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晚期肝癌治療 免疫治療成標準療法 延伸至中期肝癌

晚期肝癌治療 免疫治療成標準療法 延伸至中期肝癌

台灣在慢性B型及C型肝炎的控制下,肝癌的發生率仍高居男性十大癌症的第四位,死亡率更位列第二。主要是在目前的高危險群篩檢下,仍有一半的肝癌新個案在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甚至末期,這使得治療更加困難。 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方式有限,然而,近年來免疫治療的進步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療已逐漸成為晚期肝癌的標準療法,透過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不僅能延長患者生命,也能提高生活品質。這一變革為晚期肝癌治療開創了新局面。最新的治療趨勢亦已將免疫治療推展到中期肝癌。 中期肝癌個人化治療成為關鍵 學會制定中期肝癌治療指引 中期肝癌是屬於異值性相當高的族群,因此治療方式應該因人而異。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講座教授近年的研究發現「7-11準則」,以及放射影像的型態可以作為中期肝癌需要全身性治療的依據。 因應中期肝癌治療的變化,台灣肝癌醫學會積極制定完成中期肝癌治療指引。期能提高中期肝癌病患接受根除性治療的機會。這一最新進展象徵著肝癌治療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提高患者接受根除性治療的機會,讓更多中期肝癌患者在早期介入下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台灣肝癌醫學會與國際接軌 推動亞洲肝癌治療進步 台灣肝癌醫學會不僅致力於國內的肝癌治療發展,學會也積極與國際醫學界接軌。由黃怡翔理事長帶領下已與日本肝癌醫學會(JLCA)及韓國肝癌醫學會(KLCA)密切合作,透過共同研究與聯合舉辦的研討會,持續推動肝癌治療的創新與進步。這一跨國合作,為亞洲地區的肝癌患者帶來更多新的治療選擇與希望。 台灣肝癌專科醫師名單查詢 提供病患完整支援 台灣肝癌醫學會除推動治療標準化,亦致力於提供患者更多便利服務。在學會的官方網站上,提供肝癌專科醫師名單,供有需要的患者及家屬查詢,協助病患尋找合適的專科醫師,獲得最專業的治療建議與照護。 圖/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 黃怡翔發表肝癌最新治療指引

《厚伊水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行動26週年展覽在台北松菸 蔡淑臻首次進入開刀房 強忍淚水:謝謝顱顏孩子給予我勇氣

《厚伊水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行動26週年展覽在台北松菸 蔡淑臻首次進入開刀房 強忍淚水:謝謝顱顏孩子給予我勇氣

