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冷氣也有熱傷害風險?醫揭「兒童更易熱傷害」出現5症狀快就醫
隨著夏季氣溫節節攀升,熱傷害事件頻傳。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孫義文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資料顯示,2024年夏季6~8月,熱傷害就醫人數達2668人;2025年夏季6月~7月13日,熱傷害就醫人數達1022人。
孫義文表示,相較成人,兒童的身體面積較小、體熱容易累積,加上汗腺尚未發育成熟,散熱效率較差,神經系統對高溫的感知與反應也不如成人靈敏,對身體不適警訊難以察覺。此外,孩童活動量大、常過度投入遊戲,導致忽略補充水分與適時休息,進一步提高熱傷害風險。
延伸閱讀:
流汗後皮膚起疹子?「熱過敏」害你癢到受不了:這1點和蕁麻疹不同
熱傷害分4個層級
該如何判斷熱傷害呢?孫義文說明,熱傷害依嚴重程度可分為4個層級,分別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以及中暑,及早辨識徵兆並採取適當的處置相當重要。
熱傷害依嚴重程度分成4個層級:
- 熱痙攣:因大量流汗導致電解質流失,引起肌肉抽筋,常見於小腿、手臂。
- 熱暈厥:血壓驟降造成短暫昏倒,體溫通常正常。
- 熱衰竭:水分與電解質補充不足,出現大量出汗、疲倦、頭暈、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升高但通常不超過40度。
- 中暑:體溫超過40度,合併意識混亂,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類型,可能引發休克與器官衰竭,需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不是只有曬太陽才會中暑!中醫警告「這體質」待在冷氣房也會中標
吹冷氣也有熱傷害風險
炎炎夏日許多人會待在家吹冷氣,孫義文表示,即使在家中開冷氣,也不能完全排除熱傷害風險,若室內通風不良、環境悶熱,加上長時間未補水或穿著不當,仍可能造成體溫升高。特別是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更須留意衣物調整與環境溫度變化。
若孩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送醫:
- 體溫≥40度。
- 意識模糊、反應遲緩、昏睡或無法叫醒。
- 持續嘔吐、抽搐或癲癇發作。
- 極度虛弱、無法站立或行走。
- 呼吸困難、心跳加速但脈搏微弱。
暑期出遊裝備與補水原則
暑假來臨不少孩童都會出遊,然而炎熱氣候也帶來熱傷害的風險,若缺乏適當防護,可能導致熱傷害。孫義文建議,家長與師長應提高警覺,了解正確的預防措施,確保孩子在快樂出遊的同時,也能平安健康度過炎夏。
孩童暑假外出時,應準備下物品:
- 保溫水瓶與含電解質飲料
- 遮陽帽、透氣衣物、防曬用品
- 急救用品(退燒藥、冰敷袋等)
- 攜帶式電風扇、小型噴霧瓶
孫義文表示,補水原則也很重要,活動前應先補充約400~600毫升水分,活動中每15~20分鐘補充200~300毫升,維持體內水分平衡。國小學童每日建議攝取至少1500毫升水分,高溫或劇烈運動時更應提升至2000毫升以上,並以白開水為主,避免攝取含糖飲料,以預防中暑與脫水。
孫義文強調,預防熱傷害的核心在於「提高警覺」、「及早辨識」與「即時因應」。暑假期間,家長與師長應主動關注孩童健康狀況,並落實熱傷害防治觀念,才能守護孩子平安度過酷暑。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