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晚育解方:最新AI試管技術搭配益生菌,提升著床率近3倍、懷孕率達7成 茂盛醫院幫助備孕8年婦女,半年內成功產子一圓媽媽夢

晚育解方:最新AI試管技術搭配益生菌,提升著床率近3倍、懷孕率達7成 茂盛醫院幫助備孕8年婦女,半年內成功產子一圓媽媽夢

「我以為是胚胎不好,沒想到問題在子宮環境的打造…」備孕8年,歷經5次試管嬰兒療程,33歲的蔡小姐一次次抱著希望,卻屢屢失敗,直到她轉診至茂盛醫院。在茂盛醫院執行長兼基因遺傳主任李俊逸醫師的診斷下,發現原來是「子宮菌叢失衡」導致著床困難,當機立斷施以完整子宮菌叢精準檢測並搭配益生菌輔助,也因此蔡小姐能在茂盛醫院歷經短短5個月,才做一次植入就迎來寶寶的降臨。李醫師表示,根據2016年美國婦產科雜誌刊登的研究期刊指出:子宮內膜微生物群對植入成功或失敗具有影響性,當子宮內的益生菌(乳酸桿菌)比例超過90%,顯示著床率可達60.1%、懷孕率高達70.6%、活產率也有58.8%。由此可見,補充良好益生菌可助力成功懷孕的機會。 在台灣,晚婚晚育已成常態,根據內政部資料,超過3成的首胎產婦屬於高齡產婦。茂盛醫院創辦人兼院長李茂盛院長指出,不孕症已成為女性健康的顯學,然而患者對於自身健康狀況缺乏充分理解,往往導致療程選擇失焦。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秉瑤醫師補充說明,當子宮內膜中的好菌和壞菌失衡時,就可能會影響胚胎的著床,衍生導致例如慢性發炎、菌叢失衡等隱性問題。因此,透過專門檢測子宮內膜內的菌叢狀態,便能有效分析進而為醫師提供更可靠的治療決策建議。 從子宮環境面優化受孕條件,打造更有利的著床機會 晚婚晚育已成為台灣生育趨勢,許多女性面對難孕問題,初階段可能抱持著「再觀察看看」的心態,反而因此錯失治療介入的黃金期!國民健康署也建議,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未避孕,且1年內未懷孕,就應主動就醫檢查,及早釐清問題。而子宮環境作為胚胎的第1個家,如何能使其順利著床且正常發育,「子宮菌叢穩定性」也因此成為個人化精準療程中的重要一環。當子宮內膜中的好菌和壞菌失衡時,除了增加婦科疾病風險,還恐降低懷孕機會並增加流產和早產風險;因此,透過精準檢測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即有助提升受孕機會。不孕症的成因多元且複雜,往往成為患者最容易產生挫敗感的主因。對此,林秉瑤醫師觀察,許多患者在不孕原因的檢查過程中,容易過度聚焦在「胚胎品質」,卻忽略了其他潛在因素,例如免疫系統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症、輸卵管阻塞或沾黏等。反覆著床失敗(RIF)患者可能患有慢性子宮內膜炎,且與「子宮菌叢異常」高度相關;因此,當懷孕遲遲未果時,特別是反覆著床失敗、不明原因不孕或高齡備孕的族群,建議可回歸子宮環境的健康評估,偵測致病與慢性感染相關細菌,避免抗生素濫用,幫助媽媽們的助孕之路走得更有方向,也更有機會。 AI精準菌叢檢測輔以益生菌 雙引擎驅動不孕症精準解方 隨著AI技術於生殖領域應用的深化,生殖醫學已邁入「精準時代」,臨床上可透過子宮菌叢分析、子宮鏡檢查等工具,更完整掌握子宮內環境,並依據檢測結果搭配益生菌補充、短期抗生素治療,或調整胚胎植入時機等個別化策略,提升整體助孕成效。過去在外院歷經多次療程未果的蔡小姐,繼轉介進茂盛醫院後,半年內只做一次植入就如願迎來好孕,便是有賴於AI精準菌叢檢測,輔以抗生素治療與益生菌調理,成功改善子宮微環境。回首這段歷程,蔡小姐坦言,最大的轉捩點不在於換了療程,而是終於找到了真正的問題根源。李俊逸醫師形容,健康穩定的子宮環境就像一座花園,菌叢則是如同維持環境穩定的養分,而目前已有專為生殖健康設計的益生菌配方。特別選用與女性子宮環境相容性高的乳酸桿菌菌株,能有效提升菌叢穩定性與乳酸桿菌定殖率,進一步改善子宮微生態,打造更有利於胚胎著床與發育的環境,讓每一次療程都不再只是嘗試,而是更有希望的前進! 如何助力並加速每對不孕夫妻面對從排卵、受精、著床到懷孕生產的流程,是茂盛醫院一直以來深耕的目標,多年來投資超過一億元建置先進的人工生殖實驗室,包含:胚胎影像即時監控系統、高效伺服器、AI大數據演算平台的軟體程式等;卓越技術加上重視數據保存,目前已累積高達100萬個胚胎樣本數。李茂盛院長表示,茂盛醫院不僅在軟硬體設備的與時俱進,其醫師團隊也積極參與各項國際學術盛會,力求把最創新的觀念和工具帶回台灣,應用在每一對求子家庭身上,以提升試管成功率,幫助更多人們實現擁有健康寶寶的夢想。

