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臺大醫院130週年院慶研討會 緩和療護三十載:深耕、傳承、共創未來

臺大醫院130週年院慶研討會 緩和療護三十載:深耕、傳承、共創未來

2025年適逢臺大醫院創院130週年,作為人民最信賴的醫療機構,也是照顧重症與末期病患的中堅力量,臺大醫院不僅致力於醫療創新,更長期深耕於重症與末期照護領域。其中,由家庭醫學部主責的緩和醫療病房,自1995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三十年歷程,照顧超過萬名末期病人,堪稱臺灣緩和療護的典範。臺大醫院將於6月28日舉辦「緩和醫療病房30週年研討會」及「團隊夥伴回娘家」活動,以知性的研討會及感性的重聚活動,來完整回顧這段深具意義的醫療旅程。 記者會中病友家屬連純慧女士深情分享父親連醫師於臺大醫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故事。她感謝臺大醫院緩和療護團隊的悉心照顧與尊重,讓父親即使臥病仍被稱為「連醫師」,離世前夕,她更代表父親為臺大醫學系學生授課,完成一堂名為「人生最後一堂課」的特別課程。遺體捐贈後,醫護人員整齊鞠躬致意,道出「謝謝連醫師的大愛」,讓家屬感到圓滿而無憾。她以父親身教為典範,盼未來能繼續傳承緩和療護教育,讓這份生命功課在臺大延續。 全人全程照護 實踐醫療人文核心價值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是全國首座由公立醫院設立的緩和醫療病房,從創立之初即強調「全人、全程、全隊」的照護理念,組成橫跨醫師、護理師、社工、心理師、藝術與音樂治療師,以及臨床宗教師等多元專業團隊,提供病人與家屬身心靈整合照顧。 1996年起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服務,讓病人能在家中熟悉環境下尊嚴離世;後續又發展「居家醫療整合照護」,將緩和醫療理念擴展至一般病房。1998年起與蓮花基金會合作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帶動全台靈性照護制度化,曾獲日本 NHK 專題報導肯定。 教研實踐並進 與國際接軌 除臨床照護,臺大緩和療護也扮演教育與研究重責大任。醫學與護理學生皆於病房進行實習,全人醫療精神深植教學脈絡。研究方面,團隊與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進行國際合作試驗,亦參與多國緩和醫療研究聯盟,提升臺灣在該領域的國際能見度。 預立醫療自主權 引領政策實踐 配合《病人自主權利法》,臺大自2019年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協助民眾釐清個人終末期醫療選擇。至今已有病患依簽署文件尊嚴善終,並連續四年(2022–2025)獲頒衛福部「預立醫療決定推廣績優獎」,展現臺大在推動病人自主權上的領導地位。 三十週年系列活動 傳承願景與感動 為回顧這段深具意義的醫療旅程,臺大醫院將於6月28日舉辦「緩和醫療病房30週年研討會」及「團隊夥伴回娘家」活動,以「緩和療護三十載:深耕、傳承、共創未來」為主題,上午研討會聚焦歷程回顧與未來展望,邀請歷任主任與團隊代表分享照護實務、教育傳承與臨床研究成果。下午則是溫馨的回娘家活動,由歷屆醫護、志工與家屬齊聚一堂,透過影片回顧、音樂演出與感恩致詞,共同重溫陪伴病人的溫柔記憶。 臺大醫院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五全照護」(全人、全隊、全程、全家、全社區)理念,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全方位醫療,讓每位走到生命終點的病人,都能獲得溫柔、有尊嚴的陪伴與照顧。