每一個微笑背後,都是一段勇敢的旅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2024年11月06日上午10點,假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厚伊水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行動26週年展覽開幕記者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成立於1989年,宗旨是幫助唇腭裂暨顱顏患童接受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全人醫療照顧,並於1998年跨足海外展開「唇腭裂」國際援助,推動國際服務至今 26 年,累積走進9個國家,進行92次義診服務,培育183名當地種子醫療人員到台灣學習,幫助超過23,370人次海外顱顏患者獲得治療,累計飛行 418,230 公里,足以繞行地球10圈。 《厚伊水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行動26週展覽,展區從菲律賓、印尼和蒙古這三個國家的顱顏孩子生命故事為出發,看見他們如何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幫助下重獲笑容。這些國際行動不只修補了顱顏孩子外表的裂痕,更撫平了顱顏家庭心靈的創傷。展覽中特別規劃互動裝置,「迎面挑戰!」闖關桌,在圓形桌面上設置五個迷宮關卡,象徵國際行動面臨的挑戰,透過遊戲互動讓民眾彷彿自身參與國際行動。展覽即日起至11月13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西側舉辦,無法到場的民眾,可透過線上展覽同步參與:https://beauty.nncf.org/。 本次開幕記者會特別邀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年度代言人、金鐘影后 蔡淑臻出席站台,分享她今年八月份遠赴蒙古參加「用愛彌補」義診團的親身經歷,並首次公開自己在手術室中觀摩醫療團隊為顱顏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以及跟著基金會工作人員搭乘來回六個小時的車程到蒙古顱顏家庭的心情。「得到金鐘獎後,我仍然會自我懷疑。但顱顏孩子們讓我找到力量,這是他們給我的最大勇氣。」——金鐘影后蔡淑臻 「All Help! 你我都可以幫忙」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行動是需要有很多人的加入才有辦法完成,其中包括外科醫師、麻醉醫師、護理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志工等。本次開幕記者會更邀請到「用愛彌補」義診團醫師-臺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整形科盧亭辰醫師(女外科)、基金會資助培育的尼泊爾籍矯正牙科醫師Dr. Anup及其他國家種子醫療人員到場。感謝外交部NGO國際事務會陳剛毅執行長、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理事長王金英出席給予肯定。 《厚伊水水》的寓意:跨越語言,跨越國界 《厚伊水水》這個展覽名稱源自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創辦人羅慧夫醫師曾以地道的台語許下的承諾,希望讓海外的先天顱顏缺陷孩子們也能透過外科整形變美。創辦人的願景,也象徵基金會的國際行動,跨越語言與文化,走進各國醫療資源匱乏的角落。《厚伊水水》展覽不僅講述國際醫療救援的成果,更是見證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在這26年裡如何改變了世界。 「顱顏孩子們讓我找到力量,這是他們給我的最大勇氣。」——蔡淑臻 今年八月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邀請年度代言人蔡淑臻參與「用愛彌補」義診團2024蒙古行,蔡淑臻戴上了手術帽,進入蒙古的手術室,與義診團隊一同見證這場生命改變的過程。在兩天半的時間裡,醫療團隊為17位患者進行了手術,每一場手術都如同一場「馬拉松」,醫療團隊不分晝夜地進行著。基金會年度代言人蔡淑臻回憶道:「儘管我曾在戲中扮演外科醫生,但當我親眼目睹孩子們上手術台,那份無懼的勇氣深深震撼了我。」此次義診團隊共為17位顱顏病患進行了手術,而蔡淑臻則感染到手術現場的緊張氣氛,見證每一個生命改變的瞬間。她感慨道:「手術進行時,我看見孩子們無所畏懼,這樣的勇氣與堅強,真的是我見過的最純粹的力量。」 蔡淑臻特別讚賞羅慧夫顏顏基金會國際行動的「三部曲」,特別是其中「灌溉/培訓醫療人員」的理念:「這個方法走的非常前面,像前幾年疫情爆發時台灣醫療團隊無法出國進行義診,但是因為有培育海外的種子醫療人員,所以他們仍然可以繼續在自己的國家為顱顏孩子進行治療。」 個案故事一、12歲蒙古男孩舒米亞在台灣義診團5次救治下逐漸重拾笑容 12歲的蒙古男孩舒米亞出生時患有嚴重的顱顏裂,臉部從嘴巴到鼻子的裂縫比一顆乒乓球還大,讓他在成長過程中歷經多次手術。然而,即便如此艱難,他始終以堅強的態度面對。他說:「我不怪父母,只怪自己,為何會生成這個樣子。」這句話讓人心酸,但也展現了他過人的成熟與勇氣。 在羅慧夫顏顏基金會帶領的「用愛彌補」義診團協助下,舒米亞已進行了五次的重建手術,逐漸重拾笑容。在基金會的安排下,年度代言人蔡淑臻親自拜訪舒米亞的家,是典型的蒙古包。對於舒米亞曾經說:「我從不怪爸媽,只怪我自己,怎麼生成這個樣子。」成熟又體貼的話語,讓蔡淑臻印象深刻。她跟著舒米亞去提水,陪舒米亞在原始的蒙古草原上玩黑白猜,兩人還拿著相機互相拍照,建立了深刻的友誼。 從基金會工作人員轉述「舒米亞在手術後醫生幫他把紗布拆下來時,他整隻手都在發抖,但是他很勇敢,一滴眼淚都沒有掉。」舒米亞的勇氣讓蔡淑臻相當感動:「就像他的名字的意思,是『蒙古勇士』,我(蔡淑臻)真的從他身上獲得很多力量。」 個案故事二、6個月大的唇腭裂蒙古男孩 在父親勇敢的堅持下來到這個世界 蘇勒德是來自蒙古6個月的小男孩,他出生時患有雙側唇腭裂,讓他的家庭在迎接新生命時面臨了重大挑戰。懷孕五個月時,蘇勒德的母親在超音波檢查中得知孩子的狀況,這讓她一度陷入掙扎,甚至曾考慮終止懷孕。但蘇勒德的父親堅持:「這是我們的孩子,無論他是什麼樣子,我們都會愛他。」 蘇勒德有兩個姐姐,一個7歲,一個3歲,全家生活在烏蘭巴托的貧民區,父親是一名鑿井工,收入不高。即便如此,這個家庭對蘇勒德的愛無比深厚。在「用愛彌補」義診團隊的安排下,蘇勒德終於接受了修補手術。手術後,蘇勒德的母親輕聲唱著蒙古民謠,安慰這個曾經讓她陷入掙扎,如今讓她感到驕傲的孩子:「不哭不哭,醫生幫你動好手術囉,現在你是個帥氣的小男孩喔!」基金會年度代言人蔡淑臻在旁默默陪伴,同時手持相機和手機,紀錄下她所看見最美麗的畫面。 蔡淑臻坦言即便獲得了金鐘影后,每當要挑戰一件新的事情,仍會對於自己有所懷疑。「但是這次經驗讓我發現,原來我真的可以幫助到他人。藉由把顱顏孩童、義診團與基金會的故事分享出去,希望更多人都可以一起響應,不論是捐款支持,或是參與展覽,都會是很棒的行動!」 圖/年度愛心大使蔡淑臻與今年勇闖開刀房的攝影照合影|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圖/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帶領貴賓體驗展覽裝置象徵國際行動是需要多方力量合作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Discovery《醫療先鋒:再生醫學》一探尖端醫學的現在與未來