Ben D. Harvey先生捐贈18萬美元 幫助成人聽損者聽見幸福

Ben D. Harvey先生捐贈18萬美元 幫助成人聽損者聽見幸福

一段良好的醫病關係,善的循環,嘉惠成人聽損者重拾聽力,聽見幸福。長年居住台灣的美籍捐贈者Ben D. Harvey先生,為表達他對台灣生活的感激之情,及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長年來對他本人及社會大眾提供的專業醫療服務,特別捐贈18萬美元,用以支持成人人工電子耳植入計畫,名為 「樂聆專案」(Joy in Listening Project),可望嘉惠約10位成人聽損者。 聽力,是人類與世界溝通的重要感官,聽力損失對個人的生活產生全面且深遠的影響。對兒童而言,聽力損失直接影響語言的學習與發展;對成年人來說,聽力障礙常使溝通困難,進而影響人際互動、職場表現與就業機會;對高齡長者而言,聽力退化不只是自然老化的現象,更可能成為孤獨與依賴的開端。研究顯示,聽力障礙與認知功能退化密切相關,甚至證實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無法與周遭環境良好互動,會讓長者逐漸失去生活的主控權,生活品質與安全性大幅降低。 根據2024年統計,台灣約有13萬人患有聽力障礙,其中重度以上者約5萬人,多數為成年人,由於成人植入人工電子耳,要價不菲,對多數家庭而言是沉重負擔。「樂聆專案」的設立,可望解決這樣的困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成人聽損者有機會重新聽見聲音、重拾生活的尊嚴與希望。 Harvey先生表示,他感念台灣社會的溫暖與關懷,為了表達他對在台灣生活多年的深刻感謝之情,並對許多台灣朋友長年來的照顧懷抱感恩之心,特別是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團隊所展現出的高度專業與醫療服務,希望透過實際行動回饋台灣社會,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國泰綜合醫院王拔群副院長表示,在照顧Harvey先生近20年當中,醫病互動如同家中長者般的視病猶親,也感謝病人的信賴與認同。 國泰綜合醫院簡志誠院長表示:「我們衷心感謝 Harvey 先生對台灣的深厚情誼,與對本院耳鼻喉科醫療服務的肯定。這份捐贈不僅是一筆資金的支持,更是一份對生命價值的重視。『樂聆專案』所帶來的,不僅是聲音的回歸,更是患者與世界重新連結的希望與力量。我們將持續努力,將這份善意化為行動,讓更多聽損者重拾聽力、享有更美好的生活。」 除了這次的愛心捐助,Harvey先生多年前即曾慷慨捐贈新台幣200萬元,協助耳鼻喉科建置設備完善、技術先進的基礎實驗室,並設立全方位耳鼻喉頭頸手術訓練中心,成為當時領先全台的先驅。該中心亦成為醫院持續推動臨床教學的重要基地,至今已累積舉辦超過60場手術訓練課程,其愛心奉獻直間接為耳鼻喉科領域培育出無數優秀人才,功不可沒。

21天習慣養成挑戰:從自我批判到自我成長的轉變

21天習慣養成挑戰:從自我批判到自我成長的轉變

「我知道不應該挑剔自己,但就是忍不住。」這是許多人在自我成長路上的真實寫照。明明知道要對孩子多一些讚美,卻總是批評多於鼓勵;明明知道要善待自己,卻習慣性地嚴格要求。這種「知道但做不到」的困境,正是多數人無法建立良好習慣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改變這麼難? 「大部分的人都有惰性,這是人類的天性。」安賦學院創辦人林俊安老師表示,「單靠個人意志力想要改變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成功率往往很低。」 我們的大腦習慣重複熟悉的行為模式,即使這些模式對我們有害。當我們嘗試建立新習慣時,往往會遭遇強烈的內在阻力。特別是在面對挫折時,很容易回到舊有的自我批判模式。 孤軍奮鬥不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人孤軍奮鬥,更容易放棄。」林俊安老師觀察到,許多人在自我成長的路上選擇獨自面對,結果往往半途而廢。「缺乏支持系統和正確引導,改變就變得格外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年復一年地設定相同目標,卻始終無法達成。沒有外在的支持和專業的指導,單憑個人努力很難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架。 21天陪伴式成長計畫 針對這個普遍困擾,林俊安老師設計了21天線上訓練營,採用陪伴式學習模式。「我們不是要你一個人苦撐,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陪伴你。」 該計畫的核心理念是「重啟生命方程式」,透過三個階段的循序漸進: 發覺自我階段:幫助參與者認識自己的思維模式,了解哪些習慣正在阻礙個人成長。 重啟自我階段:學習新的思考方式,建立正向的自我對話模式,從自我批判轉向自我接納。 活出自我階段:將新的思維習慣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可持續的成長模式。 實際改變從日常開始 訓練營的特色在於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日常練習。參與者不需要做出巨大的生活改變,而是從小的思維調整開始。比如:當發現自己在批判孩子時,學會先停下來、深呼吸,然後嘗試用鼓勵的話語替代。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和練習。」林俊安老師強調,「但21天足以讓你體驗到不同的可能性,感受到自我成長的力量。」 下半年開始,新的自己 許多人在新的一年都希望有新的開始,但往往缺乏正確的方法和持續的支持。林俊安老師提醒:「給自己一個機會改變吧。不要再讓舊有的思維模式限制你的潛能。」 這個21天的旅程,不僅僅是習慣的養成,更是一次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且愛自己的過程。在專業引導和同伴支持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突破自我限制,活出更真實、更自由的自己。 改變永遠不嫌晚,重要的是願意開始。當我們學會善待自己,也就學會了如何善待他人;當我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就擁有了持續成長的力量。 覺醒天賦 重啟生命方程式報名連結https://anfu224.1shop.tw/yy43oz [優活健康]獨家優惠 報名輸入折扣碼:uho  (原價NT$6686,現省3700元!) 更多相關資訊:https://iuho.com.tw/topic/anfu/