乳癌奪命率十年增四成 醫籲早期守住希望、轉移期精準出擊

乳癌奪命率十年增四成 醫籲早期守住希望、轉移期精準出擊

最新十大死因16日出爐,癌症仍居國人死因之首,其中女性頭號癌症乳癌與男性前列腺癌,過去十年死亡率平均上升約40%,並列成長最快的癌症,其中佔乳癌約20%的HER2陽性亞型因癌細胞生長迅速、易轉移且抗藥性強,被視為最具挑戰性的類型。面對乳癌,國家與醫界共同推動三箭齊發──早篩、早治與精準醫療,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隨著術前雙標靶皮下注射治療帶來重大突破,不僅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也讓年輕患者有機會保留部分乳房,重拾美麗與自信。在健保給付助攻下,患者經濟負擔大幅減輕,得以活出更精采的人生。 乳癌長年為女性頭號癌症  三箭齊發「早篩、早治與精準醫療」降低死亡率 乳癌為台灣女性頭號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長年高居女性癌症首位。近年來在政府積極推動乳癌篩檢政策下,早期診斷個案穩定上升。根據統計,107–111年間,35–39歲女性的乳癌發生率從每10萬人約60人上升至近100人,發病高峰也從50–54歲提前至45–49歲,顯示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長葉顯堂醫師指出,乳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因,反映的是整體患者人數的攀升。即便治療成果顯著、存活率持續提升,死亡總人數仍因母數擴大而增加。他表示:「乳癌防治成效必須從源頭開始做起,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在於『三支箭』:擴大早期篩檢、強化早期治療落實,以及推動精準醫療策略。」 在乳癌各類型中,HER2陽性乳癌雖僅佔約兩成,由於癌細胞增生快速、容易轉移與產生抗藥性,被臨床視為最具挑戰性的亞型。葉醫師表示,過去這類患者缺乏有效的標靶藥物,常面臨反覆復發與惡化風險。隨著近年來醫療科技進步,隨著標靶治療日益成熟,特別是皮下注射雙標靶療法的導入,不僅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也有助於提高治療順從性,進而強化整體治療成效。葉醫師也坦言,即便藥物選擇增加,在臨床上仍有不少患者因治療週期長、費用高昂,在經濟壓力下難以完成全療程,影響療效與預後,健保支持能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療意願。 難纏HER2乳癌迎轉機!雙標靶納健保 年輕患者重拾自信人生 HER2陽性乳癌治療過程繁複,常橫跨術前、手術、術後輔助及轉移期用藥。如今雙標靶皮下注射療法於去年( 2024 ) 12月正式納入健保,顯著提升可及性。早期患者最多可獲18個療程給付,轉移性病友則長達18個月(約26個療程),減輕120至180萬元藥費負擔,預估每年逾千名病友受惠。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醫師指出,臨床上HER2陽性乳癌年輕化趨勢明顯。曾有28歲未婚女性因摸到2公分硬塊就醫確診,接受1至2次術前雙標靶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成功進行整形式乳房保留手術。「即使夏天穿比基尼也不影響外觀,對自信與心理支持助益極大。」 除藥費壓力外,雙標靶皮下注射也大幅縮短治療時間。陳醫師說明,傳統靜脈注射需2至3小時,對職場女性與照顧者形成負擔;皮下注射則只需數分鐘,利用通勤或空檔即可就醫,顯著提升順從性與生活品質。葉顯堂理事長與陳芳銘理事長共同呼籲,乳癌不再是一段孤軍奮戰的療程,而是一條有新藥與健保制度支撐、醫療團隊陪伴、醫病攜手共決的希望之路。即便是被視為最棘手的HER2陽性乳癌,在健保給付支持下,也已有雙標靶療法可納入治療選擇;無論是年輕職場新鮮人、忙碌母親、甚至樂活長者,只要願意開始治療,在新藥與健保支持下,都有機會迎向更穩定的治療歷程,並活出更有品質的未來。