Discovery《醫療先鋒:再生醫學》一探尖端醫學的現在與未來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醫學領域的變革也接踵而至。再生醫學—這個曾經看似遙不可及的領域,正逐步進入主流醫療舞台。許多曾被認為「無法治癒」的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神經退化等疾病,透過幹細胞療法、外泌體技術和基因療法等手段,竟然有望翻轉病情!Discovery 全新節目《醫療先鋒:再生醫學》,帶領觀眾一探醫學最先進領域之一的再生醫學,如何借助細胞和基因的力量,為令人絕望的疾病帶來治療突破!《醫療先鋒:再生醫學》將於 11月13日星期三晚上8點於 Discovery 頻道首播,12月8日星期日晚上9點於 Discovery Asia 頻道播出。 幹細胞療法為退化性疾病、慢性病患提供治療新契機 Discovery前進再生醫學發展先驅國家—日本,紀錄關節受損的運動員、慢性病患,和因罕見神經疾病而生活無法自理的年長患者,透過三位患者的真實治療故事,展現幹細胞療法如何逆轉他們的病情、突破人生逆境,重獲健康。 日本的腰旗橄欖球選手長期在場上快速切球、傳球,經常深度彎曲和伸展膝蓋導致關節軟骨受損,連完成日常基本訓練都很吃力,更遑論突破成績、為國爭光。來自新加坡的糖尿病患者,為了重獲健康,平時注重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還成了三鐵選手,病情卻始終沒有任何改善。高齡73歲罹患神經細胞退化性疾病的患者則是平衡、言語、吞嚥都有困難,病情日漸嚴重,連眼睛轉動都難以控制。對他們來說,現有的醫療技術僅能勉強維持病況,而這樣的「不癒之症」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糾纏著許多人的生活。 再生醫學的出現,有機會帶來治療新契機。日本再生醫療學會理事長岡野榮之在節目中提到:「再生醫學指的是一種突破性的治療方法,借助細胞和基因的力量,來治療以前無法治癒的疾病。」患者幹細胞治療的主治醫師小林奈奈也在訪談時表示:「對於那些至今讓患者感到痛苦、悲傷,甚至對未來絕望的情況,我們現在能帶來一線曙光。」當傳統治療方式無法奏效時,透過再生醫學作為輔助性的治療方向,讓更多病患有機會能如常人般,不需再與自己身體的病痛拼搏,提升生活品質,看見新生的可能。 再生醫學幹細胞療法的挑戰與突破  在再生醫學的範疇中,「幹細胞療法」被認為是再生醫學中最具潛力的技術之一,幹細胞會分化成不同的細胞,成為建構身體的基礎,利用回輸來修復或替換身體目前受損的組織。現已能透過基因編程來創造更高功能的細胞,如何在再生醫療中運用這些細胞,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間質幹細胞具有強大的分化潛力,可分化成軟骨細胞、脂肪細胞等,修復或替換受損的細胞與組織,尤其在治療退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臨床試驗上廣泛應用。長庚大學醫學系葉漢根教授也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找出最佳幹細胞捐贈者的「超級幹細胞」,這些幹細胞的適應性和再生能力更強,有望匹配更多的患者需求,讓更多疾病獲得有效治療。 雖然再生醫學極具發展潛力,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療效長期數據不足、高昂的治療成本,以及幹細胞的培養有賴大量技術人員不分晝夜悉心操作和試驗研究,不僅曠日費時、且耗資甚鉅。 隨著技術進步與政策支持,這些問題有望在未來逐步解決,並推動再生醫學走向更大規模的臨床應用。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 David Sinclair 曾表示,人類有望更加長壽,甚至活到150歲,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再生醫學帶來的革命性轉變,使全人類都有機會得以活得既長久又健康!《醫療先鋒:再生醫學》節目將於11月13日星期三晚上8點於 Discovery 頻道首播,讓觀眾一探尖端醫學的現在與未來。 《醫療先鋒: 再生醫學》預告片:https://youtu.be/LB30m4kneXk?si=KU6zaXPls7Omu4Er