「疲憊、失眠、吃不下」恐是女性心臟衰竭警訊!女性症狀難察覺,死亡率高出男性一成  醫:把握黃金三原則

「疲憊、失眠、吃不下」恐是女性心臟衰竭警訊!女性症狀難察覺,死亡率高出男性一成 醫:把握黃金三原則

近年來,心臟健康的問題日益受到醫界所重視。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第一大 死亡原因,每年約有 1,800 萬人死亡心血管疾病。事實上,在台灣心臟病早已佔據國人第二大死亡原 因超過 15 年,僅次於癌症,平均每 23 分鐘就有 1 人死於心臟疾病。其中,女性的心臟疾病常因表現非典型症狀,使患者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為提升女性對於心臟疾病的警覺性,亞東醫院攜手心臟內科及心臟外科舉辦「妳的心健康,幸福不心慌-認識女性心臟衰竭的關鍵時刻」衛教講座。對此,亞東醫院彭渝森副院長表示,為提供個別化治療,亞東醫院也設立「女性心臟特別門診」,盼提供女性 專屬照護。 圖/亞東醫院彭渝森副院長表示,亞東醫院為提供個別化治療,設立「女性心臟特別門診」,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疲憊、失眠、吃不下」 恐 是女性心臟衰竭的警訊!   錯把警訊當壓力 而延誤治療   醫:女性心臟衰竭死亡率高於男性 「『我只是最近比較累、吃不下、睡不好』—這些,可能是妳的心臟在求救。」心臟血管內科張藝耀主治醫師指出,女性心臟衰竭容易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腹脹、腸胃不適等,看似「日常的疲勞感」的症狀出現,而這也使女性患者比男性更難被正確診斷,直到病情惡化時,才驚覺危 機已逼近。 圖/心臟血管內科張藝耀主治醫師呼籲女性患者不可忽視身體警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對此,亞東醫院心臟內科劉芫宏醫師也進一步說明,隨著年齡增長、尤其停經後,女性可能因 停經後雌激素減少或妊娠相關疾病,如:產後心肌症、妊娠糖尿病等,增加日後心血管疾病的風 險,導致其罹病風險大幅上升。除了診斷與症狀的差異外,女性患者也可能因缺乏體力或因罹患心 衰對心理造成的影響,承受更多的身體及社會的限制,導致他們延誤就醫。臨床研究也顯示,心臟 衰竭女性患者在確診後的五年內死亡率高於男性達 11%,反映出誤診與診斷延遲的嚴重後果。 圖/心臟血管內科劉芫宏主治醫師說明女性心衰竭患者常表現出非典型症狀,造成女性患者經常延誤就醫。 面對心臟衰竭警訊, 掌握「 黃金三原則」  移植等待時間長、 反覆治療衝擊大   醫:左心室輔助器助找回生活 面對心臟衰竭的威脅,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黃日新醫師提出「黃金三原則」,盼藉此幫助高風險族群對自身狀況有所警覺: 原則 1、一年有兩次或兩次以上因心臟衰竭而住院 原則 2、口服利尿劑六個月內增加一半以上的劑量 原則 3、對藥物的耐受性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服藥後仍有症狀出現。 若三項條件皆符合,則應該考慮心臟進階治療。黃日新醫師也進一步說明,常見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以心臟移植與左心室輔助器(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為主,雖然臨床中女性心臟移植成功率較高,然而,平均每位患者等待心臟時長約 500 天,且至今仍有 350 位患者正在等待心臟移 植。然而,急性心臟衰竭的發作是猝不及防的,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不但需忍受疾病所帶來的不 適,更可能因心臟衰竭的發作而反覆進出醫院,對患者、家屬生理和心理都將是一大負擔。 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心臟衰竭的治療已有不同選擇,新一代的左心室輔助器(LVAD)體 積小,更適合女性使用,有許多女性患者在接受手術後生活品質大幅改善。研究發現,接受左心室 輔助器(LVAD)的男性和女性在生存率、心臟移植發生率、功能狀態或患者報告的生活品質方面並 沒有比較低,過去心臟衰竭患者可能因病情嚴重,須隨時擔心自身的心臟功能惡化,現今左心室輔 助器(LVAD)有機會為女性患者生活帶來新的希望,目前統計至 2024 年,已有 71 例患者使用左心 室輔助器(LVAD)來延續生命。 圖/心臟血管外科黃日新主治醫師與我們分享心衰竭患者黃金三項原則,如符合應考慮進階治療,有望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心臟衰竭像不定時炸彈,難預測未來終點  亞東醫院攜心臟內外科舉辦講座,助民眾掌握心臟警訊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劉芳君護理師提醒,心臟衰竭就像是不定時炸彈,是死亡風險、時間皆無法準確預測的重大疾病之一,若未密切追蹤或誤解初期症狀,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機。除了保持良好 的生活型態並進行飲食管理外,更要遵循醫囑用藥,如服用藥物後仍出現喘、疲憊、下半身水腫等症 狀,則應主動與醫師、護理師討論。最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吳彥雯主任也再次呼籲,此次「妳的心健康,幸福不心慌」衛教講座,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女性患者及一般民眾,即時把握心臟的警 訊,若自身或家人近期有心臟衰竭相關症狀,應盡速至門診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 療,與「心」重新連結。 圖/心臟血管外科劉芳君專科護理師提醒民眾,除保持良好生活型態外,要遵循醫囑用藥,如病情加重應主動與醫療人員討論。 圖/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呼籲民眾,如有相關症狀應盡速至門診接受診斷及治療,與「心」重新連結。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元年 響應724世界自我照護日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元年 響應724世界自我照護日