國際獅子會總會長法布雷西奧·奧利維拉及夫人訪台 拜會蔣萬安、侯友宜雙北市長及新北市議會 肯定台灣公益能量 展現國際合作精神

國際獅子會總會長法布雷西奧·奧利維拉及夫人訪台 拜會蔣萬安、侯友宜雙北市長及新北市議會 肯定台灣公益能量 展現國際合作精神

國際獅子會總會長法布雷西奧·奧利維拉(Fabrício Oliveira)與夫人於6月13日至18日率領代表團來台,展開為期六天五夜的公益交流之旅,可謂「千里迢迢、情誼綿延」。在此行中,於國際獅子會300B2區總監林金結議員、前總監邱銘乾董事長、300B1區總監林美娟、300B3區總監周矢綾、300A1區總監陳字佳等陪同下,與全台超過200位獅友共同走訪雙北,親身體驗台灣在地公益動能,並對雙北市政府長期的行政協助表達感謝之意,展現「禮尚往來、合作無間」的國際情誼。 代表團於6月17日上午首先拜會台北市長蔣萬安,雙方針對社會福利、城市公益及國際交流等議題「促膝長談、互吐心聲」。蔣市長高度肯定國際獅子會長年如一日投入老人照護、弱勢關懷與環境永續等多元領域,「滴水穿石、日積月累」,展現非凡毅力與善心。尤其在疫情期間,獅子會「聞風而動、義無反顧」,以強大組織動能與行動力,成為社會安定的堅強後盾,令人動容。他也盼望台北市政府與獅子會持續「同心協力、攜手並進」,讓愛的種子在城市中「開枝散葉、遍地開花」。 隨後,法布雷西奧總會長一行轉往新北市議會,由市長侯友宜與議長蔣根煌熱情接待。侯市長感謝獅子會長年對新北市在地關懷的深耕不輟,肯定其為新北愛心大平台的重要夥伴,「有難大家挺,有事大家扛」,每逢災難或急難時刻,獅子會總是「義不容辭、率先響應」,真正展現「雪中送炭」的精神,是新北市民心中最溫暖的靠山。侯市長更強調,「用愛行遍各地」正是推動城市前行的核心價值。 蔣根煌議長也表示,獅子會長年來「深入基層、耕耘不輟」,無論是資源挹注、社福推動,或是急難救助,皆與地方政府「攜手齊心、共體時艱」,是民間團體與地方治理間最堅實的橋梁與典範。 在致詞中,法布雷西奧總會長盛讚台灣獅友的熱情與行動力,表示台灣在國際獅子會體系中「舉足輕重、不可或缺」,不僅組織運作成熟、會員活躍,並以實際行動「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地詮釋服務的真諦。他感佩台灣社會「人情味濃、團結有力」,展現出台灣特有的溫暖與凝聚力,期盼未來能與台灣繼續「心連心、手牽手」,深化合作、拓展公益版圖,讓愛與服務的種子「撒播四方、生生不息」。 國際獅子會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志工服務組織,創立於1917年,至今已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會員人數突破140萬。台灣在獅子會國際版圖中表現「脫穎而出、備受肯定」,無論在災害救援、教育扶助、醫療資源或社會公益等各方面皆貢獻卓著,屢屢獲得國際高度讚譽。 此次總會長伉儷親自來台,不僅加深國際獅子會與台灣政府及民間社會的友好情誼,也象徵台灣公益實力「登高一呼、躍上國際舞台」。未來,台灣獅子會將持續與全球志工「同舟共濟、共創願景」,為建構「有愛、有光、有希望」的世界貢獻更多力量,真正實踐「佇咱臺灣,行善行四方」的精神。 圖/左起國際獅子會300B2區總監林金結、300A1區總監陳字佳、總會長法布雷西奧·奧利維拉、300B3區周矢綾總總監、300B 1區林美娟總監、300B2區前總監邱銘乾拜會新北市市長侯友宜、新北市議會議長蔣根煌(圖林金結辦公室提供) 圖/前排左三國際獅子會總會長法布雷西奧·奧利維拉及夫人在左二300B2區總監林金結、左一國際理事陳峰基、右一300A1區總監陳字佳及200位獅友陪同下拜會台北市長蔣萬安(圖林金結辦公室提供)

