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

12歲以下孩子 安全感培養術!

12歲以下孩子 安全感培養術!#培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用「愛與尊重」對待孩子,為何換來孩子的自私和不尊重?讀了不少教養工具書,那些妙招對我的孩子都不管用?明明很愛孩子,卻常在某個瞬間理智斷線,忍不住對他抓狂?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種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教養不再是「知道但是做不到」的理論? 好的教育,不應只局限於對孩子行為的訓練和矯正,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覺知,讓你探索自己,真正連結到孩子的心,讓內在智慧指引你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完善自我。0~12歲孩子的「安全感」這樣培養!0-3歲母乳餵養,擁抱、撫觸孩子,經常告訴孩子:「我愛你。」讓孩子與你的生活保持在一種有秩序、有規律的環境中。和諧的夫妻關係,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禮物,所以父母親彼此應時常說。3-6歲任何情況下必須與孩子分離都要如實地告訴孩子原因,並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見面,同時遵守約定。盡可能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如果發生爭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是父母的情緒導致的事情,與你無關,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到達一個新環境時,首先為孩子介紹新環境,並陪伴孩子適應新環境,直到孩子。6-12歲讓孩子感受到「不論發生了什麼,爸媽都會和我站在一起,支持我」。時常和孩子分享:自己今天犯了一個什麼錯,在錯誤中發現了什麼。讓孩子體驗到「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示範或者告訴孩子如何去彌補自己的失誤。(本文摘自/覺知教養: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野人出版)

倦怠期想放棄?6方法培養運動好習慣

倦怠期想放棄?6方法培養運動好習慣#培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運動對於減重瘦身與維持健康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人真的想執行時,往往感到知易行難而放棄。如何讓運動持續下去,進而培養成為生活中自然的習慣,必須先對運動瘦身有正確的認知,使用有效率的方式,勿操之過急,給自己合理的目標與進度,在每一階段看到應該有的成效,就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要減「1公斤的脂肪」 需要運動多久運動後量體重減1公斤可別高興太早,一般來說都是流汗脫水的結果,並不是真的減了1公斤的脂肪。要減去一公斤的體脂肪,需要消耗7700大卡。一次中度運動30分鐘,大約可消耗250大卡的熱量,一週運動三次消耗750大卡,以這樣的運動量也要兩個半月左右才能減去約1公斤的體脂肪 。如何計算運動消耗的熱量?雅得麗診所新竹院區院長楊智堯表示,常在健身房的有氧器械螢幕上看到這樣一個英文單詞MET,它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 ?  MET其實是Metabolic Equivalent的縮寫,中文解釋為「代謝當量」,代表運動時代謝率與安靜時代謝率的比值。簡單來說,1 MET相當於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坐著,沒有任何活動時,每分鐘氧氣消耗量。MET是一種表示運動強度的數值(越大越強)。 以下列出常見運動項目的MET代謝當量表   散步(4km/hr)  3.1 直排輪      5.1 快走(6km/hr)    4.4  羽毛球      5.5 跑步(16km/hr)   13.2  網球        6.0 腳踏車(慢)      3.0 游泳(慢)      4.5 腳踏車(快)      5.7 桌球        4.5 下樓梯         5.2 跳繩         12.0 上樓梯         9.0 有氧舞蹈     7.0 有了MET(代謝當量)的概念後,再套用以下公式,就能更精確的計算出運動消耗的熱量:運動消耗熱量=MET(消耗熱量kcal/kg/hr) x 體重(kg) x 運動時間(hr)。以一位體重70 公斤成年人,做有氧舞蹈半小時為例,共可消耗的熱量為: MET(7.0) x 體重(70kg) x 運動時間(0.5hr)=245 大卡。這相當於一支甜筒、一碗飯、甚至不到半個炸雞排的熱量。所以運動減重是需要累績的,可別以為運動後就能放縱大吃,這樣往往看不見成效還有可能越減越重!熬過運動倦怠期的6大方法很多人剛開始運動都很認真,但往往沒多久就放棄了。其實孤軍奮戰是相當寂寞也容易失去動力的。1)尋找能一起運動的夥伴。有同伴一起運動較不會枯燥,同時也能形成一點壓力,互相督促。2)最好選擇離家或公司近的地方運動,距離太遠會讓去的機率降低。3)把運動排進行事曆 ,把它當成重要的事,就像上課或上班一樣,時間到了就一定要去。4)每隔一陣子可稍微調整運動內容,調整強度,增加新鮮感。5)不要超出自己的體力負荷,把自己操到過度疲勞或運動傷害,這樣反而容易使運動變成了壓力,導致不易維持。6)發覺運動的好處及樂趣,多想想運動的好處,例如體重減輕、氣色好、穿衣服更好看、睡得更好、健康檢查正常、看起來更年輕、認識新朋友等,常提醒自己運動帶來的收穫會讓人更有動力持續下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避免運動傷害雅得麗診所新竹院區院長楊智堯強調,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健康,但如果不注意傷了身體,甚至造成持續性的傷害,可就得不償失了。預防運動傷害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前的熱身,作一些關節肌肉的伸展動作,增加柔軟度,慢慢的增加體溫及心跳,讓身體有時間來適應接下來更激烈的運動強度。運動結束後,幾分鐘的伸展動作不僅可減少乳酸堆積,讓第二天肌肉不至於太過痠痛,也可以拉開緊縮的肌肉團塊,讓身體線條更好看,避免變成蘿蔔腿或金剛芭比。再者,運動的過程要注意自身的狀況,若覺得不適就要馬上減低強度,不要做超出自己體力能力範圍的運動。如果身體狀況有特殊考量,例如體重過重或是膝關節不好,所進行的運動項目就要有所選擇,可以選擇瑜珈或是游泳或水中快走,避免再加重膝關節的負擔。

