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

挑好肉有訣竅!肉質好壞一眼辨出

挑好肉有訣竅!肉質好壞一眼辨出#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為了要有健康的飲食生活,以正確的知識購買食材是很重要的。牛肉、豬肉、雞肉都是肉類食品,但味道和營養大不同,也各有適當的挑選方式,學會挑選好肉,才能吸收到營養素,並烹調出美味又健康的菜餚。牛肉/•瘦肉呈鮮紅色、有光澤,脂肪從白色到乳白色都可以,避免挑選血水流出的牛肉。•若要挑選霜降牛肉,其瘦肉與脂肪的界線要清楚明顯。•肉質變壞脂肪會呈黃色,肉色也會發黑。但是剛切下來或相互交疊的肉品有時會呈現暗紅色,這是因為與空氣接觸所導致,並非品質不佳。豬肉/•瘦肉紋理細緻,顏色要粉紅帶些灰色。•脂肪呈白且濕潤,有光澤的表示品質佳。•脂肪黃色的豬肉稱為「黃豬」,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會在體內囤積氧化,並且變成黃色,要儘量避免挑選。雞肉/•肉質厚、顏色鮮紅,緊實有光澤較佳。•外皮毛孔呈顆粒凸起狀而且有細紋的為品質優良。•黃色外皮較白色外皮更為新鮮。•比其他肉類容易腐壞,所以儘量挑選新鮮的肉質。(本文摘自/天然ㄟ尚好!精挑食輕養身/台灣廣廈出版)

加工肉品隨處可見 怎麼買最安心?

加工肉品隨處可見 怎麼買最安心?#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加工肉品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佐餐佳餚,從早餐稀飯裡的肉鬆、吐司裡的培根、火腿,到中午便當裡的香腸、臘肉、貢丸,甚至解饞的肉乾、肉紙等,無所不在。但知道為什麼出現加工肉品?又該如何挑選好的加工肉品呢?使肉容易保存 加工肉品應運而生農業時代,肉品是珍貴的蛋白質來源,老祖先們運用智慧將肉品經過辛香料醃漬、風乾及煙燻等步驟,減少生肉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長,延長保存時間,也增添肉品的風味。不僅如此,為使得來不易的肉品充分使用,分切的肉末透過腸衣塑形、搥打成漿等不同的製程,製造出香腸、丸子等種類眾多的加工肉品。食品藥物管制署表示,安心衛生的加工肉品來自於原料的挑選及製程的管控,為維護民眾食的安全,政府規定肉類加工食品業者,應符合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準則規定,並成立食品安全管制小組確實執行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注意包裝完整性、正確保存 食得更安心衛生單位也定期辦理相關稽查專案,2016年至2017年,共稽查193家HACCP肉類加工食品業者原料肉來源、製程及廠區環境及人員衛生等,督導業者建立追蹤追溯系統,主動將原料送驗,自主品管。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密封完整包裝的加工肉品時,應注意其包裝外觀是否破損完整,並注意產品上要有明確標示品名、成分、重量、廠商資訊及有效日期等資訊。購買後要儲放於建議的保存條件下,拆封後應在效期內儘速食用完畢,確保食用安全。(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37期)

返鄉投票易加速禽流感散播 肉、蛋煮熟再吃

返鄉投票易加速禽流感散播 肉、蛋煮熟再吃#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本周六是選舉投票日,不少民眾將返國、返鄉投票,由於南部養禽場陸續爆發H5亞型禽流感疫情,甚至出現鴿子及麻雀感染案例,新北市衛生局呼籲,社交活動容易加速病毒散播、提高疫情傳播風險,個人應加強衛生習慣,並注意肉品、蛋類須煮熟,來路不明的禽鳥,勿買、勿養、勿接觸等預防措施。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避免不慎遭感染新北市衛生局指出,近期國內確診的亞型禽流感病毒,主要於禽鳥間傳播,雖然無證據顯示感染人類,但仍有機會傳播給H5禽類密切接觸者;另外中國大陸自104年入秋以來,陸續出現人類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且多為50歲以上具禽類暴露史,民眾國內外旅遊應注意個人衛生並避免接觸禽鳥。 禽流感是禽類疾病,但仍可能因接觸到受感染的禽鳥排泄物,或吸入其糞便乾掉後隨灰塵揚起之懸浮微粒,而有感染之風險。衛生局提醒,若有接觸禽鳥或其糞便,應立即以肥皂清洗雙手並擦乾,只要有正確防範禽流感觀念及良好衛生習慣,不需過度擔心。 出現發燒症狀 盡速就醫由於目前正值流感流行期,衛生局提醒,返鄉投票要落實洗手等個人衛生,如出現發燒或類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向醫師說明旅遊史及禽鳥接觸史。

