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萬芳醫院與阿瘦皮鞋攜手簽訂MOU 跨界合作推動足踝健康

萬芳醫院與阿瘦皮鞋攜手簽訂MOU 跨界合作推動足踝健康

今(23)日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與阿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瘦」)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跨界合作。萬芳醫院的醫療專業與阿瘦在鞋業領域累積45萬筆的足部健康數據與豐富照護經驗,雙方計劃共同展開相關醫學研究,阿瘦提供足部健康「動態足壓量測系統」檢測服務,只要6分鐘就能透過科學數據讓你掌握自己的足部健康狀況! 以行動力照護出發並舉辦一系列健康講座與社區服務,藉此提升民眾對足部健康的認識,並推動社區健康的長期發展。 萬芳醫院作為醫學中心,擁有頂尖的醫療團隊及先進設備,尤其在骨科與復健科關於足部健康研究及治療方面有卓著的臨床經驗,結合阿瘦龐大的足部健康檢測數據庫,這些數據將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幫助醫療團隊科學分析、深入探討足部健康與下肢疾病的關聯,提升預防目標與臨床治療效果並開發個人化的健康管理策略。同時將計劃成果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並參加學術會議,有助於推動學界對足部健康關注及企業永續的發展,一起為促進民眾的足部健康做出貢獻。 腳是人的第二顆心臟,把雙腳顧好,身體才會健康 ! 阿瘦董事長羅榮岳表示:「阿瘦不僅是一家鞋店,更是足健康照護專家,阿瘦皮鞋深耕台灣73年全台超過105家門市提供免費的足部健康檢測服務,我們將持續透過社區關懷實現足健康照護,成為社區居民的夥伴。」檢測結果與萬芳醫院共享,由醫療團隊提供後續追蹤及治療建議。這項合作讓民眾不僅能及早發現足部問題,還有機會獲得專業醫療建議,為預防疾病提供強大支持,確保民眾能隨時了解自身的足部健康狀況。 不僅如此,雙方合作還將深入社區,針對長時間站立的工作者、老年人等族群,透過健康講座與足部健康篩檢活動,提供實用的保健知識,並鼓勵更多人從日常生活中關注足部健康,這些活動將有助於建立完善的社區健康網絡,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表示:「足部健康是整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與阿瘦的合作,我們不僅能提升民眾對足部問題的認識,還能藉助數據分析與研究,推動更科學的健康管理模式,這對於促進全民健康具有深遠意義。」此次合作標誌著萬芳醫院與阿瘦在足部健康及社區服務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僅促進台灣足部健康的改善,更創造了企業永續發展的新典範,為社會健康帶來長遠益處。

晚婚晚孕不擔憂 精準手術守護子宮

晚婚晚孕不擔憂 精準手術守護子宮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 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 複雜性子宮肌瘤治療陷兩難 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家庭帶來新契機 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 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 子宮內膜癌人數增長82%加上年輕化 早期精準手術治療護航長遠人生 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4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 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 手術費納保為婦科患者新福音 守護婦女健康與生育機會 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乳癌病友協會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乳癌防治園遊會 300位病友大雨中排出粉紅絲帶 呼籲女性勇於篩檢關注健康

乳癌病友協會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乳癌防治園遊會 300位病友大雨中排出粉紅絲帶 呼籲女性勇於篩檢關注健康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今(20)日假國父紀念館映池西側廣場舉辦一年一度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今年以「2024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定期乳篩,健康愛i閃耀」為主題,邀請300位病友姊妹齊聲呼籲重視乳癌防治。除了每年都有的排粉紅絲帶活動外,病友也帶來精彩的表演節目,現場更提供乳癌篩檢服務,吸引人潮參與。本次活動除了指導單位衛福部國健署及台北市衛生局熱心協助外,還有17個企業及民間團體響應國際乳癌防治月公益參與。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今年是協會第21年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除了排字活動外,今年特別準備了乳房X光攝影車提供現場乳篩活動,更邀請病友姐妹現場分享,希望透過分享抗癌經驗,鼓勵女性朋友勇於篩檢,不要因為害怕或是逃避的心理,錯失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機會。也要特別感謝許多好朋友一直以來支持乳癌病友協會的活動,提供豐厚好禮贈送給參與乳篩的女性朋友。 今年初發現罹癌的水上鄉長林緗亭為本次活動特別錄了一段影片,分享自身抗癌故事,呼籲女性朋友一定要定期篩檢 林緗亭表示,他是在自我檢查時發現胸部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乳癌。目前已經抗癌超過283天,希望女性朋友以她為鑑,時時關注自身健康,只要透過早期篩檢、早期治療,乳癌是可以完全治癒的疾病。 黃淑芳也提到,林緗亭鄉長發現罹癌時才41歲,未達目前公費乳房攝影的補助資格,很多女性朋友認為要到國健署補助年齡才有較高罹癌風險,這是錯誤的認知,年輕女性罹癌人口正微幅攀升。不過今年7月國健署帶來好消息,乳癌病友協會倡議的公費篩檢下修到40歲已獲初步成果。如果預算順利通過,明年起公費篩檢年齡將下修到40歲,上調到74歲,有更多女性朋友可以受惠,預計篩檢人次可達1,000萬。今年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乳癌病友協會特別安排了乳房X光攝影車,也是希望宣導這個好消息。提醒40歲到74歲的女性朋友,明年起記得參與兩年一次的公費乳房篩檢,不要放棄自己的權益。 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今(20)日舉辦「2024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定期乳篩,健康愛i閃耀」乳癌防治園遊會,黃淑芳理事長致詞,提醒女性朋友明年篩檢年齡調整為40歲至74歲。 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今(20)日舉辦「2024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定期乳篩,健康愛i閃耀」乳癌防治園遊會,集結300位乳癌病友冒雨排出巨型粉紅絲帶,呼籲民眾重視乳癌防治。