激發成就感 快用定時讀書法

激發成就感 快用定時讀書法#培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那麼,要如何讓孩子持之以恆呢?當孩子坐在書桌前開始念書,無論他在做什麼,父母都不要插嘴,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念書時手上的筆一動也不動,便擔心孩子是不是根本沒在用功,但其實無須想太多,筆沒動不代表腦筋沒動,他可能只是在思考而已,確保孩子準時坐下後,家長只要在遠方默默守護,過度插手孩子的學業,恐怕會造成孩子的負擔。嫌麻煩也要做 目標不宜訂得過難各位有沒有積一堆家事,勉為其難開始動手做後,卻發現越做越得心應手的經驗呢?孩子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開始前一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然而一坐到桌前,卻越讀越起勁,欲罷不能。萬事起頭難,重點在於「嫌麻煩也要做」,前一晚念完書後,可以先打開隔天要念的進度,這樣一來,坐下就能馬上開始用功,只要踏出了第一步,後面的路自然就能通暢無阻,如前所述,看不到「終點」的學習方式,容易讓人中途注意力渙散、睏倦想睡,因此,目標不宜訂得過難,應設定「寫完一張評量就休息」等較小的目標比較好。讓孩子記錄開始和結束時間 激發成就感另外,「每天記錄讀書時間」也是讓孩子持續在家學習的好方法,以前不是流行過一陣子「記錄減肥法」嗎?讀書也是同樣道理,這個方法很簡單,只要讓孩子每天自行記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這些實際紀錄能激發孩子的成就感,進而提升孩子鬥志,日子一久,他們會變得追求連貫性,不願留下「一天沒讀到書」的汙點,甚至更勇往直前,漸漸延長每天讀書的時間。我們補習班要求國小及國中的學生,「每天在固定時間要坐在書桌前」,規定他們於3個月內,每天至少坐在書桌前15分鐘,並請爸媽在紀錄表上簽名,3個月結束後,通常這些孩子都可以成功養成每天在家念書的習慣,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方法成功率最高的不是國中生,而是小學的低年級生,第2名是小學3年級,第3名是小學4年級,由此可見,打鐵要趁熱。盡早培養坐在書桌前的習慣建議各位盡早幫孩子培養「坐在書桌前」的習慣,能從國小做起最好,但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了國中,現在開始也不晚。(本文摘自/補教老師怎麼教?啟發學習力與生活教育七堂課:確立孩子一生受用的習慣、思考與價值/日月文化出版) 