自我照護產業協會與藥師攜手倡議:提升自我照護才能健康老化 2025年是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元年,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隨之而來是醫療及照護的沉重負擔,如何健康老化成為台灣個人及家庭須因應的重要課題。國際呼籲投資在自我照護政策上並教導民眾如何自我照護,是強化醫療體系的關鍵。響應健康台灣對於民眾健康照護及即將到來的「724世界自我照護日」,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藥師公會全聯會、臺北市藥師公會、新北市藥師公會以及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攜手推出「自我照護一週七問」,呼籲民眾提升自我照護意識及行動,並善用台灣豐沛的藥師資源來守護自身健康! 國際觀點:提升「自我照護」觀念是「健康老化」的重要手段 社團法人自我照護產業協會(TSCIA)蔡宜芳理事長表示,全球自我照護聯盟(Global Self-Care Federation, GSCF)調查發現,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或稱慢性病,包含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已成為全球死亡和失能的主要原因,佔2021年非疫情全球死亡人數的75%。然而,因國際慢性病防治工作長期面臨資源挹注不足的困境,聯合國在今年3月召開的第四次非傳染性疾病大會,呼籲各國政策制定者須致力於發展整合性、橫跨生命歷程的解決方案,來強化醫療體系韌性,更要賦能民眾培養自我照護的能力,才能有效減少慢性病對健康的危害。 投資在自我照護政策,透過民眾對輕微病症的自我管理及積極控制慢性病,能減少不必要的就診,進而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據統計每年約可節省高達全球1,19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和醫療人力成本。同樣也能減少民眾自身負擔,歐洲研究顯示,民眾若先使用非處方藥物(OTC)照護自己健康,每年可多出408億個工作日,相當於1兆8,790億美元的福利效益。 台北市立聯合醫學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同時也是美國全球健康理事會的幹部,表示不論在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地方專業民間團體都在發展「自我照顧」的觀念,以提升識能、促進健康預防,這核心觀念並不難,就是積極賦能大眾,對自己的健康有權責、有動作,以對抗疾病早發與控制過程中惡化,也敦促兩性與世代健康公平,對於對於在世界衛生組織推行「韌性健康」與台灣當局推行「健康台灣」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我照護一週七問 搭配社區藥師守護 今年呼應「自我照護就是健康照護(self-care is healthcare)」的理念,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攜手藥師公會全聯會、臺北市藥師公會、新北市藥師公會以及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發起724世界自我照護日活動。 7月24日代表一周7天、一天24小時,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守護者,隨時隨地都能積極地自我健康管理。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自我照護(Self-care)定義為個人、家庭和社區,不論有無醫療保健提供者的支持下,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維持健康以及應對疾病和失能的能力,說明了自我照護不僅限於個人健康管理的範疇,家庭及社區角色也相當重要,在台灣,運用可及性高的藥局和專業的藥師資源,能更積極地幫助自己更有健康知識、更健康老化。 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秘書長葉倩如表示,今年七月的自我照護月,別具意義,台灣每五人中便將有一位是長者,老年人口突破20%,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全新階段。 在迅速的人口老化背景下,自我照顧成為資深長輩必備且至關重要,而健康地老化也成為關鍵。亞健康協會的宗旨在於與協會會員共同推廣節醫,積極創造長壽之島,正確的自我照護,正確享用健康的保健食品,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每周七問的做法,真正延長健康餘命。 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自我照護七大面向,推出「自我照護一週七問」,鼓勵民眾透過每天一個問題來檢視自己健康: 第一問:我的健康知識夠嗎? 第二問:最近我的心理健康嗎? 第三問:最近有進行身體運動嗎? 第四問:最近我的營養均衡嗎? 第五問:我有減少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及飲酒嗎? 第六問:我有注意身體清潔,如洗手及口腔清潔? 第七問:合理的使用藥物治療及醫療服務嗎?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21週年 「社區醫院之永續發展-兼談高齡長照實踐 ESG」院慶研討會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21週年 「社區醫院之永續發展-兼談高齡長照實踐 ESG」院慶研討會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將於 114 年 7 月 12 日(星期六)上午 8 時 30 分,舉辦以「社 區醫院之永續發展-兼談高齡長照實踐 ESG」為主題的 21 週年院慶學術研討會。 此次院慶研討會特別邀請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 司祝健芳司長、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及臺大醫療體系長官、臺北市立關渡醫院 陳亮恭院長、華碩電腦吳澤欣永續長等多位貴賓出席,共同探討社區醫院的永續發展策略,以及在高齡長照領域中實踐 ESG 永續發展目標的多元作法。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ESG 為國際共通的永續發展架構,涵 蓋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醫院治理(Governance)三大面向。 北護分院於去(113)年 12 月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全面盤點醫院在醫院治理、卓 越醫療、幸福職場、社會公益與環境永續等五大面向的 ESG 指標,並規劃於今 (114)年完成《永續報告書》,作為未來推動醫院永續發展的重要藍圖。 過去 20 年來,北護分院深耕萬華社區,致力於預防保健、慢性病管理、老 年醫學、復健醫學與居家長照等服務,建立起緊密連結在地的健康照護模式, 並展現社區醫院的價值與韌性。 為落實對社區的關懷及對員工健康的重視,北護分院於 7 月 4 日院慶前夕 舉辦「萬華文化資產走讀導覽–員工健康促進之社區關懷活動」,聘請出生於萬 華加納仔的在地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帶領院內同仁深入了解社區文化脈絡、在地有形生活產業與文化資產的傳承,力行社區關懷,作為實踐 ESG 理念 的重要一環,也為院慶活動暖身。 而在今年的 21 週年院慶研討會上,詹鼎正院長特別邀請衛生福利部劉越萍 司長與祝健芳司長分別講解「醫療機構推動淨零排放政策」及「長照政策現況 下社區醫院的角色」,以及關渡醫院陳亮恭院長與華碩電腦吳澤欣永續長分享 「高齡醫學照護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與「醫療產業的 ESG 轉型」之專題演講, 共同探討如何強化醫療韌性,為北護分院未來的 ESG 實踐提供重要借鏡。日前 慷慨捐贈北護分院眼科專用設備「裂隙燈」的大品國際聯合餐飲集團於此次院 慶研討會贊助採用在地食材、從製作源頭力求降低碳排放的「綠色飲食餐盒」, 象徵醫療體系與企業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善意以及實踐 ESG 的理念。 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將持續秉持「以病人為中心」 的核心價值,結合跨領域專業與社區力量,打造溫暖、優質且永續的在地醫療 照護環境,全力守護民眾健康。