20241017世界心理健康日「韌性職場、幸福企業」─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召集產官學界 共同呼籲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

20241017世界心理健康日「韌性職場、幸福企業」─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召集產官學界 共同呼籲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

2024 年職場心理健康宣言「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 將心理韌性融入職場 打造友善共融心理健康環境 將心理健康普及全民各行業 主席代表發表共同聲明: 心理健康對於個人福祉、企業永續經營及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為了每一個人都能享有幸福生活工作的機會, 我們與企業、專業組織、政府及民間組織攜手合作, 於各行業推動與投資職場心理健康,發展心理韌性, 造福全體工作者,促進社會幸福與經濟繁榮。 工作人口約全人口六成,而心理健康問題造成勞動力重大損失,國際和台 灣皆然。2024 年 10 月 10 日世界心理健康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心理健 康聯盟(WFMH)攜手提出以「優先關注職場心理健康」(It's time to Prioritize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為主題,探討如何在工作環境中促進心理健 康,減少與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與臺灣心理健康聯盟於 10 月17 日假臺大藥學專業學院水森館 110 會議室召開圓桌會議,邀請產、官、學代 表共同商議台灣如何促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呼籲各界重視並投入相關資源。 職場中的壓力、疲勞、焦慮和憂鬱等問題,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及工作效率 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後疫情時代,遠距辦公、數位轉型等新型態工作模式增加了心理壓力來源的多樣性,提供支持性工作環境已成為各國企業與政府的重要責任。今年的主題提醒:健康的職場環境不僅有助於提升員工的福祉,也有利 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工作人口因憂鬱或焦慮每年造成 120 億個工 作日,相當於 1 兆美元生產力的損失;以世界銀行統計推估,台灣的工作者每 年則有超過 3280 萬工作日,相當於每年 846 億新台幣的生產力損失,也就是如 果我們不作為,每年生產力的淨損失就是 800 億以上。職場心理健康不是個人 的問題,而是一種集體現象。投資職場心理健康是急迫需要!中華心理衛生協 會人權與心理健康委員會、台大公衛李柏翰副教授引用 ILO190 號公約指出,促 進職場心理健康是實踐國家的人權義務,享有幸福工作生活的機會並不是運氣 或福利,是勞動者可以主張的人權。 會議的開場,世界心理健康聯盟(WFMH)主席 Tsuyoshi Akiyama 透過影片 向本次會議參與者致意,世界心理健康日是全年度、全球的活動,WFMH 與 WHO 區域辦公室合作,每年度將各國舉辦活動向總部彙報。職場心理健康依照 WHO 初級預防在於提供所有員工心理健康訓練,次級預防在於針對高壓工作者 心理不適早期的偵測和介入,三級預防在於支持精神疾病的經驗者持續工作或 復工等。精神疾病經驗者能工作,是社會的資產。國際心理健康倡議者聯盟 (The Global Alliance for Mental Health Advocates, GAMHA) 主席,也是新加坡銀絲帶理事長 Ellen Lee 特別向臺灣 2323 萬人口(全球總人口 0.28%)致意,得 知衛福部今年擴大全國免費心理諮商範圍到 45 歲,並提供民眾索引地圖,查詢 預約時段,這項政策對職場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網絡。正如 WHO 響應今 年世界心理健康日所言,惡劣工作環境、歧視、不平等、工作過大、低控制力、沒有保障等都是職場心理健康風險因子,當全球 15%工作者面臨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造成巨大生產力損失,預防職場的心理健康風險因子是可以採 取有效行動的。