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

從下背痛到腳底 別輕忽坐骨神經痛!

從下背痛到腳底 別輕忽坐骨神經痛!#腳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最粗的神經、分佈範圍相當廣。從人體腰椎一路往大腿、臀部、小腿等下肢延伸至腳踝。「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受到異常刺激,造成下背部以下至下肢的疼痛症,症狀可能迅速且突然發作,不會是漸進式,一旦發作,可持續數週以上;從腰、下腰處、臀部至下肢,甚至到足跟蹠部,嚴重時恐刺痛、麻木、或腿膝部無力,併發症可能影響腸道或膀胱控制喪失,造成排泄機能異常。在臨床上,坐骨神經痛指的不是單一部位的疼痛問題,而是用來泛指,腰、臀、腿等人體下肢部位,出現廣泛性疼痛、灼熱感症狀的統稱。常見於中老年患者、懷孕者、患有脊椎腫瘤者、損傷如骨折、感染或炎症造成、經常搬重物、長時間彎腰或久坐、糖尿病病患。網路有謠傳「要改善坐骨神經痛,一定要開刀。」是真的嗎?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式一般保守治療先以消炎止痛劑、肌肉鬆弛劑、維他命B群來治療,並配合復健腰椎牽引,但若沒有明顯效果,就要考慮手術。● 物理性治療/復建包括症狀改善及手術後復健二種,或是按摩、整脊及瑜珈,有時也能幫助緩解。● 化學性治療/分為口服藥物或直接注射藥物二種,椎管內注射可迅速降低周圍神經的炎症,因此常用於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口服藥物又分為中藥及西藥,服用解熱止痛和鎮靜劑藥物,如阿斯匹林、水楊酸鈉、魯米那、利眠寧等。雖然制成及原理不全然相同,但效果都是能緩解疼痛。● 侵入性治療/針灸或外科手術,針灸對坐骨神經痛的緩解有立即改善的效果,且針療後若能緩解疼痛,仍建議用中藥配合治療,以及搭配西醫的復健治療,來達到持續性的治療效果;若是持續而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已影響到行動和排泄功能,醫師將評估外科手術的必要性。坐骨神經痛未必需開刀 復健、伸展可緩解根據臨床統計,除了少見的因脊椎滑脫等結構性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外,一般來說,高達80~90%的坐骨神經痛,只要透過適度的復健、伸展治療,矯正過去不當的錯誤姿勢,不需要開刀,也可以得到改善與緩解。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疾病常與腰椎的不當使用有關,造成的結構變形磨損,進而傷害神經,保養的方式就是要善待腰椎,注意姿勢正確,少搬重物、不要翹腳、坐姿端正、避免彎腰駝背、不睡過軟的彈簧床、避免穿高跟鞋、座椅應有適當靠背、不宜久坐及久站。在居家、辦公閒暇之餘,做些有助伸展腰、臀神經、肌肉的伸展操、拉腰、拉單槓、游泳等運動,是不錯的自我保養方式。對於長期因坐骨神經痛而煩惱,且不想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並接受檢查評估,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腳底龜裂如刀割 中醫治療圓穿鞋之夢

腳底龜裂如刀割 中醫治療圓穿鞋之夢#腳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罹患「角質層下膿疱性皮膚炎」的許小姐,從國小到成年因長期腳底乾燥龜裂,猶如刀割的感覺讓她舉步維艱,更無法穿上市售的正常鞋子。直到接受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長葉家舟的治療,逐漸改善皮下血液循環,並以藥浴包及紫雲膏塗抹保濕,大幅解決多年的困擾,總算如願穿上自己喜歡的鞋子。皮膚表面乾裂至真皮層 痛如刀割角質層下膿疱性皮膚炎(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itis),中醫稱為「牛程蹇」或「胼胝」。一般人皮膚的功能會保持濕潤,但罹患此疾病的患者,皮膚經常發炎,角質不斷增生,水分沒辦法輸送到皮膚表層,致濕潤度不夠,皮膚表面乾裂,並往下裂開到真皮層,導致痛如刀割,周而復始刺激皮膚,尤其在冬天氣候乾燥時會更加嚴重,儘管患者試著不斷去除厚皮或硬繭,但去除後又進入下一次發炎,角質不斷增生的惡性循環,足部如同包裹一層蠟。中醫認為胼胝的主要病因是因為局部皮膚長期擠壓、摩擦,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漸漸變的澀厚而成。中藥調體質 搭配保濕藥膏雙管齊下患者的足底如刀割、寸足難行,是「富貴手」的進階版,只是這「牛程蹇」以足蹠、足掌突出部位為常見。嚴重的皮質不斷增生與疼痛,讓許小姐無法穿鞋、不想走路,也不想出門。葉家舟表示,這種疾病與有「富貴手」或有「雷諾氏症」的病人一樣,患者的四肢未稍的血液循環不好的,可透過中藥依體質處方來解決這個問題,局部的保濕保溫也很重要,可塗抹一些保濕的膏劑,如凡士林或紫雲膏,加上做一些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葉家舟建議,避免刺激物質接觸!常見的化學性刺激性物質包含水、清潔劑、界面活性劑,常見的物理性刺激物質則包括金屬工具、玻璃纖維以及土壤,或會反覆摩擦手部的東西,平時宜穿著寬鬆底軟知足的鞋子,從事手操作者,工作時應戴手套,儘量減少外界對手足的摩擦。加上持恒的運動及局部的保濕非常重要。 

