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早餐容易膽結石?醫揭「1原因」勿空腹太久:千萬別超過●●小時
膽汁流動不良易長結石
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指出,膽結石的成因與膽汁流動不良有關。膽汁原本用來幫助消化油脂,若長時間不進食,特別是不攝取油脂,膽囊收縮會減少,膽汁就長期滯留在膽囊中,久而久之易變濃、沉積,形成膽泥、膽沙,甚至結石。
膽結石症狀輕則右上腹悶痛、噁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敗血症等,後果不容小覷。常見的膽結石類型有3種:
- 膽固醇結石:常見於西方人,與膽固醇過飽和有關。
- 色素結石:常見於東方人,成分以膽紅素為主。
- 混合型結石:膽固醇與膽紅素混合。
延伸閱讀:
健檢發現膽囊息肉怎麼辦?醫揪息肉「3大種類」:有可能只是膽固醇
不吃早餐增膽結石風險
不少人好奇,「不吃早餐會膽結石嗎?」楊建華表示,這其實有所根據,因為長時間空腹,膽汁滯留在膽囊內,時間一久就容易濃縮、沉積,的確可能會提高結石風險。國際研究也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
臨床上也遇過不少患者,只是因為健康檢查而需空腹時間較久,膽囊內膽汁開始變得濃稠,產生膽泥現象,尤其曾經有膽泥、膽沙、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千萬不要採取極端飲食模式,避免讓膽汁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而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
楊建華進一步表示,除了空腹時間較長,某些族群也特別容易形成膽結石,包括40歲以上、女性(尤其懷孕或荷爾蒙變化時)、有家族病史、肥胖、快速減重族群,還有糖尿病、肝病或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的人。建議平時就應提高警覺,並且定期檢查。
延伸閱讀:
健檢發現膽結石,需要開刀嗎?醫揭出現「這些症狀」可能要動手術
膽結石出現症狀應就醫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膽結石愈來愈常見。楊建華指出,其實約8成患者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只需定期以腹部超音波追蹤,或視情況用藥即可,不必過度擔心。但若有持續腹痛、油膩食物後不適、噁心、嘔吐、黃疸或發燒等症狀,應盡快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目前多數膽結石患者若真的需要手術,大多能透過腹腔鏡微創手術處理,傷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然而是否需要手術,並不是單純看結石大小,而是依照實際症狀、整體健康狀況與醫師專業判斷來決定。
預防膽結石關鍵6原則
楊建華表示,預防膽結石的關鍵,在於促進膽汁正常流動,並避免膽囊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透過調整生活型態,例如規律進食、規律運動及適量攝取油脂,有助於促進膽汁流動,降低膽結石風險。
- 規律進食:避免長時間空腹,讓膽囊有機會排出膽汁。
- 飲食多元: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與膳食纖維,有助膽汁代謝。
- 攝取好油脂:選擇橄欖油、亞麻仁油、苦茶油等好油,有助膽汁排放。
- 規律運動:促進代謝循環、維持膽囊收縮能力。
- 避免極端減重:攝取熱量降低時,脂肪會大量快速動員入肝臟,反而增膽結石風險。
- 補充營養素:例如含薑黃、兒茶素,有助降低慢性發炎反應,間接保護膽囊。
楊建華呼籲,對於40歲以上、家族有膽結石病史,或本身有高風險因子的族群,建議定期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提前了解自己的膽囊狀況,才能及早調整生活,避免日後出現更大問題。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