在新加坡,我們和雇主等利害關係人密切合作,舉辦經理人和 主管工作坊,使他們能夠管理心理健康危機,支持經歷心理不適的員工;辦理心理健康覺察講座,使員工了解心理不適或精神疾病早期症狀,並知道如何求助;輔導雇主起草促進心理健康指南,並為員工調整工作條件,例如彈性工 時、工作合理調整等。心理健康是每一個人的事,記者、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實務工作者、倡議者、照顧者必須拋開分岐,齊心協力為每一個人創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在此祝賀我們在世界心理健康日工作快樂,會議圓滿有收穫。 圓桌論壇對話中,先由國民健康署北區健康職場推動中心、臺北醫學大學 公衛系陳叡瑜教授簡介台灣職場心理健康的概況;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桃 園生命線主任張翠華擔任職場代表的桌長,邀請到製造、科技、服務等中小企業代表(成祐精機總監黃禮宏、宏正科技全球人資長王安倫、萬洲化學護理師 林岱誼、台北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人資總監吳信鋐及桃園市生命線協會EAP 專案經理黃暐崙)來分享各自在職場第一線的觀察和員工服務的經驗;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也是前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擔任官方代表的桌長,與 各部會代表及朝野立委(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簡任技正李炳樟、勞動部職業安全 衛生署組長張國明、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主任秘書周威廷、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陳亮妤及立法委員林月琴、廖偉翔)。各方針對職場如何回應員工心理健康需求,提出觀察與建議。 本場圓桌會議的學產官達到以下總結: 1.    對於台灣職場心理健康的概況方面,陳叡瑜教授在長期投入職場健康促 進工作發現,有投入就會有成果,看到職場的進步,企業有健康文化, 其健康職場的表現也一致。因此,要繼續投入和深耕職場健康促進,且 身和心要一起關注(健康不能沒有心理健康),讓職場更具韌性,發展 更永續。 2.    職場代表桌長張翠華總結,心理健康不是個人議題,企業組織和政府應 提供支持性的服務,且依照不同產業別、不同員工,提供不同方式,資 源整合,讓服務使用可近性高,才是真正有助於員工的心理健康。 3.    官方代表桌長邱淑媞總結,各部會和朝野兩位立委都清楚看到沒有做好 心理健康會造成生產力損失、人力損失,也是資金的損失(根據聯合國 ESG 責任投資價值影響,沒有做好心理健康的企業拿不到國際資金)。 政府已經推動很多重要措施,公務人力的員工協助方案行之有年,與國 際同步修法,勞動部提供企業與勞工心理支持,衛福部提供全國性的心 理健康服務,各部會都在投資職場心理健康,進一步的是需要跨部會合 作。立委提出職場心理健康的企業責任、心理健康資源的可及性、去汙 名的社會認知、職場心理健康文化等勉勵,不同部會資源可以彼此合 作。最後,我們不但要認知心理健康的重要,也要認知到心理健康決定 因子的重要,公部門在政策面有承諾、企業在環境面都有措施和作為, 未來在職場心理健康議題應進一步關注到精神疾病經驗者進入職場,以 及醫療衛生、人道救援、緊急救護服務人員等在災難現場,比一般人更 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還有多元族群(例如外籍勞工)、老人(銀髮生產 力)等。 這一場學產官的圓桌會議,政府部門與立委的報告,衛福部、勞動部、公 務人力和朝野立委能齊聚一堂,表示對職場心理健康的重視,對職場代表的需 求和觀察提出回應。圓桌精神應推展至各種不同產業、不同處境、不同群體工 作者的心理健康促進,特別是有具體的預算除了增加心理健康支持服務,也能 投入前端預防和促進的工作。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今年 9 月會員大會通過,在10 月心理健康月成立「心理韌性中心」(Resilience Center)之際,辦理本次圓桌 會議,邀請職場心理健康議題的產官學代表交流。心理韌性中心將以經驗者、 陪伴者、服務提供者與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各種利害關係人之多角對話的架 構繼續研議各類心理健康議題,透過研究發展、教育推廣及多元創意的行動專 案,策略性的將心理健康促進普及全民。

健保啟動ADC早期HER2乳癌術後輔助治療給付 目標減少復發、降低死亡!

健保啟動ADC早期HER2乳癌術後輔助治療給付 目標減少復發、降低死亡!