AI郵報啟動《Star with AI》公益行動 打造全民數位素養新起點

AI郵報啟動《Star with AI》公益行動 打造全民數位素養新起點

當AI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許多人卻仍卡在「不知道怎麼開始」。為了縮小這項數位落差,AI趨勢教育媒體 AI郵報(AIPost) 發起公益計畫《Star with AI|AI星空計畫》,以任務導向的學習模式,推動全民AI素養教育,邀請全台社區、學校、圖書館與地方組織共創在地AI學習起點。 這項計畫不只教人如何使用AI,更希望讓每個人透過AI,看見自己的價值與可能性。從銀髮族、學生到新住民,《Star with AI》相信:每個人都是星空中的一顆星,都值得被科技善待。 從保健、語言到宣傳設計,讓AI成為生活工具 「我吃的藥有什麼副作用?」「這個日文商品說明是什麼意思?」「我們社區辦公室的活動海報可以請AI幫忙排版嗎?」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正是銀髮族、移居者與社區志工每天會面對的實際需求。《Star with AI》計畫的初衷,便是希望這些問題能由民眾自己解決,而AI就是最直接的幫手。 透過AI語音辨識與查詢輔助,長輩可以用口說查健康資訊;透過翻譯與圖像生成工具,新住民與志工能快速理解說明、製作活動視覺素材。這些場景不是科技展示,而是最貼近生活的實用應用。 教AI,更是教「怎麼在生活中用得上」 《Star with AI》的課程設計採「任務導向學習」(Task-Based Learning),每個學習模組都從「你現在遇到的問題」出發。不同場域的導師會根據在地需求調整內容,例如: ●    教銀髮族使用語音輸入查詢保健知識 ●    教學生用AI做英語口說主題練習 ●    協助社區幹部用ChatGPT設計問卷與活動流程 AI郵報團隊強調,這不是為了訓練AI專家,而是讓每一個人「知道AI可以怎麼用、用在哪裡、而且不難開始」,讓每一個人可以透過AI創造更多可能,解決更多日常問題。 AI郵報的使命,不只是科技報導,更要參與改變 AI郵報長期關注生成式AI發展趨勢,在推出多套AI工具課程後,這次選擇走進真實場域,與社區、學校、圖書館合作,打造「可複製、可延續、可共享」的在地AI教學模型。從學習模組設計、教材支援到導師陪伴與成果記錄,皆由團隊統籌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AI郵報團隊近期正式加入 NVIDIA Inception Program,成為全球新創技術生態系的一員。這項由NVIDIA推動的支持計畫,專為具有潛力的AI與深科技新創而設,象徵我們的AI教育行動不只是理想,更具備國際級技術與未來性。 《Star with AI》不僅是媒體實踐教育與科技的跨界實驗,更是獲得產業肯定的共學平台。邀請更多在地單位、企業夥伴與志工一起參與,一同打造人人都能啟程的AI素養起點。 AI郵報創辦人張哲維表示:「很多人不是沒興趣,而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Star with AI》想做的,就是幫他們踏出第一步。」 不等制度改變,先從願意開始的人出發 AI郵報作為一個走在趨勢最前線的媒體品牌,在眾多工具介紹與產業趨勢分析之外,始終相信「科技的意義,是能夠被人使用」。 從線上內容走向實地共學,《Star with AI》是一場媒體與教育、科技與公益的跨界實驗。團隊相信,真正的數位平權,不是靠一個中央政策,而是靠一群人——願意陪伴、願意開始,就能創造改變。 這個計畫正在招募第一批合作夥伴,不論是學校、社區、圖書館或公益組織,只要願意開放空間與時間,就能與AI郵報一起,為在地打造出屬於每個人的AI學習起點。 因為,每個人,都是星空中的一顆星,都值得被科技照亮。 一起為AI素養打造起點 目前計畫正開放與在地單位合作,包含學校、社區、社福組織、圖書館等。參與單位將獲得專屬導師協力支援、彈性課程模組與完整的學習紀錄協作,協助將AI教學真正落實在每一個生活場域。 AI的發展已成日常的一部分,而學習AI的起點,應該能夠發生在任何地方。如果你所在的社區也曾遇過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導入AI的困擾,現在就是一個實驗、嘗試、共學的好時機。 歡迎學校、社區組織與在地夥伴填寫申請表或直接與我們聯繫,讓《Star with AI》從你的場域開始發光。 🔗 申請加入《Star with AI》共學行動|地方單位申請 ➜ https://www.aiposthub.com/starwithai-apply/ 🔗《Star with AI》支持行動|志工・企業・合作夥伴參與申請 ➜ https://www.aiposthub.com/starwithai_partners/

美強生120周年:攜手台灣關愛基金會推動公益計畫活動 親身參與、暖心共創,號召員工陪伴社區孩童成長

美強生120周年:攜手台灣關愛基金會推動公益計畫活動 親身參與、暖心共創,號召員工陪伴社區孩童成長

母嬰營養品品牌美強生今年慶祝品牌成立120周年,延續對社會公益的關注,啟動「因愛而生,暖心培育」公益計畫,與關注弱勢兒少的台灣關愛基金會攜手合作,深入社會,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本次活動以「說故事」與「繪畫創作」作為互動媒介,美強生員工走進關愛之子家園,與學齡前幼童互動,並邀請專業繪畫老師引領美強生員工與孩子一同進行繪畫共創,讓孩子在創意的氛圍中感受到陪伴與關懷的溫暖。 美強生攜員工參與公益活動,以實際行動回應社會責任 自創立120年以來,美強生陪伴無數家庭走過育兒旅程,始終堅持「給寶寶一生最好的開始」的核心理念,憑藉卓越品質深受營養學家和父母的信賴。美強生不僅提供優質營養產品,更積極將影響力轉化為社會的正向助力,長期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期望透過親身投入,引起社會重視。 美強生港台銷售總監暨港台聯合負責人李榮輝表示:「美強生是一個因愛而生的品牌,而今年正值品牌創立120週年,在這個意義深遠的時刻,我們希望透過實際參與,陪伴與關懷,持續推動愛的行動,讓愛走得更遠。」本次與台灣關愛基金會的合作,美強生揪員工走進孩子的世界,透過故事和繪畫創作,讓孩子在生動的陪伴中學習自我表達,期望將這份愛的關懷延伸至更多孩子。關愛基金會創辦人楊婕妤女士也表示:「我們認為,愛的陪伴對孩子至關重要,希望透過此次活動,喚起更多人重視實際行動的重要性。」 美強生特別保留此次活動中充滿情感的共創畫作,讓這段溫暖記憶不只停留於當下,更成為品牌持續深耕弱勢群體的信念與動力。 延續初心,美強生推動愛的行動 美強生120周年的公益計畫旨在延續愛的行動,深入不同弱勢團體,舉辦「因愛而生,暖心培育」公益活動。此次與台灣關愛基金會的合作,不僅展現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諾,還期望以此為契機,推動更多類似活動,讓企業的陪伴成為社會前行的力量。在邁向下一個百年的路上,美強生將持續用行動延續品牌初心,以愛與責任陪伴台灣孩子的健康成長,攜手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圖/美強生員工親赴關愛之子家園與小朋友一同共創繪畫與發放愛心物資。