孩子總是抱怨又累又渴? 醫:有可能是「這疾病」 醫界、病友團體共同呼籲提升疾病認知與友善環境

孩子總是抱怨又累又渴? 醫:有可能是「這疾病」 醫界、病友團體共同呼籲提升疾病認知與友善環境

家長注意!若學齡兒童常讓老師抱怨孩子上課疲倦、喝水又喊口渴、一直上廁所,小心別誤下判斷,認為是孩子逃避上課!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提醒,這可能是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身體缺乏胰島素,無法有效調節血糖,孩子正在經歷高血糖時的症狀!由於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多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前後(10~19歲) ,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再加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每年約有近500名患者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終身得靠胰島素治療,照護上需注意行動、飲食、治療是否會導致低血糖而危及生命,讓許多家庭措手不及,也很需要學校、安親班等師長、同學的支持 李洮俊醫師就分享,曾有學校因為擔心照護資源不足,而拒絕第一型糖尿病的學童入學。致力於糖尿病校園衛教活動的愛胰協會常務理事劉苑菁護理師分享:「例如,這些孩子在上課時發生低血糖需要立即進食被誤以為偷吃東西、使用數位設備監測記錄血糖卻被認為有特權攜帶手機,或注射胰島素時被誤認在注射毒品,甚至以為糖尿病會傳染等。這些偏見可能讓孩子在校園中不敢公開病情,進而影響他們的血糖控制與健康管理。」因此愛胰協會從2019年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舉辦校園講座,提升友善環境。「有小糖友回饋,活動後同學們不再投以異樣眼光,能夠自在地在學校測量血糖和注射胰島素,若有低血糖等狀況也能獲得即時協助。」 今年世界糖尿病前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愛胰協會聯手,邀請日本模範糖友以及醫師至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解說疾病及照護。模範糖友大村詠一為前日本國家有氧體操選手代表,4歲開始接觸有氧體操,8歲時發現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一度因為飲食以及治療影響他的體操表現,但在持續努力下,於2002、2003年的有氧運動競技青年組取得世界冠軍,退役後積極參與推廣去汙名化活動。他分享道,自己小時候會躲起來打針,不想解釋自己的疾病,怕被同學可憐,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在一次作文中分享,沒想到意外的獲得許多同學的幫助,甚至還有朋友幫他創作繪本讓大家認識一型糖尿病。大村也鼓勵在場糖友同學,不要因生病而變弱,反而應該因病而更堅強,在持續治療的同時更為努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楊宜瑱醫師提醒師生,「發現有異狀,例如糖友臉色蒼白、意識混亂、口齒不清、精神恍惚等需盡快通知師長及校護,補充糖份或給予升糖素等緊急協助,但其實第一型糖友透過胰島素治療以及血糖監測,也能很健康自在的生活,無須給予過度關注或限制糖友的生活或運動。」 立新國民小學校長蔡添元表示,學校也有在學的糖友,很開心能與協會合作提高疾病認識,學校安排在學的糖友家長入校參與這次活動,向大村學習交流。「學校重視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樣的活動不僅提升師生的健康知識,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尊重和支持不同健康需求的同學,創造師生安全、溫馨與和諧的學習環境。」李洮俊醫師則補充,國健署有發行”學校糖尿病照護參考手冊”供師長、校護參考,再搭配校園的衛教活動,定能改善小糖友的校園生活品質。 圖/11月4日糖尿病校園友善宣導活動(左起:翻譯員、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副秘書長 林冠怡、日本模範糖友 大村詠一、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 徐慧君、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校長 蔡添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 楊宜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大揚 圖/日本模範糖友大村詠一帶動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學童進行有氧體操

全球首款搭載4D感測器的助聽器上市 模擬大腦聆聽方式提升語音接收率

全球首款搭載4D感測器的助聽器上市 模擬大腦聆聽方式提升語音接收率

聽力損失不會產生紅腫熱痛,經常容易被忽略而導致腦組織萎縮和憂鬱,進而增加失智的可能性。但仍可透過若干徵兆及早發現與矯正,例如不自覺地將電視音量調高、日常溝通對話也有雞同鴨講、答非所問的狀況。 聽損未矯正-失智找上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博士研究中指出輕度聽損至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至五倍。使用助聽器的年長族群,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可減緩一半。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教授也指出,老化最大危機就是失智,其中最能延緩失智的可控因素為「控制聽覺損失」。針對聽力的預防保健,應該有規律地聽力篩檢,如發現聽力出現缺損就應該配合輔具評估,投資聽力健康是可以終身獲利的。 然而傳統助聽器普遍使用方向性技術來提升語音理解,然而方向性技術難以還原真實聲音場景,如此一來大腦需消耗額外認知能量來理解語音,進而導致聆聽費力度提升,恐增失智風險。。 與丹麥技術大學合作視聽沉浸實驗室 實現「大腦聽力科學」 為了探索大腦在正常狀態下如何自然處理聲音,丹麥助聽器百年大廠Oticon與丹麥技術大學合作,設計了一套深度沉浸式虛擬聲音體驗,利用64聲道球形揚聲器在視聽沉浸實驗室(AVIL)進行測試,透過測試者頭部和身體移動以及腦波紀錄,研究人員分析了語音和環境聲音是如何在大腦中獲得平衡。並將研究結果結合獨家專利技術,推出全球首款搭載4D感測器的助聽器Intent,帶來更貼合大腦自然處理聲音的聽覺體驗,實現「大腦聽力科學」。 台積電AI晶片再發威 催生新型智能晶片升級 Oticon憑藉其源自台積電的新型智能晶片Sirius,搭載深度神經網絡技術 DNN 2.0,及首度載入助聽器的4D感測器技術,推出全新AI助聽器Intent,此款全新助聽器的核心概念為捕捉並支持使用者的真實聆聽意圖。根據視聽沉浸實驗室(AVIL)實測結果顯示,即使在單一或複雜的聆聽環境,Intent都可以幫助不斷進行聲音的適應調整,語音訊息接收增加逾三成,語音理解力也顯著提昇。並根據腦電圖(EEG)顯示,配戴Intent助聽器的使用者對周圍聲音的專注度也明顯提高。 瞄準個人意圖的4D感測器技術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能放大語音並抑制噪音的助聽器已經是「基本款」,即使身在同一個聆聽環境中,每個人的溝通目的仍有所不同。有些人希望能專注在一對一交談的情境,聚焦聆聽特定對象說話;有些人則需要隨時對周遭環境保持留意,以確保能及時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Oticon Intent中的4D感測技術可綜合運算「360°聲音場景」、使用者的「頭部轉動」與「身體運動」狀況,以及實際的「對話活動」四大面向,精準快速辨識使用者當下的溝通目的,迅速改變助聽器設定,給予使用者個人化的支持。 體驗數位生活-情感連結無遠弗屆 除了突破性聽力科技,Intent可以直接從Apple及Android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串流音訊,配合藍牙設備進行手機通話與音樂、影劇的聆聽,為使用者帶來高品質的聆聽享受。此新一代的高速充電款,充電2小時即可以提供一整天的電池使用量,30分鐘快速充電亦能補充8小時的可用電力。 聽力達人靠助聽器完美展現幽默長才 擁有長達16年助聽器配戴經驗的金鐘金馬雙金影帝陳博正西哥號稱「助聽器達人」,他表示戴上Intent後立即感受到聆聽清晰度的提升,即使是在過去覺得吃力的多人對話場合,都覺得溝通起來更加輕鬆舒適,也更能發揮自己的幽默長才,評價為是一款"真正懂我"的助聽器。 衛部醫器輸壹字第015082號|北市衛器廣字第113090108號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大公開 糖尿病年輕化 青壯年併發症時鐘快轉!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大公開 糖尿病年輕化 青壯年併發症時鐘快轉!

