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長不停,是青春痘還是「化膿性汗腺炎」?醫列「1表」比較關鍵差異

痘痘長不停,是青春痘還是「化膿性汗腺炎」?醫列「1表」比較關鍵差異

2025/8/7(2025/8/7 16:36更新)
37歲的小穎(化名)從青春期起頻繁長「膿痘」,常發作於胯下、腋下等私密處,疼痛如針刺,最嚴重時同時爆出10多處病灶。多年來他一直誤以為是青春痘,外出怕血水滲出,只敢穿黑色衣物,直到5年前才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化膿性汗腺炎」,經皮膚專科醫師建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才獲大幅改善。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皮膚外科主任趙曉秋表示,若身上有反覆化膿、疼痛的痘痘,千萬別輕忽,這可能不是單純的青春痘或粉瘤,而是慢性皮膚病「化膿性汗腺炎」,應及早就醫診斷治療。2025年7月健保已正式將化膿性汗腺炎的生物製劑納入給付,為中重度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有助於緩解症狀、降低復發風險。

延伸閱讀:
夏天曬傷怎麼辦?皮膚發紅脫皮、長水泡⋯皮膚科醫:就醫前快做1事

化膿性汗腺炎致皮膚廔管如蟻窩

趙曉秋說明,化膿性汗腺炎(HS)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毛囊發炎性皮膚疾病,常被誤認為是青春痘或粉瘤,嚴重時病灶會流膿、形成互通廔管如「蟻窩」,傳統藥物控制發炎的治療成效有限,患者常因劇痛而深受困擾。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北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化膿性汗腺炎主要因身體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研究顯示,遺傳、肥胖及抽菸等因素可能增加罹患風險。此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20歲前後的年輕人較為常見。台灣患者中,男女比例約為6:4,女性略多於男性。

延伸閱讀:
梅雨季皮膚癢不停!是汗皰疹還香港腳?「汗皰疹懶人包」一文看懂

化膿性汗腺炎、青春痘1表比較

黃毓惠說明,化膿性汗腺炎的初期常見症狀為紅腫、疼痛的膿包,隨著病程進展,可能化膿、破裂、流出惡臭分泌物,嚴重時會在皮下形成廔管,並留下難以癒合的疤痕,且往往會反覆發作。一般來說,從冒痘的部位及復發頻率,就能判斷青春痘還是化膿性汗腺炎:

  • 青春痘:主要分布在臉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密集的部位,經治療通常能改善。
  • 化膿性汗腺炎:典型病灶多發生在腋下、胯下、乳下、臀部、鼠蹊部等皮膚皺摺處,多見於私密處。

image

台大醫院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廖怡華表示,化膿性汗腺炎依嚴重程度可分為3期。輕度患者通常可透過藥物控制;但若膿痘間已形成互通瘻管,反覆發作並留下疤痕,則屬於中度或重度,需考慮手術處理並搭配全身性抗發炎藥物。如果使用全身性抗生素後仍無明顯改善,則應進一步評估使用生物製劑以控制病情。

廖怡華提醒,反覆發炎、膿瘍絕不能輕忽,更不能僅靠忍耐拖延,治療方式應根據個人病情嚴重度及早就醫配合治療,加上生活習慣的改善,如減重、戒菸與保持良好衛生,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復發,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