台灣內科醫學會爭取國際性醫療學術盛會 推動成人疫苗實踐健康台灣

台灣內科醫學會爭取國際性醫療學術盛會 推動成人疫苗實踐健康台灣

成功爭取在台灣舉辦國際醫療學術盛會,將吸引全球超過 8,000 位頂尖內科專業人員來 台交流  為實踐「健康台灣」願景、延長國人健康餘命,認同並承諾將加強推廣成人疫苗  為了提升台灣醫療能量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並實踐「健康台灣」願景,台灣內科醫學會積極 採取行動,不僅成功爭取「2026 世界內科醫學國際研討會」在台灣舉辦,更承諾深化內科醫學領域對疾病預防的重視,強化成人疫苗在提升國人健康中的關鍵角色。透過跨界合作與政 策倡議,台灣內科醫學會展現其在提升醫療品質、延長健康餘命、實踐「健康台灣」願景上 的堅定承諾。 世界級醫學盛會落腳台灣,展現醫療實力與國際接軌 台灣內科醫學會將於 2026 年 11 月 12 日至 15 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 2 館舉辦「第 38 屆世 界內科醫學國際研討會」(World Congres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6, WCIM 2026)。本次大 會將以「AI, Medicine, and Humanity into the Future」為主題,預計吸引超過 8,000 位來自 全球各地的內科醫師、學者與研究人員齊聚一堂,是國際內科醫學界年度最具指標性的學術 研討會。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醫師表示:「這不僅是台灣醫學界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實力的絕佳機會。本次台灣再次取 得 WCIM 主辦權,不僅是對國內醫療實力的國際認可,也充分展現台灣內科醫學會與臺大醫 院聯手推動學術外交的成果。」 預防醫學為核心,推動成人疫苗接種以延長健康餘命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台灣內科醫學會積極響應政府「健康台灣」政策,強調「預防勝 於治療」的重要性。透過與葛蘭素史克 GSK 藥廠合作,加強成人疫苗教育並推廣疫苗接 種,期望能在多方努力之下,為整體健康環境帶來正面且實際的影響,延長國人健康餘命。 台灣內科醫學會長期致力於持續性的人才培育,提供醫師參與學術與臨床研究的機會,鼓勵 創新思維與跨領域合作。台灣內科醫學會秘書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 院副院長盛望徽醫師補充:「學會每年舉辦年會與多場學術活動,讓醫師們能在專業領域中發 聲並持續學習成長,提升整體醫學研究水準。」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盛望徽秘書長強調,成人疫苗接種是維護高齡者健康不可忽視的一 環。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力逐漸下降,長者面臨流感、新冠、肺炎、帶狀疱疹等感染風險顯 著提高。一旦感染上述疾病,不僅病情可能較年輕人嚴重,住院與死亡風險也隨之上升。盛 醫師進一步指出,透過系統性的成人疫苗接種政策,不僅能有效預防疾病、減少醫療資源耗 用,更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降低高齡者對家人或他人的依賴。透過本次台灣內科醫學會進一步投入成人疫苗的教育與推廣,盛秘書長希望台灣內科醫學會能與政府及社會大眾一起攜 手打造更具韌性的超高齡健康社會。 攜手邁向健康永續的未來 台灣內科醫學會以實際行動落實健康政策,從國際會議的舉辦到成人疫苗的推廣,展現其在 醫學專業與公共健康領域的領導地位。透過與產業界的合作與國際接軌,台灣不僅可以在醫 療實力上持續精進,也能夠朝向全民健康、永續發展的目標穩健邁進。未來,台灣內科醫學 會將持續扮演橋樑角色,連結政府、產業與醫界,共同打造更健康、更有韌性的台灣。

建立全球醫療旅遊服務新標準,臺灣邁出關鍵一步!

建立全球醫療旅遊服務新標準,臺灣邁出關鍵一步!