繭居族好宅 培養韌性10建議

繭居族好宅 培養韌性10建議#培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生活中反覆的挫折、不如意,又缺乏家人、朋友系統的支持,有些人就會選擇自我封閉、窩在家裡不出門,成為「繭居族」,心理韌性可以幫助每個人在面對壓力時,運用內外在資源來解決問題。習慣性拒絕社交 迴避參與社會臺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彥勳指出,繭居族描述的是特定青少年與青年族群,習慣性拒絕社交、迴避參與社會的心理狀態,習慣處於家中的狹小空間,鮮少出門,過著自我封閉的生活,有別於依賴父母生活、延緩獨立的啃老族,繭居族沒有人際互動,對社會與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互動模式改變 嘗試突破的挫折黃彥勳醫師分析,繭居族常因為遭遇生活中的挫折,例如考試不理想、工作不順心、感情不如意而不敢與人互動,日本研究顯示,繭居族增加也可能與國家的經濟困頓有關,個人與社會互動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個人、家庭系統不知道如何應對,個案反覆嘗試突破的挫折感,讓他們更難離開家中的繭囊、走入社會。培養心理韌性 運用資源解決問題培養心理韌性,可以幫助每個人在面對壓力時,運用資源來解決問題,在生活上如果遭遇巨大的挫折而產生心理壓力時,黃彥勳醫師提醒可以尋求精神心理專家的協助,他也提出美國心理學會對於提高心理韌性的10點建議:1) 維持良好的家人、朋友關係。2) 正視危機,勿簡化為單純問題。3) 接受「有時環境並非一己之力可改變」。4) 設立合理可達成的目標。5) 面對困難時,需要有決心的行動。6) 培養自信。7) 從長期的角度評估目前的困難。8) 保持樂觀、幽默、並且留意可能的契機。9) 照顧心靈、身體,維持穩定的運動習慣。10) 克服困難,回顧過程,重新定義自我價值。

讓教育活起來

讓教育活起來#培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把心開放,展現天賦我常常去注意學生一窩蜂在做的事,除非是不法的事,否則我都仔細去覺察這件事的意義。我們的學生常常被規定要學太多了,他們什麼能力都要培養,什麼科目都要學,但是我們很少問孩子想學什麼?對什麼有興趣?我做的事就是在發現他們的熱情,再給他們機會發展,這個想法來自於「把心開放」的態度(也是覺察的特質之一),也就是不先入為主的想法。即使他們學的不是主流或是大人期許的,只要不是做壞事,我都會鼓勵,這樣的人生才有樂趣和熱力,而且那是一種不用催促教導就渾然天成的天賦展現。一件事會讓人感動不只來自於高超的技能,而是來自熱力不減的本能。保存教育裡最珍貴的「生命力」我們班的秩序真的不夠好,不管是我的課或科任課都比較吵。身為一位老師,管理班級常規的確是基本能力,但不是秩序好就代表教育成功,我覺得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我們班是比較吵。我給予孩子們適度的發展,保存教育裡最珍貴的「生命力」。我們代表學校去校外參加足球比賽、打水接力賽、大隊接力賽,入選學校母親節才藝表演活動,班上並有九位同學的文章登上《國語日報》。我們接待過日本訪問團,參加過電視益智節目《百萬小學堂》,上過兩次新聞,五、六年級的兩次校慶都登台表演,在畢業典禮上也有表演,這些就是教育活力的展現。學校是啟發學生潛能的地方,除了秩序,是不是還有更重要的?讓教育活起來如果為了方便和輕鬆,我可以用以前當兵時當教育班長那一套,孩子們一定馬上服服帖帖,然而,可能就看不到一個班的生命力和教育的創造力,所以我是刻意不去壓抑這股熱情的。雖然以這樣的理念帶班,但我還是常常訓斥孩子們要守規矩,因為覺察是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而不是要別人來配合我們。自律需要長遠的學習,一開始的效果當然比不上以他律為主的教育方式,我也願意接受我們班會比較吵的事實,甚至因此承受帶班方法被質疑的結果,因為我知道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我會不斷變戲法,讓教育活起來,讓教育工作變成一種享受。(本文摘自/全班都零分/寶瓶文化)