多位皮膚專科醫師現身分享 UltraClear冷纖雷射上市發表會聚焦安全、精準與舒適新體驗

多位皮膚專科醫師現身分享 UltraClear冷纖雷射上市發表會聚焦安全、精準與舒適新體驗

來自美國的UltraClear冷纖雷射正式於台灣亮相,近日舉行上市發表會,邀集多位皮膚科專科醫師與醫療機構代表,共同見證新世代光電儀器的發表。活動聚焦其創新技術,包括2910nm波長、智慧微脈衝與冷纖設計,在臨床應用中的可調控性、過程舒適性以及對亞洲膚質的友善表現,獲得醫師高度肯定。 圖/全台多位皮膚科醫師認可,冷纖雷射可調式熱能及多模式應用,為患者提供個人化肌膚管理方案。(主辦單位提供) 鄭國良醫師:技術創新提升患者舒適度,應由醫師專業評估操作 儷寶得皮膚科診所總院長鄭國良醫師表示:「冷纖雷射在熱能控制上表現穩定,有助於降低患者在過程中的不適,特別對於敏感型膚質來說,更具應用潛力。」他也提醒,雷射療程應由具專業訓練的皮膚專科醫師操作,並根據個人膚況評估適當模式與參數,以符合醫療安全規範與個別需求。 王昭欽醫師:六種施作模式增加臨床彈性,助益醫療效率 台南維格診所院長王昭欽醫師指出,冷纖雷射的六種可調施作模式讓臨床應用更有彈性,醫師能依不同皮膚條件調整深度與能量,有助於提升操作效率並減少不必要的熱能影響。他認為這種「快、穩、精準」的設計,對於亞洲膚質是一項友善升級,也有助提升患者接受度。 曾德朋醫師:深度可控與低熱設計,拓展臨床應用範疇 臺安醫院皮膚專科曾德朋醫師則強調,冷纖雷射的穿透深度涵蓋表皮至皮下4mm,能針對不同肌膚層次進行調整,且裝置本身採用低熱能設計,有助於提升術後的照護便利性。他表示:「在臨床上觀察,過程中的疼痛感與出血情況明顯減少,整體流暢度也較高,為皮膚雷射提供了更具系統性的升級。」 王筱涵醫師:搭載創新波長與脈衝技術,建立安全與舒適兼具的新標準 卓越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王筱涵醫師也出席活動,她提到:「傳統雷射常讓部分患者因術後反應感到不安,冷纖雷射搭載的2910nm波長與微脈衝技術,讓能量精準集中於目標位置,並大幅降低對周邊肌膚的干擾。這項設計對於希望兼顧效果與安全的族群來說,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新選項。」 鍾佩宜醫師:術後恢復管理更為簡化,貼近現代生活節奏 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鍾佩宜醫師則從患者體驗出發表示,臨床經驗顯示,冷纖雷射在過程中通常無需敷麻藥,也能維持低疼痛感與穩定施作,整體恢復期簡短,讓醫師在規劃課程時更具彈性。她強調:「隨著患者對療程舒適度要求提高,這類技術的問世,有助於重塑民眾對醫美的信任與期待。」 圖/國內外多位專業皮膚科醫師肯定冷纖雷射,為亞洲膚質帶來更安全有效的突破性方案。(主辦單位提供)

立法院厚生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長期照顧推動委員會成立大會暨2025年第一次專家會議

立法院厚生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長期照顧推動委員會成立大會暨2025年第一次專家會議