MET基金會發布全球第一本《國際醫療服務價值鏈操作指引手冊》,奠定醫療旅遊SOP制度基礎 在全球醫療服務日益跨境化的趨勢下,臺灣積極展現醫療軟實力。財團法人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簡稱MET基金會)在衛生福利部指導下,今(18)日正式發表《國際醫療服務價值鏈操作指引手冊》,這是全球第一本針對「醫療旅遊(Medical Travel)」全流程服務進行系統化建構的操作型專書,填補目前國際醫療服務標準作業流程(SOP)缺乏實務規範的空白,也展現臺灣推動國際醫療的決心與能力。 自2007年起,臺灣在政府與民間攜手下積極推動國際醫療,持續拓展來自東南亞、中國大陸地區、北美華僑等地的醫療需求。期間雖累積許多成功經驗,但長期以來,醫療機構面對跨語言、跨文化、跨系統的國際病患服務挑戰,普遍缺乏一套共通語言與結構化作業流程,使得服務落差難以消弭,也阻礙國際推廣與品牌建立。 目前國際間包括國際健康照護品質協會(ISQua)、全球醫療保健認證(Global Healthcare Accreditation,GHA)、美國醫療旅遊協會(Medical Tourism Association, MTA) 等,陸續推出國際醫療或健康旅遊相關品質認證,但大多偏重政策、倫理與安全指標,缺乏醫療機構實際可用、可操作的流程設計手冊。換句話說,全球醫療旅遊產業目前尚無一本可廣泛參考、具體落地的SOP操作型專書。 有鑑於此,MET基金會此次發行的《國際醫療服務價值鏈操作指引手冊》,即為彌補此一落差而生 手冊由基金會總編輯吳明彥執行長領銜編撰,整合國內多位醫院院長與國際醫療實務專家共同參與,導入商業管理領域中著名的「服務價值鏈」概念,將國際病患就醫歷程細分為七大階段:包括計畫、行銷、到院前準備、接待、住院、住院後服務及保險理賠,並對應各階段提供流程設計、表單建議與標準操作步驟。 手冊強調可複製、可訓練、可評量的流程設計邏輯,幫助MET基金會的國際醫療會員醫療機構,得以快速導入並確保品質一致性,也有助於建立組織內部培訓制度與跨單位合作的標準溝通模式,鼓勵國內優質醫療院所投入國際醫療發展。基金會表示,這不僅是一套操作指引,更是邁向國際醫療永續發展的制度化工程。 新光醫院洪子仁副院長同時是這次「國際醫療服務價值鏈操作指引手冊」編輯顧問表示:這不只是一份操作指引的手冊,更是臺灣醫療服務正式邁向國際標準、制度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長期以來,臺灣的醫療以高品質、親切度與效率深受國際肯定。我們有世界一流的臨床技術,也有堅強的人才與管理系統,但在面對國際病患時,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做得好」,更要「做得一致、說得清楚、傳得出去」。MET基金會此次出版的手冊,正好填補了這個關鍵缺口。 作為本手冊的發行人,MET基金會董事長陳昱瑞表示:「這本手冊是一本技術與實務的工具書,更是一種價值的宣示─『台灣醫療不僅優秀,更值得信賴與永續經營!』作為臺灣醫療機構進軍國際市場的重要指引,更象徵著我們攜手邁向全球的共同願景。」 展望未來,MET基金會將以本手冊為基礎,陸續推動國際醫療認證制度試辦、建立整合服務平台,並強化與保險業者、跨境服務平台的連結,逐步建構屬於臺灣的國際醫療價值鏈與品牌策略。 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的專業與溫度,不再只是願景,而是正在實現的路徑。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接受公益捐贈眼科【裂隙燈】設備儀式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接受公益捐贈眼科【裂隙燈】設備儀式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於114年6月17日(星期二)上午10時30分舉行記者會,公開感謝大品國際聯合餐飲集團,慷慨捐贈眼科專用醫療設備【裂隙燈】,並邀請媒體蒞臨採訪,共同見證這項溫馨義舉。詹鼎正院長於會中頒發感謝狀,誠摯表達對捐贈者的感謝,並指出本次捐贈不僅造福病友,也有助於提昇本院眼科診療服務品質,意義深遠。 本次捐贈者大品國際聯合餐飲集團,集團旗下擁有「麵屋武藏」、「新港茶餐廳」、「山本漢堡排」等多個知名餐飲品牌 由創辦人林進隆董事長親自提出捐贈建議,並向詹鼎正院長表示:「大品國際聯合餐飲集團自2010年創立以來,始終秉持『傾聽、理解、服務』的核心精神,在深耕餐飲本業的同時,也積極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本次捐贈醫療設備予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正是集團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期盼透過實際行動支持前線醫療體系」。林董事長也期許此項捐贈能提供北護分院醫護團隊更完善的診療設備,讓病患與家屬在就醫過程中更加安心。 詹鼎正院長表示,北護分院目前正積極推動「ESG」國際永續發展目標,其中「S(社會)」意涵即為落實社會責任。此次由林董事長所主導的公益捐贈,正是對ESG精神的具體實踐。詹院長高度肯定大品國際聯合餐飲集團對社會關懷的實質投入,並感謝所有善心人士共同捐贈市值超過新台幣100萬元的【裂隙燈】醫療設備嘉惠病友,共同守護萬華社區民眾的靈魂之窗。詹院長表示,這份善意象徵醫療體系與企業共同承擔社會責任,攜手為社區健康努力,深具典範意義。 而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將持續秉持「病人為中心」的理念,結合各界資源,打造更完善的醫療照護環境,為在地民眾提供溫暖、優質、永續的醫療服務。

