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腹痛別輕忽!膽囊手術新突破:達文西單孔系統 隱藏疤痕恢復快

右上腹痛別輕忽!膽囊手術新突破:達文西單孔系統 隱藏疤痕恢復快

2025/10/29

吃完油膩食物後出現右上腹隱隱作痛、肩膀痠痛、甚至半夜痛醒,卻誤以為是胃脹氣胃發炎潰瘍或肌肉疲勞,時不時一陣子就似乎緩解,這些看似小問題的症狀,其實可能是膽囊發出警訊。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方躍霖醫師指出,膽囊疾病的發生並不罕見,「大約十分之一的民眾都有膽囊炎的問題,尤其女性族群在20~50歲之間,發生率從5%上升到20%,50歲以上更達3成。」會暫時緩解的主因其實只是自身飲食習慣的調整.

方躍霖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就醫時,會多次確認是否右上腹疼痛、曾經一直以為反覆胃痛或甚至右邊肩膀痠痛,並搭配醫學影像確認。腹部超音波是主要工具,必要時可加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若症狀與影像同時顯示異常,多半建議手術治療。至於無症狀但意外發現結石或瘜肉者,若符合瘜肉大於1公分、多發瘜肉、膽囊鈣化、曾有黃疸或胰臟炎等情況,或是懷孕前曾有發現膽囊炎或是膽結石,由於懷孕過程會有劇烈的荷爾蒙變化,進而造成膽汁濃縮以致發炎,也會建議進行做預防性手術,以免在孕期間發生膽囊炎或是相關的併發症,而讓醫師或是孕婦難以抉擇處理。

多數病患誤會,認為膽囊手術主要僅處理膽結石,或是認為切除膽囊之後就沒有膽汁了,但膽汁其實主要是由肝臟製造,而膽囊主要是儲存的倉庫,且因爲膽汁主要是負責乳化脂肪,因此改變飲食吃清淡點,會暫時讓有問題的膽囊不用過度工作,似乎會有緩解病症的錯覺。

膽囊發炎的主要高風險族群包括女性、40歲以上、肥胖、多產婦、有家族病史者,或長期服用避孕藥與荷爾蒙藥物者。這些族群若出現右上腹痛(甚至轉移至右肩)或上腹悶痛卻久治不癒時,就應懷疑是否為膽囊發炎或結石。

「若結石掉入總膽管導致阻塞性黃疸,會出現茶色尿、眼白發黃等現象;延誤治療甚至恐引發腹膜炎、敗血症、肝功能異常、甚至感染性休克,進而影響生命安全。」

微創新階段:單孔延展3支靈活手臂助醫師更高效

方躍霖醫師提到,過去傳統開腹式膽囊切除手術必須開一個15~20公分的長切口,創傷大且恢復期長;後來發展出腹腔鏡手術只需3~4個小傷口即可完成,大幅降低疼痛、感染風險以及加快復原時間。隨著醫療的技術進步和科技演進,微創手術不再只是減少傷口大小 ,而是朝「更少、更小、更精準、更完美」邁進。

以目前最新的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系統 (SP),可將3支靈活的雙關節器械、高解析3D鏡頭整合在同一孔洞中,直接經由肚臍進入腹腔後在體內展開。「系統能提供穩定的10倍放大影像與靈活操作,就像醫師在體內多了幾隻手,能同時牽引、分離與止血。」方躍霖醫師說明,即使遇到肥胖、急性嚴重發炎或沾黏的患者,也能穩定完成手術,達成精準細緻的止血以及保留避開重要的血管與膽道,因此提升了病患安全性並減少併發症。

除了在體內的手術操作更為精準外,全新的單孔機械手臂系統能讓手術傷口集中在肚臍皺摺中,術後外觀幾乎看不出來,照護上也更簡單。對於在意美觀的年輕族群、蟹足腫體質者,或是膽囊結石較大或較多、膽囊體積膨大、膽囊壁增厚變硬難以壓扁取出的個案,都特別適合。這類的病況,在過去多孔手術時,最終仍需延長擴大肚臍傷口才能取出膽囊,如今只要單孔即可一次完成,避免多處切口與拉扯。

採用新的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系統在術後疼痛程度普遍比傳統開腹手術輕微,恢復時間也更短;多數患者可於術後即可下床活動,住院時間約2~3天,甚至有病患在術後休息一下即想出院。方躍霖醫師補充,由於手術過程中不會反覆拉扯擾動傷口,且能精準辨識血管位置,術後出血及感染風險都相對低。對病人而言,這樣的進步不僅提升手術品質,也能更快回歸日常生活及工作崗位。

1刀能處理2種以上手術,對年長者更友善

臨床上就有案例必須同時處理腹股溝疝氣合併膽囊疾病等情況,方躍霖醫師說明,由於肚臍位於身體正中心,所以能看到整個腹腔的結構與進一步處理,因此能夠作為手術鏡頭與器械進入的切入口,透過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系統,能在體內調整手術視野並處理多個位置的病兆,因此能夠達到只需一個孔、一次麻醉的時間,就能完成2項以上的手術,減少病患接受手術和麻醉的時間與次數並降低額外傷口造成的創傷負擔,也對年長患者特別友善。

方躍霖醫師提醒,若要選擇單孔手術,必須要由具健保認證的醫師諮詢及處理。膽囊疾病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油脂過多、久坐、作息不規律都可能讓膽汁代謝異常、膽囊收縮出問題,進而產生結石。若屬高風險族群,出現油膩飲食後腹痛、右上腹不適或甚至黃疸、右肩或後背痛等症狀,應盡早檢查與治療。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膽囊切除已在美觀、安全與快速恢復間取得平衡,讓病人更安心健康、快速回歸原本的日常生活與工作。

方躍霖醫師臉書連結


圖/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方躍霖醫師
《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