早期HER2乳癌病友迎來新福音!今年(民國113年)8月1日起,我國健保署已啟動『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以下簡稱ADC藥物)於早期HER2乳癌之給付,放寬證實可提升早期乳癌存活率ADC藥物之給付。此舉除代表我國於早期HER2乳癌治療已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趨勢外,同時亦呼應衛生福利部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的長期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 台灣乳房醫學會陳守棟理事長表示,本次通過給付之ADC藥物,透過可精準毒殺癌細胞之突破性機轉,經試驗證實可降低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 (Non-pCR)族群的死亡率,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等(詳見附件1),符合條件之病友可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最多可給付14個療程,省下約90萬到破百萬元不等之藥費!顯示政府降低婦女頭號健康殺手乳癌死亡率的決心,也讓早期HER2乳癌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 乳癌手術率居前段班死亡率仍高!手術不代表治癒 把握術後殘留病灶用藥策略決定預後! 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發生數高達15,448例,死亡數為2,913例,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冠軍與死亡率亞軍。雖近年我國推行乳癌篩檢有成,早期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但死亡率仍不見明顯下降,陳守棟理事長由110年癌登觀察,乳癌首次治療為手術者達86%,遠高於其他常見癌症如肺癌40%、胃癌60%、腸癌75%,顯示手術切除看得見的腫瘤固然重要,但決定長遠預後與死亡率的關鍵還在於如何處理看不到的術後殘留癌細胞。 「越有機會壓制腫瘤的藥物應前線使用,最新治療趨勢更積極推進到早期就開始使用,有機會根本性預防復發、降低死亡率!」陳守棟理事長進一步解釋,對於高風險早期乳癌患者,建議應優先採用HER2標靶藥物搭配化療的術前輔助治療,能有效縮小腫瘤、提升手術成功率,並可觀察腫瘤對治療的反應。甚至可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簡稱pCR),即手術取出的腫瘤檢體找不到癌細胞的存在。 陳守棟理事長提醒,「許多患者仍有迷思認為只要手術把腫瘤拿掉就沒事,但癌細胞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會透過淋巴和血管轉移,手術能切除實體腫瘤,但卻無法將游離的癌細胞趕盡殺絕,若放任癌細胞增生,一旦復發就立刻變成最棘手、也是所有病友最恐懼的四期!因此,無論是否達到pCR,術後輔助治療都至關重要。對於達到pCR的病友,術後仍建議繼續接受HER2標靶藥物治療一年,以進一步消滅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降低未來復發風險。然而,對於術後仍殘留病灶就必須採用能更有力能消滅癌細胞的用藥策略,才能預防復發、降低變成四期預備生的機率。」 3關鍵預知復發風險!non-pCR復發機率高2倍!醫:掌握術後關鍵決勝點拚逆轉勝 「要達成早期乳癌的治癒目標,關鍵就在於如何確切掌控復發風險,選對治療阻止癌細胞復發轉移!判斷復發風險的關鍵有三,包括腫瘤基因表現、疾病進展以及是否達成術後病理完全緩解。(詳見附件2)」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分析,第一,透過基因檢測確認腫瘤是否具促進癌細胞快速生長之特性,如乳癌最廣為所知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為陽性時,就代表癌細胞較易快速分裂、增加轉移與產生抗藥性機會。第二,當疾病已進展到一定程度時,也表示未來復發風險會提升,以HER2陽性來說,若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或雖未轉移但腫瘤大於2公分時,就會被判定為高風險。第三,術後未能達成pCR,則復發風險會比有達成者高出2倍。 未能達成pCR又被稱為non-pCR,黃俊升教授進一步指出,既然取出檢體能驗出癌細胞,就顯示患者體內仍有癌細胞殘存,也代表術前治療使用的藥物不夠有效,無法完全殲滅癌細胞,甚至可能已經產生抗藥性。「早期HER2乳癌術後確認為non-pCR的時間點,可說就是決定是否復發的關鍵決勝點!面對術前治療已經落後的上半場,下半場的術後輔助治療就要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精準提升疾病控制率,才可能殺個癌細胞措手不及,成功逆轉勝!」黃俊升教授形容。 HER2乳癌治療武器再突破!ADC:HER2標靶導彈+小分子化療精準毒殺 列國際指引優先推薦 此時,ADC藥物就扮演關鍵的角色,何謂ADC藥物?其機轉有何特殊之處能提高早期HER2乳癌存活率?臺北榮民總醫院曾令民副院長表示,乳癌HER2標靶藥物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的標靶藥物,其出現改寫了原本惡性度極高的HER2族群預後,讓HER2族群反而成為治療武器最多的『幸運』病患;隨著醫療進步,HER2標靶誕生了更突破性的升級版本,也就是將HER2單株抗體與高毒性的小分子化療接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ADC藥物是劃時代的抗癌藥物發明,這次通過給付的就是首個被研發出來的ADC,其藥物設計是鎖定過度表現的HER2作為標靶,接合的化療則是比普通化療毒性高上百倍的小分子化療如同威力巨大的炸藥(詳見附件3)。原本毒性如此高的化療無法直接使用,但靠著HER2單株抗體的導引,精準找到癌細胞,就如同配備有精密導航系統的高殺傷力導彈一般,能讓癌細胞將ADC藥物整個吞下去,在腫瘤內部直接爆炸,達成精準毒殺的同時,副作用也能降低,因此提高大敗癌細胞、逆轉賽局的機會。」曾令民教授說明。 根據國際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針對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non-pCR族群,於術後改採ADC藥物完成14個療程的輔助治療者,有望降低復發風險或死亡風險(詳見附件4)。「ADC藥物有機會將復發風險降低近一半,對早期HER2乳癌病友來說意義重大,因為病友在早期治療結束後,面對長期的每次回診追蹤,最害怕的就是聽到『復發』二字,能將復發機率降低,就能緩解病友的壓力;甚至還有機會降低死亡風險,也因此國際權威癌症治療NCCN指引已將ADC藥物列為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non-pCR族群,於術後輔助治療時的優先推薦選擇。」曾令民教授表示。 健保跟上國際指引放寬早期給付!符合條件最多可申請ADC藥物14個療程 減輕病友經濟重擔 陳守棟理事長表示,ADC藥物過往早期使用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患者面臨經濟重擔,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我國健保署自8月1日起已啟動健保給付,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等,符合條件的病友都有機會在醫師的協助下,最多可申請14個術後輔助療程的ADC給付,大大減輕患者負擔。 陳守棟理事長也提醒,接受ADC藥物治療前,仍須接受醫師評估,ADC藥物的副作用雖較一般化療緩和,但治療中仍有可能產生如血小板減少症、貧血、噁心嘔吐、疲倦發燒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 圖/『早期HER2乳癌術後輔助治療ADC藥物』給付條件懶人包