gogoout 宣布完成天使輪募資 串接超過500家車行 書寫亞洲租車生態系新篇章

gogoout 宣布完成天使輪募資 串接超過500家車行 書寫亞洲租車生態系新篇章

亞洲跨境租車平台 gogoout(谷奧科技)宣布完成天使輪募資,由股感媒體集團出資實際於 2025 年第一季完成。作為長期關注數位轉型與新興產業的投資方,股感媒體集團看好 gogoout 在跨境移動服務領域的系統化佈局潛力。未來雙方將以互聯網策略合作為起點,串聯內容影響力擴散、媒體資源整合與數位流量轉化,並透過跨域生態資源媒合、數據架構建置與用戶行為分析,整合數據與商業應用,共同打造跨境移動的數位解決方案,持續深化策略夥伴關係。過去半年,gogoout持續投入資金強化技術研發與拓展市場,這次正式對外發布,代表 gogoout 在技術與商業驗證上已邁入新階段。 gogoout 的終極目標為打造亞洲第一的車輛流通網絡系統,協助在地車行將車輛商品化、系統化地上架至多個國際旅遊平台(OTA)與通路商,實現即時分銷與媒合。gogoout開發的獨特創新 Gateway 模式,就像「雲端 POS 幫助小店一鍵上架商品到多個電商平台」,是租車產業的智慧「上架中控台」。在地車行只要一次輸入車輛資訊,即可同步分銷至多個國際旅遊平台,不需反覆操作,也避免供應資訊錯誤或庫存不同步的問題,進而降低營運負擔、提升數位化效率。同時也讓旅遊平台能快速取得穩定且多樣的合格車源,實現雙方共贏的全新分銷模式。 圖/Gogoout的 Gateway 模式讓在地車行只要一次輸入車輛資訊,即可同步分銷至多個國際旅遊平台(OTA)。(谷奧科技提供) 目前,gogoout 已整合來自台灣、日本、韓國、泰國等地超過 500 家亞洲在地車行,並完成與 10 多家國際旅遊平台的串接,跨平台訂單穩定成長中。近期更與韓國知名移動整合平台 NATURE MOBILITY 展開策略合作,共同優化台韓跨境旅遊車源的分銷體驗。gogoout 亦導入AI,協助車行自動調整訂價與整合多渠道訂單,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率與資源配置。 「每多一家分銷商,就像替車行多開一扇門,每一次串接,都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 gogoout共同創辦人吳昇洋執行長說道。這套架構具備高度可複製性,已初步驗證可快速拓展至其他亞洲市場,打造區域型、可商業變現的車輛流通網絡。此外,gogoout 也正規劃將車險等高毛利附加服務模組化,未來可彈性套用於不同市場的在地營運場景中,擴大平台的獲利模型與變現潛力。 gogoout 是一個專注於跨境租車流通的亞洲數位平台,透過自建 Gateway 分銷系統,協助超過 500 家在地車行一鍵上架至國際 OTA,並預計於 2025 年底啟動下一輪募資,進一步擴張 Gateway 在亞洲區域的商業規模。「我們的願景是讓車輛成為移動服務的新媒介,讓人與人、人與資源的連結更加無縫與高效。」gogoout共同創辦人盧敬和技術長許下宏願,目前gogoout已整合超過 8,000 輛車,並完成與超過 10 家國際旅遊平台串接,平台累計媒合逾 13 萬筆交易,跨境訂單穩定成長中。未來計畫重點將放在持續拓展更多亞洲市場、提升 API 串接效率,並深化與在地車行的合作關係,目標是建立一套具跨境商業變現能力的亞洲車輛流通系統。