國內兩大糖尿病學會公開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台灣盛行率創新高達10.6%,遠超日本、韓國、香港等鄰近國家,總罹患人數恐突破300萬人關卡,且年輕化時鐘快轉,小於40歲的勞動人口中,糖尿病粗盛行率從0.77%上升0.98%。醫師提醒,國人發病時間愈來愈早,併發症也順勢提前爆發,恐影響台灣勞動力。糖尿病相關疾病健保負擔已逐年增加,實質影響台灣競爭力。延緩併發症出現,日常血糖監測為關鍵,近年有賴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已有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科技,可制定個人化治療,只要落實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的紅綠燈管理原則,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控糖,降低併發症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兩大學會藉世界糖尿病日齊呼籲:連續葡萄糖監測已為國際共識,善用TIR紅綠燈,掌握完整糖值波動,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八大國際學會共識,糖尿病管理新標準:理想糖值達標率(TIR),糖值波動應維持7成綠燈範圍!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因此,如何提升糖友的血糖控制效果,並降低疾病惡化與併發症風險,已成為當前的緊迫課題。 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隨著科技的進步,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誕生,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透過CGM,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TIR代表血糖在標準範圍內的時間百分比。TIR越高,代表血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證據,TIR每增加10%,A1c大約會降低0.8%。相反地,若TIR降低10%,微量蛋白尿的發生率會增加40%,而視網膜病變風險則會上升至64%。 相比於A1c,TIR能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黃理事長強調,目前八大國際學會共識,推動以TIR評估糖尿病的管理表現,以紅黃綠三個顏色反應葡萄糖濃度的數值,讓指標更加直觀,目前共識建議第1型及第2型糖友應維持TIR比例7成在綠燈範圍。台灣糖尿病管理也持續依照國際共識滾動式修正治療指引。 科技破除臨床挑戰!糖尿病日常管理免扎針,時刻輕鬆掌握葡萄糖圖譜波動! CGM除解放糖友飲控壓力外,亦協助醫護制定個人化治療,分享照護者建構完整照護網! 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指出,台灣糖尿病年輕化的速度快轉,增加慢性病防治的挑戰,目前已是賴政府提出「健康台灣」的重大目標之一。糖尿病除靠定期回診的醫療照護外,更有賴日常生活中自我的監測及管理,而以臨床經驗來看,青壯年糖友在日常中最大困境不外乎不方便或認為不需要,而無法規律監測血糖,然而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提前報到的主因。現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產品,藉由傳感器每日24小時,連續14天偵測葡萄糖濃度,並能產生葡萄糖圖譜,及計算TIR理想糖值達標率,讓糖友有更完整的數據可以調整日常作息,確實藉由這樣的產品先落實個人化糖尿病管理,幫助糖友延緩併發症出現,一旦使用人數廣泛增加,將可整體帶來實質的效益,達成「健康台灣」目標。 成大醫院杜業豐醫師從臨床經驗指出,飲食控制和規律自我監測是大多數糖友的共同難題,但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以美食部落客黃小姐為例,初期因視網膜病變確診糖尿病後,對澱粉類食物充滿恐懼,擔心病情惡化。配戴CGM後,她發現蛋糕對自己的血糖影響比預想中小,反而地瓜和紫米燒肉飯糰更容易讓葡萄糖飆升。黃小姐說:「CGM(俗稱小圓餅)幫我破解了控糖迷思,別人的地雷食物在我身上並沒有那麼邪惡」醫師提醒,透過科技輔助,糖友可以隨時調整飲食策略,找回控糖的信心,更加安心飲食、自在生活。 杜業豐醫師更提到,由於糖友的情況各異,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一直是重大挑戰,並分享病友案例:「CGM也能有效幫助調整處方。即使這位大學教授糖化血色素已經控制在6.1,但糖值波動大就還有空間讓控糖品質更好。」CGM不僅幫助自我監測,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劃,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進而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關於「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 連續葡萄糖監測透過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安裝一個約50元硬幣大小的傳感器,藉由探頭與組織液相連,以全天候監測葡萄糖變化。由於血液中的葡萄糖會擴散到組織液中,傳感器能透過探頭精準測量葡萄糖變動。相較於傳統血糖監測,連續葡萄糖監測提供更詳盡的數據,形成連續的葡萄糖曲線,幫助患者更清楚了解葡萄糖波動,開啟高/低葡萄糖事件警報,甚至發現傳統監測無法檢測的變化,協助醫師進行更精確的診斷。 關於「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 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 TIR)是指糖尿病患者血中葡萄糖維持在建議目標範圍內的時間,以百分比表示。越來越多糖尿病患者使用連續葡萄糖監測儀(CGM)來幫助達成TIR,因為CGM 會產生大量數據,顯示您目前、過去的葡萄糖濃度,以及下一刻波動的方向。每個人的葡萄糖目標可能有所不同,但典型的目標葡萄糖範圍是 70 至 180 mg/dL,並建議對於大多數第 1 型或第 2 型糖尿病患者應維持 TIR 高於 70%,即一天 24 小時中大約有 17 小時。 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

