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翁罹「顫抖症」手抖40年!北榮「神波刀」速解:術後竟可拿筆畫圓

8旬翁罹「顫抖症」手抖40年!北榮「神波刀」速解:術後竟可拿筆畫圓

2024/1/25
83歲劉先生,從40歲起右手開始顫抖,平常放鬆不會抖,但一拿東西如夾菜、拿水杯就會發作,被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另一位67歲馬女士,罹患巴金森氏症約6年,一開始右手逐漸僵硬不靈活、開始抖動,導致握筆寫字也越寫越小,用藥也無法改善症狀。所幸,經台北榮總神經科團隊神波刀治療後,術後手抖問題皆已改善,得以順利畫圓、簽名寫字。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政家表示,台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比巴金森氏症還要常見,原發性顫抖是因為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常見好發50到60歲以上老年人,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年紀越大症狀也會更加嚴重。

延伸閱讀:
手術後要休息多久?最新研究揭「 ●●天」開始運動最好

如何判斷是顫抖症還巴金森病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蔣漢琳提到,逾半數原發性顫抖病人有家族遺傳病史,其餘原因尚不明確,僅知道是因神經迴路出現異常,導致動作功能障礙。一般人出現顫抖症狀,會擔心該如何判斷是巴金森氏症還是顫抖症。

事實上,常見肢體的顫抖症狀主要可分為:

  • 巴金森氏症:常見單側不對稱性「休息式顫抖」
  • 原發性顫抖:肢體有做動作用力時,有規律間歇性及較大振幅的顫抖症狀,多為雙側對稱性
  • 一般生理性顫抖:如緊張到發抖、甲狀腺亢進顫抖等,此類顫抖並非因為神經迴路退化,僅是因外在環境或身心理狀態變化,影響到身體律動異常

延伸閱讀:
手麻、心口痛⋯就是心臟病?神經醫揭4種「心痛原因」別自己嚇自己

誰適合使用神波刀治療?

蔣漢琳指出,針對巴金森氏症與原發性顫抖症,在治療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抑制顫抖症狀,但若是不適用藥物(如低血壓患者)或用藥效果不佳,就可考慮使用「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來治療。不過一次手術只能治療單側,另一側需要間隔至少9個月以上。

李政家說明,神波刀治療全程不需開腦、全身麻醉,透過超音波產生約55度上下的微熱溫度,以非侵入式方法干預異常神經迴路結構,達到精準消融病灶。比起傳統開顱手術透過電燒或植入深部腦刺激器(DBS)阻斷或抑制不正常神經迴路,安全性更高,僅需約3小時的手術時間,就能讓手部顫抖情況獲得立即改善。

可應用於癲癇、強迫症、憂鬱症

李政家補充,神波刀治療除了幫助巴金森氏症與原發性顫抖症,改善手抖問題外,未來也可望用於難治型癲癇、頑固型強迫症、憂鬱症等,皆可透過類似機制,恢復患病者的肢體功能性,提供神經疾病患者更多治療選擇。不過目前屬於自費治療,單側治療一次約需65萬,若後續另一側也需接受治療,總花費約130萬。

雖然透過神波刀治療,可使患者的顫抖情形顯著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但台北榮總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劉康渡提醒,「要注意的是,由於神波刀是非侵入治療,且大腦神經會再生,顫抖症即使治療改善後,2~3年後仍然有復發可能,術後須持續追蹤。」建議患者應透過術後1個月、3個月、5個月的追蹤,檢查狀況是否維持良好。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