第10屆《彩繪希望》獲獎者  將抗癌陰鬱轉化為絢麗 鼓勵病友勇敢抗癌  傳遞希望與支持

第10屆《彩繪希望》獲獎者 將抗癌陰鬱轉化為絢麗 鼓勵病友勇敢抗癌 傳遞希望與支持

為鼓舞更多與癌對抗的病友、家屬,使其能揮別癌症的恐懼,建立情緒抒發管道,更有力量與癌同行,癌症希望基金會攜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與台灣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舉辦第10屆「彩繪希望」巡展開幕式,即日起迄10月底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質子中心大樓B2展出精采的作品,今年總計168件作品參賽,31幅作品脫穎而出,期藉由得獎者畫與話的分享,鼓勵抗癌路上的同行夥伴,更有力量繼續前行。 《彩繪希望》盼用繪畫助癌友及家屬走過治療、邁向康復 罹癌不是生命旅程的終點,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往往需要心理的轉念跟調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林永昌說:「林口長庚提供精準的醫療,並鼓勵癌友能夠以繪畫表達心境,彩繪希望讓病人有持續抗癌的勇氣。」 癌症希望基金會靳秀麗董事也指出,2006年基金會在台灣開啟了「彩繪希望」比賽,希望鼓勵癌友與家屬們透過繪畫記錄自己這一段的生命歷程,以嶄新的視角看待新的自己,為癌後生命賦予新的意義。 台灣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市場准入、政府事務與溝通部胡馨云部長則表示:「抗癌之路需克服內心恐懼及面臨治療過程的辛苦,感謝醫護人員無私奉獻,悉心支持病友及家屬,對於大眾也持續積極推廣癌症篩檢。繪畫能帶來身心靈正向調適,我們深信與癌抗戰,各方力量的支持缺一不可。」 從感謝中汲取力量:癌友用畫作展現抗癌的正向轉變 以《重置,重新開始》為題獲得病友組佳作獎的亦馨,她的生活在2023年在摸到乳房腫塊、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的那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面對手術與化療的挑戰,她的體力漸漸無法支撐,也因此暫時關閉經營多年的畫室。 這幅畫是她對2023年抗癌歷程的總結,畫中車窗外的景色記錄當時心路歷程。在療程期間,她總是獨自前往醫院,綠色小行李箱是她的夥伴,陪伴她度過艱辛的治療過程。「我要好好活下去,想陪著父母久一點。」是亦馨面對抗癌阻礙時的力量來源。在病痛的洗禮下,亦馨有了新的體悟,從痛苦到內心充滿感激,畫作中明亮溫暖的色調,真實地反映了她心態的轉變。 如今,亦馨只需定期追蹤,在身體漸漸好轉後,她重啟了畫室並開設了手作體驗課,並將此課程的收入全數捐予本基金會,讓愛與善意得以延續,幫助更多需要支持的癌友。 為讓抗癌路上的夥伴都能獲得支持的力量,即日起迄10月30日止「彩繪希望」比賽31幅的得獎作品將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質子中心大樓B2展出,作品亦同步在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www.ecancer.org.tw/joinus/gallery)「彩繪希望專區」線上展出,歡迎民眾上網欣賞。 第10屆彩繪希望 得獎作品 【癌症病友組 佳作】 重置,重新開始/亦馨/乳癌/50歲 頭髮長回來了,面色紅潤了,體力好多了。不想回看這段路,卻又必須回看… 回放這一年的日子,身邊親友用愛將我從深淵拉回… 健康無法Reset,卻可以Restart,守住健康,就是新生。