腳底黑痣「長大」 竟是黑色素癌前兆

腳底黑痣「長大」 竟是黑色素癌前兆#腳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52歲的邵先生正值壯年期,2013年發現腳底有一個小黑痣,一開始不以為意,幾個月後,變成2~3公分的不規則形狀的小黑塊,手術切除化驗後,發現已是黑色素癌第三期。而當時兩個女兒國小都還沒畢業,身為家中精神支柱的他,心中充滿不甘願,本來和朋友一起組成的百岳登山團,也因為治療黯然退出,人生陷入黑暗。出現轉移 死亡率將大增「因為不痛不癢所以完全沒注意,沒想到手術切除化驗後,發現已經是惡性黑色素癌三期,且已轉移到淋巴。」邵先生罹癌後,經歷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卻仍面臨腫瘤轉移,對人生一度感到無望。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文震醫師指出,只要細胞有黑色素之處就有可能病變為惡性黑色素細胞癌,因為早期幾乎無症狀,多數發現時已屬晚期,治療選擇多為化療,效果有限,一旦發生轉移,死亡率就會大幅增加。新藥助降低復發率今年初,國內核准了第一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讓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晚期黑色素癌的癌患,即便使用標準治療無效後,仍有一線希望,臨床研究顯示,即使已到這麼晚期,腫瘤反應仍達21%,是傳統化療的5倍之多,且復發風險比化療大幅降低43%。但張文震副教授強調,邵先生的例子只是單一個案。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晚期黑色素癌患者(無法手術切除或已轉移)經標準治療後無效,再使用Anti-PD1抗癌藥物,腫瘤反應率(明顯縮小比率)雖達21%,其餘仍可能走向死亡,且副作用雖較傳統化療少,仍可能出現免疫相關副作用,比例雖低,仍需即時介入治療。因此,早期發現還是最為重要。

不曬太陽就沒事?醫:皮膚癌最常出現在腳底

不曬太陽就沒事?醫:皮膚癌最常出現在腳底#腳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其所產生的癌症病變當然也不容忽視!然而許多人認為,只要不常曬太陽,或是做好防曬,就能夠避免皮膚癌上身,實際卻不然,醫師表示,皮膚癌常好發在腳掌及指甲間等陽光未必照射到的部位。農夫是高危險族群 腳底、指甲間藏病灶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醫師表示,皮膚癌可分為黑色素細胞癌與非黑色素細胞癌2種類型,由於黑色素細胞癌易惡化、轉移,半數患者發現後僅存活數月;台灣的黑色素細胞癌可分為2個族群,一個是63歲以上近退休者年齡,另外則是年輕族群。年紀較長者的病灶較常出現於腳底、指甲間等太陽照射不到的位置上,尤其農夫是高危險族群,因為需長期接觸農藥,若赤腳或腳掌有傷口,都是造成黑色素細胞癌的危險因子;另外,年輕族群較多是因為過度曝曬造成,因此病灶較常出現在四肢、臉部、耳朵等太陽照射得到的位置。4成發現已是晚期 醫師教自我辨識過度曝曬確實容易造成黑色素細胞癌產生,但是曾有專家指出,預防骨質疏鬆必須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也就是需要相當的日曬來達成,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正確呢?楊志勛醫師表示,只要在上午11點~下午3點太陽最大的時間減少外出,增加其他時間的日曬即可。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檢查出黑色素細胞癌者中,有4成已經是晚期,導致存活其不長,因此呼籲民眾,平時即可觀察皮膚,一旦出現可疑黑痣,應立即就醫,醫師可運用皮膚鏡等專業醫療工具,及時辨識病灶,掌握黃金治療時間。並且謹記「5不辨識法」,即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病灶不小、不平等不明斑塊,來辨識身上的黑痣,透過早期的大範圍手術切除病灶,以期能得到較好的療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