我國於今(114)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人口快速老化趨勢,長期照顧政策的持續推進刻不容緩。從長照1.0、2.0,到近期衛生福利部報行政院的「長照3.0規劃」,政策逐步擴大,無論是資源布建、服務對象、提升量能與品質等,均持續滾動修正與精進。立法院厚生會蘇巧慧會長有感於長期照顧政策之重要性與涉及面向之多元性,爰邀請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吳玉琴理事長擔任主任委員,並召集相關領域專家和學者,共同籌組「長期照顧推動委員會」,盼為長期照顧政策的現況與發展給予建言,促使長期照顧政策持續進步。 立法院厚生會蘇巧慧會長致詞時表示,2017年至今長照預算從50億提升到900億,服務人數比起2017年長照2.0上路時更是成長8.4倍,顯見人口老化趨勢下長照服務的重要 而在轉型到長照3.0的這個時刻,盼透過立法院厚生會這個實務與政策匯聚的平台,協助政府在決策前能更有效率地收集各界聲音與建議,藉以完善長期照顧政策,讓在台灣生活的每個人都更加幸福。 立法院厚生會陳菁徽副會長提及,身為三明治世代,對於長照3.0政策相當期待,但也提出對於住宿型機構不足、現行收費規範恐對於經營者缺乏誘因等憂慮,並盼未來醫院銜接到社區的出院整合能更加順暢,並強化社區夜間照顧量能。立法院厚生會王正旭秘書長則強調,長期照顧推動委員會的成立相當重要,長期照顧是利他也利己的重要議題,定將共同參與和協助。 吳玉琴主任委員引言時指出,立法院厚生會一直是民間和政府溝通的重要平台,今日成立大會的三個討論提綱:1)如何強化預防延緩失能縮短不健康餘命、2)醫療與長照之社區整合照顧應如何強化,3)長照體系資源布建之建議,涉及面向多元,後續將再各別召開相關討論,期待透過本委員會,讓長照3.0更完整,讓民眾得到更好的照顧。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涂心寧理事長指出,居家服務支撐長照2.0服務量能的六成,長照2.0至今八年未調整給支付基準,恐不利於未來發展,因此建議長照3.0應適度檢討人力政策和既有相關給支付制度,並發展完善評鑑機制。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陳景寧秘書長認為,以現行所了解的長照3.0規劃,係比過往更看見家庭照顧者的需求,值得肯定,但仍建議強化社區的夜間相關服務、將住宿式機構納入長照給付項目、跨部會協調相關政策等,希望協助家庭照顧者達到「照顧不離職、照顧不變窮與照顧有喘息」的三大願景。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陳英詔理事長分享日本經驗,日本的在宅療養支援診所的給付並非僅靠醫療保險支應,在醫療與長照銜接與整合的狀況下,關於長照的部分,係由介護保險支應。 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曾勤媛理事長,對於長照3.0規劃醫院PAC與長照服務銜接議題上,建議應強化既有的CD02(居家護理指導與諮詢)服務,並新增AA13(居家護理師照護評估)碼別,以利民眾從醫院返家後的社區與家庭長期照顧專業服務之鏈結順暢,讓社區在地的護理師發揮專業量能,並提升民眾社區與居家照顧品質。 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黎世宏理事長建議適切檢討給支付制度,並應盤點各類社區據點,進行適切分流,以及檢視小規模多機能機構的夜間住宿使用率偏低原因;也強調失智症團體家屋雖然需求高但布建低,建議應考量納入支付標準中。 長庚大學健康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林佩欣主任認為,現行ICOPE初評執行甚佳,但未必有複評也未必有後續相關轉介機制因應,爰對此建議研議補助篩檢異常值的一次性專業服務,提升長輩和專業服務的可近性。而對於醫療長照整合,肯定衛福部規劃社區中途之家,仍建議思考面向應涵蓋:收案標準如何放寬、如何將服務需求者釋出到社區,建立彈性轉銜制度與獎勵等;最後則提及PAC或可考慮結合商業保險之分享。 《ĀnkěCare創新照顧》高有智總編輯表示,預防延緩失能不只是在長照體系,更應跨部會地連結到完整的健康營造服務資源,例如: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營養、預防醫學等。醫照整合挑戰不小,如何透過長照3.0的規劃,改善既有PAC服務的不足,中介機構應有更完整的內涵展現外,也應檢討長照復能的成效,才能更有效地強化社區PAC。而就住宿機構議題,應同步思考人力規劃,以確保機構照顧的質與量。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陳雅美教授分享,目前國衛院研究結果呈現,據點的陪伴效益逐漸發酵,民眾願意接受把C據點作為第二個家,未來應思考如何讓據點也結合醫療健康資訊,發揮更大的效益。長照醫療整合議題,則建議在科技運用上更加精進,協助服務提供者們達到跨專業即時溝通的目標,進一步提供受服務者更完整的照顧。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陳節如理事長強調,社區PAC資源布建將會是醫院和社區鏈結完整的關鍵,並應採取「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以價值為導向」的方式進行,也指出長照應跨部會共同協調與整合,方能達到醫養合一的目標。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趙曉芳教授則建議,長照前端的預防延緩失能,建議盤點既有預防保健資源,避免重複或稀釋;醫照整合在醫療體系脆微的現況下,應審慎關注後續影響;近年數據分析結果呈現,長照體制照顧的人當中,失能等級逐漸變輕,應思考長照制度與資源是否對應到重度照顧需求者。 凡易集團盧允中執行長建議,長輩出院後建議能夠在社區採取積極的專業復能;此外,對於現行的齊頭式資源布建機制,企盼在長照3.0能有因地制宜的規劃,舉例而言,新北市與中南部縣市的各項營運成本即有相當差異。 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賴添福榮譽理事長認為,長照3.0應納入住宿型機構,才能使長照體系更加完備;人力資源如何開源節流,建議兼職可納入、專業授權思考放寬可行性,照顧模式也要調整彈性;最後針對智慧照顧,也表示既係為提升品質和效率,建議對現行系統登打障礙部分放寬採認。 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也提醒,共融照顧並非只是物理上共同照顧,失智症照顧不易,故建議在長照3.0規劃的照顧場域中應強化失智症照顧的相關教育訓練,以提升相關實質照顧量能。 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次長綜整回應時表示,長照2.0和長照3.0最大的差異在於「10分鐘照顧生活圈」、「出院準備」、「復能」與「智慧照顧」四大重點。承諾將研議新增AA13碼別,並就社區PAC當中的中介機構的內涵說明,涵蓋物理治療所、職能治療所、護理之家,以及地區醫院。針對小規模多機能照顧機構經營與服務提供,考量到經濟規模,將著手進行設施設備規範的檢討,盼建立台灣模式。而社區式服務,未來期待日照發展多樣性,在地據點更加普及,並建立分級和分類機制,例如陪伴型據點、照顧型據點,也結合國民健康署的營養和健康促進,藉由據點來執行預防延緩失能。最後對於住宿型機構短缺議題,會逐漸補足,但強調仍會關注品質,未來不排除透過評鑑機制把關,至於各縣市收費上限議題仍強調回歸地方政府權責。 蘇巧慧會長/召集人總結表示,透過吳玉琴主任委員所歸納的五大面向:1)健康促進、2)醫療與長照服務整合與社區PAC、3)長照產業人力資源、4)機構資源布建與品質提升,公私協力如何更有效率、5)強化家庭支持機制。後續,將針對各大面向蒐集更完整資訊後,再規劃逐一召開相關會議,屆時也將邀請更多關心的團體或專家與會,盼透過本委員會的持續討論,協助長照政策更完善,打造世代共融的高齡友善社會。