再生醫療法推動台灣生技創新,Mandala 細胞凍存技術攜手長春藤生 命科學引領細胞治療未來

再生醫療法推動台灣生技創新,Mandala 細胞凍存技術攜手長春藤生 命科學引領細胞治療未來

台灣再生醫學再迎里程碑!Mandala與台塑生醫旗下長春藤生命科學於今(10月18日)宣布,雙方將共同推動癌症免疫細胞治療及細胞凍存技術,為台灣的再生醫療產業注入新動能。這項合作不僅象徵著台灣在免疫細胞療法領域的技術突破,更為癌症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選擇。 長春藤生命科學擁有台灣首家通過衛福部認證的細胞製備場所,而Mandala則在細胞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上擁有豐富經驗。雙方強強聯手,將共同開發更先進的免疫細胞治療方案,並提供更完善的細胞凍存服務。 免疫細胞治療展現卓越成效 長春藤生命科學所開發的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已成功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身上展現出顯著的治療效果。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受該治療的患者,其無惡化存活期、疾病控制率及一年存活率皆大幅提升,且副作用極低。這項突破性的成果,為無法接受傳統治療的晚期癌症患者帶來了一線曙光。 細胞凍存,守護未來健康 除了積極推動癌症治療,Mandala與長春藤也將共同發展細胞凍存技術。透過將免疫細胞儲存於超低溫環境,未來可隨時取用,用於疾病治療或預防。這項技術不僅能為癌症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更能應用於預防醫學、慢性病管理等領域,成為守護個人健康的利器。 再生醫療法推動產業發展 隨著再生醫法法的通過,台灣的再生醫療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Mandala與長春藤的合作,正是政策推動下的產業發展成果。未來,將有更多創新技術得以落地應用,為患者帶來更多福祉。 專家及患者共同見證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再生醫法的通過為台灣的細胞治療開闢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除了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異體細胞治療及細胞公捐計畫也將成為發展重點,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Mandala代言人吳速玲也在記者會上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她表示,母親罹癌的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健康的寶貴。選擇細胞凍存,就是為了在未來能有更多健康選擇的機會。 Mandala將持續致力於推動細胞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讓免疫細胞療法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Mandala希望能讓更多人受惠於這一突破性療法,實現健康管理與疾病治療的雙重保障。

