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2007/10/26(2022/3/15 21:28更新)

【文章出處】www.pbf.org.tw

所謂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顧名思義,即發生於早產兒之視網膜病變,尤其是須放置於保溫箱之早產兒發生率更高,不過也有「非早產」的嬰兒罹病的報告。一般認為與視網膜血管尚未發育成熟,即出生面對母體外之空氣有關。視網膜血管的成熟度與出生體重及懷胎週數有關,一般體重愈輕、懷胎期間愈短,視網膜血管愈不成熟。這些不成熟的視網膜血管容易發生收縮閉塞,進而產生不正常血管及纖維組織,最終導致玻璃體出血及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整個視網膜纖維化並被拉扯到水晶體後方,使瞳孔反射成白色,故又稱「貓眼」,此時已為幾乎無法治療之晚期。

由於嬰幼兒並無法表達視力的障礙,「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診斷有賴於早期篩檢,對懷孕週數小於36週或出生體重小於2000公克者,於出生後七至九週內應做散瞳眼底檢查,嗣後再依當時情況決定後續處置,必需等到顳側網膜血管成熟後才得放心。網膜病變依目前國際標準可分五級,所幸並不是所有早產兒均會產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一旦產生病變,也非一定發展到第五期。大約近三分之二會自行消褪,但是持續產生病變者,通常會對視力造成莫大的傷害。治療方面,對第三期建議作冷凍或雷射治療,成功率可達七、八成。第四及第五期則須施行網膜或玻璃體手術,手術成功率低,視力預後也差。當然早產兒通常較多合併有其他身體病變,如腦部發育不全等,統計數字也顯示早產兒較易產生斜視、近視、散光等眼疾,這些都可能加重對視力的影響。

事實上,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最重要是預防早產。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工受孕多胎化,低體重早產兒增加,且經由小兒科醫師的努力,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大的提昇,早產兒眼睛的照顧也愈形重要,一旦發生早產,適當調節給氧濃度、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是給予寶寶一個更有品質的生命之不二法門。


﹝資料提供:高雄榮總眼科部醫師  許淑娟﹞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