鼓勵長輩使用3C、培養興趣 讓大腦更年輕

鼓勵長輩使用3C、培養興趣 讓大腦更年輕#培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大幅增加,「高齡化社會」馬上要變成「高齡社會」,其所產生的問題值得民眾探討。根據一項英國研究指出,藝術和文化活動能促進65歲以上老人的健康、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高挑戰度活動 有助改善心理狀態另一相關研究則指出,數位攝影或縫棉被都有助於保持認知上的活力。研究者比較39位老人,在從事需要學習與持續心智工作的高挑戰度活動,與從事不需努力學習的低挑戰度活動時的腦部變化。結果證實挑戰心智的休閒活動能改變大腦功能、讓大腦更年輕。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劉嘉逸醫師表示,不論是藝術或文化活動,其實只要讓高齡者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歌唱班、打橋牌,或社交類型的活動,都有助於改善老年人情緒低落與孤寂感的心理狀態。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會出現腦部退化、行動與感官衰退、情緒低落等身心不適的狀況,而這些因素皆會影響老年人參與活動的意願。劉嘉逸說,在門診的經驗中,會協同親屬、陪伴者透過行為的支持,或以半強迫的方式鼓勵老年人外出參與活動。讓老人被需要 克服寂寞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從上述兩個研究來看,難度較高的心智活動能活化老年人腦力,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從事麻將、下棋、畫畫或其他具挑戰力的活動。除了傳統的藝術文化活動,可鼓勵老年人學習使用簡易3C產品,透過社群軟體與家人聯繫互動,甚至使用簡易電玩,減少長輩的孤獨感。葉雅馨也強調,無論在鼓勵老年人培養興趣或陪伴的過程,都須讓老年人有「被需要」的感覺。例如活動力強的長輩可以從事志工、頂樓植栽、社區附近活動中心的展覽協助,或探訪親友等活動;而活動力較弱的長輩,可透過詢問生活上的相關建議,滿足其被需要的感覺,例如詢問長輩晚餐要準備什麼、煮菜可以放哪些材料、子女穿著上的建議等意見。她也建議子女要製造讓老年人有外出活動的機會,例如長輩有能力到超商買報紙,就不要用訂閱的方式、讓長輩每天去市場買新鮮青菜。讓長輩維持行動,就能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克服寂寞感。

國健署:培養運動習慣 首選健走

國健署:培養運動習慣 首選健走#培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健走不需特殊裝備,是世界衛生組織認證最容易被實踐也是最為推薦的身體活動,因此,國健署將每年11月11日訂定為全民健走日,1111象徵「兩人雙腳,結伴而行」,透過彼此的提醒,把健走融入生活。適時釋放腦內啡 保持愉快、預防疾病國民健康署鼓勵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們,可以利用假日與家人朋友一起為健康而走,共同享受健走帶來的好處。根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隨機抽樣18歲以上民眾計18194人,收集民眾過去1個月運動情形,發現57%的民眾過去每星期有運動,其中30.41%民眾從事的運動項目以健走(含散步)為主。國健署邱淑媞署長指出,研究發現每天健走15分鐘,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而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運動產生的腦內啡,除能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外,還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和失智等風險。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以上,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運動融入生活 通勤、飯後都能動邱淑媞表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來說,健走是很好的入門,僅需加快平常走路速度,達到些微流汗的程度,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遵循「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並利用上下班通勤時,部分路段步行,部分路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健走蹓狗,或是飯後利用住家附近運動設施開放之校園,與全家一起在操場健走等方式,將運動融入生活中,也能促進家人感情。她提醒民眾,健走時記得穿著包覆性好、鞋墊軟硬適中的運動鞋,著易排汗、鬆緊適中的服裝,攜帶水壺,適時補充水分,若在夜間健走,請著反光衣,結伴同行,以策安全。

逾8成民眾常抱怨工作 培養運動習慣最紓壓

逾8成民眾常抱怨工作 培養運動習慣最紓壓#培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董氏基金會舉辦「釋放你的紓壓氣球」活動,針對網友紓壓留言分析,發現有8成4民眾最常抱怨工作,董氏基金會指出,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面臨職場要求、生活步調與可能居住環境的多項改變,要預防各種壓力發酵影響到自己的身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建立定期檢測自己的情緒狀態及紓壓習慣,運動就是一項好選擇。壓力大提高癌症發生率 運動可助放鬆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曾有研究指出,情緒的強度會影響癌症的發生與結果,當人們有著憤怒、憂愁與壓力,且沒有疏緩或發洩管道時,產生癌症的機率可能提高,因此找出好的紓壓方式,無疑是建立心理健康的第一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說,國內外已有多篇研究證實,運動不僅可健身,更能促進心理健康,因在運動過程中,大腦血清素濃度上升,可以使心情變好,也可轉移注意力,讓我們不再拘泥於一時的挫折與壓力。運動項目因人而異,只要能達到「喘」的目標,就有助於維持大腦中的血清素濃度;像是健走就是老少咸宜的休閒活動,在運動保健之餘,還可欣賞美景與音樂,讓身心舒適,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參與,不僅能紓壓,還能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自我情緒篩檢 為心理健康把關除養成定時運動紓壓的好習慣外,同時妥善利用工具,如董氏基金會線上篩檢、DS憂鬱情緒檢測APP,來定期檢視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好準備。董氏基金會為提倡職場員工能適時紓壓,於2012年起提倡「企業紓壓日」,提供企業一系列多元化且有趣的紓壓課程,四年來已有超過萬人參與,幫助企業朋友營造更良善的職場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