與遠傳、微軟合作推出全台第一個醫療永續雲 以微軟永續雲No-code/Low-code(無程式碼/低程式碼)平台為核心架構,快速導入既有碳盤查資料,並探索內部系統資料介接,為更為即時的碳管理奠立基礎。導入安葆國際天然氣發電機搭配吸附式冷卻機系統,熱電共生發電機產生的熱能可提供做為醫院空調主機的製冷來源,每年約可節省190萬度的用電量,節省電費支出約690萬元;導入天然氣發電不僅節省用電量,同時也可以減少約6.7%碳排量,此外,並建置iBMS(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透過感測器、控制器、網絡連接和數據分析等智能化解決方案,提高建築的效率節能減碳。 新光醫院也與飛利浦合作展出彩色光譜CT,低顯影劑量下透過影像重建並提升訊號完成診斷,能降低50%以上顯影劑用量保障受檢者腎功能;另外還展出商之器EBM AI一站式模型整合平台及光碟式自動匯入系統、筑波醫電手術麻醉系統及DS數據上傳整合系統、明基血液透析器、友華生技產品包括佛洛伊德、愛因斯坦及卡洛塔尼等。 昕新智慧診所展出新型內視鏡「AI」人工智慧系統,為目前臨床高解析度電子式腸胃內視鏡,配合世界專利之AI及先進的影像系統輔助辨識早期病灶,讓醫師眼睛如同多了一個「電眼」,不僅協助發現瘜肉,也協助醫師判讀瘜肉種類,至今己累積超過1萬6千例內視鏡檢查。此外「住宿型健檢」提供新板傑仕堡優質飯店住宿一天與飯店到健檢中心點對點接駁服務,並可享受飯店五星服務。 新光醫院攜手新光保全展出多功能智慧機器人,涵蓋導覽、物品與藥品遞送及行動協助等應用。遞送導覽機器人可協助病患了解院內設施,並支援護理人員將物品送至病床;管制藥品遞送機器人具上鎖與權限機制,保障藥品安全;人員運載機器人以「Follow-Me」技術協助行動不便病患前往診間。這些創新應用不僅提升醫療服務效率,更彰顯科技對病患友善與貼心的關懷。 此外,新光展區也推出一系列舞台、講座抽獎及集點闖關活動,只要到新光攤位參與體驗,有機會獲得無線行動電源等各項好禮。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 輔大展區展現豐沛能量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 輔大展區展現豐沛能量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於南港展覽館登場,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統合各醫療單位,共同呈現最新醫療科技主題,開設展區,展現醫療科技豐沛能量。 由輔大校長副校長謝邦昌、輔醫院長黃瑞仁共同主持。展區設置「智慧創新」及「特色醫療」2 大特色主題,展出包含伸縮式多型態體重計、即視髖-人工髖關節手術MR輔助系統、高階醫療導管技術開發與製造服務、3D列印於醫學教育與臨床應用模式、軟骨再生技術、AI醫療績效排班系統、穿著用輔具、色盲分級及矯正、學校高齢加速器計畫/次世代AI/MR智慧數位醫療生態系、學校高齡加速器計畫/腦部疾病醫療輔助決策系統、校院國科會SPARK成果、泌尿科結石預防與治療、疼痛治療、靈性關懷、智慧醫療、機器輔助開創健康新未來-ROSA機器手臂輔助全人工膝關節置換、失智共同照護、目標體温控制治療、智慧居家醫療模式、智慧環狀運動訓練系統。另也規劃 9 場次「與輔醫嗨翻醫療新知」健康專題講座。 輔醫展區特色:伸縮式多型態體重計 民眾至醫院就診或住院,一定都會測量身高體重,作為基本評估。台灣已進入老年社會,住院病人中老年人比例增加。老年人在站上體重計時,常會擔心站不穩而要抓扶手,因此會造成體重測量不準。此設計是運用創新思維將坐、站、躺測量概念整合為一而設計的體重計,不需更換病床或移動病人,即能完成病人體重之測量,體積小且容易收納,應付多種空間,減少使用空間浪費。此外,體重計操作容易方便性亦能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減少病人家屬及看護人員的勞務負擔與心理壓力,未來可以將輸出訊號與WIFI或是藍芽技術合作,傳送給行動護理車、護理站,讓醫護人員能迅速地掌握各個病人的數據,提高整體的醫療品質。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系統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技術』建立於「兩相軟骨修復技術 (BiCRI)」技術平台上,是由骨科暨運動醫學中心江清泉副院長團隊與工研院攜手合作,依據臨床需求而開發。投入研究關節軟骨再生技術近20年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取得第三等級醫療器材許可證。是全球第一個完成樞紐臨床試驗取證的一次性軟骨修補產品,為台灣膝關節軟骨手術技術樹立了里程碑。「一次性軟骨修復技術」只需要進行一次手術不用體外培養軟骨細胞,40分鐘即可完成軟硬骨修復,兼具傷口小、復原快。目前獨步全球的軟骨修復創新技術,可同時修復軟骨組織及硬骨結構。除年輕人的運動傷害或外傷引起的關節軟骨缺損,更適用於中老年人初期的關節炎、關節退化和關節骨頭缺血性壞死。 心臟復健暨肺復原中心 (2024新成立) 提供心肺疾病的專業整合性復原治療 針對亞健康族群、高齡銀髮族,肌少症、肌衰弱族群 設計精準運動處方,預防慢性疾病,迎向「健康老化」 整合營養、心理等跨專業資源,打造全面健康管理的醫療環境 服務項目 心肺復健專業治療、跨團隊專業照護、高齡銀髮族健康促進、個人化運動計劃 亮點:Al精準互動環狀運動系統 AI人機互動技術指導使用者保持中強度運動區間,達成全身運動效果智能管理系統通過精密身體與體適能評估,推出個人運動處方,制定安全有效的運動訓練,實現精準健康目標。環狀系統為有氧運動與心肺復健設計,運用科學實證的代謝當量(Mets)作為運動指標。該技術榮獲2022年柏金獎,以去中心化健康代幣ERP系統實現運動紀錄和健康管理。能精確執行運動處方,結合虛擬實境技術,享受沉浸式運動體驗。 靈性關懷 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已經是全球性的醫療照顧準則,在台灣醫院評鑑與教學醫院評鑑也以全人照護的能力為標準。全人照護論及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各面向的整合性健康照護,良好的靈性照顧可以提高醫療照顧的品質、提升生理健康的機制。 「靈性關懷」肯定每一個生命的價值,如其所是地給予照護、關懷。 「靈性關懷」讓醫療團隊的成員能看見人類生命的獨特與價值、看見病人、家屬的靈性需求,以他們的需求為中心給予全人照護。 應用方向 A.臨床服務: 靈性關懷師全面認證 住院病人全面提供「靈性關懷」 重症病人臨終靈性關懷率達80% B.教學: 院校資源整合:醫學系二年級病人溝通技巧導入靈性關懷,提升本校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 塑造本院靈性關懷文化:靈性關懷種子教師制度,提升醫療團隊靈性關懷能力 C.創新:靈性關懷智慧服務-電子資訊化 全國唯一以靈性關懷為中心設計的系統,本系統與院內醫療系統架接,醫療團隊成員皆可看見病人靈性需求 醫療團隊成員可線上發照會單通知靈性關懷師提供服務 電子簽章化-靈性關懷師以電子簽章登入後可將靈性關懷評估表納入正式電子病歷

