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叛逆還是憂鬱症?醫教2點「辨識關鍵」家長都該學會

我的孩子是叛逆還是憂鬱症?醫教2點「辨識關鍵」家長都該學會

2022/11/30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憂鬱症及焦慮症罹患人數比例上升,尤其兒童青少年的罹患率更高。根據一份2022年9月發布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發現:12~25歲的人口憂鬱症病例雖大幅增加,但接受治療的卻沒有相對增加,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研究分析從2015年到2020年,共27萬多位12歲以上的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在2020年有9.2%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經歷過重度憂鬱症;其中17~25歲的年輕人盛行率超過30%,且增加的比例也最快,但多數患有憂鬱症的青少年既沒有求助專業,也沒有接受治療。

延伸閱讀:
得了憂鬱症,會好嗎?知名人氣網紅阿滴從「做小事」練習重建生活

叛逆還是憂鬱?2方法辨識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說明,全球因疫情而患憂鬱症的人數增加,但觀察台灣憂鬱症青少年的自殺率,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另外,也發現憂鬱情緒症狀越嚴重者,求助比例越低。

陳質采提醒,與其說青少年挫折耐受力差,或認為他們是草莓族,倒不如正視在這變動的生活型態中,及新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下,青少年其實是最容易受影響的族群。她建議,應保持高度警覺性,留意身邊孩子的身心狀況,如出現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失眠或出現自我傷害的意念等,需立即尋求專業的協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的憂鬱常常被誤以為是叛逆期而受到忽視,當孩子是憂鬱症時,家長需學習用以下這2種比較方法辨識出來:

  • 單純經歷叛逆時期的青少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較正常
  • 如果有較嚴重情緒困擾時,除了叛逆行為,會伴隨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如:胃口不好、凡事提不起勁、失眠、甚至不想出門、增加許多負面思考等等

她建議,家長要跳脫框架,不只一味當指導或要求者,孩子需要的是傾聽、同理他的不知所措、分享他的各種情緒,而不是一直給建議;家長也可以嘗試成為孩子朋友的角色。

延伸閱讀:
不該對憂鬱患者說的「6句話」你中了幾句?心理師揭3步驟正確陪伴

勸「別想太多」為何無效?

為什麼勸憂鬱症患者不要想太多或想不開是無效?葉雅馨說明,其實很多人不了解,這問題就像是我們遇到胃痛時,無法叫胃不要再痛,可能過一陣子會自然好起來,但其實如果經常會胃痛,就代表是胃部出現警訊,提醒需去就醫檢查;而憂鬱症的情緒困擾問題,也是一樣的道理。

她解釋,情緒問題因為是負面的影響,常常被當作不存在、漠視或被擱一旁沒有處理,當我們察覺到情緒常常低落、負面思考、不自覺想哭,或不想成為他人負擔、想消失等感受時,已經不是尋求溫暖就能夠解決的,應該要接受專業的協助或治療。葉雅馨提醒,面對與解決疾病症狀問題,才是最聰明且最有效的作法,而求助、就醫,就是解決問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