全台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篩檢

全台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篩檢

根據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及2023-2024年健保大數據,2024攝護腺癌新增9,858人,更是男性第三大癌症,是發生率增加比例最高的癌症。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長期呼籲政府重視男性健康,今年擔任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一職,攜手全台北中南東外島各地醫療院所,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推動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項癌症篩檢。 今天這場「三分鐘護一家 六癌篩加攝護腺」聯合倡議記者會,由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童綜合醫院、童傳盛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共同舉辦,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總達成貿易有限公司、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嬌生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武田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協辦。童綜合醫院由童敏哲董事長帶領外科部許兆畬主任、泌尿科林益聖主任與洪嘉辰醫師等醫療團隊響應。楊典忠議員、王立任議員、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廖文鎮理事長、大台中醫師公會魏重耀理事長、臺中市醫師公會林軼群秘書長、台中榮民總醫院攝護腺中心陳正哲主任、秀傳紀念醫院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吳其翔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石宏仁主任、國軍臺中總醫院健康促進與管理中心廖丞晞主任、安昱診所吳哲安院長等人都親臨現場共襄盛舉。 另外,台北榮總黃志賢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院長、台北市喜月泌尿診所張宏江院長、雙和醫院崔克宏教授、雙和醫院陳冠州教授、台北慈濟蔡芳生醫師、好幸福泌尿科體系戴槐青總院長、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陳建綸系主任、台中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郭振華名譽院長、部立臺南醫院歐建慧院長、高雄榮總外科部余家政主任及林子平副主任、高醫附設醫院吳文正副院長及泌尿科李香瑩醫師、義大醫院林嘉祥副院長、高雄葉旭顏泌尿診所葉旭顏院長、高雄天民泌尿診所邱俊傑總院長、台中昭安泌尿診所陳昭安院長、高雄李嘉文泌尿科診所李嘉文院長、彰化十仁診所戴慧龍院長、台中懿安泌尿科診所呂謹亨院長、彰化診所協會林育慶理事長、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林大欽醫師、彰化張志鵬泌尿診所張志鵬院長、南投郭隴診所郭佳隴院長、嘉義長庚泌尿科林威宇主任、彰化和興聯合診所洪益豐院長、任職彰化基督教醫院及林介山泌尿皮膚科的林介山醫師、台中維新診所泌尿專科周欣霈醫師、台中林修名診所林修名醫師、台北維尚泌尿科診所白彝維醫師、中港澄清醫院江冠洲醫師等醫師因不克到場,透過視訊連結共同呼籲大家一起守護男性健康。 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主任(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部立雙和醫院陳冠州教授、部立雙和醫院泌尿科崔克宏教授、國泰綜合醫院王彥傑主任、台北慈濟醫院蔡芳生醫師、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江漢聲總顧問(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高齡泌尿科侯鎮邦主任、嘉義長庚醫院泌尿林威宇醫師及嘉義長庚醫院泌尿團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吳文正副院長(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外科部余家政主任、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泌尿腫瘤科江元宏主任、慈濟醫療志業副執行長郭漢崇教授(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等醫療團隊,活動當日因門診或手術排程無法到場,因此提前錄製了影片,共同呼籲政府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全民篩檢,也希望全民重視男性健康的必要性,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現場更邀請病友到場為捍衛男性健康共同發聲,用自身經歷分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92歲孫瑞寒老先生,今年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並接受治療後,術後迄今身體非常健康,平時還能吊單槓;林其業常務理事也曾接受過手術治療,10幾年來元氣十足,多年來贊助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的各項公益活動,今年又再慷慨捐出50萬來協助守護男性健康;華新醫材集團鄭永柱董事長進行根治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已6年,術後順利恢復健康並繼續為事業打拚都沒有困擾。 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暨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表示,女性的子宮頸癌自1995年起就已經開始篩檢,而男性攝護腺癌的篩檢卻延遲了近30年,迄今仍未被納入全民篩檢中。從流行病學的發生率,早在2003年攝護腺癌的發生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在2005年攝護腺癌死亡機率大於子宮頸癌。攝護腺癌的發生個案在2022年為9,062人,2023年為9,444人,2024年為9,858人,發生率不斷地增加,不久就會超過萬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每100,000人口為41.7人,為子宮頸7.6人的5.5倍,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每100,000人口為7.8人,為子宮頸2.56人的3倍。 攝護腺癌是可以根治的疾病,但須透過早期篩檢,才能早期診斷積極監測早期治療。目前攝護腺篩檢及診斷的方法包括血清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檢查、攝護腺健康指數原 (PHI) 、肛門指診、多參數攝護腺磁振造影、切片檢查(經直腸超音波切片或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但因為攝護腺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容易被社會大眾忽視,這使得許多人在癌症已經進展到較晚期時才被診斷出來,這凸顯了為何篩檢顯得尤為重要。 歐宴泉理事長指出,目前台灣五大癌篩檢涵蓋了大腸癌、口腔癌、乳癌、肺癌和子宮頸癌,不僅擴大癌症篩檢,降低年齡而且篩檢的補助也增加,但攝護腺癌仍未被納入篩檢項目。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相比,台灣在攝護腺癌篩檢方面的落後仍然明顯,美國自1988年開始進行攝護腺癌篩檢,並在幾年內成功降低了該病的死亡率。呼籲台灣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男性健康,尤其是針對攝護腺癌的篩檢與衛生教育,並且應加大對攝護腺癌篩檢的資源投入,與醫院、醫學會及專科學會合作,推動這攝護腺癌篩檢項目,才能夠降低攝護腺癌的死亡率,不僅有助於提高男性的生存率,也能有效減少醫療負擔。針對轉移性患者,加上新一代賀爾蒙藥物,能有效延長病情穩定時間,甚至比傳統療法多增加近3年存活期;但目前健保給付僅保障部分高風險轉移性患者,意謂患者需要符合特定條件,方能獲得給付,門檻較高。面對國內不斷攀升的攝護腺癌死亡率,也期待政府能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放寬限制,讓更多患者能及時獲得更好的治療。一起達成賴清德總統之醫療目標,力拚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 童綜合醫院童敏哲董事長表示,身為中區的童綜合醫院,長期致力於民眾健康的照護,更深知男性健康的重要性,自108年開始進行免費PSA篩檢活動,今年第七度舉辦「三分鐘護一家 爸爸健康一童罩」攝護腺免費篩檢活動,開始將於8/4~8/8每日上午08:30~12:00,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一樓大廳進行免費PSA篩檢,凡是50歲以上、40歲以上具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等符合資格之男性民眾,都可以攜帶健保卡到現場進行免費篩檢,不僅免掛號費也免空腹。呼籲全民共同響應,希望號召更多民眾一同守護男性的健康。 圖/全台北中南東外島各地醫療院所,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推動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項癌症篩檢