輔大醫院新生兒照護團隊 全心守護840克掌心寶貝

輔大醫院新生兒照護團隊 全心守護840克掌心寶貝

每年 11 月 17 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今(6)日舉辦「新生兒照護團隊 全心守護 840 克掌心寶貝」記者會,本院新生兒科及婦產科 日前接生並照護一名出生時僅 30 週、體重 840 克的掌心寶貝,是輔醫照護體重 最輕的早產新生兒。 輔大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簡佑軒醫師表示,陳媽媽是掌心寶貝的媽媽, 從懷孕開始便期盼著寶貝的出生,卻因為妊娠高血壓造成胎兒生長遲滯,以及早產分娩。第一次見到產婦,是收到婦產科通知要進行安胎衛教,陳媽媽非常 不知所措,很擔心早產兒跟低體重兒的相關併發症,出生後除了死亡率高,還 有腦部、肺部及腸胃等器官有許多問題要面對及處理。 簡醫師指出,陳妹妹出生後,新生兒科團隊立即接手照護,首先就面臨肺部 不成熟所造成的呼吸窘迫症候群,有呼吸喘及血氧不穩定狀況,經團隊給予正 壓呼吸支持後穩定下來;由於腸胃不成熟以致消化功能不佳,產生胎便阻塞症 候群(肚子脹、胎便硬解不出來),經團隊謹慎調整奶量,配合藥物及全靜脈營 養支持,症狀也逐漸改善;另外也出現早產兒呼吸暫停、貧血、肺支氣管發育 不良等,經照護治療下一一克服,經歷 2 個多月的住院,陳妹妹從 840 克長大 到 2520 克重,日前順利出院。 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小於 1000 克)是新生兒照護團隊所需照顧最有挑戰性跟難度的族群,簡醫師說,極低體重早產兒非常脆弱,若沒有妥善照護很可能失去性命 也因為體內的官都不成熟,出生後需要即時進行多項醫療處置, 例如需要氣管插管給予表面張力素促進肺部成熟、中央靜脈導管給予全靜脈營養輸液等。新生兒照護團隊不只有新生兒科,像是眼科檢查眼睛有無視網膜病變、耳鼻喉科檢查聽力以及兒童神經科、復健科評估發展,是否需要早期復健 介入等,每一項照顧對於早產兒都很重要,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唯有新生兒科照護團隊一起努力,才能讓早產兒平安健康長大,回到溫暖的家、爸媽的懷裡。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王崧驊醫師說,輔醫新生兒科及照護團隊近年來持續 精進醫療品質與量能,包括新生兒持續性肺高壓、窒息等重症疾病,都能收治照護,另也與小兒外科合作,處理腸扭轉等外科相關疾病,並發展新生兒外接 服務,與附近基層醫療院所合作,一同守護新五泰地區的寶貝。 此外,輔醫也加入早產兒基金會及國建署的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身為台灣照護早產兒的團隊之一,過去兩年我們照顧的非常低體重早 產兒(出生體重小於 1500 克)已有將近 20 位,輔大新生兒照護團隊會更努力, 朝向更小週數跟體重的掌心寶貝邁進。 婦產科呂彥鋒醫師進一步指出,陳媽媽是困難懷孕的病人,連續流產 4 次才懷上第二胎,懷孕 26 週併發子癲前症及胎兒過小,門診持續追蹤發現胎兒體重無明顯增長,29 週住院安胎予以飲食衛教、控制血壓及預防子癲症,但胎兒 體重在住院 2 週後亦無明顯增長,因此與陳媽媽、小兒科醫師討論過後,於 30 週又 6 天剖腹生產,近年來由於兒科團隊在新生兒的領域的努力付出及進步, 讓前線的婦產科醫師在照顧棘手的產婦時能更有信心。

2024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幸福健康」第三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

2024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幸福健康」第三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