30年『廢物』變黃金 外泌體逆襲成為再生醫學新寵

30年『廢物』變黃金 外泌體逆襲成為再生醫學新寵

外泌體(Exosome)熱潮襲捲全球,自2013年諾貝爾獎發佈外泌體至今,外泌體多樣性的應用,推動了全球多家藥廠爭相研發,而台灣衛福部也於今年年初允許來自人體細胞的外泌體做為化粧品原料,但在新科技百花爭鳴的市場中,消費者如何選擇安全、值得信賴且合法的外泌體化粧品,成為了眾多人的首要課題。 奈米世界中被低估超過30年的「廢棄物」- 外泌體 其實早在80年代外泌體就已經被發現它的存在,它是幹細胞所所分泌的一種特殊雙脂質膜活性囊泡,介於50奈米(nm)到150奈米之間,是一種非常微小的囊泡。但到了2013年諾貝爾醫學獎詹姆士·羅斯曼(James Rothman)和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以及德國的托馬斯-C.蘇德霍夫(Thomas Suedhof)才正式被發現外泌體擁有能運載著「訊號」的特性,它能把富含蛋白質、miRNA和mRNA、生長因子等各種成分傳遞到各細胞,成為細胞與細胞之間的傳遞載體。 圖/外泌體說明圖 雙學會牽手共同推廣外泌體衛教- 首要條件為合法安全 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胡倩婷醫師表示:「外泌體在台灣近期的聲量及討論日益增長,除了留意到它在全球的發展應用之外,更關注到在台灣醫學美容的應用,同時也希望消費者能在選擇使用的時候應該要留意產品的安全性、合法性及品牌本身的文獻佐證是否有足夠的證據。」 同時中華亞太婦科美容學會理事長蘇棋楓醫師也說明,近期愈來愈多國人在問診時提出外泌體的問題,而學會為了讓民眾能有更一致性且專業的新技術的知識,早在8月底已舉辦了一場醫學研討會,邀請超過百位業界醫師參與討論外泌體在私密處的應用與安全。 三種面向五位醫師百種方案- 揭秘外泌體玄機 林亮辰皮膚專科診所院長林亮辰醫師分享:「皮膚專科醫師其實在光電雷射的應用已爐火純青,但臨床治療上其實也還是會碰到部分的物理侷限,像是修復期、效果維持等,所以如何把這項新的科技應用加到其中來,提升成效的滿意度,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前瞻發展」,更舉例多篇國際文獻說明在膚質改善、色斑、發炎等案例中,外泌體如何突破這些限制,成為未來皮膚再生醫學中重要的一環。 而除了臉部的應用外,林政賢皮膚科診所院長林政賢醫師指出,國外許多文獻都記載,外泌體在頭皮上搭配不同的光電雷射或合法導入的資料中顯示,對於健髮、白髮煥黑等都有實質的佐證,林政賢醫師更進一步分享到「在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中,也有留意到與文獻雷同的結果,同時目前台灣市場上有眾多的品牌,製造的來源及生產方式都各有不同,但極為重要的三個重點,首先是必須有當地合法性的應用,再來是及外泌體製造的過程是否有把關及文獻的佐證,最後就是外泌體的純度與濃度。」 「在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中,其實留意到很多婦科患者除了非單一問題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她們的病灶都很常會定期反覆發作。」秘境美學診所院長沈怡岒醫師分享,並透露自己早在年前已在國外的醫學展中留意到外泌體的潛力,「那時有留意到一個來自韓國的品牌,它們有專門為私密處設計的外泌體,很碰巧在今年中就有機會先與它們合作,進行了一連串的臨床治療,更讓我驚訝的是這些患者在使用後的反饋無一例外地都是正面的。」 圖/林亮辰皮膚專科診所院長林亮辰醫師分享「光電雷射的物理侷限:外泌體在皮膚應用的前瞻發展性」 圖/林政賢皮膚科診所院長林政賢醫師分享「頭皮與育髮的發展未來與再生醫學的前瞻」 圖/秘境美學診所沈怡岒醫師分享「全球獨家合法私密處外泌體的角色?與個人經驗分享」 全體外泌體領導龍頭來自韓國的精品級外泌體 「ExoCoBio在2017年創立以來,挹注八千萬美元作為研發資金,至今已取得超過70項國際專利認證,並且有28篇以上的國際學術論文為其佐證效用,並擁有全球超過百萬成功案例散佈於全球數十個國家,這些都是其他廠牌望塵莫及的成績。」品牌產品負責人張庭瑞強調ExoCoBio還在韓國建立全球首座臨床級外泌體GMP製造設施,他們採取的ExoSCRT 99.9%高純化分離技術有別於常見的純化分離技術,能夠保有完整的生物活性。ExoCoBio的頂尖技術不但獲得各國知名報章雜誌報導,近期還榮獲2024年世界抗衰老美容展(AMWC)「TheBest Cosmetics」獎項,成為第一個奪得該獎的亞洲品牌。 最後兩位理事長胡倩婷醫師及蘇棋楓醫師共同宣導,外泌體在台灣目前發展蓬勃,但請國人在選購外泌體產品時,務必要注意其安全性、合法性及是否有國際文獻佐證,並前往合法的專業醫療機構,評估及討論合適自己的外泌體解方。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