「2025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徵件開跑!促進創新走出實驗室 推動mRNA研發接軌臨床與產業發展

「2025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徵件開跑!促進創新走出實驗室 推動mRNA研發接軌臨床與產業發展

莫德納台灣與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今年共同主辦第三屆「2025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即日起至8月31日開放徵件。本獎項旨在延續前兩屆的創新精神,持續發掘並扶植具潛力的mRNA生技研發團隊,廣邀全臺優秀研究團隊踴躍參與,為臺灣生醫產業注入前瞻動能。為協助入圍團隊在決賽中脫穎而出,今年主辦單位將提供專屬培訓資源「Pitch Master Camp」,邀請業界專家指導各組入圍團隊進行簡報訓練,強化提案力,期待更多科研團隊在此舞台綻放光芒,成為引領臺灣生技研發的新星! 莫德納台灣總經理劉雯琪表示:「mRNA技術近年來快速發展,已在疫苗開發、癌症治療,以及罕見疾病等多個領域展現廣泛且強大的應用潛力,成為全球生醫創新的重要趨勢。過去兩屆入圍與獲獎團隊提案的研究主題豐富多元,研究成果亦展現臺灣研究團隊在mRNA相關技術上的創新力與成熟度,更是有望未來投入生醫領域市場。」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吳漢忠主任表示:「很開心能與莫德納台灣一起籌辦這個獎項,今年也來到了第三屆,看到許多優秀科研成果有機會走出實驗室,讓更多人看見臺灣的研發能量。過去兩屆,我們收到來自各界多元且具潛力的研究提案,也體現了臺灣生技產業追求創新、勇於突破的精神,以及充沛的研發動能。期盼今年有更多具備創新思維與潛力的新秀團隊踴躍參與,共同推動臺灣生醫發展。」劉雯琪總經理也分享:「莫德納台灣期待藉此獎項打造一個匯聚創意與實力的平台,促進交流合作,共同探索mRNA的無限可能,推動研究成果的轉譯與實踐。」 「2025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徵案項目針對五大治療領域: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徵案類型為「mRNA技術、傳遞系統與優化」或「生物醫學研究」等類別。歡迎全國科研團隊踴躍參與提案,徵件活動將從即日起至8月31日下午5時整止。詳細競賽相關資訊公布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官方網站,歡迎有意願報名者上網查詢(活動網頁https://mrna.care/mn01EJbUr)。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