肉一點也沒關係!研究:微胖可活更久

肉一點也沒關係!研究:微胖可活更久#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現代社會的觀念裡,總是認為「瘦」、「紙片人」才是美的標準,因此,有多數民眾為追求苗條,紛紛開始進行的減肥瘦身計劃,但你知道嗎?日前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比起瘦,微胖的身材者反而有益健康,較為長壽。NAMPT不足 恐無法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聖路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身體脂肪組織會分泌一種酶NAMPT,它會控致腦部的活力,以及缺乏食物的反應,一旦NAMPT分泌不足時,不僅脂肪組織能量會減弱,就連腦部下視丘就會受到影響,進而無法維持體溫、睡眠周期、血壓、口渴和食慾等生理機能。對此,主持此研究的今井真一郎教授表示,當身體沒有最理想的脂肪含量時,就會影響腦部控制新陳代謝和老化,且透過老鼠試驗也發現,NAMPT含量較高的老鼠,體能較為活躍,就算短暫禁食也不會有所影響,但無法NAMPT的老鼠,體能則會減弱,雖然目前尚為不清楚兩者關係為何,但推測可能與人類的生存機制有關,當身體得不到足夠食物時,腦部便會與脂肪合作,想辦法讓身體維持活命。

罹罕病又貪吃肉 他小腦血栓險中風

罹罕病又貪吃肉 他小腦血栓險中風#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代謝性肝臟疾病患者,飲食習慣要注意,一不小心恐引起多種併發症!日前,一名28歲的陳先生,在出生後因新生兒篩選,診斷為高胱胺尿症,肝臟代謝異常,尿液中會排出大量的高胱胺酸,因此,終身不得接觸魚肉類等高蛋白食物,但忍了數十年後,開始吃起大魚大肉,結果卻使得他陸續出現眼球水晶體脫位、韌帶脫臼、小腦血栓等症狀,差點險中風,直到後來接受肝臟移植,狀況才逐漸好轉。若無接受治療 平均壽命只有20歲而已台北榮總兒童遺傳代謝科牛道明醫師表示,代謝性肝臟疾病是因肝臟基因缺陷,造成肝臟無法產生足夠代謝身體廢物,以及營養生成物的酵素,導致許多神經、血管等系統的疾病,雖然每種罕見疾病發生率大於十萬分之一,但對病童及家屬而言,是個極為沈重的負擔。在治療方面,某些代謝性肝臟疾病,可用特殊配方食物及藥物控制,若以高胱胺尿症為例,若無飲用特殊奶粉、接受治療的話,除了會面臨智力受損、失明外,平均壽命也約在20歲左右而已。此外,某些疾病則以肝臟移植治療效果較佳,代謝性肝疾病本身肝臟可能除了缺少特定酵素產生以外,並無肝硬化的狀況,肝臟移植主要是補充其所缺少的酵素。

大腸癌不能吃肉?適當蛋白質可提高癌友化療承受力

大腸癌不能吃肉?適當蛋白質可提高癌友化療承受力#肉

「醫生,請問我有大腸直腸癌還可以吃肉嗎?」許多民眾,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經常會問醫師到底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特別是大腸直腸癌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以及紅肉、甚至燒烤等食物,會增加罹癌風險,因此許多剛發現病灶的患者因擔心疾病復發,乾脆捨棄肉類食物而改為全素,醫師表示,癌症患者的營養攝取關係到身體機能的復原,而部分患者於手術後尚須接續化學藥物治療,如能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患者承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與不適感。臺大醫院外科林本仁醫師表示,癌症治療方法中,手術治療是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治療方式,而化學藥物能輔助手術治療來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並能降低腫瘤未來復發的機率,因此針對高危險的第二期,以及第三、四期患者,醫師建議可以使用化療藥物輔助治療。目前大腸直腸癌的化療藥物以5FU併用LV為主,另外選擇「抗癌妥」或「歐利普」二種藥物擇一搭配治療。若是大腸癌第四期的癌友,可合併使用抗癌妥(Campto/化療藥物)與癌思婷(Avastin/標靶藥物),此合併療法已於今年六月通過健保第一線給付。林醫師提醒,以化療藥物來說,抗癌妥與歐利普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相當,但就副作用而言,抗癌妥容易出現腹瀉症狀,而歐利普則有手足神經感覺異常等副作用;二者合併5FU+LV皆會造成患者體內白血球下降,以及身體虛弱等狀況。林醫師說明,在化學治療期間,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則會影響患者體力的恢復,以及體內白血球濃度指數較低,則需等待患者自行恢復到較佳的狀態,才能持續治療,因此如每次回診給藥的週期延長,對於疾病的控制上就會有所影響。因此,針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治療期間的飲食,醫師建議還是需要攝取奶製品或選擇如雞肉、魚肉等白肉的蛋白質來源比較好。此外,由於考量手術後傷口復原以及腸道的負荷,在初期一至二個月內,需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的指示,選擇低渣及軟質的食物,並且少量多餐。而如有接受腸造口手術者,在人工肛門的照顧上,除了避免腹部用力外,飲食的選擇上則與一般人一樣;假如有腹瀉狀況,應避免再進食粗糙纖維的食物,而便祕時則須多攝取高纖食物及多補充水分;如有脹氣或排氣有味道,則須降低豆類、蛋及奶類製品。林醫師強調,癌症患者如能保持愉悅的心情,有助於疾病的復原及病情的穩定;因此不需要為了擔憂飲食的限制反而造成更大的壓力,只要記得把握蛋白質及蔬菜水果均衡的原則下進食,偶爾吃吃館子、嚐嚐喜歡的美食,其實無可厚非。林醫師叮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在上升,且發生年齡層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家族中一等親有相關病史,或曾經被診斷有腺性瘜肉,以及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都是大腸直腸癌高度危險群,一定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民眾如有排便習慣改變,或是大便出血等症狀,也應將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考慮進去,盡快至醫院接受檢查。