臺大醫院歡慶130週年院慶 承載時代的白袍 上醫醫國生生不息 再啟榮光新頁

臺大醫院歡慶130週年院慶 承載時代的白袍 上醫醫國生生不息 再啟榮光新頁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在今(2025)年迎來創院第130年。臺大醫院長期以來都是台灣人民最信賴、照顧困難病人最重要的醫院,今天特別舉辦院慶記者會,邀請歷任醫界先進、院長、同仁及貴賓共同回顧130年來臺大醫院的歷史軌跡與卓越貢獻,同時宣示邁向智慧醫療、永續健康的新未來。 面對AI浪潮的席捲而來,吳明賢院長於上任後,即提出醫療趨勢三支箭:精準健康、智慧醫療、尖端醫療,作為臺大醫院的三大發展目標,並陸續成立了智慧醫療中心、尖端醫療發展中心,推動各項產官學研發計畫,成果斐然。近年來,臺大醫院更在醫療領域屢創新猷,達成多項全球及亞洲首例的重要成果。2021年,成功為一名44歲男性病患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同時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以此方式成功治療結核性氣管病變的案例。2022年,臺大醫院為一名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因呼吸衰竭瀕危的11歲女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手術歷時超過12小時,成功挽救生命,突破傳統肺移植的限制,開創台灣醫療新篇章。 2024年,臺大醫院更以自製的「移動式灌流系統」,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的心臟移植手術,突破傳統器官保存方式,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Techniques》,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同年,臺大醫院亦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全球首創的「胃癌+大腸癌」二合一糞便篩檢模式,一次糞便檢體可同時檢測幽門螺旋桿菌(胃癌指標)與潛血(大腸癌指標),目前已在9個縣市試辦,未來將擴大到全國實施,此成果也再次展現臺大醫療團隊在創新醫療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與影響力。此外,全球首創的AI胰臟癌早期診斷系統「助胰見」(PANCREASaver),也在2024年底於臺大醫院臨床上線使用,其利用AI協助判讀影像,可準確找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病灶,大幅提升早期發現率,改善患者預後。這些傑出的成果都為台灣甚至全球醫療體系提供了創新典範。 走過1895到2025 臺灣醫療現代化的縮影 於1895年日治時期所創立的「臺灣病院」,是臺大醫院的前身,為臺灣近代西醫發展揭開序幕,並奠定制度基礎,1949年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從大稻埕到博愛特區,從西址舊院區、東址大樓、兒童醫院到即將完成的健康大樓,從常德街、中山南路,到雲林、金山、北護、新竹、癌醫五家分院,百卅年來,臺大醫院不僅在硬體設施、人力需求上不斷擴充,同時也是臺灣諸多創新醫療技術的發源地,更是培育無數卓越醫療人才的搖籃,臺大醫院的發展史,反映出臺灣醫療現代化的縮影。 肩負三大使命:服務、教學、研究 臺大醫院長期肩負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及學術研究三大核心任務。無數創舉如:臺灣首例心臟移植、活體肝臟移植、微創手術、人工智慧醫療導入、基因精準治療,皆由臺大醫療團隊率先完成。兒童醫療、癌症防治、感染控制、心血管及腎臟病照護等領域,更在亞洲甚至國際間具有指標意義。 臺大醫院與臺大醫學院「醫學共體」,長期扮演臺灣醫學教育的中心。從日治時代設立的「土人醫師養成所」起步,迄今培育出無數優秀醫師,遍布全臺灣各角落,照顧民眾健康,當中更有不少優秀人才,乘載著臺灣醫療的典範與價值,到世界各地貢獻所學。此外,還不乏影響臺灣社會甚鉅的知識分子與改革者,包括蔣渭水、賴和、杜聰明、李鎮源、陳定信、謝博生等,傳承「上醫醫國」的志業精神。 國際視野與公共使命 在SARS與COVID-19疫情期間,臺大醫院積極擔任防疫重鎮,提供人民安居樂業的健康照護,是臺灣隱形的護國神山。醫療團隊的專業更深獲國際肯定,國際醫療持續接待來自全球重症病患,並協助多個合作醫院完成該國醫療首例,傳遞「Taiwan Can Help」的理念。 承載時代的白袍 台大醫院˙百卅風華 配合130週年主題,臺大醫院舉辦展覽、論壇、醫療教育研討會及病患感恩回饋等系列活動,也在今天發布「承載時代的白袍 台大醫院˙百卅風華」專書,匯集醫院各科部的重大發展史,廣邀社會大眾一同見證臺灣醫療的演進與成就。院長吳明賢表示:「臺大醫院是醫療技術與人文精神的實踐場域,承擔時代責任、啓蒙民眾、開導文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和以社會責任與社群奉獻,來自我期許的公共服務精神,我們將持續攜手同仁,守護全民健康、走向全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