2024臺灣醫療科技展 北榮展示精準醫療與智慧科技

2024臺灣醫療科技展 北榮展示精準醫療與智慧科技

2024年臺灣醫療科技展,臺北榮總以「精準醫療與智慧科技」為主題,帶來多項前沿技術,展示在醫療領域的卓越實力與創新成果,不僅是技術實力的全面展現,更標誌著臺灣醫療科技在全球舞臺上的進一步躍升。 作為臺灣機器人手術的先驅,臺北榮總自2009年引進達文西手術系統後,便穩居領導地位。本屆展覽中,將以其精密的機器人微創手術技術驚艷全場。尤其是胰臟手術團隊憑藉卓越技術榮獲多項國際認可,充分體現在外科微創領域的深厚實力。現場將提供手術模擬器體驗,讓民眾直觀感受這項尖端技術的高效與精準。 臺北榮總在癌症治療領域的突破同樣值得矚目。硼中子捕獲治療(簡稱BNCT)已成為復發性頭頸癌患者的全新希望,不僅具備高度專一性,還能大幅降低副作用,自2010年首次臨床應用以來,已成功幫助超過350名患者改善病情。本次展覽將深入介紹這項國際領先的尖端治療技術,分享臺北榮總在癌症治療中的實踐經驗。 在智慧醫療方面,臺北榮總病理檢驗部與科技產業合作,開發AI輔助診斷技術,用於提高肺癌淋巴結轉移的檢測準確率 此項技術已被應用於臨床,協助病理醫師快速且精確地診斷病情,顯著提升醫療效率。另在肝癌治療領域,持續引領創新,透過建立完整的多專科治療資料庫及高準確度AI診療模型,協助醫師制定最佳治療決策。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開發的肝癌CT影像辨識模型(HFS-Net)及多項預測模型,提升診療精準度與效率,並屢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此外,臺北榮總心臟內科帶來的智慧穿戴裝置與非接觸性生理量測技術也令人耳目一新。結合5G網絡與遠距健康管理系統,這些裝置不僅能即時追蹤患者的健康數據,還為病人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臺北榮總資訊室同時推出智慧客服機器人與生成式AI技術,透過智能化流程優化院內服務,提升醫療體系的整體效率。本次展覽中,這些技術的應用場景將為觀眾提供嶄新的視角,展現科技如何改變現代醫療服務。 臺北榮總長期致力於醫療創新與品質提升,本次參展不僅是其技術實力的展現,更彰顯在全球醫療舞臺上的領導地位。未來,臺北榮總將持續探索尖端醫療技術,推動健康與智慧醫療的發展,為病人提供更高效、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歡迎蒞臨臺北榮總展區,共同見證醫療科技的創新突破,攜手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圖/李偉強副院長(右)陪同生策會董事長王金平(左)與立法院院長韓國瑜(中)參觀臺北榮總展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