 臺大醫院發表的全球首創新型態胃癌、大腸癌整合篩檢模式,研發成果於2024年10月1日榮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頂尖期刊。這項台灣公共衛生預防醫療新策略,顛覆傳統單一篩檢概念,提出整合篩檢創見,不僅提高篩檢效率,降低醫療人力、成本及增進民眾或病患受檢便利性,更具全球疾病防治普世價值。此項創舉自2012年起經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彰化縣衛生局、臺大醫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彰化縣市醫院、診所、以及衛生所,共計51個單位通力合作,進行大型社區型篩檢計畫,經10年努力,研究成果顯示整合篩檢模式有效防治胃癌及大腸癌的發生,此項國際醫療殊榮也為推動健康台灣國家政策迎來彩蛋。 顛覆傳統單一篩檢概念,提出整合篩檢創見,具全球疾病防治普世價值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及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為國人常見的疾病,除菌治療可以改善胃部健康,但多數幽門桿菌帶菌並沒有明顯症狀,臨床上常見有症狀才就醫,往往延誤治癒先機。為此,臺大醫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自2012年開始試辦二合一糞便篩檢計畫,在國家傳統大腸癌糞便潛血的基礎上,額外提供幽門桿菌糞便抗原的檢查,進行組織性的幽門桿菌篩檢與根除計畫,並於2014年接受衛生福利部國家癌症計畫的補助,擴大規模,與彰化縣市醫院、診所、以及衛生所,進行一個大型的務實性隨機分派試驗(pragmatic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經過10年的努力,成果於2024年10月榮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頂尖期刊,不僅對社會有具體貢獻,也深具國際影響力,具全球疾病防治普世價值,JAMA期刊也邀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M. Constanza Camargo博士專文評論,M. Constanza Camargo博士也與JAMA期刊副主編John M. Inadomi教授進行線上討論。 提高篩檢效率、提高民眾或病患受檢便利性、降低醫療人力、降低醫療成本 雖然WHO已認定幽門桿菌為第一級的致癌因子(group 1 carcinogen),然而,如何能成功將幽門桿菌篩檢引入國家政策,世界各國仍正找尋最有效率的模式,本研究成功提出解方,利用國家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的既有平台上,提供額外的檢查,在同一次糞便採檢的過程中,民眾可以同時檢測幽門桿菌抗原以及糞便潛血,降低了檢體採集的時間成本,提高了篩檢效率,相較於傳統單一糞便潛血篩檢,二合一附加幽門桿菌檢查提升了民眾的篩檢參與率達14%,吸引了過去未曾參與大腸癌篩檢服務的民眾來參與檢查,幽門桿菌陽性者轉介接受除菌治療,成功除菌率可達到97%,治癒後再感染率低,糞便潛血陽性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息肉的偵測率也可提高,二合一篩檢作業達到:「一次動作,可以同時達成兩個疾病防治的雙重目標」。 有效防治胃癌及大腸癌新成就 提供二合一的檢查,民眾可以受惠於幽門桿菌的根除治療,具有預防胃癌的效果(初段預防),在比較約6萬3千人邀約參與二合一糞便篩檢,以及約8萬9千人邀約參與單一糞便潛血篩檢,調整兩組間的篩檢參與率之後,二合一篩檢可以降低21%的胃癌發生率,若比較兩組各約3萬1千人實際參與篩檢者,胃癌發生率可以降低32%,大腸癌死亡率降低28%。同時參與糞便潛血篩檢,民眾也可以受惠於大腸癌早期診斷的好處(次段預防),正所謂一舉兩得:「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長庚醫院新冠肺炎研究又有新發現 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越高 臨床癒後越差

長庚醫院新冠肺炎研究又有新發現 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越高 臨床癒後越差

新冠肺炎研究又有新發現!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科邱立忠副教授及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共同執行一個跨領域的研究計畫,研究團隊觀察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明顯高於輕症患者,且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越高,其臨床癒後越差,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在2024年3月的國際知名期刊「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表示,鎘是一種有毒金屬、環境汙染物,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告的第一級致癌物,為人類確定致癌物 鎘也是提煉鋅的附產品,經常用來作鎳鎘電池、染料、塗料色素及製造塑膠之穩定劑。相較其他重金屬,鎘更容易被農作物、蔬菜、稻米所吸收,因此飲食暴露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 顏宗海主任指出,鎘汙染會增加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症、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腦中風及死亡的風險。過量的鎘暴露會引發人體異常發炎和免疫反應,甚至會造成器官永久損傷。 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科邱立忠副教授表示,經由呼吸道系統進入人體的鎘蒸氣,約50%會被吸收並影響肺臟的功能,患者可能出現肺氣腫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經由消化道系統進入人體的鎘,則約6%會被人體吸收,主要累積在腎臟組織,造成腎功能損傷,長期暴露下,病人也會出現軟骨症及自發性骨折,也就是俗稱的痛痛病。 顏宗海主任指出,鎘主要經由尿液代謝,生物半衰期極長,為一個蓄積性的毒物。血液中的鎘半衰期約為75至128天,腎臟中的鎘半衰期則可長達6至38年,因此,尿液中的鎘濃度可視為慢性鎘暴露的全身總負荷指標。 邱立忠副教授與顏宗海主任主持的這項臨床研究,總共納入574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252位為重症、322位為輕症,其中68位死亡,死亡率為11.8%。經由統計分析發現,相較於輕症患者,重症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較高(10.5比0.9 ug/g)、平均年齡較大(70.9比50.5歲)、血液中的發炎指標如C反應蛋白 (106比1.3mg/L),以及白血球介素6也較高 (31.2比2.3pg/mL)。 研究團隊也將重症患者依其尿液中的鎘濃度高低平均分為4組,結果發現尿液中鎘濃度較高的組別,因血氧濃度過低需使用呼吸器比例較高(尿液中鎘濃度由高至低組別:81.0%、60.3%、49.2%、46.0%),同時也會出現較高的死亡率(尿液中鎘濃度由高至低組別:41.3%、27.0%、19.0%、20.6%),證明了鎘的暴露與新冠肺炎的疾病嚴重度息息相關。 顏宗海主任強調,鎘污染是目前相當熱門的環境醫學課題,常見鎘汙染來源除了職業暴露及抽菸外,飲食暴露也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為了減少鎘汙染的機會,呼籲一般民眾除了戒菸、避免空氣汙染暴露外,對於日常飲食、環境及職業中可能會接觸到過量鎘暴露的風險,都要加以注意及防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