糖尿病是國人第五大死因,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但仍有不少人對糖尿病及其治療方式有所誤解。為了破除迷思,翻轉糖尿病既定印象,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響應「2024世界糖尿病日」,提前於今29日舉辦「優良糖尿病友支持團體頒獎」記者會,表彰在糖尿病支持與教育領域中表現傑出的病友團體,這些團體透過各種社區活動,積極推廣糖尿病教育,提升社會對糖尿病的認識。他們為患者創造了互助與支持的空間,讓更多人能積極面對糖尿病,並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此次記者會不僅僅是為了表揚優秀的糖尿病友,更是一場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倡議。希望透過這些感人的故事,鼓勵所有糖尿病患者勇敢面對疾病,打破汙名,共同追求健康長壽的美好人生。 另外,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也將於11月3日舉辦「第三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表揚典範糖友及其家屬,盼透過他們現身說法,傳遞糖尿病一樣能夠活得健康、幸福、有成就,只要好好控制,長壽也非奢望。 別讓迷思影響治療!醫:施打胰島素不傷腎,適時使用能護腎 本次傑出獎得主之一的許廣進,年輕時擔任外務員工作,一熱就喝涼水,冬瓜茶、綠豆湯等甜湯沒少喝,36歲那年因為一個月內體重從70公斤降至58公斤,就醫才知道罹患第2型糖尿病,從此開始施打胰島素,迄今打了41年。他形容自己「打胰島素就像拿筷子吃飯一樣,再自然不過」。 現在77歲的他,不僅血糖穩定,象徵腎功能的腎絲球過濾率不降反升,從66.2上升至70.4 (mL/min/ 1.73m2),打破坊間「打胰島素會洗腎」的迷思。而從確診起,除了遵循醫生教導打胰島素,也搭配平日持續運動,不僅保持健康,也能繼續從事各項喜愛的活動。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李洮俊理事長指出,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最重要藥物之一。國人擔心胰島素打了就無法脫離、誤以爲打胰島素等於疾病很嚴重、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等錯誤觀念,不僅讓國內糖友胰島素施打率僅約12%,遠低於國外動輒25%以上,更值得關注的是,延遲注射胰島素反而使得糖尿病控制不佳,提高洗腎的風險。 除了頒發傑出成就獎表揚不因罹患糖尿病失志,勇敢創造精彩人生,具有傑出成就的病友,活動同時設置「幸福獎」,肯定長期陪伴病友給予支持的親友,以及「長壽獎」表彰長期勇敢面對糖尿病的病友。 李洮俊理事長指出:「糖尿病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在台灣,罹患糖尿病超過50年的民眾不在少數,活過100歲的也不是沒有。」像是本屆便有多名勇敢面對糖尿病超過40年的糖友獲獎,人數多到足以組成「千歲團」。 高齡化時代!糖尿病照護不一定要去大醫院,基層診所助控制達標 李洮俊理事長說明,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65歲,高齡長壽將成為糖尿病照護的重點,需要仰賴基層診所與居家醫療照護的結合,予以病人為中心的「高效能」全能照護。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表示,「患者高齡」、「病齡長期」、「疾病共病」將是糖尿病常態。在多樣共病的情況下,病人照護更複雜,不再只是單純的驗血糖、開藥與吃藥模式。糖尿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照護糖尿病疾病本身,而是以糖尿病控制為中心的全人照護。積極介入、風險管理,協助病人了解並找到最適合的生活模式。 在此情況下,凸顯基層糖尿病照護的重要性。陳宏麟解釋,糖尿病患者不再只是單純來看病拿藥,而是從生活習慣、心理支持,甚至家庭支持系統,還有適時的上下轉診、橫向連結。「基層診所就像是以病人為中心的一個虛擬醫療之家,而基層醫師就是患者的健康管家!」 擺脫病恥感,妥善控糖!糖尿病人生一樣精彩不打折 除了滿足醫療需求,「去污名化」對於糖尿病照護也非常重要!陳宏麟解釋,糖尿病其實就是血糖過高的一個疾病,但因為疾病遭到污名化,部分國人不僅罹患糖尿病會不好意思講,甚至有人打胰島素時還要躲起來。這次世界糖尿病日活動,也試圖透過每一個頒發的獎項,回到每一個得獎人有溫度的生命故事,讓民眾更加清楚了解糖尿病,翻轉糖尿病刻板印象。 例如今年增列國際糖友傑出獎的得主之一,來自土耳其、愛上台灣的專業自行車手徐甘舒(Susu Hsu)。她曾經有長達18年的時間不願讓外人得知病情,直到2023年受到國際糖友組成職業自行車隊的啟發,現在不僅勇敢公開自己的病情,還經常透過社交媒體與公開活動,站出來鼓勵病友積極運動並融入健康生活。身為第一型糖尿病友的她,使用胰島素搭配即時血糖監測,騎上自行車、上山下海,遍訪台灣美景,用行動向大眾證明,糖尿病沒有限制她對運動和生活的熱情。 圖/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舉辦優良糖尿病友支持團體頒獎。 圖/第一型糖尿病友徐甘舒挑戰自我,完成百公里自行車賽。