大腸癌不能吃肉?適當蛋白質可提高癌友化療承受力

大腸癌不能吃肉?適當蛋白質可提高癌友化療承受力#肉

「醫生,請問我有大腸直腸癌還可以吃肉嗎?」,許多民眾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經常會問醫師到底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甚至有患者乾脆改食全素。但醫師表示,癌症患者的營養攝取關係到身體機能的復原,且若接受化學藥物治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患者承受治療的副作用與不適感。臺大醫院外科林本仁醫師表示,癌症治療方法中,手術治療是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治療方式,而化學藥物能輔助手術治療來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並能降低腫瘤未來復發的機率,因此針對高危險的第二期,以及第三、四期患者,醫師建議可以使用化療藥物輔助治療。另外化療藥物抗癌妥合併標靶藥物癌思婷療法也於去年六月通過健保第一線給付。林醫師提醒,化療藥物中抗癌妥容易出現腹瀉症狀,而歐利普則有手足神經感覺異常等副作用。林醫師說明,在化學治療期間,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則會影響患者體力的恢復,以及體內白血球濃度指數較低,則需等待患者自行恢復到較佳的狀態,才能持續治療,因此如每次回診給藥的週期延長,對於疾病的控制上就會有所影響。因此,針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治療期間的飲食,醫師建議還是需要攝取奶製品或選擇如雞肉、魚肉等白肉的蛋白質來源比較好。林醫師叮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在上升,且發生年齡層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家族中一等親有相關病史,或曾經被診斷有腺性瘜肉,都是大腸直腸癌高度危險群,一定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民眾如有排便習慣改變,或是大便出血等症狀,也應盡快至醫院接受檢查。

別太「臭屁」! 少吃肉多吃蔬果多喝水

別太「臭屁」! 少吃肉多吃蔬果多喝水#肉

吃什麼食物、吃了多少,跟「放屁」有很大關係,像吃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如肉類,因屁中硫化氫與糞臭素含量升高,放的屁就有明顯臭味;而吃太多馬鈴薯、玉米等食物,也會讓「屁量」增加。根據「全台腸道純淨指數大調查」發現,台灣平均每2名男性中,就有一人會放臭屁,而放臭屁的男性當中,更有將近一半有便秘困擾,如果有便秘情況、宿便積太多,屁的氣味會較濃,放的屁比較臭。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提供資料顯示,大多數澱粉類食物,像是馬鈴薯、玉米、小麥等,可說是「屁的製造機」,因這類食物在大腸被分解時,會製造氣體;而多吃澱粉類食物,屁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屁量會明顯增加。飲食習慣如果偏重於肉類、蛋白質等食物較會放「臭屁」,因肉類、蛋白質等食物進入腸道消化後,容易產生阿摩尼亞氣體,或是因多吃豆類易產氣發酵食物,也可能讓放的屁特別臭。此外,便祕時因糞便累積於腸道,容易增加腸道中壞菌,放的屁也會特別臭。「全台腸道純淨指數大調查」指出,現代男性因工作忙碌壓力大,加上很多人偏愛吃肉不愛吃蔬果,導致便秘情況越來越多,因此容易放臭屁。多攝取足夠纖維素、充足飲水,都能確保腸部蠕動順暢,減少便秘。

Menu