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河豚易中毒 吃下1~2毫克恐喪命

吃河豚易中毒 吃下1~2毫克恐喪命

2012/4/27(2022/3/15 19:33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許多饕客很愛河豚料理,但要注意的是,台灣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有河豚毒素中毒案件,原因大多是食用者不知道自己將有毒河豚吃下肚,或吃到其他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如虎河魨、藍紋章魚、貝類、織紋螺、形狀奇特的螃蟹及不知名的魚種等)而中毒。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到目前並無解毒劑,也不會因高溫烹煮而失去毒性,民眾必須預防河豚中毒。

目前已知的有毒河豚都屬於四齒魨科,一般以肝臟及卵巢的毒性最高,其次是皮膚及腸等部位。誤食後有出現唇舌麻痺、四肢麻痺、嘔吐、失聲、漸進性肌肉麻痺、四肢抽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意識消失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河豚毒素的中毒症狀大多是在吃下肚之後10~45分鐘發生,但也可能延至3小時之久。估計只需0.2毫克的河豚毒素,便可令人出現中毒症狀,只要攝入約1~2毫克就可致命。

台灣產河豚的種類約有30餘種。部分河豚的肌肉雖然無毒,但其內臟部位可能有毒,在料理的時候毒素很可能會污染到魚肉。如果加工業者或烹調者缺乏對魚種的辨識能力,或沒有專業的魚體分切處理能力,就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歡迎大家到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網站查詢河豚毒素中毒以及相關臟器毒素分布等相關資料。

預防河豚毒素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吃,更不要食用來源不明或非平常食用的魚、貝、螺等水產品。如果水產品一吃進嘴裡,就有舌頭麻痺或感到苦辣,就應立刻吐掉,並以清水漱口,直到不適現象消失為止。一旦不幸中毒,應先讓患者嘔吐,將胃內容物吐出,並立即就醫,同時也要及時告知醫療人員患者的飲食內容,以利正確診斷及治療。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326期)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