唐氏症基金會公益品牌正式店面進駐台北車站 愛不囉嗦北車店開幕 攜手本土品牌共創共融社會

唐氏症基金會公益品牌正式店面進駐台北車站 愛不囉嗦北車店開幕 攜手本土品牌共創共融社會

首間公益品牌正式店面進駐台北車站百貨商場! 財團法人唐氏症基金會在微風慈善基金會和微風台北車站的協助下,深化合作共同推動愛心。公益品牌「愛不囉嗦ABRAZO」正式擴店至台北車站地下街,並於10月26日起試營運,愛不囉嗦北車店結合台灣本土企業Ponpie和8more,提供以在地食材製作的精緻美食及專業手沖咖啡,期望為旅人帶來豐富的味蕾之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以實際行動支持唐寶寶及身心障礙者。 「愛不囉嗦ABRAZO」自創立至今已邁入第12年,一直致力於唐寶寶的就業輔導與規劃 繼去年在微風北車二樓設立櫃位後,今年於台北車站全新開幕的店鋪,象徵品牌擴展的重要里程碑,代表基金會跳脫同情憐憫的服務模式。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台北車站作為台灣的重要交通樞紐,每日吸引大量旅客與通勤族群,這是非營利組織第一次跨足北車百貨商場,基金會希望藉由「愛不囉嗦(北車店)」,讓更多人能夠了解並接觸「愛不囉嗦」的品牌理念,除了提供庇護員工職場體驗場域,更邀請台灣在地友善企業一起共襄盛舉,成為友善商品平台。 為慶祝新店開幕,唐氏症基金會於11月1日舉辦開幕記者會,邀請年度代言人李千娜擔任「美食導遊」,帶領大家一同探索商品背後的初衷,不論是Ponpie的手工派餅、8more的健康飲品或是愛不囉嗦的鳳梨酥與桂圓酥,皆是以嚴選台灣在地食材製作,為消費者呈現在地的優質好味道。 多年來廣受支持的手工餅乾,這次也推出全新獨家新品—「小唐精靈手工餅乾禮盒」。禮盒內包含4隻可愛的小唐精靈,分別象徵唐寶寶的「生活」、「工作」、「外出」與「交友」四個面向,透過這些形象,希望引領消費者認識唐寶寶,進而凝聚更多有愛心的朋友,促進社會對共融的理解與支持。 林正俠強調,在台北車站這樣一個重要的地點開設「愛不囉嗦(北車店)」,期望讓社會大眾到國際旅客,都能看到唐寶寶的能力與需要,並透過與微風及企業夥伴的攜手合作,讓更多人了解到企業與社會責任可以結合、共贏。也讓每位消費者在購買、支持在地美食的同時,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與支持,實踐社會共融的願景。 慶祝北車店的盛大開幕,「愛不囉嗦」北車店即日起至11月30日,特別推出三項限時優惠活動: 第一重優惠: 咖啡與手工餅乾(短罐)限量買一送一。 第二重優惠: 購買指定商品即贈咖啡一杯。 第三重優惠: 指定禮盒享75折優惠。 愛不囉嗦北車店位於微風台北車站B1(台北火車站B1西區),消費者不僅可以選購唐寶寶親手製作的手工餅乾,還能品嘗以在地精選食材特製的商品,並享受專業手沖咖啡的療癒時光,嚴選咖啡豆的香氣,將為匆忙的旅客帶來片刻的寧靜,也以行動為日常生活增添愛與關懷。訂購手工餅乾、禮盒,請洽愛不囉嗦ABRAZO唐氏症基金會購物網,訂購連結: https://www.downdown.tw/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

肝癌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二名已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前中華職棒隊總教練李來發、武俠小說家金庸,亦傳出因肝癌與世長辭。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唯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為強調肝癌防治的重要性及推廣肝臟健康衛教知識,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簡稱「肝策會」)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以「肝病三部曲」進程為主題分享肝癌防治知識,望能提高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遠離肝癌威脅。 肝癌為致命「沉默殺手」,「肝安捏?!」巡迴展解惑肝病三部曲 肝策會會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這顯示在肝癌的防治上仍有不足之處。由於肝癌的發展通常是有跡可循的,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形成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高嘉宏醫師強調,雖然藉由病毒性肝炎的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時,依然可能發展為肝癌。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肝病及肝癌,肝策會特別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覽,圍繞「肝病三部曲」的病程發展,並透過互動式知識測驗,提醒民眾即使肝病無痛,亦暗藏危機。 非病毒性肝炎成肝癌篩檢漏洞,醫籲重視定期篩檢 下一段肝癌防治重點目標,應關注非病毒性肝炎所帶來的威脅。 隨著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根據統計,非 B 非 C 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其中可能為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而致,非病毒性肝病致癌風險不斷上升。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的損傷不被重視,最終演變為肝癌。雖然目前國健署的篩檢計劃涵蓋了基礎肝功能檢查(GPT、GOT)、病毒性肝炎篩檢,但非病毒性肝病尚未納入,這可能成為未來肝癌防治中的重大漏洞。蘇東弘醫師說明,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驗為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而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建議國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晚期肝癌治療選擇增多,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劉宗灝醫師指出,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一直是一大難題。約有三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這意味著腫瘤已擴散至肝外,或侵犯大血管,使手術治療變得困難。對於這類患者,建議採取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劉宗灝醫師表示,近年來肝癌治療方式已有突破性發展,在台灣現已有三種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適合給付條件的患者可以申請使用。其中亦包含新納入健保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利用雙重藥物機轉,有機會縮小腫瘤,延長晚期患者的存活期。劉宗灝醫師補充到,雖晚期肝癌較難治癒,但透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機會仍可得到改善。因此,肝癌防治除重視早期篩檢外,防止晚期肝癌的進一步惡化同樣至關重要。 肝策會會長高嘉宏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僅是早期篩檢,還要關注晚期治療的突破。無論是否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重視自身肝臟健康。為提升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肝策會致力推動肝病防治與健康教育,透過巡迴展覽和衛教講座活動推廣肝癌防治的觀念,讓更多人了解慢性肝病與肝癌的風險,攜手對抗肝癌「沉默殺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